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lack白夜

[转帖] 《天机的真相:刘伯温的神奇预言》-从“一只白鹿引发的血案”开始吧-作者:华胥公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6: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败了,败了,想不通,想不通——辛辛苦苦坚守了三年、扛了三年、无数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人的城池,没想到却只在一夜之间一败涂地——败在敌人挖的地道上。

      大宋气数已尽,已经无力回天,认了吧。

      大势已去,逃命要紧。关键时候刘福通也顾不上领导韩林儿了,自己带领极少随从突围。然而,敌我对比实在太悬殊,刘福通突围失败,最终战死。

      曾经叱咤风云、令元军闻风丧胆的一代农民军领袖就此殒命。

      我不想说刘福通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统治、敢为天下先、勇于进取、从不言败的伟大领袖,这些话教科书上都有,各位可以去看,我只想说,他是一个有本事的好人。

      韩林儿作为他的战友的后代,在他手上虽然没有大权,但他对他还算不错,从没想过谋害他,自己取而代之。在这一点上,他比陈友谅和后来的朱元璋实在好一万倍。

      但好人未必平安,好人也有旦夕祸福,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是死是活,全看天意。

      刘福通死了,韩林儿没死,因为刘福通跑路的时候没带上他。不过幸亏他没带上韩林儿,不然韩林儿就跟他一起被杀,韩林儿因此幸免于难。好在韩林儿有一支卫队,吕珍攻进城后,韩林儿被他的卫队掩护起来,逃过了吕珍的搜捕,一直坚持到朱元璋的援军来。

      当朱元璋的援军赶来时,发现已经迟了——安丰城已破,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困在城中。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6: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吕珍占领城池后,看到朱元璋带领大军前来,而张士信的后续部队到现在连影子也没见到,不得不变得紧张起来,于是下令加强防守。

      朱元璋心里很清楚,作为张士诚手下第一悍将,吕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攻下城池,你不把他打趴下,城池是没办法拿下来的,拿不下城池,城里的小明王就救不出来,救不出小明王,这一趟就白来了。

      徐达和常遇春两位名将、顶级军师刘伯温都带上了,还怕你不成?更何况还是自己亲征,拿不下安丰以后还怎么混?

      朱元璋下令由徐达和常遇春这对黄金搭档一起攻城。

      然而,当徐达和常遇春亲自来到城前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得目瞪口呆——城四周的深沟足有一丈深、两丈宽,而且沟里灌满了水。

      吕珍先生实在大大的狡猾,自己挖地道攻进城后,为了防止朱元璋依葫芦画瓢,立马在城前挖沟,而且挖的尺度相当大,水平相当高。

      我相信,吕珍这人如果放在现在也绝对算得上一位搞挖掘工程的好手。

      如此深沟,如果没有浮桥,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深沟。

      关键时候,事情峰回路转——常遇春手下的中路军由于出军迅速,有幸抢到了一座浮桥。

      但也只是抢到了浮桥,当他们攻到城下时,还是被吕珍守军的箭雨逼了回来,死伤不少。

      只有一座浮桥,守军的聚焦点、目标点都在这里,想从这里过去纯碎是找死。

      然而,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这时候,刘伯温出现了,他相当冷静地告诉朱元璋:

      照着这座浮桥的规格加班加点赶制两座出来,一共三座,分给常遇春部队左中右三翼,而到时候攻城就让中翼佯装攻城作掩护,让常遇春从侧翼攻击守卫相对薄弱的南门,城池必破!

      刘伯温来到安丰之后,就对安丰城四周进行了仔细勘察,他发现安丰城虽然坚固,但却有一个相对容易突破的点,就是南门。不是南门本身有多薄弱,而是南门部署的兵力最少,因为吕珍把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了被抢走了一座浮桥的位置,那里才是吕珍防守的重中之重。

      刘伯温相信,只要避其锋芒,选择南门这个最薄弱的点进行攻击,一定能得偿所愿。

      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明着来是不行的,还需要掩护。这就需要中翼和另一侧翼利用手中的浮桥跟他们表面上打得不可开交,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才行。

      这一招就叫做“声东击西”。时间当然选择在晚上最好。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6: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吕珍占领城池后,看到朱元璋带领大军前来,而张士信的后续部队到现在连影子也没见到,不得不变得紧张起来,于是下令加强防守。

      朱元璋心里很清楚,作为张士诚手下第一悍将,吕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攻下城池,你不把他打趴下,城池是没办法拿下来的,拿不下城池,城里的小明王就救不出来,救不出小明王,这一趟就白来了。

      徐达和常遇春两位名将、顶级军师刘伯温都带上了,还怕你不成?更何况还是自己亲征,拿不下安丰以后还怎么混?

      朱元璋下令由徐达和常遇春这对黄金搭档一起攻城。

      然而,当徐达和常遇春亲自来到城前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得目瞪口呆——城四周的深沟足有一丈深、两丈宽,而且沟里灌满了水。

      吕珍先生实在大大的狡猾,自己挖地道攻进城后,为了防止朱元璋依葫芦画瓢,立马在城前挖沟,而且挖的尺度相当大,水平相当高。

      我相信,吕珍这人如果放在现在也绝对算得上一位搞挖掘工程的好手。

      如此深沟,如果没有浮桥,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深沟。

      关键时候,事情峰回路转——常遇春手下的中路军由于出军迅速,有幸抢到了一座浮桥。

      但也只是抢到了浮桥,当他们攻到城下时,还是被吕珍守军的箭雨逼了回来,死伤不少。

      只有一座浮桥,守军的聚焦点、目标点都在这里,想从这里过去纯碎是找死。

      然而,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这时候,刘伯温出现了,他相当冷静地告诉朱元璋:

      照着这座浮桥的规格加班加点赶制两座出来,一共三座,分给常遇春部队左中右三翼,而到时候攻城就让中翼佯装攻城作掩护,让常遇春从侧翼攻击守卫相对薄弱的南门,城池必破!

      刘伯温来到安丰之后,就对安丰城四周进行了仔细勘察,他发现安丰城虽然坚固,但却有一个相对容易突破的点,就是南门。不是南门本身有多薄弱,而是南门部署的兵力最少,因为吕珍把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了被抢走了一座浮桥的位置,那里才是吕珍防守的重中之重。

      刘伯温相信,只要避其锋芒,选择南门这个最薄弱的点进行攻击,一定能得偿所愿。

      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明着来是不行的,还需要掩护。这就需要中翼和另一侧翼利用手中的浮桥跟他们表面上打得不可开交,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才行。

      这一招就叫做“声东击西”。时间当然选择在晚上最好。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6: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别人没有发现要害之处时,刘伯温偏偏能目光如炬,使出致命杀招,一剑封喉,这样的人你不服都不行。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这一计策相当赞赏,立即命令紧急赶造浮桥。

      浮桥,掩护,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更没想到的是,就在常遇春率领侧翼猛攻南门之时,突然听到城门里面一阵嘈杂纷乱。

      他们不知道的是,城里突然乱套了,因为一场意外——小明王韩林儿仅剩七百人的卫队(御林军)突然从后面偷袭了正在守卫南门的吕珍守军,满含着刘福通被他们所杀的愤怒,大砍大杀,正好与外面的常遇春里应外合,南门守军万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时措手不及,被杀的被杀,被踩死的被踩死,伤亡相当惨烈。

      南门就此被攻破,常遇春率军长驱直入,清缴城里的守军。

      至此,吕珍才发现上了大当,但为时已晚,赶紧率领残余兵力落荒而逃,方向是合肥。

      张士信正在合肥夜夜笙歌,欢饮达旦,等着吕珍报捷,好去抢功劳,没想到的是,吕珍去了之后让他一枕黄粱美梦就此破碎,不过张士信回头一想,也好,幸亏自己没早去安丰,要不然自己也跟着吕珍这小子栽在了朱元璋手里,那就他太划不来,还是在这里享福比较好。

      安丰之战,朱元璋获胜,韩林儿被救了出来。

      可以说,除了小明王的卫队出乎意料地与常遇春里应外合,一切都是照着刘伯温的计策进行,最终大功告成。

      看来打仗打的不仅是实力,更是智慧,这句话实在太有道理。

      显然,吕珍虽然是一把搞工程的好手,但在刘伯温面前也就是个低智商的技术工,不败都没天理。

      朱元璋率领大军入城之后,终于与领导韩林儿会面。

      作为朱元璋名义上的领导,韩林儿被朱元璋救了之后,当然要对他重加封赏。但考虑到朱元璋已经是吴国公,位极人臣,再封也不能封到哪里去,于是就对他的祖上三代——曾祖朱九四、祖父朱初一、父朱五四进行了追封。

      具体名号比俄罗斯人的名字还长,我就不详细交代了,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翻阅资料,反正都很高大上,而且很考验记忆力,我猜朱元璋都未必记得全。

      追封死人一直是中国古代的一大传统,因为追封死人其实也就是奖赏活着的人,不用费任何成本,日后还可以反悔,撤销荣誉称号,一点不损失,很划得来。

      对于韩林儿的封赏,朱元璋很领情很满意,要知道老朱家世代为农,自己好不容易混出点名堂,祖宗才能跟着沾点光,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眼泪都差点掉出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6: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朱元璋激动之余沉下心一想,自己的祖宗要通过别人来追封,而且还只是附加在“吴国公”这一名号上,这并不是自己最终想要的。

      所以他越想越不满足,自己还只是个吴国公,没有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没有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就不能由自己来追封自己的祖宗,就不能让他们跟着自己享受到“皇帝”名号之上的最高荣耀。

      反推过来,要想由自己来追封自己的祖宗,让他们获得至高荣耀,就只有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元军,赢得天下,才能当上皇帝!

      错了,错了,朱元璋猛然发觉自己的思维运转太快,越过了一个人,因为就算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元军,自己头上还有个领导——大宋国皇帝、小明王韩林儿。

      只要上司存在一天,想越过上司,自己当上最高领导,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朱元璋这时才发觉刘伯温想得比自己要长远得多,不愧是深谋远虑。

      领导已经救出来了,朱元璋估计这时肠子都悔青了,只好按照原计划派人送他去滁州,并派兵力在当地驻防保护。

      才送走韩林儿,朱元璋都没来得及喘口气,突然听到属下报告一则紧急军情——吕珍败逃合肥之后,带着张士信和合肥守将左君弼率领十万兵马杀过来,此时正在围攻安丰,已经跟徐达和常遇春交上了手。

      朱元璋一听到这个消息,刚悔青的肠子立马变紫:不听刘伯温的劝跑来攻打安丰,现在陷在这里,走也走不了,还被敌人围攻,为了救一两个人,耗费这么大成本,实在太划不来。

      安丰这个烫手山芋,朱元璋现在想丢都丢不掉。

      徐达和常遇春虽然多次尝试突围,但由于敌人早有提防,都未能如愿。

      一天天过去,朱元璋被困在城中越来越焦急,再这么下去,搞不好自己就要步韩林儿和刘福通的后尘,被敌军困在这座孤城里插翅难飞。

      第六天,朱元璋眼看退敌无望,实在没辙了,只好找来刘伯温商量怎么办。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6: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之所以现在才找来刘伯温,原因很简单,因为朱元璋很要面子,他知道正是由于不听刘伯温的劝告才有了现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一时拉不下脸来找他。

      刘伯温作为下属,虽然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领导采用,最后出现的结果很不好,但肯定不能主动找上去对朱元璋说:你看你,不听我的劝,现在好了吧?看你怎么办。

      相信刘伯温如果这么说了,炒鱿鱼算轻松的,脑袋搬家都有可能。

      在这个世界的职场上,有这样的一条潜在的规则:领导永远是不会犯错的。

      刘伯温深谙此理,当然不会幸灾乐祸,所以在听到朱元璋请他过去商量如何退敌之后,他只好当这一切没发生过一样,来到了领导的身边。

      然而,刘伯温心里明白,之前领导没用你的建议导致出现不利局面那也不能算是领导的错,但现在如果你没拿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那就是你的过失了。

      朱元璋先开口,表示自己并不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拿出自己的终极解决方案——整顿全部兵马出城与敌军决一死战,反正自己人多,是敌人的两倍,不会占不到便宜。

      然而,刘伯温一听就觉得朱元璋这又是一招险棋,就像他决定攻打安丰解救小明王时速战速决的想法一样,到底没能抢赢时间,现在反而被困在了这里。但刘伯温并不好直接指出来,只好就事论事,对目前朱元璋的这一打算进行细致的分析:

      虽然我方的兵力是敌军的两倍,豁出去打也不是没有胜算,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一个事实,就是我方最高主帅(朱元璋您本人)在军中,而敌军最高领导在杭州,一旦他和陈友谅勾结起来,遥相呼应,将对我方大为不利,如果我军没能及时突围,应天府就会危在旦夕。

      朱元璋听了脑门子上大汗直淌:好险,好险,幸亏刘伯温指出及时,不不然差点又铸成了大错。

      既然刘伯温指出这并非上策,朱元璋知道他一定又是胸有成竹,于是直接问他道:不知军师有何退敌良策?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6: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伯温不慌不忙,只说了四个字——“围魏救赵”。

      朱元璋眼睛一亮,捋了捋胡须,陷入了沉思,半晌之后问刘伯温道:你是说围合肥,救安丰?

      刘伯温点了点头,紧接着献出了自己已经准备好的计策:

      只要我们派出一支奇兵出城急奔合肥,发动佯攻,合肥守将左君弼必会担心合肥有失而回师去救,吕珍与张士诚要么选择继续围攻安丰,要么跟着左君弼一起回师合肥。无论他们作何选择,其兵力必会分散,对于我军突围都极为有利。而主公只需做一件事就能使他们同样作出回师的选择,那就是在左君弼回师合肥的途中预先设好埋伏,让他遭受重创,丧失救援合肥的能力,这样就能保证张士诚命令吕珍与张士信撤围安丰、急救合肥,毕竟合肥远比安丰重要得多,张士诚绝不会为了捡芝麻丢掉西瓜。

      朱元璋原本还担心吕珍与张士诚不会随左君弼一起撤走,安丰无法解围,听了刘伯温这么一番精心的设计,所有的疑虑顷刻之间顿时消除殆尽。

      高手,不愧是高手。

      刘伯温的思维就是与常人不一样,常人的是点式思维,他的却是立体式思维。

      当常人的思维聚焦在一个点上时,只能在一个点上转圈圈,他的思维却从一个点跳脱到另一个点上,往来自如;常人的思维是僵化的,他的思维是活跃的;常人往往只能从小处着眼,只知一点,不知全局,而他不仅能从大局着眼,审时度势,更能面面俱到,细致入微。

      一向英明的朱元璋在聪明绝顶的刘伯温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

      朱元璋令常遇春率奇兵趁夜从速出城直奔合肥,由刘伯温随行策应。同时派出另一支先行军埋伏于由安丰前往合肥的途中,准备迎接回师合肥的敌军。

      三天后,常遇春与刘伯温到达合肥城下,驻扎于城外五里处,只派出五千人去佯攻城池。

      作为安徽重镇,合肥滨临巢湖,三面环水,非常坚固,又有有水军守护,可谓易守难攻。驻守合肥城的守军虽然精壮,但却只有八千多人马。常遇春一看立马来了兴致,对于守卫这么弱的城池,还玩什么佯攻,干脆一举攻下来得了。

      然而,刘伯温却不同意他这么做,原因是合肥城本身易守难攻不说,还有大批水军守卫,最重要的是,如果一旦左君弼大军赶回,两面作战是跑不了的。到时不但解不了安丰之围,还把自己搭了进去,局面极为不利。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6: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刘伯温这么一分析,常遇春觉得有道理,他也明白朱元璋之所以让刘伯温跟着自己来,就是为了让他监督自己,不让自己胡来,因此只好放弃攻下合肥的打算,表示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只佯攻,不贪心。

      刘伯温建议常遇春派人去巢湖搜集船只组成临时水军,加强巡逻,以防合肥水军偷袭,常遇春对刘伯温的心细如发相当佩服,当即照办。

      一切按刘伯温的计策进行,果然不出所料,左君弼得知朱元璋派兵偷袭合肥之后,当即决定回师救援合肥。毕竟合肥是他负责镇守之地,万万不能有失,一旦有失,自己的人头就将不保。

      张士信与吕珍一开始表示反对,因为左君弼一旦撤军,自己包围安丰的兵力就不足十万,连朱元璋的一半都不到,如果朱元璋杀出来与自己硬拼,自己就要吃大亏,安丰没夺回来不说,兵力也要大大损失,到时张士诚责怪下来,就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只好决定与左君弼一起回师合肥。

      这一决定正中了刘伯温设计好的圈套!

      当他们大军一撤,朱元璋决定果断抛弃安丰这个烫手山芋,命徐达为先锋,自己亲自殿后,出城追击敌军。

      就在左君弼、张士信和吕珍率军紧急回师救援合肥的途中,遭遇朱元璋预先埋伏好的伏兵偷袭,惊慌失措正要掉头往回跑时,不料后面突然出现朱元璋大军,两相夹击,朱元璋大胜,敌方被打成一盘散沙,纷纷逃往合肥方向。

      朱元璋和徐达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合肥城下,与常遇春、刘伯温汇合一处。张士信、左君弼、吕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同样与城里的守军实现了汇合,摆开架势要与朱元璋对抗到底。

      这时刘伯温已经得知陈友谅倾巢出动正在大举进攻洪都,劝朱元璋赶紧收手,回师应天,陈友谅一旦攻下洪都,再顺势攻下应天,就全完了。

      然而朱元璋看到合肥城就在眼前,到嘴的鸭子决不能让它飞了,拿下合肥就能占领安徽整个地盘,不把合肥拿下实在不甘心,坚持要攻城。

      刘伯温对他想要得到合肥的迫切心理表示理解,但他更加清楚的是,现在形势紧急,绝不是攻打合肥的最佳时机,于是继续苦口婆心地劝告他:

      我方已占领江西全境,并拥有江浙一带多处地方,相信安徽也迟早可以到手,大可不必急于一时。当前要务是速回应天,部署整个大局,只要派一万人马在这里佯装攻城,就可以迅速赶回应天,万不可恋战,不然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刘伯温话说到这个份上,朱元璋也不得不听进去几分,虽然还是坚持要攻打合肥城,不过却决定采取折衷的方案:自己班师回应天,留下徐达和常遇春率两万兵马攻城。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6: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朱元璋已经作出了这样的决策,刘伯温也不能再多说什么,毕竟想让他完全放弃攻打眼前的合肥城是不可能的,留下两万人在这里攻城已经是他作出的最大妥协,虽然留下两万人是难以攻下城的,也就围着城参观参观而已。

      要知道,敌军已经汇合起来,再加上水军,加起来近十万,跟两万人一对比,5:1的比例,而且合肥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徐达和常遇春别说攻城,能自保就算不错。在别人家门前撒泼,活腻了吧你?

      徐达和常遇春虽然知道是攻不下城的,但朱元璋既然已经作出如此决定,作为下属也只好听命。

      朱元璋带着刘伯温借着徐达和常遇春的掩护,趁夜赶回应天。

      安丰救援之战至此宣告结束。

      是时候该为这一场战斗作出一点总结了:

      朱元璋亲率二十万大军兴师动众救援安丰,结果安丰一战,仅仅只是救出了个小明王,还差点把自己搭进去,好容易解了围,到了合肥也只是参观了一趟,老实说,这一趟跑得实在有点冤,前前后后花费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兵力是一笔烂账。

      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此次朱元璋发动二十万人,最终除了救出一个人之外一无所获,而且救出的这个人还是一个注定要骑在自己头上让自己难以解脱的人。

      花这么大成本只收获这么个结果。亏,相当亏,亏大了。

      当朱元璋回到应天总结自己的收获时,一定恨不得找一块豆腐撞死:当初自己为什么就不听刘伯温的劝?

      然而,这个世界上最缺的就是后悔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更让他后悔的消息很快传来:

      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正在猛攻洪都!洪都形势危急!

      此时,朱元璋更加后悔自己没有听刘伯温的话,要不是自己不听劝阻,非要冒险坚持出兵安丰,就不会给陈友谅可乘之机,让他毫无顾忌攻打洪都。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8: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