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蒙古之威征八方》:蒙古帝国最远都征服到那里?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守阳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1: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拍档之决战俄罗斯二
  别看俄罗斯各公国当时并不强大,但组织起来的军队达10万之众,其中比较有名的,基辅,加里宁,切尔尼戈夫,斯摩棱斯克,还有其他小国,弗拉基米尔公国还没有到.阵容强大让密赤思老信心倍增,以至于等不及弗拉基米尔就开始渡过第聂伯河要和蒙古人决战.梁赞公国没有参加这次联军,这也为他们后来的遭遇埋下了后患,别人遭受灾难时,你感觉和自己没关系而不参与,当你有同样遭遇时候,谁会站出来帮助你呢?

  一渡过河,就遭遇到蒙古的先头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多被斩杀,俄罗斯联军的先锋是钦察人,这种做法不知道好与坏,俄罗斯人这么安排也不算有失公道,毕竟现在算是俄罗斯人帮助你们,你们打头阵也算应该,不过这种偷懒的方式很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

  别忘了钦察人已经跟蒙古人交过手,畏敌情绪肯定有,在一个这种游牧部落骑兵,没有成吉思汗似的人物给予整合,战斗力会大打折扣的,有一个特点就是遇弱则强,遇强则弱.这个细节,将给整个联军带来灾难.不过俄罗斯人这时候感觉良好,不会考虑到这一点的.

  首次遭遇战的胜利让俄罗斯人的信心膨胀到极点,原来蒙古人也不过如此.士兵的头脑发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统帅头脑发热,密赤思老,忽然有种组织联军都是多余的了的感觉,靠自己的军队完全可以收拾蒙古人.

  哲别,速不台反应是非常迅速的,他们之所以优秀,就在于这点,对于突发事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不到三万人的军队对阵十万,这个无论怎么说都是非常冒险的,再说这不是生存之战,没必要打没把握的仗.现在俄罗斯联军在第聂伯河集结10多万人,阵地战是俄国人的优势,必须变敌人的优势为自己的优势.哲别和速不台决定撤退.

  但是这个撤退,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我把他俩的思路比喻成足球或者篮球,这样好理解一些,比如球赛一方进攻,一方防守,那么防守一方人员全部聚集在自己阵地,可以说占尽优势,进攻一方很难,有所突破,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把球往后传,而不是继续进攻,目的是拉开敌人的防线,在混乱中找出空挡,突破防守.

  哲别,速不台,率军一路向东狂奔.密赤思老率大军在后紧追,和密赤思老一起的还有大公丹尼尔.这位是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年轻人,一个老大公都头脑发热了,想象一下这位年轻人肯定,脑子都开锅了,此时俩人的感觉极其良好,这哪里是打仗,简直就是围猎.历史上有名的运动战就此展开.有一说是哲别,速不台,看自己势单,想暂时撤退,然后向在里海北岸的术赤求援军,这个历史没有明确记载,他俩可能有这个想法,不过看最后的战斗,术赤并没有参与这次战役.因为哲别,速不台的军队人数没有增加.

  这次运动战的精彩之处在于,首先俄罗斯人数上占优,使他们信心大增,首次遭遇战大胜,令他们信心膨胀,不知道首次战斗失败是否是哲别,速不台有意为之,如果是有意的,那么太令人叹服了.而大军迅速撤退,让俄罗斯联军以为蒙古人害怕了,逃了.成了骄兵.这形势,这策划,不但让敌人相信是真的,连自己都怀疑是真的.

  蒙古军队这次大撤退跑了十二天,俄罗斯人追了十二天.慢慢的优势开始不知不觉中转化,蒙古人对这种长途奔袭,是很习惯的,从1221年开始追击摩坷末,他们就是这种行军方式,这也是蒙古人很擅长的.每个士兵随身都带着几匹马,中途随时换乘.而俄罗斯人这么连续的奔袭可受不了.士气已经被磨灭的差不多,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续奔袭十二天后在顿河边上的支流迦勒迦河东岸,蒙古大军停了下来,因为哲别速不台感觉时机成熟了.

  1223年的5月份,俄罗斯联军也陆续赶到,量均两军在河两岸形成对峙.俄罗斯分成南北两军,南军以基辅和切尔尼戈夫为主,北军以加里宁,钦察军为主.俄罗斯人奇怪的发现,蒙古人不跑了.这种变化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没嘴以为是蒙古人跑不动了.

  俄罗斯联军没有犹豫,北军在没有和南军协调的情况下,单独过河.蒙古人做出另一异常举动,不但没逃跑反而主动出击,这支出击的部队由六千人组成,表演要开始了,这是哲别最擅长的,迷惑敌人,这个对演技要求极高.要让敌人绝对的相信,然后达到你要达到的目的.要尽力的打,但不能打赢,败要败的真实.

  这次主动出击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拉开敌人的防线,让敌人膨胀的小信心进一步膨胀,发热的头脑已经冒泡在加一把火,他们就会沸腾.蒙古军队猛攻一阵败下阵来,蒙古部队进一步撤退,哲别的目的达到了,俄罗斯人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发热了,有一部分老将开始产生怀疑,但经不住已经开了锅的少壮派的激情,他们按今天的话说典型的一群愤青.

  俄罗斯人的南军并没有过河,而是在迦勒迦河西岸一块高地上修筑防势.具体这么做的原因,第一基辅大公感觉到了加里宁大公的意图想独占功劳,既然你这么想表现,就让你表现呗,第二,他对蒙古人还是抱有戒心的,不然不会在高地上修防御.这也是哲别要达到的目的.分散了敌人的力量.

  据一部分史料记载过河的是大多数,将近八万人,南军一万多人.第二天,气氛开始变化,1223年5月31日,蒙古大军出现在俄罗斯联军面前,哪有逃军的狼狈?这是一支散发着杀气的虎狼之师.此时的哲别,速不台已经对俄罗斯的情况了如指掌,并做出了战术部署.

  用右翼部队猛攻联军的钦察部,务必在钦察部打开缺口,打熟不打生,毕竟没有跟俄罗斯人真正打过仗,而钦察人的情况他们太了解了,而哲别,速不台率领的这支部队可以说是当时蒙古军队的精华,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思想,可以说哲别和速不台是最直接,运用最多,最好的两位将领,别忘了,他俩是四狗中的最强两位.

  成吉思汗的每次计划部署,首先考虑的就是让他俩去具体执行,首先,蒙古人即使败了不能乱,要退回到出发的地方,后重新组织进攻,这样就不会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情况,每十人有一个十夫长,这个保证最小的单位都能有效指挥,不会因为战场上没了首领士兵成了无头苍蝇.

  第二战场上不许抢战利品,战后战利品会统一发放,这使部队在 战斗时不会乱.第三蒙古据对如同撒出去的锥钉,不是死打硬拼,而是不断刺探敌人发现薄弱,然后在薄弱点撕开敌人防线.所以蒙古人在战场上极其灵活,第四,单兵素质,骑射是冷兵器时代的最有效作战方式,蒙古人把这个技术发挥到了极致,进攻也射,防御也射,撤退也射,远也射近也射,这种战法,使俄罗斯人这种和西方骑士似的战法极不适应.

  果然两军对阵,蒙古右翼部队首先对钦察部开始冲锋,这可不是小股部队,这是蒙古最精锐的正规军,是历经百战之军,钦察部队在他们面前说是乌合之众也不算侮辱他们.顿时被冲破,阵脚大乱,纷纷往后逃,但是后面有俄罗斯军队,本想迎战的俄罗斯勇猛的武士,哪有机会迎战,能躲过钦察人的踩踏算是本事了.

  哲别,速不台看时机成熟,命全线发起攻击,俄罗斯本就是联军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并且执业军人不多,大多临时招募的没嘴是农民,战争不是光有一身孔武之力就能解决的.一旦兵溃,形势很难控制.人数占绝对优势的联军,就这么被冲的七零八落.战斗前,脑袋还沸腾的密赤思老和丹尼尔等大小王公,这会脑袋迅速降到冰点,拔凉拔凉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1: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拍档之决战俄罗斯三
  密赤思老等人有种被愚弄,被欺骗的感觉,不过结果不是令他们愤怒而是恐惧,这哪里是被追杀的抱头鼠窜的人.,原来在后面追的时候,看见的顶多是背影,或者自己的想象,今天直接面对,让他们看清楚了蒙古人的真实面目,简直就是一头头野兽,张开利爪,露出雪亮的牙齿.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跑,眼看大势已去,想活命就是看谁跑得快,当初追的最欢的,也是今天跑得最快的,那就是密赤思老,他率先逃过河,为了防止蒙古人追过河,密赤思老命人烧毁剩余的船只,蒙古人的追击暂时是缓解了,但是副作用很大,大部分俄罗斯人呢也被阻隔在河对岸.

  俄罗斯人成了待宰羔羊.一时死伤无数,一面是河,一面是残忍的蒙古兵,怎么看都没有活路.史书记载,逃过这一劫的,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最狗血的是钦察人也趁机抢劫俄罗斯人,当然战士身上一般可抢的不多,最主要的是战马,要想抢马首先要杀了骑马的人,钦察人打仗很不给力,趁火打劫很是在行,什么是朋友?就是在你需要他们的时候在你两肋插上一刀.

  虽然渡船被烧毁,但是只是延缓了蒙古人的渡河,蒙古人只是损失了点时间,俄罗斯人损失可就大了,在屠杀完河东岸的敌军后,开始组织过河,此时在河西正修防势的基辅大公们,呆呆的站在高处,不知道是幸灾乐祸还是被惊呆了反正是没动,看着北军一路败下阵来,一路被屠杀.

  别人受苦受难的时候最好别幸灾乐祸或者感觉事不关己,很可能下一个遭殃的就是你,整整的,蒙古人开始组织过河,迦勒迦河并不是什么大河,是顿河的一条支流,从蒙古人的经历可以看出,只有海洋似乎能有效阻止他们,其他的都可以无视了.

  蒙古人过河之后,把本就不多的部队分成两部分,一路继续追击密赤思老的剩余逃亡部队,一路开始进攻在高地上发呆的基辅大公等人的部队,密赤思老的部队已经崩溃,毫无悬念,河东岸时期的运动战,阵地战演变成追击战,歼灭战.

  但高地上防守的俄罗斯部队 虽然数量不如密赤思老部的人数多,但是对比进攻方的蒙古人只多不少,完全可以势均力敌,可以说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人数上占优,地势上占优,并且属于以逸待劳,各方面指标来看,完全可以一战.

  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和进攻的蒙古军队苦战三天,蒙古人死伤也很严重,这场战役演变成阵地战,相持战,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这时候比拼的是意志力,第三天,俄罗斯人的意志开始瓦解,基辅大公派出使者,提出只要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其他一切条件都可以谈.

  蒙古人,一听好办,不就是想活命么,答应你们,俄罗斯人很天真,以为20世纪提前到来了,国际上有国际法了,可惜蒙古人的思路和他们根本不是一个节奏,不在一个节拍上,他们现在属于说了不算,算了不说.有些人可能有疑问,丘处机路过蒙古高原的时候给蒙古人的评价不是很讲诚信么?

  怎么在这次西征途中屡次背叛自己的承诺呢?这个要说蒙古人对待自己人当然是讲 诚信的,但是对于敌人,那是相当狡猾地,也可以说他们这种思维 不是多复杂,应该很原始,那就是他们一直把战争看做围猎的一个变种,想打着猎物你还要跟猎物讲诚信?当然是为了围猎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成功是唯一目的.

  当所有俄罗斯人放下武器来到山下的时候,噩梦也开始了,此时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蒙古人开始大开杀戒,相比历次战争的战俘营,除了德国人对待犹太人的,和这次战俘的遭遇来比都算很幸运了,所有人被杀,大公和侯王们的死法更惨烈也很另类,人类在残酷这件事上都是展现出很多聪明才智。

  他们把这些大公,侯王绑起来,扔在地上然后上面铺上木板,蒙古人在木板上摆宴席,开庆功宴,这些人实实在在的做了一回台柱子,宴会结束或者没结束时候他们就被活活的压死了,相比还没有那些士兵被一刀砍了来的痛快,有记载,蒙古人还有一种杀人方法,据说当年札木合求成吉思汗杀了自己,但是别流血,因为蒙古人有种说法,如果不流血的死,灵魂就会留下来,按札木合的说法是想留下来保护成吉思汗家族,不知道成吉思汗相信札木合这么说不,不过他是同意了他这个要求。他被装进袋子里活活摇死的,不知道这个说法靠谱不,没考证过,不过活活把人摇晃致死,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另一路军队追击密赤思佬残部,密赤思佬逃跑比当初追击蒙古人速度多了,一路狂奔,奔回老家,可以说蒙古人没有追上,或者说不想再追下去了,沿途遇到一城市,城里居民知道没法抵抗,扛着十字架,所有居民出城受降,但他们所信仰的上帝此时也帮不了他们,全城一万多人全部被屠杀。

  可以说这次西征,所有遭遇到蒙古人的人只能自认倒霉,属于遇到不可抗拒的天灾了,无论你做什么都可能是徒劳的,你投降,你抵抗,你求饶,结果还是个死,一点办法都没有。当初答应一起出兵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带着军队前来汇合,在半路听说联军已经大败,感觉自己也无力回天,转头回军了,他应该庆幸加里宁大公他们没等他,不然他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就是有名的迦勒迦河之役,史书记载此役俄罗斯被杀六位大公,七十多位候,普通将士存活下来的不足十分之一,一个惨字了得啊。

  蒙古军队汇合整军后挥师南下,直奔克里米亚半岛,这里一直是个焦点和战略要冲,就在前不久,他们脱离乌克兰投向俄罗斯,在以前也是土耳其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二战时是德军和苏联争夺的焦点,而在十三世纪这里不但是焦点,更是俄罗斯和钦察地区最繁荣发达的地区,因为这里是俄罗斯人和钦察草原各民族与拜占庭中西亚交流,商业往来的中转站,所有物资在这里上船,或者下船,运往世界各地。

  做这种中转工作的不是别人,是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在速答黑城有热那亚人的金库,蒙古人攻陷并洗劫了这里,然后北上东进,要度过伏尔加河,应该是听说在伏尔加上游还有一个富庶繁华的地方叫不里阿耳,也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保加尔人,他们是钦察人的一支,这个历史有兴趣的可以考证一下,是否和匈奴人有关。因为他们来这里很早,早于突厥人,后来都归于突厥人一支,我们前面说过现在的保加利亚人就是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混血的民族。

  他们的地理位置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喀山共和国,在伏尔加河的中上游地区,在此时他们已经主要是农耕民族
  产出的大量物资兽皮,蜂蜜等农副产品,通过伏尔加河,运到克里米亚半岛,在上船运到拜占庭,西亚,甚至花剌子模。

  不里阿耳人做了有效的抵抗,但是抵不住哲别速不台这俩位战术大师运筹帷幄,设伏之后被击败斩杀甚多,哲别速不台并没有在此多做停留,因为和大汗相约的三年时间到了,大军向东,在乌拉尔地区降服了康里突厥人,之后赶到中亚大草原和成吉思汗大军汇合。

  此时一个不幸的事发生了,在汇合途中,哲别,一代将星因劳累过度病逝,从此追随成吉思汗创业的元老级悍将只剩下速不台孤单一人,其他人不是战死,病死,也都退居二线,如果哲别不死,在日后蒙古的扩张中他能发挥什么作用不可预知,可预知的是他所建立的功勋不会比速不台差,这队蒙古无疑是莫大的损失,不过话说回来,对于被征服民族这是个幸事,因为他太能征善战了。史书并没有记载他去世,成吉思汗的反应只是说给予他国葬的待遇,我想成吉思汗应该相当痛惜的,因为他去世的早,在后期对中国的征服没有他出现,以至于《元史》没有給他立传。他有七个儿子,后来都跟随旭烈兀征服西亚,所以在中方的历史上也少有记载。

  而速不台,人还没有到成吉思汗大营,礼物已经送来了,有大珠和银罂,并带来话;速不台枕戈血战,为朕宣劳,朕甚嘉之。兄弟俩人创造的辉煌只能他一人独领了。这次俩名将星带领的独师纵横部分西亚,外高加索,俄罗斯平原,可以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虽然战争的结果不能和总部大军相比,因为中亚地区人口众多,还要占领,而速不台,哲别只是打到那里算那里,并不寻求占领,但是每次战役的精彩,复杂,艰难程度,是绝对可以媲美的,他俩把各种战略战术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完美的程度。单从军事角度讲那是相当精彩了,不过对于被征服地区那是相当悲惨了。

  他们这支部队,有如龙卷风,扫过地区一片狼藉,只留下了堆积如山的死体,和瓦砾。很多不知内情的当地人在蒙古人走了以后还晕着,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如果不是这些死体和废墟,他们会怀疑是真的发生了么?这些人从哪来的,烧杀抢掠之后又去哪里了?蒙古人除了给当地人留下死亡,恐惧,还有就是传说。

  他们这次远征,物质财物并没有掠夺多少,和中亚,西亚地区没法比,因为当地在当时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并没有多少财富,但是,他们为蒙古国人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另一个世界,并摸清了波斯人,格鲁吉亚人,钦察人,俄罗斯人的,风土人情,战术特点,为以后蒙古的西征储备了第一手的资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5: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亚局势概述
  整个第一次西征就这样告一段落,所得到的效果可以说完全超出成吉思汗等人的预想,算是相当顺利,当初成吉思汗包括蒙古军民上下,是怀着对未知的恐惧,和必死决心西征的,所有战果超出想象,西征结束,蒙古人的信心已经打到顶点,相信自己是无敌的,不可战胜的,自己都纳闷,原来这么能打,优越感油然而生.成吉思汗也初步实现自己的诺言,我要让我们的民族在世界所有民族之上,我们是青蒙古人.

  蒙古各部汇集在中亚大草原,开始东归,当然除了术赤所部,这个我们后续在表吧,因为早在西征之前,木华黎的南征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我们不得不表.成吉思汗是1219年正式开始西征,而木华黎于1217年8月已经正式开始南征,战果斐然.

  在正式进入南征之前,我们得先鸟瞰一下东亚的整个局势,东北亚,辽东辽西已被木华黎平定,暂时由耶律留哥遗孀统辖,部分地区蒙古人派总督统治,东夏国刚刚建国,对蒙古称臣纳贡,高丽纳贡并没有正式称臣.暂时都不是蒙古优先考虑的地方.

  西夏在蒙古的几次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正式称臣纳贡,至少表面上降服了,除了成吉思汗西征前他们公开抵触外,其他还算配合,不但牵制了金国还时而侵犯一下,不过好处没捞着闹个劳民伤财,士气极是低落.

  剩下就是两个东亚大国,那就是南宋和金.金国在1215年迁都以后遭到了撒木合的一次突袭,之后暂时算是得以喘息之机,不过蒙古没空搭理他,他自己也要折腾出点事,首先迁都后中都失陷,燕云等地已在蒙古的直接控制之下,河北,山东谁然没被蒙古实际控制,但是金国也没能力有效控制.

  蒙古人的几次南下攻陷了大量城市地区,烧杀抢掠,证明金国政府已无力保护自己的臣民,很多地区不得不自己组织武装以求自保,这就形成了一股蒙古人和金国政府以外的第三势力,一旦形成势力,那就要有事发生的,势力本身要干点事情,有要占地盘的,有要发财的,有要扬名立万的,其他几个势力,蒙古,金,宋时而拉拢,时而打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山东各地纷纷有红袄军起事,河北也有义军,红袄军以身穿红袄而得名,不知道戏看多了是怎么的,太平天国,义和团闹事的时候就穿的跟戏服似的,看着倒是醒目鲜艳.在金国土地上可算烽烟四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常换大王旗,一时好不热闹.

  可以说此时最难受的就是金国,因为都是在自己地盘上,宋和蒙古倒是乐的趁机捞好处,河北义军大多被金国招安,给个虚名,实际已成一方的土霸王,山东的红袄军大多在宋与金之间摇摆,时而投靠宋,毕竟原来是大宋子民,时而又被金国招安.蒙古人来了以后就在蒙古,金,宋三方之间摇摆,不知道摇的晕不晕,这也无可厚非,都是为了生存.

  金国实际有效控制只剩下山西南部,陕西南部,黄河与淮河之间的狭窄地带,可谓山河支离破碎,按理说这个时候金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战略规划和部署了,朝廷开始出现两派声音,一派以权臣 术虎高琪为代表主张在蒙古那里损失的要在宋那里拿回来.不但要钱,最好能要地.

  术虎高琪此时是右丞相,总理全国政务,高汝励左丞相总览财政,俩人狼狈为奸,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宣宗又是一个公子哥出身,本来当着亲王过着滋润的小日子,五十来岁了突然让他当皇帝,别说的身心没有准备好就算准备好了也没那个才能,虽然能力不强,但是怂人有怂人的办法,此人政尚威严,喜刑法,他认为治理国家做到这个程度才可以,估计也就在这个程度上混了.

  上面喜欢啥,下面就会出现啥,你看看他南渡以后用的这些人,术虎高琪和高汝励不用提了,其他在位的,什么"麻锥相公"徒思忠,因喜用麻锥杀人而得名,"雷半斤" 雷希颜曾杀蔡州一地土豪五百人,"半截剑"李特立喜杀人立威,"马刘子"冯壁喜以马裂人..............等等.不知道以为到了梁山泊,各个名号都透着霸气.

  金宣宗还有一个历代皇帝都有的毛病就是喜欢宠信宦官,外戚,宦官到是说得过去,只要别玩的跟明朝皇帝那么过火就成,关键是他宠信的三个妃子,可能女真人本来就不讲究什么门第,门当户对,或者金宣宗口味比较重,在听听名号,"头巾王",过道史","白酒庞",之所以名号这么接地气,是因为穷苦大众出身,在这里咱不是看不起穷苦大众,咱本身也是,关键你一直 穷苦也没啥问题,怕的是你半道发达了,所谓土包子开花.俗话说年轻时候没疯魔过,老了耐不住寂寞.

  和咱们现在的社会现实好有一比,按正常社会呢,小时候玩,该谈恋爱谈恋爱,该疯疯.大了开始努力,成家后开始负起家庭责任,因为年轻时候都玩过,也疯过,啥都见识过,也就没啥好奇,外界也没那么大的诱惑力,咱们相反,上幼儿园就开始挣命,小学,中学那叫玩命,到了大学谈个恋爱还有可能被认为早恋,该玩时候不玩,该谈时候不谈,就这么压抑着.走上社会了,该玩命,该负责任的时候,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足可以解释,为啥婚外恋,小三,二奶常态化,世风庸俗,奢靡化,该玩的时候不玩,该负责任时候不负责任,这就是年轻时候没疯魔过,老了耐不住寂寞.

  这些年轻时候苦大仇深的人,猛的进入这奢华世界,吃不够,玩不尽,心思大多用在这上面,哪有心思用在正事上,就算有心也无力,包括宣宗的领导班子,每次蒙古南侵,朝上君臣相视而泣,朝下和妃子相拥而泣,宣宗要是问;为之奈何?君臣就大眼瞪小眼,最后不约而同的;以后再说吧.没有蒙古南侵,大伙就又喧腾起来,马照跑舞照跳.

  在这种环境之下,也不是没有敢言之士,极力反对金对宋的战略,此人就是右司谏许古上疏主张与宋议和,说;和宋开战简直就是空谈,不切实际,一旦开战,宋人坚守不出,咱们不但啥也捞不着,还要筹集军粮运过去,送人趁机偷袭,到时候战不得,退不得,休兵遥遥无期,况宋有 江南大片地方积储,我们只有河南一路,大量征敛势必让人心寒,大失民心啊.应尽快和宋和谈,蒙古人还能有所收敛.

  这个主张无疑是正确的也无可反驳的很切合金国实际情况的,高汝励用一句话反驳;要和谈也应该宋主动啊,我们主动和谈这不是示弱么.看看什么叫死要面子,看来不只有我们汉人好面子,这是人类共同的爱好.

  都啥样了还要面子呢,参知政事张行信说;这有什么失国体的啊?国家现在都这样了,战打了这么久,百姓如何负担得起啊.宣宗听着有理,命起草和谈碟书,但是术虎高琪等权臣以有哀乞之意,自示微弱为由拖延不办.很多人又集体上疏,术虎高琪看后说;狂妄无稽.这话说他自己感觉正适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5: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亚局势概述二
  中国文人有个不错的品质,那就是有为了道义,社稷,不屈不挠的抗争传统,平章政事胥鼎接着上书,提出出兵伐宋六不可,第一;回想当年,泰和年间曾经南伐,那时太平盛世,百姓富庶,兵强马壮,咱什么条件都具备,最后如何?还是和谈休兵了么,而今自蒙古南侵,多年来天下骚然,军马士气不及原十分之一,器械装备多损弊,百姓多年差役繁重,疲惫不堪,而今要用兵,远近内外变数极大,最后结果未伤敌先伤己.

  第二;西夏,蒙古暂时没有对我们用兵,是有其他事情来不及搭理我们,如果我们对南用兵,蒙夏趁机出兵,我们将三面受敌.第三;自从我们南迁,宋已经很警惕,早就整军备战,我们出兵,他们坚壁清野,我们啥也捞不着,如此大动干戈,却无所获,出兵为什么?

  第四;看看我们现在的军队都是什么组成的.山西河北的难民,还有逃兵,这些就是乌合之众,没有什么训练,骤然出兵,进抢不着东西,退也没东西可抢,这些乌合之众很容易出现兵患.第五;给养运输也是大问题,路途遥远艰辛,况河南境内很多流民,潦倒困苦,宋如招诱,必生判民,内有判民,外有强敌.第六;此时是春耕季节,战事久拖不绝,影响农耕,这是国家大计,不是战事那么简单.

  啰里啰嗦的一大堆,都很有道理,术虎高琪只用八个字打发了;大军已进,无复可议.大军已经结集待发,从秦,巩,凤翔,三地同时进军.属于全面和宋开战.说道这里,我们看蒙古南侵以来宣宗继位以后其他举措都是战术层面的,战略层面的主要三大举措.这个是动摇根本的.

  一;首都南迁,这个已既成事实.二分封河北山东的地主土豪,民间武装,九公,这个在本山人看来并没有史书上说的影响那么大,不但是金国的无奈之举,金国也是借了一些力的,并不是完全的坏处,第三就是对宋战略,这完全是有自己没事找事,损人不利己的做法.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巴掌拍不响,宋也有责任.

  可以说这十三世纪,中原多强并存的局势历史上很少见,而这么纷繁复杂的情况,金和宋的领导集体都缺少政治家和战略家,唯一可以鸟瞰整个局势的唯有成吉思汗,早在1214年,成吉思汗就派三位使者,从淮河偷偷南下,联系宋朝,目的就是链宋抗金,可以说这个想法绝对有高度,不但想了而且及时的具体实施.这叫既有战略家的眼光,又有政治家的智慧和魄力.

  而当地的官员扣押了使者,然后上报朝廷,宋朝当局,当时有点发懵,搞不清状况,我发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是对内内行对外外行,不知道如何与外国相处,对内倒是把事情研究到极致,把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设计的极是完善.朝廷 知道后发懵么,只知道蒙古和金国在打战,具体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当然也就不知如何应对,对于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差不多,那就是不去了解,也不去判断,事到临头再说.是不是和清朝末年对待外国列强的情形很像?

  于是把三个使者驱逐出境,并下令边境在发现蒙古使者一律驱逐出境.联蒙抗金的战略实际上对宋长远看是绝对没啥好处的,属于助纣为虐,养虎为患,农夫与蛇的故事,但是最起码你要见一见使者,看看人家要干么,意图是什么,金蒙的战况如何.

  对蒙的政策稀里糊涂也就算了,毕竟挺遥远的事,但是对金,可是立时立马的事,因为每年都要交岁币的,这看金国被打的首都都南迁了,整个不成样子,这岁币不交呢还是不交呢?满脑子都是不交.这属于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没办法这世界都是靠实力说话的.

  这么一说好像南宋整个都处在混沌之中,也不是这样,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整个朝廷分成两派,一派以真德秀为首的多数派,提出三策;一;趁金疲弱,出兵灭金,报仇雪恨这是上策,二;停贡岁币,我们自保,此为中策,三;继续与金保持友好,此为下策.

  他这主张很激进的,不但要停岁币,而且要出兵伐金的.真德秀其人大家听着可能有点陌生,不过此人可是大有来头,是公认的,朱熹正宗传人,而且对;理学地位的确立功不可没,当时与魏了翁齐名,算是当时的理学泰斗.他在理学上的修为,还有施政上都有骄人成绩,不过此时提出这样的政策,不得不说书生误国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另一派是以乔行简为首的少数派,要说乔行简其人,可算个人物,曾经两度为帝师,官位最高做到丞相,爵位最高封到公爵,书法极好,还有著作流于后世,不但文行,武也可以,曾经带兵平缴过苗贵的叛乱,这还不算,令人发指的是,他长滴还极帅,不是普通级的,是偶像级的,史书记载,此人风神俊朗,五十岁了还须发具黑,齐整.再加上个人的修为所透露出的气质,年轻时候迷倒无数贵妇名媛.其人令人难以平视,俊朗的外表加思想,学问的修为,岁月的练达出的威严庄穆,简直摄人心魄.


  这个人中龙凤,没有令人失望,他提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继续贡岁币,保证金国的存在,让金国成为宋的战略缓冲地带,昔日之仇变为今吾之蔽,道理很简单看金国现在的情形,根本不是蒙古人的对手,家都搬了,试想我们打不过金国,金国又被蒙古人打的那么惨,蒙古人打我们会怎么样?

  虽然道理很简单,这么想也绝对是正确的,所谓唇亡齿寒,老祖宗早就总结成成语了.到现实里大多数人还是会迷惑,乔行简等少数人坚持这个提议,反而被大多数人骂为汉奸,卖国贼,这个情形很眼熟,今天也有很多人弄不弄就给别人扣帽子不是骂这个卖国,就是骂哪个汉奸,看来不过脑子的愤青哪个时代都不缺,看似很血性,很有爱国热情,实际很脑残,乔行简证明了那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话.

  最后由那个哭哭啼啼被迫当皇帝的宁宗拍板,全国上下群情激奋,一片要对金开战讨伐之声,乔行简的提议已经不在被考虑范围之内,但是对金开战宁宗还是感觉太激进,继续和好进贡岁币又心有不甘,感觉最好,最容易操作,最省心省力,最稳妥的就是中策了,不开战,不和好,就是不给钱了,这是三不政策.

  宋朝想来个坐山观虎斗,最好二虎都伤了,但是这是美好的幻想,你想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个黄雀,话是这么个话 ,不过到底谁是黄雀真不好说.宁宗呢,感觉直接蔫不声的不给了,也不太好意思,所以派使者去试探一下,说是这些年财政也有些紧张,看看岁币是否能少拿一些.

  金国虽然已经被打成猪头状,但倒驴不倒架,再说蒙古连年南侵,不但失去大片土地,财政也相当吃紧,各方都需要钱,岁币一项已经成为金国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你这时候要减免岁币不等于掐住我脖子么,宣宗坚持原则,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指向了,他坚决拒绝减免.

  宋朝上下一听更是群情激奋,这是什么?给脸不要脸么? 本来的意思就是不想给,今天既然你们这么不仁,可别怪我不义了.不让减免,我让你一分捞不着,双方就此成了僵局,俗话讲,杠上了.本来金国的术虎高琪等脑残就是想在南宋捞回蒙古造成的损失,宋国的脑残们早想趁此机会报仇雪恨.两国有识之士的联盟抗蒙的想法已经成为不可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5: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亚局势概述三
  金国对宋开始展开全面进攻,因为一百多年来金军对宋军一直占有绝对优势,胜是很自然的事,败往往感觉很偶然,所以一直有极大的惯性,最起码在心理上有绝对优势.打不过生猛的蒙古人收拾你们这些汉人还是小菜一碟.蒙古入侵之前的宋对金的开禧北伐,金也是压倒性的胜利,就是被蒙古打残以后,对西夏和宋的战争也是胜多败少,这次南侵朝廷内部虽有争议,但军队内部还是很自信的,这样也是术虎高琪敢冒这个风险的原因.

  也确实,战争的开始,金军确实还是占优势,打的宋军节节败退,一些城市竟然失守,虽然早有准备还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别急,汉人有个特点,别看没啥侵略性和进攻性,但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你得让我最起码能生存,苦点,累点都不怕,如果突破这个底线,那就要跟你拼命了.

  金对宋的战争是开始于1217年四月,1218年,山东各地的红袄军开始投宋抗金,山东的民间武装和河北的民间武装有区别,河北大多在自己的地方组织起来自保,实力强了以后,以自己地盘为中心,向四周扩充,山东的红袄军相对流动性比较大, 跟没娘的孩子似的,金对宋的开战,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毕竟是以前是大宋子民,都是汉人,在一个红袄军算是暴动起家,一开始不像河北义军是自保形式,所以也是金政府打压的对象,这下投靠宋,算是给自己一个合法身份,其实宋对他们的实际支持很少,和金封九公差不多,大多颁发个空头司令,反正山东也不是我的,不封白不封.

  被入侵的宋朝各地也开始反击,你让宋朝去开疆扩土成效是不大的,不过收成还是很有能力办法的,当地人民家园被侵略,使宋朝上下同仇敌忾,一时金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战争陷入胶着状态,正如,金朝大臣胥鼎预料的一样.

  内有判民外有劲敌的,进捞不着好处,退得不着好处,金朝骑虎难下,宣宗派人试探一下宋朝想议和,被宋朝拒绝,因为宋朝有些地方不但守得住,时而还能进行反攻,其中举两个地方的例子,多了不能说,因为这段历史非常纷繁复杂,别忘了这是1217-1218年了,北面的木华黎已经开始南侵.而金对宋的战争几乎贯穿金宋的边境,战斗次数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各方势力的,交错复杂,完全可以在写一本书.

  我们主要讲的是蒙古对外扩张,只能简单概述一下,宋金的形势,不然喧宾夺主了.一个是李全,是红袄军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孟宗政,此人不但有来历,在当时对劲的反击也极为有力,并且锻炼出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孟珙.介绍他不但有代表性,对后面蒙金战争,蒙宋战争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李全国籍,金国人,籍贯,山东潍坊人,民族汉,职业;地方武装首领.特长;会武术,善使铁枪,人送外号"李铁枪"习练武术一直是山东等地的传统,至今仍如此.说起此人因为他关联到几位重要的红袄军领导,他的前期老大,杨安儿,是山东地区最开始发动起义的队伍,他也一直是领导人.

  李全起义是因为蒙古南侵的时候老母,大哥皆被乱军杀死,他拉起队伍造反,最开始的原因是报仇,因为杨安儿,起事早,名头大,就投奔了杨安儿,由于精明强干,迅速成为红袄军的三大主力之一,并获得了有名的杨安儿妹妹杨妙真人称四娘子的青睐,此人不但人长滴美,更是文武全才,使得一手梨花枪,被称十数年中花枪无敌,不但文武全才,还很有领导能力,,在红袄军中极有威信,都称他为姑姑.李全此时可算事业爱情双丰收.

  李全夫妇开始投宋抗金还是很坚决的,虽然都是本乡本土的农民没受过什么正统教育,不过从小在村头没少听村里能白话的老头,说一些历史上忠臣名将的故事,这也算是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及时出兵,支援宋军.东部战场本来金国一路高歌猛进,突然之间被李全部插上了一脚,形势立刻逆转,李全也因此势力越来越大.在山东南部和安徽北部,基本站稳脚跟,但在金朝的全力围剿下,有一次的遭遇比较艰难李全率部想度过淮河,但是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准许.

  此时肯定有人说宋朝朝廷真不是东西,关键时刻利用人家,人家需要你的时候你过河拆桥,人家已经投奔你了么,就是你宋朝的臣民,你不让人过河,什么意思?这个客观来说做法是不太得人心,不过这些红袄军也真不是什么好侍候的鸟.特别是宋朝一直以来就是重文轻武,对武将一直极为防范,五代十国侍候天下纷乱就是这些武人的瞎闹腾,他们赵家也是靠掌兵权抢了人民家的天下,宋高宗所经历的苗刘之变更不久远.

  这些武人的暴虐,难以控制是宋朝廷所担心的,原打算,我给你们封号,给你们俸禄,你们在北方愿意咋折腾咋折腾,折腾的越大,对我宋朝越是有利,但是今天他们要来到自己地面,这么一大帮造反起家的人,整身边来的话,你想养着,用的时候放出去咬别人,没嘴他回头咬你,就算平时不开心了跟你闹起来,也要命了.

  宋朝这些做法虽然不太地道,但是对待李全这种人,也确实该防着点,慢慢的他原形就露出来了,此时的他,已经不在是那个刚起事时候的单纯青年了,已经蜕变成一个独霸一方的土霸王,人的欲望是随着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初如果不是天下大乱,他很可能还是个老婆孩子热炕头就知足了的淳朴农民,随着事业的做大做强,欲望也跟着增长,越来越着重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本山人发明过一段话,叫抓住鲤子就不要黄瓜香.说的就是去抓鱼的时候开始抓住点黄瓜香就乐得不行不行的,可是后来抓住一根大鲤鱼,在以后黄瓜香看都不想看了,一门心思的要抓鲤子.

  壮大势力也无可厚非的,谁坐在那个位置上都会这么考虑,关键是用什么方式和手段,这时候,李全等人造反起家的没素质,没修养就暴露无疑,他们竟然靠什么敛财呢?靠欺行霸市,垄断经营,霸王条款 .比如招商引资,结果招来的商人一半收入要归他,车船使用,必须用他的车船.倒是很有经营头脑,不过您至于那么累么?还整的大家不高兴,就在你的势力范围坐地收税不就完事了么,税别太高,人家下次也能来的起,不过按他的思路估计他的税率低不了,这简直就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么.这典型的小农意识,暴发户思维,没有一点政治头脑.

  不但对民众下手,李全的二哥,一直也是他的得力助手,他发现张林地盘内有六盐场,极有油水,看的李福红毛眼绿.张林也不是普通人,当年在青州投靠金政府,也混的风生水起,是李全主动上门苦口婆心的说服他投靠宋朝,结果他老哥看中人家的盐场,想入股分红,最起码要分六场中的三场,张林说,盐你来随便拉,但是不能给你股份.李福恼羞成怒,扬言要做了张林.这种贪婪无耻鼠目寸光,又无胆识的人,你一点办法没有,如果你够心狠手辣,你干脆暗杀了张林之后独吞人家财产,也算你心狠手辣,结果没胆做事,却先宣扬出去.

  张林当然受到诽谤威胁不能够置之不理,一状告到北方归附义军的顶头上司制置使贾涉那里,结果被李福设兵埋伏,张林也看好了跟着宋朝和李全混自己不会有好果子吃,干脆,向北投靠蒙古人去了,贾涉知道后责备李全,李全干脆出兵占了张林的地盘,这下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更是没人能和他抗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5: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亚局势概述四
  李全一边搞小农意识的经济,一方面对金作战,对金作战还是不含糊的,很是给力,虽然时不时的也被金军弄的很惨.另一方面和宋朝的勾心斗角也越来越白热化,首先原来的上司换人了.贾涉换成了许国.他来的主要一个任务之一是想分化瓦解李全势力,宋朝廷发现李全的势力越来越大,就有了想压制他的想法.

  这是汉族人的悲哀之处,也不能说光怪李全和宋朝廷某一方,每个人都有责任,这种内斗的基因早深植在我们的基因里了,外部的金国和蒙古威胁只增不减,但稍有闲暇,就开始各怀鬼胎,琢磨要削弱对方了.这种打压政治对手世界上也都常见,也都没少干,不过境界层次,可很大差别,很讲究手段和技巧.

  这个许国的手段就很简单粗暴,按理说这些文人应该精于此道的,他的办法却太拙劣了,首先来上任,四娘子亲自出来迎接,但是许国没见,这个做的挺过分,中国人是很好面子的,这不等于打人家脸么,之后让李全拜见,李全也来气了几次传唤都没来,最后实在拖不过,来了.

  情景我们可以想象,许国摆个上司的臭架子,这个在宋朝是有传统的,文官一直看不起武将,别说你李全,一个造反起家的暴发户,就是当年狄青,岳飞这样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文官眼里都不算个人物.有一次朝廷对岳飞的处理有不公,一文官说了几句公道话,别人就问他你是在为岳飞说话么?他说,岳飞这样的人值得我为他说话么?可以看出武将在宋朝的地位.

  不过你得分时候和对谁, 这是啥时候?天下大乱,用人之际,况且李全这些人可不没有岳飞那些人的修养和觉悟,他们起兵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今个老子没人管.许国的幕僚章梦先更是对李全手下大将刘庆福傲慢无礼.这让李全等人的忍耐到了极限.这还不算,他们这些山东投奔来的义军一律被称为北军,宋朝军队被称为南军,北军极受歧视,一旦南北军有纠纷,一律严惩北军,朝廷分发下来的薪饷被大量克扣.回到青州后俩口子先合计,这是什么情况?干脆做了他得了.

  派刘庆福回到楚州,和忠义军的一首领合谋,起兵杀许国,许国得幸逃脱,但所有家人被杀,刘庆福手刃了章楚先,看看你还敢不敢在装大尾巴狼,官府被焚毁,所有积蓄被劫掠.许国逃到半路自杀,家人都没了,回到朝廷也没脸见皇上.楚州事件震动了朝廷,丞相史弥远,感觉这样不是个事,处理不好,这些义军很可能成为宋朝的大患.

  这次重新派了一位淮东制置使徐晞稽,这次以安抚李全为主,并对李全礼遇有加,这样大家表面上算是保持和睦.早在贾涉做制置使的时候做分化瓦解工作要比许国强许多,首先和李全部众相处的虽然也有小矛盾,但是基本都能化解,其中杨四娘起到很大作用,同时证明贾涉和人家义军的领导层关系处的挺和谐.

  不过贾涉在分化忠义军部的时候,还是没有成功,忠义军的领袖季先死后,贾涉想直接收编了忠义军,受到各将领的抵制,然后又想把军队分成六部,分而治之,各将领也不是傻子,大伙自己选出个首领,名叫石硅,此人带着部队直接投靠了木华黎.之后正式讲木华黎南侵的时候会提到此人.李全趁机收编了一部分忠义军.

  别看李全已经和宋朝闹得貌合神离,不过抗击蒙古,和金军的时候,还是尽了最大努力,木华黎死后,他儿子勃鲁进军山东,围困了青州李全部,李全部由几十万人困守一年后仅剩数千人,城里情况相当惨烈.最后没办法投降,而楚州他的另一个聚点也闹起内讧,原因首先,他二哥李福和刘庆福不和,李福杀了刘庆福.由于先前的楚州事件,宋朝对李全部的钱粮开始控制,部下兵将收入极具减少.

  首先把得不到钱粮的原因归罪与李全夫妇和李福,认为只要除了他们,宋朝就会恢复钱粮供给,结果密谋之后杀了李福父子,李全的次子,在杀入李府后把李全的二姨太误认为是杨四娘,杀了以后,把首级送到宋朝廷,宋朝派兵直接剿灭收编了李全楚州余部,只有杨妙真得以逃出.

  李全在青州听说后痛哭失声,这也是李全和宋彻底决裂的开始.最后令人叹息的是,李全夫妇虽然抗击金军,蒙古军近二十年最后却死在宋朝同胞手里,他请求勃鲁让他南下,在与宋朝不断的勾心斗角,玩弄各种手段之后,终于,两军开战,在楚州部众内讧又被宋朝剿灭以后,李全和宋朝是内心彻底决裂,而这次是彻底撕破脸,正式枪对枪的开战.

  斗争是复杂多变的,是残酷的,金,宋,蒙古,红袄军与忠义军,红袄军内部,这些个势力之间,不停的合作反目,反目合作,貌合心离,复杂精彩程度远远超过蒙古西征,但是这不是我们要主要介绍的,最后以李全的失败告终,李全在向北逃窜过程中,陷进泥潭,被宋军乱枪刺死,四娘子,有独自坚持了一段,最后城池被围,眼看着大势已去.她跟手下人说,你们其实早有投降的心思了 之所以没有做,是因为有我在,杀了我投降又于心不忍,今天我走,你们随意吧.她回到了山东老家,数年后死.李全的儿子李颤后来一直专治青州三十几年,依然在蒙宋之间摇摆不定,最后在忽必烈时代,已经到了1262年了,他判蒙后被俘处死.至此一代枭雄家族算是彻底覆灭了,轰轰烈烈的山东义军落下了帷幕.

  李全在山东义军中算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先前的老大杨安儿死的比较早,后来的势力也属他最大,和各势力之间的斗争也最复杂,说了他,大家也就对山东个势力的情况大体了解差不多.下面稍微介绍一下宋朝将领中在这段表现比较有代表性的孟宗政,孟珙父子.

  这是一个很不平凡的家族,将门世家,孟珙的太爷爷猛安是岳飞的部将,爷爷孟林也是,在岳飞帐下虽然没有杨再兴等人的名头大,不过也是屡立战功,之后由于金宋暂时处于和平状态,武将也就没有太多用武之地,但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是疖子总要出头的,百困交加的金朝错误的判断了形势,对宋展开全面战争,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无疑是灾难,但是对于军人来讲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出现了.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的出现,也许他们孟家父子一直就是一个普通的边防将士.我们前面介绍的是东线战场的红袄军,孟家父子负责的是西线战场湖北. 孟家祖上是山西绛州人,后金军南侵,投岳家军.跟随来到南方,早在1206年时候,宋对金的开禧北伐,孟宗政是个小县令,整个北伐是失败的,但孟宗政作为一个小小县长,竟然打了个伏击战,夺了不少金军的辎重,这算是蛤蟆打立正露了一小手.受到了上级的重视,发现是个人才啊,提升为秉义郎,京西钤辖,驻扎襄阳,秉义郎是宋朝的武官分五十三级,秉义郎是第四十六级,钤辖是个武官的头衔,其实,没啥实际职务,总的来说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武警总队队长,负责当地驻屯军事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5: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亚局势概述五
  接着1217年的金军大举入侵,这可为孟家父子提供了一个绝佳展示舞台,金军南侵的一个主攻方向就是襄阳,枣阳,其他战场基本开始都是被金军所败,而后慢慢固守,最后有反攻趋势,而孟宗政,扈再兴,陈祥分领三支部队,共同防御.他们一改以前的各支部队各自为政,很少或者很难做到协调配合,他们做了极其完美的配合协作,完全看不出是三支部队,而是一支部队的协同作战.

  首先扈再兴所部迎战金军,佯退,金军追击,被引进了其他两军准备好的埋伏圈,结果金军大败,一时山谷间尸横遍地.这算是金军这次南侵的第一次失败,而且败的很惨.这里不得不提一句,这个计策是孟珙提出来的,此时他只有22岁,已经初露锋芒.接着听到情报说金军要进攻枣阳,孟宗政所部刚和金军打完仗,但孟宗政没有休整,直接带队以急行军的方式赶往枣阳,兵贵神速,一个小小的机遇错过可能就导致整个战场的形势变化,战场瞬息万变啊,第二天早上就在金军之前到了枣阳城内,金军一看,已经重兵把守了还打个球,撤军.

  此次胜利是至岳飞时代以来不多的鼓舞人心的大胜利,改变了以前宋对金的颓势.老上司赵方得到捷报大喜,让孟宗政统领枣阳防务,其实孟宗政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兵法,但是没办法,将门之后果然是虎父无犬子,有这个天赋,在枣阳上任后,大力整顿防务.严肃军纪.俗话说慈不能掌兵,义不能掌财,这个统领军队是要有这个天赋的 不是谁通过训练后都可以.

  1218年春天,金军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他们不太肯面对现实,怎么原来任我们蹂躏的怂蛋,今天这么能打,肯定是机缘巧合,我们怎么可能让宋军打败呢?于是又大举进攻.主要方向还是枣阳,及随州,这叫在那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孟宗政再次与扈再兴合作抗御金军,时间达三个月,大小战斗七十于次.金军没有占到一点便宜.

  此时的金军已经气急败坏,下狠心必须拔掉孟宗政在枣阳这根钉子,此次攻击枣阳的金军统帅是完颜塞不,不肯面对现实的人你只能给他更大的失败才能让他觉醒.金军用了一个挺损的办法,在枣阳城周围挖壕沟,金军站在沟外向城内不断射箭,箭上绑上铃铛,枣阳上空不断的铃铛声弄得城内狗吠鸡叫,城内人很难休息.孟宗政一看你们跟我玩阴的.我派敢死队突袭你们,这个办法得看谁去做,谁去实施.以往历史上城内被困的例子比比皆是,但这种突袭一般效果都不好.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战场上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只有根据不同的环境,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这次敢死队队长就是孟珙.突袭效果不错,打了个金军措手不及,紧接着金军反过来大举攻城,在这危急时刻,扈再兴部,和许国部来援,城里军民听到友军的战鼓,士气大振.,城里城外成夹击之势.这个明显是金军部署有问题,如果换成蒙军绝对不会这么干的,围城的目的有时候不一定是为了攻城,而是为了打援,这个才能发挥骑兵的威力.而金军估计是被孟宗政气的失去理智了.真心的在攻城,别的事忘了.

  结果可想而知,还好金军没有死拼,纷纷逃走,捷报传到朝廷宁宗大喜,赐金带,官阶由秉义郎省委武信郎.1219年金朝贼心不死,这次下了血本,又一次组织了大规模南侵,是想务必这一次要拿出成绩,达到在蒙古方面损失的在南宋这得回来的目的,地盘也好钱财物资也好.南侵总指挥仆散安,进击枣阳方面的统帅是完颜讹可.上次的塞不,是真塞不了,这回的讹恐怕也讹不了.

  孟宗政是绝对有大将之才的,早就准备好了,糠和沙子用袋子装好,水瓮都装满水,这是防守,防止敌人火攻,还有杀手锏,就是炮,这个炮到底是火炮还是蒙古人西征用的抛石机,没有考证清楚,不过杀伤力很强,一炮击出去,可以打死很多人,很可能是火炮的雏形,因为在这之前,我们讲西夏和蒙古的战争,西夏人用过瓷藜棘.如果在升升级,很可能就是火炮的雏形.孟宗政这叫有备无患.

  金军也不白给,叫做有备而来,他们组织了精兵2000号称弩子手.主要是用云梯等器械攻城,招募来不少银矿矿工,挖地道.还准备而来大量的芦苇,打算 火攻,准备了湿毡,防止宋军的毒烟火攻,看来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武器也满丰富的,竟然也有毒烟这种类似化学武器的东西.可谓准备的相当充分.

  孟宗政的应对很及时得当,首先把城墙上的木结构的城楼之类的自己先拆除,免得你们火攻,在城墙内挖深沟,防止敌人挖地道进来,发现有情况就放毒烟,用风扇往地道里吹.金军发现挖地道不成改挖城墙,这才真是挖人家墙角.这个办法很有效,不久,就有城墙被挖倒,这要是一般的城市就算陷落了,敌军从缺口冲入,城内基本失守,顶多展开巷战,但是别忘了,这里是孟宗政在领导防御,他是未来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机动防御大师的父亲,孟珙能成为一代军事大师,不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他在缺口处用收集来的木材燃起一道火墙,在火墙阻止金军进攻的这段时间,他在里面从新筑起一道城墙,时间是五天,可能很简陋 ,但足可以构成有效的第二道防线.并建起三十米高的塔楼,在高处用弩箭攻击进攻的金军.

  金军也及时做了调整,攻城的士兵佩戴铁面具,身穿厚甲,在披上湿毡,箭射不透,又不怕火烧.但别以为这样就没问题了,孟宗政照样收拾你,你整的跟现代美军似的武装到牙齿,不过还是有薄弱点,那就是脖子,孟宗政命守城将士,用长枪专门刺脖子.又命敢死队,在外城和新城之间攻击攻城金兵,此时风向也对宋军不利,风向是向城里吹,战斗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金军并没有达到目的,攻城精兵损失一千多人.弓弩手损失 十之七八.金军攻城八十于日,没有进展.金军没有气馁继续组织更大规模的攻城,城里拼命守城,城外攻城金军只要往回逃,就会被后军监军杀死,所以也拼命攻城,战斗到了白热化程度.可以说守城的很英勇,攻城的也不怂包,虽然城内守的异常艰苦,危在旦夕,但是留给金军的时间也不多了.因为金军又犯了和上次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只围点不打援.

  扈再兴和许国的援军又到了,上次的一幕又开始重演,不过这次要惨烈的多.首先王大任帅一千多人杀破重围,进入枣阳城内,这股援军的到来,使守城多日的军民大振.孟宗政变防守为进攻,和城外的援军内外夹击,这次金军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和宋军厮杀,双方都拼死战斗,异常激烈,从下午一直杀到三更半夜,金军大败,死伤无数,最后只有统帅完颜讹可一人单骑逃脱.

  宋军缴获金军将印十分之六,辎重牛马等物资上万件,这次虽然很艰苦但是是完胜金军,1219年的南侵,湖北方面金军以彻底失败告终.孟宗政被提升为武功大夫,在赐金带.此一役,孟宗政名震天下,在金军中有了孟爷爷的称号,从此,金军再也不敢在枣阳方向用兵.,这个武功大夫是个什么官阶呢?前面说过秉义郎是武官级别中的四十六级,武功大夫是二十七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5: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亚局势概述五
  枣阳守卫战胜利后,朝廷感觉已经被金军占领的胡阳县,和宋领土紧邻接壤,威胁太大,命孟宗政夺回此地.孟宗政率军一鼓作气拿下胡阳县,夺取了金国南侵准备的大量物资,并把大量俘虏押回南宋,这算是彻底稳定了湖北战线,金军从此再也不敢在枣阳襄阳一线用兵.由于孟宗政战功卓著,朝廷提升他为荆,鄂都统制,但 驻军还在枣阳,都统制是个临时官职,就是荆,鄂一代的军队都归他节制.官阶升到十四级,右武大夫.许国在此时移职南京,也就是管理李全他们去了.

  此时的孟宗政可出了大名了,前面说过金军都叫他孟爷爷.河南的很多百姓因为听说孟宗政的事迹,纷纷前来投奔,因为看到了南宋恢复中原的希望,也眼看着金朝命不久矣.晚过来不如早过来.孟宗政也是来者不拒,来的的每家每户都分有田地,并且帮助建安置房,选处身强体壮的编成忠顺军.来投奔的人数以万数.

  可惜,正当他名声如日中天,官运步步节升,该大展拳脚的时候天妒英才,于1223年得了疽病去世了.由于他带领大家抗击金军让所有汉人扬眉吐气,保护了自己家园,人又豪爽,乐善好施,管理地方,军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还很好的安置了北方过来的流民,可谓做到了老百姓心目中好官的标准,很是得人心,中国的老百姓其实要求不高,一直以来,要么幻想摊上个好皇帝,再其次摊上个好官清官,这个还满足不了,就幻想着侠客.这下可算碰到个好官,却死了,史书记载,当天全城人为之恸哭,连集市都不得不解散.1223年这是个挺特别的年份,因为许多大人物都是差不多在这一年死去的,这足以改变局势走向,我们后面讲木华黎南侵时候会详细讲到.

  孟珙呢?孟珙在1219年战事结束后,因为有功,也晋升了一个小官,后一次机会拜见父亲的上司赵方,赵方听说他的功绩,并且是孟宗政的儿子后,史书记载"奇之".非常器重他,直接安排他去做了光华县的县尉,也就是光华县的公安局长.孟宗政去世的时候他还在局长的位置上,但是孟宗政死后,忠顺军出现了状况.

  这个和东线的红袄军与宋朝廷的关系类似.不同的是红袄军有自己的领袖,忠顺军是孟宗政组织领导的,以前都是他统领,大家信服他,没啥问题,他死了以后,就出问题了,此时的部队人数达到2万人,而且还有家属,人又不是一个地方的,既杂又乱.这样的部队没个实力人物震着,出事是早晚的事.

  宋朝是官僚体制,大多是文官管理,这些官僚文人出身,按现在的话说不太接地气.但是又有绝对的优越感,没事爱摆个架子,人前在吆五喝六的,可想而知,在这些流民面前根本玩不转,这些人很简单的感觉就是俺不服.不爽.眼看要出现类似楚州的局面,就在这危急时刻,朝廷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孟珙,他是孟宗政的儿子,去了也许能有用.

  也确实管用,孟珙一上任立马稳定住局势,首先把忠顺军分成三部,然后在枣阳西,兴修水利,可灌溉十万亩田,让民户和忠顺军分屯,有事干了,有粮食吃了,谁还闲着没事闹事.没两年,忠顺军让他养的粮丰马增.孟珙把威胁南宋的不稳定因素变成了防御金国的中坚力量,化腐朽为神奇,自此孟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他军事大师的路上大步向前,创造一系列神话.和父亲比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过之无不及.

  由于金主动对宋南侵,使宋联蒙抗金的战略基本确立,和金是没有什么缓冲余地了,本来还是有些犹豫的,但被金逼到了墙角.但对于联蒙,宋还是患得患失,曾经两次派人去西域见成吉思汗,但是最后都没有结果,还有一次派使者见木华黎.木华黎给予很热情的接待,并且送还在金缴获的徽宗印玺.这给宋使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过宋一直忌惮,宋和金当年的海上之盟,联合灭了辽,却引火上身.所以即使和金已经不共戴天,但是在联蒙这件事上直到最后也是羞羞答答,半推半就.

  这种态度也反映在和西夏的外交策略上西夏和金闹掰以后西夏主动联系宋,要求联合抗金,干脆咱俩家分了金的陕西,这件事从1214年开始谈,一直谈到1221年,这么漫长的谈判只达成了一次流产协议.宋朝并没有按约定出兵,导致联合行动失败.西夏的状元皇帝也不是一直那么愤青,也曾经在1223年以前尝试了一下要与金和谈,但是遭到了拒绝.没办法这个时期两国的执政者都是容易冲动的选手,这两国外交有时候和谈恋爱差不多,你做好了准备,但是对方不一定做好了,双方都做好准备的时间点很难对应上.除非另一方能放下身段.

  这个状元皇帝因为被拒绝又冲动了,更是频繁的对金用兵,但是这在西夏全国引起了很大的不满,其主要原因就是捞不着好处还劳民伤财,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西夏主要模仿宋的政治体制,也是文人官僚统治体系,这些文人对于投降蒙古对抗金国,一直是持蔑视态度,这是儒生的典型态度,其实很简单看不起蒙古这些野蛮人,不过话说回来,金又比蒙古文明多少?这个状元皇帝没办法,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困境下,只好在1223年提前退休,让位给自己的儿子德旺.是为夏献宗,请记住这个年份,其他几国在这个年份也有大事发生.他彻底改变而来对金蒙的策略,走联金抗蒙的路子,和金正式达成友好协议,两国以兄弟之国相称,金为兄,夏为弟.

  两国还开始和谈细节,西夏也开始联络蒙古高原北方的一些势力,这些动作慢慢让蒙古人察觉到西夏是个不稳定因素.这也是成吉思汗急着东归的一个原因,家里后院要起火.但是西夏这么做已经为时已晚,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12: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华黎南征之横扫河北,河东
  在1216年木华黎结束辽东的战事回到蒙古大本营,本想请示成吉思汗何时班师,成吉思汗说灭金之日就是班师之时,并封太师国王,赐九游大旗,全权负责南侵事物,相当于自己的分身.那么木华黎是否是这个有重大责任的职务合适的人选么?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比他跟适合的了.

  首先他有勇有谋为人沉着冷静,素质才能及其全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战略眼光和政治能力.这个南征和哲别速不台的远征可不一样,他们只要打仗就可以了不管什么手段打败对手就是胜利,而木华黎面对的局面可要复杂的多的多,不但要打赢还要彻底征服,并且对征服的地区实施有效管理.况且中原地区的势力那么多,那么复杂.这么不是光有军事才能就能做到的,必须有卓越的政治能力.

  虽然表面上看木华黎的南征没有达到他预期的目的,不过为后来蒙古南侵打下坚实基础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况且,成吉思汗当初的想法应该是没有对木华黎南侵抱有太多的幻想,因为蒙古军力有限,只能给木华黎留下两万人马,其他都是契丹军和汉军.按当时的局势花剌子模是蒙古的头号敌人,蒙古人把西征看得比较重要,也给了最大的重视,几乎倾全国之力.对木华黎只要他能稳定住局势,保住以成的结果,成吉思汗的目的就算达到了,两线作战,并且都是世界级强国,毕竟是兵家大忌.

  但是成吉思汗话却没这么说,太行以南全部交给木华黎经略,他相信木华黎,不但能守成,没嘴还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惊喜.那么也就是说木华黎没有停息,从辽东战场撤出,直接就进入了河北战场.也就是说1216年已经开始对金用兵,只是规模没有上两次蒙古全军出动的大.

  很多人怀疑以前不是蒙古人已经打到山东山西了么,怎么又从河北开始打.这里在强调一次以前蒙古南征都是抢掠 的形式,不实际占领,打完,烧完,杀完,抢完,走人,后面的事就不管了.蒙古人 如旋风般搜刮一遍后,还是由原来的官员管理,或者自己组织自保.1214年正式占领中都北京,才开始对燕云之地实施实际的管理,算是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

  也就是北京周边和河北北部,木华黎以此为根据地向南出兵,此时镇守北京的石抹明安已死.大军首先兵锋直指蠡州,但是不幸的是在攻城的过程中,木华黎的重要助手,左膀右臂的石抹也先被炮击中身亡,这对木华黎打击很大,石抹也先在木华黎身边的地位相当于木华黎在成吉思汗身边.此人不但有谋略,实际办事能力又极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为木华黎分担很多.这事可以说让木华黎痛心疾首.

  虽然最后蠡州扛不住进攻投降了,但木华黎决定屠城,第一蠡州抵抗了这么久才投降,属于态度不好,更主要的是,竟然打死了石抹也先, 木华黎咬牙切齿的说;不屠城无以雪恨.眼看蠡州要血流成河,此时早已投靠蒙古的百户长赵瑨悲啼向木华黎求情,说;自己老母和兄弟都在城内,愿以一身换全城人性命.

  赵瑨的这个举动让木华黎很震动,别看蒙古人杀人如麻,但是他们很尊重英雄,赵瑨这么敢担当让他很敬重,在一个这时候木华黎显示出一个政治家的素质,那就是理性,冷静,相比为死去的石抹也先报仇,而获得活着人的人心可能更重要.

  木华黎的这种豪迈的性格,以及识英雄重英雄的胸襟是很有魅力的,使许多投靠过来的契丹人和汉人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木华黎在南侵过程中,崛起了很多契丹族和汉族人才和将领.在南侵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并且在以后和宋的战争成为中坚力量.死去的石抹也先是个突出代表,但是不幸早逝了.

  接下来成为木华黎重要助手的是史天倪.此人在木华黎改变对中原地区征服策略和方式上起了很大作用,什么是政治家?就是能遇到问题后,自己思考也好听取别人意见也好,发现新的,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且加以实施,而后成为标准和制度性的东西.木华黎有这样的能力.

  蠡州之后蒙古大军在河北山东 如入无人之境,1216年冬开始用兵,蠡州之后大名府被攻陷,接着中山府失陷,其他周边各州府望风而降.十月就进入山东境内,连破邹平,长山,淄川,接着破密州,攻沂州.十一月份河北山东全境,除了个别土豪军阀外几乎全部落入蒙古人手里.

  1217年8月,木华黎直接把大军拉向河东战场,也就是山西.数万步骑兵,从太和岭突破,沿吕梁山东麓南下直逼太原.镇守太原的是金元帅乌古论德升,此人算是金国比较有能力才干,而且比较正直的大臣,和评书,戏曲里描述的忠臣待遇差不多,命运多舛.

  在胡沙虎的时代,他就很看不惯他,与卫绍王说此人为奸臣,卫绍王不但不听,反而降了德升的职,宣宗南迁后,德升受到了重视和提拔.但是此人改不了知识分子爱批判的臭毛病,和抹撚尽忠辩论,又一次激怒了宣宗,被外放到山西,可以说是被打入冷宫,可以想象,金首都南迁以后黄河以北是什么状况.

  德升并没有因为受到不公待遇就牢骚满腹,消极怠工,工作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积极,这个儒家教育这点上你不服不行.蒙古一次南下,太原的粮道被截断,德升屡次带兵打通了粮道,这为 太原保住了生命线,在这危急时刻朝廷发现,关键时刻还是这种实干型人才有用,虽然说话总是那么不受听.德升再次受到提拔,在太原行元帅府事.

  蒙古的入侵给德升的仕途重新带来希望,不过事都有双面性,朝廷在危难之际不得不用他,同时也给他本人带来巨大 风险.这次木华黎大军就直逼太原府.乌古伦德升不但嘴狠,打仗也很狠.他拿出家里积蓄赏发给部众以激励士气,连续打退了蒙古军的三次进攻,蒙古军密集的发射弩箭,并用抛石机,火力密集猛烈到什么程度呢?守城的将士根本抬不起身.蒙古军队靠密集火力掩护,首先在西城突破.德升立即组织,把车连起来阻止蒙军的进攻,但是已属螳臂挡车.城里危在旦夕,外又无援军,德升孤立难支.乌古伦德升眼看着大势已去,自尽殉国,他的姐姐和妻子随后也自杀.谁说金国都是些贪生怕死的庸碌之辈.

  太原攻破后大军一路南下,很快平定各州府.后分兵两路分别扫荡,吕梁山西路和山后各州郡.十月份兵围平阳(今临汾)平阳在山西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河东的根本,河南的藩篱,城大而坚固.易守难攻.但守城的军队并不多,六千多人,几天战斗下来死伤过半,金军赶紧向周边三州征兵,可是平阳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就算征来了兵也没法入城.城里的意志被摧垮.裨将李怀德出城投降,蒙古军趁势攻入城内,平阳陷落,河东南路宣抚使完颜从坦和行省参政李革殉难.紧接着攻陷绛州,屠城.

  这次南征可谓异常顺利.有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蒙古军如入无人之境.虽然在河东遇到了一些抵抗,但是兵少粮缺,很难坚守,这就是金军不顾大的局势南侵的后果,主力和朝廷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宋作战,河北,山东的防务基本放弃,才导致木华黎大军如此顺利,不过别急,中原地区有个特点就是打败了并不等于真的被你征服,汉族地区,容易后返劲.可能是地区大,人口众多,反应要比游牧民族慢半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13: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华黎南征之收服武仙
  我们上面说过这次河东,河北,山东的征讨异常顺利仅一年多的时间很少这些地区,速度快,战果惊人,如果按此速度,灭金指日可待,不过这话说回来,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速度过快难免出的活不够精细,肯定粗超,有遗漏的地方,比如传说中的豆腐渣工程.

  蒙古大军从山东,河北撤出,很多义军,土豪军阀,纷纷冒了出来,不知道当初大军横扫这些地区时候他们在哪.这些地方民间武装中以武仙的实力和势力最大.这人为什么叫武仙呢?其实理由很简单,他姓武(不知道和武则天有没有啥血缘关系)修过道,大家就都称他武仙,他自我感觉还不错,这名字既嗬亮,又挺有神秘感,他欣然接受了,混江湖名号很重要.

  他是河北威州人,开始组织武装时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自保,他起事的时间较早,1214年蒙古南侵时候他就开始了,宣宗要南迁,北方以无力控制,看武仙闹的挺欢,不如顺水推舟,封了他代理威州刺史,这要是和平年代他这可算是非法武装,但是在这个乱世,他突然转正了,一介平民转眼变成代理市长,这一般人还真一时难以接受,乱世出英雄啊,英雄要想出头也要赶上乱世.1217年金将石海叛金,武仙出兵平叛,立此大功后,官升N级,一不小心武仙做大做强了,也难怪以后武仙对金朝不离不弃.

  此人我们先不急着评价,因为以后他会经常出现,史书上倒是没怎么评价,本山人觉得此人能量极大.这不是趁木华黎在扫平河东,他在河北就开始折腾了.木华黎也感觉到在河北山东有点太匆忙,1219年派张柔率军南下巩固河北的战果.这下汉人将领开始闪亮登场,石抹也先和石抹明安死以后,木华黎手下人才捉襟见肘,虽然有耶律图花,自己的弟弟也遂,儿子勃鲁,但是都是军事人才,很难在战略,政策上对自己有帮助.那么汉人中的人才就及时的显现出来.

  张柔河北保定,定兴,河内村人.史书记载此人;少风流不羁,读书略通大义,工骑射,尚气节,喜游侠.看了史书的评价,可以看出此人是个人物,在乱世里也不是阿猫阿狗的都可以随便上位,你首先得有英雄的素质,然后机会来了,你才能成为英雄.其实他和武仙的经历差不多,都是自己组织民间武装自保起家,他起事比武仙还早三年,1213年张柔受到了河北各义军的总队长,苗润道的赏识,提拔他做定兴令,相当于定兴县长吧.接着又授予他清州防御使,后又升为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督监,行元帅府事,这头衔够长的了.和武仙不相上下,估计这也是金朝唯一能给的东西了,钱粮给不了在不给点头衔,靠什么笼络人心啊.

  苗润道对张柔这算是知遇之恩,张柔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但是没等张柔报恩,河北各义军闹分歧,苗润道被贾偊阴谋杀害,恩人被杀,此仇不抱非君子,张柔纠集人等要杀贾偊为苗润道报仇,没等行动,蒙古大军南侵,大局为重,私人恩怨应该放在一边,张柔带兵在狼牙岭抵御蒙军,也不知道是命好还是命苦,打着仗呢,他一不小心马被绊倒,从马上掉下来了,被擒.

  被擒后张柔很有气概,见着蒙古主帅不跪,蒙古人问为啥不跪?他说;我们俩是平级,我为啥给他跪?按史料说呢,张柔是被勃鲁抓住的,审问他的是石抹明安,不过这样时间上就有点对不上,不过看对张柔的处置方式确实是石抹明安的风格.勃鲁这时候还年轻,在一个如果按蒙古人的性格,恐怕没那么有耐心或者口才跟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石抹明安被张柔的英雄气概所折服,感觉此人是个人才,赶忙上前,为他解开绳索,张柔,前面我们说过他喜游侠,这种人一般都是吃软不吃硬,一看明安的态度,他也就缓和下来,俩人坐下来一阵长谈,明安为他详细分析形势.金国如何腐朽无能,蒙古如何英明神武.张柔细想起来也确实是,苗润道就是因为贾偊的谗言被害死,自己带兵出来,部队士气 也不振,跑的跑逃的逃,不然也不至于那么容易被勃鲁生擒.

  就这样,张柔投靠了蒙古,蒙古人答应他待遇还是以前的待遇,官职不变.很多人和史书上都给他定性为汉奸,我认为这个不够准确,也太牵强,首先人家是大金国子民,要说奸的话也是金奸,最起码在金灭亡前跟宋一毛关系没有,在一个,汉奸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阴险,软骨头,为虎作伥,逢迎强权,欺凌柔弱,这些是其中的标准的话,张柔是不符合条件的,对了,后面他儿子张弘范也会隆重出场,张氏父子将在未来的蒙对金,对宋的战争中大放异彩,好与坏,看客自己评断.事情他们就是那么做了,最后混到元朝三大汉族家族之一,我想光凭投靠蒙古人就能混到这地位不太可能,投靠蒙古的人多了去了,证明他们父子确实有实力,有过人之处,汉人看着他们是汉奸,佞臣,在蒙古人看来他们是忠臣,功臣,股肱之臣.

  张柔带兵南下,河北的义军很快都被平定,试想一下,本来都是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不是职业军人,在没有有效的组织,能有多强的战斗力,能有多大的作为和理想.恐怕自己都搞不清自己要干么,都是想现捞点好处.大军一来,不是投降,就是作鸟兽散,大军一走立马就乱.

  唯有一处成为特例,武仙一部,不但张柔拿不下,而且造成很大威胁,此时的武仙已经被封九公之一的恒山公,也是九公之中实力最强的.张柔不得不向木华黎请求支援,木华黎不得不重回河北战场.武仙并没有被动防守,而是派部将葛铁枪正在攻打台州.木华黎派蒙古不花率三千轻骑出击,此时还是蒙古正规军战斗力最强,葛铁枪被打败.

  蒙古大军进击武仙的坐镇之地,真定.本打算强攻,但史天祥出来说:"强攻难免伤及无辜,不如先劝降,若不从,在强攻也不晚."史天祥是史天倪的堂哥,如果大家记性好应该记得以前讲木华黎打辽东辽西的时候史天祥不但屡立战功而且可以独当一面的.木华黎觉得有理,试一试未尝不可,既然你这么说那么你就去试试.史天祥进入真定,和武仙来了个促膝长谈.先不管怎么谈的,谈了些什么,总之武仙真的投降了,一方面是史天祥这个说客很成功,另一方面也是武仙迫不得已,他很清楚蒙古大军压境,自己不投降的后果是城破人亡.

  武仙的投降让木华黎非常震惊,原来可以这样的啊.不打,也可以收服敌人,这在蒙古人以前的思维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不打怎么能服呢?原来不战也可屈人之兵,这让木华黎的世界观颠覆了,从此以后的蒙古南征征服策略开始悄然发生变化.木华黎没有亏待武仙,命史天倪为河北西路西路兵马都元帅,武仙为副.

  武仙是投降了但是武仙的哥哥不投降,武贵驻守邢州,他仗着邢州城有西山这道壁垒,又有一万多守军,他认为坚不可摧.木华黎命史天倪留守真定,自己和史天祥带大军攻打邢州,史天祥是不走寻常路的,武贵认为最把握,最不可攻破的地方,就是史天祥要突破的地方,史天祥和完颜胡速率一支小队就从 西山的鸟道攀援而上,登上西山峰顶,然后从天而降,西山守军万万没想到敌人会从山顶下来.措手不及,所有人被俘.

  这支蒙古部队相当于现在的特种部队,突破西山后,有分别占领了 邢州的要隘,这和现在的特种部队的作战方式非常相似.武贵大惊称史天祥:"公若有羽翼者?不然,何能至此?"结果只能投降,史天祥的从天而降折服了武贵,再说各处要隘都被占领相当于一个人被人点了穴道动弹不得不降还能怎的.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8: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