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21: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装甲兵团共有三个营,分别是战车营、搜索营和战车防御炮营,在南京保卫战打响之前,后面两个营已大部撤往湖南湘潭。

  听说要派德造战车参战,装甲兵团司令官杜聿明起先十分不情愿。

  早在淞沪会战时,战车营已整整损失掉了两个战车连,再在南京参战,肯定又是有去无回,明摆着德国已不可能再卖战车给我们了,往后面去还怎么玩法。

  但是军令难违,杜聿明想了半天,便提出来,能否以英造战车代替。

  英造战车与德造战车能比吗,先前在淞沪战场损失掉的就是英制维克斯,你们上来一坦克,不仅不能保护步兵,反过来步兵还得保护你,又不是攻坚,要你何用,所以理所当然地遭到了老蒋的否决。

  杜聿明不知道的是,这时老蒋其实已有计较,因为他与苏联人早就谈妥,到湖南后将装备苏联坦克,要不然也不舍得把家底一个不留地全都搬出来。

  德国战车,大号“克芬柏”,虽无炮,却装备有两挺机枪,哒哒哒,打起来也好生了得。杜聿明又另外从战车防御炮营中拨出一个排,用以进行枪炮配合。

  在南京城外围,“克芬柏”同样给日军步兵出了个难题,他们也没什么有效的办法来予以击毁。

  “克芬柏”昂着脑袋,专挑步兵集结的地方冲,结果一家伙就撞伤碾死四十多个鬼子。

  京沪战场上的四十多个鬼子,如果按双方步兵对决的比例核算,咱们这边不死伤几百人是搞不掂的。

  什么叫牛,这就是牛。

  除了自己独当其锋外,“克芬柏”还配合步兵作战。有了这些铁家伙在旁边,步兵也平添胆气,在一些局部领域,竟然还有了将少部分日军围起来予以歼灭的纪录。

  可惜的是,由于双方实力悬殊过大,外围防线越缩越小,最后全缩到城里去了,德造战车也只好随之进城。

  就在撤退的过程中,有三辆“克芬柏”被打坏,无法移动,又来不及修理,就被丢弃在城外,更糟糕的是,两个坦克手还被困在其中一辆里面。

  这俩哥们本来是等着人来帮他们修坦克的,没想到,人没等着,大批日军步兵却开过来了。

  要硬拼,坦克一动不动,人家这么多人,把你围起来,那是一抓一个准。当然也可以弃车而逃,但是这两人都是好汉,觉得如此做法,太过羞耻,不能干。

  飞行员有飞行员的荣誉,坦克手也有坦克手的尊严。

  两人一商量,不如埋伏车内,见机行事,没准还能赚他一把。

  日军一线部队根本没想到这辆动都不能动的坦克内还有人,他们在外面哇啦哇拉叫了几声,见没人应(当然不会理你),就放心大胆地往前去了。

  到了下午四点的样子,赚一把的机会终于来了。

  又有一大群日军步兵来了。从前视镜上一看,这些家伙轻装简从,没带重武器。

  两个坦克手乐了,不趁此时一个换你几十个,岂不亏大了。

  如果没有一线部队在前面,这些鬼子就是再骄横,也不会麻痹到完全忽视“克芬柏”的存在。

  他们认为,已经有人给自己开过道,打扫过战场,应该是一切OK,一切平安,所以都在谈笑风生,没人想到自己会遭遇厄运,更没人意识到已成“俘虏”的坦克会出现细小的变化——战车转塔的前后两端突然伸出了两挺机枪。

  (109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22: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枪枪扫过,聚一堆的日军立即倒下几十人。

  平时打仗为什么很难打死鬼子呢,因为他们都是分散着匍匐前进的,你枪法就是再准,也只能一个个点数。

  现在好了,直接从个位跳到了十位。

  日军大吃一惊,剩下的赶紧散开,趴地上用步枪和手雷进行攻击。

  步枪手雷不是平射炮和山野炮,它们对德国“克芬柏”造成的杀伤微乎其微,更伤不得里面的人分毫,外面这些鬼子急得眼睛发红冒火也没用。

  进入黄昏,眼看天色已暗,两个坦克手这才脱离战车撤退,其中一人后来还在湖南湘潭见到了杜聿明。

  杜聿明起初听他讲述,没当一回事,因为没有旁证,以为这小子在吹牛,就随口敷衍了几句。

  直到昆仑关战役结束,杜聿明缴获到一本日军小册子,上面完整记述了这段经历。当然那里面,鬼子们是作为教训来总结的,要求官兵打扫战场时一定要仔细,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似乎已被“击毁”的坦克,否则还会造成重大损失,云云。

  杜聿明如梦方醒,这才知道自己的坦克手没有撒谎,说的是真事,但当他回头再次寻找英雄时,年轻的坦克手却已在昆仑关战役中殉国了。

  外围防御线被击破,唐生智转而组织人马依城防御。

  这时,被作为指挥所的唐生智公馆遭到日机猛烈轰炸,参谋人员都纷纷要求转移地点,唐生智却摇了摇头。

  大敌当前,我不能为几颗炸弹就搬走,你们走吧,我和两位副长官留在这里就可以了。

  最后,其他人都搬到了地下室,唐生智则仍在地面进行指挥。

  12月9日,日军兵临城下。

  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向南京城送来了一份劝降书。

  说的是南京,我却突然想到了一江之隔的扬州。

  三百年前明朝治下的扬州,其规模堪比如今的南京,但同样陷入敌兵重重围困之中。

  洋洋得意的多尔衮给城内的兵部尚书史可法下了最后通牒,后者奉还他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复多尔衮书》。

  对要不要献城以降,史可法说了一句话,那就是“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我虽然力量有限,却一定会以死报国。

  唐生智没有“史阁部”的文采,所以也免了“复松井书”等罗嗦程序,直接把送信的使者给打发走了。

  所有守城部队,最让唐生智抱有信心的,仍然是“铁卫队”。

  “一二八”会战后,教导总队继续担负“御林军”和种子部队的双重角色,并已扩编为九个团,再加上重机枪、迫击炮、通信、输送等特种兵直属部队,总计超过3万人。

  教导总队的军官,百分之百来自于黄埔军校,士兵则经过层层选拔,一半以上拥有大中学历。与税警总团一样,这支部队的薪水也从不打折。这一点,连三个德械师都望尘莫及,后者发的同样是“国难薪”,工资得打折扣。

  淞沪会战期间,在退守苏州河南岸之后,三个德械师加一个税警总团都难以挡住日军过河,还是靠教导总队出了两个团才使危机得以缓解。

  此前,为了教导总队留存与否,唐生智曾与军政部长何应钦吵得不可开交。

  (109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22: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应钦想把教导总队调到四川去,扩编成三个军,唐生智急了,说你要这么干的话,南京根本没法守,这个卫戍司令我也当不了。

    最后老蒋拍板,留下六个主力团,三个补充团以及炮兵、骑兵等特种部队则撤至后方。

    铁卫队,这是老蒋在南京保卫战中投入的最大血本了,而在这支御林军中,也确实出了好几位日后赫赫有名的战将,其中之一,就是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黄埔2期)。

  南京保卫战打响的时候,总队长桂永清带着一个团在东南雨花台的光华门防守,邱清泉则率教导总队主力在东面紫金山组织防御。

  近代历史上,南京迭遭兵燹。离得最近的两次,一次是太平军攻城,一次是湘军攻城,但两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先行占领紫金山。

  紫金山是南京的最高点,占领这里,就等于把握了主动。

  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湘军,都是凭紫金山之高,用火力压制住对方,然后再顺势炸塌城墙,从太平门攻进城去的。

  紫金山一旦有失,太平门则危,而南京两次被攻陷的历史将原地复制。

  对紫金山发起冲击的日军主力,为京都第16师团。这个师团既是老师团,登陆以来又未受到什么损失,因此特别张狂。

  显然,邱清泉身上的担子很重。

  一般人印象中的邱清泉,似乎是一副呲牙咧嘴的武夫形象。其实大谬不然,这位的经历与张灵甫等人颇为类似,都是小学老师出身,一儒雅书生耳。

  民国时代的一批出色战将,从黄维、胡宗南,到张灵甫、邱清泉,早期都做过孩子王,这一点看似偶然,其实并不偶然。

  作为那个时代的精英,这些人无疑都信奉过“教育为立人立国之本”,但纷乱的战火,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如果不能投笔从戎,横刀立马闯天下,他们只能被遗忘和淘汰,更不用说实现自己的救世理想了。

  弄潮儿往潮头立,哪怕在大浪面前被冲得体无完肤,既然选择了自己将要从事的生涯,也就决定了今后的命运。

  只是“落花恰似坠楼人”,命运所属,又有谁真正说得清,道得明。

  邱清泉的后期求学生涯,也和张灵甫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一北一南,张灵甫考上的是北京大学,邱清泉则毕业于上海大学,而且当年同样是校园里的热血青年,从军后一个泼墨挥毫,一个吟诗作赋,都称得上是十足的懦将。

  邱清泉在黄埔学的是工兵科,参加北伐时,曾把地道一直挖到武昌城下。

  那时他的崇拜对象,大抵是封神榜里的土行孙,之后便又重做教书匠——到黄埔军校政训处当少将处长。

  老蒋要发展教导总队,领头的光有黄埔资历,没有外国文凭不行,于是先后派出几批人到德国留学踱金。

  桂永清是首批留德学生,毕业于德国步兵学校1930级,而邱清泉则要晚上几年,毕业于德国陆大1937级,七个月前,刚刚从海外学成归来。一回来,即被授以教导总队参谋长一职。

  邱清泉在德国最感兴趣的,仍然是老本行,即工兵科。紫金山防御战,给了他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

  他虽然没参加前面的淞沪会战,但却一直关注和研究着战况演变。研究来研究去,得出一结论,打仗,不能没有纵深防御。

  第10军自金山卫登陆后,我们之所以会出现防线崩溃,皆因无纵深之故,击破一点,全线完完。

  (109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22: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了七个月的参谋长,邱清泉已对紫金山一带地形地貌了如指掌。在部署防御时,即结合自己对工兵作业的理解,采取了层层设防的办法。

  紫金山的最高点称为第一峰,这里设一道防线。

  比第一峰矮的,叫第二峰,也设一道。

  紫金山东边,有一座突起的小高地,名唤老虎洞,再设一道。

  三道线一布,让日军过了一道关还有一道关,打了半天,连城墙在哪里都看不到,更别说接近太平门了。

  京都师团尽管凶悍,但面对教导总队时也一点办法没有。

  教导总队有一个排自己就储备了足量的柴米油盐,准备固守三个月。但是战前湘军某师指名要调该排的排长去就职,这回不是当排长,而是直接升任连长。

  教导总队出来的嘛,谁还信不过。连长只是起步,以后还会升营长、团长,甚至可能是旅长、师长。

  桂永清在接到湖南发来的电报后都点了头,同意这位排长可以立即启程,然而排长本人却说,他不打完这一仗绝不会走。

  没等仗打完,排长就牺牲在了阵地上。

  京都师团费了牛劲,才勉强攻到第二峰,直到南京保卫战结束,他们都未没能在紫金山这里敲开缺口。

  华中方面军在紫金山寻找突破点的同时,也向雨花台防线发起了全面攻击。

  紫金山和雨花台,一东一南,同为防守南京的两大关节,两边也同是腥风血雨。

  在日军发起的攻城战中,第一个受到考验的是光华门。

  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有两个城市的古城墙曾给我留下较深印象,一个是西安,另一个就是南京。

  据说光华门如今已不复存在,不过只要看看尚留存于世的那些城墙就知道了,它们曾是多么巍峨坚固,如果不占据着紫金山那样的高地,要想立马攻陷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光华门前还有护城河,听评书弹词里面,古代那么勇的武将,想攻个城也千难万难,现代其实也一样。

  可是再坚固的城也必有它的“阿喀琉斯之踵”,那个最脆弱的脚后跟就是城门。

  日军以平射炮和坦克战车为掩护,组织敢死队对光华门进行猛冲。城上迫击炮和机枪齐发,但仍有五十多名敢死队员钻进了门洞。

  一进门洞,便进入了射击死角,守军枪弹再密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扼守光华门的桂永清为此十分紧张。

  这些鬼子可不是来跟你躲猫猫的,这次蹿进来五十个,下次蹿进来五十个,城门无论多厚,不过是两块门板而已,长迟以往,难保不被攻破。

  有人献计,趁敌不多,何妨用火攻之法,然后再如此这般这般。

  桂永清立即依计而行,派人搬来汽油桶,打开盖子,在半夜里将汽油桶一桶一桶地丢在城门口。

  城门洞里的鬼子正捉摸怎么把门打开呢,黑夜里听到许多物什自空而坠,吓一大跳,以为是炸弹,赶紧往里躲躲。

  不是,暗松一口气。

  又掉一东西下来,这回不是汽油桶,却是火种。

  地面呼地蹿起了大火,火墙把护城河外和城门洞里的日军完全隔开,真是里面的出不来,外面的进不去。

  到了拂晓,城楼上枪声大作。

  这时候就看出来了,谁站得高谁占便宜,城外掩护日军暂时完全被城内压制住了。

  城门突然打开,教导总队出现在门口,十几挺轻机枪扫过,门洞内的日军被立毙当场。

  门砸不开,日军开始集中平射炮,向城墙进行猛射。

  (109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22: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10日,光华门城墙终于还是被炸开了多个口子,金泽师团在飞机的掩护下,用竹梯爬城,从缺口处蜂拥而入。

  近百名日军冲进城内,并突入城门纵深达200米。他们以沿街房屋为据点,企图掩护后续大部队继续开进。

  教导总队顶不住了,急忙呼救。

  闻知城破,唐生智严令附近的王敬久以两侧围堵的方式援救。

  此时的王敬久师早就不是那个雄纠纠气昂昂,大步迈进上海滩的德械师了。无论人员还是装备,这个师都只能用残破二字来形容。部队官兵绝大多数是新兵,其中尤以江北淮安的补充兵居多,这些补充兵不是当地的民团团丁,就是临时征兵征上来的,实际上打仗完全靠原来留下来的少数军官在起作用。

  王敬久虽然人穷志短,但也知道光华门冲进来这么多日军,意味着什么。

  两个主力旅的旅长被他叫到面前。

  所谓主力旅,此时的作战能力甚至不及原先的团营,又要在短时间内歼敌,谈何容易。

  给我听着,出击不成,提头来见!

  两个主力旅,一个从正面,一个抄后路,将突进的日军夹住,经八小时血战,终于全歼该敌,并堵住缺口。

  在这场至关重要的反击战中,从正面发动进攻的旅长易安华(黄埔3期)居功至伟。

  抽调王敬久的同时,唐生智又把粤军派上去火速增援。

  在南京守军中,只有两支部队刚刚到达,属于完全的新军,一个是从湖北开来的徐源泉第2军团,另一个是从广东北上的邓龙光粤军。

  王敬久虽堵住了城墙缺口,但仍有少量日军藏在城门洞里,这时候天已完全黑了下来,谁也不敢再冒冒失失开城门去打——对方势大,万一正好冲进来怎么办。

  粤军却自有办法,他们拿着砍刀,身上绑着绳子,从城墙上缒悬而下,找到鬼子们兜刀就砍。

  这天唐生智收到了一大堆礼物,

  有歪把子轻机枪,有左轮手枪,有战刀,有三八式,还有钢盔和呢大衣,都是从日军身上缴到的。

  最新鲜的礼物,是粤军送来的,那是用菜篮子挑来的十几个鬼子脑袋!

  广仔之悍勇,由此可见。

  守光华门的教导总队数量不多,唐生智担心城墙再被破开,遂令南京宪兵团与教导总队一起守城。

  宪兵本来是负责管军纪的,野战并非强项,但现在人手不够,到处都要守,也只有喊他们了。

  宪兵们上了城墙后发现一个问题,只要从城头上探出头来,对方马上枪响,己方非死即伤。

  这下大家只好趴在地上,连脑袋都不敢伸出来,如此,连敌情都观察不到,就算打也是瞎打。。

  打仗得动脑,不能瞎打。宪兵团想出一个法子,他们把一面小圆镜绑在步枪上,然而沿着城墙移动。

  镜面反射,不用冒险,城外的情形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日军隔着一条防城河,暂时还不能全部涌上来,但可以派狙击手瞄准射击。

  透过镜子,他们还看到,离城墙不到10米的地方,有一座小面粉厂。这座厂危险就危险在,它的楼顶比城墙足足要高出一米多。

  金泽师团一门心思想着攻城门和城墙,竟然还没有留意,但下一步若是被其占领,守军可就悬了。

  (109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22: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里面的官渡之战,曹操攻袁绍,就是在城外修了座高楼,居高临下对城内发射火箭的。到了洪秀全占领南京,太平军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城外的高层建筑都焚之一炬,同样出于守城的需要。

  看来,小面粉厂不能让它存在下去。

  这一点,城楼上的教导总队也看到了,并希望宪兵队能组织敢死队去火攻面粉厂。

  成功回归者,士兵可直升排长。

  野战部队的规矩就是如此,火线之上,只要你能活着下来并完成任务的,十之八九能获升职。

  宪兵们平时站岗放哨,检查军纪,全都得按着规程一板一眼得来,一听这么剌激,又是必定要做的,还等什么,上。

  可是迎接他们的,不是升职,而是死亡。

  众人排成队,第一个悬着绳子刚放下一米多,啪的一枪,就被日军狙击手给干掉了。

  第二个毫不犹豫,但放下去一半也牺牲了。

  这下大家心里都有些发毛了。

  日军狙击手太厉害,下去多少也得白白送命啊。

  轮到第三个了,这位并没害怕或退缩,而是提出来,这次咱们得换个法子。

  按照他的办法,这回下去时换了个地方,而且不是慢慢放,是一下子放,正好放到城墙高度的三分之二,然后再慢慢把绳子放到底。

  第三个士兵无疑最机灵。

  日军狙击手还没回过神来,几个士兵已经安然落地,并冲到指定位置。他们用火柴将随身带来的稻草点着,呼的一下,面粉厂就燃烧起来。

  金泽师团很奇怪,这帮人下来不打仗,点什么火。

  一拍屁股,坏了,是烧制高点的干活,急急忙忙再去救火,却已来不及了。

  光华门虽得无恙,但这时凡高层指挥官都已看出,守军已至强弩之末,城墙再次被攻破只是迟早的事。

  很快,中华门又成了日军的攻击重点,唐生智派时任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的罗卓英现场指挥。

  即使情势如此险恶,南京城内遍布火药和硫磺的味道,但唐生智并未表现得惊慌失措,颇有守城大将的风范。

  因为身体不好,又日夜不得休息,他在发号施令时,必须每隔几分钟就用热毛巾擦一下脸,喝一口茶,以保持清醒状态。

  除此之外,他的样子真的跟他的绰号“唐和尚”一样镇定平和,无论前线情况多么吓人,从不失态,只是一支接一支地抽香烟。到了傍晚,趁日机停止轰炸,他甚至还会捧着小茶壶,在院子里散散步。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太原保卫战时,以擅于守城著称的傅作义都急到了两眼通红,可想而知,如果唐生智这时候就红了眼,罗卓英会作何感想,其他人又会作何感想。要知道,傅作义毕竟还有自己一手带出来的绥军可作依靠,唐生智却无湘军为保证,他指挥调遣的,全是跟他没丁点历史关系的各路部队。

  罗卓英到中华门后,才发现这里打得比光华门还要激烈和凶险。

  熊本第6师团正在这一侧。

  在中华门外,本有孙元良组织防御,但他的情形并不比王敬久好,渐渐地就抵挡不住,只得回身撤往城内。

  我们看古代防守城池,常有这样一种情形。某将在城外出战不力,往往会朝城楼上大喊:快快放下吊桥,容我进城。

  中华门没有吊桥,能让孙元良师进来的,只有城门和云梯。

  (109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22: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元良进城门,爬云梯,后面还有人跟着,而且一跟就跟进来三百人,全是熊本师团的部队。

  罗卓英恰于此时赶到,急忙像光华门一样组织封堵,费尽气力,才干掉了这三百日军。

  作为“土木系”的二当家,罗卓英仗不知道打过多少回,虽然暂时转危为安,但已感到情况不妙。

  他对身边的参谋说,人生总有一死,死在南京,还可葬于钟山之下,值了。

  罗卓英回去把情况一说,唐生智照实通过无线电台向老蒋进行了汇报。

  此时距离南京保卫战打响,已有10天,超过了老蒋当初要求的一周之数,他在研判形势后,遂由驻扬州的顾祝同转告唐生智:可以从南京撤守。

  唐生智作为三军统帅,自然应该先渡江到浦口去,这道理,跟美军在菲律宾被困时,罗斯福死活要把麦克阿瑟接出一样。更何况,从个人关系上来说,蒋也确实欠了唐一个不小的人情。

  但当顾祝同要求唐生智马上就走时,后者还是马上予以了拒绝。

  我不能只顾自己一个人的死活,即使要撤,也应该向各部长官交待清楚才能走。

  这时候的唐生智恐怕还不完全相信南京守不住,三个月困难了一点,难道守三周都守不住?

  现实给出了一个无情的答案。

  12月12日,熊本师团再次越过中华门,这回的缺口就怎么也堵不上了。

  随之,全城的防守都进入绝望时刻。

  孙元良手下的旅长朱赤(黄埔3期)陷入包围,麾下只剩一个特务连,他命人把阵地上所有的手榴弹都放到一起,并用导火索串连,等日军冲到近前,拉响导火索,将这帮鬼子全炸上了天。当天,朱赤与特务连官兵全部战死,标志着孙元良师主力不复存在。

  中华门被攻破后,曾在光华门反击战中建功的易安华(黄埔3期)三面受敌,这位颇有文才的武将奋战到最后关头,实践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誓言,战死之后尸骨无存。至此,王敬久师亦完全丧失了元气。

  张灵甫此时也在南京城里,由于有伤在身,王耀武一直要求他尽快过江医治,但他始终置若罔闻,不肯轻离火线,乃至当军长俞济时见到他时,已经脸色苍白,全身绵软无力。

  俞济时立即卸了他的团长职务,强令其随轮船过江。一个威猛如斯的都下去了,说明74军同样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南京城确实已到了无法再守的程度。

  唐生智将师以上将领全部召至唐公馆开会,他最后问了一句:南京现已十分危急,各位尚有把握再守卫否?

  无人作答,房间内空气冰冷到能使人的血液凝固。

  唐生智再也不用问了,撤退显然已不可避免。

  对于如何撤退,唐生智前天晚上已进行过仔细研究,对于各支部队什么时候撤、谁先撤谁后撤、从哪里撤,都有明确规定。

  他把已油印好的撤退部署发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并且强调:战争不是在今天结束,而是在明天继续,我们以后还要再打下去。

  唐生智规划的撤退路线,是除下关的宋希濂师以及少数部队外,大部分往南京城外冲,然后向浙皖转移。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明智的决定,因为如果过长江北渡,一者日本海军已开始进入江面,二者也缺乏足够的船只,而当时城外虽布满日军,但是空隙仍然非常大,只要有勇气,是一定能冲得出去的。

  唐生智究竟有没有对撤退作过明确部署,这点相当重要。

  (109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22: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沦陷并且发生屠杀惨剧后,撤退出来的人几乎都把怨气一股脑撒到了唐生智头上,认为他舍弃众人先行逃命,因此罪在不赦,应该上军事法庭。

  但唐生智离去前确实作过部署,只是他没有想到,此时此刻,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认认真真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了。大家本能地认为,城外到处是鬼子,出城岂不是自投罗网,甚至有很多人在开完会后,连部队都不回,更不通知,就自顾自地一个人往江边跑了。

  意外不止一个。

  南京保卫战之前,为了防止各部队不遵军令,擅自渡江后撤,唐生智曾让宋希濂负责把全部船只都收集起来,但实际上真正有船的部队都不肯交上来,导致宋希濂手上掌握的船只并不多。

  在南京大撤退前,只有伤兵才能坐船离去,张灵甫就是作为伤兵随船而走的,可以说,不多的船还是发挥了它们的作用。

  到了撤退令下,却全乱了套。

  大部分部队都不执行唐生智的出城突围命令,而是随着老百姓一齐往江边涌,宋希濂在下关挡都挡不住,就索性坐着船先走了。

  混乱之中,唐生智自己都差点无船可渡。

  还得亏长官部一个参谋长心眼活,几天前,他把从江阴要塞撤回的一条船要了过来,这才把长官部的三四百人装进了诺亚方舟。

  这三四百人里面,就包括唐生智和罗卓英。唐生智还希望尽量多载些人走,因此在岸边又多等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其他人纷纷催促,才不得不下令开船。

  过江后,没想到北岸也出现了日军,只得继续亡命,前往扬州去投奔顾祝同。

  此时唐生智身体非常虚弱,走路都需有人搀扶。随从副官在路边找到一辆板车,可是车上到处都是牛粪。

  唐生智身为南京防守的最高长官,一级上将,虽落魄如斯,但起码的体面还是要的,哪里肯坐,只得继续由卫士们搀扶着走。

  走了几里,实在走不动了,又问副官:有没有车可坐?

  副官回答:有。

  一喜:哪里?

  副官说,呶,这辆板车我一直拉着呢,知道您迟早还是要坐。

  唐生智悲从中来,不由长叹一声。

  想我唐某带兵二十年,大小百余战,何曾有过今日之败?

  板车很臭,但还是坐吧。

  唐生智坐在车上,一路问左右,长官部的人员有没有全部过江,谁谁谁有没有跟上来。

  见到老蒋时,他表示自己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并请求处分。虽然老蒋并没有处分他,但他仍然引咎辞职,避居乡里。

  这之后,沉痛和内疚,几乎伴随了唐生智半辈子。他说他打了一生的仗,却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糟的仗。他说他对不起国人,也对不起自己。

  我到扬州,曾去过梅花岭。

  梅花岭者,以史可法衣冠冢而得名。那里现在已经围成了一座小院,本来想进去,但天色已晚,只得作罢。

  按照全祖望在《梅花岭记》中的记述,扬州城破之际,史可法本想自杀,但刀被诸将夺下,并为之“所拥而行”。也就是说,如果当时能够突围,史可法也是不会死的。

  无奈扬州已经被四面围困,退到城门口的时候,“大兵如林而至”,清军杀进来了,其他人大多战死,惟史可法被捕。

  (110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22: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岭记》到这一段是最气壮山河的——

  围攻扬州的多铎对史可法很客气,称他是先生,劝他投降,但他“大骂而死”,死之前,留下遗言,“当葬梅花岭上”。

  事后看来,这多铎充其量也就是个披发左衽的鸟人,他并没有厚葬史先生,梅花岭上只是其部将收集的史可法旧时衣冠而已。

  要想你的敌人尊重你,唯一一个办法就是打疼他,多铎没到疼的地步,所以他不会打心眼里真正尊重你。

  史可法千秋盛名,梅花岭上“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切并没有能够阻止扬州的浩劫。

  据史籍记载,史可法就义前,曾对多铎说,自己即使碎尸万段,亦“甘之如饴”,惟一的请求是“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

  然而明末笔记《扬州十日记》表明,清军对扬州的屠城曾是何等残酷,以至于两个多世纪后,它仍然能够吹响汉民族发动反清起义,并缔造民国的号角。

  在前往扬州的路上,不知唐生智有没有想到过,其实他只欠一死。

  假如没有那条船,假如他没能逃出生天,即使不像史可法那样当着日本人的面“大骂而死”,就像万千军民那样死在混战或混乱之中,亦能名垂青史矣。

  人生无常,幸与不幸间,真不能以道理计。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办法。

  我看到过的一部清代笔记对史可法殉难有完全不同的记述。

  有一个读书人流放黑龙江宁古塔,在即将释放回到中原前,宁古塔将军曾告诉他一段轶闻:

  以前破扬州时,我也在军中,曾亲眼目睹史可法一个人骑着小驴来到大营。我们多铎亲王劝他投降,并拿洪承畴作比方。但史可法只是一个劲地摇头,他说他本来是要自杀的,但就怕死得不明不白,来这里不为其它,只求一死。

  多铎“百方劝谕”都没用,只好把他杀了。

  对这段记述,我总觉疑惑,在那样的非常情境之下,史可法如何还能骑着小毛驴,优哉游哉地去见多铎?要知道,路上随便哪个清军小兵,都能一刀把他给解决了。

  满人统治中原,很多过去的血迹都想抹去,以便把自己打扮成秋毫无犯的王者之师,这个宁古塔将军大概也是如此的出发点,不过他回忆史可法“只求一死”的表态,倒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唐生智在南京城该怎么做呢。

  也许,他应该像川将饶国华那样,盘腿坐在卧毯上自尽而死。

  城陷,将必同亡,这才是最佳的选择。

  在逃亡路上,他可能这样想过,但当时并没有做到,因此他的道德品质及操守才饱受指责,也因此最终没能成为一个英雄。

  归根结底,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英雄,也成不了英雄,尽管口号人人会喊。

  在守城部队中,有两支新军成建制进行了突围。

  一支是徐源泉第2军团,这是从张宗昌手里改编过来的“中央军杂牌”,全都是北方人,原先战斗力还比较强,但在淞沪会战打响后,老兵大部分都被抽走了,成了个空架子。

  开赴南京作战前,第2军团里一大半是刚刚补充上来的新兵,直到上了船,换上军装,才开始学习怎么装填子弹,怎么瞄准,如何投手榴弹,至于打靶,那就别想了,总不能朝江里的鱼射击吧。

  (110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5: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开始作战时,新兵们有的把脑袋藏在下面,举着枪朝前乱射,有的扔手榴弹不知道拉线,还有的扔倒扔出去了,却扔得太近,没伤到敌人,反伤了自己。

  好在当初抽调时留下了一些连排长,靠他们示范,终于把新兵们慢慢带了出来。

  第2军团打的最漂亮一仗,是在树林里进行伏击,炸毁了多辆日军坦克,并导致余下的坦克在退却时,自相践踏,碾死碾伤了自家许多步兵。

  按照唐生智的部署,第2军团本应向城外突围,但徐源泉并未遵令,而与其他不遵令的人不同的是,他有把握从江上撤走。

  第2军团是坐着船从湖北来的,宋希濂要他把船交出来,徐源泉却来了个充耳不闻,结果撤退时,他们就坐着这些救命船离开了南京。

  最值得提及,也最热血的却是粤军,在所有守军中,只有他们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唐生智的突围命令。

  这个时候,什么都不需要,需要的就是信任、服从和胆色,哪怕有那么一点点怀疑和怯懦都不敢整军往城外冲。

  江南大地上,开始响彻着陌生的广东方言。

  第一句:几大就几大,唔好做衰仔!

  它的意思大致是说,豁出去了,死就死,但绝不能做软蛋。

  第二句:丢那妈,萝卜头!

  前面不解释了,后面是指小鬼子,不知道是说小鬼子的脑袋像萝卡头,还是说萝卡头像小鬼子的脑袋。

  带头喊这些口号的是粤军师长罗策群,他冲锋在前,率队几次向日军阵地猛扑,但直至战死也未能冲过封锁线。

  少将师长都倒了下去,可知这条突围之路有多么艰险,粤军军长邓龙光(保定6期)捡点随身的直属队,仅剩百人不到。

  此时已至深夜,日军阵地仍然张着血盆大口,狰狞地逼视着这群挣扎中的广东人。

  随邓龙光冲杀的粤军参谋长曾有龙精虎猛之誉,杀到这里,也已精疲力竭,心胆俱寒,甚至连牙齿打战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百人不到,如何还能冲得过去,几乎所有的人都失去了信心,都主张再等一等,等后面的部队上来再突。

  这个时候大家都看着军长。

  邓龙光与薛岳同为保定6期生,当然也是懂点战略战术的。

  前面这么猛力撞击,虽然还没撞开,但肯定有所松动,也许只差一步,门就开了。

  不能等,万一后面部队没等来,日军大部队倒来了,岂不惨兮。

  所以还得继续“几大”。

  邓龙光调集火力最强的特务连向日军阵地发动急袭,但这只是一个虚招,其他人在特务连的掩护下,利用地形逐次跃进。

  之前的正面猛冲,已使日军形成了一个印象,即下一轮进攻又必如此,所以邓龙光的声东击西之术终于收到奇效,大家冲过了封锁线!

  冲过封锁线,特务连已去一半,举头前望,却仍是路程漫漫,黑夜茫茫。

  如果再碰到日军,可以肯定是既打不了,也冲不过。

  眼看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真的快到了绝望时刻。

  然而邓龙光渐渐发现,一切并不如想像中那么糟。

  (1102)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0-7 1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