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663|回复: 150

[转帖] 风雨大隋:一个不堪重负的流星王朝(全景式解读大隋帝国的勃兴和速亡)----司马子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7-21 12: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隋朝一直是我最为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之一,隋朝也是一个最为世人所忽视的王朝之一。

  很多人对于隋朝的观念大多是来自《隋唐演义》《说唐》,一提到隋朝,首先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那个荒淫残暴的隋炀帝,真实的隋朝历史果真如此吗?

  《隋唐演义》的真实性比《三国演义》还要糟糕得多,真实的隋朝历史远非小说中所描述,隋朝的繁荣和富足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段盛世,也完全可以和盛唐相媲美,真实的隋朝历史也远比演义要更加精彩纷呈。

  隋朝的历史并不长,满打满算,只有38年(公元581至公元618年)。然而,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就如同秦朝一样,终结了长期的混乱割据,创造了大一统的帝国,开启了继之而起的汉唐盛世,其开创的一系列制度性改革,更是持久而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然而,相比于为人所熟知的秦朝历史,隋朝的历史,却鲜有人问津,相比于继之而起的大唐盛世,也显得寂寞冷清了许多。

  隋朝的历史非常精彩,

  这里有着最为质朴和勤奋的帝王——隋文帝,

  也有着最具胆识和才情的帝王——隋炀帝,

  这里有第一流的军事天才——杨素,

  这里有第一流的宰相之杰——高熲,

  这里有第一流的外交家——长孙晟,

  这里有第一流的文学家——薛道衡,

  这里有第一流的女权主义者——独孤皇后,

  这里有第一流的礼学专家——牛弘,

  这里有第一流的建筑专家——宇文恺、李春,

  这里有第一流的星相学家——庾季才,

  这里有第一流的历算学家——刘焯,

  这里有第一流的教育学家——王通,

  这里有第一流的医药学家——巢元方,

  这里有第一流的画家——展子虔,

  这里有第一流的音乐家——苏祗婆,

  这里有最为贞烈的女子——兰陵公主,

  这里有最为神奇的将军——韦云起,

  这里有最为残暴的酷吏——燕荣,

  这里有最为可怕的魔鬼——麻叔谋,

  这里有最为激烈的复仇者——王颁,

  …………

  让我们一起进入隋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文是一部隋朝的通史,同时,这也是一部关于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帝王传记,这更是一场隋朝群雄人物的群英会。

  本文将从杨坚出生(公元541年),一直写到杨政道归唐(公元630),这一时间跨度,已经远远超出隋朝38年的历史,因此也会有很多南北朝和初唐的内容涵盖其中。

  本文参考的史料包括:《隋书》、《北史》、《资治通鉴》、《周书》、《北齐书》、《续高僧传》、《广弘明集》等等。

  同时,本文也吸收了众多现代史学的学术专著,包括《隋文帝传》、《隋炀帝传》、《隋书求是》、《隋朝史略》、《隋史十二讲》等等,以及一些学术期刊、论文,以求达到学术性和通俗性的有机结合。

  在行文中,为了文章的流畅和可读性,关于史料的引用,以及史料考证的过程,基本不会在正文中出现,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我才会做引用。

  另外,关于一些特殊的历史问题,比如北周灭齐成功的本质原因,比如隋文帝之死的真相,比如科举制的创建时间,都会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考证,力求使文章既通俗,又有深度。

  本文郑重承诺:

  文章笔法通俗但不媚俗,幽默但不娱乐,细说但不戏说,尊重史料,言必有据,力图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好了,正式开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2: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两章的目录如下,标题只是暂定,一切以正文为准

  第一卷 大隋开国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1)龙诞佛门

  (2)入读太学

  (3)神奇的府兵制

  (4)江陵建功

  (5)洞房花烛夜

  (6)宇文泰托孤

  (7)于谨的支持

  (8)北周建立

  (9)独孤信之死

  (10)八柱国的谢幕

  第二章 喋血宫廷 权臣末路

  (11)第一权臣

  (12)小天王的密谋

  (13)宇文毓的抗争

  (14)缩头乌龟是怎么样炼成的

  (15)向左走,向右走

  (16)周齐对阵

  (17)随州奇遇

  (18)残酷的现实

  (19)宇文护的最后时光

  (20)致命一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3: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第一卷 大隋开国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1)龙诞佛门

  公元541年,即西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夜。

  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的同州城(今陕西大荔县),这里是西魏帝国冯翊郡的治所。

  孤悬的明月下,同州城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一轮长月把这座古城装点成了一片银色。

  此时已是三更时分,而在一座名叫般若寺的寺院中,这里的人却无法入眠。

  伴随着一阵女子分娩之时痛苦的呻吟声,一声婴儿呱呱落地的啼哭,令这里所有守候的人如释重负。

  婴儿的父母此时已是而立之年,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这无疑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份不一样的喜悦。

  而当大人们放眼窗外,却发现整个庭院里全都被一股紫气所笼罩(紫气充庭),这似乎预示着这个婴孩的不平凡。

  在斟酌一番之后,父亲给他取名杨坚。坚,坚定坚毅之意。而这位父亲,叫做杨忠,母亲,叫做吕苦桃。

  多年以前,杨忠还是一个十八岁默默无闻的少年将军,吕苦桃也还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乡间少女。在泰山脚下,在黄河之滨,他们不期而遇得相识,虽素未谋面,却一见钟情。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只有这巍巍的泰山,见证这对有情人的姻缘,二人在此私定终生。

  然而天公不作美,这是一个南北对峙的时代,天下动荡,战乱不休。战乱很快让这对新婚夫妇天各一方。直到几年之前,二人才得以重聚,而杨忠也已经从曾经默默无闻的少年将军,成长为西魏帝国最著名的将军之一。

  杨坚的出世,便是杨忠夫妇多年爱情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这显然是一份迟到的礼物。

  正在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一个不速之客来到了般若寺。

  这是一位女尼,法号智仙,俗家姓刘,自称是从河东(今山西)而来。

  不早不晚,偏偏这个时候造访,定有特殊来意,而杨忠夫妇也是忠实的佛教徒,不然也不会选择在般若寺这里生产,所以杨忠夫妇热情洋溢地招待了这位神尼。

  这位神尼很快说明了来意,她对杨忠夫妇说:“你们的孩子生来奇异,定非凡人,绝不可以在俗世间抚养。”

  听完这番话,杨忠夫妇有点不解,“师太,那照您这么说,您觉得应该如何抚养这孩子呢?”

  “我佛慈悲,我与这小儿也算有缘,不如就交给我来抚养吧。”

  杨忠夫妇本就笃信佛教,听完这番话似乎也有所觉悟,也不怕眼前这位神尼是人贩子,毅然决然就将这个孩子托付给了这位神尼。

  杨忠出手也比较阔绰,把自己府邸中的一处院落单独开辟出来,改建作寺院,供神尼智仙来居住。

  事实证明,这位神尼也并非人贩子,也不是装神弄鬼糊弄人,她亲自将还是婴儿的小杨坚抚养起来,悉心呵护照料。直到今天,在陕西大荔县县城中,还有一处被称作“龙窝巷”的旧巷,据传,此处便是当年神尼智仙抚养小杨坚的地方。

  孩子刚一出生就被一个陌生人抱去抚养了,初为人母的吕苦桃,思子之情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母亲吕苦桃还是会时常来探望,毕竟还是在自己的家中。

  但就在某一天,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吕苦桃耐不住思子之苦,来到了神尼智仙的住所,抱起了还在酣睡中的小杨坚,抚摸着杨坚可爱圆润的小脑袋。

  而就在这时,小杨坚的头上突然长出了角,身体上竟然也长出了鳞片,活脱一个小龙人。受惊的母亲,突然惊吓的手足无措,失手把怀中的杨坚摔在了地上。

  这时候神尼智仙正好及时赶到,连忙将坠落在地的杨坚抱起,并感慨地说,“你是怎么做家长的?这一摔让这孩子受了惊吓,恐怕会推迟他今后得天下的时间。”

  这意思很明白了,杨坚未来是要得天下的啊,那不就是做皇帝吗?皇帝怎么能随便磕磕碰碰呢?吕苦桃听完这话,只好离开了这里,她的心里估计也是五味杂陈,既想念儿子,又希望儿子日后可以得天下。

  就这样,杨坚在神尼智仙的抚养下,健壮的成长,而杨坚奇异的外貌也逐渐显现出来了。史书记载,杨坚有龙一样的下巴,头顶有五根肉柱,两眼炯炯有神,目光外射放光,手心里的掌纹的纹路,形成一个“王”字。

  这样的外貌给人神话一样的感觉,如果是生在今天,估计早被当做怪物,被奥特曼干掉了。

  这相貌,如果你联想一下年画上的龙的样子的话,那你就明白了,这完全是比对着龙的样子弄出来的。

  当然,这根本不可能是人的长相。

  杨坚出生时这一切的一切,都注定了两件事。

  第一,杨坚日后要做皇帝;第二,杨坚与佛教结缘。

  这第一点,是那些“居心不良”的史官们刻意要告诉我们的,甚至不惜在史书里造假,编织出一些吸引人眼球的灵异事件,而且还写得有鼻子有眼,就跟亲眼目睹似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伟人的出生都是非凡的。一来以证明伟人之所以伟大的理由,人家天生就是龙种,二来以警告我们这些出生寻常的草根人士,安安分分过日子,别成天想着出人头地,你生来就没那个命。

  而这第二点,相对来说,还是准确的。因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无论寄养在寺院,还是在寺院中抚养,都是有其社会背景的。

  而这神尼智仙很可能也是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因为杨坚始终没有忘记神尼智仙的抚养之恩,在他当了皇帝之后,不仅为其树碑立传,还让工匠为其塑等身像,并让画师描摹了画像,悬挂在自己的身旁。只要我们褪去智仙身上的那些神话色彩,我们就可以发现,她不是什么神尼,她只是一个抚养幼年杨坚的普通尼姑。

  而智仙也给了杨坚一份陪伴终生的礼物。智仙给杨坚起了一个小名,叫做那罗延。

  那罗延,一听就不是普通人的名字,这是梵文的音译,在佛家典籍中,是金刚力士的意思,这与他的本名“坚”有意义互通之处。

  杨坚,你以后就是我佛门的金刚力士。智仙如此想着。

  到了杨坚七岁的时候,智仙看着逐渐长大成人的小杨坚,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语重心长地对小杨坚说:“你生来就是我佛门中人,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的,如果有一天佛法沦灭的话,你一定要担负起振兴佛法的重任啊。”

  而这时聆听着的小杨坚,只是刚刚懂得人事,面对智仙这一番意味深长的教导,杨坚只是点点头,虽然并不懂得其中的深意,但是这番话深深的烙印在了这个七岁的孩童的内心深处。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入读太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13: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2)入读太学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另一个与佛结缘的开国皇帝,此人就是朱元璋。杨坚和朱元璋的不同点在于,朱元璋做和尚是因为生活不下去,杨坚寄养在佛门是为了日后飞黄腾达。

  在这青灯古佛的寺院里,终日都是木鱼之声,也许你会觉得这对于一个孩童来说,似乎缺少了很多乐趣。那么请不必担心,孩童时的杨坚有一个非常要好的玩伴,这个人成了杨坚一生中的挚友,并陪伴了杨坚一生,他叫做窦荣定。

  也许是因为缺少父母的温暖,幼年的杨坚,性格有些孤僻,和周围人的关系也有些疏远,窦荣定是唯一一个和杨坚志趣相投的人。而这个人的名字,以后还将多次出场。

  也是在这个时期,窦荣定和杨坚,许下了报效国家,纵横疆场的远大志向。终有一天,他二人的雄心壮志,将飞出这寺院的高墙,迎接他们的将是更为广阔的天空。

  而这一天并不遥远。

  就在杨坚在寺院中度过了13个年头的时候,13岁的小杨坚终于离开了寺院,离开了抚养他的尼姑智仙,步入太学读书。

  太学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它自汉武帝时期设立以来,一直就是国家最高学府,如同今日之北大。

  而上学读书,在今日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但在古代,上学其实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往往都是官宦子弟才能读得起,普通人家的孩子,能认识几个大字就已经算得上是文化人了,更别提读书了。

  而在西魏,太学更是贵族官宦子弟读书的地方,来这里读书的,不是皇室贵胄,就是将相子弟。总之一句话,在这里读书的都是“官二代”。

  一群官二代子弟,聚在一起上学,在课堂上,也不认真听先生讲课,调皮捣蛋肯定少不了,先生肯定也没少吃苦头,而到了课余时间,他们干的做多的一件事,就是“拼爹”。

  他们“拼爹”可和现在不一样。他们的爹,都是朝廷里一等一的人物,有的是财政部长,有的是国防部部长,还有的是教育部部长,都是部长大员一级的,次一点的也是名门望族。今天的“拼爹”和这帮孩子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而这样的“拼爹”,并非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仕途走捷径,更多地还是一种家族荣誉使命感。他们也想像自己的父辈一样满载荣耀,他们也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们也想拜相封侯。杨坚便是其中之一。

  杨坚和他的这堆小伙伴儿们,也形成了一张深厚的关系网。在这帮官二代小伙伴儿们中间,杨坚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威望。很多同龄的小伙伴儿,逐渐的聚拢在杨坚的身边,甚至以杨坚为领袖,这一切都表明少年的杨坚有着非凡的人气。

  同时,这一切也都给杨坚的日后的发展,建立了强大的人脉。因为当时还是南北朝时期,还没有科举,当时的官吏任免都是可以世袭的,当他们的父辈老去,他们都将纷纷步入政坛,未来的朝廷也必然是这帮官二代的天下。而人脉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无论在今日还是过去,那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中,杨坚认识了一个叫做郑译的小伙伴儿,日后给予杨坚的帮助,无人能比。

  在太学的学习生涯,转眼已是一年。这一年里,杨坚变得能文善武,在小伙伴儿们中间,也显得出类拔萃,成了这里的尖子生、三好学生。

  有一天,当时的京兆尹薛善,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突然来巡视太学的学生的学习状况。杨坚作为太学的优等生,被这位市长大人一眼看中。

  京兆尹薛善非常欣赏杨坚,随即任命杨坚做了功曹,功曹就是协助市长处理行政事务的工作,类似于文秘。

  这一出人意料的提拔,顿时让杨坚的小伙伴儿们都惊呆了。

  看着杨坚离开校园,步入到市长的办公室,很多同学甚至都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跟着杨哥混。

  但是,功曹的职务,毕竟只是市长个人任命的,并非公务员,不是国家正式干部,同时,我们也能难想象一个14岁的孩子,如何去协助处理复杂的行政事务。很显然,杨坚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是个虚职,吃空饷而已,最多就是每天到市长办公室报个到。

  就这样,毕业生杨坚顺利就业了。虽然职务是虚的、象征性的,但这毕竟是杨坚一生打的第一份工,这也是他步入仕途的第一步,日后的飞黄腾达,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想想很多还没就业的孩子,杨坚是幸运的。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神奇的府兵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13: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3、神奇的府兵制

  很快,杨坚在市长办公室待了没多久,可能屁股还没坐热,一份喜讯突然降临到杨坚的头上。

  这份喜讯就是杨坚转正了,他成为了正式的国家公务员。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成纪县公。头衔有点多,也有点拗口,但不必去细究它,总之,杨坚大踏步地晋升了,正式迈入国家官员队伍。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升迁,并非是天上掉馅饼给杨坚吃,而是因为杨坚的父亲杨忠在攻打南方敌国的战争中,打了胜仗。

  指挥这场战争的最高决策者叫做宇文泰。

  宇文泰并不是汉人,而是个鲜卑人,他虽然不是皇帝,但却比真正的皇帝还要威风得多。因为皇帝就是他扶持立的,皇帝都得听他的话,所以,皇帝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皇帝不过是个摆设,宇文泰才是真正的国家主席。宇文泰就相当于是曹操,当时的皇帝不过是汉献帝的翻版。

  当时天下三分,是又一个版本的三国(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一个三国)。割据南方的政权,叫做梁朝,而割据北方的政权分别是西魏和东魏。西魏割据北方西部地区,东魏割据北方东部地区,交界线大致在今天的山西西部和河南西部地区。而杨坚以及他的父亲杨忠,所效忠的就是西魏,西魏的掌门人就是宇文泰。

  说起来,老杨家和宇文泰,也是老乡,他们都是出自北部边塞的一个军镇,叫做武川镇。而武川镇也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地方,因为当时很多政治人物,以及宇文家,包括后来的隋唐两代的皇帝,都是出自这里。清朝学者赵翼就说这里是“王气所聚”,所以这里更像一个名副其实的“龙窝”。当然,就当时来说,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或者自己的后人会是真龙天子。

  而西魏,在这三国角逐中,起初西魏的实力是最弱的,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排在最末。但是西魏在并不长的一段时间里,迅速便发展起来,这全部都得益于这位具有非凡魄力的领袖人物——宇文泰。

  宇文泰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文化改革,虽然宇文泰是鲜卑人,但是宇文泰却很推崇周礼,很多制度也都是模仿的中原汉族王朝的规制进行改革的。

  改革的具体举措非常多,包括了国家的方方面面,在此就不一一唠叨了。其中比如,杨坚能得以入读太学,这就和宇文泰恢复太学的举措息息相关,如果不是宇文泰恢复太学,杨坚也不可能有入读太学的经历。

  而这一系列改革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府兵制的创建。

  在府兵制顶端的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八柱国:宇文泰、元欣(皇室)、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于瑾、赵贵、独孤信(此人后文将详细介绍)、侯莫陈崇。

  十二大将军:元育、元赞、元廓、达奚武、侯莫陈顺、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豆卢宁、贺兰祥、杨忠(杨坚父亲)、王雄。

  (以上诸多人物,很多都与本文关系不大,所以看个热闹就行。)

  鲜卑族曾经设立了鲜卑八部来管理自己的国家,每一部都设立有一个“八部大人”,由“八部大人”来统领各部族。而宇文泰所创建的八柱国,无疑就是照搬的这一鲜卑旧俗。

  在这八个柱国中,宇文泰的地位是超脱于这个组织结构的,因为宇文泰是实际上的国家主席。还有一位柱国,是皇室元欣,皇帝都是个摆设,皇室更是个摆设,所以也只是挂个虚名。这样的话,实际的柱国只有六个人。

  而在每个柱国之下,又设立了两个大将军,合起来就是十二大将军,一个大将军之下,又设立了两个开府,合起来就是二十四开府,二十四开府各领一军,组成二十四军。很明显,这是一个以2为倍数的等比数列,一个很简单的乘法运算。

  这就形成一个金字塔的结构,金字塔从上向下依次是:皇帝、宇文泰、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13: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这个金字塔结构,本质上是一套自上而下的军事组织结构,自上而下有严密的统属关系。

  其中,八柱国是仅次于宇文泰最富声望的人物,他们原本是军事统帅,只负责打仗,被设立为柱国之后,就上升为了政治贵族。也就意味着他们说出将入相的,既参与军事,又参与政治。威望军功以及地位稍次一点的,便是这十二大将军,杨坚的父亲杨忠就是这十二大将军之一,同样也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从横向的角度来看,这一措施不仅满足了各个将领的政治野心,同时又把将军的军权予以分割,又可以彼此相互牵制,一箭三雕。如同把一块蛋糕,平均切六份,分别赐给六个柱国,每个人不多不少,都有份。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这严密的上下级统属关系,很多都是靠血缘和联姻组织在一起的,不仅是上下级,而且还是亲属,是捆绑在一起的,所带来的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样,宇文泰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掌握最高军事权力,达到政治军事上的集权,同时可以大限度的发挥各级将领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战场上燃起建功的欲望。同时还配备了一些辅助鼓励措施,诸如赐姓、改郡望、分田。

  我们不得不佩服宇文泰的高明的政治智慧,而这一制度就是著名的府兵制。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讲到宇文泰的府兵制时,最后一句说“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这里的“全盛时期”所指就是隋唐。由此,府兵制的历史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由府兵制所确立的这一军事贵族集团,后世称之为“关陇贵族集团”,隋唐两代帝王以及诸多王侯将相,都来源于此。

  然而这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也绝不是宇文泰一人所为,他还有一位好帮手,我们需要提及一下,虽然这个人和本文关系并不大。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苏绰,他遇到宇文泰,如同孔明遇到刘备,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苏绰为宇文泰提出了著名的《六条诏书》,宇文泰主政时期的诸多改革,也都是出自他之手。后来,在苏绰病逝之后,宇文泰为之抚棺痛哭,二人的关系,真可谓惺惺相惜。

  苏绰是一位有非凡政治才华的人物,他也是一位被低估了的政治家,他的能力绝对不低于“房谋杜断”(唐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然而,苏绰的政治才华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知道。人们都知道诸葛亮,以及他的《隆中对》,可是又有几人知道苏绰,以及苏绰的《六条诏书》呢?苏绰的政治才华长期以来被淹没,实在令人惋惜。

  历史往往如此,很多在历史上真正有闪光点的历史人物,却并不为人所知,而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并非就真的对历史做出过多少业绩。

  苏绰就是这样有闪光点的历史人物,他做出了它应有的历史贡献,却不为人所知。苏绰是这样,本文以后还将遇到更多其他这样的被历史淹没的人物,我们需要为他们一一正名。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江陵建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13: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4、江陵建功

  让我们把话题再转回到杨忠参与的这一场战争。

  在宇文泰的带领下,西魏逐渐强大起来,也不甘心蜗居在这小小的关中,逐渐开始觊觎周围的对手。而西魏此前也一直被强敌东魏欺负,双方争战不断,但是强敌东魏始终没有吞并西魏。而且,比起西魏早期的贫穷落后,此时的西魏底气也足了不少,虽然谈不上发家致富,但是小康水平还是有的,抗击东魏的军事能力也越来越强。

  而东魏也在550年的时候,突然换了旗帜,做了加强和升级,东魏变成了北齐,而北齐当家人的叫做高洋。但是,这只是把国家的名字变了,实力却并不比之前的东魏弱。因而西魏和北齐之间,还不敢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当时的宇文泰,把目光盯上了南方的江陵。因为南方刚刚经历了一场大动乱,这场动乱严重破坏了南方的社会经济,同时也让当时的梁朝走向衰败,这场动乱就是侯景之乱。侯景之乱之后,北强南弱的格局也自此奠定,南方的梁朝顿时成为了三国中最弱的那一个,西魏也摆脱了倒数第一的尴尬境遇。

  而梁朝的皇帝,就坐在江陵城中,这位皇帝就是梁元帝萧绎。

  这位梁元帝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他把宇文泰当大哥一样对待,每次国家一有危难,就向宇文泰哭爹喊娘的求帮忙,宇文泰二话不说,也乐意帮忙。

  可是活雷锋毕竟太少太少,宇文泰也没那么高的道德境界,宇文泰为啥这么好心呢?因为这忙帮得太值了,每次帮忙,梁元帝都把很多土地无私的奉献给了自己的大哥宇文泰。

  自我感觉良好的梁元帝,把宇文泰当大哥,可宇文泰并没把梁元帝当小弟,梁元帝却始终认为二人兄弟情深,他认为大哥宇文泰永远都会这么帮自己。

  面对这么天真,天真到犯傻的小弟弟,宇文泰开始挥起了屠刀。

  公元554年,宇文泰命于谨(八柱国之一)、宇文护(宇文泰的侄子)、杨忠统率五万精兵,其中于谨是最高统帅,大军从西魏首都长安,发兵江陵。

  而此时的梁元帝,正悠闲地在江陵城中开学术讲座,讲座的主题是《道德经》。

  说起来梁元帝也是一个文人皇帝,和后世的李煜、宋徽宗有的一比,擅长舞文弄墨,治理国家却是个糊涂蛋。

  这时有个从西魏回来的使臣,一回来便风尘仆仆地朝见梁元帝,向梁元帝报告说:“陛下,臣听说西魏大军马上就要打来了,我们得赶紧准备应敌之策啊。”

  正在专心讲学的梁元帝缓缓抬头,看着眼前的这个使臣,目光里充满了狐疑,很显然,梁元帝并不相信眼前这个使臣的话,进而又把目光转向众大臣,:“什么?西魏大军要打来了?好端端的怎么会打过来呢?爱卿们以为如何啊?”

  于是,大臣们开始了讨论,讨论并不热烈,因为大臣们心中其实都有着和梁元帝一样的答案,根本不相信西魏会派兵来攻打,真可谓心有灵犀。很快,众大臣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西魏怎么可能凭空就打来呢,简直是无稽之谈。

  既然大伙儿都说没事,那就肯定没事了。于是,梁元帝继续埋头讲学,继续兴致盎然地讲《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不过,梁元帝出于谨慎,还是派出了个探子出去。很快,探马飞至报道:“报,百里之外,发现有大批军队人马。”

  看着这个探子一副言之凿凿的样子,梁元帝略微有了点疑惑,难不成宇文泰真的打过来了?梁元帝将信将疑,随即下命令,全城戒严,并暂停讲座,并派出第二拨探子出去打探。

  很快,第二拨探子回来了,梁元帝赶忙便问:“魏兵现至何处?”

  “回禀陛下,一路上连个影子都没有,并未发现有任何兵马。”

  梁元帝顿时如释重负,那是自己的好哥们,怎么可能来打呢。于是,讲座重新举行。

  整个江陵城中,都洋溢着一片学习的氛围,《道德经》的诵读声久久回荡在城中,淹没了远方而来的马蹄声。如果先秦时期的老子看到这一幕,肯定也会感动得流泪,因为这些人强烈的学习热情,早已置之生死于度外。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5: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西魏的五万大军沿着汉水长驱而下,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挠。

  直到西魏的五万铁骑渡过汉水,兵临城下,梁元帝才如梦方醒,西魏军真的打过来了。

  错愕中的梁元帝开始备军守城,由于城中根本没有可以抵抗的兵力,因而梁元帝萧绎赶忙向大将王僧辩写求援信,因为只有王僧辩那里手握重兵,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一切都为时已晚。

  西魏军很快就把江陵城像铁桶一样团团包围,断绝了江陵和外界的联系,梁元帝爬上城头,当他看到城外黑压压望不到边际的敌军之时,他终于绝望了,或许他此刻才从往日的天真中走出来,也终于明白宇文泰早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绝望的梁元帝,穿上一身白衣,准备好了白马(古代投降通常要用的道具),城头也扬起了白色的旗帜。梁元帝就这样落魄的走出城门,向着西魏的三位军事统帅投降。

  梁元帝在经过一番敌人的凌辱戏耍之后,被处死了,同时被处死的还有城中所有的萧氏子孙。

  梁元帝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比几百年后的宋徽宗要好过一点,因为早死早超生,宋徽宗被金人欺凌折辱了整整十年,才最终死在五国城的地下牢房里。

  处死梁元帝的人,叫做萧詧。此人是梁元帝的侄子,两人早有仇怨,萧詧也早已归顺了西魏,对宇文泰称藩。

  而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萧詧为了复仇,便主动协助西魏大军围攻江陵,并最终亲手处死了自己的仇敌。而梁元帝被处死的方式是被装满土的麻袋压死(也可以说是闷死),可见叔侄二人仇怨之深。

  江陵城被惨遭屠戮后,泄了愤的萧詧从此坐镇江陵,并被宇文泰扶持称帝,而他所统辖的区域,仅仅是这一座破败的空城,以及方圆三百里地。而这个如同累卵的傀儡政权,我们后世称之为西梁。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皇帝,不知身为西梁皇帝的萧詧作何感想,这样的复仇是否值得。

  此役之后,西魏尽取江北之地,加上此前就已经夺取了的巴蜀之地,西魏的领土几乎翻了一倍,从最穷最小的关中小国,一跃为三国中领土最大的国家。但西魏还不是最强的国家,它的老邻居北齐,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超级大国。

  而南方的梁朝也已名不副实,梁元帝的一个小儿子名叫萧方智,在建康(今南京)被王僧辩和另外一位武将扶持为帝,几年以后,王僧辩被杀,这位武将篡位自立。

  这位武将叫做陈霸先,他所开创的朝代叫做陈朝。而这建立在江南水乡的王朝,永远失去了逐鹿中原的实力,也注定了历史的胜利者将在北方诞生。

  而西魏的这三名主帅,于谨、宇文护、杨忠,也都满载荣誉而归。作为主帅之子的杨坚,自然也在晋升之列。

  而少年的杨坚不仅进入了国家行政班子,收获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职位,同时也从父亲那里耳闻了发生在江陵的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杨坚的心里,可能已逐渐产生了对南朝的某种向往与憧憬。

  而在这场战争后,杨忠继续奉命攻略梁朝汉东之地,朝廷因而又给了他一份特殊的嘉奖——赐姓。

  杨忠被赐姓“普六茹”,这显然不是个汉人的姓,这是当时西魏鲜卑族的姓氏。受此殊荣,杨忠一转身变成了普六茹忠,杨坚也跟着摇身一变,成为了普六茹坚。

  杨家本是汉人,而国家首脑都是鲜卑人,被赐予鲜卑姓,其实也就意味着杨家在政治地位上的进一步提高,向权力核心更加靠拢了。

  但是,我们姑且还是继续叫他杨坚吧,因为不仅你觉得拗口,我也觉得拗口,何况后来杨坚做了皇帝后,杨坚便很快恢复了自己的汉姓。因为杨坚知道,自己身体里流淌着的是汉人的血液。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洞房花烛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5: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5、洞房花烛夜

  杨坚16岁这一年,也就是公元556年,对于杨坚可以说是双喜临门的一年。

  第一桩喜事是,杨坚再次晋升了。朝廷又一次加封了杨坚的官职,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衔。

  而第二桩喜事,估计才是真正让杨坚感觉到幸福的事。这件喜事就是杨坚迎娶了比她小两岁的新娘子。

  杨坚和他妻子的《结婚证》内容如下:

  男方 姓名:杨坚 年龄:16岁

  女方 姓名;孤独伽罗 年龄:14岁

  二人自愿结为夫妻,经审查,符合南北朝婚姻法的规定,特发此证。

  发证日期:公元556年西魏恭帝三年

  发证机关:西魏长安婚姻委员会

  新娘子的名字叫做独孤伽罗,出生鲜卑贵族家庭,这位孤独小姐的父亲,叫做独孤信(八柱国之一),他是杨坚父亲杨忠的老乡、老朋友、老领导(简称“三老”),关系非同一般。

  杨忠和孤独信同出武川镇,因而可以说,杨忠、独孤信、宇文泰三人都是老相识。当年杨忠和吕苦桃在泰山脚下,新婚燕尔之时,因为战乱,二人从此天各一方。此后杨忠历经辗转,在战乱中碰到了独孤信,老乡见老乡,自然少不了两眼泪汪汪,从此杨忠便跟随了独孤信,接着又一起追随了宇文泰。此三人虽然都是故交,但是彼此之间都有着上下级关系。

  而此时的孤独信位列八柱国,比自己的父亲还要高一级别,居然能够看上自己,这怎能不让少年的杨坚满心欢喜。然而在欣喜之余,杨坚也明白,老丈人独孤信不单单是看中了自己的一表人才,同时这也是一桩政治婚姻。既然联了姻,就代表着杨家和独孤家在政治上的联手。

  而他俩在名字上,冥冥之中也似乎有着天意。杨坚小名那罗延,是金刚力士的意思,而独孤伽罗的名字,同样也是梵文音译,出自佛教,伽罗一词是香炉木的意思。这也意味着,二人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

  因而我们可以说,杨坚和独孤伽罗是否郎才女貌,我们并不知道,但却一定是志趣相投的。

  当然,成为新郎的杨坚,肯定不会过多的去考虑这些问题,他所考虑的是洞房花烛夜。

  就在这洞房花烛夜,甚至是床笫之间,独孤伽罗给杨坚提出了一项难题。

  独孤伽罗:“你愿意永远爱我吗?”

  杨坚:“当然愿意。”

  独孤伽罗:“那你愿意一辈子只娶我一个,只和我一个人有孩子吗?”

  杨坚:“我发誓,我只娶你一个,绝不会和别人有孩子。”

  (《隋书·后妃传》记载“誓无异生之子”)

  这样的誓言,现在很多人都会发,然而男人发誓之后,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不是现代婚姻法要求一夫一妻制,那么,搞三妻四妾的人,肯定大有人在。

  有些人只说不做,而有些人说到做到。杨坚就是这样说到做到的人,他把这句誓言烙印在了心上,植根在了脑海,杨坚把独孤伽罗看做是自己一生的妻子。

  什么叫做夫妻?唐代女诗人李季兰写过一首《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诗中的前三句其实都是为了凸显第四句“至亲至疏夫妻”,人世间有多少夫妻,都是处在这样的至亲与至疏之间,曾经的山盟海誓,结果往往是同床异梦,最亲密之人,到头来却也是与自己最为遥远之人。

  从初次见面的一见钟情,到彼此间的两情相悦,再到画眉举案,要经历多少离合悲欢,多少生死契阔,最终才能结成白首不相离的完璧。杨坚为此用尽了一生。

  在杨坚日后的岁月里,杨坚几乎没有再娶过别人,即使日后当了皇帝,他和独孤伽罗也依然是伉俪情深。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一起携手,尝遍了人世间无数的艰辛,也一同享受了成功后的欢乐,他们不只是夫妻,他们更是战友,也是彼此的精神支柱。

  以致于在孤独伽罗去世后,杨坚的精神支柱瞬间崩塌了,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内心压抑的杨坚为了宣泄情绪,这才开始有了其他的女人,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以后还会细说。

  然而,现代很多人都给杨坚贴上了“妻管严”的标签,说杨坚活得窝囊,但我绝不认同。在古代的男权社会里,女人的地位始终都在男人之下,难道非得按照古代人的思维,把女人压制在自己之下才算是不“窝囊”吗?

  杨坚也是古代人,他改变不了这种社会价值取向,但他能做到的是把独孤伽罗放在一个和自己对等的位置上,发自心底的尊敬和尊重对方,因而后来杨坚当了皇帝以后,后宫中对二人有了一个特殊的称号——二圣。

  如果你质疑我的说法,那么请一直读下去,在本文今后的故事里,你会看到更多关于他俩相濡以沫、伉俪情深的故事。

  杨坚大婚的消息,也同样惊动了宇文泰。一个毛头小伙,能引起国家主席的关注,这是不得了的。宇文泰看着一脸春风得意的杨坚,感慨地说:“这个孩子风骨奇特,不像是凡人应有的。”奇特在哪里,宇文泰似乎也没看出什么端倪。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宇文泰托孤》)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5: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解】
  关于杨坚和独孤伽罗成婚的时间,这里需要做一个补充说明,这个不属于正文内容,对考证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

  所有史书均记载,独孤伽罗和杨坚成婚是在14岁,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关于独孤伽罗的存年,《北史》和《隋书》却记载不一。
  《北史》记载,独孤伽罗活了59岁,《隋书》记载,独孤伽罗活了50岁。然后,根据独孤伽罗14岁成婚,就可以推算出成婚的具体年代。
  具体来说,按照《隋书》记载,独孤伽罗14岁时,应该是在566年,按照《北史》记载,独孤伽罗14岁时,应该是557年。
  公元566年,已经是北周武帝时期,独孤伽罗和杨坚的长女杨丽华,出生于561年,所以独孤伽罗根本不可能是在566年嫁给杨坚,另外,566年,独孤伽罗的父亲独孤信早就死了,根本不可能为独孤伽罗主婚,因而,《隋书》的记载是错误的。
  因而很多史学家都采用了《北史》的说法,《北史》推算,557年当为独孤伽罗和杨坚成婚的时间。
  陶广峰在他的《隋文献独孤皇后存年考辨》就是提出的这一说法,557为二人成婚之年,但是,还有其他学者,比如复旦大学的韩昇,在韩昇的《隋文帝传》中,韩昇认为杨坚和独孤伽罗成婚应该是在556年。
  原因是在557年的2月,独孤信就因罪被罢官,3月被处死,这一年也是北周建立的第一年,1月和2月,政局都非常动荡,因而在这么紧迫的时间里成婚的可能性并不高,因而,可能最有可能是在556年,即独孤信和宇文泰都还健在的时候。
  在本文中。我所采用的正是韩昇的观点,即556年杨坚和独孤伽罗成婚。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