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2 15: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已冷静下来的成得臣,完美实践着“擒贼先擒王”的军事思想。
虽然宋襄公发扬了难得的领导同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亲民精神,虽然宋襄公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宋国军队的斗志,可是,最后还是沦为匹夫之勇。
这可把公孙固急坏了。他张目四望,发现东北角战况惨烈,估计就是主公被围之处。于是策马扬鞭,带着所部军马,杀向东北。途上,遇到一名宋将,满脸血迹。不是别人,正是跟着宋襄公杀进楚军阵中的向訾守。
向訾守见了公孙固,大呼:“司马速救我主!”
公孙固赶紧跟着他杀进人群,两位大将救主心切,英勇异常,楚军不敢近身。反正围都为住了,也不怕你跑,想躲也躲不了。更何况这年头,“躲猫猫”都会死人的。
公孙固看到禁卫军兄弟个个挂彩,人人带伤,所剩无几。不过,依旧奋勇杀敌,以圆形阵法固守待援。而宋襄公则被公子荡护佑在圆心。这时的宋老大已经身负多处创伤,右腿中箭,无法站立,只能委在战车之中。公子荡以身为盾,护着主公。他早已伤及要害,大限将至。只图着要确保宋军来救,主公脱险,方才死撑至今。当公子荡看到公孙固带兵前来,突然睁大双眼,对公孙固留下最后一句遗言:“司马扶好主公,吾死于此矣!”言罢气绝。
公孙固伤感不已。想当年,正是公子荡一意力挺襄公称霸。如今公子荡命陨沙场,其余人等是死是活还得看造化了。至于那面“仁义”大旗,早被楚军抢走,踩在脚在。霸业,对宋国而言,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伤心无用。突围吧!
公孙固把老大扶上自己的战车,学公子荡以身为盾,命全军杀出重围!
话虽如此,谈何容易!公孙固率军在前,禁卫军主动断后。禁卫军异常勇敢,楚军竟然占不了便宜。可惜,好容易杀出重围,禁卫军几乎死绝。多亏乐仆伊、华秀老等人一见主公出阵,便拥去救驾。宋军且战且退,终于逃回宋都睢阳。大门一关,众人心安。检点人数,十剩一二而已。
泓水之战,宋国大败。
股市有涨有跌,楚军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凯旋而归。
损兵折将,大难不死的宋襄公哀叹之余,还在战后总结报告中申辩道:“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也就是说,自己是堂堂正人君子,就要时刻保持先进性,就要学君子做法,作君子之战。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也不去俘虏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兵。众人看罢,苦笑不迭。
后世点评,说起泓水之战时,把宋襄公鉴定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说这话的便是毛泽东同志。写这话的便在大名鼎鼎的《论持久战》。
血的教训最后总结出一句话——兵者,诡道也!
不过就个人品质而言,全盘否定宋襄公倒也不行。要他真是“蠢猪”,目夷、公孙固、公子荡等人忠心为主岂不成了无意义的“愚忠”?力战而亡,撒血疆场的禁卫军们岂不为了个白痴白白丢了性命?
有让国之美,对属下待遇颇好的宋襄公,虽然曾被称霸冲昏过头脑。不过德智体美劳中的“德”在当时的君主中也算是人上之人了。否则哪来那么多人给他卖命?只不过,“识时务者为俊杰”,世道变了,墨守成规只会自取其辱。《淮南子》就可惜地写道:“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最后,过于迂腐的君子终于没能实现长久称霸中原的梦想。虽然他心中愤愤,却只落得个傻根的名号。
宋襄公郁闷了。
楚成王开心了。
一雄毙,一雄兴,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