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2 15: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亚局势概述二
中国文人有个不错的品质,那就是有为了道义,社稷,不屈不挠的抗争传统,平章政事胥鼎接着上书,提出出兵伐宋六不可,第一;回想当年,泰和年间曾经南伐,那时太平盛世,百姓富庶,兵强马壮,咱什么条件都具备,最后如何?还是和谈休兵了么,而今自蒙古南侵,多年来天下骚然,军马士气不及原十分之一,器械装备多损弊,百姓多年差役繁重,疲惫不堪,而今要用兵,远近内外变数极大,最后结果未伤敌先伤己.
第二;西夏,蒙古暂时没有对我们用兵,是有其他事情来不及搭理我们,如果我们对南用兵,蒙夏趁机出兵,我们将三面受敌.第三;自从我们南迁,宋已经很警惕,早就整军备战,我们出兵,他们坚壁清野,我们啥也捞不着,如此大动干戈,却无所获,出兵为什么?
第四;看看我们现在的军队都是什么组成的.山西河北的难民,还有逃兵,这些就是乌合之众,没有什么训练,骤然出兵,进抢不着东西,退也没东西可抢,这些乌合之众很容易出现兵患.第五;给养运输也是大问题,路途遥远艰辛,况河南境内很多流民,潦倒困苦,宋如招诱,必生判民,内有判民,外有强敌.第六;此时是春耕季节,战事久拖不绝,影响农耕,这是国家大计,不是战事那么简单.
啰里啰嗦的一大堆,都很有道理,术虎高琪只用八个字打发了;大军已进,无复可议.大军已经结集待发,从秦,巩,凤翔,三地同时进军.属于全面和宋开战.说道这里,我们看蒙古南侵以来宣宗继位以后其他举措都是战术层面的,战略层面的主要三大举措.这个是动摇根本的.
一;首都南迁,这个已既成事实.二分封河北山东的地主土豪,民间武装,九公,这个在本山人看来并没有史书上说的影响那么大,不但是金国的无奈之举,金国也是借了一些力的,并不是完全的坏处,第三就是对宋战略,这完全是有自己没事找事,损人不利己的做法.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巴掌拍不响,宋也有责任.
可以说这十三世纪,中原多强并存的局势历史上很少见,而这么纷繁复杂的情况,金和宋的领导集体都缺少政治家和战略家,唯一可以鸟瞰整个局势的唯有成吉思汗,早在1214年,成吉思汗就派三位使者,从淮河偷偷南下,联系宋朝,目的就是链宋抗金,可以说这个想法绝对有高度,不但想了而且及时的具体实施.这叫既有战略家的眼光,又有政治家的智慧和魄力.
而当地的官员扣押了使者,然后上报朝廷,宋朝当局,当时有点发懵,搞不清状况,我发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是对内内行对外外行,不知道如何与外国相处,对内倒是把事情研究到极致,把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设计的极是完善.朝廷 知道后发懵么,只知道蒙古和金国在打战,具体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当然也就不知如何应对,对于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差不多,那就是不去了解,也不去判断,事到临头再说.是不是和清朝末年对待外国列强的情形很像?
于是把三个使者驱逐出境,并下令边境在发现蒙古使者一律驱逐出境.联蒙抗金的战略实际上对宋长远看是绝对没啥好处的,属于助纣为虐,养虎为患,农夫与蛇的故事,但是最起码你要见一见使者,看看人家要干么,意图是什么,金蒙的战况如何.
对蒙的政策稀里糊涂也就算了,毕竟挺遥远的事,但是对金,可是立时立马的事,因为每年都要交岁币的,这看金国被打的首都都南迁了,整个不成样子,这岁币不交呢还是不交呢?满脑子都是不交.这属于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没办法这世界都是靠实力说话的.
这么一说好像南宋整个都处在混沌之中,也不是这样,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整个朝廷分成两派,一派以真德秀为首的多数派,提出三策;一;趁金疲弱,出兵灭金,报仇雪恨这是上策,二;停贡岁币,我们自保,此为中策,三;继续与金保持友好,此为下策.
他这主张很激进的,不但要停岁币,而且要出兵伐金的.真德秀其人大家听着可能有点陌生,不过此人可是大有来头,是公认的,朱熹正宗传人,而且对;理学地位的确立功不可没,当时与魏了翁齐名,算是当时的理学泰斗.他在理学上的修为,还有施政上都有骄人成绩,不过此时提出这样的政策,不得不说书生误国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另一派是以乔行简为首的少数派,要说乔行简其人,可算个人物,曾经两度为帝师,官位最高做到丞相,爵位最高封到公爵,书法极好,还有著作流于后世,不但文行,武也可以,曾经带兵平缴过苗贵的叛乱,这还不算,令人发指的是,他长滴还极帅,不是普通级的,是偶像级的,史书记载,此人风神俊朗,五十岁了还须发具黑,齐整.再加上个人的修为所透露出的气质,年轻时候迷倒无数贵妇名媛.其人令人难以平视,俊朗的外表加思想,学问的修为,岁月的练达出的威严庄穆,简直摄人心魄.
这个人中龙凤,没有令人失望,他提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继续贡岁币,保证金国的存在,让金国成为宋的战略缓冲地带,昔日之仇变为今吾之蔽,道理很简单看金国现在的情形,根本不是蒙古人的对手,家都搬了,试想我们打不过金国,金国又被蒙古人打的那么惨,蒙古人打我们会怎么样?
虽然道理很简单,这么想也绝对是正确的,所谓唇亡齿寒,老祖宗早就总结成成语了.到现实里大多数人还是会迷惑,乔行简等少数人坚持这个提议,反而被大多数人骂为汉奸,卖国贼,这个情形很眼熟,今天也有很多人弄不弄就给别人扣帽子不是骂这个卖国,就是骂哪个汉奸,看来不过脑子的愤青哪个时代都不缺,看似很血性,很有爱国热情,实际很脑残,乔行简证明了那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话.
最后由那个哭哭啼啼被迫当皇帝的宁宗拍板,全国上下群情激奋,一片要对金开战讨伐之声,乔行简的提议已经不在被考虑范围之内,但是对金开战宁宗还是感觉太激进,继续和好进贡岁币又心有不甘,感觉最好,最容易操作,最省心省力,最稳妥的就是中策了,不开战,不和好,就是不给钱了,这是三不政策.
宋朝想来个坐山观虎斗,最好二虎都伤了,但是这是美好的幻想,你想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个黄雀,话是这么个话 ,不过到底谁是黄雀真不好说.宁宗呢,感觉直接蔫不声的不给了,也不太好意思,所以派使者去试探一下,说是这些年财政也有些紧张,看看岁币是否能少拿一些.
金国虽然已经被打成猪头状,但倒驴不倒架,再说蒙古连年南侵,不但失去大片土地,财政也相当吃紧,各方都需要钱,岁币一项已经成为金国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你这时候要减免岁币不等于掐住我脖子么,宣宗坚持原则,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指向了,他坚决拒绝减免.
宋朝上下一听更是群情激奋,这是什么?给脸不要脸么? 本来的意思就是不想给,今天既然你们这么不仁,可别怪我不义了.不让减免,我让你一分捞不着,双方就此成了僵局,俗话讲,杠上了.本来金国的术虎高琪等脑残就是想在南宋捞回蒙古造成的损失,宋国的脑残们早想趁此机会报仇雪恨.两国有识之士的联盟抗蒙的想法已经成为不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