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113|回复: 110

《隋唐真英雄》幽默诙谐说正史--作者:北溟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3-11-25 22: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lack白夜 于 2013-12-8 22:19 编辑

    卖点分析:
      1 隋唐演义深入人心,很多经典人物及桥段广为流传。但历史上真实的情形往往与此大相径庭。借助隋唐演义之老树名牌效应,发真隋唐之新芽,是为卖点一;

      2 微观写史,详细讲述了隋末唐初群雄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是最最真实、最最详细的反映这一段历史的作品,是为卖点二;

      3 通俗写史,笔法生动,幽默,引人入胜,将纷繁芜杂的历史娓娓道来,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是为卖点三;
    ————————————————————————————————————————————————————
      隋炀帝,来咯……
     
      海天云蒸,铄石流金,仁寿四年的夏天(公元604年)要比往年来得更加酷热一些。
      七月十三日这一天,已经在病床上躺了三个多月的隋朝开国之君——文帝杨坚突然收到了一封信,from大臣杨素,to太子杨广。负责送信的宫人许是脑袋被驴踢了,居然把信误送到杨坚这里来了。
      显然,这是一个并不美丽的错误,“上览而大恚(愤怒)”。在信中,杨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据其内容推断,显然是杨广考虑到“上有不讳(死翘翘)”,“须预防拟”,所以才“封出问素”的。老杨还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呢,怎么肯死,所以就恚了一次。
      不过,恚归恚,细细想来,这也算不得多么大的过错。死不死是你的事儿,人家做准备是说得过去的。所以,他就忍了。
      但历史这玩意儿比韩国肥皂剧还狗血。隋文帝的宠妃陈夫人早起出去更衣,竟遭到了一个猥琐男的袭胸、袭臀……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猥琐男居然就是一向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太子杨广。
      原来,杨广惦记这位sexy的后妈已经不是一两天了,今个儿就想趁着老爹病重的机会,把艳丽后母.rmvb落实成艳丽后母.exe。陈夫人当然得雅蠛蝶了,并成功逃回到老杨身边。老杨知道后,当然就又恚了。
      于是,这1+1就产生了大于2的效果。老杨当即拍板:换人。
      不曾想,这事儿居然被杨素侦知。收到了消息的杨广立即行动,调动人马严密封锁仁寿宫。随后,他派一名亲信入殿伺候文帝。也不知这人是怎么伺候的,不一会儿的功夫,隋文帝杨坚就去见玉皇大帝了。
      以上是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卷记载的最后的隋文帝。司马光毕竟是史官,三观正确,有节操,有下限,不能证实的事情当然不会轻易下定论。所以,《资治通鉴》就用一句“中外颇有异论”将此事高度隐晦了。
      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潜台词是说:杨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发现了杨广的伪善,他决定改正错误,重新立杨勇为太子;可惜谋事不周,这记最后的乾坤大挪移被扼杀于摇篮之中,杨坚也被杨广害死。
      司马光不仅是人名,更是名人;《资治通鉴》不仅是书名,更是名书。千百年来,因为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品牌效应”,上面这个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并被历代民众所普遍接受。
      不过,还有一个非主流的2.0版本。
      依据另一隋史权威典籍——《隋书》的记载,七月初十这天,隋文帝隐隐觉得大限将至,便在病榻之上与百官举行了人生告别仪式。这场面和《非诚勿扰》里李香山的追悼会差不多,老杨与群臣依依惜别,又是握手,又是拥抱,泪点十足。三天之后,杨坚果然就崩了。
      但《隋书》说了,老杨在死前留下了一道遗敕。在遗敕中,杨坚筒子给自己的皇帝生涯打出了100分的高分,“拨乱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声教远被”,一点儿都没谦虚。关于继承人问题,他还做了重要指示:“若令勇、秀(长子杨勇和三子杨秀)得志,共治家国,必当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于人庶。今恶子孙已为百姓黜屏,好子孙足堪负荷大业……皇太子广(杨广是老二),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这么看来,杨坚非但没有动过翻盘的念头,而且他对杨广其实是十分认可的。
      阴谋论者当然会说,这份遗敕有可能是杨广伪造的啊!
      可问题是,《隋书》完全没有造假的理由。因为,《隋书》这个东东可不是隋炀帝或者他的某个大臣主编的,而是由以魏征为首的一班唐朝大臣编纂的。如果杨广弑父篡权一事属实,那李唐的史官们又怎会放过这么有噱头的猛料呢?但我们在《隋书》当中并没有看到一丁点儿类似《资治通鉴》的记载。此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
      第一,以魏征为首的唐朝史官们有节操,没有瞎写;
      第二,唐朝官方认为,一来隋文帝没有动过废立的念头,二来杨广也没有杀害自己的父亲,三来杨坚其实是自然死亡的。
      So now , 《资治通鉴》和《隋书》发生了冲突,该信谁?关于这个问题,俺只能华丽丽地问列位看官一句:你们说,是民国的人对满清了解得多、了解得真呢,还是咱们这些现代人了解得多、了解得真呢?
      当然了,以上只是三鉴哥哥个人之见,隋文帝之死依然是中国历史上的悬案。在他死后的第八天,杨广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因为他死后的谥号为“炀”,所以后世一般都称他为隋炀帝。
      隋炀帝,来咯……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文帝简介: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开国皇帝。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被尊为“圣人可汗”。

      宣华夫人陈氏,南北朝时期陈朝宣帝第十四女,母施姬,陈后主时进封宁远长公主。隋开皇九年,隋朝平陈完成南北统一后,其与陈国皇室成员作为俘虏从建康西入大兴,被配入掖庭为宫女,后选为隋文帝嫔妾。文献皇后去世后,垂暮的隋文帝失去爱妻无法排遣精神之恸,他曾试图用青春美色麻醉自己忘却悲苦。陈氏这时进封贵人,和容华夫人蔡氏等一起得宠。仁寿四年七月隋文帝去世后,陈贵人进封宣华夫人,按制出居仙都宫。据《隋书》记载,其之后被隋炀帝再度接入皇宫,岁余而终,年二十九。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去世后谥曰景武。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附隋文帝遗诏:
      嗟乎!自昔晋室播迁,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以至周、齐,战争相寻,年将三百。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称帝王者非一人。书轨不同,生灵涂炭。上天降监,受命于朕,用登大位,岂关人力?故得拨乱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声教远被,此又是天意欲宁区夏。所以昧旦临朝,不敢逸豫;;一日万机,留心亲览;晦明寒暑,不惮劬劳;匪曰朕躬,盖为百姓故也。王公卿士,每日阙庭,刺史以下,岁时朝集。何尝不罄竭心府,诫敕殷勤。义乃君臣,情兼父子,庶藉百寮之智,万国欢心。欲令率土之人,永得安乐。不谓遘疾弥留,至于大渐。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但四海百姓,衣食不丰;教化政刑,犹未尽洽。兴言念此,唯以留恨。朕今逾六十,不复称夭;但筋力精神,一时劳竭。如此之事,本非为身,止欲安养百姓,所以致此。人生子孙,谁不念爱?既为天下,事须割情。勇及秀等,并怀悖恶;既无臣子之心,所以黜废。古人有云:"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令勇、秀得志,共理家国,亦当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于人庶。今恶子孙已为百姓黜屏,好子孙足堪负荷大业。此虽朕家事,理不容隐,前对文武侍卫,具已论述。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但念内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安天下。朕虽瞑目,何所复恨?国家大事,不可限以常礼;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劳改定。凶礼所须,才令周事,务从节俭,不得劳人。诸州总管、刺史以下,宜率其职,不须奔赴。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令格式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修改,务当政要。呜呼!敬之哉,无坠朕命。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风云板荡
      1. 一半海水
      在古今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隋炀帝=大暴君+大昏君。
      其实,这个等式很有问题:首先,就横向而言,隋炀帝实是暴而不昏;其次,就纵向而言,起点时候的隋炀帝跟这两词儿压根儿就不沾边,伦家可是实打实的高富帅一枚,智商高,才学富,长得还帅。
      有两个男人参与了创造杨广的工作:直接参与的是他老爸杨坚,IQ140以上的智力超人,灵活运用各种巧招妙招歪招邪招加毒招,轻而易举夺了北周的江山;间接参与的是他姥爷独孤信,北周国宝级的大帅哥,人送外号——“璧人(完美无瑕的人)”是也。杨坚的智加上独孤信的帅,于是就有了天之骄子——杨广。
      历代帝王之中鲜有文学达人。历史上公认比较牛的也就是曹操和李煜两人了。有人说了,咱大清乾隆爷也很牛逼啊,写了四万多首诗,一个人就PK掉了整个唐朝。嗯,的确,“远看城墙齿锯锯,近看城墙锯锯齿;若把城墙倒过来,上边不锯下面锯”这种极品诗岂是李白、杜甫等泛泛之辈所能写得了的?
      其实,除了曹操和李煜,古代帝王中还有一位作诗高手。好吧,你们肯定已经知道了。没错,这个人便是隋炀帝。路边社曾有言:“你可以怀疑杨广的能力,但绝不能怀疑他的才华。”
      杨广曾写过这么一首诗:“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他还给这首诗起了一个小清新的名字《春江花月夜》。到了唐朝,有个叫张若虚的文艺青年觉着不错,便将诗名剽窃了去,也写了一首《春江花月夜》。结果,他就火了。
      如果大家觉得杨广只会写这种滋阴的受诗那就大错特错了,伦家最擅长的可是壮阳的攻诗——边塞诗,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说来也巧,也是在唐朝,也有个文艺青年,也觉得诗名有内涵,也给剽窃了去,也写了一首《饮马长城窟行》。结果,他也火了。这个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人怎么都这样???
      后世文人对隋炀帝的诗作给予了相当高的艺术评价,说他的《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曹操)之风”,还说什么“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现代学者们则认为,隋炀帝一手开启了边塞诗派,王翰、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唐代边塞名家其实都是踩着人家的脚印儿成长起来的。
      长得帅,会写诗,还是个帝二代,这哪里是人啊,分明就是不慎遗落人间的天使嘛!
      在许多人的意识里,隋炀帝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实际的情况刚好相反,隋炀帝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进取精神的帝王,没有之一。
      接过老杨的接力棒后,他努力兴办教育、推行科举、宾服四夷……将父亲留下的事业做大做强(虽然最后做破产了)。终于,在公元七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中,大隋成了当时世界上一等一的强国。
      隋炀帝在位时期,全国的人口总数为890万户,耕地总数为5585万顷。而大唐在天宝初年的人口总数仅为852万户,耕地数仅为1430万顷。显然,极盛时期的大唐跟极盛时期的大隋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星儿半点儿。
      故事讲到这里,连玉哥哥我都快要糊涂了,满满当当的正能量,这是隋炀帝吗?确定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但历史的确没有欺骗我们,和方仲永一样,隋炀帝只是它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而已。
      好面子,这是杨广性格中最大的缺陷。这个缺陷如同SARS、H7N9病毒一般,在低温状态中会被抑制乃至被消灭,而一旦提升至适宜的温度,则会诱发不可估量的灾难。很不幸,历史又给了杨广一间烤箱——皇帝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权力。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阿克顿勋爵的话至今振聋发聩。正是对绝对权力掌控的欲望,逐步改变了杨广的性格,使他变成了一个虚荣、固执、自私、冷酷的人;而对绝对权力掌控的实现,使得本已性格变异的他日益膨胀,最终在绝对权力的烤箱中变成了BT烤翅。
      上天已经给了他一张让人称羡的俊俏面孔,他非要再要一层面子。结果,他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一个已有大作为且还应有更大作为的伟大朝代。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二皮脸的确没有好下场。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孤信(503年-557年),本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鲜卑族,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西魏将领,八大柱国之一。
      独孤信容貌仪表俊美,善于骑马射箭。初为葛荣部下,葛荣失败后,投归尔朱荣。随孝武帝西行,授爵浮阳郡公。西魏建立后,独孤信任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大都督、荆州刺史等职,用以招抚被东魏所占据的荆州的百姓。
      大败东魏弘农郡守田八能、都督张齐民、刺史辛纂,于是平定三荆。不久,东魏又派高敖曹、侯景等率军突至。独孤信认为敌众我寡,率部逃到南梁,在南梁居住了三年。大统三年(537年)才回到长安。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损国威,便上书请求治罪,得到了西魏文帝元宝炬的宽宥,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衔,使持节、仪同三司和浮阳郡公的官爵照旧。
      后随丞相宇文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率军与冯翊王元季海进入洛阳。颍、豫、襄、广、陈留等地相继诚心归附。大统六年(540年),东魏侯景侵犯荆州,宇文泰命其与李弼出兵,侯景撤军后,独孤信担任大使,抚慰三荆。
      北周建立后,升任太保、大宗伯,晋封卫国公,食邑一万户。赵贵被处死后,独孤信以同谋罪被免职。不久,被晋公宇文护逼迫在家中自尽,时年五十五岁。


      “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蒙曼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隋炀帝的分析和评价:
      对这个历史上称为隋炀帝的人的性格刻划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觉外,人们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说成是古典‘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窜改的历史和传奇后面,对此人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历史文献把文帝的谨慎节俭与炀帝的放荡挥霍进行对比,但从下面建设东都和完成运河体系这一节可以看出,这种鲜明的对比过分夸大了。民间文学把炀帝描绘成荒淫无度的人——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女色。但人们会发现,即使怀有敌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他的正妻,一个聪慧和有教养的妇女,从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宫内其他宠妃代替,她始终被尊重,而且显然受到宠爱。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隋炀帝诗歌三首

      《夏日临江》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江陵女歌》
      雨从天上落,水从桥下流。
      拾得娘裙带,同心结两头。

      《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一半火焰
      隋炀帝干了很多富有争议的事情,最出名的莫过于开凿大运河。
      在古今很多人眼中,开凿大运河无疑是隋炀帝的专利。其实,有隋一代,最先想到开凿运河的是老杨,最先落实为行动的也是他。
      开皇四年,隋文帝见“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就命人“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开凿了一条“长三百馀里”的水渠。因为这条渠经过了渭口的广通仓,所以定名为广通渠。
      在开凿之前,朝廷内外也有不同的声音存在。然而,真等到渠凿成了,大家都看到了好处,也都尝到了甜头。“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一时间,朝野上下对老杨交口称赞,鸟生鱼汤地夸了个遍。
      当时还是晋王的沸羊羊杨广看到父亲羊村村长干出了这样的业绩,心向往之。他不仅入了眼,而且入了耳、入了心。等到他当上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要入行了。
      由于人口激增,北方的粮食供给成了问题。政府报告显示说是缺粮,但隋炀帝经过研究发现,缺粮只是个伪命题。粮食是够的,问题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方米多人少,北方人多米少;偏偏陆路交通又不便,等南方的米运到,北方的人估计都饿死一茬儿了。所以,表面看来是缺粮,其实是缺交通。
      有木有解决办法?当然有,陆路不便,咱走水路啊!可是,木有水路啊!简单,建一条水路不就得了嘛!
      大业初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要有渠。”于是就有了通济渠。三年后,他又画了一条线:“还要有渠。”又有了永济渠。又过了两年,隋炀帝又说了:“要有河”。这就有了江南河。大臣们凑过来一看,好嘛,成一条线了。这一条线就是享誉世界的大运河。
      一提到大运河,大家都会想到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其实,何止是唐朝人,今天的我们不一样也赖着这千里通波嘛!
      这叫什么?这叫功在后世。可是,如果我们问问生活在那个年头的普通百姓,恐怕没一个人说好。事儿是好事儿,可做事的方式不对,功在后世,罪却在当代。
      开凿大运河是前无古人的浩大工程,在那个年代只有动用巨大的人力才能办到。开通济渠时,隋炀帝无偿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馀万”及“淮南民十馀万”。等到永济渠工程动工时,“发河北诸军五百馀万众”尚且“丁男不供”,隋炀帝一拍脑门儿,把女人拉出来当男人使。
      通济渠刚刚开好,隋炀帝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第二故乡——江都(他曾在江都生活多年)转转。单是他乘坐的龙舟,就有近八十米之高,船上建有四层高的楼阁。随行的船只达六千艘,绵延近一百多公里,光纤夫就有八万多人。方圆五百里以内“皆令献食,极水陆珍奇”;吃不完,“将发之际,多弃埋之”。
      如此奢靡浪费,老百姓能乐意嘛!
      这还仅仅是大运河这一项工程。
      大业元年三月,洛阳新城工程破土动工,“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第二年正月就竣工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建了一个相当于北京西城区那么大的城。
      大业三年五月,“发河北十馀郡丁男凿太行山”。愚公一瞅来了这么多人,乐了,再一打听,原来是这么回事儿:皇帝要去并州,不想绕远,So……
      仅仅过了两个月,他又“敕发丁男百馀万筑长城”。老杨留给他的三大重臣——光禄大夫贺若弼、太常卿高颎和礼部尚书宇文弼——一致反对:陛下,别修了,历史证明那玩意儿除了劳民伤财,关键时候能顶个鸟用?
      隋炀帝不听,秦始皇能修,朕为啥不能修?仅用了二十天,工程完工。事后,高颎他们几个私底下还在念叨这事儿。杨广急眼了,以“诽谤朝政”为由将三人全部斩首,老瘪犊子,再叨叨?第二年七月,又“发丁男二十馀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接着修,怎么地?
      以上还仅仅是数得着的超大型工程,至于兴修离宫别苑都算小事儿。东都要修显仁宫,江都要修江都宫,晋阳要修晋阳宫,汾水要修汾阳宫,涿郡要修临朔宫……这些行宫别苑都是一水儿的精装修。
      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不到六年的时间,隋炀帝搞的工程数量超过了唐朝三百年的总和。唐朝没搞大运河,他搞了;唐朝没搞长城,他搞了;唐朝没搞太行山,他也搞了。唐朝之所以没搞这些工程,其实就是因为隋炀帝已经替他们搞好了。
      而这些大小工程都需要用到两样东西,人和钱。其实,钱也是从人身上来的。所以,各种不好最后都得由人民群众来买单。让你出钱又出力,漂亮媳妇娶回来了,入洞房的却是隋炀帝,这事儿搁谁身上能高兴?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正月初一,东都宫门外爆发了一起小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一队自称弥勒佛的假僧侣,人数大约几十人,抢夺卫兵武器,意图冲击政治中枢,未遂。此事虽小,但却是《资治通鉴》记载的隋朝第一起民变,可谓后来隋末乱世之先声。
      但隋炀帝并没有重视,接着脑残炫富,十四天后的元宵节,他尽集各国酋长及使者,“盛陈百戏”。参演艺人多达一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各国商贾要求在东都开展外贸。隋炀帝一口答应,并立即下令,要求全城商户“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连卖菜的都要铺上龙须席。外商经过酒店饭馆,店主必须得拉胳膊拽腿儿的请人家进来,餐毕不仅不收一文钱,还得拿出白云大妈的架势,高喊口号:“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
      不晓得是不是连大隋的小姐们都得免费“招待“外宾?




    大运河今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3. 五个屎壳郎
      有童鞋就问了,隋炀帝这么胡搞乱搞,难道就没有大臣站出来说话吗?
      呃,这个嘛,只能说早先有,比如高颎、贺若弼、宇文弼他们,但后来就没有了。
      隋炀帝这个人就是好面子,只要是顺着他的话,甭管说得多肉麻多恶心,他都受得了;只要是逆着他的话,甭管说得多委婉多温柔,他都听不进去。
      敢说话的大臣基本没有好结果,轻者挨骂受罚,重者治罪整死。
      隋炀帝最讨厌别人给他意见,他“恃才矜己,傲恨明德”,经常“除谏官以掩其过”。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如果他说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到什么程度呢?一次,他居然对大臣虞世南说:“我生性不喜欢别人进谏。位望已经显达的人还想用谏诤来沽名钓誉(这是他的逻辑),我不能容忍;至于地位低下的人,虽然可以稍稍宽恕,但我终不让他有出头之日!”
      说实话,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皇帝都不喜欢大臣进谏,但明目张胆公开讲的,有且只有他一个。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如果是朵花,就会引来蜜蜂和蝴蝶;领导如果是坨屎,就会引来苍蝇和屎壳郎。隋炀帝显然是后者。所以,他的身边很快便云集了一大批媚上欺下、祸国殃民的奸臣。
      这其中,权力最大、危害也最大的有五个人,分别是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御史大夫裴蕴、黄门侍郎裴矩、光禄大夫郭衍和内史侍郎虞世基(虞世南他哥)。
      这五个人的共同点是认真践行“两个凡是”:“凡是陛下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陛下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此外,他们都精通四门语言,假话、空话、大话和套话。
      当然,他们几个也各有专长。
      宇文述的专长是绝不说和隋炀帝意见相左的话。隋炀帝要是说太阳是方的,他就会说没错,的确是方的;等到隋炀帝说太阳似乎还是圆的时候,他立马改口,没错,乍一看是方的,细瞅还是圆的。“君所谓可,亦曰可焉,君所谓不,亦曰不焉”,就这么无下限。
      裴蕴是御史大夫,负责办案的。他的诀窍是看皇帝的脸色下菜儿:凡是隋炀帝看着顺眼的人,甭管犯了啥罪,他都想尽办法为其开脱;凡是隋炀帝看着不顺眼的人,即便奉公守法,他也会想尽办法罗织罪名。
      裴矩更坏,隋炀帝喜欢大工程,他就说某某工程如何如何好,必须上马,不上马生女孩儿没屁眼儿;隋炀帝喜欢征战,他就说某某部族如何如何坏,必须征服,不征服生男孩儿都没JJ。果然,隋炀帝一提起裴矩就竖大拇哥:“裴矩大识联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尽心,孰能若是!”
      郭衍则劝隋炀帝少干活儿、多休息,曾建议隋炀帝五日一早朝,还说什么“无效高祖,空自勤苦”。隋炀帝听了,喟然长叹:“唯有郭衍心与朕同。”结果,郭衍说完这话,第二年年初就死了。估计是被老杨带走的,妈的,说我“空自勤劳”,来,下来唠唠。
      最得宠的还是内史侍郎虞世基。因为,虞世基不仅特别会来事儿了,而且出身大隋第一书香门第——虞氏家族,本人更是隋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首长有着一样的爱好。所以,在众奸当中,隋炀帝对虞世基要更高看一眼。
      这五人朋比为奸、沆瀣一气,将大隋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本来,敢说话的大臣就是凤毛麟角,现在几乎绝迹。剩下的大臣们要么随波逐流,要么靠边站,其余的只能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
      在一干奸臣的撺掇下,隋炀帝为所欲为,可劲儿地折腾,致使民怨沸腾。
      这一年六月,雁门人尉文通聚众三千造反,旋即被政府军镇压。十二月,硃崖人王万昌举兵作乱,也遭镇压而失败。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星火已现,若不控制,必成燎原。但隋炀帝却变本加厉,又做了一件更大的蠢事。
      终于,大隋的天空被捅了一个大大的窟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宇文述(?—616年11月20日),字伯通,鲜卑族,代郡武川人,隋朝名将。北周末以军功拜上柱国,封褒国公。隋开皇初,拜右卫大将军,平陈之役,任行军总管,率兵三万从六合渡江。时晋王杨广镇扬州,欲拉拢述附己,遂奏请文帝任述为寿州刺史总管。杨广与述计谋夺太子位,述建议广收买朝中宰相杨素等。于是述、素二人共谋立杨广为太子。及后炀帝即位,宇文述参预朝政,与苏威并重。帝后以述为左卫大将军,封许国公,总领军事。


      裴蕴(?-618) 隋朝大臣。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裴蕴开始在陈朝做官,任过直阁将军、兴宁令,陈朝被隋灭掉后,隋文帝杨坚接见曾在陈朝做过官的所有“江南衣冠之士”。当接见到裴蕴时,杨坚想起了他曾奉表“请为内应”之事,便破格提拔裴蕴时,超授为仪同之职。以后,裴蕴又历任洋、直、棣等州刺史。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任裴蕴为太常少卿(专掌宗教礼仪,兼掌试选博士的九卿之一),后任民部侍郎。大业十五年(公元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与司马德戡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发动兵变,裴蕴在这次兵变中被杀。

      裴矩(547~627),字弘大,中国隋及唐初政治家。隋炀帝时任尚书左丞、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右光禄大夫等职。约生于梁太清元年(547)或更早。原名世矩,因避唐太宗讳而去世字。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郭衍,生年不详,卒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宇彦文,自称太原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县)人,曾效命于北周和隋两个朝代,北周时官至上柱国,隋朝时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光禄大夫,是当时较为有名的军事将领。

      虞世基(?—618年)字懋世,中国隋朝时期人物,会稽余姚人。虞世南的哥哥。
      父虞荔,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幼沉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能写书法,尤善草隶。拚命谄媚隋炀帝,先后任光禄大夫、内史侍郎,生活豪奢。在内史侍郎任内,与牛弘、苏威、宇文述等六人共同参与吏部选官,时人谓之“选曹七贵”。七人中虞世基有专断之权,并借此收受贿赂。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杀炀帝,虞世基等也被诛杀,虞世南欲代兄死而不得。
      仕陈,任建安王法曹参军事,历祠部殿中二曹郎、太子中舍人、尚书左丞等职。陈灭入隋,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炀帝时为内史侍郎,专典机密,参掌朝政。又进位金紫光禄大夫。隋末大乱,世基唯诺取容,不以实闻。又纵妻、子娇淫,鬻官卖狱,故为时所讥。后为反贼宇文化及杀于江都。《北史》卷八三及《隋书》卷六七之本传称其“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4. 瞎溜达引发的战争
      那是在大业五年底,北方友邦东突厥发来讣告:突厥汗国的伟大领袖,久经考验的忠诚的突厥人民优秀子孙,大隋皇帝陛下最亲密的妹夫——义成公主的丈夫——启民可汗筒子,因病医治无效,于十二月底病逝于漠北王庭。
      与讣告一同发来的还有一份请示:根据启民可汗的遗嘱,突厥臣民拟一致拥戴启民可汗长子咄吉继承大汗之位。妥否,请批示。
      一直以来,隋炀帝和启民处得都不错,现在惊闻启民去世,他多少有些难受,“为之废朝三日”。不过,国不可一日无君,按启民的意思办,就让咄吉来当大汗吧。
      大业六年初,咄吉正式接掌大汗之位,史称始毕可汗。
      从第一次见到后妈义成公主那天起,始毕就在心中最深的角落种下了一个梦想:将来一定要讨一个大隋公主做媳妇儿。你看看人家大隋女人,粉嫩水滑,风情万种,楚楚动人;再看咱突厥女人,远看青山秀水,近看龇牙咧嘴。
      所以,刚一即位,始毕便迫不及待地上书隋廷:讨大隋公主一枚为妻,好不好咩?
      没想到隋炀帝不干,哟,小子挺狂啊,刚上台就跟朕要公主?依着他的暴脾气,本想把始毕塞回他娘肚里回炉,但转念一想,毕竟隋突友好是大局,这该怎么办呢?
      这时,裴矩告诉他,草原上有这么一条习俗:父亲死了,儿子可以(注意,不是必须)迎娶后母。
      隋炀帝听了,倍受启发,当即拍板儿——“敕从其俗”。你不是想娶隋朝公主嘛?义成公主就是啊,你把她收了,凑合使吧。现在都讲环保讲低碳,你们突厥人也有义务降低碳排放,尤其是你这个领导更应该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始毕本想讨个雏儿,尝个鲜儿,现如今愿望落空,在亲信大臣史蜀胡悉的撺掇下,从此对大隋、对炀帝暗怀不满,整天在漠北王庭跳着脚问候大隋列祖列宗。当然,义成公主他还是收了。毕竟是隋女嘛!
      邻邦换了领导人,隋炀帝当然是要去访问滴。所以,这一年底,他乘专车抵达漠北王庭,对突厥展开友好国事访问。
      访问期间,隋炀帝与始毕多次会晤,双方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签订了一揽子的经贸协议。无疑,这又是一次团结的会晤,胜利的会晤,进步的会晤。
      始毕说了,草原上总是悠悠地吹着最炫民族风,风沙忒大,怕迷了陛下的龙眼,建议陛下闲暇时间呆在五星级豪华大帐篷里,和草原女群众深入“卧谈”,体察民情。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在360度全体位地感受完草原女群众的热情与奔放后,隋炀帝领着裴矩,一路溜溜达达,奔着始毕的大帐就去了。来到帐前,不等卫兵通报,隋炀帝劈手掀开门帘:“小始啊……朕擦!”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始毕正和一个高句丽装束的人聊得正欢。见隋炀帝闯了进来,始毕脸色大变,满头大汗。
      隋炀帝脸拉得比《怪物史莱克》中donkey的脸都长,这个小始,竟敢背着朕,和可恶的高句丽人搞在一起?
      高句丽何许国也?隋炀帝又为何如此反感高句丽人呢?且听玉哥哥慢慢道来……
      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开始,朝鲜半岛进入三国争霸时代。百济地处半岛西南角,隔黄海与我国相望;新罗地处半岛东南角,隔日本海与日本相望;而高句丽则占据了半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和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开皇年间,高句丽在一哥高元的带领下,称霸东北亚。新罗和百济磕不过人家,就来找大隋帮忙。大隋与高句丽山水相连,自然不希望这个邻居过分强大,就经常出面拉偏架。双方矛盾由此而生。
      大隋比较横,但没想到高句丽比较楞,楞的偏偏不怕横的。老杨曾要求高句丽承认大隋的宗主国地位。岂料,高句丽不仅断然拒绝,反而还向大隋提出了领土要求。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索土不成的高元悍然发兵入侵辽西,后被隋军驱逐出境。
      这事儿可把老杨给气了个够呛。他立即命四子汉王杨谅统兵三十万攻打高句丽。可气他娘的老天爷不照应,三十万隋军连金刚山长啥样都没看见,就被狂风大雨加疾病给拍了回来,“死者什八九”。
      你问人家服不服,人家说不服。你还没动手呢,人家先出手了。你又想反击,结果打不着人家。这简直就是丢人他妈给丢人开门——丢人到家了。所以,老杨那个气啊,恨不得活啃了高元,但此时隋军精锐尽失,已无力再战。
      正当老杨尴尬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高元送来了小板凳:遣使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典型的得了便宜卖乖。隋炀帝心中暗恨,但也只好借坡下驴。
      偏偏百济王扶余昌看不透领导心思,“遣使奉表,请为军导”,怎么不打高句丽了,接着打啊,往死里打啊,陛下我可以当先锋啊!隋文帝心中暗骂扶余昌愚蠢,但也只能接着装十三,回信给扶余昌:“高丽服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扶余昌就纳闷儿了,皇帝这是肿么了?还没等他领会领导意图,高句丽就找上门来了……
      百济没明白人,但大隋有,而且还不少。你高元即便比穿靴子的猫都会卖萌,但终究掩盖不了占了便宜的事实。大隋有识之士都将征讨高句丽失败之事视作国耻。这份国耻对两个人影响最深,一个是当年出生的李世民,另一个就是隋炀帝。
      隋炀帝本就琢磨着寻机雪耻,可巧天遂人愿,今儿个儿居然让他在始毕这里撞见了高句丽使者。他是既生气又高兴,生气的是,高句丽居然把手都伸到突厥这里来了,显然是想联合始毕对大隋实施反制;高兴的是,正愁找不到机会和理由收拾你呢,你偏偏撞到枪口上。
      裴矩察言观色,又凑了上来:“陛下,这高句丽原本是西周时箕子(纣王的叔叔)的封地,汉、晋时代都是中国(那时已经有了中国这个概念)的郡县,现如今却不向咱们大隋称臣。先帝曾派兵讨伐,可惜师出无功。陛下您君临天下,怎能不征讨这个蛮夷之国啊!”
      隋炀帝听了,深以为然,便趾高气扬地对高句丽使者说了这么一番话:“侬可晓得,阿拉为啥子会在这里?因为始毕诚心地尊奉我大隋,所以朕才会亲自来看他!明年,朕会去涿郡(今北京)。你回去告诉高元,只要他好好报答朕的养育之恩,朕会像对待始毕这样对待他。但是,丑话说在前头,假如他不来朝见朕的话,我就要带着始毕去,去,去,嗯……去巡视,对,去巡视你们的国土了。”
      这话里的意思可就多了,最主要的是告诉高元,要么投降,要么准备挨揍,其次是告诉始毕,你不要背着我搞东搞西,我要打高句丽的话,你们突厥也得派兵参战。
      高句丽使者听了这话,一溜烟儿跑了。但高元始终没有来,连信都没有回一封。
      隋炀帝勃然大怒,高元,你摊上事儿了,你摊上大事儿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人物资料之启民可汗
      启民可汗(?—609年),东突厥可汗。名染干。
      启民可汗是莫何可汗子。因沙钵略嫌自己的儿子雍虞闾懦弱,不能对抗西突厥,故死前遗命立自己的弟弟处罗侯为可汗。处罗侯立,号莫何可汗。莫何可汗去世后,沙钵略子都蓝可汗雍虞闾立,而染干为突利可汗,居北方。
      都蓝可汗娶后母为妻,即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号千金公主,后改封大义公主。隋灭陈后,隋文帝以陈后主宫中屏风赐大义公主,“公主以其宗国之覆,心常不平,书屏风,为诗叙陈亡以自寄”,文帝知道后不悦,后来担心大义公主煽动都蓝可汗入侵,打算铲除公主。此时正好突利可汗向隋请婚,文帝派裴矩对其使者说:“当杀大义公主者,方许婚。”突利劝告都蓝,后者便杀了公主。
      597年,突利向隋遣使求婚。隋文帝以宗室女安义公主妻之。隋为了离间都蓝、突利,厚赐突利,都蓝果怒,于是与隋绝交,并联盟西突厥达头可汗合攻突利。599年突利兵败于塞下,只剩下部众数百人。此时,突利想降隋,但又恐不被重视,又想投奔达头可汗,正犹豫不决。而隋正是要利用他的名号,势力弱小,利用起来更方便。故隋长孙晟设计挟突利可汗到长安归降。入塞降隋后,被隋封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意思是“意智健”,简称启民可汗),在朔州(今山西朔县)定居。因为都蓝的侵逼,突利迁居于黄河以南,夏、胜二州之间(今内蒙古河套南)。


      始毕可汗(?-619),姓阿史那,名咄吉世(或咄吉), 启民可汗 之子,在 609年 至 619年 间为东突厥可汗 ,在位10年。隋臣裴矩设计诱杀始毕可汗宠臣史蜀胡悉,「始毕知其状,由是不朝」。隋大业 十一年( 615年 ),始毕率领数十万骑兵南下,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军包围,炀帝派人向始毕之妻、隋义成公主求救,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北边有急」,加上隋朝援军相继抵达,始毕在九月撤围而去。始毕可汗在619年去世,其弟俟利发设继位,是为处罗可汗。 他儿子是阿史那结社率。


      义成公主(?---630),隋宗室女。开皇十九年,和亲东突厥启民可汗的安义公主卒,为发展与突厥和好关系,隋文帝以宗室女(即义成公主)嫁于启民可汗。有隋一代,突厥首领连娶两位公主者,唯启民可汗一人。义成公主在突厥生活近30年,先后为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之可敦(后妃)。唐贞观四年二月,被唐将李靖所杀。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高句丽婴阳王,?? 高元,?? 大元,(在位时间:590-618年)是高句丽第26任君主,高句丽平原王的长子。婴阳王以在612年的高句丽与隋的战争中成功抵挡隋炀帝百万大军的进攻而闻名。《三国史记》称婴阳王“风神俊爽,以济世安民自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5. 横纹肌溶解症
      从突厥回来后不久,隋炀帝便开始了战争准备。
      陆战需要马,国库里面的钱都造没了,没钱买马肿么办?找群众嘛!当然,这得找有钱的群众,那年头的马就跟现在的汽车一样,不是谁都能买得起的。所以,隋炀帝强令天下富人买军马,有钱出钱,不出钱就是隋奸。
      马贩子趁机囤积居奇,哄抬马价。政府官员收了好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宏观调控不给力。结果,一匹军马的价格竟然涨到了惊人的十万钱。大量中产家庭纷纷破产。原先都在橄榄肚的位置,现在都掉到金字塔底了,你说人家能乐意吗?
      海战需要船,没钱造船肿么办?找群众嘛!东莱(今山东掖县)领受了造船三百艘的艰巨任务。隋炀帝催逼主管官吏,主管官吏催逼各级监工,监工们就催逼民工。可怜民工们夜以继日地泡在水里,很多人腰身以下竟腐烂生蛆,死亡者十之四五。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二月十九日,隋炀帝从江都出发,经大运河北上,并于四月十五日抵达涿郡。随后,他接连发布三道敕书,宣布全国总动员:
      一是要求全国军队,“无问远近”,全都向涿郡集结,甚至连“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都调了过来。“四远奔赴如流”。
      二是命令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制造兵车五万辆送往高阳(今河北省保定东部),以供装载衣甲幔幕;同时在河南、河北征发民夫以供应军需。
      三是征发江、淮以南民夫以及船只运输黎阳仓和洛口仓的米到涿郡,船只首尾相连,绵延千余里。
      史载民工队伍“填咽于道,昼夜不绝”,以至于“死者相枕,臭秽盈路”。于是,“天下骚动”。
      人祸偏偏又赶上了天灾。这一年夏天,“山东、河南大水,漂没三十馀郡。”到了十月,母亲河也开始发飙了,砥柱崩塌,堵塞河道,河水逆流泛滥。水灾过后,“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斗米直数百钱”。天灾又进一步助长了人祸,各级官吏“因缘侵渔”,导致“百姓困穷,财力俱竭”。
      此时的大隋社会俨然已成了《云图》里的宋爸爸店,《V字仇杀队》里的拉克希尔,人们很受伤,很压抑。
      韩寒曾说过:“中国的老板姓和小龙虾很像,最能忍最能扛,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生存。虽然有两只钳子,但常被人在背后捅刀,而且也夹不到对方。一有惊吓,第一反应就是往后退。”
      斯言至矣。可面对隋炀帝这个混球,我们的隋朝祖先忍啊忍,忍啊忍,差点儿忍成了忍者神龟。满以为自己的忍让会在有生之年满足皇帝陛下的欲望,谁曾想,杨广这厮根本就是欲壑难填。
      现在,老百姓们已经退无可退,“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到了这生死攸关的节骨眼儿上,善良如小龙虾者也得基因突变了,“于是始相聚为群盗”,非要让你大隋得上横纹肌溶解症不可。
      大业七年三月,在这个注定的年注定的月,溶解开始了。
      在今天山东省滨州、章丘、淄博三市交界处,有一条山势峻拔、重峦叠嶂、绵延数十公里的山脉,因其山巅常有白云缭绕而得名为长白山。此长白山虽不如彼长白山雄伟,但也极为壮观,向有“泰山副岳”之称。
      大业七年三月,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西北)农民王薄不堪政府的横征暴敛,于长白山聚集数百群众,公然打出了反隋的旗号。轰轰烈烈的隋末乱世就从这一刻拉开了序幕。
      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入伙,“隋版朱之文“王薄还特地创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别去辽东白白送死之歌》),其词曰:长白山头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剑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此歌虽用词粗鄙,但立意大胆,风格独特,一举荣膺611年度《大隋最强音》。
      一夜之间,王薄红透了半边天,他的大头贴很快就贴遍了山东各郡县的城墙,脑袋也由原先的白菜价飙升到了白粉价。
      王薄的造反成了亚马逊平原上蝴蝶扇动的第一下翅膀。很快,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揭竿而起,唱着《无向辽东浪死歌》,投身到反对隋炀帝暴政的斗争当中。起义的烽火好似雨后的口蘑一般,一簇接一簇地冒了出来。翟让、窦建德、高士达、刘霸道、张金称等先后起兵。
      这天下,就开始乱啦!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14: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