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风雨大隋:一个不堪重负的流星王朝(全景式解读大隋帝国的勃兴和速亡)----司马子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3: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50、谁才是真正的黑衣人(3)

  就在高洋灭道运动之后,北齐涌现出了更多的谣言谶语,这些谣言谶语全部都是对准的高氏家族。

  《北史》卷七记载:初,帝登阼,改年为天保。士有深识者曰:「天保之字,为一大人只十,帝其不过十乎。」又先是谣云:「马子入石室,三千六百日。」帝以午年生,故曰「马子」。三台,石季龙旧居,故曰「石室」。三千六百日,十年也。又,帝曾问太山道士曰:「吾得几年为天子?」答曰:「得三十年。」道士出后,帝谓李后曰:「十年十月十日,得非三十也?吾甚畏之,过此无虑。人生有死,何得致惜,但怜正道尚幼,人将夺之耳。」帝及期而崩,济南竟不终位,时以为知命。

  高洋即位改元天保,有术士把“天保”二字拆分为“一大人只十”,事实上,高洋确实只当了十年皇帝,在天保十年驾崩。

  又有谣言说“马子入石室,三千六百日。”高洋属马,石室是后赵皇帝石虎的故居,三千六百日就是十年“马子入石室,三千六百日”就是指高洋只能做十年皇帝。

  后来又有道士说,高洋能得天下三十年,高洋却把“三十年”拆解为“十年十月十日”,果不其然,高洋的死亡日起正是在天保十年的十月十日。

  另外,前文中也讲过,北齐灭亡之后,高孝珩和高湝拉起了一支四万人的队伍,据守在信都,宇文邕派出宇文宪和杨坚前去平叛,最终高孝珩和高湝二人被俘虏。当时,高孝珩被俘虏之后,就非常感慨地对宇文宪说,赵郡有一个叫做李穆叔的术士曾经预言北齐国祚只有二十八年,最后果不其然,北齐一共只有二十八年就灭亡了(公元550年—577年)。

  由此可见当时谣言谶语之多,而这些谶语的始作俑者就是这些被剃了光头,心怀怨恨的道士。他们用这种谶语的方式来诅咒北齐,诅咒高家。

  正是因为高氏的灭道政策,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的宗教矛盾,内心充满怨恨的道士们,利用这种谶语的方式来诅咒佛教徒、诅咒北齐,诅咒高家。

  事实上,北齐、北周相继建立之后,两国所确定的德性均为木德,因为东西魏都是水德,水生木,因而德性确定为木德。

  木德,所对应的颜色是青色,但是北齐和北周却都没有选择崇尚青色,北齐尚赤,北周尚黑。

  北齐尚赤的原因,史书没有记载,还有待研究,但是,北周尚黑的原因却并不复杂,这完全是为了对应“亡高者黑衣”的预言。

  公元550年北齐建立,到了公元555年,即北齐天保六年,北齐正式宣布灭道,因而,“亡高者黑衣”的谶语应当在555年之后开始流行。

  北周建立于557年,此时“亡高者黑衣”的谶语已经天下皆知,北周便充分利用了这一谶语,虽然北周德性是木德,但是在尚色的问题上,却选择了黑色。

  而这一谶语也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周武帝灭佛,北周为了应黑衣的谶语,自然会排除掉其他人应谶的可能,所谓天无二主,肯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宇文邕灭佛政策的推行。

  “亡高者黑衣”的预言,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道教在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的发展境遇不同所导致的,直接原因就是公元555年高洋灭道这一事件。

  “亡高者黑衣”这一预言的初衷,是为了诋毁佛教僧人,诅咒北齐,但是最终却被北周宇文氏所利用。

  这一预言流传到后世,被后世之人理解为北周灭亡北齐是上天注定的,甚至还有人理解是隋朝统一天下也是因为这条预言,因为隋朝的开创者杨坚是个佛教徒,这实在是大错特错。可以说,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陈朝旧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3: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51、陈朝旧事(1)

  南北朝后期最强大的北齐政权,就这样被周武帝宇文邕吞并了,一个崭新的北周帝国从此屹立在了中原大地之上。

  能够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无论对宇文邕本人,还是对北周的臣民来说,这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也足以令宇文邕彪炳史册。但是,北周的突然强大,对于另外两个国家来说,却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这两个国家,一个是北方草原上的突厥,另一个是江南水乡的陈朝,一南一北,如同三明治一样把北周夹在了中间。

  眼看着宇文邕自己一个人独吞了了北齐这块大蛋糕,突厥和陈朝并不甘心,他们无法接受北周的一枝独大的事实。

  于是,陈朝决定趁着这一时机,对北周趁火打劫一把,做出这一决定的人就是陈宣帝陈顼,而要讲陈宣帝就要先从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讲起。

  事情还要回溯到公元554年,西魏权臣宇文泰发动了对梁朝首都江陵的突然袭击,身处江陵城中的梁元帝萧绎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平日里只顾一味地奉承宇文泰,却不想宇文泰会对自己动刀子。

  就在宇文泰发兵江陵之时,梁元帝萧绎却浑然不知,只顾在江陵城中开《道德经》的学术讲座。

  直到西魏军兵临城下之时,梁元帝才体会到什么叫做危急存亡,他赶忙用绢帛写了一封信,信是写给大将王僧辩的,催促王僧辩速速发兵支援,甚至饱含深情地说:吾忍死待公,可以至矣!——我会一直坚持着等你,直到我死的那一刻,你快回到,我一人承受不来!

  事实证明,梁元帝根本不是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就在他刚发出去这封书信不久,他就立刻向西魏投降了,而他直到死也没看到王僧辩的人影。

  在江陵这场浩劫之中,梁元帝萧绎死在了自己侄儿萧詧之手,而萧詧则踏着梁元帝的尸体,成为了新的历史接班人,做了西梁国的皇帝。然而,萧詧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西梁国也仅仅只有江陵的三百里地,萧詧和他的西梁只是西魏的附庸而已。

  而远在建康,王僧辩和陈霸先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共同决定拥立梁元帝的小儿子萧方智称帝。

  可就在这个时候,北齐皇帝高洋突然也想来横插一脚,北齐把他们手下的一个俘虏,同时也是梁武帝萧衍的侄子萧渊明,迎送到了建康,提出让萧渊明来做梁朝的皇帝。

  王僧辨和陈霸先,对于北齐的这一做法,都表示坚决反对。

  面对王僧辨和陈霸先的不合作态度,高洋决定用武力来讲道理,王僧辩见高洋要动武,只好屈服,并应允了高洋的要求,让萧渊明来做皇帝。

  这一下惹恼了陈霸先,陈霸先是坚决反对让萧渊明这个俘虏来做皇帝的,而且他更痛恨王僧辩自作主张,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同意了北齐的要求,简直就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陈霸先思量一番之后,决定先发制人,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王僧辩除掉算了。

  陈霸先发动了对建康城的突然袭击,而王僧辩根本毫无防备,所以兵不血刃就把王僧辩的部队打垮了,王僧辩和他的儿子最后逃到了一座高楼之上,并对着陈霸先连连叩拜,乞求饶命。

  陈霸先做事比较绝,见王僧辩不下来,便放火点燃了高楼。看着熊熊燃烧的大火,王僧辩这才慌忙从楼顶跑了下来。

  王僧辩跑下来之后,已经无路可去,只求陈霸先能够饶他一命,陈霸先却并未心慈手软,让自己的手下将王僧辩和他的儿子活活勒死。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3: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51、陈朝旧事(2)

  王僧辩被杀,萧渊明也只好退位,陈霸先重新拥立了萧方智为帝。

  萧方智年仅十三岁,根本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因而,朝政完全被陈霸先一人所把持。

  高洋原本想利用萧渊明来控制南方,结果事与愿违,陈霸先不仅把萧渊明废了,还杀了萧渊明,这让高洋非常气愤。

  气急败坏的高洋,决定兴兵讨伐南朝,结果,陈霸先以弱胜强,将北齐打得大败。

  陈霸先又接着四处平叛,平定了王僧辩弟弟王僧智的叛乱,平定了梁朝宗室萧勃的叛乱,然后篡位自立,建立了陈朝。

  陈霸先仅仅在位三年便去世了,继位的是他的侄子陈蒨,历史上称之为陈文帝。

  而陈文帝能被现代人所熟知,主要应该归功于他的一位臣子,此人名叫韩子高。

  史书记载,陈文帝和韩子高关系非常亲密,甚至不离左右。

  史书虽然记载得很模糊,但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却充分发挥了八卦精神,对于陈文帝和韩子高的暧昧关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八卦猜想,反复演绎出各种耽美剧情,进而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耽美文学之一。

  比如明朝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有一部作品叫做《情史》,其中有一篇写的就是陈文帝和他的“男皇后”陈子高的故事,历史原型就是韩子高。

  而历史上的陈文帝,则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陈霸先在位时期,南方一直未能稳定下来,南方的稳定正是在陈文帝的手中实现的。

  陈文帝死后,继承皇位的是长子陈宗伯,年仅14岁,掌权的是陈文帝陈蒨的弟弟陈顼。

  接下来的事情,就算我不说,估计所有人也都猜到了,执掌陈朝大权的陈顼废掉了自己的侄儿陈宗伯,自立为帝,历史上称之为陈宣帝,年号太建。

  如果读者朋友对我以上所写的内容感觉到人物太多,事件太多,完全理不清头绪的话,请不必着急,你只需要知道有一个叫做陈霸先的人,建立了陈朝,而陈霸先有一个后继者,叫做陈顼,史称陈宣帝,知道这些就够了,因为我们真正要叙述的主角是陈宣帝陈顼,其他都是龙套。

  在陈宣帝在位十四年里,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兴农垦荒,也算得上一位保境安民的好皇帝。然而,保境安民并非陈宣帝陈顼的真正志愿,他和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帝王一样,都把开疆拓土作为人生夙愿。

  公元573年,即太建五年,陈朝在陈宣帝的励精图治之下,已经度过了五个年头。此时的陈朝国力日渐强盛,而长江以北的北齐则在高纬的英明领导之下,日渐衰落,陈宣帝觉得,反扑的时机已经到了。

  这一年的三月,陈宣帝正式宣布——北伐。

  然而,陈宣帝刚一宣布北伐,朝臣们就普遍持反对意见,毕竟陈朝刚刚建立不久,北齐又如此强大,这如同鸡蛋碰石头,所有人心里都觉得北伐不靠谱。

  只有一个人坚定地和陈宣帝站在同一立场,此人力主北伐,并最终担任了这次北伐的总元帅,此人叫做吴明彻。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陈朝的双子将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6: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52、陈朝的双子将星(1)

  吴明彻,字通昭,祖父做过南谯太守,父亲做过右军将军,家里都是当官儿的,按理说家境应该也很不错,奈何吴明彻打从娘胎里降生的那一刻,就没过过几天好日子。

  吴明彻出生没多久,可能刚学会打酱油,便父母双亡了,父母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家里穷得叮当响,以至于连给父母修坟的钱都没有。

  一转眼,吴明彻十四岁了,除了穷还是穷,父母修坟的钱自始至终没有着落。

  吴明彻是个大孝子,父母给了自己生命,而自己却连给父母修座坟都做不到,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为了给父母修坟,为了生计,也为了前途,吴明彻决定做一番事业——种地。

  人穷志不穷,吴明彻深深地相信,种地是可以发财的,最起码能把修坟的钱赚到。

  就这样,吴明彻带着童年的悲苦回忆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头扎进了黄土地之中,他立志做一个修理地球的土财主。

  吴明彻站在田埂上,看着土地里的禾苗一天天茁壮成长,他的内心充满了期待,期待着庄稼收获的那一天。

  时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过去,吴明彻却始终没有等到收获的那一天,因为这一年天下大旱,地里的庄稼全死了,颗粒无收。

  吴明彻勤苦劳作了一年,却没有赚到一分钱,甚至还赔了本,因为种子钱白扔了。

  满怀希望的创业之路,就这样以近乎悲惨的结局收场了。

  吴明彻坐在田埂上,对着苍天嚎啕大哭,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辛苦付出了一年,最后收到的回报却是这样。

  这一年里,有多少心酸,有多少辛苦,只有吴明彻自己最清楚,如今,一切全都化为了泡影。

  吴明彻的内心深处有着无法倾诉的痛,他只能以一种哭的方式对老天倾诉出来,而且,这一哭就是十天半个月,几乎每天都要来田地里大哭一场。

  终于有一天,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地里本来已经枯死的庄稼,突然间焕发出了生机,又重新生长起来。

  这一切,只能用一个理由来解释,吴明彻的哭声感动了上天。

  吴明彻的这一壮举,完全可以和孟姜女媲美,孟姜女哭倒了长城,吴明彻哭活了庄稼。

  这一年对于别人来说是灾年,对吴明彻来说却是大丰收的一年,吴明彻家收获的粮食车载斗量。

  吴明彻拿着用粮食换来的钱,风风光光地安葬完自己的父母,除去这笔安葬费,吴明彻手里的钱还绰绰有余。

  通过这件事,吴明彻明白一个道理,种地是一件靠天吃饭的活儿,今年大丰收了,不等于来年还能大丰收,老天爷不会次次都这么眷顾自己,吴明彻决定离家出走。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6: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52、陈朝的双子将星(2)

  吴明彻来到了当时梁朝的首都建康,并且谋了一份不错的差事——东宫直后。

  吴明彻刚上岗没几天,一场动乱突然而至,这场动乱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让整个南方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它就是侯景之乱。

  在侯景之乱的影响之下,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每天都会有大批的老百姓因为饥饿而死。

  吴明彻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深切地知道食不果腹是什么感觉,正好这些年家里积攒了不少粮食,有粟麦三千余斛,吴明彻毫不犹豫地全部拿出来救济贫民。

  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盗贼肯定少不了,然而盗贼却从不光顾吴明彻的家里,道理很简单——盗亦有道。

  吴明彻赢得了民心,一时间人气爆棚,吴明彻的善举很快传到了一个人的耳朵里,此人就是陈霸先。

  当时侯景之乱刚刚平定,陈霸先镇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听说了吴明彻的大名,便主动邀约吴明彻。

  吴明彻应邀来到京口,陈霸先热情地接见了吴明彻,经过一番促膝长谈,吴明彻卓尔不群的才学,瞬间征服了陈霸先的心,两人彼此间相互倾慕,从此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在陈朝初年,虽然大大小小的战事吴明彻都有参与,但是军功并不算很突出,也没什么很显著的名气。

  真正让吴明彻扬名天下的,正是发生在陈朝太建五年(573年),陈宣帝对北齐的这次北伐战争。

  这一年,吴明彻61岁,已经到了花甲之年。

  就在满朝大臣对北伐顾虑重重之时,吴明彻站了出来,他的眼神中带着常人所没有的坚定,他对着满朝大臣说道:北伐,事不宜迟,就在今日!

  吴明彻说罢,朝堂里再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

  陈宣帝看着眼前的这位老将军,如同看到了知音,面对满朝文武的非议之声,正是吴明彻关键时刻的表态,最终促成了这次北伐。

  陈宣帝宣布,吴明彻担任此次北伐总元帅,统兵十万,即日出征!

  十万陈朝大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长江,长江北岸的北齐城镇全都望风归降,陈朝北伐的消息,也迅速传到了北齐都城邺城,传到了高纬的耳中。

  此时的北齐,斛律光已被害,兰陵王因为怕被重用,装病不出,国中已无良将,高纬最终派出了一个叫做尉破胡的将军,率领着十万兵力前往拒敌。

  两军刚一对阵,吴明彻就看到北齐阵前有一排大力士,身材健壮、体型剽悍,吴明彻知道,这些就是传说中的敢死队。

  这批死士不仅人长得猛,名号也非常猛——“苍头”、“犀角”、“大力”。

  敢死队中主要由胡人组成,胡人本就比中原汉人健壮剽悍,而且其中领头的一个胡人尤其擅长射箭,百发百中,箭无虚发,是一个百步穿杨的神箭手。

  吴明彻的部队基本都是南方人,与这些剽悍的猛人相比,简直就是相形见绌,还没开打,气势上占了下风。

  不过,吴明彻并不畏惧,因为在他手下也有一个猛人,此人叫做萧摩诃。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6: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52、陈朝的双子将星(3)

  如果说吴明彻是陈朝的第一名将的话,那么萧摩诃就是陈朝的第一猛将,论勇猛,在陈朝无出其右者。

  吴明彻找来了萧摩诃,对他说道:“如果能把那个神箭手干掉,就可以灭了齐军的气势,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

  这无疑是给萧摩诃下了任务,萧摩诃你现在就是关羽、张飞,敌军阵前的那个胡人就是颜良,上吧,斩了他。

  萧摩诃自信满满地回答道:“只要把此人的身材相貌告诉我,我就能立刻取了此人的性命”

  吴明彻大喜,找来了北齐的降兵,让他把这个胡人的相貌画了出来,再拿给萧摩诃看,又亲自斟酒给萧摩诃壮行。

  萧摩诃一饮而尽,转身驰马向齐军队冲去,他将上演一幕真实版的“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只见齐军中的胡人首领挺身而出,站在阵前十几步路,弯弓搭箭,拉满了弓弩,箭在弦上,箭矢瞄准了陈军阵前的萧摩诃,转瞬就要射出。

  所有的齐兵都认为,眼前的这个陈朝将军即将命丧黄泉。

  就在此时,萧摩诃突然驾马入阵,手里挥舞着铁铣(类似于长矛),如同闪电一般冲向齐军。

  萧摩诃冲着胡人首领的脑门直刺过去,对方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脑袋就已经开花了。

  看着首领倒下,整只敢死队都被震住了,整个齐军也都镇住了,这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萧摩诃速度之快,力量之惊人,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对于这个倒霉催的胡人,我只想用《庄子》里面的一句话来安慰他的灵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在短暂的震惊之后,十几个胡人一窝蜂似的冲了上去,个个都是肌肉男,一个个摩拳擦掌,向着萧摩诃扑了过去。

  十多个壮汉如同铜墙铁壁一般,把萧摩诃围在了中间,萧摩诃却异常地淡定,在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胆怯。

  萧摩诃再一次挥起了手中的铁铣,萧摩诃以一当十,只用了片刻的功夫,就把这十多个胡人全部斩杀。

  死人的鲜血正在地上流淌,战场的气氛也随之肃杀到了极点。

  北齐军最精锐的胡人军团,居然被萧摩诃一个人如此轻松地撂倒了,在场围观的群众全都看呆了。

  当所有人发呆完毕之后,陈朝的军队如同潮水一般涌了上来,而尉破胡和他的北齐军却如同溃堤的蚁穴一般,被陈军冲杀得七零八落。

  十万对十万的对等兵力,最终却成了一边倒的局势,可以说,一个军队的士气,对于战争的胜负非常重要,而这一战功劳最大者无疑就是萧摩诃。

  吴明彻和萧摩诃就如同是陈朝的一对双子将星,一个智勇双全,一个勇猛无敌,有此二人指挥,何愁北伐不胜。

  陈军一路趁胜追击,连战连捷,所到之处,周围郡县全都望风归降,战线也一路向前推进,一直推进到了寿春城下。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王琳之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6: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53、王琳之死(1)

  在今天的安徽省中部,有一座很普通的小县城,它就是寿县,也就是我们所要说到的寿春,当时也叫寿阳。

  如今这里只是一座小城,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南北对峙的时代,这里却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赫赫有名的军事重镇,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此时坐镇寿春的人,叫做王琳,对于吴明彻和萧摩诃来说,这个人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王琳,字子珩,会稽山阴人,他本是梁朝人,出身于兵家,这样的出身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卑贱的,因为兵家在当时来说,就是世代都要服从兵役的士兵,除了当兵别无选择。

  然而,一件小事的发生立刻让王琳的人生发生巨大跨越,这件事就是王琳的两个姐妹成为了萧绎的宠妃。

  当时的萧绎,还是一位藩王,但这并不妨碍王琳的平步青云,由于和萧绎有了这层裙带关系,王琳还是少年之时便追随于萧绎的左右,且很快成为了一名部队里的将军。

  如果按照正常的仕途发展的话,王琳只能从底层的士兵做起,但是此刻全然不同了,王琳第一次参军便是以一个将军的身份出现的。

  也许你会觉得利用裙带关系上位很丢人,但是,这在当时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当时是士族社会,达官显贵之人生来就比常人高人一等,你想靠个人打拼闯出一片天,那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对于王琳来说,裙带关系只是给他起了一个踏板的作用,王琳却绝非是依靠裙带关系起家的。

  在侯景之乱中,他聚拢了一批盗匪,依靠这些盗匪迅速壮大自己,协助王僧辩平叛,立有战功。

  而且,王琳此人非常有哥们义气,《北齐书·王琳传》记载:“琳果劲绝人,又能倾身下士,所得赏物,不以入家。麾下万人,多是江淮□盗。”

  盗匪本就是亡命之徒,但是,王琳却能依靠自己的能力镇住所有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格魅力。正是由于王琳体恤部下,且又赏罚分明,因而部下对他都忠心不二。

  后来王琳因罪被梁元帝萧绎下狱,王琳的部下们群情激奋,甚至用极其血腥的方式,将梁元帝派来的使者折磨致死,最后挫骨扬灰,其目的就是让梁元帝释放王琳、

  对于这群穿着军装的土匪来说,他们只认王琳一人,朝廷要杀王林,他们绝对不干。当时的形势一度剑拔弩张,梁元帝甚至要派王僧辩的部队前去征讨,但却久攻不下,梁元帝不得已,最终还是释放了王琳。

  江陵被攻陷,梁元帝萧绎也被杀害,王琳便投靠了北齐,并且在郢州拥立萧庄为帝,因为萧庄是梁元帝的孙子,是梁元帝仅存的骨肉。从此,王琳便利用这弹丸之地,和陈朝进行着殊死抗争。

  王琳势单力弱,但是却有很多的百姓和将士死心塌地追随于他,只因为王琳的非凡的人格。

  这种人格,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叫做义,用两个字来概括叫做义气,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义薄云天。

  王琳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反陈复梁,虽然梁元帝对自己十分猜忌,但是王琳却对萧绎死心塌地,他不惜依附北齐。

  王琳在和陈霸先反复较量的过程中,陈霸先最终被活活拖死,而王琳却仍然顽强地活着。

  不过,最终王琳还是败了,败在了陈文帝手里,他无路可去,最终投降了北齐。

  老实说,王琳到了北齐,完全是寄人篱下,但是,他在北齐却依然有众多的兄弟誓死追随于他,北齐朝廷对王琳的待遇也不低。

  虽然王琳投靠了北齐,但是他对陈朝的仇恨却从未忘记,他一直在等待反扑的机会。

  就在吴明彻北伐进军之时,王琳便追随尉破胡,一同到了前线作战,王琳事先劝说尉破胡要提防吴明彻的军队,不可轻易开战,最好用长远的计策来对付吴明彻。

  事实上,尉破胡把王琳的话当成了耳旁风,最终,十万北齐大军溃败,王琳单骑突围,仅以身免。

  王琳逃脱之后,便被北齐安排驻守在了寿春,任务就是抵抗陈军,但是,吝啬的高纬没有给王琳一兵一卒。

  高纬想,不是听说王琳这个人很有人格魅力吗,那你就自己募兵吧,肯定有人帮你打仗,我就不给你派兵了。

  很快,吴明彻的军队打到了寿春,王琳寡不敌众,根本无法正面交战,只能据城而守。

  但是,这难不倒吴明彻,吴明彻很快想出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虽然老套但却实用——水淹。

  一时间,寿春城内的百姓,死了有十分之六七,再加上水肿的人,那更是不计其数。

  不过,北齐对王琳也没有坐视不管,派出了一位叫做皮景和的将领来支援寿春,士兵人数有几十万。

  然而,皮景和却在寿春城三十里外的地方驻足不前,原因很简单,他怕吴明彻。

  陈朝军队也慌了,看着皮景和的几十万大军赶到,寿春城却迟迟无法攻克,前有坚城,后有救兵,陈军根本无法应付。

  吴明彻却并不紧张,他对手下的人说道:“兵贵神速,抓紧攻城吧,皮景和如果要进攻我们,他早就进攻了,也不会一直裹足不前,他肯定是害怕我们,不敢与我们交战,大家专心攻城就是了。”

  吴明彻的判断非常准确,陈军围困了寿春城三个月,皮景和也在寿春城外待了三个月,硬是不敢前进一步。

  王琳以一人之力据守孤城,没有援兵,没有粮食,整整守了三个月,最终城陷被擒。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6: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53、王琳之死(2)

  吴明彻本想把王琳送到建康,让陈宣帝来发落,但是,王琳刚一被擒,就接二连三有很多将领为王琳求情。

  吴明彻不得已,只好处死了王琳,只因为王琳这个人实在是声望太高、人气太高,万一在押解途中士兵哗变,那就不好办了。

  王琳被杀之后,所有的人,无论士兵还是农夫,认识的人还是不认识的人,全都痛哭流涕,哭声如雷。甚至有一个老人自备了酒肉前来祭奠王琳,却只能收敛到王琳的一滩血迹。

  王琳的故事并没有随着他的死而结束,王琳的头颅被送到了建康,陈宣帝下令将王琳的头颅悬挂在健康城的闹市之中,陈宣帝的这一做法,刺痛了无数人的心。

  就在这时,一个人突然站了出来,此人是王琳老部下,叫做朱玚。

  朱玚向朝廷上表,请求朝廷宽恕王琳,将王琳的首级下葬。朱玚的上表言辞恳切,陈宣帝最终应允了这一要求,并将王琳的头颅从闹市中取下,交还给了朱玚。

  朱玚带着王琳的头颅,来到了寿春的八公山,将王琳的尸首合为一处,风光下葬。参与埋葬王琳的人,除了朱玚之外,还有数千人之多,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王琳的旧部。

  安葬完王琳之后,朱玚并不满足,他不仅要为王琳安葬,还要为王琳争得应有的荣誉,他决定去邺城,他要向北齐的皇帝讨要王琳的追封。

  最终,北齐追赠王琳为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谥号忠武王。

  王琳如果地下有知,我相信他绝对可以瞑目了,他有这样一帮愿意为他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死也值了。

  每当读史书看到王琳的故事时,我总是会不经意地想到另外一个英雄人物,他就是楚汉时期的田横。

  秦末,田儋、田横、田荣兄弟作为齐国后裔揭竿而起,后来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天下,此时的田横手下只有五百人,便一起逃到了海上,居住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这个岛屿后世称之为田横岛。

  刘邦听说之后,便派使者前去赦免了田横的罪过,并征召田横入朝。

  田横因为此前烹杀了郦食其,无颜面对刘邦,同时也不愿寄人篱下对刘邦称臣,在距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自刎而死。

  临死此时,田横托付他身边的两位壮士,让他们把自己的头颅送给刘邦,刘邦看到田横头颅不禁潸然泪下

  而这两位壮士在安葬完田横之后,又另外在田横墓边挖了两个洞穴,双双自刎,倒在洞穴之中,追随田横而去。

  田横自杀的消息传来,岛上的五百壮士痛苦欲绝,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杀殉葬,一齐追随田横的亡魂而去。

  后世的人给这个不知名的荒岛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田横岛,如今它就位于山东即墨的东部海域之上。

  看完王琳和田横的故事,我总是会想起一句古语——士为知己者死。

  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不是爱情,也不是亲情,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而你甘愿为他付出一切,甚至是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祖珽和他的“空城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6: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54、祖珽和他的“空城计”

  寿春是淮南的第一重镇,攻克寿春也就基本意味着,吴明彻已经将淮南之地收入囊中。

  皮景和在寿春城外早就待腻歪了,他看到寿春城被攻克,王琳被俘,便立刻调转马头,撤军而去。

  皮景和领军回到邺城之后,高纬封赏他为尚书令,又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原因是皮景和没有损伤一兵一卒,全军安全地撤退回了邺城。

  领军外出野营了三个月,对王琳见死不救,然后安全回家,这也算是功劳?也能受到封赏?这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不过,对于高纬这样一个大脑短路,最终导致脑残的智障少年来说,这种事已经见怪不怪了,而且,高纬根本没把淮南当回事儿,反正淮南距离邺城还远得很呢,能保证全军安然撤退,对于高纬来说,确实算得上是大功一件。

  就在吴明彻横扫淮南,攻克寿春之时,淮北之地不少百姓也都纷纷叛逃北齐,加入到了陈军的行列,可见,此时的北齐早已失去了民心。

  如果吴明彻此时继续把战线向北推进的话,我相信胜算依然很大,不过,让人可惜的是,陈宣帝的目标只是攻取淮南,既定目标已经完成,吴明彻也只好收军了。

  而陈宣帝此时早已乐不可支,吴明彻还没撤军回去,陈宣帝封赏的诏书就已经快马加鞭被送到前线了。

  陈宣帝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建康城就在长江南边,长江以北就是北齐的边境,陈宣帝相当于是在边境线上过日子, 每天晚上睡觉都睡不踏实,生怕齐军突然来袭击。现在,陈宣帝起码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一觉睡到日上三竿,也没问题。

  这次北伐到此基本就算是结束了,但是我还是要交代一个人,此人就是坐镇北徐州的刺史,他就是祖珽。

  吴明彻攻克寿春之后,一小拨陈军瞄准了北徐州,这里的北徐州并非今日的江苏徐州,而是今天的山东临沂,祖珽当时就担任北徐州刺史。

  前文里交代过祖珽的结局,祖珽因为惹怒了陆令萱和穆提婆母子,最终被发落到了北徐州。

  而祖珽刚到任没多久,吴明彻的北伐大军就已经如期而至了,很显然,这是陆令萱和穆提婆故意使的坏,故意让祖珽来到北徐州这种战地前沿来送死。

  祖珽遭遇的其实并非陈朝的正规军,而是一拨趁机作乱的流民而已,祖珽临危不乱,学起了诸葛亮,大开城门,禁止百姓在街道上行走,城中一片寂静,俨然一副空城的架势。

  说到空城计,这其实根本不是诸葛亮独创的,事实上,诸葛亮根本也没有使用过空城计,完全是罗贯中自我编造的,三国里真正使用过空城计的是曹魏大将文聘。

  空城计的最早案例,我也曾考证过,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元伐郑,郑国人巧设“空城计”,子元最终带着楚军连夜撤退,此事在《左传》中就有记载,而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空城计”更是不胜枚举。

  不过,对这帮没文化的流民来说,空城计这么高端的计谋他们根本不懂,这伙流民从没见过这种架势,城里到底是有人还是没人,一个个全都犹豫起来,在城外驻足观望。

  正当这伙流民举棋不定之时,城楼上突然鼓声震天,明显这是祖珽安排的。死劲儿地擂鼓,擂得震天响,让敌方以为这是埋伏。

  果不其然,听到这震耳欲聋的鼓声,城下的流民吓得腿都软了,撒丫子转身就跑,生怕比别人跑慢了一步。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6: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54、祖珽和他的“空城计”(2)

  直到这伙流民跑出十几里地,这才稍微缓过神儿来,不过他们不想这么轻易就放弃,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这伙流民再一次集结起来,朝着北徐州城的方向进发,他们很快就第二次来到了北徐州城下。

  空城计使一次可以,再使第二次就不管用了,祖珽决定亲自披挂上阵。

  我需要郑重地提醒大家,祖珽是个瞎子,一个双目失明的瞎子,一个瞎子竟然带兵披挂上阵,你见过吗?反正我读史书,只见过这一次。

  而且,祖珽根本不是做样子,他要动真格的。

  只见祖珽老当益壮,弯弓搭箭,朝着敌军连连射出,敌军中打头阵的几个小兵,瞬间当场毙命。

  这伙流民早就知道祖珽是个瞎子,人们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是在他们这伙人面前,祖珽根本就不像是一个瞎子,瞎子居然还是武林高手?你见过吗?

  见过,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柯镇恶,那就是武林高手,如果是问现实版的,抱歉,还真没见过。

  对于祖珽的超能力发挥,如果非要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我想那只能是他超乎寻常人的听力帮助了他,盲人往往比普通人的听力强好几倍。

  在祖珽的英勇指挥下,这伙流民最终落荒而逃。

  综合来看,祖珽不愧是文武双全的奇才,虽然他只是个瞎子。而如果祖珽是个健全人的话,那他绝对可以挑战人类的极限了。

  随着吴明彻的撤军,祖珽和他的北徐州就算是保住了,而祖珽的生命也即将走到了终点。此次战役后不久,祖珽便在北徐州病逝,也算得上是寿终正寝了。

  纵观祖珽的一生,他自幼天资过人,才华横溢,在音律、绘画、阴阳、占卜、医药、外语等多个学科,他无所无能、无所不精,同时他文武双全,谋略过人。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祖珽——祖珽是一个多学科、跨领域、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在北齐堪称第一,就算是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也罕有人匹敌。

  但是,祖珽如此全方位的高端人才,在中国历史上却籍籍无名,这是为什么?因为祖珽把他所有的才华,都用在满足自己的私欲之上。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他在官场上处处钻营,不惜陷害忠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他可以肆无忌惮地聚敛财富,搜刮百姓。

  试想一下,如果祖珽能够把自己的才华用在安邦定国上,那么,祖珽的名声绝对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欲望人人都有,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如果任由个人的私欲泛滥,那么,当基础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你就会渴望更高层次的欲望,欲望会无穷无尽,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那你会活得很累。但如果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保持一颗平常心,懂得知足常乐。这样的话,你会活得很开心。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偏执的陈宣帝》)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13: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