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9: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远征日本本土,一般的轰炸机还不行,非得远程轰炸机才能胜任。中国空军里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美制马丁轰炸机,这种飞机原先共有9架,5架已经在空战中毁损,还剩4架,但是如今却都掌握在“国际飞行中队”手里。

  同样是受到合约限制,要想让“国际飞行中队”马上把飞机交出来也颇有难度,而且徐焕升需要得到的,不仅是飞机,还有马丁轰炸机的相关资料,因为在中国空军里面,现在已没有其他人熟悉这些了。

  陈纳德决定派徐焕升出马,与这些老外飞行员进行接触。对方只知道徐焕升是给蒋介石开飞机的,而这位“天子御驾”平时又是一袭长袍,酷似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怎么着都不会让人感到威胁,所以徐焕升很快就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在拿到马丁轰炸机的资料后,中国空军拉响了一次空袭警报,并通知“国际飞行中队”的飞行员们迅速离开飞机。等他们一走,徐焕升马上让基地后勤人员把飞机上的油料全部卸除。

  第二天,等老外们返回机场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已被禁止接近飞机。徐焕升当场宣布,中国空军已成立了由他任队长的第十四队,代号“神鹰部队”。 马丁轰炸机即日起将全部由神鹰部队接管。

  直到此时,外籍飞行员才如梦初醒。气恼不已的老外们狂呼小叫,甚至揎拳舞袖,意欲大闹一番,徐焕升口头再怎么解释都没用,于是只好先行离开。

  回去后,他便写了一封致全体外籍飞行员的公开信——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奉命而行。作为我本人,其实对你们相当的敬佩,感谢你们曾帮助我国抗战。关于今天的事,我希望你们不要轻易掏枪动粗,否则只会违背你们善良的美意。你们必须心平气和下来,因为你们在这里的任务已经结束了。

  一封信,情真意切,义正辞严,外籍飞行员见难以挽回,也只得做罢,一件本来最难搞定的事终于得以搞定。

  神鹰部队成立了,接下来就是要完备细节。

  按照原来的行动方案,神鹰部队将从武汉起飞,到宁波基地加油,然后轰炸日本八幡市——该市在日本中部,离东京也相对近一些,但是徐焕升亲自试飞并测算后,却认为不现实。

  马丁轰炸机的最大航程为9百公里,但从宁波到八幡接近2千公里,就算是把最大航程扩展一倍,也超出了马丁的能力范围。

  在徐焕升的建议下,目标改为九州岛的长崎、福冈和北九州,那里离中国大陆最近,宁波到长崎的航程仅在1千多公里左右。

  可是从1千公里到9百公里,这中间不还是存在差距么,而且徐焕升还考虑到,返航时极可能遭到日机追击,到时不是在宁波沿海,而是得到南昌等机场去加油,这样又得预估几百公里航程进去。

  如此一讲,似乎空袭日本的计划又成了不可能。

  (132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9: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焕升告诉大家:我有一个办法。

  我们这几架马丁本来就带不了几颗炸弹,倒不如将原有炸弹仓改装为一个大型油箱,这样航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众人都认为这个办法不错。可是那样的话,你飞到人家上空去干什么,难道就兜一圈再跑回来?

  徐焕升说,我们去发传单!

  炸弹少起不到效果,传单多,撒出去的话,作用还要大,并且可以借此告诉世界,我们是在从事“人道远征”,目的不在轰炸日本领土,而是为了告诉一般的日本人:“中国事变”远没有结束!

  事实证明,徐焕升确实是空袭日本的最佳人选。

  在此之前,谁也没有越洋长途飞行的经验,但徐焕升早在德国留学时便接受过严格的长途飞行训练,他知道对于这种长途飞行而言,无线电通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专门集中一批电讯技术人员,设计出一套地空连锁电台网,而正是这套电台网,使神鹰部队在执行任务中又多出了“神耳”和“神嘴”。

  经过近两个月的准备,神鹰部队即将出发,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远征日本,风轻月夜是最合适的,然而由于正值梅雨季节,这样的好天气一直都等不到。

  徐焕升决定不再等待。

  5月19日,他亲率两架马丁轰炸机东征日本。其中有很长一段航程,由于不见月光,两架飞机完全是在黑暗中摸索着飞行的。

  由于神鹰部队行动突然,日本人毫无戒备,当开始散发传单时,长崎全城竟然灯火通明,正好给撒传单照明。直到进入福冈以后,对方才发现上空的异常情况,并实行了灯光管制。

  徐焕升遇到的最大险情,不是日机和防空炮弹,而是一包传单!

  机组成员在搬运装传单的麻袋时,有一包滚到了徐焕升的驾驶舱里,正好卡在操纵杆和地板之间,马丁轰炸机由此一个劲地往下俯冲,差点失去控制。千钧一发之际,徐焕升表现得十分镇定,他一边移开麻袋,一边抓紧操纵杆,终于重新控制住了飞机。

  在完成任务返航时,他又发现有日机试图拦截,这让他意识到,日本航空队很可能会像自己原先推断的那样,对两架马丁飞机进行跟踪,并轰炸宁波机场。

  不能在宁波加油,徐焕升临时决定直飞南昌,在南昌加油后再继续西飞武汉。他的预测极其精准,当天宁波机场果然遭到轰炸,但日本人一无所得。

  在这次“人道远征”的过程中,徐焕升率领的神鹰部队在日本上空盘旋达半个多小时,共撒下2百万份传单。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外国飞机空袭,在此以前,日本人从来没有想到过他们这个四面临海的岛国也可能遭遇打击。

  徐焕升的卓越表现,不仅得到了中国空军飞行员们的承认,他本人也因此倍受陈纳德的尊重和欣赏,后曾出任中美联合航空队,即飞虎队的中方指挥官。

  在二战结束前,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刊登了12名二战飞行员照片,其中就有徐焕升,照片下特地注明:“徐焕升是轰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

  (132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9: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薛岳发起万家岭围歼战时,冈村之所以像个后娘一样,对援救第106师团的行动表现出一种近乎残酷的冷漠,说到底,还是为了第11军的西进行动着想。

  原本指望第106师团能顺势把他的南下计划执行下去,却不料鸡飞蛋打,自己陷进去不算,还得抽调其它重兵,而无论抽调金泽师团还是第27师团,都意味着西进行动可能搁浅。如此一来,哪边都没着没落,这怎么能行。

  冈村当时的真实想法是,第106师团完就完了,只要西进能够成功,舍小取大,我也情愿。

  9月中旬过去了,9月下旬也过去了,一转眼10月中旬都快到了……

  可是一北一南,第2军司令官和第11军司令官仍然只能大眼瞪小眼,伙计看老板,都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打破僵局。

  稔彦是皇室成员,含着金匙呱呱坠地的,人家打仗打好了能往脸上贴金,打坏了也没人说他,没有功劳尚有苦劳。冈村就不同了,前线迟迟没有进展,等于要了他的老命。

  能救他命的,看来只有“日本第一强大师团”了。

  对熊本师团期待如此之高,是因为经过这么多天的作战和对比,冈村发现了一个“三百米定律”。

  如果地形低于三百米,特种部队尚有施展空间,日军的优势几与平地无异,但倘若地形高于三百米,则不但特种部队难有用武之地,步兵还得仰着脸往上冲,进攻难度就要大得多。

  同样是山连着山,如果不算大别山腹地的话,长江以北大部分是三百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和稻田,反之,长江以南的山地则一般都要高于三百米。

  按照“三百米定律”,冈村认定熊本师团更有把握第一个杀奔武汉,因此他让人给熊本师团参谋长重田德松大佐带去一封信,信上明确要求该师团尽快组织新的进攻,时间为10月17日。

  对冈村的这一“苛刻安排”,从师团长稻叶到重田本人,都感到难以接受。

  经过前面的多轮作战,熊本师团别说进攻能力,就连防守能力都没有了,若无新兵补充是绝难再战的。

  拿着冈村的信,重田又去催问了一下,说是已经有3200名补充兵赶来了,不过还在长江上轮船里,需10月20日赶到——就算来了,你还不能让这些新兵即刻上阵,总得编组一下吧,这样即使最早,也得到10月23日才能开赴新的战场。

  10月17日进攻,第11军司令部那些猪头到底是怎么想的?

  奉命制定作战计划的重田参谋长“悲愤地流下了眼泪”,心里面满满当当地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堵,三个字:堵得慌。

  可是他又不敢不执行冈村的命令,平时在老家伙面前耍点态度,对方诚惶诚恐,不知道要怎么惯着你捧着你才好,说来说去,还是因为要用你。现在你说不肯去打仗,那张老脸可就要拉下来了。一不高兴,没准还会把“日本第一强大师团”的牌匾转手送给金泽师团。

  做“第一”做惯了,后面这件事才是重田和他的师团长最不能接受的。

  重田至此每天晚上爬到附近的丘陵上去,一边眺望对面中国军队所设阵地,一边苦思冥想,那模样犹如孟姜女哭长城,沮丧着个脸,就希望敌方阵地能自动倒掉才好。

  一天,两天,什么办法都没想得出,阵地也没倒掉。该死的,这可如何是好?

  (132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9: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侦察机给稻叶和重田带来了新的希望。

  情报显示,中国军队已准备放弃武汉,各路人马正交替掩护,陆续从战线上撤离。

  有飞机在上面看着就是好啊,胆子立刻壮了起来,熊本师团随即展开“迅猛追击”。

  中国统帅部之所以决定这个时候弃守武汉,与广州失守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负责保卫广州的是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由军政部长何应钦兼任,但前线军事由副司令长官余汉谋实际主持。

  当初发生两广事变,余汉谋是第一个揭竿而起造陈济棠反的。此后他虽然在名义上坐了陈济棠的交椅,然而陈老大的风光再也享受不到了,广东的党政军权基本被蒋介石一手掌控。

  “老谋子”(余汉谋)没有陈济棠那样占山为王的野心,他情愿像小媳妇一样在广州蹲着,而他这个小媳妇的能力又是与野心成正比的。

  粤军最辉煌的时期是东征北伐,那时候的广仔们都有一股子创基业打江山的劲头,因此张发奎、薛岳、吴奇伟、叶挺等一流战将才会不断涌现,也才能创出第四军“铁军”的名号。

  不过从这之后,粤军就渐渐开始走下坡路了,基本上是一搭不如一搭,表现在当家人身上,就是陈济棠不如张发奎,余汉谋又不如陈济棠。

  追究原因,毛病却是出在当官的越来越有钱了。

  余汉谋的基本部队是第一军,按其流脉,也是从第四军里分流出来的,但这个军早在江西时就通过经营钨矿做生意赚钱。到了广州,余汉谋把赚的钱往下一撒,团长以上的军官都成了大富翁,几乎人手一套洋房汽车,生活十分奢靡。

  知情者评论说,“老谋子”的军官一般都有三套衣服,一套部队里应场面的军装,一套白天逛街的洋装,一套喝花酒的丝绸长衫。此风一开,连以前形象正派的军官也近墨者黑,成天和商人混在一起经商走私,所以第一军几乎成了“广东商团”。

  傅作义曾有句名言:“军人不能有钱,有了钱就怕死”。粤军在战略战术上并不比别人强到哪里去,当初之所以能够击败北洋军,完全靠的是一股不怕死的狠劲,现在天天躺在温柔乡里,骨头都酥了,如何还能打仗。

  与之相比,桂军就不一样。李白等人数十年如一日在清苦中生活,所以人家的“钢军”仍有寒光,广东“铁军”细看去却早已是锈迹斑斑。

  虽然已经不能打仗,偏偏第一军的还看不起其它粤军。他们自居为余汉谋的嫡系,认为“江山是老子打下来的”,变得一天比一天骄纵。

  俗话说得好,骄兵悍将。“兵骄”并不一定是坏事,有志气才能干大事业,也才能成就“悍将”。遗憾的是,第一军骄归骄,打仗却并不“悍”。

  从淞沪会战开始,蒋介石就陆续抽调部分粤军出省参战。余汉谋舍不得把自己的第一军主力派出去,只派出了一个叶肇,其它都是“非嫡系”的李汉魂、邓龙光。后面这些人属于张发奎的老部属,这也是李汉魂等人与叶肇素不相能的原因之一。

  (132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9: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武器装备,粤军在全国属第一流,德械、捷克造武器不少,有的甚至超过中央军德械师,加上调出去的部队风餐露宿,吃苦精神虽不能与“老四军”的前辈们相比,但比留下来的那些公子哥又要好上不少,因此之故,他们走出广东后还都干出了点名堂。

  家里剩下的只是病猫,“老谋子”却还不知道去把家门口的篱笆扎扎紧。

  10月4日,中国统帅部发来情报,告知余汉谋,日军已在台湾集结了两个师团,还有大量海军舰艇,看样子是冲广州来的。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情报,然而“老谋子”仍然做若无其事状,未做任何防范。

  老虎仔正在万家岭跟鬼子打得死去活来,这种时候,日本哪里抽得出兵来广州,再说了,小日本再猖狂,敢得罪“大英帝国”吗?

  历史上,广州与香港联系紧密,后者是英国殖民地。日本攻击广州,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其与英国的关系,这就叫投鼠忌器。

  日军大兵压境,“广东商团”的各级官佐还在广州甚至香港游玩,毫无一点要打仗的紧迫感。

  直到10月10日,余汉谋得到报告,日本海军舰艇已云集于广东大亚湾海面。这下他才慌了,知道对方是要动真格的。

  赶紧打电话。不是打到部队驻地,而是打给各地电影院老板,让他们赶快打出字幕,要求翘着二郎腿看电影的兄弟们尽快回防。

  真正的电影马上开始,战争片,一边倒的那种。

  10月12日,第21军在大亚湾登陆。

  第21军包括三个师团,其中两个都是新编师团,只有一个广岛第5师团算老的常备师团。

  广岛师团也就是从前在华北吆五喊六的板垣师团,这个师团曾经也带着“日本最强师团”的光环,不过那得追溯到南口之战或太原会战的时候了,到台儿庄大捷前后,它顶多能跟矶谷师团坐一条板凳,甚至还有不如。就这样,它的主力还来不及参战,只能先送一个联队过来。

  没办法,兵就这么多,武汉那里都不够用,能在广州凑出一个组合已属相当不易。

  这是考验余汉谋本事的时候了。无奈“老谋子”早已沦落为身后跟着一群病猫的老猫,其能力和魄力别说与薛岳相比,连李汉魂都及不上。

  蒋介石远在武汉,广州这边怎么打仗,他还每一步都要请示老蒋。这样身上的责任是小了,战机却统统都贻误掉了。

  日军从惠阳打到广州,所以广州战役又称惠广战役,对于余汉谋来说,当时当刻,最要紧的是赶紧把尽可能多的兵力集中到惠阳。可是“老谋子”犹犹豫豫,明明有两个旅七八千后备部队可调,却一直毫无动作。

  等到惠阳失陷,余汉谋才真正着急起来,这时惠广战役却已接近尾声,第21军离广州不远了。

  赶紧开会商讨,余汉谋的参谋长在会上献策,提出了一个“球状战术”。

  所谓的球状战术,其实就是口袋阵:日军不是来了吗,正好入吾觳中。

  参谋长说得头头是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口袋,是皮袋,等鬼子进来,你踢我踢他踢,四面八方踢,结果袋子踢破,小鬼子自然也完蛋了。

  等他眉毛色舞地说完,差点笑场。

  还“你踢我踢他踢”呢,用来扎口袋的那些部队都不知道在哪里。这位参谋长提到的几个部队番号,都在溃退中,就这种状态,你还踢人家,自己不被踢个大跟头就算不错了。

  (132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汉谋脑子再糊涂,也知道这是在纸上谈兵。

  商讨来商讨去,还是且战且退为好,因为当时日军距离广州还有两百多里路,估计守上三天没有什么问题。

  说是说还要守三天,结果第二天凌晨余汉谋自己就跑了路,连后勤机关都没通知。武将一失踪,剩下来的文官更慌了神,时任广东省主席的吴铁城、广州市长曾养甫全都跟着走了人。

  从第21军登陆大亚湾到进入广州市区,满打满算,不过九天时间。广东百姓和侨眷对此十分不满,遂给三位封疆大吏集体编了一个顺口溜,曰: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没甫(通谱,不靠谱的意思)”,念来倒也琅琅上口。

  整个广州战役,只有一个叫钟芳峻的旅长,在兵败之后拔枪自杀,不失为一条汉子,而他也为广东粤军这支曾名震全国,打响北伐第一枪的“铁军”翻开了悲凉的一页。

  广州失陷,是10月21日的事,当时邓龙光第64军、叶肇第66军已奉令回调,可惜为时已晚。

  广州一失,粤汉铁路就被切断了。蒋介石认为经过长达四个多月的连续苦战之后,充分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的目的已经达到,再孤城困守已无必要,遂决定放弃武汉。

  吸取南京保卫战的教训,中国统帅部此前已对武汉撤退做了充分动员。能走的都走了,凡军事政治机构也一律搬迁。

  后来当冈村进入武汉,他所见到的情景是连大街上商店的门窗都被砖头堵得死死的,想翻点值钱的东西也翻不到。他的第11军司令部设在湖北省政府大厅,去时里面空空如也,看上去,似乎搬家公司都没搬得这么干净彻底。

  此谓“焦土抗战”。这玩意看上去激动人心,实际上很危险,一着不慎就容易烧到自己。

  10月24日晚上,作为最后一批撤走的军政要员,蒋氏夫妇坐飞机离开武昌,不料中途仪器出现故障,飞机竟然迷失了方向。

  给元首开飞机的飞行员都是优中选优的好手,他借助沿途地形标识,又摸了回来。到了武昌机场上空,低头一看,好家伙,下面正在搞“焦土作业”,破坏机场跑道哩。再过一会,座机想降也没得降了,岂不险哉。

  此时耳边已能听到日军的隆隆炮声,座机就在这种气氛中,经过加油和检查修复才得以重新起飞。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军队的撤离也比南京保卫战时要轻松从容得多。

  白崇禧是随第九战区撤的,他坐着一辆德制吉普,没曾想走到半途,汽车还抛锚了。正在着急慌忙的时候,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坐着汽车赶到。周公手一扬,上我这边来吧。

  那时候正是国共合作最融洽的时候,两人在车上还着实吹了一会老牛。白崇禧开玩笑说,内战的时候,幸好你们共产党没到广西来,算是放了我们一马,鄙人还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呢。

  周公也是很风趣的人,随即接话:你们广西发动民众,我们很赞成嘛,所以就不用去了。

  (13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9: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26日,熊本师团率先进占武汉。

  终于由自己拔得头筹,冈村心里的一块石头算落了地。

  占领武汉,等于熊本师团坐稳了“日本第一强大师团”的位置,而他冈村自然也是继板垣之后的“日本第一名将”。

  各方贺电贺词雪片一般飞来。畑俊六吹嘘他有“疾风扫落叶”般的威风劲,国内的参谋总长载仁亲王也不吝赞语,一再夸其“统帅有方”。

  既然冈村“统帅有方”,那就没稔彦什么事了。后者返回国内,第2军司令部也予以撤消,归其指挥的师团全部编入第11军。

  表面上,冈村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其实他内心不仅不高兴,还很沮丧。

  为了攻占武汉,日军劳师远征,死伤累累,但并没有能够消灭中国军队任何一支主力精锐,最后该跑能跑的全都跑了,在军事上等于是一次失败。

  对于占领武汉,要说不高兴,也就“第一名将”冈村有些不高兴,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很开心的。

  10月28日,天皇裕仁在皇宫里召见了参谋总长载仁亲王和海军军令部次长,表示“朕对此深感欣慰”。

  其实自攻陷南京之后,裕仁已不止一次召见他的这些王公大臣,“欣慰”也不止一次,不过,他有理由认为这次应该是到头了。

  四个多月前的御前会议上曾经讨论过,要是把武汉和广州都攻下来,中国政府便将无路可走。现在两个目标全部达成,就等对方自己摇白旗了。

  可是那个政府从“南京政府”降到“武汉政府”,又从“武汉政府”降到“重庆政府”,怎么看,都没有一点要摇白旗的样子。

  对此最交待不过去的就是首相近卫,当然他交待不了差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刚刚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作为对手”的声明,马上就来了个台儿庄大捷,说明跟双方的角斗才刚刚开始。现在好,你想谈都抹不下这个脸了。

  近卫怨天尤人,把外相、陆相都给恨上了。

  这个没谱的广田弘毅,为什么不拉着我一把呢,弄得我覆水难收,处境如此尴尬。

  那个挨刀的杉山元,当初打仗数你叫得最凶,说是要“一个月解决中国事件”,这都一年多了,仍然是什么都没解决。

  于是早在武汉会战之前,近卫便一发狠,实行内阁改造,整整换下来四个阁员。其中,继任外相是宇垣一成,继任陆相为板垣征四郎。

  宇垣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非外交官出身的外相。近卫起用这样一个军中老前辈,也无非是想压一压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军内少壮派。

  当近卫找宇坦谈话,要他担任外相时,宇垣坚持说我进班子可以,不过你得答应我,不能拿你那个“对手声明”套着我,否则这个外相没法干。

  对于发“对手声明”,近卫自己都有些后悔莫及,当然是一个劲地点头。

  不过宇垣所称的“对手”却绝不是说的蒋介石,他是指孔祥熙等其他要员。

  (133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23: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卫把宇垣和板垣同时召进阁,其用意是双管齐下,即宇垣负责通过外务省诱降,板垣负责通过军部诱降,大家齐头并进,但最后的结果,就像是日本海陆军一样,彼此互补谈不上,天天拆台扯后腿倒绰绰有余。

  宇垣的重点是盯牢孔祥熙,可还没等他弄出什么眉目,板垣那边却已经把台子都搭好了。

  军部计划成立一个“对支院”,用以对中国“开展工作”。这个机构摆明是要抢外务省的饭碗,宇垣自然要反对,由此导致两个部门的关系十分紧张。

  近卫改来改去,把自己夹到了中间。军部是什么力道,给板垣和多田骏合起来一逼,他只好同意设立“对支院”,宇垣也以黯然辞职收场。

  宇垣下了台,军部要独自搭台唱大戏,而军部的诱降跟外务省并无任何区别。他们并不是真的要跟你进行什么正式谈判,而是要与军事进攻相辅,从内部进行挑拨离间和分化。

  日本人爱耍花招,蒋介石却也想借机打探一下虚实。因为那时武汉会战才刚刚开始,正面交涉的门窗又被关死,这种时候,了解对方在幕后到底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自然十分重要。

  蒋介石决定派一名“外交新星”上场,此人名叫高宗武。

  高宗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政法系,虽然学的是政治外交,起初却根本进不了外交部(“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嘛,他把次序弄错了),回国后只能在大学里教教书,写写文章。

  这个时候的高宗武,相当于还未受过什么挫折的大学毕业生。刚刚才进入人生的跑道,年轻力壮,精神抖擞,纵然一时未得机遇垂青,可对美好未来始终抱有着无限期望和充足信心。

  高宗武有非常扎实的日语功底,据说留学东瀛八年,连日本人都以为他是正宗本国人。在此基础上,他开始进一步研究日本政坛动向,曾在《外交评论》上一连发表十四篇论文,篇篇内容不离日本问题,让一度对日本国情不甚了了的国人大开眼界。

  人们开始悄悄议论,那位年轻的日本问题专家究竟是谁?

  只有奋斗,才能收获好的结果,小高你快要有戏了。

  到了1933年,由于日本退出国联,中国国内普遍对国联和英美外交感到了巨大的失望,“日本通”日益受到重视,高宗武身逢其时,接连受到国内军政两界的顶级人物蒋介石、汪精卫的接见。蒋介石甚至还亲自把小高老师请到家里,聆听他的见解。

  1934年,高宗武被调到外交部,此后没多长时间就从一个普通科员,升为亚洲司科长、副司长。第二年又一跃成为亚洲司司长,参与对日重大交涉。

  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年他才三十岁。高宗武曾经说过,他年轻时从来没有缺过钱,要花那也是大把大把地花,花钱如同流水一般,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三十岁,我们没准连做房奴、车奴都还没有资格,可能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一个工厂的小工人,一个商店的小店员,……,反正大多脱不开一个“小”字,可人家却已是堂堂司长了。

  高君固然有才,然而命运也实在是够厚待他了。

  (133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23: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宗武在外交界的得意之作,是1934年以外交部特派代表的身份赴北平参加通邮谈判。当时日本方面想通过实现关内外通邮,来迫使南京政府事实上承认伪满。高宗武在黄郛的帮助和指导下,一方面拖延了时间,另一方面又在解决通邮问题的同时,巧妙地绕过了政治障碍和陷井。

  在那次谈判中,年轻的高宗武表现出了一定的勇气和外交智慧,但他身上的毛病也就在这时慢慢显露出来。

  谈判过程中,高宗武曾一度对日方代表直接说“不”,结果导致了谈判当场破裂。走出谈判会场后,他还认为自己当天的表现是成功的,黄郛会因此夸奖他,未曾料想后者摇了摇头,大有不以为然的意思。

  在黄郛这样的外交老手看来,谈判场上,作为弱国代表,不能只图自己一时痛快,直接谈崩是很冒险的,因此高宗武之举,实属“小孩子”才有的冲动。

  高宗武年轻气盛,一下子就来了性子,当即对黄郛说,如果产生后果,责任全由他一个人承担。

  黄郛看着眼前这个愣头青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倒是他旁边的殷同嘀咕了一句:这种谈判是出不了英雄的。

  我们不能因为殷同后来真的成了汉奸,就完全否认他当时代表中方立场且争取国家权益的努力。实际上,从他负责的谈判来看,此人称得上是精明无比,仅谈判技巧一项,就远非初出茅庐的高宗武所能及。

  用黄郛的话来说,大家来进行这些谈判,就是为国家“唱戏”的,仅仅是戏唱得好不好,够不够水平的问题。

  可是高宗武并不愿这样理解。自己勇敢地对日本人说出了“不”,不仅得不到上级和同僚的肯定,反而还挨了批评,心里面真是又委屈又窝火。黄郛老前辈的资历和身份在那里,他不能明顶,对殷同就不客气了:你不是笑我想当英雄吗?告诉你,我离开南京之前就没想过要做英雄,更不会靠日本人来当铁路管理局局长。

  殷同当时担任北平市铁路管理局局长,这句话明着就是讽剌他的,亦可见高宗武之年轻和不顾场合的意气用事。实际上,若没有黄郛后来的及时补救,通邮谈判是难以继续进行下去的,高宗武亦不可能凭此取得成就和声名。

  我们也许会希望,在人生旅途的每个时段,旁边都有这样一位仁厚而高明的长者相助,或者都有这样允许你改正的机会,那就好了,可惜不是。

  1936年,中日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政治谈判。在这次谈判中,已升任亚洲司司长的高宗武只是参加预备会议的配角,但由于担任主角的外交部长张群表现强硬,因此日本人反过来大力吹捧和抬高这个年轻人,说是以后遇到事情只会找高宗武谈。

  似乎任何时候都是如此,老外说谁行,大家都会侧目而视,认为这个人可能真的行,何况还是人人都见之发怵的谈判对手。

  高宗武的自信心由此达到了爆棚的程度,他甚至觉得当亚洲司司长都算屈才了:我对事务性的工作没有兴趣,我的愿望是使中日关系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以实现东亚历史性的变革!

  人就是这样,狂起来真个是没边没沿,你以为你是联合国秘书长?

  (133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23: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七事变”后,高宗武加入了“低调俱乐部”,但是蒋介石坚决抵抗,日本人也铁了心要进攻,都是枪来枪往,刀来刀去,没卖嘴皮子的人什么事。自近卫内阁发表“对手声明”后,双方召回大使,搞外交的更是只能做看客了。

  由一个成功者突然变成赋闲者,那种心里空荡荡的感觉真是太让人难受了。

  不行,我绝不能这样无所事事。

  于是,高宗武便通过同为“低调俱乐部”成员的周佛海向蒋介石进言,表示愿意请缨去香港剌探日方情报。

  在这一过程中,蒋介石曾一度改变主意,想不让高宗武再去香港,主要就是考虑到对方还太年轻,容易出现闪失,但是经过周佛海的力保,高宗武最终还是成行了。

  高宗武年少得志,多次在蒋介石面前夸下海口,似乎中日交涉,舍己再无能人。可是外交场本来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江湖,在里面混的人肚肠子都要绕无数个圈,高宗武几次往返香港,均徒劳无功,而且找到的人无论在外务省还是军部都说不上话,更不可能让你掏到什么机密情报。

  按照蒋介石的安排,秘密剌探和交涉的事关系重大,来不得半点差错,每一步都须其亲自授意,然而几次碰壁之后,这个“外交新星”开始浮躁起来,脑子一发热,做事也豁了边。

  在蒋介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竟然在日本人的怂恿下独自去了东瀛,而后又非常出格地提出了一条打破僵局的危险思路:拥戴汪精卫,取代蒋介石,以向日方谋和。

  外交实际上是个非常严谨细致的工作,作为外交官的高宗武身上却充满着太多的自由空气。在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他一直认为“蒋先生冷酷,汪先生温暖”,所以早就有倚汪谋和之心。正好这时的汪精卫由于自己的主张在政府内部受到排斥,也正准备通过高宗武发起“和平运动”。

  日本军部由此发现,原来除了孔祥熙之外,还可以从汪精卫身上打开缺口。

  蒋介石在得到报告后勃然大怒。

  不经允许,擅自赴日,还主动向对方献出这么一条糟糕透顶的“计策”,这无异于是在乞降。

  本来派高宗武去摸一摸虚实,最后反而让人家钻了空子,一个外交新星转眼间变为外交蠢材,成了被日本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玩具木偶。

  高宗武是个混蛋,谁叫他去日本的?

  蒋介石命令停发高宗武的所有活动经费,而且自此以后再也不愿见这个自以为是的书呆子了。

  高宗武本来自恃才高,想当年连黄郛都不被他放在眼里,经此剌激,立刻咯血不止,导致结核病复发,一连几个月都无法见人。

  一夜之间,过去拥有的所有东西都将离你远去,这对高宗武来说,甚至比死亡还可怕。于是,他孤注一掷,越走越远,直至追随汪精卫走上叛国投敌的道路。

  故事的戏剧性就在于,当汪伪政权即将开张的前夜,高宗武突然猛醒,意识到自己上了日本人的当,于是逃离上海,并将“汪日密约”公诸报端,反过来对汪伪政权造成了沉重一击。

  虽然是亡羊补牢,然而一个外交官的人生已经结束了。这个年轻人曾经爬得很快很高,跌得却也很快很惨。

  (1333)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0-8 0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