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3: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40)
  
  庸浦之战第二年(公元前559年),楚国顺利完成政权交接后,国内政局稳定,令尹子囊亲率大军屯于东部棠邑,向吴国发动报复性的进攻。
  吴国人在上一年刚遭到惨败,对强大的楚军有畏惧之心,便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与楚军周旋。子囊见楚军不能占到便宜,就打算撤军回国,在他眼中,吴国人已经是惊弓之鸟了,在撤军途中,楚国人根本没有任何的戒备。
  可是子囊又低估了吴国人的战斗力了。
  战场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只要有一点点疏忽,都可以葬送胜利的果实。吴国的军队以顽强著称,尤其擅长防守反击战术,随时准备抓住楚国人任何一个小小的漏洞,来创造反败为胜的奇迹。
  楚军撤到皋舟一带,这个地方地形复杂,道路狭窄难行。吴军在不知不觉中,急行军赶在楚国人前,抵达皋舟,并设下伏兵,在楚军经过时,突然发起袭击,将楚军拦腰截为两段,使其首尾不能相救。楚军一片混乱,子囊拼命抵抗,好不容易才杀出重围,但此时楚军已经伤亡惨重,楚军将领公子宜谷被吴军俘虏。
  皋舟之役与上年的庸浦之战,楚军犯下吴军曾犯下的错误,轻敌是致败的根本,虽然这是常识,可是人性的弱点,使得这个常识在战场上经常被遗忘了。
  楚军的这一次失败,使令尹子囊异常羞愧,他与前任子重一样,无法忍受亲征的失败,最后郁郁而终。
  在临死前,子囊告诫司马子庚:“一定要在郢都筑城。”
  自从楚国迁都到郢之后,由于国力十分强大,而且疆域辽阔,所以楚国的首都并没有强大的城防,可是子囊经过这一次败绩,他察觉到吴国对楚国的威胁越来越大了,说不定哪一定吴国的军队就杀到郢都城了,所以他语重心长地留下遗言,一定要在郢都城构建强大的城防工程。
  
  由于吴楚两国在相互较量中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贸然发动新的战争,两国停战的时间大约有十年。
  在这一段时间里,楚国开始发展水上力量,水师开始在中国历史舞台出现了。
  楚国大力发展水师,乃是吸取进攻吴国失败的经验教训,吴国境内水网密布,这使得楚国陆上部队在发动地上攻势时,行动经常会受到地形限制,吴楚两国“共饮长江水”,如果从江面发动进攻,楚军可以顺流而下,直接进攻吴国本土,这将是非常有效的打击手段。
  战争刺激军事技术的发展,经过数年的努力,楚国的水上兵团已经初具规模。
  公元前549年,楚国出动水师部队,沿江向吴国发动进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所纪载的第一次水战,是中国军事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之一。不过这次水上进攻,没有取得成功,显然,如何使用水师进行战争,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继续发展其战术,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虽然楚国水师没有取得任何战果,但吴国人仍然吃惊不小,在吴国上游的长江沿岸诸国,基本上都归附于楚国,这使得楚国的舟师可以随时长驱直入进攻吴国本土,这将使吴国在战略上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吴国政府决心策反长江沿岸的一些国家,首先是舒鸠国。在吴国人的拉拢下,舒鸠国背叛楚国。转而投附吴国。楚康王当即亲率大军征伐,大军压境,舒鸠国内大为恐慌,其国君发表声明,说绝没有背叛楚国这回事,楚康王这才带兵撤走。
  然而舒鸠国只是虚予应付楚康王而已,在吴国的支持下,楚军撤走后的第二年(公元前548年),舒鸠国终于公然背叛楚国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11: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41)
  
  楚国对舒鸠国的背叛早有心理准备,新上任的令尹子木马上派遣大军东进,兵分两路,杀入舒鸠国。
  吴国也不甘示弱,援军随后出动,增援舒鸠国。
  舒鸠国只是一个小国,国防力量并不强,这场战争成为吴国与楚国的又一次对决。当子木得知吴军进入舒鸠国后,急忙命令左翼兵团继续向舒鸠国的都城挺进,右翼兵团则稍稍后退,以防备吴军与舒鸠军队联合夹击。
  吴国兵团十分凶悍,趁楚军右翼兵团后退之机,大胆渗透到楚军左、右兵团的中间地带,切断了两大主力的联系,如此一来,楚军的右翼兵团处境十分危险。
  楚军的右翼兵团有五名将领,分别是子彊、子捷、子骈、子孟、息桓,他们试图与总司令子木所在的左翼部队取得联系,但是吴军的大胆穿插战术,使得他们与司令部的联系中断了七天之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前线将领的果断与智慧了。
  右翼兵团将领子彊对其他几位将领说:“现在我们与左翼失去了联系,这样等下去,时间拖久了,对我们很不利,到时部队疲弱不堪,一旦吴军发动进攻,我们都得成为俘虏,不如主动出击,速战速决。我先率私人军队前去引诱吴军,你们把精锐部队集中起来,摆好阵势,如果我旗开得胜,你们就出击,如果我吃了败仗,你们就相机行事吧。现在只能拼一下了,或许还有胜利的希望,不然我们全都得成为俘虏。”
  春秋时代,将领们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就是自己的家兵,其他四位将领一听,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试一试了,于是把私人武装都交给了子彊。
  子彊带领这支私人武装,对吴军阵地发起突然袭击,吴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从山下逃到山上,到了山上后一看,原来楚国的这支军队人数并不多,于是又重新旗鼓,杀下山去。子彊假装不敌,一路撤退,吴军一路猛追,冷不防楚国其他四位将领已经率精锐部队等候多时矣,从四面八方杀出来,吴军陷入埋伏圈,被打得大败而逃。
  这两个军事强国似乎都经常使用伏击战术,由此也可以看出春秋时代随着战事的发展,军事谋略的使用也越来越多。
  吴军遭到重创后,元气大伤,不得已退出舒鸠国。
  如此一来,舒鸠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楚军左、右翼两大兵团终于会师于舒鸠都城之下,舒鸠国最终被楚国所灭。
  
  吴国企图策反舒鸠国以遏制楚国的计划破产了。
  吴王诸樊不甘心失败,四个月后,他亲自带兵进攻楚国。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吴国作为东南蛮夷,其崛起就象当初的楚国一样,虎虎有生气,以楚国之强,连晋国都小心翼翼避免与其开战,但吴国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是硬碰硬,对着干,有一种不把楚国打趴下不死心的气概。
  吴军兵临楚国的巢邑,巢邑守将牛臣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对部下说:“吴王勇敢,但过于轻敌,如果我们打开城门,他一定会杀进城来,我乘机用箭射他,必定能致其于死地。只要吴王一死,我们的边疆就可以暂时获得安定了。”于是楚军打开城门,果然吴王诸樊冒冒失失地杀进城内,而牛臣躲在矮墙后放冷箭,他的箭术十分好,一箭洞穿吴王的胸膛,诸樊当即倒地身亡。
  吴王诸樊一死,其部将不敢恋战,扛着国君的尸体,杀出城去,然后败回国内,诸樊的弟弟余祭继任吴王。
  这一战对吴国来说,真是刻骨铭心之痛,在之后一段时间里,吴国没有对楚国发动新的进攻了。
  
  虽然楚国在吴楚战争中,暂时获得优势,但吴国已经成为楚国的劲敌,楚国横扫南方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晋国的中原的优势地位也受到严重的削弱,特别是齐国的重新崛起,是对晋国霸主地位的强有力的挑战。
  从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奠定的晋楚两强争霸的格局,到公元前546年时,已经持续了八十多年的时间,这两大超级强国,打了热战打冷战,打到最后时发现,潜在的敌人突然多了起来了,这意味着晋楚争霸也进入到尾声阶段。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在外交也发生重大的变化,从一味屈从霸主,开始走向独立自主,国家主义与和平思潮成为时代的两大潮流。郑国与宋国成两大思潮的代表国家,郑国开始主动、灵活的独立外交策略,敢于对大国说不;而宋国则致力于促成国际和平,并且成为弭兵运动的先驱。
  我们先来看看郑国反对霸权的斗争。
  
  (下一节《第三条道路:郑国反霸权之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12: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42)
  
  九、第三条道路:反霸权之路
  
  在春秋的历史上,子产是一位堪与管仲媲美的大政治家。
  子产出生于贵族之家,父亲子国曾经是郑国政坛的第二号人物,官居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在尉止叛乱中,子国被杀身亡,年轻的子产在危局中镇定自若,雷厉果敢,以霹雳手段迅速平定叛乱,锋芒初露。但是由于他还太年轻,习惯于排资论辈的政治传统,使他进入权力中枢还要等上几年。
  公元前554年,郑国首相子孔企图借楚军之手铲除政敌,计划失败后,子展与子西联合起兵,杀死子孔。子孔死后,子展成为第一执政,子西成为第二执政,两人联合向郑简公推荐子产入阁。子产被任命为少正,正式成为执掌大权的六卿之一。
  从此,子产开始了他光辉的政治生涯。
  在晋楚数十年的争霸中,郑国受害最深,在两强的夹缝中生存,一直以来奉行首鼠两端的骑墙政策,但事实证明这种政策并不高明,反而使国家经常陷入被动挨打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国开始探索第三条道路:独立自主的外交。子产就是独立外交政策的鼓吹者。
  如何才能实现独立外交?
  郑国只是一个中等国家,国力远不及晋国、楚国、齐国,又身处四战之地,难以对外扩张,国家安全时时受到威胁。不过国际形势对郑国是有利的,一方面晋楚在经历八十年的争霸后,疲态已露,而中小诸侯国的国家主义思想抬头,小国对连年不断的战争十分厌倦;另一方面,郑国的军事力量也有较大的提升,外交手段也趋于灵活、务实,长期周旋于晋、楚之间,使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外交人才。
  独立自主外交,关键是反对霸权,保护国家利益,敢于对霸主说不,在联盟内除了尽义务之外,还得获得应有的权利。
  子产入内阁,象征着郑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他很快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刮起一股“子产旋风”。
  
  子产为卿第四年(公元前551年),晋国政府为了巩固中原霸主的地位,指示郑简公前往晋国,朝见霸主晋平公。
  表面上晋国风光无限,但其霸主地位已经受到齐国的严峻挑战。除了齐国之外,在中原国家中,郑国实力最强,晋国政府显然对郑国不太放心,企图强迫郑简公朝见晋平公,以增强对郑国的控制力。
  面对晋国恶意并带有强迫性的命令,郑简公迟疑了,要不要去呢?
  这时子产站出来,以果断语气坚定地说:“不。”
  子产写了一封答复信,转交给晋国使者,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我国每年都对贵国进行友好访问,贵国所发动的战争与会盟,我们全部参加,一次也没缺席。可是贵国的政令无常,使我疲于应对,国家困乏不堪,时不时就爆发一些意想不到的祸乱(指尉止叛乱、子孔阴谋政变等事),无时无刻不处于高度警戒的状态。贵国政府以为我国君忘记了朝见的义务,其实不是这样的,实在是因为政局不安定啊。如果贵国能让我国好好休养生息,那么早晚我们都会前往贵国朝见,哪里要贵国亲自下达指示呢?如果贵国不体谅我国的难处,强迫我国君主前往朝见,那么请恕我们没法接受这样的命令。倘若得不到贵国的谅解,导致两国断绝外交、反目成仇,这种结果不是我们想看到的,请贵国政府慎重考虑。”
  与其说这是一封答复信,不如说是一份宣言。
  子产的答复,有理有据有节,语气强硬。郑国尊晋国为盟主,但绝非是呼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奴仆,子产甚至以绝交相威胁,更体现了其捍卫独立主权的巨大决心。
  唯唯诺诺者总是会被瞧不起,只有自己强硬,才能得到尊重,子产深知此中道理。事实也是如此,郑国的强硬态度,令晋国人大跌眼镜,出乎意料。子产的判断是对的,晋国既面临楚国、齐国、秦国的挑战,哪里会因为一次朝见而与郑国绝交呢?经过再三考虑,晋国政府不得不取消郑简公赴晋国朝见的命令。
  这是郑国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郑简公之所以不愿意去朝见晋平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负担太重了。自从士匄接任首相兼元帅后,对各国的经济勒索愈加繁重,令中小诸侯国苦不堪言,但是慑于晋国的实力,谁都不敢吭声,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不平则鸣,子产不仅要捍卫国家政治利益,也要捍卫经济利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12: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43)
  
  公元前549年,郑简公与首相子西出访晋国,子产写了一封信,委托子西带给晋国首相士匄。在信中,子产写道:“您在晋国执政,四邻诸侯没有听说过您的美德,只知道经济负担十分苛重,对您的做法,我深感困惑。我听说执政者治理国家,并不在于屯积财货,而是担心没有好的声誉。如果各国的财货都聚集到了晋国,那么诸侯一定心里不满,那么就会损害晋国的利益;如果这些财货聚集到您自己手里,那晋国其他人一定会不满,那么就会损害您家族的利益。您这样做,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倘若您持宽厚之心,以德服人,那么远方的国家也会前来归附,近邻的国家也会安心,您为什么这样糊涂呢,要那么多财物干什么呢?”
  这是子产的私人信函,却说出诸侯们想说却又不敢说的心事,也是对晋国政府的一次警告:如果贪得无厌,必然会引起同盟诸侯的离心离德。联想到晋悼公末期以来,诸侯国军队在历次战争中,消极怠战,应付敷衍,士匄心里明白,子产说的是实情,他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在子产的努力下,晋国政府终于做出让步,减轻了诸侯国所应承担的经济负担。经此事件后,子产声名鹊起,他不仅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利益,也惠及他国。
  谁说小国不能有大作为呢?子产向世人表明,尽管是弱势一族,只要坚定地争取自己的权利,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出访期间,郑简公向晋国政府提出要出兵攻打陈国。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陈国自从成为楚国的附庸后,狐假虎威,多次跟随楚国入侵郑国,陈哀公这个国君,心眼特别多,每次攻入郑国后,陈国军队行经之处,就把郑国人的水井填平,树木砍倒,采取这种恐怖手段,逼迫郑国人迁移,所以郑国人恨透了陈国。
  但是晋国政府没有答应郑简公,因为晋国人正准备出兵讨伐齐国。可是这一年,齐国与楚国结盟(详见前文),为了支援齐国,楚国率蔡、陈、许三国的军队入侵郑国,而那位狐假虎威的陈哀公表现最坏,无恶不作。
  必须要教训一下陈国。
  公元前548年夏,郑国发动对陈国的战争。子展与子产两人指挥一支由七百辆战车组成的军队,对陈国发起闪电般的进攻。数据可以说明军事技术的进步,在八十年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也不过只拥有七百辆战车,可是如今郑国对小小陈国动武,就动用了七百辆战车。
  这次闪击作战打得陈国毫无还手之力,郑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陈国都城。陈哀公本想等着楚国前来援救,不想战局进展得太快,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他被迫向子展、子产投降。
  看来子产不仅是位优秀的外交家,打起仗来也不含糊。
  
  打败陈国之后,子产前往晋国,一则是向霸主通报伐陈之战的情况,二是向晋国进贡讨伐陈国时得到的战利品。
  郑国攻打陈国,并没有得到晋国政府的同意,在晋国人看来,郑国人不听话了。
  几年前,子产以强硬的态度拒绝晋国政府的命令,并且以不惜断绝外交来抗议晋方的无理要求,这件事,使晋国政府十分恼火,可是还真怕与郑国决裂。子产很准确地摸准晋国人的心理,也明白自身的价值所在,你晋国要是跟我决裂,那楚国是巴不得来拉拢,我郑国是两头吃香呀。
  如今子产访问晋国,晋国人准备给他点颜色瞧瞧了。负责接待子产的是晋国大夫士弱,他一见到子产,劈头就问:“陈国何罪之有?”
  其实陈国一直归附于楚国,并不是晋国这个霸主的管辖范围,郑国发动对陈国的打击,对晋国维持对楚国的霸权优势,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士弱存心找茬,故意要刁难子产,想以当头棒喝的方式,让子产不知所措。可惜的是,士弱找错了对手,子产是何许人也,哪那么容易被难倒呢?
  子产不慌不忙地说:“郑国曾有恩于陈国,但陈国不仅不在回报,反倒仗着楚国人撑腰,狐假虎威,前来侵犯我国。去年我国政府曾向贵国政府请求讨伐陈国,但未能得到贵国政府同意,陈国又伙同楚国前来侵犯,并且军队所到之处,水井被填平,树木被砍倒,我国如果不主动出击,就会落令我姬姓蒙羞,所以在上天的启示下,我们出兵攻打陈国,陈国人现在已经认罪,并受到了我们的惩罚。”
  士弱听完后,还不肯善罢甘休,又说道:“为什么要侵略小国呢?”
  子产知道士弱故意刁难,所以他回答的语气颇为强硬:“先王曾有过命令,只要有罪者,就要给予诛罚。至于说侵略小国嘛,贵国现在土地方圆数千里,而根据礼制,天子土地不过千里,诸侯土地仅百里,如果贵国不是侵略小国,哪里来这么多的土地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12: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44)
  
  士弱一听,不但没有难倒子产,反而被子产将了一军,吱吱唔唔的,不敢再追究郑国入侵陈国的事宜。这时士弱看到子产穿了一身军装,嘿,这下子抓住把柄了,我得追究你无礼,你到晋国来访问,却穿了军装,不符合外交官的身份,于是便再发难道:“你为什么穿军装呢?”
  子产回答说:“我国郑武公、郑庄公都曾经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在城濮之战结束时,贵国晋文公让我国的郑文公身穿军装,仍然以卿士的身份辅佐周天子,接受进献楚国战俘的仪式。现在我身穿军装进献战利品,这是合乎礼仪的。”
  要论到口水战,士弱根本就不是子产的对手。
  子产的精采辩论,不仅令士弱哑口无言,连后来的孔老夫子也不禁称赞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大意是说:“语言如果不懂得点缀,增添些文采,那么肯定流转不远。晋国称霸的时候,郑国进攻陈国,如果不善于辞令就无法成功,一定要慎重使用语言艺术呀。”
  
  子产以自己不卑不亢的态度,表明郑国独立自交外交的决心,他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无以伦比的政治才华,另一方面也表明以郑国为代表的诸侯国,试图要摆脱晋国独霸的局面,中原的政治新格局,已经呼之欲出了。
  虽然在诸侯国中,郑国只是一个中等的国家,但是子产的出现,使郑国的政治出现生机与活力,并且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一回,担任令正(官名)子太叔向子产询问施政的方法,子产回答说:“施政就象干农活一样,早晚都要想着它,既要想着如何开始,又要想着如何收成。想清楚了,就早晚身体力行,所做的不要超过所想的,这样过错就很少了。”
  此时的子产在郑国内阁中排名第四,但是他的一系列杰出表现,已经令不少郑国官员相信,他将是政府下一届的执政者。
  
  对郑国来说,最大的威胁,仍然是南方的楚国。
  公元前547年,楚国与秦国联手,准备偷袭吴国,但吴国早有防备,楚康王临时改变计划,转而北进,进攻郑国。
  楚军进攻郑国的城麇,守城的郑国将领皇颉、印堇父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冒失出城与楚军交锋,结果被打得大败,两位将领都被楚军俘虏,楚国人把印堇父作为战利品送给秦国人。
  郑国与秦国并无多大的矛盾,所以郑国政府打算从秦国人手中赎回印堇父,便准备一大笔钱,由担任令正的子太叔出面,前往秦国交涉此事。临行前,子产问子太叔,你准备跟秦国人怎么说呢?子太叔说,我已经准备好了一套说辞了,大致就是说,印堇父是被楚国人俘虏的,但现在落在秦国人手里了,郑秦两国没有什么利害冲突,郑国愿意以财礼换回印堇父。
  子产听完后说:“你这样讲,肯定不行。你想想,印堇父是楚国人送给秦国的,如果秦国人拿他来换取郑国的财礼,这样做显得有失国家体统,秦国人一定不会答应的。”
  子太叔问道:“那要怎么说呢?”
  子产回答道:“秦国虽然与楚国一起进攻我国,但秦国军队按兵不动,并未与我国交锋,所以应该这样说:感谢贵国对我国的帮助,如果没有贵国的恩惠,楚军现在恐怕还在城门之下呢。”
  子太叔听了后,不愿意这样干,秦国人明明是侵略者,楚国的帮凶,还要这样讨好吗?他动身前往秦国,还是按照自己的那一套说辞,要求用财物与秦国政府交换印堇父,但不出子产所料,遭到秦国人的拒绝。其实外交辞令是一门艺术,外交的言辞,从来是没有由衷之言的,更多的是体现了国家的利益,可是子太叔不明白这一点。
  后来郑国又另派出使节,用子产的那套外交辞令糊弄秦国人,果然把秦国人说得乐呵呵的,最终释放了印堇父。郑国的国力并不能与晋、楚、秦、齐这些大国相比,但此时的郑国的外交上则主动、积极进取,在国内营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于郑国的民众来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
  
  郑国以独立的姿态,游走于诸列强之间。除郑国之外,其他中小诸侯也大力调整外交策略,很显然,谁也不愿意充当晋楚争霸的炮灰。一向有和平主义传统宋国人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呼吁列强停止战争,实现和平。
  一次谋求国际和平的伟大实践开始了,这就是第二次弭兵运动,其灵魂人物是宋国著名的政治家向戌,故而史称“向戌弭兵”。
  
  
  (下一节《向戌弭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12: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45)
  
  十、向戌弭兵
  
  在晋楚八十多年的争霸中,受害最深的国家,首推郑国,其次则为宋国。子产为卿后,郑国大力推行自主外交,而宋国则是积极谋求国际和平。
  早在公元前579年,在宋国首相华元的努力下,晋、楚两国第一次实现弭兵,但是这次弭兵运动仅仅三年,就宣告失败,之后便爆发鄢陵之战,晋楚又一次全面对抗。
  第一次弭兵的失败,是因为晋楚两国分别称霸于北方与南方的格局并没有改变。此后三十年,齐国与吴国的崛起,削弱了晋、楚两国的势力,齐国一方面支持栾盈在晋国发动叛乱,另一方面出兵入侵晋国,一度令晋国疲于招架;而南方的楚国比晋国更窘迫,吴国接连入侵,严重威胁到其国家的安全了。
  晋国与楚国两大超级强国的首要目标,已不再是打垮对手,而是巩固自己原有的势力范围,如果两个国家继续对抗,只会给齐国、吴国等国家予更多的机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第二次弭兵运动才成为可能。
  第二次弭兵运动的倡导者,是宋国的向戌。
  
  向戌是春秋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早在公元前576年时,他就担任宋国的左师,是重要的执政大臣,到公元前546年,他在这个职位上已经整整三十年之久。向戌担任左师这一段时间里,宋国的外交政策是坚定不移地跟随晋国,他与晋国的高层关系极其密切,以致于晋国特地发动一场消灭偪阳的战争,其目的就是准备将偪阳送给向戌,作为他的私人采邑。
  向戌之所以有第二次弭兵的构想,主要是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
  公元前548年,晋国元帅士匄年迈退休,“赵氏孤儿”赵武接任元帅兼首相。
  赵武上台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一步削减各诸侯国对晋国应缴纳的贡礼。在士匄掌权时,由于晋国爆发栾盈叛乱,对外则频频用兵于齐国,战争导致国库空虚,不得不加大盘剥中小诸侯的力度,后因子产指出这种盘剥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士匄不得不削减诸侯纳贡的数量。
  可是如今赵武却主动减轻诸侯国的负担,这件事值得玩味。
  赵武之所以在财政上采取紧缩政策,乃是基于对国际大势的分析。在会见鲁国大夫叔孙豹时,赵武透露了个人想法,他认为晋国以后的战争会比较少了,一则是因为齐庄公被杀后,崔杼当权,积极与晋国和解;二则是晋国希望与楚国多沟通交流,避免新一轮的争霸战。
  实际上赵武敏锐地意识到,在多极化的背景下,晋楚两雄争霸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赵武的表态,让宋国左师向戌看到了和平的希望,他马上积极投入弭兵运动的准备工作。向戌很有外交的本领,他不仅与晋国新上任的执政赵武关系密切,与同楚国令尹子木也有交情。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弭兵,促成国际和平,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向戌开始开始为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四处奔走。
  
  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家,向戌心里很清楚,要实现大国间的弭兵,首先要征得晋国人的同意。公元前546年,向戌首先出访晋国,会晤晋国中军元帅兼第一执政赵武,将弭兵的设想全盘托出。
  向戌的弭兵计划,得到了赵武的欣赏。他召集晋国高层官员开会商议,韩起在会议上发言:“战争是劳民伤财的事情,对小国来说则是灾难。现在有人倡导弭兵,尽管不一定因此而实现和平,但我们还是要积极响应。如果我们拒绝了停战,而楚国人接受停战的主张,并以此来号召诸侯,那么我国就会失去盟主的资格。”
  韩起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晋国执政赵武宣布接受向戌的弭兵提议。
  之后,向戌又马不停蹄,到楚国进行访问。
  对弭兵的建议,楚国人真是巴不得呢,楚国的威胁已经不再是北方的晋国,而是东方的吴国,与晋国实现弭兵,正好可以将力量集中于东部,全力以赴解决掉吴国。楚国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向戌的请求。
  
  晋、楚两国政府都同意弭兵,向戌备受鼓舞,为了这个伟大的使命,他不辞辛苦,又奔赴齐国。但是在齐国,向戌却遇到了麻烦,齐国政府在弭兵之事上,犹豫不决。
  齐国人有自己的小算盘。
  自从崔杼弑齐庄公后,齐国与晋国媾和,在名义上,齐国仍然尊晋国为盟主,但是并不受晋国的指挥。齐国正处在国力上升的阶段,如果诸侯间实现停战,对其扩张势力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中原国家基本上都归附于晋国,同意弭兵就意味着齐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与晋国争霸中原。
  在这个时候,齐国大夫陈文子站出来说:“现在晋国与楚国都同意弭兵,我们怎么能拒绝呢?再说,有人提议要消除战争,我们如果反对的话,民众会怎么想呢?如果民众不支持我们,那么怎么统治呢?”
  大家一听,是这么一回事,实现和平是民心所向,长年的战争,已经使老百姓深恶痛绝了,于是齐国政府也宣布,支持向戌的弭兵计划。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1: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46)
  
  晋国、楚国、齐国先后同意实现停战和平,向戌从北走到南,从南走到东,接下来,他风尘仆仆,又赶往西部的秦国。秦国除了曾参予楚国几次军事行动外,其对手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晋国,可是实力又不如晋国,秦景公一想,反正也打不赢晋国,弭兵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什么坏处,便也同意了向戌的计划。
  这样,四大强国均公开表示,结束敌对战争,实现永久性的和平。
  向戌的弭兵计划中,没有把吴国考虑在内。
  在他眼里,吴国是蛮夷之邦,化外之地。当然,楚国也一度被当作蛮夷之邦,但是自楚武王以来,楚国与中原的往来很密切,中原一些诸侯国也成为楚的喽啰国,同时楚国大力吸收中原先进文明,在楚庄王时代,一度雄霸中原,所以早脱去了它蛮夷的色彩。
  吴国则不然,虽然武力十分强悍,但在中原人眼中,仍是一个文明落后的国家。在整个弭兵运动中,没有吴国的加盟,就是当时中原人对这个国家的偏见。
  
  这次弭兵计划,受到了所有国家的欢迎。
  春秋时代的中国人,政治文明确实非常高,我们在阅读春秋史的时候,经常时不时感觉到一种亲切感,不少政治思想、政治实践很有一些现代特色。
  比如说晋楚争霸,就有点类似二十世纪的美苏争霸。美国有北约集团,苏联有华约集团;在两千多年前的晋楚争霸也是这样呀,晋国有中原联盟,楚国有南方联盟,是不是有点类似呢?美苏争霸时,争霸的重点是在美苏之外的第三方国家,象在朝鲜、越南、中亚、中东、东欧等,而晋楚争霸也一样,双方争夺的是郑国、宋国、陈国等第三方的国家,你看,当时中国人的战略,与后来的美苏战略何其相近呀。美国与苏联有持续数十年的冷战,而晋国与楚国,八十余年的争霸中,大多数时间也是冷战状态。二十世纪搞了个联合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而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人,搞了个弭兵运动,也是为了维护国际间的和平。
  笔者一直认为,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之黄金时代,当我们从这段历史中读到了这么多类似现代化的东西时,谁能否认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的伟大呢?
  宋国两次促成大国弭兵,这是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可惜的是,其意义在历史上被严重低估了,直到今天历史学界,对向戌弭兵的政治发明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弭兵的结果仍然未能促成真正的和平,并不那么完美,但是其精神是如此之可贵,殆可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尝试之一。
  
  各国商议在宋国召开国际弭兵大会,这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第一个到达宋国的是晋国的执政赵武,他是五月二十七日抵达宋国首都,两天后,郑国代表良霄也抵达。随后陆续到会的有鲁国代表叔孙豹、齐国代表庆封、陈文子,卫国代表石恶,邾国国君邾悼公,楚国代表公子黑肱,滕国国君滕成公等。
  楚国人比较狡滑。作为主要谈判代表的楚令尹子木,并没有直接前往宋国参加会议,而是先去了陈国。陈国是楚国的喽啰国,显然楚国要向陈国、蔡国等作出指示,在参加弭兵大会时,口径要一致,争取楚国利益的最大化。
  子木派公子黑肱先到宋国,与晋国代表就一些细节进行磋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两国仍然有重大分歧。这边宋国急着召开弭兵大会,那边楚国人却在打太极,向戌心急如焚,他担心楚国人在最后一刻反悔拒绝参加大会,那么自己的心血就付之东流了。怎么办呢?向戌想来想去,还是亲自走一趟吧,到陈国游说楚令尹子木。
  向戌匆匆忙忙地赶来,正中了子木的诡计。子木心知肚明,如果他在大会上提出对楚国有利的建议,那与会代表讨论表决,那通过难度很大,因此他想绕开这个程序,暗箱操作,只要自己的提议得到晋国人的认可,那么其他国家也只能同意。
  与向戌会晤后,老奸巨滑的子木提出来一个条件:“归附晋国的诸侯同时要朝见楚国;归附楚国的诸侯同样要朝见晋国。”朝见是说得冠冕堂皇的话,其实就是要送贡品礼物的,大国收取小国的钱财,保护小国的安全。
  子木这个提议,看起来貌似公平,实则不然。
  首先,晋国的喽啰国比楚国要多,大致有十二、三个,而楚国只有陈国、蔡国、许国等少数几个诸侯,当然,楚国也有一些蛮夷国,但这些国家不在诸侯国之列,没有义务向晋国缴纳贡礼了。其次,晋国控制的诸侯,国力相对强大,象鲁国、宋国、郑国等,经济实力相对雄厚,而楚国控制的诸侯则相对弱小、经济也比较薄弱。
  这么一算,晋国人显然吃亏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1: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47)
  
  向戌返回宋国后,将楚国令尹子木的意见转告给晋国执政赵武。
  赵武沉吟片刻后,为了弭兵会议能顺利召开,决定作出重大的让步,他对向戌说:“这样吧,你转告楚国令尹,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四个国家都是大国,地位相同,晋国与齐国是同盟国,但晋国不能指挥齐国;楚国与秦国是同盟国,但楚国也不能指挥秦国。不能强求齐国朝贡楚国,也不能强求秦国朝贡晋国。”
  显然,晋国这一建议是合理的,必须要承认齐国与秦国的大国地位,而其他中小诸侯国,可以按照楚国人的要求,分别向晋、楚两国朝贡。
  和平大使向戌又一次前往陈国,将赵武的意见转达给子木。由于事关楚国利益,子木不敢擅作决定,他派人快马驰赴楚都,请示楚康王。楚康王批示说:“放过齐国与秦国,要求其他国家同时向晋、楚两国朝贡。”
  这样,在晋国作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两大超级强国就弭兵的具体事项达成一致的意见。
  
  七月初二,楚国令尹子木抵达宋都,同日抵达的还有陈国、蔡国、曹国、许国的代表。这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安排在宋国都城西门外召开,各国代表团的驻地,用篱笆隔开,晋国与楚国的代表团分驻两头。
  对于这次弭兵大会,楚国一方是有些担忧的,因为会议的地点在宋国,而宋国是晋国的喽啰国。在以往的国际会议中,经常发生与会代表被大国扣押的事件,晋国与楚国都干过这种事。比如公元前639年的盂地会议时,宋襄公就被楚成王扣押了;公元前592年的一次国际会议,晋国也扣押了三位齐国代表。现在会议地点是在晋国人的势力圈,楚国代表不能不防着点,所以楚国人在外衣里面,又穿了皮甲,以防不测。
  不想这么一来,却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晋国的随行人员伯夙对赵武说:“楚国人身上还穿着皮甲,气氛很不对头,我担心他们会袭击我国的代表团。”赵武,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氏孤儿,毕竟是从小便在刀光剑影下侥幸活过来的,胆识自然不同一般,他只是淡淡地说:“如果楚国人动手,我们只要出门向左转就进入宋国的都城了,他们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其实伯夙多虑了,如果说害怕,那么肯定是楚国人更害怕了,到会的诸侯多半以上都是亲晋的,而会议筹办国宋国就是晋国的小弟弟。
  楚国大夫伯州犁对子木说:“我们是来这里开会的,理应以诚相待,如今穿着皮甲,这是对其他诸侯不信任,这不太好吧。”伯州犁这个人想必大家还有印象,此人在鄢陵之战中出现过,他本是晋国人,后来逃到楚国,为楚共王所重用,在鄢陵之战时,曾经与楚共王一起观察晋军的阵地,并有一番分析判断。
  伯州犁建议子木把皮甲脱去,以示诚信。作为楚国首席代表的子木一口拒绝了:“晋国与楚国互不信任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们得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要在会议上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何必要理会什么诚信呢?”
  很显然,楚国人之所以同意弭兵,只是冲着利益而来。
  
  这次弭兵之会,涉及的诸国的利益,这是一个利益的博弈场所,这也决定了这次会议,势必不是一帆风顺。
  第一个问题产生了:以楚国的提议,中小诸侯国必须要同时向晋楚两国朝贡,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负担。这个缴纳的费用,也因国而异,大一点的诸侯国,必须缴纳多点,小一点的诸侯国,当然相应就要减少了。
  邾国与滕国都属于小国,朝贡的指标相对要小,鲁国是中等诸侯国,但鲁国政府明确指示参加会议的代表叔孙豹,要求他在会议上提出来,鲁国要与邾国与滕国处于同样的地位,朝贡的数量参照邾国与滕国的标准。
  为了节省国家费用,鲁国宁可将自己的国际地位降低到邾、滕这样的小国水平。
  鲁国有自己的一个精巧的小算盘,岂料邾国与滕国做得更绝。邾国与滕国干脆宣布,我不当诸侯国了。那当什么呢?当附庸国。邾国自愿成为齐国的附庸国,而滕国则自愿成为宋国的附庸国,根据弭兵会议的精神,中小诸侯国有向晋、楚朝贡的义务,但不包括附庸国在内。
  双重经济压迫,把这些小国压得喘不过气来,索性把自己降级为附庸国,这样省却了纳贡的义务,这也是小国的无奈选择。
  鲁国原本想把自己降级为小国,跟邾国、滕国同等待遇,没想到邾国与滕国来了这么一手,叔孙豹一想,鲁国怎么能象这两个国家当别人的附庸呢?所以他公然违背鲁国政府的指示,宣布说:“邾国与滕国都成了附庸国了,我们可是诸侯国,为什么要向他们看齐呢?我们应该是与宋国、卫国地位相等的诸侯国。”
  叔孙豹不想给自己的国家抹黑,固然精神可嘉,只是以后鲁国就必须要交纳更多的钱财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1: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48)
  
  弭兵之会所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谁来当这个大会的老大呢?
  晋国人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晋国向来就是诸侯盟主,以往开大会时,就没有哪个国家排在晋国前面,晋国不当老大谁当呢?”
  楚国人反驳道:“你们说晋国与楚国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晋国一直排在楚国前面,那么就意味着楚国地位不如晋国了,再说了,晋国与楚国一直交替主持诸侯的盟会,这是事实,难道只是晋国专门主持的吗?”
  晋国有自己的同盟国,楚国也有自己的同盟国,在中原联盟中,晋国是老大,在南方联盟中,楚国是老大,所以楚国当然不认可晋国的说法。
  这个事关排名的问题,真是不好解决,双方争执不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那么这个弭兵大会是开不了。
  晋国大夫叔向心里很焦急,他对赵武说:“诸侯之所以归服晋国,用是因为晋国有道义,而不是因为我们一直主持诸侯会议。您还是在道义上下功夫吧,不要纠缠于谁来当老大了。况且以往的国际会议,具体事务不是由小国主持的吗?(晋国就象董事长,小国是执行董事。)现在楚国愿意做这种小国才做的事情,这有什么关系呢?”
  晋国执政赵武再次作出重大让步,好吧,就让你楚国过过瘾吧,于是楚国最终成为弭兵会盟的盟主。
  
  七月初九,与会各国正式达成弭兵协议。
  这是一次影响极其深远的和平会议,与第一次宋国首相华元促成的弭兵不同,向戌弭兵基本上终结了晋楚两大超级强国的争霸战争。
  晋楚争霸不仅仅是两个大国之争,卷入战争的还有各自的同盟国,总共多达十几个国家,弭兵的结果,使得这些中小国家的大多数获得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这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尝试,虽然并不能完全终结战争,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即使是现代的联合国,也没办法做到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秦国虽然同意弭兵协定,但并没有派出代表参加这次弭兵会议。弭兵对秦国的影响甚微,秦国是个独立的强国,但其东部是晋国,东南是楚国,这使秦国根本无法染指中原事务,除了少数几次出兵协助楚国之外,秦国早已被中原诸侯国所遗忘了。
  同样对弭兵不太关心的国家,还有齐国与郑国。
  前文说到,向戌向齐国政府提交弭兵计划时,齐国政府并不热心,事实上齐国也没有从弭兵中捞到什么好处。如果说齐国是一个大国,不热衷于弭兵尚可理解,那么为什么在晋楚争霸中受灾最重的郑国,也不热心于弭兵呢?
  我们可以看到,郑国派出的代表是良霄,而不是最出色的外交家子产,这说明郑国参加会议,就是纯粹走过场的,并不指望努力争取自己的权利,显然饱受苦难的郑国比其他中小诸侯更明白,不能对晋国或楚国抱有太多的希望,一个国家的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从表面上看,楚国是这次弭兵会议的最大赢家,不仅风光地当了一回盟主,而且捞得的好处最多,中原的中小诸侯国,必须在向晋国朝贡的同时,也要送楚国一份厚礼。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实际上晋国才是最大的赢家。
  晋楚争霸过程中,楚国联秦抗晋,而晋国联吴抗楚,现在弭兵会议,把吴国扔在一旁了,把它当作一个蛮夷国家对待。楚国与晋国弭兵了,晋国与秦国也弭兵了,但是,吴国与楚国并没有弭兵。这就是晋国人的高明之处,表面上接受了楚国蛮横的要求,好象吃亏了,但是停战之后,晋国周围没有敌人了,而楚国却仍然还要与劲敌吴国继续斗下去。
  对楚国来说,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和平。
  对中原小诸侯国来说,弭兵的结果是必须要付出双倍的经济代价,看起来好象不划算,但是必须看到,战争的开支,要远远大过朝贡大国的花销,而且和平的环境,也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复苏,更重要的是,人民可免于战争之灾。
  总的来说,弭兵是一次顺应民心的和平运动,同时也是中国政治文明的见证,我认为这是非常非常伟大的政治尝试,这种大规模的弭兵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我们不应该忘记促成弭兵的关键人物:宋国的向戌,虽然史书对他的评价不一定很高,但我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弭兵所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各诸侯国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政治主旋律转向国内的权力斗争与变革,这个时代,中原的诸侯国,几乎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政治变革,国君的权力进一步降低,卿大夫专权的现象十分普遍。
  弭兵大会刚刚结落幕,齐国权臣崔杼就死了,新一轮权力斗争开始了。
  
  (下一章《齐国复兴之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1: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49)
  
  第十四章 齐国的复兴之路
  
  一、崔杼与庆封的垮台
  
  崔杼俨然成了齐国的太上皇了,杀了齐庄公后,他掌控着这个国家的生杀大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是最近他有些心烦意乱。
  起因还是那个令齐庄公死于风流帐下的女人:棠姜。
  棠姜在嫁给崔杼后,把她与前夫棠公所生的儿子棠无咎也带到崔家。别看崔杼这个人心狠心辣,他还真是个大情种,因为疼爱自己的女人,爱屋及乌,棠无咎在崔家也得到特别优待,甚至连棠姜的弟弟东郭偃,也成为崔杼的心腹。
  有两个人对棠氏一家子恨之入骨,这两个人就是崔杼与前妻所生的崔成与崔强。他们本来是崔家的小少爷,自幼便养尊处优,可是突然间半路杀出棠氏一家三人,在崔府里,权势甚至超过他们俩兄弟。看着父亲被小狐狸精迷得团团转,俩兄弟是咬牙切齿,恨不得操把刀将棠氏一家子全都宰了。
  不久后,棠姜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崔明。崔杼老年得子,对幼子十分疼爱,棠姜是个有心计的女人,知道崔成、崔强兄弟对她恨之入骨,一旦崔杼死了,自己的崔家的地位不保,便打定主意,得让自己的儿子崔明成为崔家的继承人。
  崔杼迟疑了,虽然他对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没有很深的感情,但长子继承制一直是社会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抗拒心爱女人的催促,因而心烦意乱。
  
  公元前546年,崔成得了一场重病,崔杼正好以此为借口,剥夺了他的继承权,而把崔明立为崔氏家族的继承人。
  崔成估计是病得不轻,被剥夺了继承权后,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前往崔氏的采邑去养病,打算将来老死在崔邑。此时崔明的同母异父哥哥棠无咎与舅舅东郭偃站出来阻挠说:“那怎么行呢?崔邑是崔氏的宗庙所在的地方,一定要留给宗主才行。”崔明被立为崔家的继承人,就是宗主。
  崔杼一听,好象有道理,便没有同意崔成的要求。
  崔成与弟弟崔强气得不得了,准备干掉东郭偃与棠无咎,怎么办呢?他们想到了一个人,齐国的第二号人物庆封。对,在齐国国内,除了崔杼之外,权力最大的,就是庆封,如果能得到庆封的帮助,这件事就好办了。于是两人跑到庆府,对庆封说:“我父亲的事情,您大概也知道吧,他现在老糊涂了,只信任棠无咎与东郭偃两个人,其他人的话,他统统不能接受。我担心他们两人居心叵测,可能会加害于老父,所以特来向您禀告。”
  庆封一听,这是崔家的家事,崔杼权倾朝野,这个事情不好办啊,于是他对崔成兄弟说:“你们先退下吧,这件事我得考虑一下。”
  
  庆封手下有个谋士,名叫卢蒲嫳,此人颇有机谋,庆封便向他咨询,这件事到底要怎么办。卢蒲嫳听完后回答说:“崔杼是杀害国君的主谋,我看老天爷是准备要抛弃他了。如果他们家族发生内乱,您有什么好担忧的呢?崔家的势力被削弱了,您的势力不是增加了吗?”
  庆封一听,捋了捋胡子,点点头说:“这事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过了几天,崔成与崔强两人又登门造访,庆封对兄弟俩说:“如果对老人家有利,那你们一定得除掉棠无咎与东郭偃,到时有危难,我会帮助你们的。”崔成与崔强一听,十分感动,还以为庆封这么仗义,其实庆封的真正算盘,是挑拔崔氏家族的内斗。
  崔成与崔强两兄弟哪里能料到庆封如此的阴险呢?
  两人仗着有庆氏撑腰,终于对东郭偃与棠无咎下手,召集了一伙人,将两人杀死在崔家大厅。崔家大乱,家丁、仆役怕惹祸上身,纷纷逃走了,这下子崔杼也没有主意了,他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在没有弄清楚怎么回事之前,他想先去庆封家中避一避。
  庆封见到狼狈不堪的崔杼后,假惺惺地说:“崔、庆如同一家人,崔成与崔强怎么敢如此胆大妄为呢?请您准许我讨伐他们。”崔杼坐在一旁,大骂逆子,答应了庆封的要求。庆封心中暗自高兴,他马上派卢蒲嫳率一队甲士,前去攻打崔成兄弟。
  崔成杀死东郭偃与棠无咎之后,本来以为庆封会站出来善后,这是他们事先约定好的。当他看到卢蒲嫳率着甲士杀气腾腾而来时,心中一慌,明白了,庆封不过是想借他的手铲除崔家的势力。困兽犹斗,崔成当即下令关闭崔府大门,自从崔杼弑君后,担心遭到报复,所以崔府的墙又厚又高,不容易攻打进来。
  卢蒲嫳带着甲兵多次进攻,但是攻不下来,他急中生智,号召民众来帮助。看来崔家真是不得人心,很多百姓自愿参加攻打崔府,最后崔成兄弟顶不住了,卢蒲嫳率众甲士杀进府中,乱刀砍死崔成兄弟,崔府其他人都成为阶下囚,并且把崔家的钱财收罗一空,而崔杼的老婆、那位令齐庄公丢了性命的美女棠姜,在绝望中上吊自杀。
  镇压崔成之乱后,卢蒲嫳回到庆封府中,向崔杼报告动乱已经平息,然后驾着车子送崔杼回家。第二天,人们发现崔杼悬梁而死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9-27 23: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