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23: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报还是要继续剌探,可是再也不能找高宗武之类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小年青了,这次被蒋介石赋予秘密使命的是能说会道的萧振瀛。

  萧振瀛是一个文臣,当初蒋介石委任他为一战区总参议,也不是要他直接去疆场厮杀。

  凡世间万物,均须尽其用才行。萧振瀛能在华北纵横捭阖,靠一张嘴斗败土肥原和板垣,这种才能若是浪费了岂不大为可惜。

  蒋介石让萧振瀛以接眷属的名义,在香港与日方密谈。

  奉命之后,萧振瀛也动身前去香港。他与高宗武不同,虽然不是什么衣着鲜亮的“日本通”,可却是老江湖了,鼻子轻轻一嗅,便能闻出对方的气味儿。几句闲话一聊,就发现一个叫和知鹰二的日本人大有讲究,身份很不一般,可能直通日本军部。

  他猜的没错,和知正是军部派驻南方的秘密代表。

  和知以前是在华北混的,而萧振瀛当年也是华北的熟面孔,朋友遍天下,当然认识和知。他随即向正在武汉的蒋介石报告了这条线索。

  此时武汉会战已经进入中期阶段,蒋介石马上将萧振瀛召至汉口,当着面授以机宜。

  话说和知在见到萧振瀛后,也认为自己找到了敲门砖,在向军部汇报时,后者同样郑重其事,将其命名为“萧振瀛工作”。

  两人面对面坐下,和知放出了一个最大诱饵,那就是承诺“恢复七七事变前之状态”。

  消息传到武汉,不独孔祥熙等极少几个知晓内情的“主和派”激动不已,连蒋介石都感起了兴趣。

  在此之前,他对“和谈”本来是不抱任何希望的,派萧振瀛前去也主要是为了剌探日本人的内幕。

  当时张季鸾名为《大公报》主笔,实际也是蒋介石帐下的重要智囊。蒋介石在私下对张季鸾明言,以他对日本人的了解,如果没有“重大变化与打击”,对于吃到嘴边的肉,对方是决不肯轻易再吐出来的,所以对和知所谓的“和谈”不应乐观。

  说归这么说,可当蒋介石听到和知竟然同意“恢复七七事变前之状态”时,也不由怦然心动。

  处于眼前这种困境,倘若日方能这样做,中方就是得了便宜,通过这种方式双方达成停战,至少中国政府和军队都可以喘口气了。

  原先蒋介石一再坚持,中日谈判,必须有第三国作为保证,否则没法相信日本人的话,但是一个突发的国际事件让他变得哑口无言——曾经向捷克提出“保证”的英法把对方给卖了,捷克被迫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这就是“慕尼黑协定”。

  英国首相张伯伦不仅不为此感到羞愧,回国时还一边挥舞着协定,一边告诉自己的选民:“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台下掌声雷动。

  在一战的阴影之下,欧洲变成了“普遍绥靖”的乐园,欧洲人也全都变成了胆小鬼。他们害怕打仗,为了自己能够不上战场,已经完全忘记了什么叫做“不仁不义”。

  (133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23: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让这样的“第三国”给你做“保证人”,你能放心?

  全面抗战开始以来,蒋介石一直坚持把中日之战与欧洲局势联系在一起,天天都要阅看和分析有关欧洲方面的情报。

  按照德国那种嚣张的架势,欧战迟早是要爆发的。假使不能够马上打起来,只要中日谈判过程令人满意,能和则和,但若是欧战瞬间发作,那对小日本就不能客气了,不仅不能和,还要打得更狠更猛才行,否则就拿不到满意的谈判条件。

  现在事情就摆在这里,眼看着欧洲人极度怕死,英法政府很不仗义,欧战一时半会还真打不起来。

  既然日本人已经有了点意思,那就可以在没有第三国保证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秘密谈判。

  谈判启动,但这时候蒋介石反而把绳子越勒越紧。

  有了高宗武的前车之鉴,对暗中交涉这些事不能不格外谨慎。蒋介石在日记中一再提醒自己:“敌国阴狠,讲和时更增危机也。”

  从性格上来说,萧振瀛也是一个主动性很强的人,就怕他一冲动,信口开河惹出祸来,因此蒋介石思虑再三,除亲自拟了一份谈判原则交给萧振瀛外,还让军政部长何应钦对整个过程予以指导。

  蒋介石要求萧振瀛,尽可能每天用长途电话向何应钦联络一次,以便根据武汉会战的实际走势决定策略,同时在谈判时不得迁就日方。

  不迁就,是因为蒋介石深知自己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在完全被动的情况下,迁就不但无益,而且必受大害。

  香港谈判就此开始。

  和知仍旧大谈日本人的“东亚主义”,说你们别再指望着欧美干涉了,他们不可能来救你们的,还是“东亚事东亚人自了之”,我们中日之间自己讲好就行了。

  萧振瀛立刻接过话题:这个我赞成。

  可现在的问题是,我是弱国,你是强国,我受你欺负呢,如果中间没个保人,咱们没法子面对面谈。

  和知一愣,对此他确实没有办法反驳。

  萧振瀛却又话锋一转。当然了,要是你们真的有谈和诚意,不要第三国介入也可以,此事若成,那就是“东亚主义之大成功、大胜利及大收获,其重要性尤在一切之上”。

  和知被吸引住了。那你说说,我们该如何表现诚意呢?

  萧振瀛并不说日本人的诚意,他说中国人的诚意。

  我们中国从不骗人,做敌人彻底,做朋友也彻底,将来一定会做到“中国人爱日本如爱中国,同时日本人爱中国亦应如爱日本”。

  这是典型的萧振瀛风格。每一句都不是场面官话,都像是聊家常时,从心窝子里掏出来的休己话,但每一句又都切中要害,让你不跟着点头都不行。

  别说和知了,就是土肥原坐在对面,恐怕也只有睁着两只大眼忽闪忽闪的份。

  最后终于归结到实质方面。萧振瀛所要的诚意是:你们正在进攻武汉,大战方酣,我们怎么可能作城下之盟呢。现在最紧要的事,就是放下你们手中的枪,然后再“恢复七七事变前之状态”。

  (133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21: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知从前也是个“地方上的强硬派”,后来以联队长的身份参加淞沪会战并吃足苦头,早就没了那种找机会都要跟你干上一架的劲头,变成了一个“稳健派”。

  听了萧振瀛的话,他连连点头,可当着萧振瀛的面,他也说出了自己的苦衷:日本朝野各方,愿意作出较大让步的没有几个,主张硬干到底的人倒是不少。

  和知决定回东京向军部进行汇报。他虽料知此行必然会遭遇困难,但还是向萧振瀛表态要尽全部努力,以获通过。

  看上去,谈判进展似乎还比较顺利。在了解和知的态度后,连蒋介石都认为,这事恐怕还真的能成。

  蒋介石开始为和谈成功做准备,关于停战和撤兵的要点都初步确实下来,甚至孔祥熙也在他同意之下,着手起草“和平宣言”和“停战协定”有关草案。

  然而,蒋介石原先的顾虑和猜测证明也是对的。不挨上重重一棒,日本人是决不会轻易软下来的。

  当和知返回香港时,“恢复七七事变前之状态”没变,却在上面加了七项“谅解”。

  这七项“谅解”里面,不仅包括签订“防共军事协定”、在中国国土上驻兵、承认“满洲国”,而且还口口声声地要你进行“政府改组”。

  显然,“恢复”是假,“谅解”是真。

  和知自己也知道这些要求很过分,所以一个劲跟萧振瀛解释,说我没骗你,上次的确可以“恢复”来着,不过当时只有参谋本部的多田骏次长同意,这一次的“恢复”加“谅解”,则是得到了近卫内阁全体成员的一致通过。

  之后,他又说双方仍能就“谅解”进行协商,甚至他还将为此通知武汉前线的日军,不袭击夜间飞机,以便谈判代表可以在香港和汉口之间自由往来。

  任你怎么瞎叨叨,说出花来,萧振瀛的回复也只有一句:“超出前谈范围,不能答复。”

  性质变了,你再怎么分辨都是徒劳。

  日本人出尔反尔,让蒋介石的心理陷入矛盾之中。条件当然还可以再谈,关键是一旦答应了“和”,则覆水难收。

  他对日方的真实用意再次产生了怀疑:板垣辈所谓的“求和”,说不准还是一个阴招吧?

  蒋介石的怀疑随即得到印证,第21军从广东大亚湾登陆了。

  再也不能相信日本人的那些“诚意”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有持久抗战,使之不能撤兵,才是唯一上计。

  蒋介石在摸到对方底牌之后,立刻下定决心,将香港谈判一刀斩断,日本军部策动的“萧振瀛工作”随之寿终正寝。

  这条线一断,板垣只好再去检查别的鱼钩。

  外相宇垣在未下台之前,曾专门花力气主攻过孔祥熙,当时称之为“宇垣工作”。现在得捞上来看看鱼儿有没有上钩了。

  时任行政院长的孔祥熙虽然不是“低调俱乐部”成员,但他代表着重庆临时政府的另一股主和潮流。尤其在武汉失守后,面临的一大堆困境差点没把“孔方兄”给逼死。

  武汉广州都没了,海岸线全被封锁,争取国际援助已有如画饼充饥,实在看不出有多大可能性,而国内财政又极度困难,都快要到揭不开锅的程度了。

  (133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21: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孔是一直拨拉算盘珠子的。他最清楚,以前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海关税收,如今这些都成了浮云,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法。

  他劝蒋介石,如果外援方面仍然没有进展,而军事方面又无十分把握,那还是试着和日本人“谈和”吧。

  蒋介石对此的答复一律是:想入非非、可笑之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日本占领广州,似乎挺得意,可实际上,此举不光使其战区扩大和战线拉长,而且势必损害英美利益,这样国际社会共同对日的可能性反而增大了。

  这时的蒋介石已把争取外援的重点完全放在了美国身上。

  虽然美国佬也和英法一样,怕把自己给搅到中日之战这趟混水里来,所以始终恪守中立,但他们那种大大咧咧的牛仔性格又决定了关键时候不会怕事,而且国际国内舆论每天都在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为了争取美国的同情和加入,蒋介石不仅精心设计了“四行仓库保卫战”,还在《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之后,多次给罗斯福总统写亲笔信,并向美国报界频频喊话,就是希望美国拿出世纪初主持召开华盛顿会议的勇气,慷慨出手,以解决此次“远东大难”。

  战事的节节失利,领土的一再沦丧,这是蒋介石再怎么遮也遮不住的,但他要表现的不是失利,而是勇气:日军一日不退出国土,“吾人决不终止吾人坚持之抗战”!

  美国牛仔与英国绅士相比较,身上总有一股浓厚的理想主义情结,蒋介石借此发挥,因势利导——

  现在这个世界太过现实,最缺最贫乏的还是理想。现实当然不能漠视,可是理想也很重要,如果仅谋一时的安全,回避神圣之义务,那这个世界成什么了。

  实际上,武汉会战前后,在美国国务院和财政部内,已有很多人建议打破坚冰,对中国采取积极援助政策。这些有识之士均认为,中国的抗战很重要,可以阻止日本向其它地方,甚至美国直接进攻。

  处于这种内外声浪之下,罗斯福本人也渐渐认识到,一味向日本妥协要不得。过去给了满洲,它又要华北,现在不得到整个中国也决不会罢休,到最后就有可能威胁到美国自己了。

  蒋介石的策略就相当于国际版的“合纵连横”。中国要想赢,归根结底还是得搭老大们的顺风船。如果抗战坚持到现在,让美国人知道你们这两家又“和”了,谁肯帮你,谁会帮你?

  孔祥熙虽说与汪精卫曾同为主和派,但在这种事上,他亦知轻重,蒋介石不让干,他就马上把手缩了回去。

  近卫和板垣都失望地发现,孔祥熙这条线旁边虽然有些余波,可是鱼却根本不敢上钩,“宇垣工作”也没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

  就在各项“对华工作”纷纷面临失败的时候,他们忽然想到了那个冒冒失失闯进东瀛的愣头青。

  对,他说起过汪精卫,显见得后者与蒋介石分歧很大,当从此处入手。

  近卫内阁随之确定,以政治诱降来推动军事进攻的策略不能丢。既然蒋、孔都诱不得,那就转到汪精卫等“中国第一流人物”身上去。

  日本军部顺藤摸瓜的“渡边工作”(渡边是高宗武代号)由此得以展开。

  (133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21: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渡边工作”,由高宗武等人牵线,围绕核心则是汪精卫。

  汪精卫,广东三水人,时任国民党副总裁。

  如果抛开政治是非,这其实是一个百里挑人,甚至千里,万里挑一的好人。

  其一,长得帅。民国坊间流传的四大美男中,汪精卫是排第一位的,少年时同样风度翩翩的蒋介石甚至连榜单都没能上得去。可见当时汪精卫的粉丝阵容曾是何等强大。

  其二,有勇气。他是最早跟随孙中山的那批革命党人,曾只身谋剌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后在狱中赋诗曰: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年纪轻轻就敢剌王杀驾,关进局子还能诗兴大发。搞暗杀的革命党人不少,但当年的汪精卫绝对是独一份的。

  其三,有才华。他擅于演讲,那水平就是在一群靠嘴皮子混饭吃的政客们中间也绝对是麦霸级别。除了会讲,他还会写,笔杆子十分扎实,写得一手漂亮文章,可谓文采风流,字字珠矶,一个代笔的《总理遗嘱》写到连孙中山自己都点头称是。

  其四,有品格。当时的国民党内,汪精卫被称为“党内圣人”,个人品质几乎无可挑剔,既不贪财,也不好色,“食色性也”这一套在他身上根本腾挪不开。

  其五,有亲和力。高宗武认为“蒋先生冷酷,汪先生温暖”,其实不是他一个人这么看,周围很多人都是这么评价。这里面有性格的原因,也有修养的问题。

  蒋介石只要一不顺心,就拿卫士侍从出气,这时候不幸站在他身边的人就十分打霉,不是挨耳光,就是要被臭骂一顿,常常需要宋美龄出来打圆场,而汪精卫则无论何时何地,对周围的人都十分和善,从无打骂卫士的事情发生。

  ……

  孙中山生前的四大助手,负责政治的胡汉民刚正不阿,可是他人缘太差;负责财政的廖仲恺能得左派好感,却又遭右派攻击;负责军事的蒋介石则资历声望尚浅,还是个谈不上有多少竞争实力的小弟弟。

  一轮淘汰下来,只有负责党务的汪精卫众望所归,成为当仁不让的“总理接班人”。

  说到底,汪精卫跟胡汉民一样,缺的也许就是枪杆子,所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随着时光延续,两个“圣人”最终都斗不过一个“军人”,只能屈居人下。

  政治高层的权力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汪蒋的关系更是微妙,造成他们形如冰炭而不能相容的则是西安事变的发生。

  当时因蒋介石生死不明,何应钦怕自己左右不了国民党内的局面,就向此前正在国外养病的汪精卫发电报,催其回国主持政事。

  汪精卫在回国的轮船上才得知,原来蒋介石已经获救,可那时已经没有办法退回去了。

  作为蒋介石来说,政敌多矣,然而场面上争夺都无所谓,最让人痛恨的就是背后算计。那时他就认为汪精卫是趁他危难之际,想赶回国抢班夺权的,因此非常气愤,即使汪精卫亲到溪口来见,都对之极为冷淡。

  两人私下关系很差,在他们合作共事期间,可以说几乎没有哪个时候是真正和谐相处过的,但如果说以前的不和,还主要表现在一山不容二虎的权斗因素的话,那么随着中日之战的愈见残酷,政见上的分歧则占据了上峰。

  (133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21: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七事变”刚刚爆发时,汪精卫也慷慨激昂过,也说过即使牺牲都不能做傀儡,可是战场上一个又一个的不断失利,逐渐改变了他的看法,使他变得格外悲观和失望起来,成为了“低调俱乐部”的主心骨。

  淞沪会战时,他一再问别人:“你看这个仗,还能够打下去吗?”然后不等对方回答,就不住地摇头叹息:“茫茫前途,不知要变成什么样子。”

  失去南京上海,汪精卫唉声叹气,等到退守武汉,他更是不知如何是好。

  岂独汪氏,前方战事的不断失利,让相当多的国人都陷入了失望和迷茫之中。

  在早已成为沦陷区的天津,北洋老人曹锟曾通过其家人郑重声明:“我就是每天喝粥,也决不会为日本人做事!”

  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来,曹老乐得跟小孩子一般,连连对别人说,我说得嘛,我们怎么可能打不过那小日本呢。

  可是也就高兴了几天,再看报纸,就翻不到什么好消息了,这让他顿时无语,加上这时家里又出了一些烦心事,正所谓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伤心,曹锟的心情因此变得十分抑郁悲伤。

  当年的民国总统终于躺在病床上一命归西,两天之后,徐州失陷。

  蒋介石对身边这些人的想法并不是不清楚,他也曾多次将汪精卫、孔祥熙等人召集到住所谈话。

  孔祥熙一直唠唠叨叨,说国际形势不知道怎样了,美英法到底会不会帮我们啊?

  蒋介石立刻打断他:你别问国际形势如何,我已决定了,我们要独自扛到底。

  汪精卫见到这种情形,赶紧把话从喉咙口又咽了下去。

  陶德曼第二次调停失败后,汪精卫曾责备孔祥熙,说你是行政院长,可以在“和谈条件”上自主签字的,假如我是你,我一定签字,反正开最高国防会议,大部分人都同意了。可你一定要得到“蒋先生”的允许,他是军事首脑,责任所系,自然不好表态,等你签了字,他不还是得承认吗?

  对此,孔祥熙的答复是:我没有你的胆子,我背部受不起两颗子弹(指汪氏被剌案)。

  其实当真面对蒋介石时,汪精卫的胆子也大不起来。

  回去之后,他翻来覆去,想想还是不甘心,决定再见一次蒋介石,把没说出来的话痛痛快快说清楚。

  不巧,蒋介石得了重感冒,正在发高烧,不过听到汪精卫求见,仍躺在床上接待了对方。

  问了问蒋介石的身体状况,汪精卫突然就沉默起来,房间里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冷场。

  蒋介石马上领悟过来,一个平时那么能言善辩的人主动做了闷葫芦,肯定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嘴里含着非常想说但一时又无法说出口的话。

  这句话是什么,双方都心知肚明。

  蒋介石从床边端起一杯白开水,喝了一口,然后对汪精卫说:如果我们接受了日本的“和谈条件”,将来连喝口水都不会有这么自由。

  汪精卫旋即明白,蒋介石抗战决心坚如铁石,你再怎么口若悬河,都不可能动摇他的意志。

  原先汪精卫是希望让蒋介石来主持“和谈”的,但通过这番试探,他已明白,至少在国民党内,这么做是不可能的。

  接着他又发现,在政府内部,自己的做法同样行不通。

  (133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21: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失守,令汪精卫震惊不已,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公开表示,可以有条件接受日方的“议和条件”。

  那时即使萧振瀛与和知的香港谈判,也都只能暗中进行,因此这样的论调立刻受到了朝野上下的强烈抨击。新加坡华侨领袖陈嘉庚更是以一份只有11个字的电报直接下了评判:“官吏谈和平者以汉奸论罪。”

  汪精卫脸色苍白,受到了极大剌激。

  广州陷落后,武汉也很快就没有了,只有重庆。

  在这个季节,山城尚为美丽秋色所映,可是这个人却无心赏看窗外的风景。

  “大武汉”的航海时代渐行渐远,这里将提前迎来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冬天以及从未经历过的寒冷。

  山城颠簸,即使蜷缩在车里也是摇摇晃晃。他不知道,这种摇摇晃晃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前方等待着的,又会是怎样一种命运和结果。

  在不断的摇晃之中,国民党副总裁魂不守舍,精神恍惚。

  据说在北伐时期,当汪精卫在广州街头演讲时,那些女学生听到激动处,都要向美男撒花,报端谓之“天女散花”。除此之外,在诗词歌赋方面,汪精卫也堪称名家,只是自武汉失守后,这位名家无论是演讲的内容,还是写出的句子,已全是“惆怅涛声枕畔闻”之类的悲调。

  丢城失地该怎么办,汪精卫说,以前的古人们都是要跳井上吊以殉的,现在谁都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得想点别的法子。

  这个所谓的法子,就是“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大家都不要去学文天祥唱《正气歌》、《过零丁洋》了,还是现实一点吧。

  在“渡边工作”中,汪精卫通过“低调俱乐部”的骨干梅思平与近卫的私人代表进行了五轮密谈,最终确定日方以“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为优惠条件,支持汪精卫出马主持“和平运动”。

  一切准备就绪后,近卫内阁于11月3日发表了自“七七事变”以来的第二次对华声明。与上一份声明关上大门不同,这次近卫要开门谈判了,不过他要求重庆政府必须“更变人事组织”,也就是让蒋介石下野,然后才有得谈。

  这是一个信号。蒋介石或许不明白其中玄妙,所以无动于衷,汪精卫却是懂的。

  一周之后发生的一件事,犹如火上浇油,令汪精卫一下子跳了起来:“焦火抗战”搞走了火,竟然把长沙给烧了!

  悲哀之处在于,花园口决堤总算挡住了日军,长沙这把火却连鬼子的一根毛也没烧着,倒霉的全是老百姓。

  长沙大火让汪精卫找到了另一个抗战打不下去的依据。

  你们开口闭口“焦土抗战”,怎么样,像长沙那样化为焦土,则万事休矣!

  在和蒋介石一起吃饭时,他便主动找机会聊起话题,说抗战打到这个样子,国家民族已濒于灭亡,这是国民党的责任,不如我们两人都迅速联袂辞职,以谢天下。

  (134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9: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越听越不是滋味,这不是在“逼宫”吗,他把筷子往桌上一拍:那你说,如果我们都辞职了,谁来负起政治责任?

  饭也不用吃了,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便争吵起来。

  蒋介石在口舌之辩方面并非能手,而且也没什么耐心,吵了一会把胃口都给吵坏了。

  好了好了,说什么都是一样,我决心已定,不必再争论。

  说完,蒋介石扔下汪精卫,自顾自地回房睡觉去了。

  这是两人之间为数极少的当面争吵,却也是最后一次争吵,之后他们便选择了分道扬镳。

  汪精卫意识到,他如果继续呆在重庆,是没有办法进行“和平运动”的,但离开不能随便这么一说,必须有内外双重保证。

  他首先让自己的老婆陈璧君去找了龙云,在他看来,那是一个抓枪杆的地头蛇,如能将其招至麾下,手上就有说话的实力了。

  作为“云南王”,龙云这时也在犯跟刘湘一样的毛病。

  眼看着派出去的滇军越打越少,中央政府却一退再退,武汉立不住脚,就去了重庆,重庆要是再顶不住,那不还要来昆明吗?

  当听陈璧君邀其“起事”时,他立即满口答应。

  “汪先生”是“党国元老”,只要登高一呼,谁不会拥护。

  言下之意,他龙云肯定会站过来。

  找到内部支持,汪精卫再派梅思平、高宗武去和日本人谈条件。

  双方在上海虹口公园附近的“重光堂”进行讨价还价,八天之后,才达成了“重光堂密约”,实际就把“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的“两不一撤”定了下来。

  当梅思平把“重光堂密约”带回重庆时,汪精卫深知干系重大,也曾左右摇摆,犹豫不决。

  可是他老婆的兴趣很大,一力怂恿,天天枕边风劲吹,最后就把自己老公吹上了不归路——妻管严历来有好有坏,就看往哪个方向吹了。

  12月18日,趁着蒋介石到西安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的机会,汪精卫以出外演讲为名,偷偷飞往昆明。

  结果一下飞机心就一凉,龙云托病压根就没来接机。

  汪精卫久经宦场,当然猜得到这是怎么一回事。病者,不是身体有病,而是心里有病。

  果然,代替前来的卢汉代为转达了龙云的意思,把汪精卫一行人气得够呛:您哪儿来的最好还回哪儿去!

  龙云临时胆怯,不敢跟着“起事”了,汪精卫只得转去越南河内。

  汪氏出走河内是一个大事件,整个重庆都被震动了。蒋介石获悉后十分吃惊,但家丑不可外扬,于是赶紧发布消息,称汪精卫是去河内治病的,不久就会回来。

  汪精卫最大的危险,不仅因为他是副总裁,知道很多重大的军政机密,更因为怕他四处宣扬“这仗如何能打下去”,一经传播,可能人心崩溃。

  蒋介石还担心,龙云和粤籍将领会不会受其拉拢。为巩固内部,他精心准备了一次演讲,给大家讲了一通历史——

  民国以前,若论军事经济实力,宋明两朝都不赖,足以抵抗外患而有余,可它们还是被元清给灭了,原因在哪里?

  (134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9: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说,就在少数当国者精神萎靡,有兵而不能用,用力而不能抗,假如当时给力一点,又何至于此。

  “少数当国者”当然不是指的他本人,含沙射影,说的就是汪精卫。

  蒋介石还说,宋明亡归亡,但亡的是朝代,并非民族。元清非我族类,然而入主中原后皆被汉族同化,这些都应当归功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现在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皇帝也没有了,已无朝代可亡。一旦亡于日本,你别指望日本会汉化,那整个汉民族就真的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西南将领一般来说,在历史上都有过亲汪的经历,但这一槌子下去,许多人都被敲醒了。

  蒋介石“治病”一说,给汪精卫预留了后路,重庆方面派往河内的说客也络绎不绝,开出的条件十分优厚——即使汪精卫本人不愿回转重庆,亦可同过往一样,去欧洲疗养。

  就在此时,近卫发表了第三次对华声明,这对汪氏来说,不啻当头一击。

  在这份声明中,近卫竟然把“重光堂密约”中最为重要的撤兵条款赖得一干二净,连参与密约谈判的日方代表都认为不可思议,感叹“日本把汪精卫欺骗了”。

  既然对方赖帐,你也能毁约。可是汪精卫走到这一步早已是进退维谷,身不由己,以致于完全不知道何时该前进,何时该后退,何时又该放弃了。

  他只能选择发表“艳电”,以响应近卫的声明。

  很显然,缺少了撤兵一项,这份“艳电”已经相当不值钱了,与投降做汉奸无异。国内顿时响起一片谴责之声,龙云等见势不好,赶紧划清界线,再不敢与汪精卫有任何瓜葛。

  蒋介石怒不可遏,老帐新帐一起算。他认为自己一直让着汪精卫,可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好报。

  一开始,你卖老资格,看不起我,排挤我,我没过多报复你,而是问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究竟是对你不仁了,还是待你无礼了。然后,你老兄内囊出来了,不但没什么本事,还无胆气,一出纰漏就跑就溜,把难题都留给我。怎么样,我也包容了,党内除了我,就是你。可这样还不行。现在,你不仅跑到越南,还公开跟我叫板,叫人看我笑话,看看你那不忠不义的样子,跟禽兽又有何区分。

  按照汪精卫的看法,以他那样的资历和水平,能低下来身子来服侍蒋介石,已经够委屈自己了。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蒋介石觉得能容下对方,才是世间罕有的宽宏大量之举哩——你“无道”,我不但没让你滚蛋,还“宽柔以教”,这简直是古代圣哲才能做得到的。

  蒋介石与圣哲们唯一不同的是,圣哲们想,你既然跟禽兽没区别,我怎么能和“非人类”计较呢(“于禽兽又何难焉”),所以理他作甚。作为国民党领袖和实际元首的蒋介石可不会不计较,也不能不计较。

  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常委召开临时会议,通过决议,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撤销一切职务。

  汪精卫并无实际的政权,更无军权,依赖的不过是国民党元老的身份和“党内圣人”的名声,随着这两块牌坊的完全倒掉,其在国民党和政府内部已鲜有支持者。

  (134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9: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汪精卫打破头都想不到,就在他遭遇人生最沉重打击之时,日本人还会继续落井下石。

  1月3日,近卫内阁宣布总辞职,由平沼骐一郎组建新的内阁。

  日本人的做法是,换一届内阁就换一套政策。“重光堂密约”和近卫声明都出自近卫内阁,他这么一隐身,汪精卫就真的成了里外不是人。

  近卫内阁的辞职,除了其内部矛盾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无非是因为汪精卫没有起到分化中国内部的作用,想甩掉他了。

  这一龌龊举动,连负责“渡边工作”的影佐帧昭都在背后骂了起来:近卫竟奇怪地干出这种事,他把“汪先生”这样的中国元老拉到河内,自己却立即辞职,简直没有一点国际信义。

  直到这个时候,蒋介石仍然想放汪精卫一马,让人带着护照和旅费去河内见汪,再次劝其到欧洲“散散心”。

  有用吗?没用!

  犹如杀了人,见了血,递了投名状,任你再怎么苦口婆心,软硬兼施,一脚踏出去的汪精卫都回转不来了。

  他不断催促影佐去东京帮他联络,而平沼内阁在对汪精卫进行短暂“冷却”之后,忽然意识到这个人还有利用价值,如果把他放到南京组织傀儡政府,在影响力上肯定超过其它“非一流”的大汉奸。

  基于这一考虑,日本内阁和军部逐步将“渡边工作”延伸为“梅工作”(以梅机关命名),汪精卫也终于被一步步牵引,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一世名节。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哼唱着“引刀成一快”的少年勇士,很多年以后,这个人还在,却已经面目全非。

  眼前的人,是不是同一个真实的你?

  人生,总是那么莫测难懂,我们的灵魂时时会失落,我们的内心经常被蛊惑。看着眼前一个又一个被黑夜吞没的轮廓,想想他们也曾高大,也曾无畏,也曾美丽,真有千般滋味在心头。

  当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留给后人更多的却是伤感: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政坛之外的汪精卫绝对具有一个优秀诗人才有的情感和灵性,在他日暮途穷之时,仍然能随口吟出“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这样的句子。倘不从政做官,或抗战前即已故去,其人其作留在史册上的就会是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形象。

  是耶!非耶?

  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汪精卫《自嘲》

  (1343)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0-8 02: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