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洪荒妖孽——五胡十六国战记----电脑前的红椅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22: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秦帝国(8)
  
  吕光的计策很是老生常谈,但很实用:深沟高垒,避而不战,待敌粮尽退兵而击之。
  
  老生常谈往往不被人所重视,却往往很有道理。
  
  好在王鉴不固执,他听从了吕光的策略,坚壁清野,高悬免战。
  
  对一个斗士而言,最失落的,莫过于对手根本不应战,究竟是有后手,还是蔑视,根本拿不准。苟兴叫骂了足足几个月,吕光就是不动,苟兴真耗不起了,军粮已尽,走吧。
  
  他刚一退兵,吕光等兜着屁股就追上来了,苟兴饿着肚子根本没法打仗,大败而走,前秦军背后狂追,苟兴拜入苻双、苻武军中,吕光等旋风般追至,苻双、苻武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阵亡一万五千余人,安定失守,二公败逃上邽,刚一进城,王鉴、吕光等便撵到城下,日夜攻打,连攻两个来月,苻双、苻武士气大衰,最后城防崩溃,二公被擒。
  
  苻坚对这两个弟弟,非常生气,特别是苻双。
  
  包括苻幼在内,造反的这五个公爵,有四个,是苻生的弟弟,独独这苻双,是苻坚的亲生老弟,不知怎么的,这位吃错了药,也和其他人合起来与苻坚作对,把苻坚气得要死,因此今日拿了他,并不轻饶,与苻武一并斩了。
  
  苻坚不是挺宽厚的么?
  
  宽厚没错,但人家都拿刀砍到家里来了,再宽厚也受不了。
  
  赵、燕二公被灭,甘肃平定。再说山西。
  
  负责攻打山西蒲阪的,是王猛、邓羌,与他们对抗的,是晋公苻柳。
  
  苻柳一向领兵在外,对王猛没什么感觉,他见王猛一介文人,大为轻视,几次派兵挑战,王猛和吕光一样,闭门不战。
  
  苻柳的心眼儿多点儿,他不像苻双、苻武似的,对手不打就傻乎乎的等。见王猛不战,他心生一计,令儿子苻良守住老营,他自己领一队精兵,悄悄往长安而去。
  
  他是这么琢磨的:王猛邓羌在山西,王鉴吕光在甘肃,杨安张蚝在河南,长安必然空虚,我何不一面耗住王猛,一面偷袭长安呢?
  
  想得挺美,可就忘了王猛是什么人,邓羌又是什么人。
  
  苻柳率军出老营,往西走了一百多里路,觉着累了,便扎营休息。睡到半夜,突然炸了营——邓羌到了。无数前秦军兵冲入,大砍大杀如入无人之境,苻柳带出来两万人,这一下至少被干掉多一半,这老兄爬起来就跑,领残兵往蒲阪老营就逃,刚跑到蒲阪城下,人喊马嘶,王猛到了,截住又是一番大杀,两万人只剩几百,随苻柳逃入城中。
  
  敢情这仁兄的一举一动皆未逃过王猛的侦查。
  
  王猛宜将剩勇追穷寇,一点也不闲着,挥军猛攻蒲阪,三四个月后,蒲阪被攻破,苻柳全家遭擒。王猛也不多话,将其全部斩首。此公做事一向决绝。
  
  平定苻柳后,王猛以辅国大将军的身份,令王鉴、吕光等前来蒲阪会师,与邓羌一并攻打河南陕城。
  
  368年12月,王鉴、吕光等与王猛、邓羌会师于山西,以王猛为帅,开到河南陕城。
  
  距陕城三十里处,杨安、张蚝大军正与苻廋对峙,见王猛军来,欢呼雀跃,数路大军会和一处,狂攻陕城,魏公苻廋日盼夜盼慕容鲜卑救兵来,用四川话说,盼他个铲铲,一个兵也没来。最后陕城被攻破,他老哥儿被擒。
  
  苻生、苻柳、苻武、苻幼都死了,苻健的儿子们,基本上就剩了个苻廋,如何处置苻廋,苻坚心里很矛盾。
  
  杀了他,怎对得起死去的苻健?不杀他,又怎对得起自己?
  
  思虑再三,还是将苻廋杀了。但赦免其子,并以其长子世袭魏公。
  
  够仁义,可惜,过头了。
  
  公元369年5月,也就是前秦刚太平了4个多月,突然平地一声雷,又出事儿了。
  
  东晋大将桓温再次发飚,北伐了。
  
  上次慕容恪南侵河南,拿下洛阳,当时桓温一来确实没把握打赢慕容恪,二来朝中出了点儿事,要处理,便丢了东都这块肉。眼下慕容恪也死了,还怕谁呢?来吧,打吧。反正世上就是秦燕晋三国,今日我不打你,他日你必打我,先下手为强,打。
  
  桓温此次兵锋直指前燕,一来要报慕容恪攻洛阳之仇,二来要趁前燕无能人之际占个便宜。
  
  他由山东西南的兖州出发,一个月后到了山东金乡。晋军水军居多,运兵运粮,全靠漕运,可此刻恰逢天气大旱,河道断绝,竟无水可用作漕运。桓温大怒,命人连挖运河三百里,竟将济水与其支流清水贯通,之后引水军下河,绵延数百里,直扑前燕,好不壮观。
  
  就在桓温踌躇满志的时候,他手下有个参军叫郗超,心里却打起了鼓。
  
  郗超的爷爷,就是郗鉴。
  
  郗鉴是谁?
  
  此公生于晋武帝时代,成年后举家南渡,东晋苏峻之乱时,曾誓师勤王,事后拜太尉,乃东晋名臣。
  
  祖上英雄,孙辈也不差。郗超认为,桓温此次出兵危险重重。天气大旱,强挖河道,又是自动向西行船,即便船入运河,也是逆水行舟,速度不快。若照此下去,等打到前燕,燕军闭门不战,而水道又是逆行,粮食给养等一时难以运到,该如何是好?
  
  基于这种考虑,郗超给桓温出了个主意:弃船步行,直取邺城。
  
  邺城,前燕都城。目前燕国主弱臣昏,如大军迅速至邺城,燕国君臣必将惶恐,不是弃城而逃,就是出城速战,就算守城,其上下不一心,也难长久,我军届时胜算就大一些。就算一是打不下邺城,前燕都城被围,四周必然大惧,那时恐怕河南等地也会重新降我等,那么在地盘上,我们也占了好大便宜。
  
  桓温不听,理由:对敌军外围势力视而不见,直接攻打敌军京城,太草率。
  
  郗超并不气馁,他还有主意:于黄河以南建立粮食基地,大量屯粮,这样就有了很好的后勤保障,等来年粮草丰足,再攻燕国不迟。
  
  桓温还是不听。
  
  桓温认为,我有精兵强将,何惧之有?只管打过去就是了。
  
  还别说,晋军果然厉害,自出得山东,一仗攻克前燕湖陆地区,俘获燕将慕容忠;再与前燕下邳王慕容厉战于河南开封一带,大败之,慕容厉一个人骑个马跑了;又在河南新郑东北地区大败燕将傅颜;大军一路开进,竟直达河南枋头。
  
  慕容暐要疯了,怎么办?拦不住桓温。
  
  还派谁去好呢?
  
  他哥哥慕容臧。
  
  慕容臧这小子年纪轻轻,怎是桓温的对手?好在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打不过,就没去打,而是派人去请援兵。
  
  他请的援兵是谁呢?
  
  他可真会请,竟请了前秦的王猛。
  
  这就叫狼不来,却要找它来。
  
  慕容暐也知道哥哥打不过桓温,所以派出慕容臧后,便与老爷子慕容评商议,是否奔回辽东,接着当草头王算了。慕容评也觉着有理,中原不太平,干脆,回去吧。
  
  君臣二人,这就要回去。
  
  谁知忽然一个声音响起:臣请击之,若不胜,再走不晚!
  
  话音刚落,就见宫门口出现一个人——慕容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2: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秦帝国(9)
  
  慕容垂此时的官职,是车骑大将军,职权范围,不超过宫廷侍卫。自慕容恪死后,这位十几岁就上阵冲杀的悍将,就这么窝窝囊囊的过。今日若不是紧要关头,他仍将继续保持沉默。
  
  慕容暐、慕容评、可足浑氏实在是没咒念了。派一个,败一个,晋军越来越近,倒是不想让慕容垂领兵,怎奈自己这般弟兄太不争气。算了,今日且说今日,来日再道来日,先让他纵横一时吧。
  
  于是,慕容垂终于再挂帅印。
  
  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人是没法打仗的。慕容垂命令,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封孚、尚书郎悉罗腾三人随军出征;同时,令范阳王慕容德等率军一万五千,往石门方向而去;令豫州刺史李邽引军五千,往晋军后方走,意图断其粮道。
  
  慕容德等人去石门做什么?
  
  桓温此次北伐,粮食全靠漕运,他挖通运河的目的,就在于运粮。
  
  既然是北伐,就要一路北行,从山东过河南,去河北。而石门,恰恰就在华北平原的南部,且处在河流旁。也就是说,桓温的运粮船队,必要经过石门,方可到达华北。
  
  因此,堵住了石门,就等于堵住了晋军的粮道。所以慕容垂派慕容德等守石门,意义非比寻常。
  
  如果石门被堵,燕国豫州刺史李邽再由后方截击晋军的辎重部队,那就会造成晋军粮草前进不能,后退无路的情况,如果是这样,则无论桓温多能打,也得撤军。
  
  慕容垂果然厉害。
  
  桓温也不傻,慕容垂能想到的,他自然也想得到,石门的重要性,他非常清楚,因此在慕容垂派出慕容德等人之前,他已派出了豫州刺史袁真,去攻打谯郡、梁国两地,这两地离石门很近,拿下这两地,就有占领石门的希望。
  
  怎么东晋也有豫州刺史?
  
  嗯,这是个有趣的现象,两个国家,却对同一个地方都设有官职,都认为此处是自己的,这也算乱世中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吧。
  
  慕容德和袁真都奔石门而来,在双方统帅的心智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时间,就是一切,谁先抢占阵地,胜利就属于谁。
  
  很快,袁真到了谯郡、梁国二地,此二地都在今日的河南商丘附近,这老哥儿甩开膀子就开打,等他把梁国谯郡都拿下了,才发现,石门把守得很严,一时竟拿不下来。
  
  这没办法,谁让这块地盘不是你的呢?
  
  又狂打几个月,石门依旧无法攻破,袁真头上可就见汗了。
  
  一直打到369年9月,石门还是没拿下来,此时,慕容德等人却到了。
  
  完了。晋军粮草被堵在石门,无法北上。
  
  不久,慕容德出兵,以伏击战大破屯驻在石门附近的晋军,李邽又猛袭晋军运粮队,双管齐下,晋军辎重部队人员、物资损失惨重。
  后勤部队被打垮,主力部队也没得了便宜。
  
  慕容垂令尚书郎悉罗腾为前锋,大战桓温。这悉罗腾乃氐族豪强出身,勇冠三军,不乏智计,他第一战,便将叛燕投晋的原燕国向导生擒,接着奋勇向前,阵斩晋将两员,晋军气势顿时为之所夺。
  
  晋军处境顿时不妙,前有慕容垂拦路,后方粮草不济,恰好此时,又听说前秦受前燕邀请,已派兵进入河南,不日即将与燕军会师,桓温无奈之下,只好退兵。
  
  且说燕军诸将,闻听桓温退了,纷纷要求追击,却被慕容垂拦住,他说各位不要急,桓温此人,向来警觉,我料他必设精锐部队殿后,此时追击,讨不得便宜,所以我且不追。我越是不追,桓温越是怕我追,必然会加紧赶路,等他将精力都用在赶路上,殿后的精锐也因赶路而被折腾的差不离了,咱们再追不迟。
  
  果然,桓温听说燕军没追,忙令大军速速撤退,一路猛跑,建制不成建制,纪律松散,渐渐疏于防范,探马报与慕容垂,慕容垂道:“桓温可击!”
  
  燕军数路并进,连守石门的慕容德都加入了追击行列,于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桓温,晋军损失上万。
  
  此次北伐,再告失败。桓温将一腔怒气全发在那位豫州刺史袁真身上,不是你没拿下石门,我军岂有此败?便上书朝廷,要将袁真废为庶人。袁真焉能服气?当即上书自陈,反告桓温不会用兵。谁知晋廷怕桓温势大,自然不敢支持袁真,袁真大骂岂有此理,一怒之下,以寿春全城,投降前燕。
  
  这多好,赔了夫人又折兵,连寿春也丢了。
  
  不说桓温灰头土脸的回去,再说秦燕二国。前秦以援助前燕为名,屯军颍川,隐约已有河南西南半壁,可前燕非但没有任何警惕性,反倒派使臣与前秦结好,以求得前秦保护。结果派的这些使臣鱼龙混杂,有的人为求富贵,竟将燕国朝内形势和盘托出,以图在前秦求得一官半职,天长日久,前秦上下对前燕虚实尽知,苻坚、王猛的灭燕之心越来越膨胀。
  
  那为何还不发兵北上呢?
  
  苻坚虽然宽仁,王猛虽然多智,但他们始终很忌惮一个人——慕容垂。
  
  有慕容垂在,不可轻易伐燕。这是苻坚的想法,也是王猛的思路,即便强如王猛,也不敢轻捋虎须,这就好比两个身负绝学的高手,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先行发难,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招使出,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可光忌惮也不行啊,怎么才能敲掉这个拦路虎呢?
  
  王猛想破了脑袋,也没拿出好主意。
  
  一直想到369年11月,当王猛仍为慕容垂的存在而头疼不已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消息:慕容垂领着全家老少,来到前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2: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秦帝国(10)
  
  慕容垂来前秦干吗?出差?旅游?自寻死路?
  
  都不是,他来投降。
  
  不是刚打了胜仗么?堂堂一国主帅,怎么几个月不到,就投外国呢?
  
  被逼的。
  
  前面我说了,慕容垂本来就不招人待见,他要是老老实实呆着,倒还有太平日子可过,可惜此人耐不住寂寞,大敌压境之下,毛遂自荐出征,还打赢了,这就麻烦了。
  
  越是能耐人,越招人嫉妒,自从胜了桓温,慕容垂在国内人气飙升,各阶层都视之为偶像级人物,一片颂扬声,止都止不住。
  
  慕容暐、慕容评坐不住了。
  
  这还了得?往日里慕容俊在时,就常说要提防此人篡位,今日他倒成了功臣,军队听他的,这要不压抑一下,他还不反天?因此慕容评对所有参战将士,包括慕容垂在内,皆不封赏。
  
  慕容垂就不高兴了,对事不对人呐,你和我有什么仇怨,冲我来,何必连带这些个为国浴血的将士?他再三要求朝廷加封,三说两说的,就和慕容评闹掰了。
  
  慕容评气得吃不下睡不着,就跑去太后可足浑氏那里告状,可足浑氏是个昏庸无比的女人,听慕容评添油加醋这一说,她就火了,说这个慕容垂迟早要反,我看,杀了他。
  
  可足浑氏这个人,人如其名,确实浑球的不一般。你要杀人,倒是背着群众商量啊,可她不,大大咧咧当着宗室亲朋的面,就和慕容评商议开了,群众里面恰好有两个人,与慕容垂关系好,一个是慕容恪的儿子,叫慕容楷;一个是慕容垂的舅舅,叫慕容兰建;这两个一听什么?打了胜仗反倒要杀?不行,得通知慕容垂!
  
  二人悄悄地就把消息透露出去了。
  
  不但透露出去,他们还给慕容垂出主意,说你呀,赶紧起兵,杀了慕容评,还有曾经领过兵的慕容臧,剩下可足浑氏和慕容暐,就没咒念了。
  
  慕容垂不答应,他说这么干,国家就乱了,前秦刚好有机可乘,不可。
  
  慕容楷、慕容兰建劝了半日,见慕容垂不答应,两个只好退出,继续打探消息。没多久又得到风声:可足浑氏等已做好准备,将派兵拿人了。
  
  二人失魂落魄,赶紧又跑回慕容垂府中,说快快快,再不做准备,你真玩完了!
  
  慕容垂还是不答应兴兵杀戮,说这样吧,实在没办法,我只有逃出河北,暂避一时。
  
  可逃去哪儿呢?
  
  世子慕容令(慕容垂为吴王)说话了:不如回辽东。
  
  慕容垂不言语,在他看来,割据一方与造反没什么区别,他不愿意。
  
  慕容令看出父亲的忧虑,道:“今主上暗弱,一切都交给了慕容评,慕容评没本事,一旦敌军入侵,只恐身死国灭!父亲您在这种情况下逃去辽东,不但不是反叛,倒还为保住慕容一脉做了贡献。父亲去辽东后,暂且安身于龙城(前燕故都),上表向主上说明情况,就好像历史上周公旦称王一样,迟早会得到主上的理解。就算他暂时不理解,我们也可一时无虞。”
  
  慕容令说的周公旦称王是怎么回事?
  
  这是个典故。
  
  西周刚建立的时候,武王早亡,子嗣尚幼,是为周成王,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当时周边四面不宁,许多部落都想趁着武王病故,起兵造反。那么周公旦为了使政局稳定,群众有主心骨,便称王了。按理说他不该称王,但那时情况特殊,若他不称王,则无名义执掌朝政,敌人如发动战争,谁来操控大局呢?一开始,周成王也不赞成他这么做,但后来看到周公旦果然为国操劳,也就理解了,不但支持他称王,还将所有的权力都给了他。
  
  今天慕容令就用这个典故,劝慕容垂回辽东,以周公辅政的姿态,称王自立。
  
  慕容垂思考半天,终于点了点头,也只好如此。
  
  他与世子商议好了出行日期,然后吩咐家人到那时全部换成便装,混出邺城,奔回辽东。
  
  到了那日,说走就走,慕容垂全家化装出行,待出了邺城,一路往北,走到邯郸的时候,出问题了。
  
  慕容垂有个小儿子,叫慕容麟,这孩子一向不听话,慕容垂不喜欢他,估计路上又说了他几句,此子一怒之下,跑回邺城,将行动路线全部告知慕容评。
  
  青春期教育没做好,后果严重。
  
  慕容评听说慕容垂跑了,马上告诉慕容暐,派西平公慕容强率军追击。等慕容强追上慕容垂一行的时候,慕容垂他们已经到了幽州范阳一带。
  
  慕容强往前一看,当先一人拦路,正是慕容令。
  
  慕容令身为世子,勇猛无匹,慕容强深知此人得乃父真传,不可小视,自己掂量掂量,认为不是对手,想了想,这位真不白给,扭头跑了。
  
  慕容令逼退慕容强,回来对慕容垂道:“主上已知我等去向,只恐路上多有拦截,辽东去不了,又一时无他处可去,不如投秦!”
  
  慕容垂仰天长叹道:“今日之计,还有别的选择么?”
  
  就这样,前燕第一大将慕容垂,阴差阳错的,投了前秦。
  
  不久,慕容楷、慕容兰建也跟着归了前秦。
  
  当苻坚得知慕容垂投降过来时候,他以为在做梦,等明白了这不是梦,哎哟把他美得,亲自迎接到长安郊外,拉着慕容垂的手,嘴乐成了瓢,说这是天意,我要与你共定天下,然后上泰山封禅!然后将幽州作为你的封地!世世代代!
  
  这苻坚已经是晕头转向。
  
  随后苻坚看看慕容令、慕容楷等二代人物,越看越爱,此公惜才如命,马上赏赐金箔巨万与他俩,没理由,就是喜欢,喜欢就得给钱,这还要理由么?!
  
  陕西父老久闻慕容垂大名,今日一见,果真有股气概,登时议论纷纷,仰慕者众。
  
  这种景象可就急坏了一个人——王猛。
  
  王猛的书,不是白读的;王猛的本事,也不是吹出来的;王猛的眼光既独到,又狠辣,他见慕容垂一家刚一到陕西就大出风头,不禁忧心忡忡,找个没人的地方,他对苻坚说:“慕容垂父子,犹如龙虎,岂可驯化?此时他们遭难了,来头我等,他日一有风云,必不可制!不如早早除之。”
  
  这句话可谓金石良言,像王猛这般头脑清醒的人,古代不多见,现在也很罕见。
  
  可惜苻坚那脑袋还晕乎着呢,谁的话也听不进。他说我正要网罗四方英雄以图四海,奈何杀之?且刚才我已经说了要与他共定天下,岂能出尔反尔?匹夫尚且信守承诺,何况我万乘之尊乎?
  
  他不干,非但不杀,还封慕容垂为宾徒侯,冠军大将军。
  
  再说前燕,自慕容垂走后,国是日非,可足浑氏干政,慕容评贪污,买官卖官,朝纲大乱,上下离心,整个上层结构摇摇欲坠。
  
  而前秦,此刻已做好了伐燕的一切准备。
  
  但挑起战争总得找个借口,秦兵虽盛,找什么借口呢?
  
  有了。
  
  桓温北伐的时候,慕容臧曾经找王猛为援军,后来燕主慕容暐又派人请苻坚发兵,当时还承诺过,说只要你秦国发兵救我,我愿将虎牢关割让给你做酬劳。可后来秦兵也发了,桓温也被慕容垂打败了,前燕认为秦兵并未起到击退桓温的作用,便毁约,不再提割让虎牢关之事。
  
  好,就拿它当借口吧。
  
  苻坚派先使者入燕问罪:虎牢关因何不给?
  
  燕主道:“那是我们使者当初瞎说的,你不要当真。再说了,咱两国谁跟谁,帮个忙不是应该的么?”
  
  秦使也不多话,回去原原本本的就把燕主的话说了,苻坚一拍大腿:好嘞,王猛邓羌,领军三万,给我打!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3: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秦帝国(11)
  
  王猛邓羌等领兵三万,直趋洛阳,公元370年1月,兵临洛阳城下。
  
  怎么打?
  
  不用打。
  
  守卫洛阳的前燕军队集体投降。
  
  上层建筑一旦腐败,它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是很可怕的,表面的繁盛并不代表真正的实力,一旦面临血与火的考验,其团队的凝聚力就会轻易丧失,国家如此,军队如此,企业也如此。
  
  拿下洛阳之后,王猛并未感到多高兴,因为心病难解——慕容垂的问题。
  
  王猛是个清醒而固执的人,想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慕容垂的存在对前秦的未来是个极大威胁,他不能允许此人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呆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此次出征之前,他便想好了除去慕容垂父子的办法,眼下洛阳已平,可以实施了。
  
  他拿出一把刀,慕容垂的刀。
  
  慕容垂的刀怎么到了他手呢?
  
  此次出征之前,王猛曾提出,让慕容垂的儿子慕容令担当此次入燕的向导,慕容垂答应了。接着王猛与慕容垂狠狠喝了一顿小酒,喝得慕容垂心里热乎乎的,王猛一见慕容垂已有醉像,便提出了一个要求:把你的佩刀给我。
  
  这和我们现在的业务应酬步骤是一样:先喝酒,再拉感情,再提要求。
  
  当然,提要求不能太生硬,酒桌上总得培养一下感情,所以王猛管慕容垂要刀时的语气是很客气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有迷惑性的,他说慕容兄,咱俩相处不错,我要去打洛阳了,怪想你的,你把刀给我好不好?也好让我睹物思人。
  
  慕容垂喝得迷迷瞪瞪,被王猛这么一忽悠,所有的警惕性都飞了,感情深一口闷,酒都喝到这地步了,一把刀还客气什么?拿去!
  
  就这么着,王猛带着慕容垂的刀,出征了。
  
  现如今洛阳打下来了,这把刀就该派上用场了。慕容垂一家人的性命,都在它身上。
  
  王猛叫来一个人,此人叫金熙,慕容垂的亲随,此时,他已被王猛重金收买。王猛将此刀交给他,吩咐道:按计划行事。
  
  金熙拿着刀,就找到了尚在王猛军中做向导的慕容令。他对慕容令说:“你父亲有信给你。”说着,拿出一封信,慕容令展开一看,正是慕容垂的笔迹(王猛够阴的),上书:我父子来此,只为逃命。今王猛嫉妒我们,秦王外表宽厚,内心难猜。我听说燕国君主有所悔悟,所以先行回国。我已动身,你也速速回国。
  
  慕容令一见此信,心中大疑,父亲刚刚入秦,如何这般唐突便回去?可一看笔迹,确实是慕容垂的,又一看,嘿,老父的刀也在此,不由得不信。好吧,那我也走!
  
  慕容令稀里糊涂的跨上战马,舍了秦营,直奔前燕。
  
  金熙回来,将情况报告给王猛,王猛一笑:慕容垂,这回我看你如何脱身!
  
  他立刻给秦王苻坚上书,说慕容令拿着慕容垂的刀叛逃前燕,此正是慕容垂主使,陛下快快杀之!
  
  慕容垂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怎么也想不到,王猛如此阴他。他想逃走,已经晚了,被秦军拿住,押往宫中见苻坚。
  
  其实王猛这一计,可谓绝户计,计中夹带连环,使人浑身是口也说不清,放了任何一个帝王,估计慕容垂都性命难保,可惜他运气就是这么好,遇到了千古第一宽厚的苻坚。
  
  苻坚这心胸宽广到什么地步?这么形容吧,飞机都开得过去。
  
  他一见慕容垂,第一件事儿,就是亲手松绑。然后满面带笑,说爱卿国家失和,来投效我,你儿子心不忘本,没啥过错。我不打算治罪与你,你何必跑得如此狼狈?
  
  说完,该封官封官,该赏钱赏钱,以前是怎么对待的,如今照旧。
  白瞎了王猛那条天衣无缝的绝户计,这才叫纯粹的娱乐自己。
  
  王猛郁闷,慕容令更郁闷。他跑回前燕一看,全是燕兵,爹在哪儿呢?可就明白上当了,明白过来也晚了,被人家拿住,发配边疆。后来这小伙子在边疆还不服,又想扯旗造反,事败被杀。全是王猛害的。
  
  370年2月,苻坚召王猛回,别看他不杀慕容垂,却也并未因此而怪罪王猛,反倒更加信任,欲封为司徒,王猛不受,此公十分聪明,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前秦政权胡人为主,前番又狠狠教训了一番氐族贵族,此刻若无巨功,怎敢受司徒高位?那岂非做了出头鸟?
  
  苻坚明白王猛的心思,也不勉强,4月,再派王猛督军六万伐燕,6月,兵出长安,直奔壶关。
  
  壶关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拿下壶关,往东北进军,便可直达河北邺城。
  
  这王猛要一剑穿心。
  
  很快,壶关拿下。
  
  战斗过程,没有。就这么快。
  
  拿下壶关后,王猛趋兵直取晋阳。晋阳乃山西省会,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早在王猛到来之前,前秦将军杨安已领兵攻打多时,毫无结果。王猛一到,立刻命令:挖地道!
  
  这招儿灵,晋阳守军无论如何料不到。
  
  很快,地道挖好了,王猛找来个能人——阉大哥张蚝,他说你不是号称万人敌么?今儿你就领人钻进去,把城门给我打开,算你首功。
  
  张蚝没二话,领着几百人就下地道了,钻了一阵,估摸到了晋阳城下面,往上一拱,“轰隆”一下子,将地皮拱破,呐喊着冲向城门,杀散守军,开门落浮桥,王猛领军一鼓而入,晋阳被拿下。
  
  接着王猛率军直扑河北,走到山西边缘的潞川一带,不走了。
  
  怎么呢?
  
  前面有燕军拦路,足足三十万。
  
  而王猛,只有六万人。
  
  这很奇怪啊,三十万燕军对六万秦军,平均五个打一个,那怎么秦军攻晋阳的时候,他们没去救,反倒老老实实的,在潞川这块儿守着呢?
  
  您要知道这三十万燕军由谁领着,就明白为什么了——主帅:慕容评。
  
  慕容垂走了,国内无能人,所以这次王猛伐秦,慕容暐实在是没招,把这老先生给祭出去了。但老家伙胆儿小,手握三十万精兵就是不敢打,索性做了一条看家狗,舍山西而不救,在晋冀边境上扎了个大营,盘算着把住门户就成。
  
  别看三十万大军,根本没在王猛眼中,他认为慕容评粪叉也,别说三十万,三百万给你也是白扯,只要我找到你的死穴,一击之下,便灭了你。
  
  可毛主席说得好,战略上虽然藐视敌人,战术上却要重视敌人。王猛再有信心,也不敢随意进攻数十万敌军,他命令:将军徐成,明日一早便去侦查敌情,之后速速来报!
  
  徐成领命而去。
  
  王猛怎么也想不到,徐成这一去,竟险些引发一场内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3: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秦帝国(12)
  
  如果把王猛的秦军比做一家公司,那王猛就是老总,管业务;邓羌就是副总,抓技术(只管打仗)。王猛指出开拓之路,邓羌领着技术人员去攻克难关。
  
  那么此时王猛指定去侦察的这个徐成,就是技术副总邓羌手下的技术员。
  
  按理说,老总派技术人员去执行任务,首先应该和技术副总打个招呼,由技术副总指派技术员;但王猛一向不拿自己当外人,也不和邓羌打招呼,就把徐技术员派出去了。
  
  徐成奉命侦查,天还没亮就出发了,王猛就在大营里等着。等啊等啊,等到中午,没回来;又继续等,等到下午,没回来;再继续等,等到黄昏,终于回来了。
  
  那年头没无线电,徐成去哪儿了,为什么一天未归,遇到了什么困难,王猛全不知道。等徐成回来之后,他早等得不耐烦了,一见徐成是火冒三丈,什么都不说,一挥手:推出去斩!
  
  哎?!徐成心里不服,你倒问问我路上出了什么事儿啊,怎么一回来就要杀呢?太不讲理了!
  
  有跟徐成关系好的,撒脚如飞,跑去告诉了邓羌。
  
  邓羌一听什么?杀徐成?徐成是我的人,怎么杀他也不告诉我?
  
  他三步并两步就来到了王猛营外,一瞧果真如此,邓羌也急了,赶紧跑到帅帐,对王猛深施一礼:“今敌众我寡,将要大战,徐成,大将也,不可妄杀!”
  
  邓羌乃前秦之大将,戎马半世,服过谁?之所以与王猛客气,一来人家是公司老总;二来王猛治理氐族权贵的时候,邓羌也挺赞成;三来王猛确实有本事,邓羌佩服;所以他才亲自跑来求情,希望王猛能网开一面。
  
  谁知王猛是黑脸一张,谁的账也不买,他面沉似水,道:“若不杀徐成,军法不立!”
  
  邓羌那火儿就有点冒,但还是躬身施礼道:“徐成是我手下的郡将,虽然误了侦查期限该斩,但能否让他上阵杀敌,将功补过?”
  
  王猛把手一摆:不成!非杀不可!
  
  这个……
  
  邓羌下不来台了。此人是个红脸汉子,这一没了台阶,便彻底绷不住了,他气冲冲回到自己的大营,下令:擂鼓!
  
  鼓声一响,邓羌手下军兵云集。邓羌说今日讲不得了,王猛不讲道理,要冤杀徐成,大家给我抄家伙,打他!
  
  有军卒飞奔而去告诉王猛,王猛没想到事情有这么严重,赶紧亲自前往邓羌大营看个究竟。
  
  等到了邓羌营中一看,嚯,就见邓羌麾下将士刀出鞘弓上弦,真个要拼老命,王猛并不惊慌,却迅速走入邓羌帅帐,问道:“将军这是何故?”
  
  我不就是杀你个手下么,你也不至于兴兵打我啊?
  
  邓羌怒气冲冲道:“我受皇帝诏书要讨远处的燕贼,不料,今日却又有一处近贼,这近贼比远贼还可恨,竟要先杀自己人!待我杀了近贼,再讨远贼!”
  
  王猛哭笑不得,自掌权以来,何曾被人如此奚落?燕军就在附近,邓羌倒要先闹,怎么办呢?
  
  如果对手正在抢占你的市场,但你公司的技术副总此刻却因用人问题逼你让步,否则他就要带领全体技术人员跳槽;而且只要他一跳槽,你这公司绝对倒闭。要是你当老总,你怎么办?
  
  只有先稳住离职人员,合伙共度难关,等日子好过了,再谈别的。
  
  因此王猛当机立断:让步。
  
  他笑容满面的看看邓羌,说将军不但勇猛,而且心中充满了义气呀,我佩服!好,就冲将军你这把子义气,我饶了徐成。
  
  邓羌一听:真的饶了?
  
  王猛说这还有假,饶了!
  
  哎哟!邓羌忙跳起来,一把就把王猛的手抓住了,接着跪倒在地,叩头谢恩。
  
  果然是个重义之人。王猛也得做做姿态,他拉着邓羌的手说:“其实我不是真杀徐成,我是想利用此事,试探一下将军你是否胸有大义呐,这么看来,将军对一郡将尚且如此重情,何况对国家呢?我放心了,放心了!有将军在,燕贼也不用怕了!”
  
  好的政治家,就是一个好演员,王猛是,邓羌也是。
  
  这件事儿其实并没完。
  
  秦营演了一出“将相和”之后,王邓二人表面上好得跟铁哥们一样,就瞄着对面的慕容评发狠,恨不能一朝灭之。
  
  慕容评干嘛呢?
  
  他啥也没干。反正手握三十万大军,只要我不动,你王猛凭着六万人,插翅也飞不过潞川去,我就和你耗着,等你军粮吃尽,自然撤军。
  
  因此这老家伙就杵在这儿,每天除了吃,就是睡,日子过得极其滋润。滋润久了,老东西闷得慌,这成天介在军中,没什么娱乐不说,我也没钱赚啊。想我在朝廷里,天天那么多人给我行贿,还买卖官爵,日进斗金,眼下窝在这穷山恶水的,想做点生意都难。
  
  他没事儿就在大营周围转悠,寻思着如何能赚点钱。
  
  可军营四外,百姓早跑光了,谁和你做生意?慕容评冥思苦想了很久,有了!有赚钱的招儿了!
  
  如果这老小子碰上改革开放,绝对是先富起来那批,脑袋太好使了。
  
  他命令手下亲兵,将军营四周上山砍柴、下井打水的那些个地方,都给我设岗哨看管起来,军兵们砍柴打水,只要一来,就给我收费,不交钱的,不许他砍柴汲水!
  
  看来这设点儿收费,古人早有心得。
  
  这一来热闹了,三十万燕军烧柴喝水,都得缴费,这慕容评真是铁公鸡,都黑到自家人身上了。没过多久,前燕士卒怨气冲天,斗志丧尽。
  
  有细作将此事报与王猛,王猛大笑,说慕容评,真奴才也!甭说三十万,就是有亿兆之众也不足惧,必破之!
  
  说干就干,王猛派五千士卒悄悄出动,由小路摸到燕军营后,突然一把火,把燕军粮草给烧了个精光净儿,一时间火势漫天,连邺城都看清楚了,前燕主慕容暐赶紧派人探看,到了慕容评营中一瞧,哎哟,好惨,三十万人的粮食,没了;士卒个个恨的是咬牙切齿,一问,原来老爷子还在收费。
  
  慕容暐再也坐不住了,再次派使责难慕容评,说你老人家是高祖的儿子,当以宗庙社稷为忧,怎么倒借着打柴饮水克扣战士的钱呢?你就知道赚钱么?天下我与你共有,你怕受穷是怎么的?若秦兵胜了,咱家国都没了,你要这些钱有什么用呢?
  
  慕容评挨了骂,心里有些怕,怕燕主一个不高兴,撸了自己的官,所以他也不敢收费了,又一琢磨,不行,粮草被烧了,再不和王猛干一仗,我这些人非饿死不可。嗯,反正我有三十万人,不怕干不过你。
  
  他给王猛写了封信,就一个意思:约日子,开扁!
  
  王猛巴不得赶紧打,燕军士气低迷到极点,此时不打何时打?打!
  秦、燕二军拔营而起,对阵于潞川。
  
  王猛远远望去,见燕军重重叠叠,无边无沿,他把眼光投向邓羌,语气凝重的对邓羌道:“今日之事,非将军不能破敌也!成败之机,全在将军!”
  
  没想到邓羌突然说:“如果这一战后,我能当上司隶校尉该多好。”
  
  怎么临阵要起官来了?
  
  不奇怪,谁知道这一仗打完还能不能活着?邓羌要官,无非是想得到他人的某种承认罢了,毕竟为前秦立下如此多的功勋,此刻六万对三十万,讨个官儿不过分吧?
  
  可王猛是个谨慎的人,值此大战之际岂能随意许官?此例一开,将士纷纷要官才肯打仗,仗还怎么打?所以王猛道:“司隶校尉官职太大,我说了不算。不过安定太守、万户侯,我还是可以替您争取。”
  
  万没想到邓羌一听,气呼呼的走了。
  
  耶?!王猛可真急了,上次不是已经拉过感情了么?你要徐成我也给你放了,怎么临到头来你又耍小脾气呢?他马上追出去,直追到邓羌大营,此刻王猛是真急了,他终于明白,邓羌这个家伙,自傲得很,且脾气反复无常,不定想起什么来,说了就要得到,得不到就和你闹,真是个刺儿头。
  
  王猛到了邓羌营中一看,邓羌不管不顾,抱起酒坛子,喝上了。嘿!王猛青筋蹦起老高,什么时候了,你还喝?他冲邓羌喊道:“快去打啊!只要你打赢,什么我都答应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秦帝国(13)
  
  答应就好。
  
  建议技术人员学学邓羌,想加工资的时候就这么干。
  
  开玩笑的,千万别这么干,否则领导那双小鞋离你不远。
  
  能升官就有底气,该表现的时候就表现。只见邓羌一跃而起,酒坛子可没放下,一仰头来个嘴对嘴,咕咚咕咚猛灌一气,那可真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喝完了把坛子一摔,豪气,勇猛,牛皮。他跨上战马,呱啦呱啦跑回战阵,王猛讪讪的在后面跟着。
  
  邓羌回到阵上,手持长矛,把胳膊一挥,张蚝、徐成二将一左一右紧紧跟随,呐喊一声冲啊!领着六万军就杀出去了。
  
  前秦这六万人,和前燕那三十万人,有质的不同。
  
  在慕容评没设点收费之前,在王猛没烧他们粮草之前,前燕的士卒和前秦的士卒没什么区别,但此刻的区别大了。
  
  六万秦军,那是六万头老虎,而三十万名燕军,是三十万只鸭子。
  
  鸭子再多,也是鸭子。鸭子是没有斗志的。
  
  邓羌、张蚝、徐成三人一马当先,率军冲入燕阵,往来冲突几遭,勇不可挡,杀伤燕军数百,燕军惶恐,不敢接战,而后大队秦军杀入,如猛虎搏羊,战至中午,燕军被俘杀五万余人,全线溃退,秦军士气更旺,猛追不舍,一路上又歼灭燕军十几万,至此三十万燕军已成画饼,慕容评单身一人逃奔邺城。
  
  这一战,史称潞川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很有趣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前秦也将遭遇一次更加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那次不是六万对三十万,而是八万对一百万,而胜负双方也调换了位置。
  
  王猛过潞川,直取邺城,同时上书苻坚,要他赶快领大军入主河北,同时告诫苻坚,千万不要借此机会掳掠百姓,否则政权不稳。要边进兵,边与燕赵之地的百姓处理好关系,这样,即使换了政权,百姓们也没什么大感觉,日子照过,饭照吃,觉照睡,那才能稳稳当当的建立起一个国家。
  
  苻坚接到王猛的上书,心头狂喜,统一北方的时刻来到了。他回信说王爱卿不要过于劳累,且先驻军,等我领主力与你会和,再取邺城。
  
  王猛继续往河北进兵,一路上军纪如铁,号令严明,他本以为河北百姓会称赞于他,谁知百姓竟说:太原王又回来了。
  
  太原王,慕容恪也。
  
  拿慕容恪来比喻王猛,这是王猛始料未及的,不由得令他大发感慨,顿生惺惺相惜之意。可叹慕容恪早已作古,此生无缘与此人交手。感叹一番,下令设祭坛一个,祭奠慕容恪,也算二人有神鬼之交。
  
  公元370年11月,苻坚以弟弟苻融守洛阳,留世子守长安,自率十万大军出关中,入河北,势如破竹,前燕君臣大惧,弃邺城,出奔辽东,苻坚、王猛兵不血刃,拿下河北,进驻邺城。
  
  苻坚虽然宽厚,但只是对俘虏而言,如果敌人还在逍遥,他可没有那么大的耐心,进邺城后,立刻派游记将军郭庆领军往北,狂追前燕君臣。且说前燕末帝慕容暐,真是落魄凤凰不如鸡,跑着跑着,突然发现,卫士们都不见了,大臣们也没了影,那位慕容评也不知去了何方,身边随从,只剩了两位将军,一个叫孟高,一个叫艾朗。
  
  就这么走吧。
  
  慕容氏历代国君回辽东,无不大张旗鼓,旌旗蔽日,独独这次狼狈之极。不但狼狈,慕容暐还遇到了老一辈从来没遇到过的问题——强盗打劫。
  
  别看是皇帝,无人保护你,照样被抢。
  
  这慕容暐走一路,打一路,只因强盗太多。还别说,孟高、艾朗两位武将挺有体格,路上打架的差事,全是他们俩的。一连打了几日,两个累得实在不行了,一天到晚的打架,谁受得了?几个人就找块坟地,坐在坟头上休息。
  
  正休息着,突然又窜出二十几个强盗,舞刀弄枪就往前闯,孟高、艾朗见状立刻窜起,挺刀保护慕容暐,慕容暐也不含糊,扭头就跑。
  
  孟高本已累得不行,打了几个回合,筋疲力尽,大吼一声,抱住一个强盗,将其摔倒在地,口中大呼:“我尽力了!”然后被乱箭穿身;艾朗见孟高战死,不愿独活,舍身力战,也被射死。强盗们杀了二将,又追慕容暐,慕容暐慌乱之下,马都没来得及骑,步行奔跑,跑了一阵,嘿,强盗没追上来,好,正好再歇歇。刚一停脚,便被后面的人追上生擒活拿。
  
  谁抓了他?是强盗么?
  
  郭庆。
  
  前燕灭亡。
  
  慕容暐被捉回邺城,面见苻坚。
  
  别看他已是亡国之君,可优势并未尽失。
  
  他还有什么优势?
  
  嘴皮子。有时候你真别小瞧嘴皮子,嘴皮子利索,兴许真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苻坚问他:你跑个啥?
  
  慕容暐道:祖坟在辽东,我只想死在祖坟里。
  
  好感人,好悲情,好令人心软。苻坚的心,再次软了。他对敌人,总是冬天般的寒冷,对俘虏,一贯春天般的温暖。
  
  苻坚下令,封慕容暐为新兴侯,迁往长安,好生对待,务必令其快快乐乐,安度余生。
  
  慕容暐听到这个消息,没乐,反倒哭了。他说我虽然不做皇帝了,但也能享福半世,可惜孟高艾朗二将为保护我而死,他们没得着什么好儿哇。
  
  苻坚又感动了,立刻令人去收集二人尸骨,封二人之子为郎中。
  
  苻坚待人真的非常实在,所以注定他的心日后会被伤得很透。
  
  好啦,一度强横的燕国灭了,前秦帝国已成,该是大封天下的时候了。先封王猛。令王猛为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冀州牧、清河郡侯。也就是说,从此以后,中原这块儿,都听王猛的。王猛是冀州州长、议会会长兼中原地区三军总司令,好大的官。光封官还不行,苻坚认为还不足以表彰其大功,又把慕容评府中所有的钱,都赏给王猛。
  
  王猛一跃,成为前秦首富。
  
  而那位邓羌得到的封赏却十分耐人寻味。
  
  他此前曾因要任职司隶校尉一事,差点误了战机,而王猛当时迫于形势,也答应了帮他争取这个职位,可临到头,他还是只得了个安定太守、征虏将军、真定郡侯。和那日王猛一开始所说的一样。
  
  所以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要挟领导,该给的一定会给,不想给的,说了也未必算数。
  
  余者各有封赏,不再细谈。不久,慕容评也被拿获,苻坚封他个官,要他养老去了。
  
  中原已平,苻坚的目光,投向前凉、仇池,还有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秦帝国(14)
  
  公元370年12月,苻坚大赦天下,得前燕157郡,246万户,990万人口,除少数地区亲自委任官员之外,皆为前燕旧官把守。同时劝农桑、赈济贫困、更改法令,一时间,前秦呈现出一片繁盛景象。
  
  仗打完了,该回首都了。
  
  汉民可以留在中原,慕容鲜卑却不可,因此苻坚班师回朝的同时,将4万户鲜卑人及所有前燕王公迁往长安。
  
  371年1月,前秦又迁徙关东豪族及胡人十五万于关中,同时下令,关中、关西等处汉民,但有家乡在关东,并想归乡者,悉听尊便。
  危险人物全部拉到身边看着,让老百姓各自回乡生产,苻坚开始制衡北方潜在的武装力量。
  
  将一系列的事情搞得七七八八之后,就又要打仗了。
  
  打谁呢?
  
  首先,江南地区是不能打的。因为桓温很厉害。苻坚刚灭前燕的几个月,曾经试着派人和桓温打过几仗,不但全输了,还把寿春丢了。所以苻坚认为,江南是块硬骨头,要想拿下它,非得集中力量不可,但眼下西方、北方尚有几国未灭,很难聚集兵力专心对付江南,因此么,得先打西北。
  
  西北两个政权最为强大,一个是前凉,一个是前仇池。
  
  前仇池我在很早以前曾有过交代,此政权在十六国之初就建立了,首领叫杨茂搜,死后其子杨难敌即位,与前赵刘曜狠狠打了几仗,先败后胜,重建仇池国。之后就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杨难敌死后,其子杨毅继位。
  
  杨毅继位的时候,恰恰是后赵鼎盛的时候,不少人都劝他向后赵称臣,杨毅不干。不料两年之后,他竟被族兄杨初所杀。
  
  杨初继位后,先向后赵称臣,再向东晋称藩,此人倒是很明白夹缝中生存的道理。
  
  可好景不长,杨初这个位置,是杀了杨毅得来的,杨毅的弟弟叫杨宋奴,十七年后,派刺客刺死了杨初,算给杨毅报了仇。从此以后,前仇池陷入宗室残杀。
  
  不久,杨初的儿子杨国替父报仇,率军杀了杨宋奴,可还不到一年,就又被自己的叔叔杨俊所杀,杨俊自立为仇池王。
  
  杨国有个儿子,被封为仇池武都太守。杨国被杀后,他儿子就投靠了前秦。
  
  此子是谁?
  
  记得我前面说到“四公之乱”的时候,提到过的那位与阉大哥张蚝一同打河南陕城的苻廋的前将军杨安么?
  
  就是他。他,就是前仇池君主杨国的儿子。
  
  那么杨国死后,杨俊就成了前仇池国君,四年后病故,其子杨世继位。杨世继位后,知道前秦强盛,又怕杨安领秦军来复仇,便向秦称臣,执政十年后病故。其子杨篡与其弟杨统均欲继位,叔侄二人大打出手,一时难分胜负。
  
  前秦灭燕之后,仇池杨氏叔侄兀自厮打,没完没了,苻坚认为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遂以西县侯苻雅为帅,令杨安、徐成、姚苌等领兵七万,务必要趁仇池分裂之际灭之。
  
  同时,派王猛也率军入甘肃,攻伐前凉张天锡,争取在灭仇池的同时,至少将前凉打服。打服前凉的目的,是让它在今后的日子里不给前秦捣乱。
  
  苻雅大军于371年4月份到了今日甘肃成县西北的鹫峡,仇池杨篡风闻前秦军到,七窍生烟,率军五万于鹫峡和秦兵展开死磕。
  
  前仇池政权的主体,和前秦政权的主体,是一个样的,都是氐族。杨氏本身就是氐族首领之一,所以这个仗打得怪没劲的,仇池军多数都是氐族人,本族之间打个什么?谁胳膊粗,就听谁的么。所以这一仗,仇池军斗志很低,便打败了,死者十之三四。苻雅乘胜追击,杨篡的叔叔杨统盘踞武都,听说与之做对的侄子败了,赶紧打起白旗,投降了苻雅。
  
  杨篡本想兄弟阋于墙而共御外虏,谁知叔叔降了,他一害怕,也跟着降了。前仇池就这么灭亡。
  
  苻雅押着杨篡去了长安,派杨安在仇池旧地镇守。实际上,算是前仇池杨初一脉重新执掌了这块地盘。
  
  所以说别内乱,再强大的国家,一内乱就什么都虚了。
  
  再说王猛,奉令攻打前凉,先打枹罕。
  
  还记得我讲过的那段王猛捉李俨么?
  
  枹罕本是陇西豪族李俨的地盘,王猛捉李俨后,依照与张天锡达成的口头协议,将枹罕留给了前凉。那么如今要打前凉了,自然先打枹罕。
  
  王猛打仗一向很阴,他来了个闪电战,也不打招呼,突然发起进攻,张天锡措手不及,吃了暴亏,枹罕丢了,前凉五千甲军被俘。
  
  王猛得胜后,向苻坚报捷,苻坚趁机写了封信给张天锡,意思是打,你是绝对打不过的,既然你祖先曾经向前后赵都称过臣,你何不向我称臣呢?你别以为凉州可以抗拒我的大军,当年荆州刘表也说可以抗击曹操呢。张天锡大惧,登时遣使称臣。
  
  称臣了,还打不打?
  
  暂时不打。
  
  苻坚有他自己的算盘,如今北方粗定,还要休养生息,不宜连番用兵,且前凉版图直至吐鲁番,非仇池可比,真打起来,说不定旷日持久,徒耗民力。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苻坚之所以不打前凉,是要积蓄力量打更值得打的地方——四川。其实前凉此时还未纳入苻坚的歼灭范围内,只要它不捣乱,苻坚就不愿意耗费兵力对付它。相对于前凉,东晋的诱惑力反而更大。
  
  我刚说过,江南很厉害,所以苻坚先打西北,但打西北并不意味着他以后就不打算打东晋。而打西北,恰恰是打东晋的前戏,后方稳固了,才能向前方用兵。但是桓温很厉害,这是事实,所以苻坚打算,先打四川。你桓温再厉害,镇守的是江东一带,我突然兵进四川,你根本来不及救。四川一拿下来,前秦既对东晋便形成了三面包围,又有了西南的粮食基地,那时候再找机会拿下江东,便不算太难了。
  
  这就是苻坚暂时不动前凉的原因。
  
  但打四川不是说着玩的,得先探听一下东晋的状况,如有备,则需小心从事。
  
  371年11月,苻坚突然得到消息:东晋政坛出现巨大波动,桓温欲废帝树威。
  
  苻坚不知道,此时江南因为桓温的折腾,将彻底崛起一户豪族,正是这户豪族,在未来担当了前秦的掘墓人——陈郡谢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秦帝国(15)
  
  桓温这个人,不老实,抛去能力问题,此人的性格,颇像曹操。他不愿甘居人下,逢盛世则为能臣,遇乱世则为枭雄。公元371年,老桓同志六十春秋了,六十岁的三军总司令,再不干点啥,他觉着对不起自己这一辈子。
  
  桓温对王敦挺佩服。想当年王敦造反前,经常拿着筷子敲碗,边敲边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唱着唱着,就造反了。如今桓温也跟着他学,只不过更进了一步,人家是唱歌,他是说歌:“男子不能流芳百世,当遗臭万年!”
  
  他说了好多年,说腻了,也说烦了,就打算玩点儿刺激的,用广东话讲,那叫搞搞震。
  
  搞什么震呢?
  
  他要学曹孟德,挟天子以令士族,当站着的皇上。
  
  搞震之前,他寻了个术士,就问人家,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发展是什么?
  
  术士不会察言观色,看了半日的面相,实打实告诉他:位极人臣。
  
  桓温就有些火儿,我都六十了,位极人臣还用你说?我就不能称王称霸么?但只能心里想,嘴上不能说。他气哼哼的打发走了术士,就找到他手下最得力的那位参军——郗超。他问郗超,说前番我不听你的话,结果北伐败给慕容垂。这次我打前秦手里收回了寿春,你看能否抵偿北伐之败?
  
  郗超想了想,说不行,那次败得实在是惨点儿,单凭收回一个寿春,不足以平息朝臣对您的非议啊。
  
  桓温又挺不高兴,但也没说什么,和郗超扯了些别的,便安排他在自己府中过夜。
  
  有人据此说桓温有双性癖,和郗超有一腿,要么你大老爷们六十了,把一个成年男子留府里睡觉做什么?我看这可两说,人家刘关张还一个大床呢,水浒传里张都监还留武松过夜呢,古代么,关系好,很可能就同塌而眠或者夜晚议事,不见得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不废话了,单说这天夜里,郗超和桓温谈到半夜。郗超说你呀,别看六十了,地位还不稳啊。桓温紧张得够呛,说你快说说!郗超说你看,对外,北伐败了,对内,民众怨你,你里外不是人啊,这地位能稳固么?桓温就问那怎么办?郗超说只有挟天子令诸侯,方能镇压四海!
  
  嘿!桓温大喜,这真是不是一路人,不进一家门,你所说,正是我所想!
  
  可如何挟天子令诸侯呢?
  
  郗超说这还不简单,找个借口,废了当今皇帝,另立一个傀儡,他敢不听您的么?
  
  嗯,有理!
  
  此时的皇帝名叫司马奕,挺年轻,也没犯过什么过错,找什么借口废了他呢?桓温想啊想啊,想不出,最后找了个最老掉牙的理由——皇帝身体不好。
  
  身体不好,不能当领导,所以,请您退位。
  
  这东晋司马家真个是窝囊无比,打第一届皇帝司马睿开始,就受大士族的把持,活活气死了。以后几任皇帝,没一个过顺溜的,光是士族造反就经历了几次,直到眼下这位司马奕同志,还是脱不开士族的控制,让他上台就上台,让他下来就下来。桓温手握重兵,权倾天下,他敢不听么?便下台了。
  
  其他士族对桓温这个做法很不满,大家都是士族,你凭什么飞扬跋扈?废帝也不跟我们商议一下,难道你有特权,我们就没有么?所以司马奕被废后,朝廷大员们对桓温是冷眼相望,谁也不吭气,来了个此时无声胜有声,个个都不配合他。
  
  司马奕被废,谁上台呢?
  
  前面我说过的那位会稽王司马昱。
  
  古代凡事都讲究一个正宗,既然新皇帝上台了,总得主持个仪式才好,否则好像他自己封自己似的,既没得到大臣承认,也没得到神灵赞同,多没劲啊。因此桓温拉过来司马昱,就吩咐文武百官:有明白事儿的,请出来主持一下新君登基大典。
  
  问了三五遍,没人搭理他。
  
  桓温这火儿越烧越旺,他又问:怎么没人懂得新君登基该怎么做么?
  
  有人回答:新君登基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但自我晋朝南渡以来,从未发生过废立之事,所以废立之事该如何主持,我们全不知道!
  
  桓温脸色就开始变,瞅这意思,要宰活人。
  
  尚书仆射王彪见势不妙,赶紧出头,说不会可以学嘛!说着令人找来一本《霍光传》,他倒聪明,翻开书,看看汉朝霍光废帝立帝时是怎么做的,然后吩咐人照书上来做。这样,才勉强过关,让司马昱登基完毕。
  
  司马昱登基后,史称晋简文帝。他一样怕桓温废了他,整日里战战兢兢,桓温说杀谁,他就只有杀谁,桓温不高兴的事儿,他也不敢做,日日如此,就气坏了身边一个官员——谢安。
  
  还记得我前面提过的谢尚么?我说过,谢尚的堂弟,就是谢安。
  
  谢安也是大士族陈郡谢家的后人,此人和桓温,自幼相识。其实也不奇怪,士族么,高干子弟,有几个小时候不一起玩的呢?谢安四岁时,就因聪明受到过桓温的父亲桓彝的称赞,长大后,当时最大的士族琅琊王氏之首王导,都被他的博学多才风流俊雅所打动,所以谢安是个风流才子,饱览诗书,长得美。
  
  这谢安最牛的一个特点,就是冷静。甭管出了什么事儿,天塌下来都像吃了安定似的,N镇定。本来就儒雅,模样也俊秀,再加上镇定,就成了当时士族子弟纷纷效仿的偶像。
  
  虽然优点多多,可年轻时的谢安却很有一股老子出关不回头的架势——不做官。
  
  老子就是喜欢清静无为,就是要修道成仙,凡俗之事与我无关,不做官,坚决不做。谁请他他也不去,甭管是地方大员还是朝廷命官,一律不买账。桓温刚掌权的那阵儿,也曾请他出山,照样被拒绝。
  
  后来出了事儿,他没办法,终于出山了。
  
  什么事儿呢?
  
  他有个弟弟,叫谢万。这谢万和谢安一样,自幼就有名气,但不一样的是,谢安不喜欢做官,谢万却对仕途很有兴趣。公元358年,谢万怀着极大地抱负,登上了为官之路,做了东晋的西中郎将,兼豫州刺史。
  
  这豫州刺史不是好活儿,因为豫州根本不在东晋手里,凡是给了这个官儿的,基本上都要先去当炮灰。谢万也一样,刚一上任,便受命北伐。可问题是,谢万没带过兵,他只会吟唱作诗,不会带兵打仗,下了部队就像一个教书先生似的,把自己关在指挥部里,天天念书,其他的一概不管。
  
  谢安知道后就挺着急,说你不能这样,要打仗了,你不和底下人交心,他们能替你卖命么?谢万一想也是,那好吧,就和将领们谈谈天吧。
  
  找个日子,谢万把全军将帅找到一处,打算拉拉感情,谁知当这些个大老粗挤满了帅帐以后,一向引吭高歌的谢万,竟不知该说什么。
  
  从没见过这么多丘八,一个个直眉瞪眼的望着他,他一紧张,平日里张口即来的那些华丽辞藻,都飞了,想说几句老百姓常说的大实话,又不会,他就木在这儿了。
  
  可总木着也不行啊,时间久了下属会瞧不起你的,谢万眼睛翻了半天,猛然间冒出一句:诸位都是劲卒啊!!
  
  彻底歇菜。
  
  人家都是将领,打了多少仗才得了个将军做,那是脑袋栓裤腰带上赚来的,他可倒好,一张嘴说人家是“劲卒”,把人家自尊心给伤透了。结果这次北征惨败,谢万被废为庶人。家族里的人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谢安坐不住了。他知道,再不出头,他谢家的整体位置就要下滑。因此他赶紧走马上任,为保住家族的豪门地位牺牲了自己的前期选择。
  
  到了桓温废帝的时候,谢安已经官至侍中。
  
  侍中,宰相里的一员。
  
  谢安对桓温的跋扈,也非常不满,但是他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或者明着作对,或者冷暴力,而是想方设法从侧面,去挖苦桓温,让对方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过分。
  
  其他大臣见到桓温,都是施礼便可,唯独这谢安,每次离着桓温足足五十米远,就开始下拜。把桓温弄得莫名其妙,说你这是怎么了?谢安道:“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皇帝老子都给你下拜,我做大臣的岂能不赶紧拜?!
  
  桓温气得支吾半晌也说不出话。
  
  公元372年6月,司马昱突然病重,要死。当时桓温不在朝中,司马昱一连气下了四道诏书,桓温就是不来。
  
  他怎么不来呢?
  
  原来自打立了司马昱,桓温就有个梦想,他觉得自己能废帝立帝,能耐不小,司马昱无非是模仿汉献帝旧事而已,如果懂事的,就该学学人家献帝,把位置禅让给他。桓温等了半年,司马昱也没有禅让的欲望,但桓温却不死心,认为这一天迟早会到。
  
  可突然间,司马昱要死了,桓温这心里就开始七上八下,他又见司马昱临死前竟连下四封诏书找他,他就铁了心不回去了。
  
  为什么呢?
  
  他觉着,凭自己的权势,司马昱的后代无论是谁登基,那都是说废就废。司马昱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临死前干嘛要下四封诏书,急哧白咧的找他回去?不就是想把皇位禅让给他么?但越是如此,越不能回去。否则,自己一回去,临死前的皇帝就宣布禅让,那其他大臣怎么看我?还不得说我是冷血?皇帝都快死了,还逼着他禅让?所以桓温不回去。他等着司马昱写遗诏,在遗诏里写明,让自己当皇帝。他觉着那样,人家就没什非议了。
  
  那桓温猜得对不对呢?
  
  还真没猜错。司马昱见桓温不来,便写了遗诏,说我死后,我儿司马昌明为帝,大司马桓温摄政,我子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可取而代之。
  
  好嘛,他学起刘玄德来了。可人家刘大耳朵那是试探诸葛亮,这位仁兄却摄于桓温的淫威,来真的。
  
  不久,司马昱翘辫子了。桓温得到消息,心头大喜,他觉着遗诏肯定写明,禅让皇位于己。于是便大摇四摆的,前望朝廷,去了一看,就见遗诏中写:“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桓温这火儿腾一下子窜到顶梁,早有人告诉他,司马昱临死前说“我子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可取而代之”,怎么成了“如诸葛武侯故事”了呢?
  
  这两句话难道意思不一样么?
  
  当然不一样。
  
  “我子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可取而代之”虽然是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但是否取而代之,由诸葛亮说了算,也就是说,这句话的答案,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诸葛亮自然不敢取而代之,但谁能保证后世的人有了这个机会,就不敢抓住呢?
  
  而“如诸葛武侯故事”则不然。
  
  诸葛亮的事迹早已摆在那里,人家没造反,而是兢兢业业辅佐刘禅一辈子。“如诸葛武侯故事”,那也就是让桓温也不要造反,也兢兢业业辅佐司马昌明一辈子,那桓温能干么?这谁呀?玩这种文字游戏耍我?!
  
  他就拿眼睛四外踅摸,一眼看到谢安,嗯,这件事不是你撺掇的,还能有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秦帝国(16)
  
  其实这件事,还真不是谢安撺掇的。
  
  撺掇简文帝临终前写遗诏的那位,叫王坦之。
  
  王坦之,字文度。祖籍:山西晋阳。他爷爷,叫王承当过骠骑将军,还在东海王司马越手下干过参军。王承的叔叔,就是三国时的魏国司空王昶的儿子王浑。王昶又是谁呢?此人是晋阳王家的老祖宗,以做魏文帝曹丕的文学侍从起家。
  
  王坦之的父亲,叫王述。其实这个人我们大家都知道,上学的时候,课文里学过。还记得那时的语文课有这么两段么?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辗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云:“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王蓝田,就是王述,王坦之的爹。
  
  此人家道渊源就介绍到此。那年月祖上能做官的,几辈子都是官,所以到了王坦之这辈儿,也做到了侍中一职。诏书,就是他在他的撺掇下修改的。
  
  司马昱临死前,已经说得明白,要将“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可取而代之”写到遗诏里,记事的也真就把这句话写进去了,写完后,就拿给大臣看。由于王坦之是宰相,所以他第一个看到,看完以后,这位一把抢过遗诏就进了司马昱的寝宫,当着司马昱的面儿,咔嚓咔嚓,撕了个粉碎,把这个遗诏给毁了。
  
  司马昱都快死了,还被王坦之郁闷了一把,他眼瞅着遗诏被毁,干着急,爬不下床。急得他直叫: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你护着也没用!
  
  这皇帝挺想得开。
  
  王坦之可没司马昱那么想得开,左右你快死了,你什么都不怕了,我还活着呢,让我受桓温的气么?他正颜厉色的对司马昱道:“天下,宣帝(司马懿)、元帝(司马睿)之天下!陛下有什么权利擅自处置!”
  
  说完,令人重取笔墨,另拟遗诏,这才有了“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所以桓温此时看到的遗诏,就出自王坦之的手笔。
  
  桓温有心发作,又怕不好收场,转念一想,先回驻地,待来日领兵回京,再作计较。想到此,他也不说当不当辅政大臣,扭头走了。
  
  373年2月,刚开春,桓温便领军入朝。看这意思,要来真的了。走到建康西南的新亭时,突然下令:让谢安、王坦之前来见我!
  
  报事的飞速报给朝廷,王坦之一听,凉了半截,完了,我改诏书的事儿,桓温到底知道了,这次杀气腾腾的叫我去,去还不是去?他犹豫个没完。谢安这人,一向无比镇定,此时也不例外,仍旧玉树临风一般。他见王坦之有些畏惧,就说我一个人去吧,晋室存亡,在此一行也。
  
  说完,他走了。还是那么潇洒,还是那么飘逸。
  
  王坦之见谢安一点也不在乎,他脸上挂不住了,便也跟着走向新亭。
  
  文武百官一看两个宰相去了,干脆,咱都去算了。呼啦啦,全去了。
  
  桓温大军于新亭扎营,文武百官迎于新亭至建康的大道两侧,只见桓温手下铁甲无数,剑戟遮天蔽日,这些文武就好像赴鸿门宴一样,吓得低头噤声,浑身打颤。王坦之更是汗流浃背,连手里那块手版,都拿倒了。
  
  不一会儿,有军卒禀报,让各家文武入桓温帐中宴饮。文武百官不敢不去,战战兢兢入了桓温大帐一看,吓得是体如筛糠。
  
  看到什么了这么害怕?
  
  敢情他们发现,大帐的后面,有一排排穿着战靴的人腿。分明是埋伏了刀斧手。
  
  唯独谢安,从容无比,他毫不客气,大步走入席中坐下,对桓温道:“我听说诸侯要是明白事理,就该把兵将放到边境御敌。明公这么明事理的人,怎么把兵将放在帐后呢?”他一语道破玄机,桓温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自我解嘲道:“时局动荡,我这也是不得不防啊。”打个哈哈,便将刀斧手撤了。
  
  由于谢安的镇定,使桓温误以为朝中尚有潜在的大势力反对他,权衡再三,知道自己人望不足,到底不敢明着篡位,只得暂且作罢。
  
  373年7月,61岁的老人桓温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辈子确实如那位算命的的所说,只是个位极人臣。他临死前,请求朝廷能给他加九锡,也就是九种礼器,这代表着朝廷对一个有功之臣的最高礼遇,但王坦之、谢安、王彪之三人为打压桓氏的势力,故意拖延时间,嘴上答应得快,手上做得慢,就是不给他加。桓温到死也没盼来这份九锡之礼。
  
  桓温死后,遗书让弟弟桓冲领兵。由于桓氏军权尚在,因此谢安、王坦之等仍旧将边境各州防务交与桓冲等人,好在桓冲与桓温性情决然不同,此人毫无称霸的野心,到还让谢安等放心些。但放心一时,放不下一世。谢安思考再三,还是让太后垂帘听政,以防新帝年幼,为权臣左右。
  
  闹了一年多,废了一个皇帝,死了一个皇帝、一个大司马,东晋终于安静了,可刚安静下来,前秦的铁蹄便踏向了四川。
  
  前面讲过,苻坚早有取四川之心,如今桓温死了,东晋还有何人可以阻挡?打吧。
  
  苻坚派兵两路,共计五万人马,一路出汉水,一路出剑门,直奔四川的梁州、益州,此时东晋梁州刺史姓杨名亮,是个新面孔。原来那位司马勋呢?此人后因割据四川造反被杀。司马勋死后,杨亮接任。新官上任没几年,前秦兵就到了,杨亮一看不好,赶紧组织抵抗,他知道四川的晋兵不堪用,便组织了上万名少数民族合成一支军队,要与秦兵死磕到底,这群少数民族有一个响亮又可怖的名字:巴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秦帝国(17)
  
  杨亮的老祖宗,就是东汉鼎鼎大名的关西夫子杨震。
  
  不知道杨震是谁?谷歌儿去吧。
  
  祖宗名镇四海,后辈焉能不奋进?杨亮雄赳赳气昂昂,领着一万多名巴獠,迎着前秦兵就冲了上去。
  
  巴獠,是指四川境内不服管束的少数民族,这群人平时凶悍野蛮,茹毛饮血,诸葛亮在蜀中的时候,曾经专门筑过几座城池,防止巴獠入州县为祸。杨亮自认为比诸葛亮强,他来个人尽其才,把巴獠武装起来,拉上火线。寻思着靠这些野蛮男儿守土安民呢。
  
  杨亮与前秦军于汉中相遇。巴獠作战毫无纪律可言,兴起就搏命,打不赢就跑,与猩猩无异。一遇前秦军,便如野兽般舍死猛冲,怎奈秦军训练有素,兵种配合默契,光靠勇气根本打不赢。巴獠见不能胜,便丧了勇气,被秦军一个反冲锋打了个落花流水,大败而去。
  
  汉中丢了。不久,剑门也失守。
  
  前秦军直奔梓潼。
  
  梓潼,四川西部重镇,拿下梓潼,过绵阳,可直达成都。
  
  梓潼的守将叫周飏(yáng),这位是个好男人,觉着战争是国家的事儿,不能连累妻儿老小,便派人将老娘、妻子护送出城,沿水路往江陵去。他自己呢,准备抗战。
  
  我说过,前秦兵分两路,一路走汉水,一路走剑门。而周飏的妈和老婆很不幸,恰好走的也是水路,也就是说,她们和走汉水的秦兵兴许能遇上。而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双方真的遇上了。
  
  负责攻打梓潼的前秦将军就是仇池杨氏的后人杨安,他攻了几日,便派人告诉周飏:你老婆和老娘都在我手里,你看着办。
  
  周飏确实是个好男人,爱情、亲情,血浓于水,国家算个甚,他投降了。
  
  梓潼丢了不久,广汉也丢了,太守赵长战死。这么一来,梁州基本上为前秦所有,四川地区还剩下个益州。
  
  益州的头头叫周仲孙,此人祖上可了不得,乃是江南周家。周家在东汉末举家迁徙至江南,后为三国时吴国之官,今灭吴后,周家又为晋官,乃江南望族。周仲孙的父亲叫周光,多有军功,屡次平叛,可谓猛将。周仲孙之所以能当上益州刺史,就是因为周家势力广大,南方人都挺畏惧的缘故。
  
  但南方人畏惧,北方人不一定畏惧。
  
  周仲孙为抵挡秦军,率益州军于绵竹扎营。不料秦军本就兵分两路,走汉水的那路倒是被周仲孙耗住了,可走陆地的那路,却绕过绵竹,直取成都。周仲孙一看绵竹成了马其诺防线,登时就灰了。因为成都如果丢了,守绵竹又有什么用呢?他一着急,绵竹也不要了,逃往云南。
  
  梁益二州就这么落入前秦囊中。
  
  东晋朝廷闻听四川失守,忙派兵欲收复失地,却因一时缺粮,晋军驻守巴东地区。
  
  实际上究竟是真缺粮,还是怕前秦,我看后者居多。
  
  蜀地本为晋土,后为巴氐李氏所有,又为桓温收复,由于汉民占主体,因此蜀人在认同感方面,更喜欢东晋,而对北方少数民族怀有深刻的敌意,所以前秦占蜀地后不到半年,蜀人突然爆发反秦起义,自发组成义军两万,同时派人向东晋请救兵。
  
  东晋本不甘心就这么丢了四川,听说蜀中义兵起,赶忙派猛将桓石虔领兵再攻四川。
  
  桓石虔这个人可算是东晋的一把利剑。
  
  此人是桓温的侄子,作战勇猛无比,常随桓温北伐,屡建功勋,前秦将领都知此公大名,甚至将此人的战斗力夸张到什么程度呢?说只要他一来,得疟疾的士兵,都能立马好病。为什么呢?吓的,出身汗就痊愈了。
  
  桓石虔自江南出发,直达重庆东面的垫江。此处是入川必经之路,守把此处的,乃前秦大将、羌族首领姚苌。
  
  桓石虔不管那些,什么首领不首领,上来就打,结果人的名,树的影,一来了秦军就害怕,姚苌还真打不过他,被桓石虔杀得是大败而走。
  
  与此同时,四川内部也炸开了锅,蜀地的汉人与巴獠表现出空前的团结,这两个斗了百年以上的群体一致对外,将矛头对准了新来的氐人,汉、獠合兵一处,兵力竟达到五万以上,围攻成都,将氐族政权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中。
  
  苻坚在长安闻报,心头不安,蜀地如此之乱,我还怎么拿它做灭晋的后方基地?他一面吩咐驻防蜀地的秦军拼死抵抗,一面命令大将邓羌率军五万再次入蜀,打算与汉獠联军死磕。
  
  此时四川的局面,开始变得激烈而微妙:中心地带,成都的前秦军在拼命的防守,而汉獠联军在猛烈的攻城;同时桓石虔的晋军在川东,正加快脚步往成都赶,要与汉獠联军一道灭了守卫成都的前秦军;又同时邓羌的援军在川西,也猛往成都跑,要与成都的守军一道灭了城外的汉獠联军。
  
  是否有点像一战的凡尔登绞肉机?
  
  不太像,但有那么一点意思,至少这预示着一场惨烈的大战即将开始。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1: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