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8 22: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4)
吴三桂没去一片石,那他跑哪去了?答曰:山海关内的石河。
石河本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就是这么个所在,却是吴三桂精心寻找的。
吴三桂手下的关宁铁骑是骑兵劲旅,这样一支快速行动部队,显然不适合龟缩的关城内以逸待劳,这样等于开坦克钻胡同打架,施展不了长处啥也白搭。换句话说,没有速度,关宁铁骑也是要生锈的。
相对于别别扭扭的山海关,石河地势比较平坦,这样的地方,更适合发挥骑兵的作用。而且石河是关内距离山海关最近的可以作战的地方,万一练不过李自成,还可以迅速退到山海关城内。
为什么非是关内呢?关外不行吗?不是已经跟多尔衮通过气儿了吗?把李自成引到陌生的关外,还能得到多尔衮的协助,此战必胜。为什么吴三桂不这么干呢?
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滑头,吴三桂不可能不知道孤军作战的风险,但到目前为止,他并不想借助多尔衮和他的八旗军,所以他没有选择关外和李自成决战,因为那里已经是清军的势力范围了。
很多人认为,吴三桂重占山海关之后,铁了心要投降清军,这样说他,其实并不公平。
如果他铁了心想投降,不会在给多尔衮的书信中还自称明朝孤臣,你可以说他扭捏,在向清朝争取更大的好处,但我说他这样扭捏的风险太大了,万一激怒了多尔衮,可不好收场。
如果他铁了心想投降,就不会在石河拉开阵势跟李自成单练,找来多尔衮帮忙多好,既可以保存实力,又可以稳操胜券。
吴三桂此时的真实想法应该是,先跟李自成打一仗,试探一下水深水浅,练得过则恢复大明伟业可图,练不过也只好跳槽到清朝,给多尔衮打工,当然这是下下策。
说吴三桂没有气节和胆量,是不公正的。没有这两样儿,不可能在辽东混这么多年。自身素质很好,眼前的问题却是怎么应付李自成的十万大军。
得知吴三桂跑到石河拉开阵势之后,李自成并没有惊慌,他将部队分成两拨,一拨赶往石河对付吴三桂,另一拨按照原计划包围山海关关城。
山海关除县城之外,四面分别是东、西罗城和南、北翼城,起着拱卫县城的作用。北翼城为嘉靖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修,南翼城为崇祯朝兵部尚书孙承宗所建。反正说来说去,都是猛人,都是事儿精。
一群事儿精,聚集在一个多事儿的地方,自然精彩绝伦。
大顺军迅速包围了山海关的东、西、北面,为啥独独漏掉南面呢?因为南面是大海,李自成如果不想洗海澡,就不会跑去南面。他的想法是,最好能从东、西、北三面包抄山海关,逼吴三桂去跳海。
需要补充的是,如果不是近视眼,在西罗城可以眺望到石河。
说到这儿,你可能就明白了:李自成人多,把山海关团团围住,又把在石河的吴三桂和关城内的守军隔开,准备各个击破。如果其中一方战败,另一方不能及时救援,不去跳河,就只能跳海了。
闹腾崇祯这么多年,跟无数猛人过招,李自成肚子里的墨水少点,经验还是有的。
大顺军到达山海关,脚跟还没站稳,就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军短兵相接。双方没有互报姓名的程序,大顺泛黄色的军装和关宁铁骑锃亮的铠甲,已经充分说明双方的身份。
千里来寻冤家,十分辛苦,自然不必客气了。
战斗刚打响时,双方严格保持着阵型,关宁铁骑配备的火器十分先进,时不时将一队大顺军将士炸上天,比较拉风。大顺军将士虽远道而来,但也不是吃素的,你来我往,一阵血拼,基本算是保持住局面,谁也没能掐死谁。
随着战斗的深入,太阳越升越高,时间接近了正午,按说该开饭了。可这么个节骨眼,又不能暂时中场休息,说咱们吃完午饭接着来,只能死耗着,气温渐渐升高,阵型也慢慢乱了。
关宁铁骑以一当十不假,但胜在爆发力,论持久战就不成了,打了几个小时,随身带的火气弹药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攻势随之减弱。习惯在黄土障天中拼搏的大顺军逐渐占据了优势。
接近下午一点时,大顺军在关宁军的西北角找到了突破口,大顺骑兵队迅速冲了出去。冲出敌阵的大顺骑兵队跑出不远,便笑了。因为前方就是西罗城的北侧,在那里,奉命攻打西罗城的友军在等待他们的到来。
两军会合,便准备攻城。
守西罗城的是由当地士绅马维熙率领的乡勇,一个中级知识分子率领一群临时招募来的辅助部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马维熙知不知兵不太好说,但他一定明白“兵以诈立”的理论,眼看打不过,只能玩阴的。
马维熙派人向猛烈攻城的大顺军表示:自己要投降!
如果此时有个脑子清醒的人,稍微分析一下,马维熙的诡计就不会得逞。投降都是有条件的,你明明打不过我,不投降还能怎么着?更何况这种城下之盟,有什么好谈的?
遗憾的是,大顺军同意了,对此我只能说,这是个“杯具”。
等待招降的大顺军减缓了攻势,恰在此时,军队的侧翼忽然杀声震天,把大家都整懵了。这还不算,刚才还含情脉脉的马维熙忽然变脸,迅速在城上架起大炮,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阵乱轰,轰得尘土飞扬,伴着凄惨的叫声,大顺军的尸体横陈,鲜血直流,霎时空气中充满皮肉被烧焦的味道。
这么一折腾,攻打西罗城的大顺军死伤惨重,不得不暂时停止了攻势,打算守在西罗城外围观望。
然而乡绅马维熙用行动告诉身经百战的大顺军:有我马某在,想在城外观望也是不行的。他命人架起射程更远的大炮,瞄准大顺军阵营又是一阵扫射,终于迫使大顺军退到离西罗城更远的地方。
马维熙这么做是很冒风险的,万一激怒了大顺军,群起来围攻他,恐怕两个西罗城也不够打的。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他的勇气和决心,终于使大顺军望而却步。马维熙的勇气和决心来自于他知道,西罗城是吴三桂入城最便捷的通道!
此时吴三桂主力和大顺军主力,仍旧在石河西岸一带厮杀,难分难解,胜负难料。
虽然攻打西罗城的部队受挫,但另外两支被派去攻打北翼城和东罗城的大顺军进展比较顺利。
守北翼城的是副总兵冷允登,此人具体生平不详,但为职业军人确系无疑,后来追随吴三桂投降清军,官至江西九江总兵。
守东罗城的也是个乡绅,叫吕鸣章,生平不详。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个读书人。
守城的任务在冷允登这里分外沉重,山海关三面被围,只有自己这一支是职业部队,大顺军以职业打业余,焉有不胜之理?
他回头遥望大海的方向,心想如果不能退敌,那里就是自己最后的归宿。
一个想死的人,能爆发出无穷的力量。为自己想好归宿的冷允登,登城指挥杀敌。
面对大顺军持续的猛攻,城内的军心开始不稳。经验丰富的冷允登敏感地意识到,一股暗流悄悄侵蚀着守军的意志。此时他要做的不仅要“御寇”,更要“防奸”。看来打场胜仗,还真是不容易。
掌灯时分,疲惫不堪的冷允登得知了一个令他几近崩溃的消息:东罗城形势十分恶劣,几乎不保,失守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由于吕鸣章半路出家、书生上阵,难免手忙脚乱,攻打东罗城的大顺军一如既往的猛,致使吕鸣章和他手下的乡勇应接不暇,形势十分危急。
冷允登得知情况后,急得直跺脚,他立刻命人骑快马去通知尚在石河激战的吴三桂。人刚派出去,那边吴三桂派来的亲兵就来求见冷允登,他告诉心急火燎的冷副总兵:“吴总兵已经从石河撤下来,正奔关城而来。”
听到吴三桂正在撤回关城的路上,冷允登紧绷的神经瞬时放松下来,旋即跌坐在椅子上,额头上冷汗涔涔。
星夜时分,吴三桂由马维熙拼死为他保留的生命线返回山海关。
冷允登终于看到了一脸风尘的吴三桂,血战一整天之后,吴三桂的铠甲上沾满了血,大部分是别人的,或许也有他自己的。
经历生死考验的两人来不及客套,李自成的大顺军还在外头猛攻,连天的烽火映得人脸黄晕晕的。看这阵仗,今晚是不打算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