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2 13: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回 小霸王其乐无穷啊(上)
如果说西周之灭确实是“小弟合谋杀大哥”的阴谋,那这个阴谋就有一大败笔——多死了一个人。那就是郑桓公。
郑桓公是周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宣王时被分封到郑国。郑国由此开国。
最初的郑国在现在的陕西省渭河市华县附近。华县在1556年,也就是明嘉靖年间发生了一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据统计有83万人丧生。
现在从华县到西安不过96公里。当时宣王大抵有拱卫京畿的意图吧。结果,在犬戎入侵之前,郑国竟然自己迁到了河南荥阳。况且新家都不是桓公地盘,是借来的。
话说郑桓公有一天和太史伯一起聊天。太史伯是管书籍的,可以理解为藏经阁的扫地和尚。以下这段对话再次证明,藏经阁的扫地和尚真不是盖的!大家以后去国图看书的时候可得对工作人员客气一点。
郑桓公叹气道:看来这个老大实在是扶不起。
太史伯也叹气:恩,老大要玩完了。
郑桓公请求说:我们这些小弟总不能陪他死吧。太史伯啊,你可要拉兄弟一把。
太史伯说:我看你还是搬家吧。
郑桓公问:搬哪里?
太史伯说:往东。我看洛河以东、黄河济河以南是块宝地。
郑桓公问:可那是东虢国和郐国的地盘。
太史伯笑着说:这有何难。你是老大的叔叔,这些小舵主能不给你面子吗?只要你舍得花钱,自然会把地盘让给你。
郑桓公觉得不靠谱,再问:那个地方地势平坦,四方交汇,肯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后世子孙恐怕不得安宁。你说我去长江南边如何?或者去西方?
太史伯摇摇头:长江南边不行。那里离荆楚太近,楚舵主一直觊觎总舵主的位子。只要总舵主一死,楚国必兴。至于西方,那里的人素质忒差。你就不用考虑了。
郑桓公又问:那你说老大一死,谁会起来争这个位子?
太史伯回答:可能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这几个分舵吧。
郑桓公拱手称谢:太史伯对本帮形势真是了如指掌啊。
要是郑桓公再活五百年,估计会拜太史伯为老师。果不其然,之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称霸中原,史称“春秋五霸”。太史伯竟然说对了4个!堪称“隆中对”。
于是,郑桓公让自己的儿子掘突,也就是后来的郑武公,拿着现金去了东虢和郐,说要借地。虢郐心想,手上的土地本来就是原始股,还不知道政府将来大小非解禁的政策如何,不如早点套现。
其实,郑桓公还是非常担心这个地方将来会成为兵家必争,害得子孙不得安宁。最后也不幸一语成谶。但眼下已经顾不上可持续发展了,逃命要紧。
郑国终于搬家成功。在荥阳的新家当时叫京城。
搬家后不久,果然犬戎入寇。
兵戈起,看烽烟,与我何干!
可惜破城之时,郑桓公竟然被犬戎杀了!
按理说,儿子郑武公在郑国,看到烽火知道镐京有难,老爸又从镐京没回来,总该出手相助。可是他一直按兵不动,直到申侯打了邮件过来才知道老爸惨死,这才起兵替父报仇。除非郑武公存心要害死他父亲,不然,原计划很有可能是:
大家让郑桓公留在王都,做内应看住幽王也好,躲在家里不出门也罢,总之是可以确保他的安全。
可是,事态发生了变化。借来的犬戎兵不听安排,滥杀无辜,还要杀幽王全家。也许当郑桓公亲眼看到犬戎兵的时候,他就改主意了。
他不能对不起祖宗!
他知道世上没有神仙,犬戎蹂躏的是祖先自己千辛万苦打下的基业。“申侯误我!”于是桓公拿起长矛,开始护卫幽王。
史载,桓公护送幽王、王子、褒姒从王宫逃出,一直到了骊山。山下是敌人的铁桶阵。
桓公看大势已去,向幽王提议:侄子,叔叔带你回郑国。留着命在,咱们还能打回来。
桓公带着幽王突下骊山,没走半里地,就被犬戎围住。
再突围。
又被围住。
桓公让手下带着幽王先走,留下亲自断后。
敌兵将桓公围住,桓公英勇,长缨在手,谁敢杀我!
敌人近战不行,只能射箭。
可怜桓公,万箭攒心而死。
敌人踏过桓公的尸体,追上幽王。
杀。
杀。
杀。
我们无法知晓郑武公到了镐京,抱着老爸的尸身是何种心情。当时郑国刚搬进新家,立足未稳,国力不强。即使想发作,估计也不会有好结果。赎罪也好,笼络也罢,最后申侯把女儿姜氏嫁给了他。如果阴谋论还在继续,那么这个姜氏后来又挑动了郑国内乱也是计划之中。
周平王,这个曾经的废太子获得了天子大位。从破败的镐京搬家到了崭新的洛阳后,也许他还会意气风发地想,新时代开始了,“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可惜实际却是,“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郑武公不会忘记,平王的天子位上沾染着老爸的鲜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郑国终于成了东周历史第一个敢跟天子真刀真枪对着干的诸侯国。
春秋战国的乱世风云,也由郑国发端。
周平王在洛阳,郑武公在荥阳,据说现在骑自行车半天就到。所谓天子脚下,谁敢放肆。哪知郑武公一下就把曾经借他地的东虢和郐国灭了,后来干脆把国都从荥阳京城迁到侩国故土,也就是现在的郑州新郑市附近。新郑是块风水宝地,这里是黄帝的故里,之后还诞生了韩非子、张良、白居易、高拱等旷世奇才。
原来的京城也没有荒废,反而日渐繁荣,大有“一国建两都”的意思。后来秦朝建立,想把这个地方降为县城,但是实在规模太大,不合县制,只能在城市里头建了个东西走向的“柏林墙”,一分为二。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真正的民心所向。大家以郑为荣,纷纷改姓“郑”,终于有了现在的“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如果现在去荥阳,你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青铜像,上书“郑氏三公”,已经作为荥阳的城市地标。2004年铜像揭幕的时候,到场的有全球各地三十多个国家的郑氏宗亲。
“郑氏三公”就是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
郑庄公是武公的大儿子,他的母亲就是申侯的女儿姜氏。
郑庄公人送外号“庄公小霸王”。他的霸气自打出娘胎就开始了。
庄公全名姬寤生。姬是老爸的姓。人家武公有房子有车子有银子,不刷卡不做卡奴,不按揭不做房奴,自然不用倒插门。但是“寤生”这个名字就解释多种多样了。
1、 庄公是姜氏睡觉的时候生的。
2、 庄公生下来的时候没有哭。
3、 庄公出生之后,马上能张开眼睛。
4、 庄公是倒生。就是先出脚再出头。
不过无论是哪种,庄公都算得上神人。可是母亲姜氏怎么看庄公都不顺眼。反而十分疼爱后来正常生出来的小儿子叔段,疼爱的程度让人无法理解。
武公在世的时候,姜氏就再三劝武公改立叔段做接班人。从白天说到晚上,从礼拜一说到礼拜天,最后武公被说得头晕脑涨,死了。姜氏眼巴巴的看着寤生做了郑国老大。按理,事到如今都尘埃落定了,你还想怎样?
也许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是不会了解多个孩子的家庭有多复杂。有时候家长对某个孩子的特别关爱会近乎偏执。这个姜氏就是。她又是从白天到晚上,从礼拜一到礼拜天,翻来覆去地劝武公把京城分给弟弟。庄公才登大宝,好日子没过够呢,要是一不小心步老爸的后尘被活活说死了,该多冤。最后终于答应了。
大夫祭足站出来劝阻:“老大,万万不可。要是封了京城,一山就有两只老虎了。”
庄公摇头道:“老妈的主意,就这么办吧。”
叔段终于如愿被封到了京城。结果姜氏还没完。真是唯恐天下不乱,临走的时候竟然告诉叔段:“你哥哥太小气,我求了半天才封你一块地。你走之后好好准备,将来我俩里应外合,郑国都是你的。妈妈织给你的毛衣,你要好好的收着。你要是坐上了一把手,我就死而无憾了。”
估计叔段都搞不明白上辈子做了什么好事,让这个老妈对自己这么好。
听妈妈的话 别让她受伤。
想快快长大 才能保护她。
仗着老妈的溺爱和老哥的放纵,叔段到了京城之后招兵买马,最后堂而皇之地开始抢地盘了。大臣公子吕气愤不下,忍不住说了句:“阴谋分裂国家!该杀!”郑庄公笑着说:“法治社会,要轻口供,重证据。”
证据马上就有了。
一天,郑庄公跟老妈请假,说要去周朝见太子。因为郑武公当年又有功劳又有苦劳,所以和卫武公一起被周平王封为卿士,可以理解为“双核”,可惜是个老少配。当年卫武公已经八十多岁,而郑武公才二十出头。厉害的是,卫武公又活了13年,害得郑武公熬到了快40岁,才在周王室中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武公死后,庄公继承了卿士的位子。因为上班方便,也就没住宿舍。
按理,庄公说要去周朝,也有可能去去就来。可是这个姜氏坐不住了。她觉得小儿子抢班夺权的机会到了。
姜氏写信给叔段,相约起事,以为内应。城内举旗为号,大军进城即可。
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这封书信被公子吕截获,把邮递员杀了。庄公看到书信后大呼过瘾,拍着公子吕的肩膀说:“哥们,有活干了。”
那时候的书信是写在竹简上的。写好之后,外头盖上两块木板作为信封,用绳子捆起来,打上结,然后在扎结的地方贴块粘土,盖上私章。这种加密手法破解不难,直接换个信封就可以,如果竹简或者木块有脏污,费点心思也能清理干净。不像后来的纸张,脏了就不好弄了。最关键的章也不难,刻个萝卜章就可以假乱真,反正最后按在泥上也看不大清楚。就这样,庄公换了个人拿着书信去了京城,叔段大喜过望,马上回复邮件。回信自然到了庄公手中。庄公拿着证据对公子吕说:“哥们,开工。”
公子吕悄悄领兵埋伏在京城外。叔段如期领兵出城。自己去和老妈会合,儿子去卫国借兵。
结果不言而喻。
京城被公子吕拿下。革命老区的老百姓的觉悟就是高,纷纷拥护庄公。叔段被围在鄢,后来是死了还是逃了,说法不一。不过跟李自成是死了还是当了和尚一样,结局未必重要,总之是一个输字。
大家问庄公,为什么先前如此让着自己的弟弟。庄公抹了把鼻涕说:“他毕竟是我的弟弟啊。”
两千年后,当老罗说道:“他毕竟是我的哥哥啊”,获得的是持久的笑声。
两千年前,当庄公说道:“他毕竟是我的弟弟啊”,获得的是无限的民心。
郑庄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小霸王,其乐无穷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