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20: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美国舆论眼里,中国被视为是为民主和自由而战,参加抗战的中国人意志坚决,众志成城,这一印象成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人对中国的普遍印象。

  当时美国人搞民意调查,同情中国的占到百分之七十四,而同情日本的只有百分之二,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也为美国政府和民间后来越来越倾向于中国奠定了基础。

  由于美国有中立法,所以暂时无法对中国进行直接军事援助,但它还是给予了财政上的支持。

  自“七七事变”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武汉会战,在这整整一年时间里,美国以略高于世界市场的价格,大量向中国收购白银,总计达到1.38亿美元。利用美元这一硬通货,中国政府购买了价值4800万美元的军需物资。

  可是,这都还不等于他们会起而干涉,因为那可能要流血,流的还可能是他们美国大兵的鲜血。

  会议发出的“邀请信”,又被日本无情地扔在了地上,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而美国和其它与会国对此却显得束手无策。

  上策已经毫无实现的可能,那么中策呢,由美国牵头,大家“共同制裁日本”可不可行?

  参加会议的美国代表是戴维斯,顾维钧向戴维斯提出,美国为什么不制裁一下这个无法无天的日本,你们不是说要“防疫隔离”的吗。

  戴维斯很为难,想了一会,说我们别的也做不了,要不,来个“不买日本货”吧,算是意思一下。

  让顾维钧和戴维斯都没想到的是,连这个请示电文也遭到了国务卿赫尔的否决。消息被媒体披露后,国会都炸开了锅,议员们纷纷跳着脚骂戴维斯愚蠢,报纸上更是把戴维斯列为“不合格代表”,认为这哥们光想着别人,不顾自己国家利益,因而发出了“召回戴维斯”的呼声。

  中国跟日本打架,与我们有何相干,凭什么要大家不买日本货,若是真的把日本惹恼了,反过来跟我们打怎么办?

  归根结底,美国人是同情中国的,甚至也佩服你,愿意帮助你,可如果要他们现在就为此承担战争的风险,那你就想得太多了。

  英国代表艾登自己当局外人,还“好心”地劝告戴维斯,说你们美国要是没胆的话,就别管这类闲事了。

  知道吗,这个世上,制裁有两种,一种有效的,一种无效的。无效的,只会惹怒对方而没有任何用处(比如“不买日本货”),而有效的呢,就必须冒战争的风险(例如爆发美日战争)。

  你有没有胆?

  戴维斯承认自己无胆,于是无可奈何地答复顾维钧:算了,国联都制裁不了日本,你也别“奢望”九国公约能制裁了。

  绝望之中的顾维钧看到了苏联代表,忽然灵机一动,赶快附耳上去:你们苏联为什么不在外蒙或东北边境搞搞军事演习呢,这样也可以给小日本添加一点心理压力呀。

  (108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20: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苏联已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但苏联代表大概都经过了肃反的考验,一个个训练得像他们的老大斯大林一样狡黠。他转而对顾维钧说,军事演习不是不可以,不过一定要有其它大国作为保证,即在我国受到日本攻击时进行援助。否则的话,我们是不会去冒这种惹毛日本的风险的。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苏联代表指的这个大国,无疑是美国,可美国连“不买日本货”都不愿意,他怎么肯做此保证呢。

  当然,也不能说我们从国联大会和“九国公约”会议上什么都没得到。最起码两个会议都谴责了日本,这标志着中日问题进入国际化阶段,中国从此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可是所有这一切都是今后有用,也只会在以后的漫长日子里才会显示出积极影响,对于彼时的老蒋来说,属于远水解不得近渴,一点忙都帮不上。

  外国干涉失败了,暂时只能靠自己。

  不过老蒋“扩大沪战”的另一个目标却基本得以实现,那就是把日军的注意力完全引向了京沪战场。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节点。

  淞沪会战结束后,很多人主张放弃南京,甚至将其设为“不设防城市”,但老蒋坚持己见,认为南京必守。

  他对众人说,南京怎么能不守呢,这里是国都,国际上都在看着,肯定是要守的,而且要“死守”。

  其实这时随着“九国公约”的“暂停”,谁都知道当时的国际社会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已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你南京就算打得翻过来又能怎样。

  何况以淞沪战后的这些未得休整的残兵弱将,一座孤城能守得住吗?

  如果不从整体战略上看问题,这一举动看上去就可能显得十二分的弱智。

  事实上,老蒋从来没有认为南京真的能守住。

  南京虽有“虎踞龙蟠”之称,但也就是风水好一点,如就作战而言,它背临长江,面朝平原,退又退不得,守又守不成,是个标准的“死地”。

  历史上,南京从来就没有能守住过,一次都没有。

  这一点,对吾国史籍并不陌生的蒋介石又岂能不知,先前,北伐军又不是没有攻过南京城。

  再看一下各军撤退路线,当时从上海撤出并保存较为完整的成建制主力基本全向皖赣浙边境转移了,参与南京防守的只是少部分兵力。

  一切,还是为了那个“由东向西”和持久作战的战略。

  只有主力得以保存,日后才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才能在长江沿岸继续布防,然而日军一直跟在后面紧咬不放。

  太湖两岸,南岸是桂川两军都守不了几天,北岸是吴福线和锡澄线皆未起到应有的阻挡或掩护作用,也就是说自上海撤退后,大部队始终没能摆脱追杀。

  必须有一个地方能用来吸引和牵制。

  这个地方就是南京。

  南京保卫战此前并没有被中方列入过战役组织计划,这是一个“非战之地”。当时力主固守南京的,主要是三个人,分别是蒋介石、唐生智和蒋百里。

  守卫南京,既不因为它是国都,或“总理陵墓所在”,也不是出于所谓的“国际观瞻”,只是像蒋百里所说,须“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千方百计地来为整个战略争取时间。

  (108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20: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死守江阴”与“死守南京”出于同一目的。

  松井在前进时畏首畏尾,江阴要塞这副药对他正合适。

  为了“死守江阴”,老蒋专门把东北军缪澄流和黔军的一个师调至江阴,以与要塞炮兵做配合。

  11月25日,无锡失守,标志着最后一条国防线——锡澄线失去掌握。

  松井开始指挥上海派遣军集中围攻江阴要塞。

  江阴虽小,其力不弱。别忘了,这座江南小城曾靠6万民兵抵御24万铁骑,还把对方挡在城外整整81天。

  要塞大炮首先开火,进行远距离射击。

  日军也建立了炮兵阵地,双方你来我往打起炮战。

  如果换成一般的炮兵阵地,日机只消来投几个炸弹就可解决问题,无奈许康手里有高平炮,飞机见了这玩意同样怵得很,谁也不敢轻易来触这个霉头。

  只好自己想办法,普通炮弹威力不足,就用毒气弹来弥补,熏也得把你们这些炮兵给熏走。

  可惜的是,江阴炮台比日军炮兵阵地要高得多,毒气弹即算有落到要塞周围的,江风一吹,毒气马上吹散了,伤不得守军分毫。

  对要塞炮兵威胁最大的,不是毒气弹,而是高空气球。

  淞沪战场上,在陆军航空队未大批投入进行侦察时,日军常爱放这种气球,用以探测守军位置,这样日军炮兵阵地就可以据此进行移动。

  要塞里有的是配套德国仪器,许康让人把测远机拿出来,一测,气球的距离有1万7,连高平炮都打不着,但是加农炮可以,后者的最大射程为2万2。

  砰砰两炮过去,两只放出来的气球都被打破,日军大炮找不准目标,立刻哑了火。

  依靠背后的要塞大炮的火力压制,东北军和黔军在要塞周围一守就是好几天。

  但随着日军与江阴的距离越来越短,渐渐进入射击死角,火炮已无用武之地,而步兵也渐渐难支。

  12月1日,要塞司令许康奉令毁坏炮台,步炮军分头撤离江阴。至此,他们已在这里牵制上海派遣军达6天之久。

  当天,日本统帅部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进攻南京!

  这个决定已不再是被第10军司令官柳川倒逼的结果,而几乎是日本军政上下的一致意愿。

  在此之前,对于要不要攻占南京,多田骏犹豫过,外务省犹豫过,甚至首相近卫本人也犹豫过。

  他们曾经主张与中国直接谈判,曾经希望适可而止,曾经口口声声要把南京作为停战议和之所而不是交战之地。

  但当华中方面军即将对南京形成包围时,一切顾虑都被抛开了。由于一路“凯旋”,那些横得没边的师团长和参谋们对朝中高官也开始不屑一顾,以致于连一份简单的战报都懒得传给他们,近卫竟然只能和普通国民一样,在公开出版的报纸上翻找前线日军的行踪。

  可是近卫仍然无比亢奋,他的脸变得比形势快,而话又变得比脸还快。

  我们既然已经兵临城下,攻到了中国首府,对方除了升起白旗,与我签署城下之盟,还能有其它更好的选择吗?

  (108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20: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陶德曼前来,便让他再次给老蒋带去自己的“调停议和”条件。

  德国人希望调停中日的愿望,则比上一次更加迫切。

  两个月前,德国主动宣布中断对华武器输出,但老蒋并没过分介意,连埋怨的话也没有一句。

  他不埋怨,希特勒却埋怨。

  当然是由于苏联的“第三者插足”。

  自己不运武器了,苏联运,中苏开始走到一起,这是德国不能接受的。同时,日本也在催促其从中国撤回军事顾问,而且声音一次比一声大,情绪一次比一次激烈。

  希特勒很清楚,自己在中断德械输出后,中国之所以一直不吭声,恰是因为德国顾问的存在,如果连这个都撤回,中德也就彻底掰了。

  这是一个连环套:由于中日爆发战争,而德国又不支援中国,中国就不得不与苏联靠近。

  要解开这个套,最容易的办法仍然是劝这两个国家不要再打。如此,中国离开苏联,日本一心一意帮他对付苏联,这于德国的全球战略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陶德曼来了。与上一次对德国人态度冷淡不同,这次老蒋不得不认真考虑一下中日是否要进行直接谈判。

  “九国公约”会议永远的“暂停”了下去,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此惹上麻烦,关键问题是我们手上没了砝码,近阶段的战争毫无疑问是打输了,无论北方还是南方。

  上中策都没了丁点实现的可能,直接谈判虽为下策,但已不是绝对不能接受。

  虽然老蒋已紧急发布迁都令,把政府迁至重庆,准备继续与日本人打下去,但周围气氛发生的显著变化,仍让他倍感伤心和失望。

  同是一个朝廷之上,几个月前,众人无不慷慨陈词,撸袖子的撸袖子,伸拳头的伸拳头,都嚷嚷着要好好地教训一下小日本,所谓“低调俱乐部”,不是公开场合随大流,就是私底下被大伙所讥笑。

  可是仅仅几个月之后,随着前方军事一再失利,高调已几乎被低调所完全淹没。那个“俱乐部”就不用说了,文臣之中,从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居正,都极度动摇,力主求和。

  要说这些“老派与文人”组成的文官会胆小怯懦,倒也不是不可以预知的,问题是,现在就连武将也皆多“落魄望和”,甚至还有想投机取巧的。

  获悉陶德曼有意调停,孔祥熙一蹦起来,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绝不可失”,建议老蒋赶快趁势“乘风转舵”。

  老蒋是船老大,眼看大副、二副乃至水手们都是这样一种情绪,心里也很不得劲。在了解到日方的“议和条件”与之前没有什么不同后,他表示谈是可以的,但日方条件绝不能作为“最后通碟”,而中方也不承认自己是“战败者”。

  隐含的意思就是,你的条件我是否接受,还得具体看谈判结果。

  他特地强调,不管怎么谈,华北主权绝对不容丧失,也就是必须取消塘沽协定。

  在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中,老蒋记录下了其真实用意:“为缓兵计,亦不得不如此耳!”

  (108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20: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奈对方并不中计,说是要谈,然而日军进逼南京的步伐未有丝毫减慢,而对日本人习性了如指掌的老蒋同样不敢有丝毫懈怠,虽然南京政府和大多数朝中要员早已迁至陪都重庆,但他本人一直亲自在南京部署防守。

  守卫南京,谁堪为将,或者说清楚一些,谁肯为将?

  南京会议上,当老蒋提出哪个高级将领愿担当此任时,座上鸦雀无声,连平时最能高谈阔论的此时也噤声了。

  都知道守城没希望,留下来死路一条,谁肯去当这个傻瓜。

  老蒋非常无奈地看着他的这些将领。

  本来我是愿意自己留下来守的,但我是三军统帅,很多事需要我亲自筹划,“责任逼着我离开”。如果实在没有人守,那还是我来吧。

  这是激将法,却也是无法之法。

  唐生智这时是训练总监,见大家都不自觉,老蒋面露尴尬,只好赶紧上来打圆场,提议从前方战将中临时遴选。

  孙元良、王敬久这些人,反正是要参加守城的,让他们挂一个南京卫戍司令的头衔岂不是一样。

  这个答案显然不是老蒋想要的。

  要是他们可以,我找你们干什么,他们资历太浅了,难以服众啊。

  见会议上谈不出什么结果,老蒋宣布散会,会后解决,但这时他心里其实已有人选。

  在主战派中,唐生智是比较积极的。论资历,此人也绝对够得上——过去老湘军的龙头老大,陆军上将,与蒋冯阎李都是同一辈的人,更何况直接参预过国防工事的督修,为什么不让他来守呢。

  第二天,老蒋带着唐生智去视察自己的“铁卫队”,也就是教导总队。

  所谓视察,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给唐生智好好打一打气,希望后者能增强守城信心。

  随后,老蒋让他拿一个城防计划和南京卫戍司令的名单出来。

  唐生智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拿了出来,但卫戍司令一栏仍然没有填上自己的名字。

  事到如今,老蒋不得不打开天窗说亮话。

  防守南京,不是我就是你,选一个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明白得不能再明白了。唐生智(保定1期)遂在南京就任卫戍司令一职,着手组织南京保卫战。

  在过去的内战时期,唐生智曾是一个变化不定的人,行动上不定,政治上不定,思想上也不定,连打个仗都得请教旁门术士,因此人送外号唐和尚。

  但如果站远了看,民国时代,并不是他一个人如此,冯玉祥不还拿着水龙头给士兵做过“洗礼”吗。只能说,那就是时代的特征之一,倘若仅讥诮一人,无异是在嘲弄一个时代,甚至于嘲弄我们自己。

  蒋唐战争失败后,唐生智正式归附老蒋,开始一心一意地着眼于外战。

  和内战时动摇不定不同,唐生智在抗战上一直是很坚决的主战派。他曾与自己的老师蒋百里一起规划国防策略,继参谋总长朱培德之后督修国防工事,于国防建设,可以说功不可没。

  在老蒋要他组织南京保卫战时,他的身体其实非常差,比其他人更有理由拒绝这个“非人”的差使。到巡视南京城防时,这位一级上将只能走走平路,连高地都不能爬,要让别人代劳。

  可是,他仍然愿意以病弱之躯,受命于危难之际。

  (108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20: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质疑他在逞英雄,说他是湖南骡子,一根筋。

  唐生智的回答是:战事演变至此,我们如果还不肯干一下,那就太对不起国家了。

  我从不觉得这句回答有错。当然,如果在那种情况下,有人肯代唐氏而出,勇挑重担并取得佳绩,我更会由衷佩服。

  可惜没有。

  事前冷嘲,事后诸葛,却很多很多。

  看吾国时事人情,大抵如此。然而我还是想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直气壮地站出来谴责别人,无论胜败。

  南京初时的局面表明,蒋用唐,其实并没有用错。

  俞济时74军,早在淞沪会战时就归于陈诚第15集团军,给罗店那个“血肉磨坊”磨得没了形状,到撤退的时候打的又是后卫,早已是精疲力竭。俞济时自己也一直向老蒋打报告,要求退后休整一段时间。

  参加上海“十日围攻”的三个德械师,此时更是面目全非,上上下下几乎全是刚补充上来的新兵,战斗力急剧下降,无论王敬久、孙元良,还是宋希濂,心里想的也和俞济时差不多。

  甚至有人建议直接让川军来守南京,可是老蒋均未同意,他把74军和三个德械师都留了下来。

  可想而知,这些人是被老蒋硬生生揿在这里的,若无人进行节制,他们早就想退到江北去了,他们都要退,其它部队更不用说。那样的话,可能战役还没开始,一切就乱得不可收拾了。

  所以,老蒋说得很对,王敬久、孙元良辈,还不能起用为帅。那么唐生智如何呢?

  过去的唐生智,曾是保定第一期的优秀生,多次率湘军与老蒋的中央军作战,无论军事韬略还是实际战绩,都不比同辈人差,这也是老蒋中意他的一大原因。

  可是这么多年来,他已没有了过去如湘军那样的亲兵部队,成了 “光杆的总监”。国内情况又非常特殊,不是像东瀛军界,即使退休或预备役的被重新起用后,各路人马也能对你做到服服帖帖,好像自己的老领导一样。

  老蒋虽新授其南京卫戍司令一职,说到底,也只不过是一个赤手空拳的司令而已。

  唐生智还是得靠自己。

  他召集军官们讲话,先拿老师蒋百里的理论来激励大伙。

  “汪副总裁”(汪精卫)说过,我们与日本人打仗,是要打败仗的。中日实力悬殊,谁不知道呢,可是我们越败越要战,这样终究会打败日本人的。

  敌人来犯,则远战,远战失利,则近战,近战失利,则守城,守城不利,则巷战,巷战再不利,则短接,短接再不利,则自杀。

  唐生智接下来说,“委员长”答应过我,只要在南京守三个月,一定会组织兵力进行反攻——

  三个月太短了,我们要守六个月,无命令绝不退出南京!

  一番慷慨的铁血演说,立即使场内气氛开始热烈起来。

  唐生智最后问大家,是坚守南京要紧,还是保命要紧?

  众人热血沸腾,皆大呼:守城要紧。

  鼓动完了,唐生智来实际的。

  (108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20: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南京的官兵,先给诸位发三个月薪水,有家眷的发一个月安家费。12月1日之前,均想办法把家眷送回家或送到后方。

  要做到后面这一点承诺已渐显困难。从水面走,由于中央海军几乎全军覆灭,当时日本海军开始冲破江面封锁线,逐渐深入长江江面。从陆地走,包围圈又正在合拢,危险亦无处不在。

  但是再困难也得做,因为多年带兵的经验告诉唐生智,这是收拢军心的起码保证。

  唐生智告诉官兵,有不愿留下来的,三天内请假,可以自行离去,但多发的薪水就没有了,还得落一个怕死的名声。

  何去何从,诸位得想清楚。

  都想清楚了,没看到有多少人提出要请假离开。

  薪水发了,家眷送了,唐生智又命人大量采购烟酒,要吃要喝可以随便拿。

  所以这一切做完,他开始板起脸,拿起老蒋亲授的尚方剑。

  各部凡擅自撤退者,一律按连坐法惩处,并调宋希濂作为预备队,在江边专门负责维持军纪。

  若不恩威并施,以上海溃退后的士气,南京半天恐怕都难守。

  阵脚终于稳住了。

  12月1日,在日军下令进攻南京的同一天,苏联志愿空军率先拉开南京保卫战的序幕。

  就在中国空军快耗到油尽灯枯的时候,苏联援助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运来了大量的新式苏联战机。

  但是南京上空首轮出场的,却并不是经过苏联飞机武装的四大队主力,原因是他们中途遭到了轰炸。

  高志航在兰州接收新机时,由于苏联飞机跟美国飞机不一样,必须重新进行训练。教练安排课程是两个月,高志航一听就急了,前方战事如此紧张,两个月太长,三天还差不多。

  没人信。

  高志航二话不说,跨进其中一架战机,升空后倒飞三分钟,并连做几个高难度动作,看得苏联人张大嘴巴,好半天合不拢。

  向旁边的人一打听,才知道对方在中国即有“空军天神”之誉,果然名不虚传。

  短期速成,但当高志航率领四大队准备飞赴京沪参战时,却因为情报外泄,在河南周家口机场意外遭到木更津航空队突袭。

  由于警报过迟,高志航在还未能把飞机拉起来之前,就被炸身亡,苏联第一次援助中国的飞机也于当天大部分被毁。

  四大队的飞行员评价自己的队长,说他什么都好,就是性子太急了些。当时木更津航空队的炸弹已经落在机场,高志航是完全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先找一个地方隐蔽起来的。

  然而他能不急吗。那是在淞沪战场进入大场血战的阶段,胜负即将见出分晓,如果中国空军能及时参战,情况无疑会好上很多。

  高志航在最后一次登上座机时,慷慨言道:身为空军,怎可让敌人的飞机飞在自己头上!

  是的,和刘粹刚一样,在空中,他们都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是正大光明的决斗,就决不会败于对手。

  一颗巨星就此殒落。

  当时死的人太多了,形势又极为紧张,所以活着的人连伤心都来不及。到了武汉,才举行了由蒋介石亲自主持并敬献花圈的追悼会。

  会上,老蒋深感高志航在中国空军领域的一柱擎天,因此悲伤不已,并给了这位传奇人物一句很经典的评价:忧患生忍耐,忍耐生智慧。

  他说,我们宁愿损失一百架飞机,也不愿失去一个高志航。

  飞机终于有了,可是“空中天神”却难以复生,可不痛哉。

  (108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20: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志航在试飞苏联飞机后,曾让人回去转告空军司令部的全体同仁:苏联战机速度够快,战胜“96”有望,日必败,我必胜,我们不久就可以回东北老家了。

  唐人有诗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可是终究,这些东北籍飞行员大多数都没能活着回去,世间之不幸,真非人所能逆料。

  中国空军主力暂时无法应战,代之而起的便成了苏联志愿空军。

  这里的“志愿”,当然并不一定代表个人志愿,其背后实际是政府意志的结果,就像十几年后中国派出的抗美援朝志愿军一样。老美起初傻乎乎的,还真以为跨过鸭绿江的是中国民间人士,在异域大搞个人英雄主义哩。

  所谓的苏联志愿空军,其实是苏联应中国政府要求,将分布在中亚和西伯利亚的空军各师团组织起来,以志愿的名义,轮流派来中国的正规参战部队。

  在西方人当中,苏联人是很懂些美学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关系最要好的时候,苏联歌曲曾一次次让我们的父辈为之迷醉,这恐怕不是偶然的。

  就象他们把火箭炮命名为“喀秋莎”一样,那完全是一个美丽姑娘的形象,它充分验证了,战场除了血腥还有诗意。

  苏联的战斗机叫做“黄莺”和“燕子”。

  “黄莺”的学名是伊-15,这是一种双翼机,它的特点是功率大,差不多是平常飞机的两倍,因此在空中停留时间长,适于空中角斗。 “燕子”,即伊-16,是单翼机,看起来粗糙,但是速度快,适于追击。这两种飞机的性能谈不上一定盖过日本的“96”和“97”,但双方的性能已经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

  “黄莺”和“燕子”实在是一对好搭档。在南京空战中,“黄莺”和“燕子”一高一低,交替翻飞,把日军飞行员的眼睛都看花了。

  光是“燕子”出击5次,就一口气揍下了6架轰炸机。

  与之相匹配,苏联轻轰炸机名为图波列夫SB-2。它们飞到上海后,立即给毫无防备的日舰下了一顿饺子。虽然轰炸机数量有限,没能鼓捣出像后来偷袭珍珠港那样的效果,但仍击沉1艘巡洋舰和2艘运输舰,还有6艘日舰中弹后燃起大火。

  要是你们能早一点出场该多好,淞沪战役也许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了。

  有些晚,但蛮解气。

  此时留在南京的中国空军已经极少,驾驶的仍然是原来的破损飞机。但是看着南京被围困,苏联人在上空与日本人鏖战,我们能做看客吗?

  不能。

  两天之后,戴着“江南大地之钢盔”的四川籍飞行员乐以琴升空作战。

  不过这座他驾驶的不是原有座机,那匹宝马良驹因遍体鳞伤,又无零件更换,早已瘫痪在了机场之上。

  机场上还剩下最后一架意大利产的战斗机。陈纳德说过,意大利飞机是祸害,但求战心切的乐以琴顾不得这许多,他一跃而上,加入了空战。

  和当年以一击四相比,这回他是以一敌十几。

  (109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20: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玩的就是心跳。意大利飞机转身慢,爬高慢,什么都慢,乐以琴驾着这架破机,犹如戴着枷锁舞蹈,然而这位天才飞行员仍能跳出极为漂亮优雅的舞姿,十几架飞机围他一个,愣是被他甩在了身后。

  等他跳出包围圈,两架左右夹击的日机扑了个空,结果自个儿迎头相撞,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

  十几架不行,那就几十。

  这些飞机就算都停在半空中不动,集体射击,也会有流弹打到你身上。

  乐以琴左躲右闪,使出浑身解数,仍不免中弹。

  飞机无救,只能跳伞。

  但这时由于处于围城之中,地面子弹不断向空中射来,乐以琴不想成为鬼子的活靶子,跳出机舱时没有打开降落伞,等到开伞时,身体却已经着地。

  “钢盔”永远留在了江南大地,来自四川的空军英雄转眼化为江南的守护神。

  至此,中国空军“四大天王”没了三席,站在前沿的第一批优秀飞行员伤亡殆尽。

  12月4日,南京郊外开始传来隆隆炮声。

  中苏空军已经放弃南京机场,南京上空满天飞着的都是日机,而老蒋也被迫搬离南京陵园官邸。

  离开之前,他再次用一天的时间,检查了紫金山中山陵各处的防御阵地。

  在“励志演讲”中,唐生智告诉大家,老蒋要他在南京守三个月,其实是自行拔高了。

  老蒋不是不懂军事的人,从没奢望过南京能守这么长时间。他对唐生智说的是,如果能支持两周是最好的。

  可是当这位“委员长”一次次视察阵地,环视眼前起伏山峦时,又不住喟叹,说首都锦带江山,实天然要塞,守一两个月应该可以吧。

  如果说有奇迹,这时候的老蒋应该是真心期盼奇迹能够发生的。一两个月,别说中国军队可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日军也不可能再坚持得下去,南京或许可保无虞。

  此时,朝中文武百官都已陆续撤离南京,但他还迟迟不愿离去。

  到12月6日,想不走也不行了,因为日军已逼近南京外围的第一道防御线。

  在确定必须离开后,老蒋一大早就驱车晋谒中山陵,向这里作最后一次告别。

  正值秋冬之交,梧桐落叶铺满过道,一座紫金山显得那么凄清,面对此情此景,老蒋已无法完全掩饰自己的心情,开始“神情怅惘,满面郁悒”。

  这里是国民党的圣地,也称得上是蒋介石个人的福地。

  他曾经在这里发起二次北伐,曾经在这里完成“奉安大典”,也曾经在这里削平一座又一座山头,从而登上事业和权力的顶峰。

  可是如今却只能挥手自兹去——哪怕是暂时的。

  一边“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另一边却“最是怆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岁月披离,人与人之间可以作为不同,可以性格迥异,然而到了那一刻,境遇和心情却多有相似之处。

  他还不知道,这次告别不是绝别,真正的绝别,是在十多年之后。

  命运,你为什么竟会如此强悍,以致于很少有人能完全看清楚你的面目,哪怕是一个个弄潮的强人。

  (109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21: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7日凌晨,老蒋离开南京。

  临走时,他颇为动情地对唐生智说,你肯留下守城,是“患难见交情”,但是要保重身体。

  唐生智则答复,自己要“临危不乱,临难不苟”,没有命令,决不撤退。

  他并没有口是心非,确实是这么做的,当然后来没有做得如人们想像得那么好。

  桂系的李品仙、廖磊原先都属于湘军系统,是唐生智的老部下,他们曾经发来电报,说随时可以接唐生智到江北,但均被后者一口拒绝。

  在老蒋离开南京的时候,南京外围防御线上早已是剌刀见红,防守主力为俞济时的74军,而俞济时能拿出来抵挡的,也只有一个王耀武。

  南京外围虽然也有预设国防工事,但质量和合用程度又远不及吴福、锡澄两线,尤其是机关枪掩体的枪眼做得太大,日军平射炮瞄准时,都不用从上面射,直接把炮弹从枪眼里甩进来就可以。

  一战下来,王耀武的原有主力几乎打到精光,前线整团整团的报销,看到团长都被抬着担架送回来,王耀武知道撑不住了,赶紧命令从防御线上全线后撤。

  但这时候却不是你想撤就马上撤得了的。日军在屁股后面紧紧跟随,没准就能跟到南京城里来了。

  正当大队日军穿过已空无一人的防御主阵地,向南京城猛追时,斜地里突然杀出一支小部队。

  起初,日军指挥官并没太把他们放眼里:就凭你们,给我填牙缝还不够哩。

  但一咬到嘴里,才发现不对劲,不仅填不了牙缝,还差点崩了自个的大门牙。

  来者,正是张灵甫的新兵团。

  跟着张灵甫从上海一路打过来,新兵团早就不是新兵团了,那是一头狮子带着的一群狼。

  张灵甫对他的“狼兵”们说,只有打仗的时候想着“时时可死”,最后才能“步步求生”,这就叫绝处逢生。

  前面是穷途末路也罢,是火海悬崖也好,都已没有选择,倒不如干个沸腾,打个痛快,哪怕是一道毁灭,也不枉好汉世上走一遭。

  新兵团的官兵疯了一样,你咬他一下,他立刻还你一口,真是要多疯狂就有多疯狂。

  日军不是说完全拿他们没办法,而是心急着要奔南京去,猛不丁地被抱住大腿,怎么踢和捶都没用,一步动弹不得,也真是恼火到了极点。

  顾不上再追赶王耀武的大部队,日军就把新兵团给盯上了。

  张灵甫在后面看得真切,端起手提机枪,带着敢死队一个猛冲便杀了上来。

  前面枪林弹雨,不会说你是大帅哥就不招呼你,张灵甫也挨了子弹,左臂受重创。

  部下要把他抬下去,随伤兵北渡长江,张灵甫不肯,并且大怒。

  昔日项羽兵败垓下,犹至死不愿渡过乌江,张某何人哉,敢因区区一伤而渡江乎?

  他当然很清楚,自己一旦退下,不但无法再对撤退部队起到掩护作用,甚至连新兵团本身都会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我说过,“时时可死”,才能“步步求生”,今当率诸君与倭夷决一生死!

  张灵甫把伤口一扎,裹伤再战,在他的带头力拼下,新兵团终将日军堵在东南,并在完成阻击任务后退入城内。

  在南京外围,中国的德造战车也现身战场。

  (1092)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10: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