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4 13: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04)
子玉果断地下令左军司令子西出击,奔袭晋军的右翼。
子西急着抢下头功,命令楚国士兵全力进击。但是晋军右翼的上军兵团只是佯装退却,当楚军的左军战车以迅雷般的速度发起冲锋时,上军司令员狐毛下令全体战士调转车头,做好战斗准备,迎击楚军。
先轸诱敌深入的计划取得成功。此时晋军右翼的上军兵团伪装撤退,位置在中军兵团之后,而子西的楚军在进攻时,必然要穿过晋中军的右侧,才能对上军兵团实施攻击,就在楚军子西兵团穿过晋中军的右侧时,晋军总司令先轸已经看出楚军已经进入到晋军的夹击范围,他果然地将军中军中最精锐的公族亲军投入战斗,对楚国左军实施拦腰截杀。
子西本来认为晋军右翼兵团尚未开战就先溜,只要楚军大举进攻,必定是势如破竹,晋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他遇到了多么强劲的一个对手,无敌的楚国兵团在中原战场第一次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而且晋军在人数上的优势很快就体现出来。
此时楚国的中军兵团仍然按兵不动,子玉本来以为子西的进攻十拿九稳,因为他判断晋军已经没有斗志,然而令他意外的是,晋军的撤退根本就是个圈套,致使进攻的子西兵团遭到晋军中军与上军的夹击,子玉一看大势不好,赶紧命令楚军中军兵团前进。
然而战场的形势已经迅速向有利于晋军一方演化了。
楚军右翼的陈、蔡两国的军队在胥臣的打击下,落荒而逃,子玉兵团的右翼已经失去保护,如果子玉贸然突进,后路将很可能被胥臣的晋军所截断,那么楚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面对这种险情,子玉犹豫了一下,就要他迟疑的时间里,子西的左军在晋国上军与中军两大生力军的的夹击之下,完全招架不住,很快被击溃。
楚军的左翼部队和右翼部队均已被晋军击溃,楚中央军已经成孤军之势,如果不能马上撤出战斗,势必会被晋国的三路大军合围歼灭。子玉看到胜负已判,长叹了一声,无力再挽回败局,下令中央军全线撤退。楚军毕竟是实力超强,中央军在撤退过程中,秩序井然,丝毫没有受到败局的影响,因而并没有受了很大的损失,由此也可以看出楚国军队的军事素养之高。
如果单从战斗的结果来看,楚国只是遇到小挫折,因为楚军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基本上未受损失,除了阵亡人员之外,楚军被俘虏了一千多人,被缴获一百辆战车,损失并不是特别惨重,这得益于楚军总司令子玉的明智退兵,保全了楚军的实力。
但是从战略意义上说,楚国则是遭到其北进中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失败。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次大战,由于楚国的战败,使中原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晋国以强有力的手腕,遏制住楚国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同时也宣告了晋国作为中原霸主的时代的来临。
愤怒的楚成王将这次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楚军总司令子玉的一意孤行,他派人严厉谴责子玉:“你如果带着残兵败将回到楚国,请问如何面对申、息两地父老乡亲?”楚军中阵亡与被俘的士兵,主要来自申、息两地,故楚成王有此一问。子玉深知罪行深重,他想以自杀谢罪,但是子西等人对他说:“还是等待大王的命令吧。”楚军撤退到连谷时,楚成王没并有下达宽恕的命令,子玉这个人,为人刚强,荣誉感很强,很要面子,到这个时候,他知道无法取得楚成王的谅解,便以自杀的方式谢罪。
从城濮之战的前一年楚军围攻宋国算起,这场战争的波及面非常的广,是不折不扣的国际大战,大战的两个轴心国是晋国和楚国,在晋国一方,其同盟国包括齐国、秦国、宋国;而在楚国一方,其随从国有鲁国、曹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总计有十二个国家卷入这场战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过六旬、历尽艰辛才登上晋国国君宝座的晋文公,终于在他风烛残年之际,以一场伟大的胜利,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下一节《铸就霸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