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8 22: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2)
以刘泽清将军的习惯,但凡有一点显示自己文采的机会,都不会轻易放过。如此重要的折子,自然要精雕玉琢一番。在奏疏上落下最后一个字时,刘将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即命人快马加鞭发往南京。弹劾高杰尚在其次,让文武大臣看看自己的文采才是正经事。
折子很快到了南京!
史可法看到这封奏疏时,马上意识到,武将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协调,否则会危害到国家;
马士英看到这封奏疏时,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值得利用的机会,可以撵走史可法。
纵然都是精英,无奈人品差距太大。
其实无论史可法、还是马士英都清楚的知道,当务之急是治好刘泽清的红眼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能啥都不影响。可问题在于,史可法将帝国的利益摆在首位,而马士英最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
这就是差距。
马士英要利用这封奏疏,来达到自己赶走史可法的目的。他比史可法的厉害之处在于,史可法有敏感的政治嗅觉,能够意识到潜在的危机;而他的座右铭则是:没有危机不要紧,创造危机也要上!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存在矛盾就需要化解,以四大天王那性子,没个人去和稀泥早晚得打起来,那谁去最合适呢?论德高望重,非史阁部莫属!
需要强调一下,这是马士英自己的想法,当然他也知道事情没那么容易,首先史可法没义务听自己的;其次,要让皇帝相信矛盾真的有那么尖锐,他才会派人去。不然凭弘光那个蜗牛性子,不理不睬也不意外。
没有危机?不怕,不怕,我来制造危机,不信你不着急。
马士英暗地里通知刘泽清,要他再上一道折子,中心思想是渲染恐怖气氛,告诉中央赶紧派人过来协调矛盾,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马士英认为,有了这道折子,自己才好从中运作,借机把史可法推到风口浪尖上去。对此刘将军欣然允命,既能搞倒高杰,又能再次炫耀自己的文采,何乐不为?
马士英在南京望眼欲穿,盼着刘泽清的第二道折子,结果却盼来了另外一个人的折子。
这份折子来自黄得功。
黄得功与高杰素来不睦,梁子结的很深,高杰围扬州这事儿,他自然不肯放过。脑子一热,一道折子就到了南京,当然由于没有刘将军有文化,更没有炫耀文采的特殊嗜好,所以他的奏疏是由幕僚代写的。
谁写的不要紧,关键在于能不能整事儿。
看了黄得功的奏疏之后,朝中的大臣和皇帝都相信,必须有一个人去协调四镇之间的矛盾。紧接着,一种呼声在朝野上下疯狂流传:史公德高望重,深负人望,只要他去扬州,一定能够解决争端。
大家情绪高涨,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场面空前火爆。
事情发展到此,马士英很高兴,事情终于上了他预先设计的轨道。他觉得只要再使一把力,史可法不走也得走了。就在他紧张的盘算下一步该怎么办时,史可法忽然打破沉默,公开表示:愿亲自前往扬州解决争端。
举朝震惊!
大家一致认为,史阁部疯了!朝中局势刚刚稳定,这个节骨眼儿离开南京,等于将权力双手奉上。
就在朝中各位大臣张口结舌,密切关注事态发展时,史可法为表明心迹,再次放出话:为赎不能救先帝之罪,愿效命疆场,且肝脑涂地,在所不惜!这下弘光皇帝坐不住了:敢情你效命疆场不是为了朕,到现在你还想着朕死了的堂弟,你眼里还有我这个皇上吗?
对于史可法,弘光的态度一直非常矛盾:一方面这个人抨击过他,身为皇帝,他不可能毫不介意;另一方面这个人品格高洁且声名远播,作为君主,他又不可能无动于衷。
他想争取史可法,却又无法放下皇帝的身段,但他又很了解这个人,因为史可法确实没兴趣跟马士英争权夺利,反而觉得去扬州作特派员挺好,既能报效国家,又能远离纷争。
有些时候,最高级别的蔑视并不是针锋相对,而是无所谓。
弘光彻底郁闷了,他忽然发现,在这个以品格高洁而声名远播的大臣面前,他这个皇帝原来是那样微不足道。他不禁在心中思忖:自己欣赏的人未必欣赏自己,那么自己该信任谁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