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15: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五章 攻略东方(2)



  在一系列失利面前,魏襄王被迫再次与秦国签订城下之盟。秦国人不仅要蚕食魏国的土地,还要干涉魏国的政治。在秦惠王的干涉下,魏襄王不得不依秦国的意思,立公子政为太子。魏国的力量更加衰微,曾经的中原霸主如今沦为秦国的小啰喽。
  秦国人向东扩张的意志是一往无前的。
  正是魏国的屈服,使得秦国干涉东方政治成了可能。齐宣王借口燕国内乱,乘机出兵吞并燕国,自进入战国时代以来,这是第一次出现吞并大国的情况。齐宣王的军事冒险引起天下诸侯的震惊与抵制,视齐国为最强对手的秦惠五绝不能坐视不理,秦国很快与魏国联合起来,向东进攻齐国及其控制下的燕国。公元前312年(秦惠王后元十三年,齐宣王八年),秦、魏联军在濮水之役打败了齐军,齐宣王被迫放弃占领燕国。关于这段历史,前文已有表过,此处从略。

  在挫败了齐国吞并燕国的阴谋后,秦惠王又推出与楚国进行土地交换的计划。秦国的设想是以武关之外的汉中地交换楚国控制下的黔中,这样可以使巴、蜀、黔的地盘连为一片,成为秦国稳固的大后方。于是秦国使者出使楚国,向楚怀王递交了这个土地交换计划。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是对某些人来说,吃了亏之后,智力也没见得长进,楚怀王就是这样的人。
  当年张仪以赠送“六百里商於之地”忽悠楚怀王,诱使楚国与齐国绝交,事后却翻脸不认人,遂使秦楚交恶,楚国不仅未得到寸土尺地,反倒因为战败而损失了六百里汉中之地。这件事成了楚怀王的心头之痛,他对张仪恨之入骨,巴不得能亲手杀了这个冤家仇人,以泄心头之恨。他一心想着报仇雪恨,哪有心思考虑交换土地呢?他恶狠狠地对秦使说:“你们要得到黔中也很容易,我也不必交换土地,只要秦国能把张仪交出来,我就把黔中双手奉上。”楚怀王这么说,纯粹是气话,秦国怎么可能用张仪来交换黔中地呢?天下人都晓得楚怀王巴不得要亲手杀了张仪,要是他去楚国,不明摆着去送死吗?
  秦使回到了咸阳,秦惠王一听,心里就想,用一个人换一片土地,倒是很划算啊。只是他没吭声,因为他可不能把张仪往火坑里推。要知道张仪对秦国的贡献,恐怕只有商鞅能跟他相比,秦惠王可以杀商鞅,那是因为商鞅得罪的人太多,大家巴不得他死,但张仪不一样。要是用张仪的命去换黔中地,恐怕令秦国谋士胆寒了,以后没有人愿意为秦国效死了。想到这里,秦惠王打算放弃这个换地的计划了。不料,张仪却自己站出来了。

  张仪毕竟是张仪,见过大风大浪,他主动请缨说:“用我一个人换一片地,何乐不为呢?请让我到楚国吧。”
  这真完全出乎秦惠王的预料啊,他瞪大眼,一脸疑惑不解地对张仪说:“楚王因为没有得到商於六百里之地,对你恨之入骨,巴不得置你于死地。这个时候你前往楚国,那不是找死吗?”
  张仪似乎胸有成竹,他拍拍胸脯说:“我看楚王不敢对我怎么样。为什么呢?从国力上说,秦国强盛,楚国弱小,楚王不能不有后顾之忧,这是其一。我与楚国大夫靳尚是好朋友,而靳尚又深得楚王夫人郑袖的信任,楚王最为宠幸郑袖,郑袖所说的他都会听,只要我搞定靳尚、郑袖,楚王必不会害我,这是其二。再说了,我是奉秦王之命出使楚国,怎么说也是大国使者,楚王哪敢加害于我呢?这是其三。如果楚王一意孤行,非得要杀了我,那么用我一条小命,换得黔中之地,也算是很值了。”
  看来张仪不仅是个游说江湖的辩士,也算有几分视死如归的武士精神,有掉脑袋风险的事,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做的。张仪动身去楚国了,在他正式出使楚国前,他事先派人跟靳尚打了招呼,可是能决定他生死的人,还是楚怀王。
  楚怀王能放他一条活路吗?一切都是未知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15: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五章 攻略东方(3)



  当初楚怀王说要拿黔中地换张仪,说的无非是气话,他断然没有想到张仪竟然如期而来。“难不成这小子还以为我不敢下杀手吗?”楚怀王冷笑了,既然来了,就别想活着离开!
  于是张仪被抓起来投入监狱,楚国人都相信他活不了多久了,楚王必定会杀之而后快。此时,靳尚悄悄在背后活动了。他找了个机会对楚王宠幸的王妃郑袖说:“夫人,您很快就会被大王冷落了,您知道吗?”
  郑袖听了吓了一大跳,赶紧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靳尚是个很懂女人的男人,与政治相比,女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容貌以及能否得到男人的宠幸。因此他十分巧妙地把政治问题变成了一个感情问题,他是这样说的:“如今楚王一心要报仇,想杀了张仪解恨。可是秦王十分器重张仪,绝不想让他在楚国遭到伤害,因此秦王打算用六座县城来贿赂楚国,同时把秦国的美女嫁给楚王,陪嫁的还有宫庭里能歌善舞的宫女。这么一来,出于尊重秦国的考虑,楚王必定要宠幸秦女,到时夫人您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说实话,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但却十分有效地击中郑袖心里最脆弱之处。这位楚王妃立即紧张起来,似乎危险已迫在眼前了,她下意识地问道:“那怎么办才好啊?”靳尚不慌不忙地说:“只要您能说服楚王,把张仪给放了,那秦国也不必使用美人计了。”郑袖一听,好像是这么回事,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她无论如何也得把张仪救出来。于是靳尚又帮她出谋划策,嘱咐她要如何说服楚王。

  楚怀王也就是个酒色之徒,天天要郑袖陪他喝酒,因而她也有很多机会吹耳边风。郑袖对楚王说:“大王您干嘛把张仪给抓起来呢?妾听说,臣子也是各为其主罢了。您说要用土地交换张仪一个人,土地还没给秦国,秦国就已经派张仪来了,可见人家是敬重大王的。大王不仅没有回礼,反倒要杀死张仪,这么一来,秦王岂不是要雷霆大怒,到时必定要攻打楚国。想到这里,臣妾就不敢想象结局会怎么样。我恳请大王让我们母子迁徒到江南去吧,以免被秦国人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每每说到这里,郑袖就不禁掩面而哭。这一哭,是楚楚动人,让楚怀王不知如何是好。虽然楚怀王十分憎恨张仪,可是热血过后,头脑恢复冷静,细细一想,杀死张仪有用吗?除了与秦国结下更深的仇怨之外,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秦强楚弱,已是不争的事实,得罪老虎之前,最好先想清楚后果。就这样,郑袖每哭一回,楚怀王的意志就被削减一分,到最后,理智战胜情感。
  罢了,看来此人是杀不得的。楚怀王终于把张仪给释放了,而且以上宾之礼相待。当秦国上下都认为张仪难逃此劫时,他居然奇迹般地又逆转了局势。这个大师级的人物,果真有深不可测的本领,在鬼门关口逛了一圈后,阎王爷也没敢收留他。
  这就是张仪,一个令人又恨又怕的人物。

  在秦与东方诸国旷日长久的战争中,其在军事上的强大实力已展露无疑。在历年的战争中,东方六雄中的魏、赵、韩、楚都遭到沉重打击,甚至连领土不相接壤的齐、燕都未能幸免秦国的攻击。对秦惠王来说,他毫不惧畏与任何一个东方国家单打独斗,但如果东方诸强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呢?这是秦国最害怕担心的事情。
  秦国的厉害之处,不全在其令人恐怖的军事实力,也在于其富有成效的外交。秦国的战略是尽力阻挠东方诸国可能的合纵,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在东方六大强国中,魏国已屈服于秦,其余五国仍然有可能联合起来,一致对秦。秦惠王要未雨绸缪,以威胁、拉拢为手段,积极展开外交攻势,拆散敌人的同盟。
  东方诸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叫“合纵”;秦国拉拢东方诸国以瓦解合纵战略,这叫“连横”。为了完成连横战略,年迈老朽的张仪宝刀不老,又一次游说东方诸侯,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这也使得张仪的威名如日中天。
  对张仪来说,这也是最后一次施展其生平绝学的机会,因为他已垂垂老矣。要与东方五国连横,这无疑是艰巨的任务,因为秦国的狼子野心,东方诸国无人不知,狼要跟羊做朋友,其意图也太明显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15: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五章 攻略东方(4)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张仪的本领,当楚怀王欲用黔中地换张仪时,天下人都认为他难逃此劫,可这位莫测高深的大师居然像魔法师一样,让楚怀王糊里糊涂就把他给释放了。可以说,张仪已经两度戏弄了楚怀王,那能不能第三度得手呢?
  显然,张仪是有信心的。
  因此楚国也成为张仪连横诸侯的第一站。

  在张仪眼中,楚怀王就是一个可以随意玩弄的大傻冒罢了,不过他不会把这种轻蔑表现出来,聪明的他可不会傻到去挑战一位君王的自尊底线。要讨好楚怀王很简单,必须给他戴上一顶高帽,于是张仪一上来张口便道:“天下强国,非秦即楚。”这种话,不管是不是真实,反正楚怀王肯定爱听。
  有了个好的开头,下文就容易展开了,于是张仪侃侃而谈说:
  “秦国的土地占了天下一半,兵力足以抵挡四个国家,背靠天险,又有黄河为天堑,四面都是要塞,牢不可破。秦国的虎贲战士有一百多万,战车千乘,战马万匹,积粟如山。如果想用合纵的手段来抗衡秦国,无异于是驱赶羊群攻击猛虎,下场可想而知。如今大王不与猛虎交往,却与群羊交往,这个策略无疑是不明智的。大王倘若不与秦国亲善,那么秦国挟持韩国与魏国进攻楚国,秦国攻打楚国的西部,韩、魏攻打楚国的北部,那么楚国就危险了。
  现在有一小撮人鼓吹合纵,集合一群弱小的国家去攻打最强大的国家,这真的是使国家陷于危亡的做法。明明兵力不如对方,就不要轻易挑衅;明明粮食比不上敌方,就不要想打持久战。这都是简单的道理,可是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却只会胡说八道,只挑着有利的一面说,却不说不利的一面,一旦最后把国家陷入祸害中,就后悔莫及了。我这些话,请大王仔细考虑。
  我来给大王分析一下吧。秦国现在已经据有巴蜀,粮食充足,若是沿着长江而下,只要十天的时间就可以打到楚国的扞关。同时,秦国的地面部队从武关出发,向南进攻,楚国北部的土地就会被切断。只需三个月的时间,楚国就要陷入到危险之中,就算其他诸侯国想救援,恐怕也得等半年以后吧。等待弱国的救援,却忽视强秦的祸害,这使我不得不替大王您忧虑。
  如今秦国与楚国土地相接壤,本来就应该成为亲近的国家。大王如果听臣的意见,与秦国互换太子为人质,使秦、楚两国长久成为兄弟般的国家,世代互不侵犯,那才是高明的计策呀。”
  这就是张仪的高明之处,在击中楚王软肋的同时,又不忘给他戴上高帽,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让楚怀王下不了台。
  楚怀王有自己的算盘。当初他轻率地要求用黔中地来交换张仪,可是张仪真的来了后,又不敢处死,仇没报成,又要损失土地,那这笔买卖铁定要赔本的。楚怀王的真实想法是,只要他答应了张仪连横的要求,就可以挽回土地上的损失,这样做划算得很哩。尽管楚国大夫屈原极力反对向秦国妥协,但反对无效,楚怀王我行我素,同意了张仪的要求。

  魏国与楚国都与秦国交好,那么夹在秦、魏、楚之间的韩国就容易搞定了。张仪信心十足地前往韩,游说韩襄王说:
  “韩国的地理位置特别不好,而且国土多为山区,所种植的粮食,不是豆子就是麦子,倘若有一年粮食失收,百姓连糟糠都吃上饱呢。韩国的土地方圆不超过九百里,士兵不超三十万,这个数量还包括后勤人员呢。倘若扣除边疆要塞堡垒的戍军,可用于机动作战者,不会超过二十万人。相比之下,秦国有武装部队有百万之众,战车千乘,战马万匹。与东方的军队相比,秦国士兵更加勇敢,他们打仗时可以脱去甲衣,赤膊上阵,在战场上左手提着敌人的脑袋,右手还可以抓获俘虏。秦国士兵个个像孟贲这样的勇士,而东方士兵则像胆小鬼一样。秦军的压迫力,就如同大力士与婴儿交手一样,这跟把千钧重物压在一粒鸟蛋是毫无分别,用这样勇猛的军队去攻打不顺从的弱小国家,一定没有幸存的了。
  可是大王您却没有正确估计形势,听信了那些“合纵”论者的鬼话,他们甜言蜜语,振振有词地说:‘听我计策,便可称霸天下。’这真是误国误君的言论。
  大王您如果不服事秦国,秦国很快将出兵宜阳,进而东取成皋、荥阳,那么韩国就危险了。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帮助秦国。其实秦国最想削弱的国家是楚国,而能够帮助秦国削弱楚国的,只有韩国。这并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韩国的地形与地理位置决定的。投靠秦国、攻打楚国,可以把韩国的风险转嫁到楚国身上,同是又让秦国高兴,对大王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从这些游说辞中,可以看到秦国的阴谋诡计。秦国搞连横,并不是为了求寻天下罢战休兵,实现和平,而只是耍手段,破坏东方合纵计划,让各国陷入孤立之中,到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动进攻。如果说面对楚怀王时,张仪还有些许的客气,那么面对韩襄王时,他完全是赤裸裸的威胁。在秦国面前,韩国真的只是一头待宰的羔羊罢了。
  在张仪的恫吓下,韩国人夹起尾巴,答应了张仪提出来的“连横”要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15: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五章 攻略东方(5)




  在成功地说服楚国、韩国加入到“连横”阵营后,秦惠王封张仪为武信君,赏赐给他五座城邑。在《史记》的“张仪列传”中,张仪紧接着又出访齐国、赵国、燕国,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迫使这三个国家分别与秦国连横,这样,东方六国的合纵被完全破坏。
  不过,《史记》中的纪录相当不可靠。
  张仪的故事与苏秦的故事一样,都被后人所窜改甚至伪造,而且伪造得十分不高明。比如张仪游说齐宣王所说的话,完全禁不起事实的推敲。譬如张仪提及鲁国灭亡,实际上鲁国是在公元前249年被楚国所灭,那是张仪死了六十年后的事了;再比如说,张仪提到的秦赵渑池之会,那是在公元前279年,也是他死后三十年的事了。张仪对赵武灵王的游说,也是虚构的,说辞中提到秦灭两周,实际上秦灭西周是公元前256年的事,灭东周是公元前249年,都是张仪死后半个世纪后的事了,他怎么能未卜先知呢?类似的错误也出现在了张仪对燕昭王的游说辞中。
  因此,《史记》中所述张仪以一张利嘴说服东方五国君主事秦,这是不对的。他在楚国与韩国取得成功,在齐国、赵国、燕国则很可能是失败了。后世的纵横家为了彰显这位祖师爷的本领,不惜伪造作假,但造假水平太低了,经不起事实的检验。事实上,此时的齐国、赵国、燕国都由杰出的君主统治,分别是齐宣王、赵武灵王、燕昭王,这三人都是战国时代的名君,不可能象楚怀王那样,被张仪几句话就震慑了。另外还有一个事实,齐国与燕国基本上没有秦国有过大规模战争,赵国虽有小挫,并无大败。从情理上说,他们对秦国的畏惧程度,是不如魏、韩、楚三国的。特别是齐国,此时正是齐国最强的年代,无论是内政还是对外扩张,都可圈可点,齐国人凭什么要害怕秦国呢?
  其实《史记》中有一段文字暗示张仪出使三国的使命是未获成功的。据《张仪列传》,张仪出使齐、赵、燕三国后,返回秦国的途中,秦惠王病逝。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登基。秦武王当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两人矛盾很大。如今武王掌权,平常与张仪不和的大臣便乘机攻击他们的政敌。司马迁写说:“诸侯闻张仪有郤武王,皆畔衡,复合纵。”就是说东方诸国听到张仪与秦武王不合,就纷纷叛离了“连横”阵营,又扯起“合纵”的大旗。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张仪出使这几个国家,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成果。

  毫无疑问,秦惠王之死,让三晋及楚国喘了一口大气。这位秦国扩张史上重要君王在其二十七年的统治生涯中,发出灼人的光芒。他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物,他杀了商鞅的同时,又原封不动地继承其变法遗产。从这一点就可以窥视他的政治手腕——既讨得守旧派的欢心,又不失去革新派的支持。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引进人才,让魏国人张仪执掌大权不能不说有些风险,可是他对张仪的信任,如同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
  从秦惠王始,秦国开启了扩张时代。秦国军事力量之强,远远超出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一百万的常备军,即便放到两千多年后、人口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纪,也算得上是庞大的兵力。秦惠王以百万雄兵为后盾,以张仪的连横为主要外交政策,远交近攻,拆散敌人的同盟,这种军事加外交的模式是秦国屡战屡胜的法宝。
  在秦惠王统治的二十七年里,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把这些战果列罗于下:(一)秦惠王六年,攻略河西雕阴之役,虏魏将龙贾,斩首八万;(二)秦惠王后元八年,修鱼之战败三晋联军,斩首八万;(三)秦惠王后元九年,灭巴蜀;(四)秦惠王后元十一年,秦韩岸门之役,斩首万人;(五)秦惠王更元十三年,秦楚丹阳之役,斩首八万人。
  在历次战争中,秦的邻国几乎没有打赢过一次象样的战斗,他们充其量只是在心里默默祈祷秦惠王能早点死。现在秦惠王真的死了,他的敌人可以弹冠相贺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君主对前朝的权臣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就象当年秦惠王恐惧商鞅一样,新上台的秦武王对张仪显然也不够友好。从公元前328年张仪担任秦相,到秦惠王去世(公元前311年)前后有十八个年头,扣除中间几年闲居魏国,他执掌大权也超过十年之久。东方诸侯显然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幸灾乐祸地冷眼旁观秦武王与张仪的暗中较量。
  张仪毕竟是聪明人。商鞅的下场他还历历在目,一个臣子要斗过君主,这个胜算太小了,不值得去尝试。尽管他小心翼翼地避免得罪秦武王,可是树倒猢狲散,习惯于落井下石的朝臣们不遗余力地在前君王面前攻击这位纵横术大师。看来树大招风这话一点也没错,《史记》上的说法是“群臣日夜恶张仪”,流言蜚语的攻击不分白天与黑夜,正所谓人言可畏,假的说多的都变成真,死的说久了都可以说活。想致张仪于死地的人并不仅是秦国内部的一小撮人,还有来自国外的势力。齐国人在这个时候别有用心地传播对张仪不利的言论,明摆着是想借刀杀人,你瞧瞧,这个靠一张嘴混饭吃的人,几乎把全世界都得罪了。
  可是张仪就是张仪,比起商鞅他更加聪明。倘若他落荒而逃,势必被人逮住口实,那下场未必比商鞅强。他的脑袋高速运转,不停地思考着如何全身而退,终于想出于一个金蝉脱売之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2: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五章 攻略东方(6)



  要离开秦国,理由越冠冕堂皇越好。于是张仪假惺惺地对秦武王说:“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计划,希望能试一下。”秦武王说:“那你说来听听吧。”
  张仪便把自己的计划说出来:“我在想,倘若东方诸侯有大的变局,那对秦国是最有利了,大王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得到更多的土地。齐国人不是到处放风声,想置我于死地吗?倘若我到魏国去,那么齐国必定会怨恨魏国收留我,到时就会出兵攻打魏国。一旦魏国与齐国交兵,大王您就可以乘这个机会,进兵韩国,攻打三川,然后进逼周室。到时周朝必定要交出祭器,大王您就可以挟天子而号令天下,同时得到王室所藏的地图与户籍资料,这可是成就帝王的大业啊!”
  秦武王原本就看张仪不顺眼,如今张仪自己说要到魏国去,他却是求之不得呢,便满口答应了。不仅如此,秦武王还派了三十辆精美的、裹有皮革的马车供张仪使用,让老臣以体面的方式离开秦国。
  这一离开,张仪与秦国永别了。
  张仪入魏国后,齐国果然出兵攻打魏国,要求魏国交出张仪。齐宣王为什么对张仪如此痛恨呢?原因恐怕是因为张仪出色的外交活动,破坏了齐国的霸业。当时齐国与秦国并列为东、西两强,按道理说,齐国理应在东方诸侯中当龙头老大,可是张仪的连横战略却一而再地令齐国在外交战中居于下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仪以欺骗楚怀王的方法,破坏了齐、楚同盟,这件事无疑令齐宣王耿耿于怀。
  面对齐国的进攻,魏襄王(《史记》中作魏哀王)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张仪又出面献策说:“大王不必担心,我自有退兵之策。”怎么退兵呢?张仪的外交手腕可谓异常纯熟,他派家臣冯喜到楚国去,征得楚怀王同意后,又以楚使的身份出使齐国。

  冯喜问齐宣王:“大王您是不是很讨厌张仪呢?”
  齐宣王回答说:“那当然了,张仪到哪个国家,我就要攻打哪个国家。”
  冯喜拜了一拜后,说道:“可是您这样做,却是救了张仪呢?”
  齐宣王听了有点纳闷:“这怎么说呢?”
  冯喜把缘由娓娓道来,有真话,也有假话:“张仪离开秦国之前,就希望齐国与魏国交兵,这样一来,秦国可以乘虚而入,攻占韩国,占领周室,到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秦王听了张仪的话,特地用三十辆马车把他恭恭敬敬送到魏国。大王果然出动齐国军队进攻魏国,这完全在张仪的预料之中。等到齐、魏两国打得精疲力竭时,秦国袭击韩国的计划就会得逞,到时张仪岂不是又立了大功,他又要得到秦王的信任了。所以说,您攻打魏国,正是救了张仪哩。”
  其实张仪离开秦国后,就已经打定主意不再回去了。作为门客,冯喜跟张仪混了这么久,也多少学到点门道,能忽悠就忽悠了。齐宣王冷静下来后细细琢磨,冯喜说的也不是全没道理,齐魏相残,得利的只会是秦国。罢了罢了,算张仪命大福大吧,就且饶他一回。
  就这样,齐国兵团撤退了。魏国转危为安,政坛不倒翁张仪又出风头了,他摇身一变,从秦国宰相变为魏国宰相。一年后,这位在战国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数十年的纵横大师病逝,竟得善终。作为魏国人,他一生多数时间为秦国人效力,打击自己的祖国,可晚年却叶落归根,还捞了高官厚禄,一生官运亨通呢。
  张仪是秦国扩张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以连横的战略破坏东方诸国的合纵,使得秦国牢牢占据外交的主动权。他一生最得意的成就如下:其一,他在公元前317年成功说服魏国臣服于秦国,在此之前魏国是东方合纵运动的领头羊;其二,在担任秦相期间,他参与指挥灭巴蜀之役,策划攻韩战争;其三,他在公元前313年以欺骗手段成功离间齐国与楚国的结盟,致使秦楚交兵,楚国遭遇空前惨败;其四,公元前311年,他游说东方五国诸侯连横与事秦,至少韩国与楚国表示臣服于秦。
  在专制时代,个人对一个国家的强弱兴衰有很重要的影响。那么失去了张仪的秦国会不会倒退呢?对秦武王来说,这是对他统御力的巨大考验。这位年轻且朝气蓬勃的君王,身上流淌着先祖尚武的血液,他要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将秦国的扩张事业进行到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2: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六章 尚武君王:扛鼎而死的秦武王(1)



  如果要罗列出战国时代最有尚武精神的君王,那无疑秦武王要排在第一位。据《史记》所载,“武王有力好戏”,他是一名大力士,武艺相当高。在当太子的时代,他就招罗了一大群江湖高手,包括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是著名的力士。
  当时秦国有这么一种说法:“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任鄙在秦国的知名度与号称“智囊”的樗里疾不相上下。其实从对国家的贡献上讲,任鄙远远不及樗里疾,可是由于秦人尚武,崇拜勇士,故而任鄙在当时乃是大众追星的偶像,是当时的斯瓦辛格与石头强森。后来任鄙还出任过汉中郡守,可比斯瓦辛格出任加州州长。乌获是另一名勇士,据说他能力举千钧,也有说是百钧,这换算成现代重量,也不知是几斤几两,反正当时他肯定是举重冠军。乌获活了八十多岁,算是长寿了。可是另一个力士孟说就倒大霉了。孟说的倒霉是因为与秦武王比试举鼎,最后出了意外,全家被灭族,这后面再说。
  秦武王招罗这些勇士后,都授给高官厚禄,他希望这些力士能作为秦国人的榜样。勇武精神是秦的立国之本,秦武王把这种神推向极致,他的喜好无疑深化了秦国的军国主义色彩。不过倘若认为秦武王只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张仪的离开对秦国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秦国的人才济济,张仪留下的空缺很快被填补上了。填补空缺的,是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位是樗里疾,另一位是甘茂。

  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秦国首次设立双丞相制度,樗里疾出任右丞相,甘茂出任左丞相。
  现在我们经常用“智囊”这个词,这个词最早便是出自樗里疾,是他的江湖绰号。在前文中,我们已次多次提到樗里疾在历次战争中所收获的赫赫战功,这里做一下小结:公元前317年,樗里疾败三晋联军于修鱼,斩首八万;公元前314年,樗里疾败韩师于岸门,斩首万人;同年,攻魏,取曲沃,降焦城;公元前313年,樗里疾攻赵,虏赵将赵庄,攻取蔺地;公元前312年,樗里疾会同魏章、甘茂攻楚,大破楚师于丹阳,斩首八万。他是秦国的常胜将军,多次出征,无一失手,真不愧是秦国的“智囊”。
  与樗里疾相似,甘茂也是文武双全。甘茂原本是楚国下蔡人氏,年轻时师从史举先生,在史举的教导下,遍读百家学说。由于秦国日渐强大,且对外来人才敞开大门,甘茂便离开楚国前往秦国。在秦国,甘茂结识了张仪与樗里疾,他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智慧很快得到两人的赏识,于是便开始平步青云的仕途生涯。张仪与樗里疾联合向秦惠王举荐,秦惠王召见甘茂并与之促膝长谈,很快被他的才思敏捷所折服,于是立即任命他为副将,协助庶长魏章,参予指挥攻楚之战,立下赫赫战功。秦惠王去世后,蜀相陈庄叛反,秦武王遣庶长甘茂会同张仪、司马错伐蜀,诛杀陈庄,平定蜀乱。
  由于张仪的离开,秦相出现空缺。秦武王设立双丞相制,恐怕是担心出现像商鞅或张仪这样权力太重的大臣,这是对君主的巨大威胁。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向来以战功序定官职,故而樗里疾与甘茂两人双双入选,并不出人意料。

  崇尚武力的秦武王雄心勃勃,他站在前几代伟大君王的肩膀上,还要奋力向上攀爬,要在武功上超越秦孝公、秦惠王。那么他的理想是什么呢?
  秦武王向甘茂泄露了高远的理想,原文是这样的:“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他的理想就是“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目的是要窥周室,其实周室有什么好窥的呢?无非是因为周室有象征权力的九鼎,要是把九鼎扛回秦国,那么秦武王便是万王之王了。可是窥周室与“车通三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就要说说什么是三川。三川其实是韩国的地名,以境内有河(黄河)、洛(洛水)、伊(伊水)三川而得名,这里是中原的腹地。由于秦国与周室离得远,要“窥周室”,扛回大鼎,就必须打通韩国。事实上,这也是当年张仪提出的战略设想,只是并没有完全实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六章 尚武君王



  攻打韩国的计划,秦武王打算要交给甘茂,而不是樗里疾,这件事值得推敲。我们在前文说过,樗里疾是秦惠王的弟弟,王族成员,是秦军胜利的一面旗帜,他功劳太大了,功高震主啊。秦武王显然对樗里疾有很强的防备心理,并不想让他掌握兵权。对于伐韩这么重要的事情,秦武王宁可交给作为客卿的左丞相甘茂,就是有意架空右丞相樗里疾。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春秋战国,华夏诸国尚右,因此右丞相地位要高于左丞相。
  甘茂对秦武王说:“大王如果要攻打韩国,就得联合魏国,请让我前往魏国游说魏王吧。”秦武王同意了,于是甘茂便动身到了魏国。这些年来,魏国一直充当秦的小喽啰,秦大哥要攻打韩国,魏襄王能说“不”吗?六年前,秦国出兵攻打韩国,魏襄王还想仗义,结果被樗里疾反咬一口,丧师失地,狼狈万分。如今秦国又要攻打韩国了,魏襄王连屁也不敢放了,乖乖答应了,全力支持大哥的行动!

  联合魏国的外交使命顺利完成了。可是甘茂这个人很有智慧,他一直在想一件事:秦武王要攻打韩国,却完全撇开樗里疾,这就使自己左右为难了。很明显,秦武王对樗里疾有防备心,可是樗里疾在秦国政坛与军队中都拥有巨大的威望,又是甘茂的伯乐,现在甘茂要撇下恩人,独占伐韩之功,这樗里疾心里能舒坦吗,到时必定要多方阻挠。
  甘茂感觉自己像是夹心肉馅,左右为难,要怎么办呢?他想了个办法,便让副手向寿先返回秦国,通报秦武王说:“我已经说服魏国了,可是建议大王不要进攻韩国。”为什么要放这个风声呢?聪明的甘茂有两个考虑:第一,这是做给樗里疾看的,表示我甘茂并不想攻打韩国;第二,也是做给秦武王看的,给自己留下一个弹性空间。
  回到秦国后,秦武王便问甘茂:“为什么你建议不攻打韩国呢?”
  甘茂答道:“宜阳是三川的重镇,名义上是一个县,其实它面积相当于一个郡。大王让我千里跃进,奔袭宜阳,这个战略计划难度很大。大王听说过曾母的故事吧,有人对曾母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一点也不相信;可是当有三个、五个的人这样说的时候,曾母就吓得翻墙逃跑了。这说明人言可畏啊。如今大王对我的信任,比不上曾母对儿子的信任;而怀疑我的人,又绝不止三五个。要攻打韩国宜阳,必定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取得成功。倘若在这段时间里,有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到时大王您一定会怀疑我。如果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攻打宜阳半途而废,还不如不要攻打韩国呢。”
  听到这里,秦武王明白甘茂的意思了,为了消除甘茂的疑虑,他安慰说:“你放心吧,寡人不会听他们的,我给你写了一份保证书吧。”于是左丞相甘茂消除顾虑,他与庶长封率领秦国大军浩浩荡荡杀入韩国,宜阳战役爆发!

  事实证明宜阳之役确实是一场硬仗。
  作为军事重镇,韩国在宜阳驻有重兵集团。宜阳地区方圆百里,城池坚固,有十万精兵,城中储备的粮食可供数年之用。除此之外,韩国还有二十万的军队可作为后备力量。尽管秦军的英勇善战天下闻名,可是在宜阳城下,却打得十分艰苦。甘茂持续进攻五个月,但韩国人仍然顽强地顶住秦军的压力。
  这一场战争,成为当时天下人关注的焦点。
  作为韩国的邻国,楚国在是否要援韩一事上举棋不定。
  在宜阳战役爆发后,楚怀王便遣大将景翠率领军队屯驻北疆,一方面是预防战火烧向楚国,另一方面是为援韩作准备。在以往的战争中,韩国与楚国都遭受过秦国的重大打击,伤亡惨重,可谓是难兄难弟。倘若秦人拔宜阳,无疑对楚国是相当不利的,因此楚怀王指示景翠的军队在接近韩国的边疆地区依山扎寨,随时准备援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2: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六章 尚武君王(3)



  楚怀王毕竟被秦国人给打怕了,为援韩问题上,他举棋不定。倘若公开与秦国作对,这可能会面临秦国的报复,怎么办呢?楚怀王想到了著名谋士陈轸,便问他道:“如今韩国首相是公仲侈,我听说他精明强干,而且熟悉外交事务,他大概能保得住宜阳吧。所以我有个想法,想出兵帮助韩国据守宜阳,这样的话,韩国人会对我们感恩戴德,这对我们是有利的。”
  对秦国知根知底的陈轸断然反对道:“以公仲侈的智慧,都不能避免在宜阳陷入困境。大王要放弃这种想法,千万不要出兵帮助韩国人守卫宜阳。”
  可是陈轸并不能完全说服楚怀王,他指示前线将领景翠,要伺机而动。

  此时甘茂的处境有点不妙,一方面持续五个月的进攻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另一方面楚国兵团在一旁窥视,虎视眈眈。更要命的是,秦国朝廷内部反对的声音四起,这与他事先预料的一模一样。
  考验秦武王的时候到了。包括樗里疾、公孙奭等人都强烈要求退兵,攻击矛头直指甘茂,而此时前线秦军又陷入苦战而不能自拔,秦武王也焦头烂额。面对各方所施加的压力,这位以尚武著称的君王也开始动摇了,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想要放弃攻略宜阳。
  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甘茂听说秦国内部纷争后,立即派人回到秦都咸阳,对秦武王说:“大王的保证书还在这里。”这就是甘茂的精明之处。他早就预料到有这样的结果,事先未雨绸缪,手里紧握着秦武王的保证书。
  这下子秦武王没话说了。秦武王的性格直率刚强,当然不会不认账,事到如今,也只有硬着头皮,顶住诸方压力,把宜阳之战进行到底了。

  转眼间冬去春来,新的一年到来了,这是公元前307年,即秦武王四年。宜阳的战事仍然激烈地进行,各诸侯国都在密切注视这场中原大战的结局。
  这场战争最可能出现的变局,是楚国是否参战。
  连无所事事的周天子周赧王也在关心这场战事,他问大夫赵累说:“你认为这场战争会是怎么样的结果?”
  赵累答道:“宜阳必定会被秦军攻破。”
  周赧王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不一定吧。宜阳城内有十万大军,韩国首相公仲侈还可以调集二十万的军队。现在楚国将领景翠在一旁窥视,相机发兵救援宜阳,我看秦国准攻不下。”
  赵累摇摇头说:“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成功,他就成了秦国的周公了,如果不成功,恐怕就要被革职,所以他必定会尽全力攻克宜阳。而秦武王在朝中顶住群臣的巨大压力,执意要把宜阳战争进行到底。他是很重面子的人,倘若失败,一定会深以为耻。无论是秦王还是前线将领,都有必克宜阳的决心,所以我说宜阳一定能攻下来。”
  果不其然,秦武王不仅没有退兵,反而又遣重兵投入宜阳战场。秦武王倾国内精兵攻略宜阳,志在必得,这个架式终于迫使楚国人不敢轻易参战。

  然而宜阳之坚固,实在是名不虚传。尽管甘茂获得生力军的支持,以钢铁般的意志对固若金汤的宜阳城发动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进攻,可是仍然举步维艰。一惯英勇的秦国兵团也疲备不堪,甚至厌战了,听到战鼓声时,谁也不前进了。
  甘茂对亲信说:“我作为一名客将,却能在秦国担任丞相,这是因为秦王想通过我来得到宜阳。如果不能攻克宜阳,在国内樗里疾、公孙奭等人一定要排斥我,在国外韩国宰相公仲侈一定会通辑我,到时天下之大,恐怕没有我的藏身之地。”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攻克宜阳,甘茂悬赏重金以组织一支敢死队,为提高赏金,他不惜将自个的银子拿出来倒贴。他召集全军,下达死令说:“明日如果不能一鼓作气攻下宜阳城,那么宜阳城郊就是我们的葬身之地。”
  如果说秦军疲备不堪,那么被围困在宜阳内的韩国兵团更是处境不妙,他们苦苦支撑,可是敌人却越来越多。甘茂深知,谁的意志力更胜一筹,便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秦军最后一波进攻在疯狂中展开了,敢死队拼了老命,奋勇登城。在甘茂的死令之下,后续部队紧紧跟上。秦人的决心最终占据上风,宜阳守军在敌人疯狂的进攻之下,最终崩溃了。
  宜阳沦陷,韩国军队被杀死六万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1: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六章 尚武君王(4)



  这是秦军继修鱼、丹阳之战后所取得的又一场重大胜利。甘茂如释重负,他意犹未足,乘韩国人大溃败之机,果断扩大战果,涉河夺取武遂,并在此处筑城。至此,韩国人再也无法抵抗了,韩国宰相公仲侈被迫亲自入秦请罪求和。尽管韩国在此役中战败,但秦国的伤亡也绝不在少数,据《战国策》所载,“秦死伤者众”,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此时甘茂指挥的秦国兵团也是强弩之末,难以持续作战,故则秦武王遂同意韩国的请和,秦韩战争结束。

  宜阳之战令秦武王实现了“车通三川”的梦想,接下来他要做的便是“窥周室”,于是派右丞相樗里疾率领一百辆战车进入西周。自从周王室分裂为东周与西周后,最初几位周王都是居东周,在公元前315年周赧王上台后,迁徒于西周王城。樗里疾此番前来,当然是别有目的,倘若周赧王没有什么戒备,正好可以顺手牵羊把西周给灭了,然后把九鼎扛回秦国,只要弄到了九鼎,那秦武王就可以成为天下至尊了,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秦国是个如狼似虎的国家,周赧王岂能不知,要怎么办呢?樗里疾可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秦国的常胜将军,智慧超群,不要看他带来的战车不是很多,只要西周一疏忽,可能就被他颠覆了。周赧王思前想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派人前往欢迎樗里疾的到来,对客人说,西周这个地方,社会治安不太好,所以有必要加强防备。怎么加强防备呢?周赧王安排一队持戈的士兵,走在秦国车队前面;又安排一队强弩手,走在秦国车队后面。名义上是保护樗里疾的安全,实际上是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周赧王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而对号称“智囊”的樗里疾,只要稍有闪失,一定会被他抓住机会,颠覆成功。在如此严密的监视下,樗里疾也没有任何机会。更重要的是,一心想要夺取九鼎的秦武王在这个时候意外身亡,这才让西周政权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

  身体强壮、充满尚武精神的秦武王,怎么会意外身亡呢?据《史记》“甘茂列传”所记,秦武王是死于周都,即西周王城。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在樗里疾率领一百辆兵车入西周后,秦武王随后也抵达王城,大概是为了实现他“窥周室”的梦想。
  大概是为了展示自己夺取周室九鼎的决心,他与手下的大力士孟说进行一场举鼎大赛,看看谁举的鼎更重,举得更久。孟说是著名的力士,秦武王敢与他比赛,说明对自己的力量是非常自信,他要证明自己是有史以来最勇敢的一位君王。可是比赛终究是风险的,意外发生了,秦武王扛鼎时,可能是因为重心不稳,鼎的重量没有平均分配在两腿上,致使其中一腿受力过猛,只听得“嘎”的一声,腿骨断裂。这个伤成了致命伤,不久后,伤势恶化,这位好勇斗狠的秦国君王,竟然英年早逝。
  秦武王之死,让周室逃过一劫。当年秦武王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不料一语成谶,三川也通了,周室也窥了,寡人也死了,至于是不是不朽,那就不得而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1: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六章 尚武君王



  秦武王之死引发了秦国政坛的地震。
  由于秦武王死得太突然,他又没有儿子,谁能成为下一任的秦王呢?下一任的秦王肯定要从秦武王的几个兄弟中挑选一人,但问题是谁有资格呢?于是乎各方势力粉墨登场,秦武王的诸多兄弟都要争夺王位,其中最有实力的公子有两人,一个是公子壮,一个是公子稷。
  公子壮的优势是很明显的。首先,他是武王的亲弟弟,是秦惠王的嫡子,从血统上说,他最有资格成为秦王;其次,公子壮得到了惠文后与武王后的支持,惠王后就是秦惠王的王后,是公子壮的生母。
  可是公子壮却遭遇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此人便是公子稷。公子稷是秦惠王的庶子,当时他并没有在秦国,而是入质燕国。表面上看,公子稷的优势不如公子壮,可是他母亲芈八子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女人。芈八子是楚国人,她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人,嫁给秦惠王后成为王妃,深得惠王宠幸。芈八子也很有心计,依靠秦王的宠幸,她把自己的亲戚大量安插在秦国高层,构建了庞大的关系网。
  芈八子有两个弟弟,一个叫魏冉,是她的同母异父弟弟;另一个叫芈戎,是她的同父异母弟弟。这个情况很有趣,她父亲有几个妻妾这在当时并不奇怪,可是她母亲也跟不同的男人生过几个孩子,这就显得比较开放了。事实上,我们在芈八子身上看到她母亲的影响,因为她也是一个性开放的女人,而这一点,显然成为她的政治资本,因而受到秦惠王的宠爱。这位性情不羁的女人,大概是战国时代最有特色的女子,她后来成为宣太后,不仅有很多风流韵事,还在外交场合脸不红心不跳地用自己的房事心得来打比喻,堪称千古之奇。
  关于这位神奇女人的故事,后文再说,先来看看她的关系网。芈八子的两个弟弟,魏冉被封为穰侯,芈戎被封为华阳君。其中魏冉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人,他在秦惠王时就担任重要官职,参与处理国家大事。秦国另一名重要大臣向寿,也是她的外族亲戚。更重要的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中,芈八子争取到一个重要人物的支持,这个人便是樗里疾。

  在芈八子与魏冉的密谋下,从燕国秘密迎合公子稷,并拥立为秦王,是为秦国著名的一代雄君秦昭王。与此同时,不甘示弱的惠文后、武王后也拥立公子壮为王,史称“季君”。秦国内乱由是爆发。
  果断而有魄力的宣太后(即芈八子)将自己的弟弟魏冉提拔为将军,守卫首都咸阳,这种先发制人的战略使她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同时,为了得到军方的支持,宣太后仍然留用名将樗里疾为宰相,樗里疾的立场是两大阵营胜败的一大关键。经过三年的血战,在魏冉的铁腕下,昭王的军队彻底打垮了季君的军队。中国的历史,成则王败则寇,秦国的这场内乱被称为“季君之乱”,由于失败,季君成为乱臣贼子。
  宣太后在镇压敌人上毫不留情,她颇为类似后来汉代的吕后,甚至比吕后更冷酷无情。在“季君之乱”中,在宣太后的指示下,魏冉尽诛公子壮(即季君)、惠文后、昭王异母兄弟以及追随季君的大臣。这很明显是一个女人的报复,当年宣太后是惠文王妃,地位不及惠文王后,现在时来运转,她一定要把情敌致于死地。不仅如此,当年秦惠王其他妃子的儿子,她也一个不留,全部处死。从这点看,她确实比吕后做得还绝,吕后虽然残忍,却还没有把刘邦的其他儿子都处死。在她的政敌中,只有一个人免于一死,就是秦武王的王后,她被逐回自己的娘家魏国。
  由于此时秦昭王年龄尚幼,宣太后与魏冉遂专国政,威震秦国。
  三年的内乱令秦国无暇东顾,齐国趁此机会主导中原政局。在秦惠王、秦武王横扫中原的时代,天下诸侯惟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东方的齐国。东方诸侯看到了战胜秦国的希望,齐宣王看到了称霸天下的希望。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0: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