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336|回复: 200

[分享] 听我说南明(持续更新,讲述最后的汉人王朝无奈的末路,崇祯十七年开始)----孙敬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5 12: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对南明那段历史很感兴趣,血雨腥风,忠臣勇将,乱臣贼子,短短几十年,抵得上其他朝代几百年。
  我想把南明几十年发生的事,尽量精彩详细的写出来。
  由于手头有很多关于南明的史料需要翻阅,而且我在外企工作,比较忙,所以未必能做到每天更新。但我每发一篇,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争取对得起观众。
  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血与火、爱与恨交织的年代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失半壁
  (1)闯王称王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王。以前别人都叫他闯王,名字虽然响亮,但是名不正言不顺,想来总是郁闷。这次得了西安,秦皇汉武这地界儿,李自成异常兴奋,难道是天意?让我继续秦皇汉武的帝王传奇。更何况,张献忠去年占个武昌,就敢称大西王,我不建号称王对得起谁?
  既然称王,就不能没国号和年号,智囊团冥思苦想,经李自成拍板,定国号为大顺,年号为永昌。
  个人感觉,这个年号比较俗,可以算做山寨版。但是发现没有,永昌这俩字儿,在明朝诸帝的年号中曾出现过。对了,朱棣的年号是永乐,朱常洛的年号是泰昌。这就太过份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算头领们识字不多,常用汉字怎么也五千多吧,取哪两个字不成,非跟人学?永乐和泰昌这老哥俩要是知道了,不定气成什么样呢。
  想想看,还是人朝廷起的年号,那叫一别致。洪武,霸气吧?景泰,诗意吧?弘治,儒雅吧?再说崇祯这年号,使我联想到“重振”,不知道是不是朱由检选这两个字的原因之一。结合他即位时的局势,选个阳刚点的年号,图个吉利,也不是没有可能。个人觉得,明朝年号起得最好的,就是万历,恢宏大气,很可能是张居正老师的杰作。
  年号虽俗气,好歹正式称王了,公开与正宗皇帝叫板,也算功德圆满。
  顺便交代一下,大顺政权的骨干人员名单:军师宋献策,丞相牛金星。这两个名字实在叫人喷饭,就不能起个洋气点的名字吗?好歹出来混的,不起个好名字怎么开店啊!
  转正之后的闯王,做出重大决定:进军北京!众军哗然。
  虽说几年来,大家在河南、陕西、甘肃一带画圈儿,剁了不少明朝将士,搅得各方鸡飞狗跳,成绩卓著,但公然进京闹事,太岁头上动土,还是各位头领没想过的事。毕竟皇帝的权威摆在那,有点心理震慑作用实属正常。
  领导站在众人的肩上,总能看得远点。李闯王没时间搭理他们,一心一意做着准备,晒晒被子,收收衣服什么的。心想:等进京分东西的时候,你们比谁拿得都欢!
  李闯王这边称王,崇祯和大臣们也没闲着,他们在争论一件事。这件事的开端是一次陛见,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皇帝召见了一个叫李明睿的人。
  这个李明睿,时任左允中,一小官儿。官虽小,言论却不小。他劝崇祯放弃北京,迁都南京,渡过眼前的危机,再图中兴不迟。就算皇帝不走,也可叫太子先去南京,意思是万一北京有变,皇帝不讳,太子在南京就近即位,名正言顺。事后一系列的事实证明,他的见识确实高人一等,对得起自己的名字。
  李明睿的意见与崇祯暗合,但皇帝要面子,怕挨板砖,不好意思跟朝臣说是自己的意思,只好说是李明睿的主意。在某些危急的时刻,面子是要不得的,要面子的结果,是要命啊!
  皇帝拿李明睿做挡箭牌,户部尚书陈演愤怒了,李明睿惨了。他和另一朝臣魏藻德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 并示意兵科給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的逃跑主义。这几个人煽风点火,朝中大臣们义愤填膺,纷纷谴责李明睿,并一致认定,陈尚书有可能成为当代准于谦!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且不说像于谦那样的人,二百年都未必出一个,更何况,不是谁都当得了于谦的。
  虽说比不上于谦的一根脚趾头,但和陈演并肩作战的魏藻德,却得到了于谦没得到的好处。一个多月之后,魏藻德加兵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后来陈演被罢相,他继任首辅。
  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占领北京后,陈演、魏藻德和光时亨三个人行径之无耻,登峰造极!反倒是因为主张南迁而被诅咒的李明睿,把对明朝的忠诚保留到了最后。
  经过这么一搅和,南迁的事再也没人敢提了。
  不同意南迁,总得想个法子渡过眼前的危机吧,李闯说话儿就来了。
  吏部都给事中吴麟徽上疏,请求放弃山海关外宁远、前屯二城,招吴三桂入关,驻扎宿迁郊外,以拱卫京师。
  吴麟徽想得很周到,连驻扎的地儿都给本家儿吴总兵找好了。
  当时的宁远,孤悬山海关二百里之外,三面受敌,守不住是迟早的事。莫不如退守山海关,先保住京师再说。时局危急,顾不了那么多了。
  可就是这么一个保命的意见,廷议居然没通过。驳斥这个意见的人,是陈演。结合陈阁老的种种表现,我们有理由怀疑,陈阁老已经被李闯策反。要不然怎么解释呢?对了,明史里对陈演有句言简意赅的评价:既庸且刻。
  无论怎样,拯救明王朝半壁江山最后的机会,就此葬送,崇祯再无翻身的机会。崇祯这人太要面子,怕大臣说他懦弱,不抵抗,他真应该跟宋高宗赵构学学,看人家脸皮多厚,被金军赶到海上做“海飘”,还振振有词:“死社稷是藩王的事,不是天子应该做的。”话虽没皮没脸,但也是一种生存的态度。看人家不是活了八十多嘛!
  你不走是不是?等着,我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2)宁武关
  崇祯十七年二月七日,李自成攻下山西重镇太原。二月八日凌晨,山西巡抚蔡懋德自尽。
  在太原休整八天后,李自成再度率军启程,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经忻州攻代州,他坚信,自己攻克了唐高祖李渊的起兵福地,今后必将所向无敌。
  李自成的故事告诉我们,封建迷信害死人啊!他万万没想到,只想拿下小小的代州,走南闯北的他,差点就没实现。因为驻守代州的是周遇吉,时任山西总兵官。
  很快,李自成就会知道,遇见周遇吉非但不吉祥,还十分晦气。
  当周遇吉得知博学多才的蔡巡抚被李闯逼得上了吊,气得破口大骂。他们曾约好,蔡巡抚守太原,自己守代州。临行时,蔡巡抚握着他的手说:“宁武关为京畿咽喉,汝能死守,吾亦瞑目。”这句话,是蔡懋德的原话,没有翻译,没有补充。
  周遇吉自己起于行伍,吃了没文化的亏,却喜欢和有文化的人交往。蔡巡抚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偶像是王守仁,好佛学,节俭自律,永远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这在大字不识一个的周总兵看来,简直惊为天人,视其为良师益友。现在良师益友被逼死了,周遇吉怒了,不报国仇家恨,枉为男儿!他发誓,要让李自成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皇帝,对得起朋友。
  就在周总兵积极布防、准备迎接闯王时,一位老熟人登门造访。
  这个人叫熊通,是个副将。周遇吉和蔡懋德分别之后,曾派人向京城求援,求来了熊通和他带的两千人,不是皇帝小气,舍不得给周总兵,而是京畿已无兵可调。
  多两千总好过少两千,一向快人快语的周总兵没说啥,他是粗人,却懂事理,体谅皇帝的难处,于是让熊通守黄河,自己去了代州。
  熊通进来之前,周总兵还纳闷,这家伙不好好守着黄河,跑我这来做什么?等熊通进来才知道,今天他是来劝降的,因为他自己已经投降了李自成。
  面对厚颜无耻的熊通,周总兵告诉他:“我受朝廷大恩,自当拼死效力。你统兵两千,不能堵贼,已是死罪,现在还来做说客?千刀万剐难赎其罪!”
  虽然周总兵认为剐了熊通也不为过,但战事紧,没那么多时间,一刀一刀来,索性直接剁了。
  于是命左右,斩杀熊通,将首级割下,交给提塘都司杨志荣,让他带着熊通首级,日夜兼程赶赴京师,报以实情,顺道问问皇上,还能不能调点人来?幸亏杨都司常在道上混,胆子大,不然拎个血淋淋的人头,不分昼夜奔驰在官道上,估计日本恐怖片的导演看了都得自惭形秽。
  作为提塘都司,一项主要工作就是传送塘报,杨志荣曾无数次的穿行于京师和战场之间,但这次,他只送去了人头,却没有搬来救兵。这倒不是皇上记仇,上次我派给你两千人,你却把领头的给杀了。因为就是周总兵不杀熊通,皇帝也得杀他,叛徒是崇祯最痛恨的。本质问题在于,皇帝派不出兵了,再派,就是皇帝本人了(估计周总兵也不敢要,您来,还不如我死了呢)。
  救兵是没有了,那就这样打吧,但我得先选一地方。
  周遇吉选择的地方叫宁武关。宁武关位于山西中部,传说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宁武是由太原北上大同的交通要道,明朝景泰年间建筑关城,与偏关、雁门关一起成为防御鞑靼骑兵的山西三关,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这座关卡虽然没有家乡附近的山海关那么险峻(周遇吉是锦州卫人),但没别的地方了,好歹就是这了。李自成,你来吧,除非踏过我的尸体,不然你休想前进一步!
  李自成没有让周遇吉等太久,他发动了进攻。
  开始几天,周遇吉的战术比较单一,就是拿大炮轰。我有关卡,我怕什么,先轰死几万再说。
  民军损失惨重,李自成放出狠话:“五日不投降,我就屠城。”流氓本色和后来的多铎有一拼。
  这招吓唬吓唬别人还成,想糊弄周总兵,你李自成还嫩了点。人周总兵玩屠城的时候,你连酱油都打不了呢。玩这个?简直是侮辱周总兵的智商。想屠城,先攻进来再说。
  当然,闯王也不是吃素的。城池对游击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子,不闯过宁武关,怎么彰显闯王本色?死了一批,再上一批,死攻活攻,宁武关依旧岿然不动。
  其实城里的周总兵,日子也不好过,军需官来报告过,火药快没了!这就意味着,大炮即将成为废铁。眼见人心涣散,周遇吉不愧为百战名将,跳起来说了一句话,就把大家都镇住了:“交战才三天,便杀敌万余,传言中的巨寇不过如此,有什么可怕的?如能守住宁武,你们全成忠义之士;万一不敌,就把本总兵捆了,献给闯贼,你们也能安然无恙。”
  总兵都豁出去了,不卖命实在不讲究。于是打开城门迎战,又杀敌数千。
  周遇吉不是不清楚目前的形势,李自成有数十万军队,而自己只有四千人,宁武失陷只是个时间问题。别说一个周遇吉,就算卢象升、孙传庭等猛人全部死而复生,宁武也保不住。既然结局已经注定,本着杀一个够本儿,杀俩赚一个的指导思想,周遇吉拼了命。从李自成进入山西,再到蔡懋德自尽,他就没打算再活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3)周遇吉的追求
  凭借多年的战斗经验,周遇吉迅速做出判断:两方兵力悬殊,要想不被李自成轻易的吃掉,必须发动夜袭。趁李自成他们睡觉时,去骚扰他们,就算起不到杀伤的作用,放一晚上炮仗,也够这些游击队员们喝一壶的。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哪有力气打仗?
  当周遇吉说出自己的计划时,身旁的幕僚对周总兵的谋略大加赞赏,便四下散开,去准备夜袭事宜。
  不料周总兵还没说完:“给我召集二百位壮士!”
  众人诧异。
  “此次夜袭,本总兵亲自执行!”说完,转身离去。
  二月的山西,依旧凉意习习,到了晚上,气温更低。周总兵穿上铠甲,对部下们说:“我若一去不回,替我照顾夫人。”
  周遇吉的太太姓刘,史载她“骁勇多能”。
  夜袭的内容大致相同,无非趁着月黑风高,见人就砍,砍完就走,周总兵这次是按套路打的。我们直接看看结果吧:“敌大败,退二十里。”
  双方这么杀来砍去,僵持了半个月,李自成于二月十五日抵达宁武外围,死磕十多天,民军伤亡惨重。鉴于李自成王爷对游击事业的钟爱,此时他萌生了绕过宁武关的想法。如果这一想法,得以付诸实施,周遇吉便能化险为夷,可惜他终究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闯王都不想硬闯,手下却来劲了,他们不同意放弃宁武关,以丞相牛金星为首。虽然名字像某种星座,但牛金星却具有敏感的军师嗅觉,他料定,周遇吉已支撑不了太久。
  于是军师宋献策,献了一个计策!他认为,宁武之所以迟迟不克,问题在于,士兵们分不清敌我,如果我军士兵脱帽战斗,见戴帽者就杀,我众敌寡,必克!不得不说,这位军师太有才了,把战局和戴帽子联系起来,可谓空前绝后,足可以申请专利。
  宋军师出了个莫名其妙的主意,却交到了好运,这种好运,在现代有个特定叫法:狗屎运!
  因为三月初一,不戴帽子的农民军攻克了宁武关。说到底,不是宋军师的主意高明,而是周遇吉的部队已到达极限。就算农民军戴帽子,也能攻克宁武关。
  眼看外城被突破,周遇吉立刻组织巷战,亲手杀掉几十号人,被射成了刺猬,力竭被俘。
  下面发生的事,只能说李自成不地道了。
  简单点说,周遇吉把李自成骂了;李自成把周总兵吊在教场的旗杆上示众,乱箭射死,还肢解了尸体。
  《明史 周遇吉传》载: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蝟,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
  看到这段记载,我不知道史书的作者,是不是有刻意丑化李自成的动机。但如果这是事实,那就证明李自成最后的失败不是偶然,是他自身素质太低造成的,怨不得别人。
  因为你要是觉得周遇吉恨人,杀了他便是,谁也说不出什么。你可以杀了他,却不能吊起来侮辱他,侮辱他证明你心虚,证明在这个人面前,你不自信。
  周总兵很猛,他太太也很猛。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就是这个意思。
  城破之后,刘夫人带领周家几十个女人,登上建在山头的公署,据高向下射箭,射得还挺准,最后民军放了把大火,才把刘夫人及其他女眷烧死。
  李闯王遵守誓言,下令屠城,太不讲究了,面对手无寸铁的群众,这是何必呢?
  周遇吉人是死了,却给李闯王留下心理阴影了,他对部将说:“宁武虽破,但将士死伤众多。自此到达京师,还需要经过大同、阳和、宣府和居庸关,皆有重兵。倘都像宁武这样,恐怕也剩不了几个人了(宁有孑遗哉)!不如返回西安休息,再图后举。”说完,就准备跑路。
  李闯王并不知道,这些问题很快就将迎刃而解。
  
  在刚过去十五天里,拜周总兵所赐,他的很多士兵不是少了胳膊,就是少了腿。打进京城之后,这些缺胳膊少腿儿的兵士们,经常做义务宣传队员:“周总兵真是好汉,以千人杀我万人,假使再有一镇如此,我们绝到不了这里。”
  听到了吗?这是周遇吉在敌人心目中的形象,好汉二字,不多不少,且当之无愧!正如他生前“一军皆忠义”的执着追求。
  至于他的夫人刘氏,如诗经所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无论你是生是死,我们的约定还在,你既然已成忠义,我也将追随你而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4)年轻时的周遇吉
  周遇吉,生年不详,少有神力,勇武善射,早年入军,功至京营游击。京营将多勋戚中官子弟,见遇吉质鲁,皆轻鄙之,遇吉曰:“公等皆纨弟子,岂足当大敌.何不于无事时练胆勇,为异日用,而徒糜廪禄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5) 最近比较烦
  李闯王沉浸在周总兵给他造成的阴影里,其实他宿命中的敌人,还未来到他的身边。此时,这个人正窝在盛京的王府里生闷气呢,哦,对了,盛京现在叫沈阳,呵呵。
  这个人就是大清国的睿亲王多尔衮,他生气是因为崇祯十七年正月,大清国的年号改叫顺治了。而这个年号,属于一个六岁的娃娃,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爱新觉罗福临,生母是永福宫庄妃,就是后来那个举世闻名的孝庄文皇后。
  十几年前,福临他爸皇太极和崇祯皇帝脚前脚后上台,那一年皇太极三十四岁,朱由检十七岁,上来就开始死掐,互相恶心了十六年,皇太极天命不永,没熬过朱由检先走了一步,他这一走,事儿大了。
  老爷子走得仓促,没来得及立继承人,这下大家跃跃欲试了。首当其冲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他的年纪比多尔衮还大点,却要叫多尔衮叔叔,没办法,辈小!
  豪格是皇太极侧妃乌拉那拉氏的儿子,原来是皇太极的侍女,皇太极还没娶正妻的时候,她就生下了豪格。估计当时皇太极年少轻狂,犯下每个人男人都会犯得错误。
  豪格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已经失宠。因为皇太极很快娶了正妻哲哲(庄妃的姑姑),之后是庄妃,后来庄妃的同父异母姐姐海兰珠又嫁过来,并成为皇太极最爱的女人。皇太极和豪格他妈走对面,能不能认识都成问题,更别说宠爱了。
  虽然生母的身份低,但是豪格却也混得相当凑合。皇太极创业时,身边总需要个可靠的人,母亲孟古姐姐又只生了皇太极一个孩子,没个同母兄弟,多尔衮、多铎那几个王八羔子,不趁自己睡觉剁了自己就不错了,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最安全。豪格年纪大,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少年时的豪格经常跟随老爹出征,随便在场边收收尸、喊两嗓子,也能积累不少战功。
  老爹死了,还没指定继承人,豪格来精神了。我是先帝长子,理应继承皇位,他就没想他出身那么低呢,看来人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过豪格想的倒也没错,大明朝的皇帝,远的不说,就说神宗和他儿子光宗,亲妈都是宫女,身份比豪格他妈也高不到哪去,他们都能当皇帝,为什么豪格不行呢?
  原因很简单,你得先问问你小叔叔睿亲王答不答应?
  答案是,不答应!
  多尔衮好不容易把大哥熬死了,不趁机捞点好处,实在对不起自己。老头子活着的时候,就经常给我脸色看,要不是我能征善战,早收拾我了,容易吗?多尔衮他也想当皇帝。他觉得自己英武绝伦,不比死去的哥差啥,他行我就不行啊。他就不想,自古以来,父死子继是惯例,个别兄终弟及的,不是把老哥剁了(比如赵光义),就是老哥作俘虏(比如朱祁钰),那都是非常事件或非常时期,没办法的事。可大清的形势一片大好,你哥哥又那么多儿子,你算哪根葱啊。
  于是双方僵持不下,眼看内讧即将开始,最后多尔衮他大哥、豪格他大爷,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出来做了和事佬。你俩别争了,都别当这皇帝,另选一位便是。
  放眼望去,六岁的福临成功当选。
  这娃儿年纪小,却有豪格和多尔衮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他是皇太极的亲儿子,当然,这是一句废话,如果他不是亲的,只能说明庄妃水性杨花。其次,他出身高贵。他的嫡母兼姑奶奶(按辈分是这样的)博尔济吉特哲哲,是皇太极做大汗时的大福晋,皇太极称帝,她又当了皇后。生母又是一宫主位,哲哲的侄女儿。而且,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即黄金家族的一支,在当时的蒙古漠南诸部,显赫去了。
  福临登基了,多尔衮郁闷了。多尔衮哪知道,他哭的时候,还在后头呢。
  多尔衮是个心高气傲的家伙,他一直不服皇太极,一直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在皇太极之下,至于毛娃子福临,更不值一提。
  其实多尔衮没必要郁闷,因为他哥哥皇太极能走到这一步,绝非偶然,绝非幸运!
  说来话长,皇太极的母亲,叫叶赫那拉孟古。史书中说她“器量宽宏,端重恭俭,聪颖柔顺,见逢迎而心不喜,闻恶言而色不变,口无恶言,耳无妄听,不悦委曲谗佞辈”。想来也是一位温厚端庄的女子。
  但这样一个好女人,却来自努尔哈赤的仇家叶赫部,她是努尔哈赤唯一一位来自叶赫部的妻子,在建州十多年,一直孤独的生活着。娘家和夫家的仇恨,过早的消耗掉她的青春和健康。
  万历三十一年,蒙古姐姐撇下尚未成年的皇太极,撒手而去,这一年她才二十九,虚岁。皇太极十二岁。
  为了表达对孟古姐姐的怀念,努尔哈赤宰牛杀侍女,让人和牲畜陪着孟古一起死。
  她死了,你才想起对不住她。她活着的时候,对她好点不成吗?人活着时,对她上点心,多给她点关心,别总泡在阿巴亥的房里,人死了,就省得这些节目!
  父亲对母亲的态度,给皇太极稚嫩的心灵刻上永不磨灭的印记。至此他明白,最靠得住的那个人,已经离他而去。而自己的父亲,是个靠不住的人,那个叫阿巴亥的女人,她和母亲一样漂亮,却比母亲妖娆,她舍得下面子,去迎合老男人的心。
  母亲甚至连一个同胞兄弟都没留给他,只有那面如满月的笑脸,深深印在皇太极的心中。
  “母亲,我要超越父汗,成为皇帝,让您成为爱新觉罗家族最尊贵的女人!”
  从此,皇太极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努尔哈赤最为得力的战将。至于努尔哈赤是否情愿将汗位传给他,已不可考,其实父亲传不传给他,他都不在乎。
  从孟古姐姐去世的那一刻开始,这个儿子就已从努尔哈赤的脑海中淡出,在他逐渐衰老的神经里,只剩下摇曳多姿的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俗话说:有后妈就有后爹,估计这句话,皇太极最有体会。
  
  你不传给我,没关系,我可以抢。
  这就是皇太极与多尔衮之间的恩恩怨怨。
  皇太极郁闷的时候,多尔衮正在父亲母亲怀里撒娇。现在皇太极死了,轮到多尔衮郁闷了。他一看见那个六岁的毛娃子,就憋气,他凭什么,就凭他是皇太极的儿子?问题是,他还要对着这小孩磕头。真是岂有此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6)山海关异动
  新皇帝选出来了,办公室的座次也排好了,接下来该干活了。
  恰在此时,多尔衮派到宁远附近的探子报告:近几日,宁远城内的守军经常出来骂战,大清骑兵一靠前,他们就缩回去。行为十分怪异。明总兵吴三桂则整日龟缩不出,疑似人间蒸发。
  这在小军探看来,不过是一份普通的情况说明而已,但在睿亲王多尔衮看来,明军这些微小的反常举动,都必须经过认真分析。前面我说过,领导们站在众人的肩上,总是能够看得远点。
  多尔衮一直很关注吴三桂,这个年纪和自己相仿的人,因为吴三桂撅过他——他多次劝降吴三桂,无奈吴三桂在明朝干的很出色,根本不打算跳槽。吴三桂越不搭理他,他还越来劲,觉得吴三桂是个人才,想高薪诚聘。看来即便是大名鼎鼎的睿亲王,也脱不了贱皮子的人类本性。
  大家一定听过“勇冠三军”这个词吧,但你知道后面的词是什么吗?是“孝闻九边”。“勇冠三军”比较好理解,“孝闻九边”中的九边指的是明朝沿长城设置的九个军事重镇,比如辽东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等等。
  
  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此人勇敢全军数一数二,孝顺的美德传彻九个边镇。需要强调的是,这句话,在当时,是吴三桂的专属名词。
  
  得以获此美名,简单说来,是由于一件事。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一大群古惑仔(四万后金军)围困,十几岁的吴三桂率领自卫队(家丁)二十人冲进敌阵,把古惑仔们打跑,救出父亲。
  这件事往小了说,是救父亲,往大了说,那是救国,后金军总来捣乱,杀他们那不是救国家吗?
  这一仗,不仅让吴三桂在大明声名鹊起,连皇太极也赞叹他说:“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人们心目中的吴三桂,应该是高大彪悍,一脸凶相的。其实他个头还真不高,充其量是个中等身材,大约合今天一米七三左右,连男模都当不了。而且据史料记载,他不苟言笑,平时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实在和人们的想象不太相符。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瓢?就是这个道理。
  崇祯四年,吴三桂始任辽东总兵官,这一年他十九岁。真是人比人得死,现在小孩十九岁的时候,刚考大学。硬要和人比,只能找块豆腐撞了。
  
  综合一些史料,我发现一个规律,好多少年得志的神童,结局都不太好。不是上天嫉贤妒能,而是年纪轻轻便功成名就的孩子,容易犯心高气傲的毛病,明明忍一忍就能拉倒的事,他偏不忍,一咋呼,结果先前几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吴三桂就是这么一个例子。你说你这辈子,指南打北,吆三喝四,做了一辈子叛徒,还搞滇独(云南修王府,搞半独立),到头来,少年太子还得叫你一声姑爷爷(吴三桂的儿媳,是康熙他姑),皇太极的掌珠还得叫你阿玛,六十多了,这辈子够本儿了!老实回辽宁老家不挺好吗?好多和你同期出道、英武不输于你的干部,比如卢象升、孙传庭不早就挂了吗?人家比你还忠诚呢!比起他们,你多享了这么多年福,还想怎么的?你问问他们,有陈圆圆这么美的女人陪吗?不知足!
  
  话说回来,崇祯十七年初,宁远守军的这次异动,其实并不简单,这一点多尔衮并没有猜错。
  因为很快,多尔衮又接到情报,说是宁远附近的百姓,似乎在缓缓的向西迁移。而同时移动的是明军的粮草!
  当多尔衮得知,李自成已经于三月初一拿下明朝九边之一的宁武,并杀掉与自己死磕到手软的周遇吉之后,吴三桂接下来的行动目的,似乎已渐渐清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7)书生巡抚
  多尔衮正在关外盯着吴三桂和李自成,吴三桂那边蠢蠢欲动,好在战略意图尚不明显,眼下密切监视就成。
  李自成就不同了,他要往北京打啊!多尔衮心想了,北京是你打的吗?老子没去,你去的了吗?
  其实这时,李闯王已经准备收拾铺盖回陕西度假(休整)了。如果事情真能这样发展,崇祯等于逃出一劫,得赶紧上祖坟烧香磕头去。
  谁知,上天铁了心要让闯王进京旅游,于是雪中送炭的救星来了——大同总兵官姜襄向他递了降表!
  自成兄遂进行自我心理辅导,迅速走出阴影,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大同!
  不过这次,闯王又碰见一硬茬儿。因为现在的大同,姜襄说了不算。姜襄还有个上级,叫卫景瑗。时任大同巡抚。
  卫景瑗,天启五年进士,陕西人,在来大同当巡抚之前,曾战斗于河南省司法第一线(河南推官)。
  前面我们讲过,太原失陷之后,宁武便旦夕不保,守将周遇吉更是处境艰难。卫巡抚虽是文官出身,讲义气却不输于大老粗周遇吉,准备拉遇吉兄一把。他派大同总兵官姜襄去宁武援助周遇吉。
  姜襄本着郊游的心态,在宁武外围玩了十几天,拿秒表掐着周总兵的殉国时间。时辰一到,立马给李自成写了降表,表达自己对闯王的敬仰之情,按姜总兵的逻辑,投降是个技术活儿,绝对不能误了吉时。
  姜襄通敌这事儿,卫景瑗是不知道的。所以在宁武失守之后,他主动找到姜襄商量,要姜总兵跟他一起死守大同!
  知人知面不知心!卫巡抚真是书生啊!糊涂啊!天真啊!
  你要是跟姜总兵商量分银子,这事还能办,跟他讲大义,拉着他殉国,这不是对牛弹琴吗?
  人家姜总兵谁有奶谁是娘的人生宗旨,可是有家族史的!投降李自成这事儿,就是姜襄他哥、昌平总兵姜瑄最先撺掇的,老姜家出了这哥俩,也算光宗耀祖!
  要知道,这可不是姜襄一生中唯一一次背叛。不久之后,他将背叛大顺,投入大清的怀抱,后来他又背叛大清,虽然没找到其他怀抱,但天无绝人之路,人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终于找到比吴三桂更不要脸的了!人老吴还知道,可以嚷嚷反清,却绝不能提复明!因为自己背叛了明廷,这种德性还提反清复明,属于自己抽自己大耳瓜子,书面语——恬不知耻!幸好,姜襄不识字,自然也不会成语,无所谓!
  
  投降固然容易,如果有雄厚的资本作后盾,就更加完美了!姜襄投降的资本是什么呢?答曰:大同城和卫巡抚!
  这就缺了大德了,你自己投降,还要拿别人当寿桃摆,不然就嫌自己不够孝敬闯王。
  主意拿定,姜襄勾结大同城内的守军,大开城门,放民军进城!
  卫景瑗还要和姜襄一起与城池共存亡呢,人就差放鞭炮迎接闯王了,可见工作伙伴,要找志同道合的。与不和自己在同一档次的人合作,只能把自己搭进去。因为你要脸,他不要脸,所以你拼不过他,赢不了他!
  卫巡抚虽在司法战线效力过,但估计是搞技术支持工作,比如痕迹检验什么的,白面书生嘛!体格自然练不过膀大腰圆的姜襄,所以轻而易举被姜襄捆了,送到闯王面前。
  你可以绑书生,却不要轻视书生!这个书生虽举不起一百六十三斤的练功刀(另一个白面书生卢象升举得起来),但是卫景瑗仍然有权用自己的方式,来告诉敌人,他的不屈!
  
  卫景瑗见到李闯王连问候都没有一句,更不要说行礼了。他席地而坐,接着便失声痛哭,甚至不曾抬眼看一下,传说中、纵横西北的李闯王长什么样儿。
  也许你觉得,卫景瑗在故意闹停闯王,我却认为他是真的伤心,国家走到这步田地,以卫景瑗的性格,怎能不伤心到痛苦?
  李闯王手下看到卫景瑗这样的表现,估计暗暗在心里思忖,怎么杀这姓卫的了!是剐呢?还是蒸呢?
  不想李自成的目光出人意料的柔和起来,他平静的对卫景瑗说:“我本一介布衣,今得天命,希望得到你这样的能人辅佐!不知阁下是否愿意?”
  他的语气中,没有威胁、没有强迫,也没有生杀予夺的居高临下,有的只是爱护的语气和赞许的口吻。
  听到这话,卫景瑗忽然转面向南,大呼皇上!当然,他呼喊的皇上并不是李自成!
  李自成的左右被激怒,尤其是一个叫刘宗敏的大将,十分激动,拔刀就要杀卫景瑗。
  李自成冲刘宗敏摆摆手,示意他放下刀。显然,李自成没有生卫景瑗的气,他接着说:“阁下不考虑自己,也不考虑家中老母、妻子和儿女吗?”
  卫景瑗抬起头,目光如炬。过了一会,他对李自成说:“老母今年八十岁,蒙朝廷圣恩浩荡,值此乱世,得享天年,已是大幸!至于妻子儿女,相信人各有命,福祸难违。而我封疆一方,食朝廷俸禄,此危难时刻,自当面死,别无他话!”
  这一刻,卫景瑗的目光,终于和李自成相遇。卫景瑗的嘴角微微颤动,眼泪滑落!
  李自成低垂下眼帘,沉吟半响,说道:“这是个忠臣,不要杀他。放他回家!”他似乎不是在发布命令,更像是自言自语。语气分外柔和,却十分坚决,不容置喙!
  
  如果你认为卫景瑗一心殉节,是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崇祯皇帝不怎么喜欢、甚至从未重视过这个搞司法出身的干部。
  举个例子来说,崇祯四年,卫景瑗作御史时,曾弹劾当时的首辅周延儒贪污,皇帝没有采纳,甚至调查都没有进行,就直接驳回。并将卫景瑗外派,相当于变相赶出京城,让你乱说话,滚远点儿。
  等到卫景瑗为父亲守丧期满后,竟意外的官复原职。按理说,卫大人应该吸取上次的教训,保持低调,皇帝喜欢的人不要随便否定!当然,这次卫大人没有弹劾皇帝跟前儿的红人,而是上书援助皇帝不喜欢的人——“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这俩老兄是温体仁的党羽,当时皇上正烦着温体仁呢!你卫景瑗这么干,不是给皇上添堵吗?
  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好不容易复起的卫大人,被降为行人司正(掌管传旨、册封事宜)。卫大人中进士后,第一个官职是河南推官,那还是七品呢!行人司正是九品!天哪,不提了!
  不过对卫大人来说,实在是个无所谓的事情。行人就行人吧,不是路人就行!
  
  崇祯十五年春天,蜗牛一样的卫大人终于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估计烽火连年,好多官儿战死的战死、愁死的愁死,这才轮到了看不出眉眼高低的卫大人!而且就当时得情形而言,巡抚大同,绝对是个把脑袋别在腰带上的危险差事,不定哪天就被剁了。
  一向跟不上形势的卫大人,平静的接受了这份任命。正如被贬职时,不曾表露过自己的情绪,担当封疆大吏之后,他也没有说过自己是开心,还不是不开心!这似乎是个没有情绪的人!
  关于他巡抚大同期间的政绩,史书记载:“岁饥疫,疏乞振济。搜军实,练火器,戢豪宗,声绩甚著。”
  我们只要注意最后这四个字,就可以了。因为前面所列的事实,符合卫景瑗的个性!
  中了进士之后的卫景瑗,经过十几年的起起伏伏,走了无数弯路,终于得到封疆一方的重任。如果在和平年代,他的仕途刚刚走上正轨,正是施展抱负的黄金时间。然而,他为官于乱世,得到重用后,仅仅两年,就伴随帝国陨落,最让人唏嘘的是,这一切,他居然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他十几年寒窗苦读,十几年宦海沉浮,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不惑,被皇上误解,仕途不顺。这么多年的书,似乎白念了。
  但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为官一方,尽心赈济灾民,训练军队,压制豪强地主。
  
  皇上,虽然您从未真正信任我,甚至都未必记得我是谁,但是没有关系,不管您是否重用我,我都将尽自己的本分!
  
  大明官吏,有死无降,臣晓得这些道理!
  
  几天之后,卫景瑗在寓所上吊自尽。
  
  坦然面死,无怨无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8)应该被记住的名字
  卫景瑗身为巡抚,关于他的事迹,自然有人记载!他本人后来更进入明史列传,读书人青史留名的梦想已然实现。生前虽然坎坷,死后亦为人杰,足矣!
  
  值得一提的是,大同城破时,殉节的不只卫景瑗一人。请大家记住下面的名字和事迹,尽管这些名字,对你来说,是如此陌生!
  
  分巡副使朱家仕,作为卫景瑗下级,城破之后,他命令妻妾子女投井,自己随后自杀,毅然决然,全无二话!全家十六人皆殉难。
  我翻了不少资料,没有发现更多关于朱家仕的记载。比如说他来大同之前,在何方为官;生平事迹怎么样,通通不得而知,只知道他是陕西河州人(今属甘肃境内),崇祯十年进士。关于他记载的开始,即是他生命的结束,可见他是多么平凡!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何等出色,何等自豪!然而尚未崭露头角,生命即告终结,朱家仕这辈子,真赔!这就好比,父母养了二十多年的孩子,上了大学,眼看毕业,却被飙车党撞死的现代范例!
  
  另外,督储郎中徐有声、山阴知县李倬亦死之。
  诸生李若蔡在自家墙壁上提四大个字——“一门完节”之后,阖家九人自缢。
  
  这些人在明廷,都属于普通公务员,为官时没什么既得利益,没享受过圣恩普照,为了活命,投降闯王,人之常情,实在可以理解。然而他们终究没有那样做,崇祯如果知道,他身为乱世之君,还能拥有这样的子民,相信他即使死了,也能瞑目。
  
  尽管他们很普通,但我仍然认为,他们是英雄!
  
  不要对我说,这是传统的愚忠思想,不值得提倡。这些人生活在三百多年前,按照民主共和的观念来要求他们,显然太过苛刻,谁都跳不出历史的框框。如果我告诉你,别买房子了,累死累活还贷款,犯得上吗?三百年之后还不定什么形势呢?你认同我吗?呵呵。
  在我看来,一个人存活于世,能遵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不滥杀,不作恶,能自律,肯修身,就应该被肯定、被尊重,就算是一条好汉!
  
  就像玛丽亚凯莉在歌中所唱:“其实你自己就是英雄!”
  
  难道不是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9)陛下,我来了
  
  李自成在山西闹得欢实,身在京城的崇祯,日子着实很凄惨。
  
  恰在此时,钦天监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凑了把热闹,报告说帝星下移。
  
  普及天文知识时间到!帝星,是古代星星的名字,也叫“天帝”。属紫微垣,即小熊座β星。不懂没关系,大家记住它代表最尊贵的天神就对了。天上最尊贵的是这颗星,地上最尊贵的就是崇祯了,所以帝星下移是凶兆!天上的神都下移了,地上的崇祯似乎也该下来了。
  当时钦天监的负责人是德国人汤若望,就是电视剧《孝庄秘史》里那个爱吃烤地瓜,整天摆弄破望远镜,还客串顺治和董鄂氏的媒人的那个外国老头儿。
  汤若望最早是在明朝任职的,清军一来,他就跳槽了。反正不是中国人,没有投不投降这一说。那时候在中国赚银子,相当于现在在美国挣美元、在欧洲划拉欧元!硬通货,保值!!!不然,老汤怎么到死不回德国呢!
  
  老汤客串媒人这事儿有没有,不好说。但说帝星下移这事,是板上钉钉糊胶水的。想想老汤报告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腥风血雨,他绝对有实力成为明朝天字第一号乌鸦嘴!
  
  崇祯一听钦天监的报告,心中万分焦急,紧急下诏安抚驻防在外的各位总兵。崇祯已经意识到,现在只能依靠这些武将了。他们手里有兵,有大炮,关键的时候,还是比嘴皮子好使!
  
  诏曰:吴三桂平南伯,左良玉宁南伯,唐通定西伯,黄得功靖南伯,给敕印。
  
  大家请注意,敕印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两个东西。“敕”指的是皇帝的诏书,这里相当于封伯爵的荣誉证书,作用类似于你我上学时都得过的、大红皮三好学生证书。印呢,就是公章啦!签合同用的!
  除这四个人加官进爵之外,刘泽清实升一级。刘良佐、周遇吉(已殉国),高杰,许定国等一干将领等各升一级。
  
  其中刘泽清和高杰,是当时有名的帅哥。这是史籍明确记载的,非我是花痴!长的虽然帅气,缺点是匪气太重,不过,给李自成戴了绿帽子的高杰,后来竟遇到生命中的知己——史可法,并在最后关头表现得异常忠勇。后面我再细讲,现在他还不是主角。
  
  宁武失陷和周遇吉殉难的消息传到紫禁城,崇祯皇帝终于决定放弃宁远,招吴三桂,并刘泽清、唐通火速进京入卫。然而放弃宁远的最佳时间已经错过,宁远城在吏部都给事中吴麟徽上疏的时候,就应该放弃。事到如今,一切都太晚了!
  
  
  
  日将落,残阳如血。
  
  凉风习习,寒人心肺。
  
  黄衣男子焦急地走来走去,不停向殿门外张望。
  
  男子的面颊有些塌陷,皱纹很多,眼中布满血丝,想必是几天没合眼的结果。尽管疲惫至极,头发却整齐的盘成髻,一丝不乱,扣在精致的乌纱帽里。
  
  他终究按捺不住,问左右:“人什么时候到?”
  
  老太监王承恩回答说:“陛下,快到了,就快到了!刚才老奴收到消息,唐总兵已经抵达城内,正在换马呢!”
  
  他刚想再问,便听到内侍报告,唐总兵前来见驾!
  
  一阵微风,飘进来一个魁伟的红衣男子。
  二话不说,俯身便跪。
  “末将唐通,救驾来迟,罪该万死!”
  皇帝连忙扶起唐通,对他说:“不迟,不迟!只是形势太糟,朕整日忧心忡忡,几日不得安眠,日夜盼你入卫。来了就好,来了就好!”
  皇帝的眼中,居然闪耀过孩子般的依恋。
  “陛下请放心,唐通会守护陛下!”唐通的回答很坚决。
  “好!好!”皇帝脸上终于浮现出笑容,眼睛里亮晶晶的。
  唐通看到比自己小好几岁的皇帝,脸上居然布满了皱纹,眼角下垂,活像个半百老翁。要知道,皇帝才三十三岁啊!
  这些话,唐通是不敢跟皇帝说出来的。
  
  
  陛见之后,唐通问崇祯的贴身太监王承恩:“吴总兵和刘总兵进京了吗?”
  吴总兵指的是吴三桂,刘总兵指的是刘泽清。
  胖胖的王太监摇了摇头,说道:“这两个人,连影子也没见着啊!唐将军,皇上就指望您了。”
  “王公公,末将受圣上大恩,自当拼死效力!”
  “将军这次带了多少人?”王承恩问道。
  “八千人。”
  “什么?将军只带这么点人?”王承恩听了差点没昏过去,带这么点人,你进京郊游呐!
  可唐通有唐通的难处:“这些是我的亲兵,其他的部队,都不愿前来,难以调动!我怕把他们逼急了,再反了,到时候,局面更加无法收拾!”
  王承恩喃喃的说:“难为将军!事到如今,只能听天由命!”表情平静得就像御城河里的水。
  “王公公,末将即刻前往居庸关,誓当死守!您在城里照顾好陛下即可,外面的事,交给末将!”说完,唐通头也不回的走了。
  
  王承恩望着唐通壮硕的背影,郑重地点点了头。
  
  此时的唐通,相信已经抱定舍身成仁的决心,不然他不会在收到皇帝的命令之后,立刻率军,日夜兼程,前往已如危卵的京城,吴三桂和刘泽清不都把圣旨当成剩纸了吗?
  
  有人结合唐通后来的选择,得出一个貌似高明的结论:说他当时率军入京,是为了寻找机会投降李自成,我很佩服这些人的想象力。如果那时唐通想投降李自成,只需要率领大部队完好投诚即可,在部队完整的情况下,更能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为什么要来京城脱裤子放屁呢?
  
  无论何种心态,无论何种打算,无论结果如何,在那样的时刻,毕竟只有唐通一个人来对崇祯说:“陛下,我来了。”
  
  这就够了。
  
  
  如果换成我们,有胆量在那种情况下,去京城送死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得到,反正尿裤子换一条就行了!
  
  至于唐通的生平,之所以被渲染得扑朔迷离,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清统治者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故意隐瞒他的结局,丑化他的形象。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七,得见天颜的唐通哪里知道,自己的生前身后,经过无数风波,居然成了一个谜!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8: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