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3: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01)
  
  元帅果然见识非凡,深谋远虑,晋文公大喜,同意先轸的建议,下令将楚国特使宛春拘捕,囚于卫国,然后私下与曹、卫两国政府秘密谈判,答应恢复两国的主权,归还两国的土地,前提条件是两国政府必须与楚国绝交。想那曹、卫两个小国,本来就是夹在强国之间的墙头草,风吹哪边倒哪边,哪有什么原则可言,一听说要归还被占的土地,恢复主权,又何乐不为呢?于是宣布脱离楚国的联盟,倒向晋国一边。
  不出先轸所料,子玉气坏了。
  楚军总司令子玉本来对自己提出的停战条件十分得意,认为如果晋国同意,那么他就以放弃宋国的代价,保全曹、卫两国,并不吃亏;如果晋国不同意,那么国际舆论就会谴责晋国破坏和平,这样对楚军来说,就占有先手了。不想老奸巨滑的先轸却釜底抽薪,反而暗中许诺曹卫、扣押楚使,令子玉的计划全功尽弃。
  先轸的计划令楚国既失去宋国,也失去卫国与曹国,这么一来得不到半点的好处,这位楚军统帅不禁恼羞成怒,决定要凭借武力,主动出击,试图寻歼晋军主力。
  楚军在兵力上本来就逊于晋军,子玉此举,正中晋文公的下怀。
  
  强大的楚国兵团迅速向北推进,晋文公下令晋军后撤。晋国的将领们对晋文公说:“您是国君,子玉只是令尹,以国君之尊,竟然畏避楚国之臣,这是耻辱。况且楚军已经在宋国作战的时间很长了,士气衰竭,正可迎头痛击,为何却不战而退呢?”
  撤军的主意,大约是出自狐偃,所以他站出来反驳说:“用兵作战,理直才会气壮,理屈士气便凋零,岂是与征战时间的长短有关系呢?当年国君落难之时,如果不是楚国的恩惠,恐怕也没有今天。当年国君曾许诺楚王,倘若不幸两军交锋,愿意退避三舍,今天我们避开楚军的锋芒,向后撤退,就是为了报答当年楚国的恩惠。如果现在我们忘恩负义,背弃诺言,那么我军就会理屈气衰,而敌军就会理直气壮。况且楚军乃是百战之师,战斗力十分强大,决不可以认为他们疲惫不堪,从而低估其实力。如果我们自动后撤,楚军也自动退兵,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也没有什么其他要求了。如果他们还一味追击,那么就是以楚国之臣,凌逼退让的晋国之君,楚国就是理亏了。”
  当然,狐偃可能只把话说了一半,只说是为了报恩于楚国,逃避三舍(九十里),另一半话没说出来,其实退避也是一种战术,诈敌之术,欺骗之术。楚军雄视天下的战斗力,在诸侯国中是出了名的,但是晋军的战斗力,对楚军来说,则相当陌生。晋文公与狐偃借用“退避三舍”,既赢得了报恩的美誉,更重要的是达到了迷惑敌军的目的,而楚军统帅子玉正是一个刚愎自用、趾高气扬之辈。
  
  晋军撤退了,从曹国退到了卫国境内的城濮,楚军也尾随而至。
  此时城濮地区杀机四伏,战争阴云密布。在晋国一方,除了晋国三军主力之外,还包括宋成公亲自指挥的宋国军队,归父、崔沃指挥的齐国援军,以及秦穆公的儿子率领的秦国兵团,晋方联盟军的实力非常强大。
  在楚国一方,参战的除楚国之外,还有陈国与蔡国的军队,曾加入攻宋战争的郑国与许国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大约是预感到楚军要吃败仗了。子玉显然是把晋军的撤退视为懦怯的表现,他自恃楚军的非凡战斗力与勇往无前的勇士精神,必定可以大败晋军。当年以齐桓公之霸、管仲之谋,集八国联军之优势兵力,深入楚境,尚且不敢与楚军正面对决,可见在当时中原诸侯眼中,楚国是多么可怕的一个国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3: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02)
  
  大战在即,晋文公开始犹豫不安了,能否战胜楚军,他没有把握。同楚军展开这场决战,这是关系到晋国未来乃至中原未来的一场大战,晋文公深感巨大的压力。
  这一天,晋文公巡视兵营,无意中听到有人在唱歌,歌词是这样的:“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这歌词的原意是:原野上野草丰茂,要割掉旧的野草,种上新的庄稼。晋文公听到“舍其旧而新是谋”这句话地,他心里猛跳了一下,他以为是士兵们在讽刺他忘记楚国的旧恩。中国古代的语言过于简洁,会引起一些理解的不同,晋文公认为这是讽刺他没有报恩道义,而歌者的本意,很可能是要暗示根本就不要去理会那些旧恩,而要专注于谋划新局。
  
  晋文公心情烦躁不安,他找来了狐偃与栾枝等人,征求其对时局的看法。
  狐偃果断地回答说:“事到如今,惟有决一死战。如果战胜强楚,就能在诸侯国中建立威信;如果战败了,我国凭借高山大河的险要地形,也不致于招来祸患。”
  心事重重的晋文公还是略显迟疑地问道:“楚国对我的恩惠要怎么办呢?”
  下军司令员栾枝回答道:“主公您看看,汉水以北的姬姓诸侯,差不多都被楚国灭亡了,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姬姓诸侯国来说,乃是一大耻辱。您老惦记着楚国的小恩小惠,却把姬姓国的大耻大辱抛到脑后,这样做不值得,应该借此机会,与楚国决战。”
  晋文公这才跟狐偃等人说了他做了一个恶梦,梦到自己与楚成王搏斗,结果被楚成王揍倒在地,仰面朝天,楚成王狠狠扑上来,压在他身上,用牙齿咬他的脑袋。这个梦可把晋文公给吓坏了,在梦里自己不是楚成王的对手,这绝对是个凶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晋文公在此时难以掩饰自内深处的恐惧与不安,他担任晋国国君仅五年的时间,虽然晋军实力很强,但远不及楚军的身经百战,楚成王在位已经四十年,这段时间是楚国建立以来最鼎盛的时期,势力席卷中原,只有齐国与宋国苦苦支撑,楚国兵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实为天下最精锐的部队。
  看来晋文公开口闭口要报答楚国之恩,不过只是心虚避战的借口罢了。
  善于察言观色的狐偃反应非常的敏捷,他马上对晋文公说:“这个梦可是大吉之兆啊。”晋文公一听,有没有搞错,梦里自己被楚成王打倒在地,还被咬脑袋,这算什么大吉之兆呢?
  狐偃不慌不忙地说:“主公仰面朝天,意味将得到上天之助,楚王匍匐向下,意味着楚将伏罪,完全被我们所制服。”狐偃一番胡说八道的解梦,对有几分迷信的晋文公还真起作用了,稍稍驱逐其内心的恐惧与迷惘。
  在狐偃与栾枝的一番劝导下,晋文公终于作出决战的决心。
  
  楚军向来以悍勇而著称,楚军总司令子玉准备实施心理战术,他派勇士斗勃前往向晋军挑战,斗勃驾着战车,独自跑到晋军的阵营前,向晋文公传达子玉的话:“请贵军派出一名勇士,进行一场单打对决,国君可以倚在战车的横木上观看,我也可以大饱眼福。”
  晋文公派栾枝为代表,传话给斗勃:“寡人已经听到贵国出战的命令了,只是不敢忘记贵国的恩惠,所以才退避三舍,不敢迎战,不想视楚军为敌人。既然贵军不肯罢战言和,那么请转告贵国的将士:‘准备好你们的战车,效忠你们的国君,明天早上战场上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3: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03)
  
  这一天是四月初一,晋文公在高地上检阅了晋国三军,当时晋军拥有七百辆战车,战马身上套着皮带,将领们个个精神抖擞,士兵们队伍整齐,武器锋利,晋文公视察后评价说:“军中将士长幼有序,军纪良好,现在可以投入战斗了。”
  阅兵仪式后,晋军开始进入紧张的战前准备,砍伐树木,秣马砺兵,全军上下,士气高昂。同时秦、齐、宋等友军部队也均作好战斗准备。
  
  四月二日,城濮。
  这个小地方将因为这场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战争而载入史册。
  两军在平原上展开正面对决。楚军方面的布署如下:楚令尹子玉亲自指挥中军,中军是楚军的主力部队,还包括楚成王所派来增援的西广、东宫、若敖的六卒部队,这些是都是楚军中精锐中的精锐;左军由军事总长子西指挥,主要是申、息两邑的军队,也就是以前被楚所灭的申国、息国两地,战斗力上稍逊于中军;左军由斗勃所统率,主要是陈、蔡两国的军队,战斗力不强,这是楚军的弱点所在。
  相较于楚军,晋三军的战斗力相对均衡,而且有秦、齐、宋的军队作为机动部队。晋军的布署如下:中军由元帅先轸指挥;上军由狐毛、狐偃统领;下军由栾枝、胥臣为正副司令。在具体的对阵上,将以栾枝与胥臣的下军迎战楚军团中的右军,即楚军最薄弱的环节,而其余两军先按兵不动,以等待元帅先轸的命令。
  能否击败强大的楚军,关键在于击垮楚军中实力最弱的右军兵团,即陈、蔡联军,但是楚军的布阵,使得右军兵团随时可以得到实力强大的中军兵团的支援,对于晋军总司令先轸来说,还必须要牵制楚中军兵团,为了达到牵制子玉的中军兵团的目的,先轸制订了一个大胆的军事欺骗战术。
  
  战场上一片肃杀之气。
  在一阵平静之后,晋军下军副司令胥臣率先进攻楚军的右翼兵团,即陈、蔡联军。胥臣命令将战马蒙上虎皮,蒙上虎皮的作用,一是增强战马的防护能力,再则是增加攻击时的气势,使对方的战马产生畏惧。陈、蔡两国的军队本来战斗力就不强,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下,很快就乱了手脚,在晋军战车的冲击之下,很快演变成一场溃逃。不过楚军从来就没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陈、蔡两国的豆腐军身上。
  在晋军下军与楚军右翼兵团开战的同时,双方的最强大的中军部队都没有轻举妄动。为了搅乱楚军总司令子玉的判断,晋军总司令先轸连续实施三个欺骗手段。欺骗之一,位于右翼的上军司令员狐毛挂起中军元帅的旗帜,让子玉错误地判断晋军实力最强的中军乃是位于右翼,子玉这样的判断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楚军受南蛮习俗尚左的影响,经常将主力集中于左翼,而源于中原文明的晋国则尚右,右翼作为最强的配置,这是有可能的;欺骗之二,乃是晋军右翼兵团,即上军司令员狐毛假装畏惧后撤,给楚军造成晋军内部混乱的假象;欺骗之三,下军司令员栾枝在晋军的阵地后面,让一部分士兵用战车拖动砍下的树枝奔驰,扬起漫天飞尘,使楚军将领判断晋军的部队正在逃窜。
  晋军的这一系列军事欺骗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楚军总司令子玉密切关注晋军阵地的变化,首先是晋军右翼出现撤退的混乱局面,接着又是在阵地后有战车奔驰的漫天尘埃,子玉站在战车上向前眺望,看到晋军中央军的后面尘土飞扬,心中大喜,心想一定是晋军畏惧楚军的强大,所以排在后面的晋军士兵开小差,驾着战车逃跑了,他错误地判断晋军的阵线已经开始动摇,是展开全面进攻的机会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3: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04)
  
  子玉果断地下令左军司令子西出击,奔袭晋军的右翼。
  子西急着抢下头功,命令楚国士兵全力进击。但是晋军右翼的上军兵团只是佯装退却,当楚军的左军战车以迅雷般的速度发起冲锋时,上军司令员狐毛下令全体战士调转车头,做好战斗准备,迎击楚军。
  先轸诱敌深入的计划取得成功。此时晋军右翼的上军兵团伪装撤退,位置在中军兵团之后,而子西的楚军在进攻时,必然要穿过晋中军的右侧,才能对上军兵团实施攻击,就在楚军子西兵团穿过晋中军的右侧时,晋军总司令先轸已经看出楚军已经进入到晋军的夹击范围,他果然地将军中军中最精锐的公族亲军投入战斗,对楚国左军实施拦腰截杀。
  子西本来认为晋军右翼兵团尚未开战就先溜,只要楚军大举进攻,必定是势如破竹,晋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他遇到了多么强劲的一个对手,无敌的楚国兵团在中原战场第一次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而且晋军在人数上的优势很快就体现出来。
  此时楚国的中军兵团仍然按兵不动,子玉本来以为子西的进攻十拿九稳,因为他判断晋军已经没有斗志,然而令他意外的是,晋军的撤退根本就是个圈套,致使进攻的子西兵团遭到晋军中军与上军的夹击,子玉一看大势不好,赶紧命令楚军中军兵团前进。
  然而战场的形势已经迅速向有利于晋军一方演化了。
  楚军右翼的陈、蔡两国的军队在胥臣的打击下,落荒而逃,子玉兵团的右翼已经失去保护,如果子玉贸然突进,后路将很可能被胥臣的晋军所截断,那么楚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面对这种险情,子玉犹豫了一下,就要他迟疑的时间里,子西的左军在晋国上军与中军两大生力军的的夹击之下,完全招架不住,很快被击溃。
  楚军的左翼部队和右翼部队均已被晋军击溃,楚中央军已经成孤军之势,如果不能马上撤出战斗,势必会被晋国的三路大军合围歼灭。子玉看到胜负已判,长叹了一声,无力再挽回败局,下令中央军全线撤退。楚军毕竟是实力超强,中央军在撤退过程中,秩序井然,丝毫没有受到败局的影响,因而并没有受了很大的损失,由此也可以看出楚国军队的军事素养之高。
  
  如果单从战斗的结果来看,楚国只是遇到小挫折,因为楚军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基本上未受损失,除了阵亡人员之外,楚军被俘虏了一千多人,被缴获一百辆战车,损失并不是特别惨重,这得益于楚军总司令子玉的明智退兵,保全了楚军的实力。
  但是从战略意义上说,楚国则是遭到其北进中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失败。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次大战,由于楚国的战败,使中原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晋国以强有力的手腕,遏制住楚国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同时也宣告了晋国作为中原霸主的时代的来临。
  愤怒的楚成王将这次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楚军总司令子玉的一意孤行,他派人严厉谴责子玉:“你如果带着残兵败将回到楚国,请问如何面对申、息两地父老乡亲?”楚军中阵亡与被俘的士兵,主要来自申、息两地,故楚成王有此一问。子玉深知罪行深重,他想以自杀谢罪,但是子西等人对他说:“还是等待大王的命令吧。”楚军撤退到连谷时,楚成王没并有下达宽恕的命令,子玉这个人,为人刚强,荣誉感很强,很要面子,到这个时候,他知道无法取得楚成王的谅解,便以自杀的方式谢罪。
  从城濮之战的前一年楚军围攻宋国算起,这场战争的波及面非常的广,是不折不扣的国际大战,大战的两个轴心国是晋国和楚国,在晋国一方,其同盟国包括齐国、秦国、宋国;而在楚国一方,其随从国有鲁国、曹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总计有十二个国家卷入这场战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过六旬、历尽艰辛才登上晋国国君宝座的晋文公,终于在他风烛残年之际,以一场伟大的胜利,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下一节《铸就霸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3: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05)
  
  五、铸就霸业
  
  城濮之战,使楚成王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北进中原战略,受到了最严重的挫折!在中原亲楚的诸国纷纷背叛,首先是宋国率先脱离楚阵营,然后是卫国与曹国被晋军占领后倒戈,城濮之战后,郑国又倒向晋国。
  郑文公在齐桓公时代,就开始倒向楚国阵营,这也是郑国无力与齐国抗衡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后来慑于齐桓公的实力,又倒向齐国阵营,齐桓公去世后,郑国又摇摆到了楚国一边。这个在郑庄公时代雄视诸侯的中原国家,现在已经是日薄西山,采取骑墙政策,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荡秋千。
  城濮之战,楚军失利,郑文公心里一惊,赶紧采取补救措施。
  郑国特使子人九(名字比较古怪)前往晋军司令部,向晋文公提出媾和请求。对于郑国,晋文公没有好感,当年他落魄的时候,流亡到郑国,郑文公对他甚是冷漠,这是一个颇为不快的回忆。但是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的博弈。拉拢郑国,就是打击楚国,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又怎么会以个人的好恶来放弃国家的利益呢?
  晋国下军总司令栾枝率军队进入郑国,与郑文公签订和平草约,继而在五月初九,即城濮之战一个月后,晋文公与郑文公正式签订两国同盟条约。
  在郑国之后,鲁国、陈国、蔡国等亲楚的国家全都倒向了晋国。
  
  中原一个新的格局形成了。
  晋国以无可争议的实力,取代齐国,成为中原诸侯同盟的盟主。
  雄才伟略的楚成王被历史开了个玩笑,他是那个时代真正的霸主之一,在他四十年的苦心经营之下,楚国北进中原的战略获得巨大的成功,郑国、鲁国、宋国都一度归顺于楚,只有齐国凭借雄厚的积累负隅顽抗,但仍然丧城失地。楚成王的不幸,是遇到了正在崛起中的伟大的晋国,城濮之役的惨败(不是军事的惨败,更重要是政治上的惨败),使得楚成王被挤出了“春秋五霸”的行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楚成王的手下败将宋襄公居然还能在“五霸”中占据一个并不相称的位置。
  晋文公却很幸运地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还在数年前,现在的晋文公,当时的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以诸侯之礼对待他时,他还惊慌失措、诚惶诚恐。此时功成名就的晋文公,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了。
  胜利总是会使人的野心与欲望迅速地澎涨起来。晋文公在流亡时期,长了不少见识,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齐桓公的“霸业”,这使得长期奉行孤立主义的晋国,学到了这种新鲜的国际政治玩意儿。
  晋文公开始复制齐桓公的“霸业”,这场对楚国发动的战争,晋文公当然更愿意把之当作是华夏族对蛮族的一次“攘夷”圣战,虽然楚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蛮族,可是谁在乎这个呢?
  
  “尊王攘夷”,这是管仲提出的“霸业”的模式,如今,晋文公“攘夷”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接下来,要做做尊王的功夫了。
  晋文公先是搞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向周天子“献俘”的仪式,这些倒霉的楚军俘虏,被押着穿过京城的主要街道,从周天子的检阅台前狼狈地走过。这次被拖去游街的俘虏超过一千人,还包括城濮之战的战利品:楚国的一百辆战车。
  周天子与晋文公假惺惺地上演一出早已预排好的戏。周天子赏赐给晋文公一大堆东西,然后任命晋文公为“侯伯”,相当于诸侯联席会议主席,这个名号,其实就是“霸主”的另一叫法,当年的齐桓公也是拥有这个名头。然后周天子就对晋文公说:“阿叔啊,以后就靠你来安抚天下诸国,为周王室惩治叛乱了。”
  晋文公就假装不敢接受,推辞了三次,周天子也假装坚决不肯,于是晋文公就接受了。这种推来推去的做法,这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智慧,中国人喜欢拐弯抹角,实在有其文化根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2: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06)
  
  有了“侯伯”这个诸侯盟主头衔后,晋文公当年就风光了一把,先后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原各国的领导人,后来秦国君主也赶到中原来凑热闹。
  第一次会议是在五月二十六日召开的,地点是在郑国的践土,参加会议的有晋、鲁、齐、宋、蔡、郑、莒、卫八个国家。这是继齐桓公“九合诸侯”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国际会议,齐桓公开创的以诸侯会盟为主的霸业模式得以延续。
  这次会议达一项盟约,又称为“践土之盟”,这份盟约是这样的:“要共同辅佐王室,诸侯国之间不得互相侵略,若的违背盟约者,将遭神明诛杀,同时毁灭其军队,并且不能享有国祚,而且子孙后代都要遭受祸患,不论老幼,将一无幸免。”
  这份盟约看上去象是一分恶毒的诅咒,
  晋国的霸业,从一开始,便比以前的齐国更多了一分霸气。
  同时,这份盟约也对后齐恒公时代,中原混战政局的一种约束,使中原从混乱走向有序,这大约也算是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吧。
  
  第二次会议是在同年冬季举行的,地点是在晋国的温地,与会的国家包括晋、鲁、齐、宋、蔡、郑、陈、莒、邾、秦十个国家,增加了邾国与秦国。秦国与会是一个标志,这是秦国首次参加诸侯国大会,也意味这个偏远国家也开始积极介入到国际事务当中。这次会议的精神,是决定对不顺从的国家实施军事打击,以确立诸侯会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联合国的角色。
  晋文公以会议主席国的身份召来周天子周襄王,然后率各诸侯朝见周天子,后来孔子评论说:“以臣子的身份召唤天子,这种事不可以做为榜样。”相较齐桓公,晋文公身上多了几分傲慢与霸气。
  温地会议还处理了一桩国际诉讼案,卫国大夫元恒起诉卫成公。
  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在晋军进攻卫国时,卫国的国民将卫成公驱逐出国都,在城濮之战后,曾经投靠楚国的卫成公逃到陈国避难,他不敢回国,而是派大夫元恒回国,辅佐自己的弟弟叔武暂时摄理国政,主要任务是要与晋国和解。叔武代表卫国政府前往参加晋国主持的践土会盟,总算得到了晋国的谅解,晋文公也准备让卫成公重返卫国,继续担任国君。不料在这个关头,却节外生枝。
  有人暗地里向卫成公打小报告,称元恒打算拥立叔武为卫国国君。卫成公一听,那还了得,他暴跳如雷,当即下令处死元恒的儿子元角(元角正追随卫成公流亡陈国),当卫成公返回卫国时,他的手下射杀叔武,元恒狼狈地逃往晋国。
  在温地会议期间,元恒正式起诉卫成公。作为诸侯盟主的晋文公组织了一个临时国际法庭会审此案。鍼庄子作为卫成公的代理人,宁武子与士荣两人担任辩护人,这是一次重要的国际审判,也是对晋文公作为国际霸主的领导力的一次考验。卫成公先处死元角,继而其部下射杀叔武,罪行昭昭,审判的结果是卫成公败诉,这次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大审判的结果是卫成公被逮捕,投入周王室的监狱,鍼庄子被处以死刑,士荣被处以刖刑,即砍断双脚,宁武子由于忠贞被无罪释放,负责在监狱中照顾卫成公。赢得诉讼胜利的元恒返回卫国,拥立公子瑕为卫国君主。
  春秋时代的诸侯会议与国际审判,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成熟,从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近现代国际政治的某些特色,诸如国际结盟、国际法庭等影子,这一方面见证了先秦时代的政治文明,一方面也彰显当时中国人的非凡的组织能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2: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07)
  
  至此,晋文公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当年的时代人物,继齐桓公之后,成为各诸侯国马首是瞻的国际领袖了。
  当然,诸侯盟主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实力担任,武力是称霸的基础。
  晋文公深知此道,在两次国际会议之后,晋国开始大力扩张军事力量,在原先上军、中军、下军三个方面军的基础上,将武装力量扩大了一倍,另外组建了三个方面军,由于当时的国际惯例,只有周天子才可以拥有“六军”,所以晋国把新组建的三个军叫作“三行”:上行、中行、下行。
  虽然在名称上做了些手脚,晋国仍然摆脱不了在军事编制上僭越的嫌疑,不久后,又将“三行”改编为两个军:新上军和新下军。这样,晋国的作战部队总共达到五个军,其军队的数量在诸侯国中名列第一,这样,晋国一步步地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这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国家,军队中的统帅同时也是政权核心人物,这种军政合一制度也为晋国的内乱纷争留下了隐患,这个后面再说。
  晋国设立五个军,表面上说是为了抵御狄人的入侵,其实这不过是个幌子,晋文公把打击目标对准了郑国。
  
  晋文公算是个有气量的人,并不十分记仇,然而中国人有句话说:“士可杀不可辱”,所以想杀自己的人,可以宽恕他,而曾经羞辱过自己的,却非报仇不可,这就是爱面子的文化传统使然。对于曾经羞辱过自己的那些国家和国君,晋文公却是一心想着报复。
  晋文公在落难时,曾经流亡到郑国,但是在郑国却受到了冷遇,特别是郑国的官员叔瞻,还曾向郑文公提议,将这些流亡人士斩尽杀绝,以绝后患。如今,晋文公已经垂垂老矣,然而功业正赫,又登上霸主之位,此时不报复,更待何时?
  然而晋文公决意出兵郑国,又不完全是出于个人恩怨。
  郑国南与楚国相接,地处十分敏感之位置,是楚国北进中原的一块重要跳板,因此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也使得郑国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中,先是处于齐、楚两国的包夹之中,在齐桓公死后,又处在晋、楚的缓冲带,这使得在日后漫长的晋楚争霸中,郑国一直是一个重灾区。
  在城濮之战时,郑国是站在楚国一方的,出兵帮助楚国协防,直到楚军在城濮战败后,郑文公很是害怕晋国的报复,就派人到晋军司令部要求和谈,并与晋文公订立了和约,后来又参加了由晋文公主持的两次国际会议。即便郑国人小心翼翼,但是郑国在诸侯国之中,早就是个著名的骑墙派的形象,这也是晋文公决意出兵的一个理由。
  
  公元前630年的九月,秋高气爽的季节,晋、秦联军开始对郑国展开夹击。
  秦国为什么要趟这浑水呢?秦国是一个比较贫瘠的国家,之前秦国很少卷入到中原的事务中,秦穆公开始,秦国的胃口变大了些,特别在晋国两度易君(晋惠公和晋文公)过程中,秦国都扮演了个重要的角色,秦穆公也开始了解中原霸业之国际新秩序,凭借自己的铁血兵团,秦国也想在中原捞到些好处。
  郑国如何抵挡得住晋、秦两大军事强国猛攻呢?郑文公一看没招了,心想:“晋文公此来,无非是要报旧仇,而当时提议要杀死晋文公的人,是叔瞻,如果将叔瞻的人头献给晋文公,或许可以跟晋国进行和谈了。”于是这位对郑文公忠心耿耿的大臣,脑袋被砍下来,作为郑文公借来作为与晋文公谈判的筹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2: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08)
  
  晋文公觉得叔瞻的脑袋还不够份量,扬言一定要得到郑国君主才肯罢休。这样一来,和谈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只可惜了叔瞻的一条冤魂。
  议和的大门闭上了。郑国在军事上根本没法抵抗晋国和秦国两大强国的夹攻,怎么办?惟一的机会,在于离间晋国和秦国的关系,只要秦国退出,郑国还是有机会的。但是郑国与秦国殊无往来,没有什么多少交情,谁可以担负起游说秦军的重任呢?
  这是关系到郑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此时,郑国大臣佚之狐向郑文公隆重推荐一个人选:离职老干部烛之武。
  烛之武!郑文公听了颇为惊奇,因为烛之武在任职期间,始终未得到重用,然而熟悉烛之武的佚之狐心中却很明白,烛之武胸有韬略,有勇有谋,是与秦军进行谈判的最佳人选。
  郑文公象是抓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赶忙请来烛之武,然而却碰了不软不硬的钉子,烛之武以“年轻时尚且未受重用,现年老了更不顶用”为由,拒绝了郑文公。郑文公赶忙陪不是,又是自我检讨,又是摆出国家大义,烛之武这个老臣一颗爱国挚心被打动了,决心为郑国的存亡而赴汤蹈火。
  当时晋、秦联军已围困郑国的都城,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汜水南岸。
  当天晚上,烛之武偷偷地被放在大篮子里,从城墙上吊下来,秘密地前往秦军的营地,要求会晤秦穆公。
  烛之武虽然是老干部,但是思维仍然异常的敏锐,他深知两个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表面上晋国与秦国的关系正处在蜜月期,然而两国貌合神离。晋文公已经成为号令中原的盟主,而秦穆公野心勃勃,自然不肯居晋文公之后,出兵郑国,无非想到中原捞取一些油水,将势力切入中原地带。
  
  烛之武一针见血对秦穆公说:“如果郑国灭亡了,只会使晋国坐大。秦在晋的西面,而郑国在晋的东面,秦与晋倘若灭了郑国,那么晋国凭借临近郑国的地理优势,将会吞并郑国的土地,而秦国只能坐视晋国的版图扩大,出了力量,却只是使自己的邻国更加强大,得不到什么实际的好处。”
  秦穆公当时力助晋文公上台,就是冲着建立一个亲秦的晋政权。但是晋文公的势力扩张得太快了,远远出乎秦穆公的意料,短短几年时间,晋国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在国际影响力上,都超过秦国,秦穆公心中有些郁闷,烛之武这些话,说到秦穆公的心坎上。
  烛之武估摸着秦穆公的心思,把更狠的话放出来:
  “晋国人多忘恩负义,想当年您帮助晋惠公夺得政权,晋惠公原先答应要送给秦国河东之地,但是结果怎么样了?贵为晋国国君,居然食言,不仅没有把地献上,甚至秦国闹饥荒时,向晋国购买粮食,也被晋国拒绝了。这些都是您经历过的,晋国人就是不守信用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2: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09)
  
  这些话说到秦穆公的痛处了,晋文公的前任晋惠公和晋怀公,均受过秦穆公的恩惠,但最后不都是成忘恩负义之辈吗?更何况如今晋国的势力如日中天,秦穆公固然是一匹西域之狼,可是晋文公是西北之虎,把郑国这头绵羊吃掉后,虎会给狼留下一点带肉的骨头吗?
  秦穆公一转念,与其让晋国吞掉郑国,倒不如由秦国来独吞。
  思维敏捷的秦穆公一边听烛之武滔滔不绝的游说,一边在心里盘计着独吞郑国的计划。烛之武说完了,秦穆公的主意也定了,便对烛之武说:“先生所言甚是,寡人已经决定退出战争,愿意与郑国结为盟友,并派驻一部分军队,帮助郑国抵御晋军的进攻。”
  
  烛之武听了大喜,这次外交谈判的任务完美地完成,他成为拯救郑国的英雄人物。当然这里的因素,除了烛之武的游说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秦国不愿意与晋国分享胜利的果实,秦穆公背后真实的目的是独吞郑国。秦穆公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率领秦国的军队,协助郑国的军队守卫都城,并且长期驻扎在郑国。三年之后,秦穆公企图通过这批驻守郑国的秦军,里应外合,独吞郑国,但是这个阴谋最后破产,这是后话,留待后文详述。
  烛之武成功离间了秦国与晋国的关系,因而保全了郑国,也成为后世纵横家的先驱,春秋战国的时代,为这些辨才无碍的智者施展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得历史更为精采与扣人心弦。
  秦国的突然倒戈让晋文公感到吃惊,在这个利益重于一切的时代,国君与国君之间,哪有友谊可言,秦穆公随便说了几个理由:这次战争是晋文公的个人恩怨引起的,秦国不加入这个晋与郑的恩怨中,向郑国派驻军队,是要维持国际秩序的公正性。
  晋国的高级将领对秦穆公这种出尔反尔的态度非常的愤怒,纷纷向晋文公提议,对正在返国途中秦军进行截击,趁机歼灭秦军的主力。
  晋文公摇了摇头:“秦国有恩于我,我可不能象前任惠公、怀公那样恩将仇报,况且秦国还是咱重要的盟国,暂时还没有必要得罪。”于是下令晋国的大军即刻撤出郑国,打道回国了。
  
  然而,晋、秦这两个大国的的裂痕已经存在,只是晋文公明智的策略,使得晋、秦关系暂时不至于恶化。
  围郑之战后的第三年,晋文公在位九年之后病逝。
  晋文公大器晚成,短短几年的时间,使晋国由保守主义走向开放,建立了中原霸权,击退强楚,使晋国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与齐桓公的霸业不同的是,晋文公开创的晋国霸权,乃是一个长期霸权,由此开始,春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晋楚争霸的时代。
  晋文公的去世,也使得晋与秦的关系迅速走向恶化,继任者晋襄公刚刚上任,便迅速转变晋文公的对秦的政策,山雨欲来风满楼,晋国与秦国这两大强国,将兵锋再起,究竟谁才是强者中的强者呢?
  下面,我们把晋国的故事先放在一旁,来看看秦穆公是如何造就秦国的神话。
  
  
  (下一章《西域之狼》)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2: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10)
  
  第八章 西域之狼:秦穆公
  
  一、强国之路
  
  骊山之变,西周灭亡,秦襄公由于在护卫周王室东迁立下大功,秦国始进入诸侯国的行列。秦国地瘠民贫,惟凭借一股勇武无前的精神,通过数十年的战争,终于战胜了西戎,实现从小国向大国的转变。
  秦国的文化比起中原诸国,显得很落后,直到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国才开始有史官专门纪载史事,从这时起,文字渐渐得到普及,秦国慢慢从野蛮走向开化,不过在东方中原诸国看来,秦国始终是一个异类的西部野蛮国家。到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秦国才出现简单的成文法律,秦国缓慢地向中原学习先进的文化。
  从秦正式成为诸侯国到秦穆公之前,秦国总计有八任君主,在这段时间,秦国活动范围一直局限在西部地区,除了曾经与晋国有过一次河阳战役之外,秦国主要的作战对象都是西部更为落后的蛮夷部落。
  秦穆公的哥哥是秦成公,秦成公有七个儿子,但是秦成公看中弟弟的干练果敢,任人惟贤,从国家利益出发,秦成公没有将君位传给儿子们,而是传给弟弟。公元前659年,秦穆公正式接任君主之位,他将不负哥哥所望,将秦国由一个边隅之国,变成一个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大国,成为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秦穆公深知秦国人民艰忍不拔,耐力超绝,然而文化上的落后,使得秦国的管理人才非常紧缺。在国家还小的时侯,还比较好管理,随着秦国疆域的不断扩张,秦国急需是的政治上的人才,来管理这个蒸蒸日上的国家。秦穆公以礼贤下士的态度,虚心招纳各方人才,这是秦穆公身上最大的优点,也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655年(穆公五年),秦穆公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才,这个人就是百里傒。百里傒的到来,有着一段非常曲折的故事。
  
  百里傒原本是虞国的大夫,这一年,晋献公向虞国借道以攻伐虢国,当时百里傒力劝虞国的国君,万万不可让晋国军队通过虞国的国境,但是虞国的国君收到晋国人的行贿,根本不听百里傒的劝告,结果晋国在攻占虢国之后,又把虞国给灭了。百里傒与虞国国君一起成为晋国的阶下囚。
  正好在这个时候,秦穆公派人到晋国求亲,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也是太子申生的姐姐嫁给秦穆公,当时百里傒在晋国被当作一个奴仆使唤,晋献公就把他当作公主的陪嫁奴仆,与公主一同前往秦国。百里傒一个堂堂的原虞国大夫,哪里忍受得住这个耻辱,进入秦国境内后,他就找机会逃跑了,这一逃,逃到了楚国。
  然而祸不单行,百里傒的运气实在是差得很,跑到楚国之后,被楚国的乡下人给抓起来了,看来是把他当作前来侦探情报的间谍了。秦穆公听人说百里傒十分的贤明,在治理国家上有一套手段,正处于求贤若渴的秦穆公正盼着这个夫人的陪嫁品前来,准备拜为大夫之时,却听说百里傒逃走了,心中正郁郁不乐时,又听说他在楚国被抓走了,秦穆公顿时愁眉一展,喜上心头。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1: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