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91)
  
  二、混乱的中原
  
  当晋国日益走向稳定与强大之时,原本秩序井然的中原地区,在齐桓公去后的十余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齐国的霸主地位不再,宋国想要乘机称霸,而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楚国更加紧了北进的步伐,其他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也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之中。
  我们先来看看齐桓公去世后,纷乱不断的中原政局。
  
  公元前642年,即齐桓公去世的第二年,中原混战拉开帷幕,首先上场的是两个曾经被狄人打得落花流水的国家:邢国与卫国。但这次不同的是,邢国与狄人勾结,进攻卫国。卫文公在国难当头,没有畏缩,号召国人英勇反击,终于挫败邢、狄联军。次年(公元前641年),卫国将战火烧向对方,出兵进攻邢国,在卫国的军事压力下,新上任不久的齐孝公与邢国、狄国代表会晤,商讨如果遏制卫国的进攻。
  为了彻底击败邢国,卫国开辟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以间谍渗透进敌人阵营。卫国大夫礼至对卫文公说:“如果不设法潜伏进邢国政府里,不可能消灭邢国,我愿意与弟弟一起到邢国执行潜伏任务。”卫文公同意了礼至的计划。
  礼至与他的弟弟两人假装叛逃,投奔邢国,邢君大喜,让礼至兄弟在邢国政府内任职。公元前635年,卫文公再度进攻邢国,兵临城下,邢国宰相国子到城楼上巡视邢军的城防,由礼至兄弟陪同。礼至兄弟见国子走到城墙边时,两人一使眼色,一拥而上,一人拽着国子的一只臂膀,将他抬起来,往城下一扔,国子被抛出一条弧线后,重重地摔死在城下。当时城上的邢军士兵看呆了,居然没有人敢上来阻拦,后来礼至得意洋洋地在铜器的铭文上写道:“我挟持杀掉国子,没有人敢来阻止我。”
  国子被杀后,卫军趁机展开强大的攻势,在礼至兄弟的配合下,攻破邢都,自作孽不可活的邢国终于被卫国所灭亡。
  
  与邢、卫战争同时进行的,还有由郑、滑两国交恶引发的一场大混战。
  公元前640年(齐桓公去世的第四年),原本归附郑国的滑国,见卫国的军事力量有复兴的势头,便转而背叛郑国,投靠卫国。滑国的背叛使郑国十分生气,郑国的公子士与洩堵寇率领军队发动侵滑战争。
  对于郑国的进攻,滑国的靠山卫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此时宋襄公也正想称霸中原,于是宋国、卫国连同许国、滕国四个国家组成联军,于公元前638年进攻郑国。这么一来,战场的规模迅速扩大,作为郑国靠山的楚国也不能袖手旁观,楚成王率楚军主力进攻宋国,以解郑国之围,在这种情况下,宋襄公不得不抽兵返回国内,在泓水与楚军展开大战,这次战斗的详情在上文中有详细,此处略过,战斗的结果是宋军大败,宋襄公挨了楚军一箭。
  失去外援后的滑国不得不向郑国低头,表示愿意服从郑国,可是当郑国的军队撤出滑国后,滑国又倒向卫国。公元前636年, 郑国发动对滑国的第二次进攻,周襄王企图调停郑、滑战争,但是周王室的特使却被郑国所逮捕,周襄王气晕头了,秘密引狄人入侵郑国,狄人攻占了郑国的栎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92)
  
  中原混战的第三个焦点是鲁国与邾国的战争。
  这件事的起因是公元前639年时,邾国出兵灭亡了须句国。邾国是鲁国东部的一个小国,在其附近有四个小国,分别叫任国、宿国、须句国、颛臾国,这四个国家都是风姓,据说是伏羲的后代。
  须句国被邾国灭了之后,其国君逃到了鲁国,鲁僖公的母亲成风,就是须句国人,她把儿子叫了过来,对他说:“修明祭祀、保护小国,这是周的礼仪,现在须句国被邾国给灭了,如果你能让须句国复国的话,那就是尊崇伏羲,并保留其祭祀啊。”
  鲁僖公见母亲这样说了,那就出兵干涉吧,于是鲁军大举出动,进攻邾国,迫使邾国放弃了所占领的须句国。
  邾国将吞进去的肥肉又吐了出来,哪里甘心呢?公元前638年的八月,邾国出动军队,袭击鲁国。鲁僖公自认为鲁国是大国,邾国不过只是个小国,心里有一种优越感,并没有把邾国的威胁放在眼中,鲁国大夫臧文仲提醒鲁僖公说:“国家不因大小而有强弱之分,邾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您不能轻视它,如果不加以防备,那么再多的军队也靠不住。连黄蜂与蝎子都会不提防地咬人一口,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呢?”
  鲁僖公不听,结果邾国军队大举进攻,鲁僖公率军迎战,因为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被邾国军队打得丢盔卸甲,大败而回,更丢人的是,在战斗中,鲁僖公的的头盔也成为邾军的战利品,邾国士兵将鲁僖公的头盔挂在都城的城门上,以作为炫耀。
  
  几乎所有的中原国家都卷入到大混战之中,齐国作为曾经的霸主,齐孝公还想恢复桓公当年的辉煌。齐国一直视鲁国为中原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不仅是因为鲁国是个中原有影响力的国家,而且也是齐国的邻国,所以齐国如果想重建霸业,势必要先征服鲁国。
  公元前634年,齐国找了一个借口,对鲁国发动进攻。
  在前一年,即公元前635年时,鲁国与卫国、莒国签订一个三国同盟。在卫国与邢国的战争中,齐国是站在邢国一边对抗卫国的,现在鲁国居然与卫国打成一片了。在齐孝公看来,鲁僖公当年是在齐桓公的支持下才得以上台的(参见前文鲁国庆父之乱),所以鲁国是齐国的小弟弟,现在公然背弃齐国了。
  齐孝公亲自率领齐国军队攻入鲁国境内,与此同时,鲁国的盟国卫国也履行同盟条约,出兵援救鲁国,卫国军队对齐国发动进攻,以解鲁国之围。
  鲁僖公派大夫展喜以犒劳齐军的名义,会晤齐孝公,并说道:“寡君听说您亲举玉趾,大驾光临,特派臣来犒劳您的部下。”
  齐孝公不无得意地说:“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吧?”
  展喜不卑不亢地回答说:“没有见识的小人是害怕了,但有见识的君子则不害怕。”
  齐孝公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你们的民房空空如也,野地里也看不到青草,你们凭什么不害怕呢?”
  展喜微微一笑,回答道:“我们有先祖的遗命。不知您还记不记得,当时我国的先祖周公与贵国的先祖太公,共同辅佐周王室,周成王曾经赐给他们一份盟约,写道:‘世世代代的子孙,不得互相侵害。’这份盟约收藏私在盟府,由太师掌管。贵国先君齐桓公纠合诸侯、解决各诸侯国间的矛盾、对各国的灾难实施援助,这是发扬了先祖的光荣传统,您继承君位时,各诸侯翘首以盼,希望您继承桓公的事业,所以我们也不敢保城聚众与齐国为敌,因为我们料想您不会担任君主后,就抛弃先祖的遗命吧?不然您怎么向先君齐桓公交待呢?您一定不会这样做的。”
  这一番话,扯到几百年的老祖宗身上去了,齐孝公听了后,还真不好反驳展喜的话哩,正好在这时,他又接到情报,卫国军队为了援助鲁国,杀入齐国境内,看来还是退兵为妙。于是齐孝公下令从鲁国撤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93)
  
  鲁国是中原礼义文化的活化石,讲起道理来,不免一套一套的,听得齐孝公也晕乎乎的,不过鲁僖公可不是省油的灯,这边高谈先祖的盟约,那边却积极准备进攻齐国。
  要挑战齐国,鲁国是没这个能耐的,虽然齐桓公死后,齐国丧失霸主地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鲁僖公想到了引狼入室。要打垮齐国,必须要借助楚国的力量,鲁国与其盟国卫国决心要投靠楚国。
  雄心勃勃、意图北进中原的楚成王对鲁、卫的归附大喜过望,他马上派出军队,会同鲁僖公,进攻齐国,并占领了谷城。楚成王有意扶植一个亲楚的齐国政权,在谷城,他将齐桓公的儿子姜雍迎到这里,并由杀害齐桓公的元凶之一易牙作为辅臣,建立起一个傀儡政权,与齐孝公分庭抗礼。
  不仅如此,楚成王还将齐桓公的另外七个儿子接到楚国,出任楚国的大夫。
  只要打垮了齐国,楚成王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原的霸主,实现楚武王、楚文王两代君王的梦想了。楚成王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了,此时中原的鲁国、郑国、卫国、蔡国、陈国、许国、曹国等国家都依附鲁国了,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只有齐国与宋国还未归附,楚军已经破开荒地攻打到了齐国,并占据谷城,在楚成王看来,齐国被打垮是迟早的事情了。在出兵齐国的同时,楚国的另一支军队在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的率领下,进攻宋国,企图凭借此一役,一举解决中原战事,实现楚国的千秋霸业。
  
  宋国与楚国的关系颇为复杂。
  在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企图称霸,曾想借助于楚国的支持,然而楚成王先是公然劫持宋襄公,后来又在泓水之战中大败宋军,宋襄公中箭受伤,并于公元前637年箭伤复发身亡。宋襄公死后,宋成公继位。
  宋成公深感宋国的实力不足以对抗楚国,便于次年(公元前636年)与楚国媾和,宋成公亲自到楚国进行国事访问,正式归附于楚国,这意味着宋国完全退出中原的争霸,楚国在中原的发言权进一步得到提升。
  宋国投靠楚国,可以说是无奈的选择,此时晋国的迅速崛起,无疑是楚国的劲敌,中原的一些国家开始想方设法摆脱楚国的控制,与晋国相亲近。
  两年后(公元前634年),宋成公明显地嗅出晋国已经强大得足以对抗楚国,他决心背叛楚国,毕竟他的父亲宋襄公是死于楚国人之手,他宣布脱离楚国的控制,与晋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在晋文公流浪的日子里,曾经到达宋国,当时宋国对晋文公还是比较客气的,宋襄公送给晋流亡集团八十匹马,虽然现在宋襄公已经去世,继任的宋成公仍然凭借这段老交情,与晋国维持良好的外交。
  这无疑令楚成王大为恼怒,决定要教训一下宋国。
  在楚成王联合鲁国进攻齐国的同时,楚国的另一支军队在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的率领下,进攻宋国,包围宋国的缗城。
  第二年(公元前633年),宋国的局势更加的恶化。这年的冬季,楚成王亲自出马,纠集了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总计五国联军,大有将宋国踏平之意,宋国难以抵挡五国联军的轮番攻击。宋国大司马公孙固亲赴晋国,请求晋国政府给予军事上的援助。与此同时,齐国的特使也抵达晋国,同样请求晋国政府出兵,驱逐齐国境内的楚国驻军。此时的晋国,已经成为宋国与齐国的惟一的希望所在了。
  
  局势紧急!晋文公与他的臣僚必须尽早地决定:是参战,还是观望?
  
  (下一节《城濮之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94)
  
  三、城濮之战(上)
  
  公元前633年冬季某日,晋文公召开高层军事会议,就援宋救齐抗楚一事展开讨论。
  首先发言的是先轸,这是一位富有谋略的将领,他力主援助宋国,并说道:“在国君流亡时,宋国曾有恩于我们,今日宋国受围困之难,晋国有义务给予援助,而且晋国要在列国中树立威望,创立晋国的霸业,就在今日一举了。”
  其实宋国虽然有恩于晋文公,楚国又何尝不是?看来出兵的最真实理由,就在与楚国逐鹿中原,奠基霸业。
  狐偃也是主战派,他提出了避实击虚的战略:不直接救援宋国与齐国,而是向楚国的两个比较弱小的附庸国曹国和卫国发动进攻,曹国与卫国根本无法抵挡晋国军队的攻击,楚国一定会对曹、卫两国进行救援,迫使楚国分兵,以达到解救宋、齐两国的目的。这种后来被称为“围魏救赵”的战术,其实并不始于战国,在春秋时代已经广泛为诸侯所应用。
  经过一番争论,主战派的观点占据了上风,而志向高远的晋文公又岂可以错过一战而奠定晋国霸业的机会呢?
  
  晋国利用冬季进行了战争动员。这次会战是关系到晋国未来前途,因此晋文公必须要确保作战的胜利,在军事作了两个准备:第一,在被庐(地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第二,将晋国的军队由两个军的兵力扩充到三个军:中军、上军、下军。
  晋国的兵制中,三军之中以中军元帅地位最为尊崇,是军队的总指挥,因此晋文公在中军元帅的人选上十分慎重。晋文公的重要谋臣赵衰推荐郤縠出任中军元帅,理由是:“他饱读诗书、爱好礼乐,诗书是道义的宝藏,礼乐是品德的准则,道义与品德是利益的基础。”表面上看,赵衰看重是一个军人的文化素养,实际上深层原因乃是因为晋国一直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当时并没有文人的概念,大家都是清一色的武士,在这种背景下,军人的文化素养便成为其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是赵衰推荐郤縠的原因。
  晋文公听从赵衰的意见,任命郤縠为中军司令员(元帅),副司令员是郤溱;任命狐偃为上军司令员,但狐偃将司令员的职位推让给狐毛,自己担任副司令员;任命赵衰为卿,准备让他担任下军司令员,但赵衰推让给了栾枝与先轸,最后由栾枝担任下军司令员,副司令员为先轸。
  狐偃与赵衰作为追随晋文公流亡的最重要的两位谋士,都体现出其谦让的高风亮节,这也可以看出狐、赵两人以大局为重,并不在意个人的利益,同时也体现出晋军内部的团结,这是军队无敌于天下的根本。
  由于中军元帅郤縠不久即病逝,晋文公破格将下军副司令员先轸提拔为中军元帅,这足以见晋文公慧眼识英雄,先轸后来以非凡的军事才能证明了他是一名伟大的将领,空缺出来的下军副司令员则由胥臣担任。
  
  我们再来看看晋、楚两强各自的同盟国。
  楚国经过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几位英明君主的武力扩张,其势力已经深入中原,中原诸侯中,投靠楚国一方的诸侯国有鲁国、曹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等,几乎是囊括了除齐国与宋国之外的所有中原重要国家。晋国的同盟国主要有秦国、齐国、宋国,虽然同盟国数量较少,但是这些都是军事力量比较强的国家。
  这场战争,注定是一场国际大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95)
  
  楚国的高层也出现变动,子玉接替子文成为楚国令尹(宰相),子文自从公元前664年担任令尹以来,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为楚国的强盛作出巨大的贡献,但他已经衰老了,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因而推荐以勇猛著称的子玉为接班人。
  子玉上任后,楚国举行一次军事演习,子文与子玉分别检阅一支军队。子文只用了半天就圆满完成检阅任务,而且没有惩罚一个士兵;而子玉则用了一天的时间才完成,在检阅过程中,有七名军士受到鞭刑,三名军士受到贯耳之刑。
  楚国的大臣们纷纷祝贺子文,显然子文更有治军的才能,子文自己也颇为得意,欣然饮酒。此时一位后生,名为蒍贾,姗姗来迟,又不祝贺子文。子文有点不高兴了,问他说:“国老们都祝贺我,你一个小年轻的,怎么不祝贺呢?”
  蒍贾从容回答说:“我着实不知要祝贺您什么。您把执政权交给子玉,美其名曰要安定国内。我从今天子玉检阅部队可以判断,要是他领兵出战,肯定要吃败战的;能安定国内,却在国外吃败仗,我看不出来这样有多大的好处。如果子玉打败仗,那是您举荐之失,那我要祝贺您什么呢?我看子玉刚愎无礼,根本没有治理人民的才干,他是个将才,但不是帅才,指挥三百辆战车以下的部队还行,如果指挥的军队超过三百辆战车,我看大概就要有去无回了。如果到时他还能全身以退,我再来向您祝贺也不为迟。”
  子玉听说了蒍贾的话后,气得对他恨之入骨。
  这场南北大决战的主要参战国晋国与楚国,从一开始双方在选择核心将领的标准上,就出现了重大的不同。晋国的选帅原则是道义为先,而楚国选帅的原则是勇猛至上,究竟哪方的将领更能胜任呢,这还得从战场上分出高低。
  
  晋军的作战任务,是解除楚军对齐、宋两国的围困。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晋文公决定采纳狐偃的建议,即进攻楚国的喽啰国曹国与卫国,迫使楚国回师救援曹、卫,以解齐、宋之围。当然,晋文公把主攻目标选择在曹国与卫国,可能还带有某些个人恩怨,在他流亡时,卫国与曹国的国君都曾经羞辱过他。从这个战略计划也可以看出,晋文公与当年的齐桓公一样,谨慎避免与楚军发生直接交锋,只要能达到救齐、宋的目的,就算是胜利,任何一支军队,在强大的楚军面前,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冬季过去了,初春刚到(公元前632年),准备就绪的晋国军队大举出征。
  曹国与卫国成为晋国的主攻目标,晋军首先对卫国实施军事欺骗。
  卫国的位置比较靠近晋国,而曹国则位于卫国的东侧,晋国军队开赴卫国边界,并不直接进攻卫国,而是故意派出一名特使抵达卫都,要求向卫国借道,进攻曹国。
  晋国曾实施的“假道灭虢”的诡计,在诸侯国中是闻名的,卫国政府不敢答应借道的要求,以免遭到当年虞国的下场。晋文公便下令军队从卫国边境调转方向,向南迂回,在南津渡过黄河,绕了一个大弯路,攻入曹国境内。眼看晋国人渐行渐远,卫国人终于喘了一口大气,然而,令卫国人没有想到的,晋文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去进攻曹国了,实际上主要目标却仍然是卫国,但不明着进攻,故意糊弄卫国人,这就叫“兵者诡道也”,兵圣孙武这时侯还没有出生,但这个军事原则却早已被晋国人所使用了,以达到出奇不意,攻其无备的奇袭效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12: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96)
  
  晋国是强国,为什么对卫国这种小国还要实施军事欺骗呢?
  其实卫国的军事力量不容小视。卫国在春秋初期就卷入到与郑国的中原大战中,但是在郑庄公时代,卫国屡屡被郑国击败,之后卫国便走下坡路,到公元前660年时,卫国遭到最严重的一次打击,在狄人的进攻下,卫懿公被杀,卫国几乎灭国。但是卫懿公的儿子卫文公颇有才能,在他统治的二十五年时间里,卫国军事力量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战车数量从三十辆增长到了三百辆,成功抵挡住狄人的进攻,并且灭掉邢国,西与郑国对抗,东面联合鲁国对抗齐国,重新成为具备中等实力的国家。卫文公在公元前635年去世,继任的卫成公在才能与魄力上远不及卫文公,他与楚国缔结姻亲,投靠了楚国人。
  
  晋军取道黄河南岸,对曹国发起进攻,卫国人自以为可以置身于事外,这正中了晋文公的奸计。这一年的正月九日,晋军攻入卫国,占领五鹿。
  对晋文公来说,五鹿是一个值得他回味的地方,在十二年前,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经过卫国时,卫文公不肯接待他,而当他到了五鹿时,更遭当地农民的白眼,不仅不施舍粮食给他,反而拿了一把泥土交给重耳,幸亏机智的狐偃以泥土大做文章,称泥土代表土地,这表示上天要赐土地给重耳。如今已经是晋文公的重耳,果然前来索要这块土地了,真是风水轮流转啊,昨日的落魄公子,今天已经是雄视天下的晋国君主了。
  对晋国来说,也有一个坏消息,在攻克五鹿后不久,晋军总司令郤縠因病去世,晋文公将五鹿战役中有着优异表现的下军副司令先轸破格提拔为晋军总司令,即中军元帅。这位新上任的总司令并没有让晋文公失望,他很快又夺取一场胜利,攻克了卫国的城邑歛盂。
  晋军的一系列胜利令齐国倍受鼓舞,新君主齐昭公前往晋军所占领的歛盂,与晋文公会晤,两国签订了正式的同盟条约。
  晋、齐两个大国的结盟,令卫国人感到惶恐不安。卫成公心知不是晋军的对手,他派人向晋文公请求参加歛盂会议,与晋、齐两国结盟,但是晋文公痛恨卫国政府当初对自己无礼,因而拒绝了卫成公的请求。
  议和被拒绝,卫成公只能硬着头皮支撑了,可是凭卫国的实力,是难以阻止晋军的深入,怎么办呢?卫成公决定要求助于楚国,他派人向楚成王请求军事援助,但是卫国人显然并不愿意将战争进行到底。卫国的国都爆发了平民暴动,卫成公被驱逐出国都,逃到卫国东部一座名为襄牛的城邑。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多国战争。
  鲁国与卫国曾签订过同盟条约,现在卫国有难了,鲁国当然不能坐而不理。鲁僖公派公子买协助卫国抗击晋军的侵略,同时楚国也派出援军,参加对晋战争。但是鲁国与楚国的军队都没有在战场上占便宜。
  军事上的失利,令鲁僖公对晋国的强大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他开始考虑要给鲁国留一条退路,所以准备退出战争。但是鲁僖公的命令却遭到了前线将领公子买的反抗,看来这位公子买也是一个好战分子,鲁僖公决意要处死公子买,避免与晋国发生冲突,他派人逮捕公子买,以“未能完成守戍任务”为理由,判处死刑。
  很显然,鲁僖公明智地在晋、楚大战之前,选择了观望的态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12: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97)
  
  打败卫国的抵抗后,晋军开始全力以赴,进攻曹国。
  曹国人抵抗之顽强,实出乎晋文公之意料,战斗十分惨烈。
  晋文公亲自指挥晋军对曹国的都城发动了攻坚战,晋国的先锋部队奋勇登上城墙,但很快不是被曹国守军赶下来,就是被杀死在城楼之上。晋军人的进攻没有奏效,为了打击晋军的士气,曹国人使出阴招,将晋国士兵的尸体挂在城墙上羞辱。这一招确实有些震摄力,想想自己可能某一天也可能象这些士兵一样,被杀死了,还要遭吊在那里示众,不禁让人毛骨耸然。
  晋军内部出现了人心浮动的现象,晋文公很是担心,得重振士气才行呀,他到兵营去巡视了一番,正好听到一些军士在窃窃私语地讨论说:“曹国人羞辱我们战士的尸体,我们干脆也驻扎到他们的祖坟那儿,羞辱羞辱他们的先祖。”晋文公一听,好办法呀,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就叫以毒攻毒。
  晋国一部分士兵移驻城郊曹国人祖坟附近,肩锹扛铲,摆出准备挖掘曹国人祖坟的架式。要知道中国人很早开始就有祖先崇拜的观念,在城楼上看到这一幕的曹国人吓坏了,慌了手脚,赶快冲着晋国人喊道:“哎,你们不要挖坟了,有事好商量。”商量的结果,曹国人把晋国士兵的尸体归还,从城头上扛下来,用棺木装好了,交还给晋国一方;晋国人也不挖曹人的祖坟了,双方算是扯平了。
  曹国发动的心理战失败了,晋国军队新一轮的进攻又开始了。
  三月初八,晋军攻破曹国都城,活捉了曹共公。当年曹共公为了看重耳并生的肋骨,偷偷看重耳洗澡,这种下三滥的无礼举动终于遭到了晋文公的报复。曹共公被押解到晋文公面前,他面如土面,低着脑袋,不敢抬起头,晋文公毫不客气,指着他的鼻子,当面教训他为政荒怠,不知任用贤人僖负羁。曹共公豆大的汗滴直流,唯唯而应。
  当年曹国大夫僖负羁听从夫人的建议,送了块美玉给流亡中的重耳,虽然重耳没有收下这块美玉,但对他的这份好意是心领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现在是报恩的时候了。晋文公下令,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僖负羁家搞破坏,同时对其家族成员全部给予赦免,不许骚扰。
  
  晋文公的这个命令,令两个人十分不满。这两人都是当年跟随晋文公流亡的人士,一个叫魏犨,另一个叫颠颉。两人凑在一起私下议论说:“咱们这些跟随国君流亡在外的功臣,并没有得到什么犒赏,那僖负羁有什么功劳,凭什么享受特殊待遇呢?不如咱上他家去,放把火烧了。”
  两个充满怨气的家伙一拍即合,带了些人马,跑到僖负羁家中,大肆劫掠一番后,又放了一把火,火苗腾空而起,愈烧愈旺,魏犨不小心被火烧伤了胸部。
  魏犨与颠颉两人公然抗拒命令,不仅抢了僖负羁的钱财,还烧了人家的房子,这不明摆着让晋文公难堪吗?晋文公大为震怒,不动真格是不行了,不然这帮旧臣仗着自己追随国君流亡十几年的苦劳,目空一切,这怎么得了?得严肃军纪,杀鸡骇猴。
  晋文公想拿此二人开刀,但他颇有迟疑,因为魏犨是个勇士,担任自己的战车右护卫,作战剽悍勇猛,杀之可惜。晋文公决定先派一个人前往探视魏犨的病情,如果烧伤面积太大、病得太重,就一并杀之。
  有人事先把晋文公的意思偷偷泄露给魏犨,魏犨大吃一惊,他赶紧从病床上爬起来,用布把胸口上的伤口扎紧,然后出来见使者。魏犨故意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使者说:“有赖国君之灵佑护,我哪敢躺在床上养病呢?”说完后,为了显示自己身体的强壮,他先是作了三百次的跑跳,然后又作了三百次的高跳,面不改色。使者回去后向晋文公汇报说,魏犨的伤势不重,还跑来跳去的,一点事也没有。晋文公爱惜其勇,网开一面,赦免他的罪行,但为了严肃军纪,解除他的职务;另一个破坏分子颠颉运气就没那么好了,被一刀咔嚓,斩首示众了,临死前他估计后悔平常没有勤奋锻炼身体。
  这件事情,对于严肃晋军的纪律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向全体官兵宣告:即便是追随君主流亡过的人,也没有特权可以违背君主下达的命令。正是纪律,使得晋军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铁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12: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98)
  
  晋军虽然在曹、卫两国的军事进展顺利,然而,却没有达到调动楚军主力、解除宋国之围的目的。老谋深算的楚成王看穿了晋军的实际用意,坚决不从宋国撤兵,并率领五国联军对宋国的都城开始猛烈的攻击。宋国军民眼巴巴地望着晋国的援军早日到来,几度前往晋军统帅部告急。
  晋文公此刻心情很复杂,楚国的无敌兵团在中原战场上从来未逢对手,而晋军企图通过调动楚军来达到解宋国之围的目的又没法达到,那么剩下来就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就是与楚军来一番面对面的厮杀。
  楚军的实力令人不寒而慄,晋文公没有必胜的把握,必须要想方设法把东方大国齐国与西方大国秦国拖入战争中,共同抗击楚国。
  晋文公犹豫不决,他召集三军将领开会商议,在会上发言说:“现在宋国情形紧张,如果不能实施救援,宋国势必向楚国投降。我几次派人向楚国提出放弃围攻宋国,均被楚国人拒绝,现在只能同楚国开战,可是齐国与秦国又不出兵,这怎么办呢?”
  足智多谋的晋军总指挥先轸向晋文公提出一个方案,晋文公听罢连连称好,这个方案是这样实施的:首先要求宋国不能单指望晋国的援救,而应该向秦国与齐国进行巨额贿赂,由秦、齐两国出面调停楚、宋战争。宋国的巨额贿赂款,晋国将以所占领的曹、卫两国的土地相赠送,作为补偿。
  先轸判断,秦国与齐国在收受贿赂之后,必然会以中间人的身份,敦促楚国从宋国撤军,但是楚国人必定不会撤军,因为宋国将得到曹、卫两国的土地,曹、卫两国都是楚国的喽啰国。先轸的这个计划就是设置一个楚国根本无法接受的军事调停条件,秦、齐两国如果调停失败,必定会将责任推到楚国身上,到时秦、齐两国出兵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举了。
  先轸思维敏捷,整个战略构思清晰而巧妙,行云流水,环环相扣,布满陷阱,看来晋文公破格把他提拔为三军总司令,确实没有看走眼。
  
  晋文公听了先轸的计划后,大声喝采,随即有条不紊地实施先轸的计划。
  首先是晋国将所占领曹、卫两国的土地赠送给宋国,紧接着,宋国动用大量的财物贿赂秦、齐两国,秦、齐两国的君主出面调解楚国与宋国的争端。
  这一切,都在先轸的计划之中。
  楚成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从宋国前线返回到楚国的申邑,与秦、齐派出的调停代表会晤。对于晋国人的阴谋,楚成王还是看得比较清楚的,他不禁佩服起晋军内部果然有人才,充分利用各诸侯国之矛盾所在,设计出一个如此精巧之局,如果楚国同意秦、齐代表的调停,那么将失去曹、卫两个喽啰国;如果楚国拒绝,秦、齐将可能加入到宋国的战争中,那对楚国就十分不利;中原的局势本来就非常微妙了,看来晋国人是一定要把中原搅得更加混乱。
  怎么办呢?楚成王的脑袋高速运转,晋国与秦国这两个国家长久以来并没有介入中原事务,但两个国家都拥有超强的实力,来了一个晋国,楚国就未必有胜算了,要是再引来一个秦国,战局更难以预料。
  最后一个想法在楚成王脑海里逐渐明晰起来——“撤”。
  
  (下一节《城濮之战(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13: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99)
  
  四、城濮之战(下)
  
  楚成王连续发布两条命令:第一条命令,驻扎在齐国谷城的楚国军队,放弃占领,撤回国内;第二条命令,在宋国指挥作战的楚军总司令子玉,立即从前线撤军。
  楚成王的这两个决定,是有深谋远虑的。
  先轸的计划无懈可击,这是个完美的杰作,晋以曹卫之地赠宋,宋以巨款贿秦齐,秦齐调停宋国时局,一环紧扣一环。楚成王以退为进,先稳住东方的齐国,此时齐国已经与晋国结为同盟,楚国主动放弃对谷城的占领,讨好齐国的新君主(齐昭公);其次,楚国主动从宋国撤军,也给足秦穆公的面子,这样在政治上便居于主动地位。虽然失去了曹、卫两国,但楚成王相信,待以时日,强大的楚国还有卷土重来的一天。
  不过楚成王有一个担心,在宋国作战的前线总司令子玉可能会拒绝服从命令,他对子玉这个人是很了解的,其人刚勇、争强好胜,没打胜战就退兵,肯定面子上会挂不住。楚成王派人给子玉传达口信:“不要与晋国的军队交锋。晋国国君在外流亡十九年之久,如今掌握了晋国的政权。在流亡期间,饱尝人世间的艰难困苦,对各国民情了如指掌,这使他见多识广、意志坚强。上天使他有生之年,铲除惠公、怀公、吕甥等祸患,可见其成就乃出自天意,岂只是人力的努力呢?兵书有道:‘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又说;‘要知难而退。’又说;‘有德不可敌。’这三条军事原则,正好可以适用于今日之晋国。”
  
  楚成王的命令遭到了楚军前线总司令子玉的抵制。
  子玉这个人好面子,他接替子文出任楚国首席执政官令尹时,蒍贾等一帮人就公开反对,并质疑其军事领导能力,如果无功而返,不正好落人于口实么?子玉决心要以一场辉煌的胜利,堵住反对者的嘴巴。
  子玉派遣伯棼返回国内,向楚成王请战,并说道:“我不敢说一定能成功,但希望以此机会来塞住奸佞小人之口。”对于子玉的抗命,楚成王十分生气,子玉是楚国的令尹,相当于首相的地位,在春秋时期,即便是象楚成王这样已经称王的君主,也不象后世专制时代君王的权力那么大,所以也不便跟首相撕破脸。
  但是军情紧急,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落后,从宋国前线到楚国的申邑,一来一往要耗费不少时间,楚成王心里很矛盾,要对付由晋国、秦国与齐国所组成的强大的联军,凭借子玉在宋国的那些兵力,还是明显不足的,子玉坚决请战,不给予支援是不行的。而楚成王又不想向这位违抗命令的前线总指挥提供大量的援兵,最后只调拔了西广、东宫两支军队和六百名亲兵,这样前方的楚军在兵源上并没有得很大的补充,在兵力上楚军处于下风,然而在子玉看来,楚军乃是百战雄狮,即便人数处于下风,仍可以一当十,仍是不可战胜的。
  
  由于子玉拒绝解除对宋国的围攻,果然不出先轸所料,前往调停的秦、齐两国政府都不高兴,先后派出军队,加入晋文公一方,准备参加对楚国的战争。
  如此一来,战场上的强弱格局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了。这场春秋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中,以晋国为首的一方包括晋、秦、齐、宋四个国家,均是属于区域性大国,特别是晋、秦的实力超强;以楚国为首的一方包括楚、郑、陈、蔡、许五个国家,楚国的盟国中,只有郑国实力稍强;楚国的喽啰国曹国与卫国已经为晋军所占领,而曾追随楚国的鲁国,在关键时侯,采取骑墙策略,从卫国撤军后,袖手旁观。
  可是楚军总司令子玉显然过于自信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13: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00)
  
  子玉派遣宛春作为楚国特使,前往曹国,与晋国一方进行谈判,晋文公指定狐偃为晋方谈判代表。
  宛春提出的两点停战条件:第一,晋国必须要恢复卫成公的权位;第二,返还所占领的曹国土地。作为交换,楚军从宋国撤军。这样一来,双方便恢复到战前的局面。
  狐偃将楚国的谈判条件汇报给晋文公,晋文公召集诸位将领一起讨论研究。
  此时秦国与齐国的援军都陆续到达,晋文公不仅得到了秦穆公、齐昭公两巨头的支持,而且在兵力上也超过了楚军,岂可以错失这次机会呢?然而子玉提出的停战条件似乎是合情合理,况且长期受困的宋国眼巴巴地等待停战,如果晋国断然拒绝,势必会引起宋国的强烈不满与怨恨,这在道义上是说不过去的,这就会使双方未交战之前,晋国先棋失一着了。
  
  身为谈判代表的狐偃率先发言说:“子玉欺人太甚了!如果依他们这个条件,主公是一国之君,仅仅捞得解除宋围一项好处,而子玉只是楚国令尹,地位比主公低,却捞得拯救卫国与曹国两个好处。这样我们实在吃亏,不划算,我看不能放弃与他们决战的机会。”
  狐偃说出了大多数将领心里的想法,大家纷纷表示认同,此时只听得有一人说话了:“我看还是应该要答应楚国人的条件。”大家一听,连忙望去,说话的人却是晋军总司令,中军元帅先轸。
  又是先轸,大家屏住声息了,因为先轸的智慧早已征服了众人,他这次又有什么高见呢?每个人都拉长耳朵,静待先轸的发言。
  先轸站起身来,对狐偃说:“楚国这么一说,可以使宋、曹、卫三国获得安定,如果我们拒绝,那么可能导致三个国家灭亡,那么责任就在我们一方;如果我们没有道义,那么凭什么与楚国决战呢?不答应楚国人的要求,就是弃宋国于不顾,既然我们是来救援宋国的,又要弃之不顾,我们又将向其他诸侯作何解释呢?楚国人的建议,施予三个国家恩惠,我们的拒绝,带给三个国家怨恨,结下那么多的怨恨,将何以战呢?”
  众人一听,哎呀,元帅毕竟是元帅,话说出来,以理服人,透彻、精辟,不服不行啊,可是大家又纷纷议论开了:“元帅所言甚是,可是这么一来,我们不是吃大亏了?好处全让楚国人占走了。”
  先轸微微一笑,笑容中充满自信与智慧,他接着说:“依我之见,不如私下里答应曹国与卫国,许诺恢复两国的主权与领土,将这两个国家拉拢到我们一边,与楚国决裂,并且扣押楚国特使宛春,以激怒楚国人,到时楚国人必然按捺不住,势必向我挑战,等到开战后,再作其他决策。”
  哎,这么复杂的局势,在先轸眼中居然如此轻松就得以化解,子玉精心设计的一个棋局,却被先轸迎刃破解。子玉的如意算盘是:晋国人如果接受他的和解条件,那么楚国人以一个宋国换回曹、卫两国,楚国仍然雄踞中原,不吃亏;如是晋国人不接受,那么战争的责任就落到晋国人头上,在道义上先输一着了。可是子玉固然聪明,可是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天才军事家先轸了,晋国先下手为强,以复国的诱饵拉拢曹卫两国,只要这两个国家脱离了楚国,子玉还拿什么作为谈判的筹码呢?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8: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