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4: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七章 围猎楚国(上)-1

  公元前307年,以好勇尚武著称的秦武王在取得宜阳战役的伟大胜利后,与力士孟说比赛扛鼎,一不小心却腿骨折断而一命呜呼。这个意外事件的发生,导致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争夺王位之斗。秦国的内乱对东方诸侯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一心谋求对外扩张的齐宣王绝不可能浪费这样的机会。
  甘茂的叛逃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一向咄咄逼人的秦国真的遇到麻烦了。
  秦国的内乱影响到很多人的命运,有人欢喜有人愁,而甘茂就是属于“愁”的人。当年甘茂在秦武王的支持下,力排众议,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取得了宜阳战役的胜利,是役消灭了六万名韩国精锐武装,攻克坚固的堡垒宜阳城,甘茂由是声名大振。盛名之下,不免遭到嫉妒或中伤,当时反对宜阳之战的人中,包括地位很高、权力很大的樗里疾、公孙奭等人。不过在秦武王强有力的臂膀的保护下,甘茂毫发未伤。可是秦武王的突然去世,令甘茂的处境开始变得不妙。
  秦昭王即位后,为了惩罚魏国的背叛,朝廷派遣樗里疾、甘茂两位名将出兵讨伐魏国,进攻皮氏(今山西河津)。甘茂在前线作战,背后却有人在暗地里整他。他的政敌公孙奭与宣太后的亲戚向寿联手制造谣言,诽谤甘茂。甘茂得悉这个消息后,他坐卧不安,秦武王死后,他就失去了靠山,而且作为一名客将(外籍将领),要想取悦新君主以及执掌大权的宣太后并不容易,特别是诽谤他的向寿,就是宣太后的亲戚。
  看来想在波谲云诡的政坛上顶住敌人的疯狂进攻,比在战场还要难呢。想到这里,明智的甘茂只能有一条出路:离开秦国。一旦这个念头确定了,那么去向也明确了。在当今天下,惟一可以秦国抗衡的大国,只有齐国,因此齐国是他的第一选择。于是他不辞而别,把军队扔在一旁,独自一人离开前线,直奔齐国去了。

  甘茂逃往齐国后,齐宣王收留了他,可是并没有重用他。
  为什么呢?
  以甘茂之才,就算担任齐国宰相也不为过,这点齐宣王心知肚明。可是在齐王看来,甘茂叛逃只是因为在秦国遭人陷害,是被迫无奈之下才前来投奔的,这种人不一定靠得住。就这样,甘茂也就无所事事地闲居,而且他还不时担心远在秦国的妻子儿女,他们的生活会不会困顿呢?有没有人因为他的叛逃而迁怒于他的家人呢?为此,甘茂寝食难安。
  过了不久,甘茂听说齐宣王将派苏代出使秦国,他便拜会苏代,对他说:“我在秦国得罪了权臣,因为害怕而逃出来,无处容身,受困于此,可是我的妻子儿女却还在那里。听说先生您正要出使秦国,希望先生能在方便之余赈济他们。”
  作为谋士,苏代十分欣赏甘茂的才华,觉得他就这样闲居齐国,未免浪费人才,于是便满口答应了。到了秦国后,苏代见到秦昭王后,便提起甘茂的事:“甘茂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才,他在秦国的时候,连续受到几任君主的重用。从殽山要塞东到鬼谷(秦国地名,非齐国之鬼谷),其间的地形险要,他都了若指掌。倘若他游说齐王,联合魏国与韩国,反过来对付秦国,那么对秦国是很不利的事情。”
  苏代所说的,句句是实话,秦昭王自然听得进去,他有点不安的问道:“那要怎么办好呢?”
  “大王不如以重金厚禄迎回甘茂,只要甘茂回来了,就把他软禁在鬼谷,终身都不让他出来。”
  秦昭王点点头,答了一个字:“好!”
  为了表示诚意,秦昭王善待甘茂家人,并派人与苏代一同到齐国,授予甘茂上卿的官位,同时还持相印要迎回甘茂,声称只要甘茂返回秦国,就可以继续当他的左丞相。甘茂当然不可能上当受骗,因为陷害他的向寿,就是秦昭王打小玩大的伙伴,史书上称昭王与向寿“少与之同衣,长与之同车”,几乎是形影不离。你想想,秦昭王会相信向寿的话呢,还是甘茂的话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4: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七章 围猎楚国(上)-2



  我们不得不说,苏代这个人,够朋友,够义气,这点很像他的哥哥苏秦,帮人就帮到底。回到齐国后,苏代向齐宣王汇报出使的情况后,又说道:“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现在秦王授他上卿的官职,又用相印前来迎他回国。可是甘茂没有答应,因为他打心里感激大王的恩德,想为大王效力,便推辞了秦王的盛情邀请。秦国以上卿待甘茂,大王您打算怎么待他呢?”
  苏代这一番话,敲醒了齐宣王,如今不独是君择臣,也是臣择君的时代,你不挽留人才,可有很多国家想要呢。于是甘茂时来运转,齐宣王恭恭敬敬地献上“上卿”的头衔以挽留他。远在咸阳的秦昭王得知消息后,也免除了甘茂家人的赋税与徭役,摆出与齐国竞争人才的架式。
  在翻读战国史时,我时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原本落后的秦国会后来居上,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呢?必须说,历代秦王的胸襟是值得称赞的。甘茂逃往齐国,秦昭王并没有对其家人进行威胁恫吓、打击报复,相反却能更加优待。固然秦王可以杀了其家人以解恨,可是除了解恨,还能得到什么呢?相反,免除甘茂家人的赋税及徭役,对秦国来说并没损失什么,但却有礼待天下贤士的架式,就冲着这点,岂能阻止东方诸国的能人异士争先恐后入秦呢?东方诸国源源不断地为秦国输送人才,这是秦国最终能战胜六国的原因所在。

  公元前305年,在宣太后与魏冉的铁腕之下,秦国政府平定了持续三年的“季君之乱”,可是这三年的动乱令秦国的强势外交大受挫折。相反,此时对儒家“仁政”失去兴趣的齐宣王也大力发动外交攻势,此时齐国的谋臣不少,包括苏代、苏厉、甘茂等人,此外还有著名的公子孟尝君。
  为了达到合纵的目的,齐宣王向楚怀王抛出橄榄枝。
  当年楚怀王被张仪忽悠,与齐国断交,不仅断交,还派人到齐国咒骂齐王,摆出决裂的架式。可是与齐国绝交后,楚怀王非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被秦国打得元气大伤。说实话,每当想起这段往事时,齐宣王也不禁要生气。可是生气归生气,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对付秦国,齐宣王必须把楚国拉到自己的阵营。
  齐宣王给楚怀王写了一封信,遣使送到楚国,这封信写道:“我听说楚国想要事奉秦国。如果这样的话,魏国与韩国势必会担心,到时肯定也得倒向秦国;魏、韩倒向秦国,燕、赵必然也要追随其后。魏韩燕赵四个国家争先要事奉秦国,那么楚国在秦国人眼中,不过就是一个郡县罢了。大王何不与寡人结为联盟,齐心协力招揽魏、韩、燕、赵四国,六国合纵,共尊周室,到时可按兵息民,令行天下了。到时大王必定声名远扬,统率各路诸侯讨伐秦国,击破秦国是必然的。况且大王您曾被张仪忽悠欺骗,丧失汉中地,兵败蓝田,天下人莫不替大王深感痛惜与愤怒。现在听说楚国想事奉秦国,这件事请大王要仔细考虑。”
  看过齐宣王的信件后,楚怀王内心犹豫不决。
  事实上,楚怀王是比较偏向与秦国交好,因为在秦昭王继位后,秦国的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宣太后与魏冉手中。前文说过,宣太后与魏冉是同母异父的姐弟,而且两人都是楚人,不但是楚人,还是属于楚国的王族“芈姓”。从这点看,楚怀王当然觉得秦国一下子变得可亲可近了。其实作为一名君王,楚怀王身上有很致命的弱点,他容易轻信人言,缺乏果敢精神,也没什么判断力,遇事时经常迟疑不决,这个弱点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
  究竟要倒向秦国还是倒向齐国呢?楚怀王让群臣发表议论。昭雎的意见是应该与齐国结盟,他认为楚国屡遭秦国人的欺骗与羞辱,所以“必将取地于秦,而后足以刷耻于诸侯”。要报仇雪恨,就得与齐国结盟。
  昭雎这么一说,楚怀王听了也觉得有理,就同意了,于是齐、楚两个大国合纵。齐、楚联合之后,深受秦国侵略之苦的韩国也加入,组成三国同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1: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七章 围猎楚国(上)-3




  可是有一件事却是齐宣王所始料不及的。他辛辛苦苦筹划的齐楚合纵,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解散了,原因就是出在楚怀王身上。
  面对齐国所发动的外交攻势,一向以纵横外交闻名的秦国人很快还以颜色,秦国政府再次使出阴谋诡计,欲瓦解齐、楚联盟。为了达到目的,秦国政府三管齐下:第一,以重金赂贿楚怀王及楚国重臣;第二,秦、楚通婚,楚怀王娶秦女,秦昭王娶楚女;第三,秦国将其占有的上庸割还给楚国。
  楚怀王性格软弱,更糟糕的是,他是一个很容易忘掉耻辱的人。以前张仪欺骗他,他咬牙切齿欲杀张仪而后快,可是当张仪送上门时,他又一次被忽悠了。楚国在战争中损失了许多人马与土地,可是秦国给点小恩小惠,他又把奇耻大辱给忘得一干二净了。这位楚国君主说穿了,就是一个缺少主见的人,在善长权谋的秦国人眼中,几乎就是一个呆子、傻瓜。于是楚怀王又干了一件傻事,他傻乎乎地又一次与齐国断绝关系。他还停留在做梦的阶段,以为宣太后、魏冉执政下的秦国就是半个楚国,却忘了秦国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他们的任何做法,都是有阴谋的。
  楚怀王的背信弃义,令齐宣王措手不及,完全打乱了齐国的既定战略。为了让楚怀王回心转意,齐宣王派遣甘茂为特使,出使楚国。可是这事被秦国人知道了,他们不仅出面阻挠,而且还派人对楚怀王说:“希望大王把甘茂交给秦国。”显然,秦国政府对甘茂十分提防,万一这位名将被齐宣王任命为战场总司令,那必定是秦军的劲敌。楚怀王虽然没有把甘茂交给秦国人,但也没有听从甘茂的劝告,他仍然因为“秦楚合婚而欢”而幻想着与秦国保持一种亲善的关系。
  后来史书这样评论:“楚之祸自此始。”因为楚怀王这个不慎重的决定,楚国无休止的大灾难开始了,这不仅是楚国的悲剧,也是楚怀王的悲剧。

  楚国的退出并没有改变齐宣王合纵诸侯的决心。甘茂出使楚国未能完成使命,但他紧接着又游说魏国,成功地把魏国拉入合纵联盟。齐、楚、韩三国联盟变成了齐、魏、韩三国联盟,而齐宣王的进攻目标,对准了反反复复的楚国。不过在这个关节眼上,甘茂的突然去世令齐国在大展拳脚之前失去了一名优秀的将领,他是在出使途时,因病在魏国逝世。
  为了教训楚怀王的背信弃义与投靠秦国,齐国约魏、韩两国共同发动伐楚之战。公元前303年(齐宣王十七年),齐国公子孟尝君率领齐国兵团,会同魏、韩军队,杀气腾腾地进入楚国。楚怀王被打晕了头,他急急忙忙地请求秦国的援助,为此不惜将太子横当作人质送往秦国。秦昭王当然不想失去楚国这个盟友,于是秦军入楚,帮助楚国人抵抗三国联军的进攻。秦与楚都是大国,两个大国联手作战,孟尝君觉得没有胜算,便撤军而去,楚国转危为安。
  尽管秦昭王上台之初,秦国遭遇到一些小挫折,但其霸气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魏、韩两国在历年与秦国战争中,屡战屡败,已经不可避免地患上“恐秦症”,可是这两国竟然想投靠齐国,联合对付秦国,这是秦国所无法容忍的。因而在救援楚国之后,秦国出兵攻打魏国,攻取蒲阪、晋阳、封陵等地;之后秦军又杀入韩国,再次攻取武遂。
  在秦军强大的压力下,魏、韩两国被迫又一次臣服于秦国,魏襄王及韩国太子均前往秦国谢罪。
  正当楚怀王自以为找到一棵大树好乘凉时,却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公元前302年,被送往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国太子横,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与一位秦国大夫发生了口角,口角最后演变为一场斗殴。身强力壮的太子横在斗殴过程中,竟然把秦国大夫给打死了。这可闯下大祸了,太子横不敢呆在秦国,匆匆忙忙地逃回楚国去了。
  堂堂的秦国大夫,竟然被楚国的人质给打死了,这简直是对秦国的羞辱!秦昭王暴怒之下,也顾不上与楚国所谓的“合婚之欢”了,派遣庶长奂率领秦军攻入楚国。这下子楚国惨了,不仅秦国人要算账,觑准了机会的齐宣王乘机再度照会魏国、韩国,联合出兵攻打楚国。齐国大将匡章、魏国大将公孙喜、韩国大将暴鸢各率己国的军队,攻打楚国的方城。
  以一敌四,楚国的下场可想而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1: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七章 围猎楚国(上)-4




  楚怀王只得硬着头皮应战了。
  形势对楚国相当不利,因为楚军必须两线作战。楚怀王命令昭雎负责抵御秦军,唐昧负责抵御齐、魏、韩联军。
  其实对楚怀王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与秦国和解才是明智之举。虽然发生了太子横杀死秦大夫这样的恶性事情,可是终究这只是一起个人行为,只要秦昭王的怒气过了,当然不可能因为一名大夫之死就完全改变秦国的外交战略。可是我们一再说,楚怀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人,他是一个很感情化的人。作为国君,情绪化太重并不是好事,楚怀王已经为此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可是他的性格并没有任何改变。面对秦军大兵压境,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维护君主的尊严,必须要给予反击。
  可是在西线指挥作战的大将昭雎并不想这样做,他派自己的亲信桓臧对楚怀王说:“如果昭雎打败了秦军,齐、魏、韩三国必然要憎恨楚国的强大,到时三国肯定会加强对楚国的进攻。秦军战败,秦王就会被激怒,到时一定会动员全部兵力以进攻楚国,这样大王就会陷入到与秦国无休止的战争中,使齐、魏等国渔翁得利。如果昭雎打不赢秦国,那么秦国兵力就会得寸进尺,长驱直入。依臣下的看法,最好的办法是增强昭雎的兵力,摆出与决一死战的架式,但只是做做样子给秦国人看罢了。秦王是个聪明人,他不愿意看到秦楚交战而让其他诸侯国捞到好处,这样只需割让一点点土地,就可以同秦国结束战争。只要楚国与秦国联合,燕国、赵国、魏国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看来楚怀王并不接受桓臧的建议,仍然下令前线将领迎击秦军。你想想,前线总指挥昭雎是主和派,打起仗来又不卖力,胜负很快便见分晓了。秦军的战斗力名不虚传,在是役中,获得斩首两万的战果,楚军遭遇重创。

  楚国的悲剧还未结束。
  在另一条战线上,齐、魏、韩三国联军推进到泚水(今河南唐河境,下游至襄樊入汉水),与唐昧率领的楚国兵团隔江对峙。唐昧倚仗河流天险固守,与三国联军对峙六个月,联军总司令匡章并没有冒然发动进攻,战斗陷入胶着状态。
  可是齐宣王却等不及了。这位杰出的君主重病缠身,他料想自己恐怕不久于人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齐国军队取得辉煌的胜利,可是匡章竟然按兵不动,再这样下去,恐怕自己是等不及了。于是齐宣王派周最到泚水前线,督促匡章赶紧发动攻势,一向信任匡章的齐宣王用词相当严厉,不满的情绪溢于言表。
  然而匡章给了周最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他冷冷地答说:“大王可以杀了我,或者免我的职,可是不能命令我在不能开战的时候开战。”自从春秋以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当一名君主把军队交给大将时,就要无条件地信任他,这也是对出征大将的一种尊敬。作为一名出色的将领,匡章打仗并不是靠蛮力,而是凭借智慧,在觑准敌人弱点之前,他不会盲目出击。
  由于唐昧的楚军以河流为防线,缺乏船只的三国联军要渡河进攻显然并不容易。匡章多次派人前往侦察河流水文情况,希望能找到一处水浅可徒步涉水而过的通道。可是每次侦察人员都遭到对岸楚军的阻挠,楚国士兵以密集的箭雨迫使齐国士兵无法靠近河流。正当匡章无计可施之时,齐国的侦察人员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当时侦察人员正在河边探察时,正好遇到一位当地人,在水草处喂牛马,便向他打听情况。该人说道:“要知道哪儿的水深,哪儿的水浅,其实很容易。你看对岸的兵营,兵多的地方,水路就是浅的,兵少的地方,水路就是深的。”
  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原来唐昧在防御部署上,在水浅可涉处都布下重兵,这么一来,就很容易可以找出哪个地段可以徒步涉水。匡章在获悉这个重要情报后,立即观察对岸敌军的分布情况,眺望楚军兵营与旗帜,就轻而易举地可以确定水浅区。于是他下令军队做好准备,精选强壮的士兵为先头部队,在夜黑风高时,从水浅的区域淌水而过,出奇不意地发起突袭。
  六个月的对峙,令楚国士兵有所松懈,在齐军的猛击之下,正在睡梦中的楚军如梦游般作战,根本组织不起强有力的反击。齐军在巩固滩头阵地后,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渡河,战斗呈一边倒的格局。在这个名为“垂沙”的小地方,以齐军为首的三国联军大败楚师,楚军伏尸遍野,总司令唐昧在战斗中被杀。
  此役令齐国威震天下,当胜利的消息传到齐都临淄城时,齐宣王已是病入膏肓,在弥留之际终于完成一个心愿。这位一生幻想着重树齐国霸业的君主不久后便溘然长逝,在位共计十九年。齐宣王在位期间能任用贤能,崇尚文学,使齐国稷下学宫成为天下学术重镇;比起前任齐威王,齐宣王的对外政策更具扩张性,成东方诸侯的领袖,在东方六强中,齐国破燕伐楚,合纵魏韩,雄视一时,仍然维持着与秦国的对等地位。
  反观楚国,没有明确的外交原则,一会儿与齐联合,一会儿与秦联合,政策摇摆不定,最终既得罪了秦国,又得罪齐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遭到四强的鲸吞蚕食。垂沙之役后,楚国宛城、叶城以北的土地被魏、韩两国所夺取。
  更可怕的是,楚怀王的恶梦还远远没有结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1: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八章 围猎楚国(下)-2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八年,楚怀王三十年),在搞定齐国后,秦国大举出兵进攻楚国,连下八城,兵锋之盛,楚军莫可抵挡。
  就在楚怀王焦头烂额之际,秦使送来了一封秦昭王的书信。在信中,秦昭王写道:“最初寡人与大王结为弟兄,在黄棘会盟,大王以太子为人质,两国关系十分融洽。可是不料太子却盛气凌人,杀死寡人的重臣,非但不认错,还不辞而别。寡人确实压抑不住怒火,这才派兵侵犯楚国边境。如今听说大王您竟然让太子作为人质送往齐国,以此向齐国求和。秦国与楚国的边境接壤,为了和平相处,这才有联姻之事,秦楚通婚已有数百年,历史久远。现在秦楚两国交恶,兵戎相见,无法号令天下诸侯。寡人希望能与大王在武关会晤,当面签订条约,重新结盟。这是我的心愿,冒昧把这个提议告诉您,希望您考虑。”
  此时楚怀王都当了三十年的君王,而秦昭王不过才二十出头,足以当秦王的叔叔了,可是在书信中,秦昭王却要跟他以兄弟相称,这就是霸气。
  小老哥楚怀王看了信后,心里很忐忑,拿不定主意。秦昭王指定的会晤地方是武关,武关在哪呢?在秦国靠近楚国地方,是属于秦国的地盘。想去吧,怕上了贼船,自投罗网;不去嘛,又怕激怒秦昭王这个小老弟,到时秦军又要泰山压顶了。怎么办呢?他心里没底,只好又求助于群臣了。
  “大王千万别去!”昭雎站出来说话了,“我们派军队固守边境线就是了。秦国如狼似虎,岂可相信呢?秦王野心勃勃,他的目的是想吞并群雄。”
  可是却有一个人劝楚怀王前往,谁呢?楚怀王的儿子子兰。我们只能说他年少不更事了,他说:“秦王这么有诚意,为什么拒绝他的好意呢?”
  重臣与儿子的意见相左,楚怀王听了儿子的劝告,因为他确实很少听臣僚的意见。自己没主意,又每次拒绝大臣的建议,这就是楚怀王内心的矛盾之处。
  于是楚怀王回复秦使,将前往武关会晤。秦昭王心里暗喜,大鱼就要上钩了!要知道秦国的外交,向来以诡诈善变而著称,这也算是张仪留下来的传统吧。要说到缺德事,秦国可没少做,这点别人就算不知,楚怀王能不知道吗?当年张仪是如何把割让六百里之地神奇般地变为六里,楚怀王想必还历历在目吧,可是他就是一错再错,再错还要三错,一直错到没机会错为止。

  楚怀王还满心以为秦昭王会在武关以隆重的方式来迎接他呢,这不,当他驱车到了武关外时,远远就看到秦王的旗号了。旗号是秦王的没错,可是秦昭王压根就没在武关,那他在哪呢?正躲在都城咸阳的王宫里饮酒作乐呢。他才懒得亲自去迎接小老哥楚怀王呢,他派了一名将军去,吊了个王旗当摆设。楚怀王望到王旗,还真以为秦昭王千里迢迢来迎他呢?不料他前脚刚进了武关,前来“迎接”的大将就下令把武关的大门紧紧的关闭。这时楚怀王忽然有一种羊入狼群的感觉,他慌了。
  可是慌了也于事无补了,你一头羊闯入狼窝能怪谁呢?人家略施小计,你就自投罗网,不能怪别人了,要怪只能怪自己笨。
  “秦王在哪里?”楚怀王不安地问道。可是没人理他,一大群身强力壮、身着盔甲的士兵簇拥在楚怀王的马车前后左右,然后一人在前面带路,一路直奔咸阳去了。
  他还像个国王吗?没有人当他是国王,只当他是囚徒罢了。车马一路跋涉,到了咸阳,身心俱疲的楚怀王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拉到章台去见秦昭王。秦昭王高高坐在上座,楚怀王坐在下座,这是两个国王会晤的礼节吗?这时楚怀王涨红了脸,脸上流露出强烈的不满,可是秦昭王却不理他,居高临下,如对蕃臣。
  人是有自尊心的,何况是个国王呢?
  楚怀王愤怒了。当然这时伴随愤怒的,是后悔,后悔没听昭雎的话。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冒出了王者的勇气,拒绝与秦王对话。可是这是哪儿呢?这可是秦国的大本营啊,能容楚王撒娇吗?秦昭王可不是省油的灯,他年轻气盛,目空一切,虽然还没一统天下,却颇有帝王的模样,他毫不客气地把楚怀王给软禁起来了。
  从国王到囚徒,这只是因为他的一念之差。可是我们必须说,性格决定命运,楚怀王软弱的性格决定了他悲剧的人生,他一生犯错无数,既坑了国家,也害了自己。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2-11-20 11:10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2: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八章 围猎楚国(下)-3



  秦昭王设计把楚怀王抓来,当然不只是要为他提供免费的三餐与住宿,那是别有用心的。秦国要什么呢?要楚怀王割让巫郡与黔中郡。于是秦昭王天天派人到软禁处,对楚怀王软硬兼施,威迫利诱,要让他答应割地。楚怀王身陷囹圄,好歹还算清醒,每次他都把秦国的无理要求顶回去,并加上一句:“寡人是来秦国签订盟约的。”
  签订盟约?败国有什么资格签订盟约,秦昭王放话了,先割地,再签约。楚怀王不干,秦昭王也不放人,看样子这件事得无期限地拖延下去了。

  堂堂大国的君主竟然在他国被扣押软禁,这可真是耸人听闻的事。这件事传回楚国,朝廷陷入恐慌之中。古代君主是一国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所以说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楚国真的是群龙无首了,怎么办呢?
  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说:“我们的君主被秦国扣押了,不能回来,秦要要挟他要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当人质,这可怎么是好。往坏里想,倘若这个时侯秦国与齐国狼狈为奸,勾结起来,那我们就得亡国了。”
  这时有人说:‘当务之急,就是拥立一位王子登位,赶紧新立国王,这样楚国才有得救。”
  昭雎位高权重,他站出来明确反对:“如今大王与太子都扣押在他国,倘若拥立一名庶子为王,这恐怕就违背大王的意愿,甚为不妥。”他提出一个方案,派人出使齐国,假称楚王已死,太子必须得回国登位。
  为什么提这么个方案呢?由于齐国距离秦国比较远,到现在为止,还未能知道楚怀王被秦王扣押的真相,更不知道楚怀王的生死。所以昭雎便想出这么个主意,在齐国人了解真相之前,把太子给接回国。

  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于是楚国使节马不停蹄地赶往齐国,见到齐湣王后,就把昭雎那通编好的谎言又说了一遍。齐涽王虽然不明真相,可是他还是很狡猾,心里捉摸着要是这样就释放楚国太子,那岂不是没捞到什么好处么?可不能这么便宜了太子这个人质。
  齐湣王把宰相孟尝君拉到一旁,悄悄地问说:“不如把楚国太子给扣留了,用他来向楚国索取淮北之地。”说到厚黑,齐湣王也不让秦昭王哩。
  孟尝君回答说:“那怎么行呢?如果楚国人一怒之下,立其他王子登位,那我们手上的人质就毫无用处了,而且还要背上不义的恶名。”
  谋士苏代颇得哥哥苏秦的真传,纵横家向来是惟利是图,故而他对宰相孟尝君说:“不是这样的。倘若楚国人另立新王,那我们就可以私下同新楚王交易,要求楚国割让东部土地,齐国则替新楚王除掉作为人质的太子,以绝后患。倘若新的楚王不肯答应,我们就与其他诸侯共同拥立太子,到时楚国出现两个王,必定要内乱。”
  苏代这一招,可谓够狠够毒。这话齐湣王爱听,看来齐国是铁了心要利用楚国的国难来发财了。
  于是齐湣王召见人质太子横,对他明言道,要回国登位也行,只要他答应割让东部土地五百里给齐国,齐国就鼎力支持他。倘若不从,楚国另立新王,那么太子的小命就难保了。你想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曾在秦国当人质,又到齐国当人质的太子横容易吗?小命都捏在别人手中哩,不答应也是不行的。权宜之计,还是先从齐国脱身后,返回楚国后再作打算了。于是他便答应割让土地给齐国,这样齐湣王便派人护送太子回国,顺利登位,是为楚顷襄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2: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八章 围猎楚国(下)-4




  楚顷襄王登位后,面临的第一件棘手的事情,便是要不要履行割地的承诺。五百里之地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的面积,谁想把兜里的东西往外送呢?可要是不割地呢?要是惹怒了齐国,齐国大兵压境,那灾难中的楚国肯定是受不了的。
  怎么办呢?
  正当这会儿,齐国的使者来了,目的只有一个,便是索要五百里之地。楚顷襄王急了,赶忙找老师慎到商量。慎到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学者,他的学术介于法家与道家之间,原本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还被齐宣王任命为大夫。慎到在稷下呆了很长时间,对齐国政治十分了解,因而当楚顷襄王想与齐国使者打交道时,首先想到的人便是慎到,得听听老师有什么高见。
  慎到对楚王说:“大王明天召集群臣,先听听大家的意见吧。”
  第二天,楚国君臣聚集一堂,一起商量怎么回应齐国。大臣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首先发言的是上柱国子良,他说:“大王金口玉言,既然答应了齐国,如果不履行承诺那就失信于天下了。不如先割地给齐国,然后再出兵收复。”割了地再出兵收复,这有点自找麻烦,楚顷襄王显然对此不太满意。
  楚王还未说出口,昭常便大喊一声说:“不可以割地!我们号称万乘之国,靠的就是土地面积辽阔,要是把东部五百里之地割让给齐国,那楚国去了一半了。请大王同意我前往东部守卫疆土,无论如何不能失掉这块土地。”这话有楚国勇士的风采,可是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这几年楚国在秦、齐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连楚怀王都被关在咸阳呢?在这种关键时间点上,有实力西抗秦、东抗齐吗?
  昭常所言仍有不圆满之处,这时景鲤发言了:“楚国无力与齐国单挑,要保住这块土地,得向秦国求援。”向秦国求援,这可不算是上策,到这个时候,哪个楚国人对秦国还抱有好感呢?不要说楚怀王还被关押着,就是现任的楚顷襄王,当年在咸阳杀了人逃跑掉,与秦国的过节深着呢。

  三个人三种意见,楚顷襄王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又请教老师慎到。慎到说:“这三种意见都各有各的道理,大王就一并采纳吧。”
  老夫子犯什么糊涂了,这三种意见互不相同,有要割地,有不割地,有固守的,有求援的,哪能三种意见一同采纳呢?楚顷襄王听了怫然作色道:“先生您这是说什么话哪?”
  慎到赶紧答道:“大王莫急,请听我说来。大王可派子良带五十辆车到齐国,履行割地的承诺;在子良出发后的第二天,任命昭常为大司马(国防部长),前往镇守边疆;另外派景鲤四处放出风声,宣称楚国要与秦国结盟,并向秦国求援。”

  老夫子的这招管用吗?
  尽管楚顷襄王将信将疑,但还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事实证明,慎到对齐国的内情是非常了解的,楚国人的这一计谋把齐国君臣看懵了。楚国一方面声称要履行割地的承诺,一方面又做出抵抗的姿态,同时又摆出向秦国求援的样子,在齐国人看来,楚国内部意见不统一。慎到的妙计就是令齐国人产生了一误判,认为楚顷襄王在国内不能掌握实权,倘若齐国人要接收土地,那么楚国的激进派便会拼死抵抗、保卫领土,并不惜向与秦国联合,借兵攻击齐国。这么一来,齐国非但不能捞到好处,反而置自己于不利的局面。在权衡利弊之后,齐涽王不得放弃了对楚国索要土地的要求。
  我们必须说,慎到的计策是十分险的。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楚怀王被秦国人诱捕,秦楚两国的关系跌入冰点,楚国怎么可能真的向秦国借兵呢?倘若没有秦人相助,楚国贸然同齐国开战,仍然没有胜算,因为在这几年的战争里,楚国屡战屡败,损失惨重,更无力与秦、齐两面为敌,况且还有魏、韩等国对其也是虎视眈眈呢。慎到的计策之所以成功,主要还是因为齐国情报部门效率低下,对楚怀王被囚的真相一无所知,否则齐涽王真的狮子大开口,毫不退让,那楚国恐怕是要丢失土地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2: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八章 围猎楚国(下)-5




  保全楚国的土地,慎到功莫大焉。这里我们顺便说说慎到这个人,他的思想在战国诸子中独树一帜,既有法家的成分,也有道家的成份。他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也很有意义。譬如他说:“立天子以为中国,非立中国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官长也。”立天子、国君,官员是为了国家,换言之,天子、国君、官员是要为国家服务的,而不是国家来为其服务。
  在战国君主专制急剧发展的年代,慎到却提出“君主无为”的虚君主张,他说:“君臣之道,臣有事而君无事也。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为也。仰成而已,事无不治,治之正道也。”这里是不是可以看到一点后世“君主立宪制”的影子呢,君主统而不治,这在当时人看来,不仅荒谬,而且有些大逆不道的色彩,荀子就曾批评慎到“欺惑愚众”。可是近代史告诉我们,君主真的可以统而不治,在慎到之后两千年,英国人完全做到了慎到的主张,并开创了政治体制的新革命。
  慎到的法律思想也有光彩夺目之处,他提出“民一于君,事断于法”的主张,鼓吹法治思想,认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强调“官不私亲,法不遗爱”,这个看法,放在今天仍然掷地有声。

  再回过头来说楚国的事情。
  楚顷襄王即位后,就派人通告秦国政府,称“国有王矣”,你们囚禁楚怀王是没有用的,楚国又有新国王了!这下子秦昭王暴跳如雷了,为了给新楚王一点颜色瞧瞧,他派庶长奂统领大军,出武关讨伐楚国。令楚顷襄王蒙羞的是,楚军又一次被打得大败,被秦军斩首五万人,丧地了析城等十六座城池。楚国人如此狼狈不堪,实是楚怀王摇摆外交所产生的恶果,倘若当年铁下一条心与齐国结盟,联合东方诸国一起对抗秦国,何致于被天下群雄围猎呢?
  如今楚怀王不仅被秦人给欺骗,也被国人给抛弃了,他成了废人一个。刚开始时,秦昭王还派人严加看管,可时间一长,渐渐把楚怀王这名囚犯给忘了,因为从他身上也捞不着什么好处了。这反倒给了楚怀王一个逃跑的机会,这位失败的前任国王,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冒出一丝难得的勇气,他决心要逃出秦国。
  机会终于来了。
  秦昭王十年(公元前297年),被软禁了两年多后,楚怀王趁秦国人看管松懈时逃跑了。他是怎么逃跑的,史书上也没写得很清楚,我们也不好猜测。当他逃出咸阳城后,秦人察觉了,秦昭王马上下令,封锁各条通往楚国的通道,严加盘查,坚决阻止楚怀王逃回国去。您还别说,楚怀王也有点小聪明,向南逃窜是不可能了,倒不如向北走,只要能逃到赵国,摆脱秦人的追捕,就有机会返回楚国了。于是楚怀王不走大路,只走小路,餐风露宿,历经艰辛,终于走到了赵国。
  可是楚怀王要失望了。赵国政府根本不想为了一个不相干的人而得罪强大的秦国,拒绝楚怀王入境。已是孤家寡人的楚怀王不得不改变逃亡路线,企图绕道魏国折回楚国,可是厄运连连的他仍然倒霉了,他被秦国追兵逮住了,又一次被押回咸阳城。悲愤与羞愧交加的楚怀王终于病倒了。

  第二年(公元前296年,秦昭王十一年,楚顷襄王三年),楚怀王病死在秦国,作为一位大国君主,他客死异乡,在令人怜悯的同时,不得不说这样的悲惨结局,也是他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呢。楚怀王死后,秦昭王把他的遗体送回楚国,楚国百姓都十分同情怀王的遭遇,同时对秦国的背信弃义十分愤怒。至此,楚国宣布与秦国彻底绝交,他们总算看清了秦国的豺狼本性,只是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
  大史学家司马迁后来评论说:“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及子兰,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此不知人之祸也。”
  楚怀王的悲剧源于他自身的性格,做事优柔寡断,缺乏魄力与果敢精神,有忠臣屈原、谋士陈轸而不能用,内不能强国,外交上更上糊里糊涂,三番数次被秦人愚弄,智力不及常人,让这么一个人来统治一个大国,既是国家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楚怀王死后,楚南公说了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这成了一句预言,可是在当时,也仅仅只能看作楚国人自我激励的安慰话罢了。
  在楚怀王逃亡之时,东方强国齐国纠集魏、韩两国,在著名公子孟尝君的率领下,发动对秦国进攻,把齐、秦两国的对抗推向高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2: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九章 孟尝君与伐秦之役(1)



  在战国中后期,由于群雄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国在网罗人才上不遗余力,“养士”之风盛行天下。不仅是各国君主,包括公子、贵族为广招人才,礼贤下士,在这些公子中,以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最为有名,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在四公子中,最早成名的便是孟尝君。
  我们先来说说孟尝君的身世。
  孟尝君是齐国公子,名为田文,他的父亲便是齐国权臣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颇有才干,深得父王的宠爱。在公元前342年时(齐威王十五年),田婴与田忌、孙膑等将领伐魏救韩,取得了马陵之战的伟大胜利。尽管这次战役的胜利,主要得归功于孙膑的深谋远虑,但田婴也捞足了资本,奠定了他在齐国政坛上的影响力。八年后,即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二十三年),田婴正式担任齐国宰相,成为名副其实的权臣。
  按道理说,孟尝君田文出生于这么一个权贵家庭,应该与其他公子哥一样,自小衣食无忧,有个快乐的童年。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在出生后,差一点被自己的亲生父母给抛弃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迷信的观念,认为五月五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会长得很高大,比宅院大门还要高,这种人要给父母带来霉运的。至于为什么有这么一种迷信的看法,我们也说不清道不明了。若是寻常人家,倒霉一点,父母亲也认了,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难不成要扔了不成?可是田婴不是寻常人家,他是齐国的权臣,高高在上,要是因为生了这么个倒霉的儿子给自己带来厄运,他宁可不要。再说了,田婴家中妻妾成群,前前后后给他生下四十多个儿子,少这么一个有什么要紧嘛。孟尝君的母亲又只是一个地位很低的小妾,田婴才懒得去理会她的感受呢,他下了一命令:“把孩给扔了,不要养他了。”
  可是当母亲的哪忍心扔了自己的亲身骨肉呢?她偷偷地把儿子送出去,交给娘家的人把他抚养长大。因此田文打小时候开始,不仅没能享受到公子哥的待遇,还被父亲抛弃了,连父亲长什么样子,他都一点印象也没有。他就是在缺少父爱的环境下长大成人,童年的不幸反倒成为他奋发的动力。他身上流淌着王公贵族的血液,却自小流落在民间,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性格也渐渐成形:慷慨好义,喜交朋友。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弃儿田文已是长大成人,日夜操心的母亲决定要让他们父子俩相认。要怎么办呢?我们说过田婴有许多儿子,总共四十多人,这些都是田文的兄弟,史书上没有写明田文有没有同母亲兄弟,但我估计是有的。母亲就让孟尝君的兄弟领着他去见父亲田婴,这也是父子俩十几年来第一次相见。当时田婴没有心理准备,突然来了这么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儿子,怎么回事呢?他想起来了,当年自己下令扔掉的那个孩子并没有死,现在回来了!
  这田婴见到大块头儿子后,这胸口腾的烧出一把怒火,便把田文的母亲唤来,怒责道:“当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掉,你怎么胆敢违背我的话,私自养活了他,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可怜的母亲吓得脸色发白,半晌说不出一个字。这时,田文向父亲磕了一记响头,然后抬起头,毫无惧色地反问道:“你不愿意养育五月五出生的儿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田婴怒气冲冲地答道:“五月五出生的儿子,会长得比大门还高,对父母亲不利!”田文的性格看来跟父亲有些相似,他一点也不示弱,又问道:“人的命运,是上天来决定呢?还是大门来决定呢?”这话把田婴问得哑口无声。田文接着说:“如果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来决定的,那您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如果人的命运是由大门来决定的,那很简单,只要把大门加高就行了,那么人再高,也高不过大门了。”
  这些话把田婴驳斥得无话可说,可是他还是得维系自己的权威,只得狠狠地说:“你不要再说了。”说罢拂袖而去。表面上看,田婴死不认错,可是心里面却以为田文说的有道理,因为田文往他面前一站,这不过就是正常人的高度,哪有传说中所说的五月五出生的仔长大后个个像姚明那么高呢?在事实面前,尽管他嘴上不说,可是打心里还是原谅了田文与他的母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1: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二十九章 孟尝君与伐秦之役(2)




  从父子相认的那天始,田文又回到了大家庭中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婴从他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点,田文脑瓜灵活,能说会辩,而且很擅长与人打交道,有许多朋友,而且对事情往往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可以说,正是有了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才使得田文的见识远远超过呆在大宅院里的其他兄弟。此时的田婴已经不像初次见面时那么冷冰冰了,再怎么说田文也是自己的儿子,犯不着像对待敌人似的。
  身为公子贵族,田文开始留心起政治,他早上流落民间,对百姓疾苦了解得多,他对父亲的许多做法并不满意。田文打算劝谏父亲,可是田婴是个十分顽固的人,倘若说得太直,反而会惹怒他,得有个拐弯抹角的方法才行。
  有一天,父子俩凑在一起。田文跟父亲瞎扯神侃,他问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呢?”田婴一听,这什么幼稚的问题呀,没好气地答说:“当然是孙子了。”田文又问:“那孙子的孙子又叫什么呢?”田婴答道:“那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子叫什么呢?”咄!这什么无聊的问题哪,田婴答不上来了,只好说:“我不知道了。”
  这些看似无聊的问题,其实是田文精心安排的开场白罢了,这时他转向正题说:“父亲大人在齐国掌权时间很久了,经历了三代君王。可是齐国的土地并没有扩大,反倒在自个家中积累了庞大的财富,而且据我观察,门下看不到一个贤能之士。我曾听过这样的话:将军之家必出将军,宰相之家必出宰相。现在您家中的妻妾们身穿华丽的绸缎,可士人却衣衫褴褛,男女奴仆尚且有剩余的饭食肉羹,可是士人们却连粗茶淡饭也没有,这不是养士之道啊。如今您还不停地累积财富,想留给自己都叫不上名来的子孙后代,却忘了国家的利益一天天被损害。对这件事,我私下里觉得十分不解。”
  田文说了这么一大段话,对父亲敛财轻士的做法提出委婉的批评,这是需要勇气的。他好不容易回到这个大家庭中,非但没讨好老爹,反倒进逆耳之言,就不怕再次被逐出家门么?田婴在齐国掌权这么久,不要说一般人,就是国王对他也得客客气气的,可是今天却挨自己的儿子教训了。这件事成了田文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的勇气与见识得到父亲的赞赏,田婴发现这个儿子不简单,有才能也有气魄。从此以后,田婴开始器重这个差点被他扔掉的儿子,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

  事实证明,田婴的眼力不错。田文接手家族事务后,一改往日轻慢宾客士人的做法,他礼贤下士,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前来投奔,他一概供吃供穿,养了一大批食客。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种“养士”的风气,就是没事时养着一大批士人以为自己效劳。魏文候、齐威王、齐宣王等著名君主都十分重视“养士”,特别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就养了一大批智者学人。到战国中晚期,“养士”成为公子贵族的一种时尚,而孟尝君田文,就是这种时尚的发起人。
  当时田婴的封地是薛邑,自从田文广招宾客后,这里变得热闹非凡,各国的怀才不遇者、冒险家、投机分子等蜂拥而至,田文的名声远扬,天下诸侯,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此时田婴已是垂垂老矣,得安排一个继承人。由于田文的名声太显赫了,以致于各诸侯国都派使者到薛邑,劝田婴立田文为继承人。这明明只是田婴的家事,各国干嘛要插手呢?有两种可能性:其一,田文倘若继承家业,日后势必是齐国宰相,加上他慷慨好义,以后诸国有事情要齐国帮忙时,说不定可以出手相助;其二,田文的宾客满天下,不排除一种可能性,即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游说诸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