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20 13: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国共的根本主张上完全背道而驰,但有一个因素,本来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继续维系双方的合作的,这就是国共两党的发端都是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既不是资本家,也不是工人农民,宣称代表谁,和实际代表谁以及人家让不让你代表毕竟不是一个概念,双方不论有什么样的观点分歧,出发点都是救国救民,基于共同的高尚理想,至少在大革命时期这种阶级阵线的对立尚被双方限制在合理和可控的范围内。可苏联顾问的傲慢,却使得双方的猜忌与日俱增。
我苏联很牛逼啊,要思想有思想,要技术有技术,要钱有钱,要枪有枪,要人有人,中国有什么啊,就两个党,一个是我控制下的共产国际的远东支部,一个是整天管我要钱要粮,没了我就活不下去的国民党,所以说人家也有傲慢的理由,你什么都不懂,当然得听我的,这国际歌得按我教你们的唱。这蒋介石偏偏是一个很强势的人物,咱们是合作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你做什么事需要和我商量,而不是独断专行指手画脚。
要说这苏联顾问傲慢可以理解,但政治智商那么低则出人意料,比如后来上任的季山嘉吧,你好歹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再做决定啊,国民党国民政府接受了你的援助,你就真把自己不当外人了?国产国际开始的想法就是将国民党改造成无产阶级先锋队,先不论你这想法是否有科学根据,起码在做法上得循序渐渐吧,人家苏联开始制定的政策也是逐步完成改造,可人家季大人不管那套,根本不管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反对,不管共产党的实力地位,擅自加速了“赤化”进程,公然帮助中共在国民党内扩充势力,蒋介石最精锐的第一军里就派了80多个共产党身份的党代表。这就将本来就存在根本矛盾的国共两党推到了相互猜忌相互提防的地步。
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了“中山舰事件”。“中山舰事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和本部书中所介绍的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一样,越是重要就越扑朔迷离。
先说一下大家公认的一个史实,1926年3月18日夜或19日晨(说法不一),中山舰(中山舰就是当年炮轰总统府时,孙中山避难的永丰舰)和宝璧舰突然驶离军港,开入黄埔,且除去炮衣,做战斗姿态。当时的中山舰舰长是共产党员李之龙,他同时还代理着海军局局长。下午,两艘军舰开回军港。第二天,也就是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内外交通;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包围广州东山的苏联顾问所;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国民革命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听听各方不同的声音。
一. 共产党方面的正史是这么描述中山舰事件的:李之龙是得到了蒋介石的口谕而率舰驶入黄埔的,之后蒋矢口否认他曾经下过这道口谕,反诬共产党密谋兵变,借机“清党”,这是彻头彻尾的阴谋,其目的在于夺取在粤海军实力,清除军队中的共产党力量。此举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右派势力分裂国共合作、企图夺权的信号。
二.蒋介石日记是这么说的:
3月10日 “近日反蒋传单不一,疑我、谤我、忌我、诬我、排我、害我者,渐次显明。遇此拂逆之来,精神虽受打劫而心志益加坚强。”
3月18日:“下午四时,在中央学校开会,力主北伐。共产党作乱。傍晚,海军代理局长李之龙,矫令中山舰驶泊黄埔。”
3月19日:“上午,往晤汪兆铭,回寓会客,恨共产党陷害,决赴汕避祸。午后五时行之半途,猛思‘我何为示人以弱’?仍返东山,誓牺牲个人一切,以救党国。竟夕与各干部密议,至四时,诣经理处,下定变各令。”
3月21日:“傍晚访汪病,见其怒气冲天,感情冲动,不可一世,因叹曰:‘政治势力恶劣至于此极,尚何信义之可言乎!’终日会友,往来于东山与造币厂间。曰:‘军队不出动则已,如一出动,即不能事事拘束,难保无自由及不规则之形态,以后戒之。’又曰:‘掾属乏才,实无改造一切能力,孤苦伶仃,谁与为助,殊堪痛心。’又曰:‘今日方知孤臣孽子操心之危,处境之苦,若非亲历其境者,决非想像所能及其万一也。’”
3月22日:“上午,俄使馆参议某来见,问我以对人问题,抑对俄问题。答以对人。某言,只得此语,心已大安,当令季山嘉、罗茄乔夫等离粤回国。十时后,开政治委员会,决议令俄顾问主任季山嘉等引去,第二师党代表撤回,对不轨军官查办。下午,与谭、李等各军长谈制裁俄顾问及共产党,均表赞成。以事前反对此举者,事后奉余言为金科玉律,人心之变化,奈如此其速耶。晚,回校。因前星期事,召集官佐学生训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