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24-10-27 08:04 |
---|
签到天数: 62 天 [LV.6]常住居民II
|
楼主 |
发表于 2021-8-30 16: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嬉戏时的蒸发
在本作中,“消失”有双重意义。一是脸孔的消失,也就是“无脸地藏”与“以白布覆面的神秘小孩”;二是行踪的消失,故事里受害的儿童消失于出入口受限且有人看守的空地。
《和汉三才图会》(1712)的〈兽类〉一篇提及,貉生于山野,外型似狸,头锐鼻尖,皮毛温厚可制裘衣,昼伏夜出,以虫类为食。《曾吕利物语》(1663)记述,京都御池町曾出现一种无脸的妖怪;其后,据《新说百物语》(1767)所载,京都二条河原出现了类似的妖怪,无眼、无口,无鼻、无耳,脸如丝瓜,被称为野篦坊。到了小泉八云《怪谈》(1904),遂将野篦坊描述为貉妖变身,化为人形以惊吓行人,终成定说。
在中国,亦不乏类似记载。霁园主人编著的《夜谭随录》(1791)卷二〈红衣妇人〉里写道,某甲夜饮,一更后,起身去上厕所,半酣半醒之间,在月光下见到一名红衣妇人,蹲身墙边。此时,某甲酒醉未退,色向胆边生,扑身去抱,却没想到“妇人回其首,别无眉目口鼻,但见白面模糊,如豆腐然。”把某甲吓得晕厥,直到友人发现才救了他。
尽管,野篦坊是一种古典妖怪,现代也经常出现。童话、民间故事作家松谷美代子《现代民话考3》(1987)有段计程车司机的亲身体验。某夜,司机载着一名艺妓,提到“听说这附近会出现一种妖怪,远看以为是个美女,近看才发现没眼睛、没鼻子。”后座的艺妓却回答:“是像我这样的脸吗?”司机一看,真的载到了无脸女!
美国推理作家克莱顿·劳森(ClaytonRawson),是个业余魔术师,而他笔下的名侦探,也是一位魔术师,名叫“伟大的马里尼”(TheGreatMerlini)。想当然耳,其作品必定也与魔术密切相关了。他有个短篇〈天外消失〉(OfftheFaceoftheEarth,1949),描述一桩发生在电话亭里的谋杀案,凶手在众目睽睽下失去踪影,篇幅短小,设计却极为精妙,是“不可能犯罪”流派的名作。不过,说到“人间消失”的杰作,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约翰·狄克森·卡尔(JohDicksonCarr)《青铜灯的诅咒》(TheCurseoftheBronzeLamp,1945)了。埃及考古学家的女儿将一盏青铜神灯带回英国,人都已经回到伦敦家了,居然在玄关消失无踪。人间消失的原因,与神灯诅咒的关联,一体两面,设计得巧妙至极。
本作的趣味性,来自于战后时代背景特殊的庶民生活百态,完全体现了克莱顿·劳森的“魔术舞台”的情境——当然,“魔术”是个西洋感较强的名词,以日本来说,也许使用“奇术”一词会更合适。而,关于真相的伏线,更是安排得踏雪无痕,可以说是若非把故事放在那个背景,幼童的消失,就不可能以如此的方式发生。
日本现代社会,人间消失已不再是什么“都市传说”这类的巷议街谈了,而是涉及犯罪或自杀的失踪事件。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九日,住在京都旅馆的推理作家多岛斗志之离开旅馆后,随即音讯全无,经家人报警寻人仍未果,至今下落不明。无论是何种时代,人间消失永远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犹如黑洞般的谜团。
注释:
[1]
都市的中心地带,此指东京都的核心区域。
[2]
原文的“助教授”于二〇〇七年改为“准教授”,相当于现在的“副教授”,但是考虑到时代背景,还是保留“助理教授”的译法。
[3]
原文为“イタコ”。日本东北地区的一种灵媒职业,担纲者皆为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弱视或失明的女性。能通灵占卜,给予人们指示。津轻与羽后地区的イタコ信仰已被指定为国家选择无形民俗文化财。
[4]
依系列的剧情设定,本事件发生于《死灵》事件的数年前,为刀城言耶于九十九原遭遇的最初事件。日后言耶以“东城雅哉”为笔名,撰写《九座岩石塔杀人事件》一书,作家出道。现实中截至二〇二〇年初,三津田老师都尚未正式发表描写此事件的作品。老师亦曾在二〇一九年拿此事件作为愚人节的玩笑,号称是篇幅长达9999张稿纸的作品,预计在二〇二〇年的愚人节推出。顺带一提,本书收录的《死灵》,《天魔》,《尸蜡》,《生灵》,《无脸》等五起事件依序发生于昭和二十四年的一月、二月上旬、二月下旬、四月、六月。
[5]
盐与潮的日文读音同为“しお”。
[6]
风筝与章鱼的日文读音皆为“たこ”。有说法认为是风筝长尾在空中飘动的样子很像章鱼,因而得名。随区域不同而存在着多种称呼,也有某些地区会称之为“乌贼”(いか),)。
[7]
守护家宅及建物所在地的守护神,类似台湾的地基主信仰。其规模小至一个家庭,大至可能成为家族甚至聚落的信仰中心。
[8]
自一九二〇~一九五〇年于日本出版的杂志,为当时的代表性刊物之一。虽为综合性的娱乐刊物,但作为介绍日本国内外推理小说的媒介,加上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等推理小说家以此为舞台活跃的关系,也让本刊物在日本推理小说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9]
原文完整书名为《探侦小说杰作选探侦小说年鉴》,收录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相关作品,自一九四八年开始编纂的短篇推理杰作选集。历经岩谷书店、宝石社、东都书房等出版社及数次更名,自一九九八年开始由讲谈社以《ザ·べストミステリ一ズ推理小说年鉴》之名出版。至今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10]
江户时代的村庄首长,对聚落拥有一定程度的支配力。多为当地的名家、大地主、豪农等等。
[11]
除文中的解释外,亦有意指将神明分灵迎至他处祭祀的新宫,或祭祀本宫主神之子(御子神)的神社等意涵。
[12]
配置于神社或寺院前的成对守护兽。相传是源自古代近东地区守护圣域的狮子像,之后经由印度、中国、朝鲜半岛,再传进日本演变成狛犬的形式。
[13]
传统日式屋宅中与地面同高,没有铺设地板的泥土地面,介于户外与屋内起居空间之间的区域。于现代住宅中多转变为铺设地砖或混凝土的玄关形式。
[14]
江户时代,有一定层级的武家屋敷多会设置这种大型门。庄屋,富裕的农家也会设置,门左右两侧建筑体的内部空间可作为警备室、仓库等空间来运用。
[15]
原文为“赖もう”。过去武士在拜访别人家时请对方应门的招呼,相当于现在的“有人在家吗?”。
[16]
亦有“耳袋”之称。由江户时代的武士、之后担任南町奉行的根岸镇卫花费三十多年撰写成的随笔。内容收录了他向耆老或同侪听来的奇闻怪事。
[17]
晩夏至初秋的早晨,因为云雾的影响,让朝阳照射下的富士山呈现红色的景观。亦是广受文人墨客喜爱的创作题材。
[18]
明治二年(1869)因应版籍奉还政策,废止了过去的公家、诸侯阶级,转为华族。明治十七年(1884)颁布华族令,将华族当家之主定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种爵位阶级,是握有诸多特权的世袭制度。其中也包含虽然在维新前并非出身公卿大名,但因为对国家建有功勋而获封爵位的“新华族”(勋功华族)。
[19]
先后由大地书房、日本小说社推出的艺文杂志。阪口安吾于第三期(1947年9月号)连载代表作《不连续杀人事件》,并于1948年推出单行本,荣获“第二届侦探作家俱乐部赏”(现“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的前身)肯定。
[20]
以石头或土堆积成的人造山,用来进行观测或当成庭园造景的一部分。
[21]
原名上田喜三郎,明治三十一年(1898)和出口直创立神道系新兴宗教“大本”,并列教祖,后来成为出口直的入赘女婿,被尊为“圣师”。
[22]
佛教法器,是消灭烦恼的菩提心象征,常为护法神手持的武器。两端若呈枪刃状为独钴杵,表示独一法界;岔开成三刃称三钴杵,象征三密平等,岔开成四刃再加上中心一刃则为五钴杵,代表五智五佛。尚有七钴杵、九钴杵、装有宝珠而非枪刃的宝珠杵、装有宝塔的宝塔杵、由两把金刚杵组成十字形的羯磨杵等多种形式。
[23]
前者为“一内”(いちなか)、后者为“缘中”(ふちなか)的拼音。
[24]
意指尚在人世者灵魂离体的现象。但亦有本人毫无异状,但是和该人完全一样的生灵却在他处被目击的情况。
[25]
意指尚在人世者出现和本人一模一样的分身,被自己亲眼所见,或是在不同地方被目击的神秘现象。
[26]
意指寄宿在文字和言语中的灵力。信奉此道的日本人认为经由声音发出的词语会对现实的事物带来影响,成为祈福、约束、下咒的力量。在许多文化圈中,虽然或多或少在名称上有所差异,但是也都存在着类似的思维与信仰。
[27]
原文为“疏开”。在军事用语中意指将行动中的军队分散,避免遭受集中性损伤,同时也增加敌方攻击难度的行动。战时的都市大多会成为主要攻击目标,因此也会让都市区的非战斗人员分散到乡下避难。“学童疏开”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团体疏散,属于后续提到的集团疏散之一。而前往依附亲戚或熟人的类型,则称为“缘故疏开”。
[28]
原文为“学徒出阵”,也称为“学徒动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来到尾声时,日本面临了兵力不足的问题,原先被暂缓征集的大学文科学生因此被征召上战场。相对于此,大多数的理工科学生因为能在军备与后勤生产上有所贡献,因此以“勤劳动员”的形式投入军需产业。
[29]
武藏坊弁庆是平安时代末期的僧兵、也是源义经的家臣之一。因其忠义与豪勇,成为许多后世创作偏好的高人气人物。而“内弁庆”一词即从他的威猛所衍生而来,意指在自家或熟悉的领域威风凛凛,在外却相对低调怯懦的人。
[30]
因应战时能源管制,在抑制民间消费,确保军用燃料的方针下所推出的“代用燃料车”,燃烧木炭或薪柴等作为动力来源。
[31]
作家,作品类型扩及科幻、推理等领域,亦经手科学刊物解说、作品翻译等工作。被誉为日本科幻小说创作的先驱之一。
[32]
相关故事请见收录于《如密室牢笼之物》一书的〈如隙魔窥看之物〉。
[33]
原指在作战过程中因为疾病而死亡,也泛指因为非直接战斗行为而殒命的情况。
[34]
皆为往生者安置在家中时,于遗体枕边设置的供物台“枕饰”的供物之一。枕饭是一碗盛得尖尖、插上两根筷子的白饭、枕团子则是摆放在铺了白纸的供物小桌或盘子上的白色团子。两者都象征着逝去之人在前往另一个世界途中的粮食。
[35]
原本意指军队从战时体制回归到和平体制,让军人从动员上阵状态转为待机的行动程式。在一些与日本相关的场合提到“复员兵”时,通常多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当时的大日本帝国领地以外的占领地除役,回归日本的军人。
[36]
死后满一周年的忌日,以及于当日举办的法事。
[37]
打通竹节的竹管。
[38]
一九二六年发生在京都的四名女性命案。该年六月三十日,居住在京都市北白川的平松小笛,被人发现和自己的女儿,以及两名朋友的女儿一起死在自家中。现场情况状似小笛带着其他三人一同轻生,但因为小笛的遗体上出现了两道绳索痕迹等疑似他杀可能的迹象,警方因此将小笛的爱人广川条太郎列为嫌犯。但针对鉴定的结果,出现了分别支持自杀说和他杀说的两方论点,缠讼两年后,广川被宣判无罪,全案终结。四年后,曾任法院书记官,以自现实事件取材广为人知的推理作家山本禾太郎于神户新闻与京都日日新闻连载名为《颈子的绳沟》的小说创作,便是以此事件为主体。这部连载于一九三六年改题为《小笛事件》于专门出版侦探类刊物的ぷろふいる社出版。
[39]
驻日盟军总司令,原名SupremeCommanderoftheAlliedPowers,简称SCAP,在日本又称为总司令部(GenevaHeadquarters),简称GHQ。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国依据“波茨坦宣言”,派遣麦克亚瑟于日本设置、进行接管的组织,对日本实行相当程度的管制。
[40]
日本特有的长度单位,一间约一点八米。
[41]
一九一四年由大日本雄辩会(现在的讲谈社)创刊,以小学高年级至中学年龄层的少年读者为客群的图文月刊杂志。
[42]
将花岗岩等风化后的土壤混合熟石灰、盐卤一起加热制成,常使用在土间(日式住宅玄关处供人穿脱鞋、与室内生活空间形成高低差的区域)的地面铺设。也会直接用来称呼以三和土制作的土间区域。
[43]
这里的部落意指日本封建时代贱民阶级“秽多”、“非人”后代的聚落。他们代代从事著屠宰、制革、遗体处理、乞讨等被人视为不洁、下层的工作。即便随着时代演变,相关制度崩解、终结歧视的宣导与法令也相继出现,但对于这类血统出身所抱持的歧视问题仍没有完全停歇。
[44]
以孩童为主要演出者的艺能表演。演出者披上头顶有小狮子头的头巾,配合一旁的笛鼓演奏与吆喝声表演。后来因为卖艺衰退与儿童虐待防止法的关系,后来演变成乡土艺能的形式。于二〇一三年被指定为新潟市的无形民俗文化财。
[45]
在年节与各式庆典等人潮众多的场合于寺社周遭或市集摆摊,进行表演揽客再贩售熏香物、药品的人。
[46]
以三味线伴奏,口诵词句的曲艺表演。演出并非单纯的唱诵,也蕴含了相当强的作中人物诠释与叙事表现。除了单独演出之外,也有在日本舞、人形净琉璃、歌舞伎等表演场合担纲伴奏的呈现方式。
[47]
与和伞在外观与材料等层面有所不同的西洋伞,因为撑开的样子形似飞行中的蝙蝠而得名。因为伞面使用布料,也具备晴雨两用的便利机能性,被视为进步的产物。到了明治时代的文明开化时期,更成为男性西化打扮的人气配件。
[48]
意指神佛展现威能与恩德之地,通常是寺社佛阁所在地或与神佛有所渊源的场所。被奉为神圣的领域,受到信徒们的尊崇。
[49]
搬运用的工具。外观就像是个短梯,将搬运物以植物纤维或皮革制成的绳子绑在上头再背起移动。有的款式会在下半部装设能够协助负重的平台。
[50]
意指从正月一日至三日的这三天。
[51]
收取费用后,让观众进入小屋或帐棚内观赏奇特的表演或展示物的生意。除了常见的卖艺之外,也着重于珍奇、怪异,惊世骇俗、情色等直击感官,吸引人们好奇的要素。其中有不少演出方式都游走,甚至逾越了道德与法规边缘。但也常成为挂羊头卖狗肉以宣传和话术诱骗好奇者上当的敛财手法。
[52]
泛指中世、近代外观为僧侣打扮,以弹奏琵琶、古筝等维生的盲人。也是从事按摩,针灸等职业的人士的泛称。
(全书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