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云雾飞舞

《如果这是宋史》txt格式小说下载与最新连载--高天流云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30 10: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43)
  
  按时间顺序排列,金军侵入淮西,岳飞接到临安命令渡江驰援,其间有6份来往信函,分别是临安传令、岳飞申请长驱中原(两次)、临安否决要他火速救淮西、岳飞接令、临安嘉奖。
  柘皋之战大胜,临安传令三军,内容是——“……捷书累至,军声大张,盖自军兴以来,未有今日之盛。尚思困兽之斗,务保全功。”
  这份诏书抄送给淮西境内所有军方人员,岳飞、韩世忠也各得到一份。意思很清楚,告诫各将军见好就收,别惹更大的麻烦。
  之后张俊令岳飞离远点,岳飞听从了,也抄送一份交给临安,以此证明自己为啥不直接进入战区。临安方面非常欣赏这一点,赵构特意亲笔写了一份《御札》给他。
  ——“得卿奏,知卿属官自张俊处归报,虏已渡淮,卿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以此见卿小心恭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朕所嘉叹。”
  在赵构来看,岳飞这回没有看见金军就眼红,冲过去搞得血肉横飞,不可收拾。而是很克制地听话了。这是巨大的进步,是转变的开始,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征兆。他要表扬这个一直倔犟、自专的部下。
  接下来诏书里笔锋一转,他甚至难得地与岳飞有了共同语言。
  ——“据报:兀术用郦琼计,复来窥伺濠州。韩世忠已与张俊、杨沂中会于濠上,刘锜在庐州柘皋一带屯军。卿可星夜提精兵裹粮起发,前来庐州就粮,直趋寿春,与韩世忠等夹击,可望擒杀兀术,以定大功。此一机会,不可失也。
  庐州通水运,有诸路漕臣在彼运粮。
  急遣亲札,卿切体悉。十日二更。”
  从上面这段可以看出,这对岳飞简直是喜从天降。这是自从淮西兵变,刘光世的左护军叛变,导致岳飞与赵构隔核之后,第一次重新看到了曙光。赵构在主导这次机会,要趁此天赐良机,把金兀术毁灭在淮西境内。他为岳飞铺好了所有的路,只等着岳飞杀过去!
  只不过,请注意写这份诏书的日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30 10: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44)
  
  “十日二更。”
  公元1141年,宋绍兴十一年三月十日夜二更天。十日写信,渡长江送交岳飞手里,所需要多少时间,有一个参考。
  岳飞申请长驱中原,临安否决。一个来回是5天。当时岳飞在鄂州,信使不必渡江。这时等同对待,至少需要两天半岳飞才能收到命令。
  那么是十二日傍晚。
  瞧一瞧当时淮西战场都发生了什么。三月五日时,张俊开始的追击,同时命令刘锜回太平州。三天后,抵达濠州外围,是三月八日。九日杨沂中大败。再三天后,三月十二日,韩世忠水军受阻返航。
  十二日……傍晚时分岳飞才可能收到赵构命令他前进的诏书。
  等岳飞准备迈步的时候,战争早已落幕。有这么玩人的吗,这到底是至高无上的皇命诏书,还是发泄私愤的骗人纸条,抑或是通讯条件太差造成的低级失误?!
  很难是失误,因为还有下一道诏书。
  岳飞接到上面“十日二更”发布的命令之后,回信说他将率军启程赶赴庐州。他在战区内急如星火地赶路,后面的诏书比他快,还是追上了他。
  诏书里写——“得卿奏。卿闻命即往庐州,遵陆勤劳,转饷艰阻,卿不复顾问,必 其行,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
  据探报:兀术复窥濠州。韩世忠八日乘捷至城下,张俊、杨沂中、刘锜先两日尽统所部前去会合,更得卿一军同力,此贼不足平也。中兴勋业,在此一举,卿之此行,适中机会。览奏再三,嘉汉不己。
  遣此奖谕,卿宜悉之。”
  按时间计算,岳飞接到这份诏书时,淮西战区已经彻底凉了,无论是张、韩、杨、刘、王等宋军,还是金兀术,都早已散场。偌大的淮西境内,只有岳飞一个人捧着一大摞诏书发呆。
  前思后想,对照此前诸此北伐,岳飞越想越怒,他看了看周围的岳家军将领,实在没忍住,说了三句话。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30 10: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45)
  
  ——“国家不得了也,管家又不修德。”
  岳飞如是说。
  国家当断不断,纵敌玩寇,使本在罗网中的金军逃脱。这本是最卑劣的将军们巩固自身地位,才使用的下三滥招数,可一个国家居然用出来了,它是想应付谁,想要挟谁,想毁灭谁?!
  国家公然做这样的事,前途何在,如何得了。
  至于修德。
  一个人总要有一颗真挚的理智的光明的本心,才会做出来光明、理智、真挚的事来。看赵构前半生的所作所为,之所以倒行逆施莫明其妙,都因为他的心不正。
  修德是很重要的。
  世人的眼睛是亮的,清楚岳飞说的是不是实话,是不是对的。
  这句话只是开端,淮西之战刚刚结束,各个细节都在眼前,岳飞愤懑难当,说了第二句、第三句话。他转向张宪。
  ——“张太尉,我看像张家军那样的兵马,你只消带领一万人去,就可以把他们蹉踏了。”
  又转向董先。
  ——“董太尉,像韩家军那样的兵马,我看你不消带一万人去,就可以把他们蹉踏了。”
  这两句在正常状态下看来,是很不合适的,会引起中国人第一时间的反感。为什么呢,不外乎“做人”的道理。
  要时刻谦卑,时刻低调,柔弱既然胜刚强,那么即使事实真的是那样,也不能直说!哪怕张俊、韩世忠真的退化到哪种地步,岳飞也不能这样公开评判攻击,恶化同志关系。
  可他说的是不是实话呢,张俊抛开不论,这人是什么货色,历史清楚,包括他自己都清楚。至于韩世忠,黄天荡时的韩世忠哪儿去了,以几千部众截击10万金军,置生死于度外,置利害官爵金银于度外,什么都不在乎,只要归还二帝、归还河山。
  可以说,他才是第一个提出还我河山的人。可是,现在这人怎么了,只是截断退路而已,就直接撤退了。他本来应该不管张俊怎样,不管临安怎样,率水军截断淮河,以一部之力断金军退路,让这场战斗不得不打起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30 10: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46)
  
  时间在变,一切都在变。唯一没变的岳飞在失望之余难免口出怨言。这一次,论道理他没有任何错误。而在另外一些层面上,他错得很幼稚。
  在中国,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是不受批评的。每一个人在被指责时,从来不去想对方是不是有感而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错。而是第一时间地反感,进而反击。
  一个如此“自尊”的世界……要让某些人直言自己错了,这在其他种族里是理所应当的平常小事,而在中国,哪怕是现代,都不要梦想。
  如此三句话说完,淮西之战才算真正结束。剩下的就是老节目,去临安述职,说一下在这次工作期间各自的表现。
  张俊是最积极的,他没等赵构下诏集合,先写了份奏章。里面大篇幅展示了柘皋之战的胜利,突出了杨沂中勇于首战的英勇,以及他个人临危不乱反败为胜的指挥艺术,最后指责了刘锜的作战不利。如此会战,被寄予厚望的精锐之师居然不见作为。
  不作为,是重罪!
  这之后,张俊单独一章详细论述了岳飞的问题。岳飞行动迟缓,久久不上战场,耽误了一次又一次的歼敌良机。甚至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也不见近在咫尺的他伸出援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除远在川陕的吴家军之外,全体战将都已莅临战场,参与此战,唯独岳飞坐视生死,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这不单纯的表面现象,联系此前岳飞一贯的好战表现,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为国家利益出发,一定要谨慎对待,认真研究。
  什么叫倒打一钯呢,而这只是张俊表演的开始。他长年都泡在临安城里,和皇帝、首相近距离接触,一个庞大的计划在这几个人心里生成,张俊是重要棋子,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2: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过年好

[ 本帖最后由 云雾飞舞 于 2012-1-31 13:18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31 12: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47)
  
  三大将应召入朝述职,张俊轻车熟路,最先到达,其实也可以说他从淮西战场下来之后直接就回临安了。第二个是楚州方面的韩世忠,他的路相对近一些。
  韩、张入朝,临安震动。从规格上讲,这本是一次例行的述职而已,是某次重大国事过后,皇帝、宰执、大将们的一次碰头会,总结一下经验教训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人们发现已经发展壮大到不讲理、不认错、不辞职等地步的秦首相居然时光倒流了,这人又变回到从前那个“甜蜜的秦桧”了。
  秦桧连日设大宴款待韩世忠、张俊,与之亲切交谈,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家庭生话等方方面面,时不时的还说起了岳飞。
  问你们三大将最近有过什么交流吗?
  这让韩世忠深深地不解,让张俊表面上迷惑。张俊当然知道秦桧这么反常是为了什么,他们私下里制定了一个大计划,要一举剥夺所有大将的军权。这样做的风险可想而知,此时此刻,南宋三大将的势力要远超晚唐时期那些割据的藩镇,如果计划暴露,三人串通谋反,临安小朝廷毫无反抗能力,会被瞬间推翻。
  于是乎,夺权在理论上的第一步是保密。只有把三大将都聚拢到临安城里,才有可能实施下面的步骤。可要是真的这样做的话,仍然会鱼死网破。
  因为没人会坐等失去一切,要让对方接受安乐死,首先就要对方失去反抗的实力。秦桧以一个顶级阴谋家的素质,准确地把握到最关键的问题——分化三大将内部。
  他许诺张俊,只要协助朝廷收回兵权,那么从此以后,张俊将总揽南宋军事。这一提议由秦桧提出,被赵构默许,张俊仔细衡量,发现这完全是为他度身定造的。登上军权之巅,踩倒韩世忠、岳飞,还有比这更享受的事吗?!
  他没有理由不答应。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31 12: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48)
  
  这之后,临安才宣召三大将入朝述职。张俊来了,韩世忠不明真相地来了,可岳飞没到。这让秦桧心惊肉跳。岳飞是南宋军力之冠,他一人足以压倒全国,他没来,真的是鄂州相对较远吗,还是暗中知道了什么,或者正在准备着什么?!
  秦桧无法安心,他不停地试探着。
  韩世忠一切都蒙在鼓里,张俊则是岳飞的宿仇,两者没有交际,秦桧注定没法知道什么。他忐忑着,整个临安的上层建筑都惶恐不安着,直到六七天之后,岳飞终于率领少量亲兵进入临安城。
  岳飞来了,他意气消沉着,也或许怨愤冲天着,对未来仍有所希求,或者连番地遭遇让他变得麻木,这都不重要,因为他想不到下面发生的事。
  赵构按惯例召见了三大将,场面与从前相似,语言千篇一律的雷同。不过是爱卿们忠勇冠世,朕以社稷之重倚重你们……等等等等,片刻之后笑容满面口干舌燥,宣布散会,三大将各回各的宾馆下榻。夜深人静之后,另一项真正重要的工作悄悄地开始了。
  当晚,直学士范同、林待聘两人分别写了三份《制词》,用以确认南宋官方升张俊、韩世忠、岳飞为枢密院的两位正使、一位副使。
  这份诏书在第二天公布,岳飞等三人即日起至枢密院办公,他们辖区内的军政事务被同时分割,具体的办法是三大将主领的宣抚司被撤销,军队番号一律改为御前诸军,由原先的二三把手,如岳家军的张宪、王贵两人,各领部下独自成军,直接向临安负责。
  这是分割军队,同时进行的还有切除智囊。岳飞的幕僚们,如朱芾、李若虚被调任地方官,严禁与岳飞接触。
  之后是上级制衡,任命秦桧党羽林大声任湖广总领,管理鄂州大军的钱粮,扣住岳家军的生存命脉。如果这样还不够,赵构还派去了一位岳家军的老朋友。
  开除原淮北宣抚判官刘锜的军职,改任荆南(今湖北江陵)知府。宋廷规定他“或遇缓急,旁郡之兵许之调发。”
  湖北旁郡,不外乎鄂州,这是以公文授权,刘锜可以视情况夺取岳家军军权。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31 12: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49)
  
  如果说刘锜夺权还在可行可不行,情愿不情愿之间的话,林大声对岳家军的侵蚀则是强行介入的。何谓藩镇,何谓大将,不外乎辖区内军、政、财三权独立。
  这时不由分说,直接夺取了财权。
  对韩世忠、岳飞来说,这个打击是是突然的,却没有致命。因为他们还可以申诉,可以抗议,可以搞些小动作反对。
  但是真正致命的打击瞬间到来,他们谁都没有想到,同为三大将,在裁撤之列的张俊第一时间表态——“臣已到院治事,现管军马,伏望拨属御前使唤。”
  张俊已经到枢密院上班了!
  这让韩、岳两人何以自处,是仍然反对吗,那样首先面临的就是军方的分裂对抗,三大将内讧,前线直接动荡,两位不是为国为民的忠臣良将吗,会忍心付出这样的代价吗?!
  答案显而易见,韩、岳只能沉默。
  哪怕被人背后捅了刀子,也要时刻坚守底线。这就是有原则的人的悲哀,总是束手缚脚,觉得处处都是花瓶瓷器,不可以打碎,于是碎的就只能是自己!
  这一切都在赵构、秦桧的计划之中,等三大将都到枢密院报到上班之后,赵构再一次召见了他们,这一次他说。
  朕当初给你们一路宣抚之权,这很小。现在把国家军事首脑重地枢密院交给你们统领,这权力很大。你们要同心同德为国家服务,要团结,别分彼此,这样我们宋朝的兵力就联合在一起沛然不可抵御了。如此一来,像金兀术之流随时都可能扫除!
  这段话,谁能挑出毛病来吗?
  一路之权,与枢密院长官相比,大小的确不同,三大将变成两正使、一副使,可说总揽军队,理论上千真万确操执国家权柄。三人同在一间办公室里上班,随时勾通,的确也比从前远隔千里,随时斗气强得多。那么千对万对,哪里出错了呢?
  韩、岳两人总不能直接喊出来你们搞阴谋诡计骗人夺权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31 12: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50)
  
  这就是政治。搞得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却有苦说不出。甚至不是不能说,而是说出来了会更尴尬更难堪,损失更大。
  赵构,15年之后,他终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超群的政客了。他上面对三大将说的那番话,并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浅薄表现,而是对下一步更重要的进程的铺垫。
  三大将哑口无言之后,赵构以同样的论调向各军区的三大将原下属们发令。命令里有宣告,“朕昨命虎臣,各当阃寄,虽相望列戎,已大畅于军声。”
  你们的首领已经升官当了枢密使,不回辖区了;
  有指示,“……凡尔有众,朕亲统临。肆其偏裨,咸得专达。”
  你们统统归我指挥,无论是大将小将偏将准备将,都有直接向我联系的权力和义务;
  有许诺,“……简阅无废其旧,精锐有加于初。”
  大家不要心慌,归我指挥后不仅不会裁军,还会增加军队精锐的产生。放心吧,绝对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
  有奖励,“……高爵重禄,朕岂遐遗。尚摅忠义之诚,共赴功名之会。”
  高官厚禄都等着你们,我绝不食言。只要你们都保持忠义之心,就可以成批量地升官发财得奖状!
  截止到这里,赵构终于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夺权程序,把三大军区从长官到士兵全体拿下。其行事目的,具体手段,都跟150多年前的那次著名的皇宫吃请相似。所以,很多史书都称赵构这段叫“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诚然,从目的性上说,这没错。真的很像。南宋籍此收回了兵权,再一次让军队为政党服务,从政权的稳定性上说,做得没错。
  但两者之间实在有太多的不一样了,根本没法类比。
  赵匡胤裁撤了符彦卿、慕容延钊、韩令坤等老一辈战将,手边早就准备好了曹彬、潘美等亲信,何况他本人就是无敌将军,一生保持不败战绩。可以说,那一次杯酒释兵权根本无损于北宋的战力。可这时赵构裁掉了韩、岳、张、刘,南宋还剩下了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31 12: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51)
  
  更何况150余年前,赵匡胤只是举起酒杯稍微示意,立即周边所有军人全体驯服,不仅服从,而且从心里往外地感恩。
  赵匡胤开历史之先河,于五代末期时以不流血的方式交接权力。这是伟大的勇气,伟大的仁德,外加伟大的强力才能成功地执行。
  反观赵构这次,事先开始算计、分化,安插内奸。之后骗人进京,连夜颁诏,先斩后奏,歪理正说,同时还派人下黑手,接管军区要害……这招数用得阴微卑劣,上不得台面,哪怕执行成功了,也和部下们结成了死仇,哪怕部下们不记仇,他自己都不安心。
  于是,才有后来的事。
  眼下三大将都开始就地上班了。他们谁都没搬来家眷,显得很渴望信的脱下铠甲,换上长袍,每天坐着轿子去枢密院坐板凳。
  这时大约是公元1141年,宋绍兴十一年的四月中旬左右,三位前大将、现任枢密大人神色平和,动作舒缓,面带微笑,显得非常的文人了,尤其是韩世忠和岳飞,两人角色转称得非常快,迅速把文官这一角色当出了独特的做派。
  韩世忠上朝,有顶很特色的帽子,准备地说是条头巾。该巾称作“一字巾”,据说以特殊手法缠在头上,显得与众不同。韩世忠每天戴着它上朝、下班,之后由几个亲兵陪着,在风景如画的早春时节的临安城里走走逛逛。
  心情很好的样子。每天里他站在桥头看风景,看风景的人都看着他。他的一字巾装饰了临安城,有些人气得脸色发青……
  岳飞没有奇装异服,他一丝不苟的生活,每天上班下班很大众似的混在文官丛中。如果一定要说他有哪些不同的话,那就是他有时会解开衣襟,披襟雍容,很有幽闲之态。他有一笔好字,有满腹的诗书,有生来的见识,有传奇的经历。
  这些让他迅速进入文人的世界里,并成为中心。但他很低调,每当被问及国事时,总是说,他于此时只想归隐山林,向往安静的生活。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23: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