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9: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4
  
  
  
  
  
  
  
   德国空军的大规模袭击,并未打消盟军的撤退行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6月1日这天,盟军撤走的士兵总数反而达到了单日撤退士兵的最高数字,总计——64429人。
   可是,随着战斗的加剧,包围圈中的盟军由于长时间得不到补给,他们的弹药已经逐渐消耗殆尽,战线摇摇欲坠——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6月2黎明时分,敦刻尔克包围圈里只剩下4000名英国士兵还留在阵地上,他们全部的重型武器为7门高射炮和12门反坦克炮。而当时扼守防线的法军却高达10万人,手里还有一些装甲车。
   由于担心德军随时有可能冲到海滩上来,当天晚上,丘吉尔违心的向雷诺总理建议,“于今天夜里停止撤退”。并先斩后奏的撤回了海面上所有救援船队。
   雷诺接到该电报后大为火光——你们开始不准法国军队登船的事儿就甭提了,现在你们已经救出了自己的大部分部队,就又打算抛弃法国军队了?
   新上任的盟军总司令魏刚将军(这位一战的英雄接替甘默林将军的陆军总司令一职)更是措词严厉的要求英国部队必须留下来与法军并肩作战,坚守敦刻尔克城内最后一条环形防线,直至更多的法国军队安全撤离为止。
   魏刚将军人如其名,其性格相当刚毅。他甚至威胁说,如果你们不这样做的话,大不了我们就闹翻脸吧!
  
   丘吉尔被这个不通情理的家伙给震住了 (他即将碰到的戴高乐将军也不是省油的灯)6月2日夜晚,丘吉尔下令,“发电机行动延长至6月4日,44艘舰艇于今晚从英国港口出发,再次前往敦刻尔克。”与此同时,40艘法国和比利时船只也参加了进来。
   不得不承认,由于英国船员不间断的救援工作,他们已经好几天没合眼了,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还是响应了号召,有些刚睡下的船员在听到这样的命令之后,“蹭”的一下跳了起来,再次驾船出海,驶往敦刻尔克。
   他们必须再作一次努力,救出更多的士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21: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5

    此时,德军的火炮已经延伸到敦刻尔克附加海域,甚至连迫击炮都能打到海滩上来。于是,撤退行动只能改在天黑后进行。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德军并未做出哪怕一次强有力的进攻,也未敢冲进敦刻尔克港来消灭盘踞于此的最后盟军官兵。事实上,德军畏缩不前的做法,让他们的敌人也相当诧异。盟军现在基本上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许多官兵已是提着一杆空枪,在阵地上吆喝助威。
    可是,德军就像是铁了心要放走他们的敌人一般,无动于衷。
    老子就是不进攻,你咬我?
    就这样,在2日和3日夜间,4000名英国士兵和6万名法国士兵冒着敌人的炮火安全撤了出来。在撤退的途中。他们的驱逐舰突然遭到了德军机枪的射击,这些有些傻强的德国兵不干正经事儿,却搞出这么没名堂的事儿来--用机枪打战舰。
    有才!
    这些傻强德国兵下场是这样的---英国驱逐舰的舰炮齐射,让这些机枪手们彻底闭嘴。
    德国士兵那低劣的战绩与他们精锐装甲部队的表现恰恰是两个极端。我认为,德国士兵还未跳出一战的作战模式---即,没有足够多的火力掩护和必胜的情况下,绝不发动冲锋。他们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这只庞大的舰队从他们的鼻子下溜走,就像是在看戏一般。
    现在,4万名法国士兵还滞留在港内。实际上,这4万名法国士兵已经被抛弃了。4日下午,英法两军指挥官一致同意“发电机行动”到此结束。主要是丘吉尔心痛他的海军,他不断哀求说,英国海军已经损失200多艘舰艇了,再继续下去,英国皇家海军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
    不料,善良的雷诺总理并未再次为难他的盟友,反而对英国海军和空军的战斗表现备加赞许。
    当6月3日夜晚,最后一艘满载法国士兵的英舰“希卡里”号驶离敦刻尔克港口的时候,这场伟大的战役终于落下帷幕。我们应该记住那4万名勇敢的法国士兵,正是他们的顽强抵抗,最终拯救了所有盟友的性命。他们是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打到“最后一枪一弹”。此时,疲倦不堪的他们,已经安详的端坐在敦刻尔克港内,等待自己的最后命运。
    但是,具有喜剧天赋的德国士兵的搞笑经历并未从此结束——就在那艘弹痕累累的“希卡里”号在宽阔的海面上破浪前进的时候,他们便猫着腰,小心翼翼地爬进了已成废墟的港口。
    面对如此哭笑不得的举动,有的法国兵忍不住用德语喊了出来:“嘿,老兄别爬了,我们已经投降了!”
    6月4日,德军的一个军乐队便欢天喜地的开进了这个让他们付出巨大伤亡的城市。在那斑驳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是“出镜率”最高的,这句话,也是盟军官兵留给德国人最文雅的留言,上面写的是:we will be back!(我们会回来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3: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6
  
  
  
  
  
  
  
   在敦刻尔克陷落前夕,希特勒离开了位于阿登山区的大本营,前往敦刻尔克。在离开前,他指示要将这里完整保存,作为“具有纪念意义的圣地”。大本营里的每间房子,每块地板,都得按原样加以保存。希特勒得意的吹嘘说:“他要让千秋万代以后的德国人民看到,他们的领袖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之下,最终打败敌人,并创造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在驱车前往敦刻尔克途中,一群群认出元首的士兵簇拥着他的汽车,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每当在这种时候,元首卫队的成员都相当担心他的安全。希特勒却假装没注意到这一点——无疑地,他认为这是他个人威望的证明。此时,得忘乎所以的希特勒,笔直地站在车上,用标准的“元首手势”,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
   希特勒——胜利的统帅。
  
   当元首抵达敦刻尔克港的时候,战役已经结束。他仔细视察了这片斑斑驳驳的战场。沙滩上处是被扔下的书籍、头盔、破鞋、枪支、自行车以及其它物品。海面上,德国工兵驾着小船正在打捞尸体和残骸。
   曾在前线当了4年下士的希特勒,也从未见过如此一片狼藉的战场,他有些吃惊且得意的对副官说:“让败军回家,给英国老百姓看看他们挨了多重的一顿打,这历来都是不错的。”
  
   希特勒有理由如此得意。现在,3个同盟国集团军(30个法军师,9个英军师)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些撤回英国本土的部队,只剩几千把步枪和数百挺机枪。他们把重型武器全部都丢在海滩上了。据统计: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啊——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平铺在地上,足足可以填满3个首都机场。德国工兵直接转行,改行收起了破烂。甚至于他们打扫战场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法国投降,也未能完成……
  
   但是在英国国内,没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挫折。毕竟,他们救出了338226名士兵。尽管损失惨重,但能把33.8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奇迹。就像挂在他们嘴上的口头禅一样:武器丢了可以再造,但士兵是不能复制的。不是吗?
  

参加救援船只统计:发电机行动同盟国动员了861艘各式舰艇 损失243艘 高达总数的1/3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7-18 23:0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3: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7
  
  
  
  
  
  
  
   当敦刻尔克局势无法挽回的时候,同盟国就已经开始为第二阶段的作战做准备了。5月31日,丘吉尔前往巴黎,参加同盟国最高军事会议。
   在会议上,他们除了谈到敦刻尔克的撤退行动之外,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这个战争,该如何打下去?
   鉴于陆军的权威,法国人自然是这场会议的主角。他们总是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十分激动。一位参加会议的法国青年上尉甚至激动的说:“就算法国全境沦陷,也要在非洲接着打下去。”
   看来,法国人已经做出最坏的打算了。
  
   轮到丘吉尔讲话的时候,这位首相的一席话却让会场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但他说的绝不是好话,而是胡话。
   丘吉尔是这样说的,他说:“同盟国必须以毫不退缩的态度来对付一切敌人,美国已被最近的事态激怒起来了,即使他们没有参战,但很快就会大力援助我们。如果敌人入侵英国,那时美国发生的影响就更为深远了。英国不怕入侵,每一个大小村落都将进行激烈的抵抗。英国军队只要满足了本国的基本需要,余下的就可交给法国使用”……
  
   一听此话,法国总理雷诺先生的情绪开始亢奋起来。美国即将参战的信号更是让他兴奋不已。他恭维道:“如果法国在英国的援助下能够守住松姆河,再如果美国工业能补充我们军火的不足,我们就能确保获得最后胜利”……..
   雷诺总理乐观的发言就像兴奋剂一般,感染了在场所有人,他们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之前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雷诺总理甚至谈起了胜利之道——好像胜利就在眼前一般。(看来,“意淫强国”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可是,丘吉尔那句“美国已被激怒”的言论,完全是在信口胡诌。实际上,美国的报刊杂志,除了盯着欧洲局势大呼小叫之外,美国政府压根就没想过要去卷入这场“欧洲大战”。(美国实在找不出任何参战的理由,甚至于国内反英势力不占少数,反对的原因是英国封锁了大西洋,无法与德国进行贸易往来)
   尽管丘吉尔首相隔三差五的写信给罗斯福总统,“汇报”欧洲局势、现在的困境。但得到的回信总是让他失望的——罗斯福总统除了恭维几句之外,便打起了太极拳。比如大谈自己喜欢何人的小说;英国球队如何如何出色,等等。
  
   据一份最近解密的英国国家档案证实,为了说动罗斯福总统回心转意,丘吉尔甚至铤而走险,开始伪造情报——他让英国情报人员炮制出一份“希特勒计划”,并寄给了罗斯福。在该计划里,希特勒被描绘成一个最终要“统治全世界”的人物,甚至要支持墨西哥政府侵占美国大片南部领土(即: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 和亚利桑那州)并且,精明的丘吉尔提醒说,这封“可靠情报”是打入德国内部的间谍获取的,总统阁下您自己知道就行了,千万别张扬出去。
  
   当罗斯福总统拿到这封“可靠情报”之后的心情,我自然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1940年之后,罗斯福总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无条件地支持同盟国的事业,并提供同盟国所需要的物质援助。
   但是,罗斯福总统所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因为,美国并不是一个总统说了算的国家。没有国会、人民、议员的同意。你罗斯福再怎么吆喝也没用。因此,罗斯福只能在各种公众场合,发表同情盟国事业的演说,并在私底下给民主党各界人士做思想工作。试图改变国民对这场战争的态度。
  
   因此,丘吉尔那句激发雷诺总理肾上腺素的言论,完全是站不住脚的——就算美国参战,但无疑也需要大量时间。而现在问题的关键是,137个德军师,正虎视眈眈盯着法国剩下的领土。可是,雷诺总理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依旧滔滔不绝的高谈阔论,自我陶醉。丘吉尔也同样沉醉在自己构思的幻境之中,开始随声附和。
  
   最后,这场会议就在乐观的气氛下结束了。双方似乎什么问题都谈了,但实际什么问题都未能解决。英法两国首脑完全把胜利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那个虚无缥缈的美国身上。以至于一星期后雷诺总理下台之时,还惦记着这事,他最后呼吁到:让罗斯福派“足以遮天蔽日的机群来”。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雷诺老先生这般糊涂。在会议的现场,有两个人的头脑还是清晰的。他们分别是——马克西姆·魏刚将军和亨利·菲利普·贝当元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3: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8
  
  
  
  
  
  “主和派”
  
   贝当元帅也许要算这次军事会议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了。在法兰西,能被授予元帅头衔的将军,扳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而贝当呢,他早在1918年就被授予了这个光荣的头衔。特别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出色表现,贝当元帅一度视为“法兰西的救星”、“民族英雄”。
   但是,在政治上,贝当元帅却相当不招那些政客的喜爱。因为,他在1936年的大选中,曾公开表示出对公民政治的不满,以及对独裁政治的欣赏。
   当他大选失败后,新一届的法国政府为了惩戒他,便把贝当赶到了西班牙,让他出任驻西班牙大使,这几乎等于闲差+流放。当时,贝当元帅已经83岁高龄了。
  
   可没想到的是,贝当元帅在西班牙还没呆上一年,同盟国就因为敦刻尔克的失败,面临亡国危险,法国政府急需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出来压压场面。于是,贝当元帅被紧急召回,并在1940年5月25日被任命为内阁副总理。
   贝当元帅也许真的老了,这个曾经的战争英雄,已经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他现在所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结束战争。
  
   在同盟国最高军事会议上,丘吉尔便注意到,这位老元帅一言不发,只是和身边几位法国官员窃窃私语的说个不停。丘吉尔觉得很奇怪,有什么事儿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说呢?于是,当会议结束之后,丘吉尔便直径走到贝当元帅面前,与他亲切打招呼。可是, 这位老元帅的态度不冷不热,表情相当阴沉。丘吉尔当时就敏锐的感觉到——贝当元帅有单独与德国媾和的可能。
  
   丘吉尔事后回忆说:“以贝当元帅的人品和威望,组织一个亲德政府,那将对英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丘吉尔自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他试图说服贝当元帅。可是,一位法国官员婉转的对着英国人说到:“军事上连续不断的失利,很有可能在某个时候迫使法国修改它的外交政策。”说到这里,一位叫做斯皮尔斯的英国将军马上站出来,冲着贝当元帅用很地道的法语说到:“元帅先生,我想你明白,如果法兰西试图倒向德国,皇家海军将会封锁所有法国港口。大英帝国不允许让贵国的港口成为进攻我国的基地。”
   法国人倒是能够坦然接受,那位法国官员抢先回答到:“那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一听此话,斯皮尔斯将军火气就更大了,他冲着贝当嚷道:“那不仅意味着封锁,而是轰炸德国人占领的所有港口!”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的时候,丘吉尔低声哼起了一首军队里传唱的老歌,歌词是这样的:不管前途如何,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失去希望;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不论什么人掉了队,我们都要继续战斗下去………
   唱完,丘吉尔便抛下那群站在原地发呆的法国人,大跨步的走出会议室。
  
  
   事后,丘吉尔并未批评斯皮尔斯将军太过直接的言语,反而用钦佩的口吻说道:“我非常高兴你能把这点说了出来。”
   有时候,说话直接一点是有好处的。和法国的关系,不是盟友就是敌人,就这么简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3: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9
  
  
  
  
  
   “魏刚防线”和“红色计划”
  
   与一心投降的贝当元帅持不同政见的是魏刚将军。这位稳健的同盟国陆军总司令,是一位态度坚决的主战派。他同样在会议上一声不吭,呆呆的坐在角落里,听着丘吉尔和雷诺先生在那边一唱一和的侃大山。
   其实,他也没有什么可谈的话题。丘吉尔和雷诺也许算得上一对伟大的政治家,但绝对是军事上的大草包。而贝当元帅又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主义者。因此,法国未来作战的重任,就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
  
   此时,法国的处境确实不容乐观,甚至已经毫无希望——5月28日,比利时向德国提出投降,24个比军师放下了武器。与此同时,在敦刻尔克大溃败之后,30个法军师,9个英军师也不复存在。同盟国军队在数量上的优势,在短短20天之内,便丧失的一干二净。
   现在,盟军手里的总兵力仅为68个师。魏刚将军把这些硕果仅存的部队编成3个集团军(第6、第7、第10集团军)在索姆河和埃纳河口之间仓促构筑了一条以巴黎为轴心的临时防线。同时,他还必须分出17个师守卫意大利——瑞士——莱茵河边境的马奇诺防线。因此,索姆河和埃纳河口防线只剩下51个师,却要防守长达500公里的战线,其脆弱程度连一支强大的预备队都无法保留。这条防线动不改名,坐不改姓,被直接命名为“魏刚防线”。
  
   与之相对应的,137个德国师也在迅速进行改编。他们同样编成3个集团军群,即博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勒布指挥的C集团军群。从师的番号来看,德军是盟军的2倍,从总兵力来看,德军也占有1.7:1的优势(盟军150万,德军260万)。所以,德军根本不把他们的敌人放在眼里,这3个集团军群分散在500公里的战线上,其进攻矛头直指法国全境,并期待以最快的速度,彻底击败法国。
   现在的局势相当明显了,德军是占有绝对优势。那么,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撑魏刚将军继续抵抗下去呢?
  
  
  
   是美国的态度。
   6月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回答雷诺几乎是可怜的乞求,就命令陆军部和海军部向他报告,有什么武器可以立即拨给英国和法国。
   居于美国陆军首脑地位的是马歇尔将军,他同样也是一位亲英份子,马歇尔将军以极快的速度检查了美国军火储备的全部清单。6月3日,马歇尔便开出了第一批援助物质,其中包括,50万支0.3寸口径的步枪,这是1917年和1918年制造、用油脂封藏了二十多年的老式步枪。每支枪附子弹250发(偏偏是这个不吉利的数字);900门75毫米野战炮(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旧货),附带有100万发炮弹;8万挺机枪(同上),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军火。然后,美国政府为了掩人耳目,便将这些物质以37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一家公司,再由该公司立即转卖给英国和法国。(不得不说美国人太黑,,居然把这些破铜烂铁,卖出3700万美元的天价)
  
   不过,同盟国并不在乎美国人有多黑,而是在乎美国政府的态度。丘吉尔更是把美国政府的积极支援当成了一个善意的信号,他后来回忆说:“这件事在现在当然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为,表明了美国的信义和领袖气概,从它自己的军火中,拿出那么多的武器来帮助一个在许多人看来已被打败的国家。他们永远不会对这件事感到后悔!”
  
   美国政府的有偿支援,等于是给了同盟国一针强心剂。只要这些物质抵达英国,再加上英国军工业已经爆发出的强劲生产力(英国工人已经放弃了休假和一部分特有权利,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同盟国就能在极端的时间内,把那些从敦刻尔克撤下来的士兵从新武装,继续投入战斗。换句话说,同盟国现在的战略就是拖延时间,毕竟他们的工业资源比德国强大许多。因此,在6月4日,即敦刻尔克陷落当天,魏刚将军向法军发布命令:“固守索姆河防线、固守我们伟大首都巴黎至6月15日,届时我的预备队即可进入阵地!”
  
   但是,德国人不会再给他们这个时间了。6月5日,希特勒发表了告军人书,他煽动部属加紧侵占巴黎,狂吹这是“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战役。”
  
   6月5日天刚亮,德国庞大的轰炸机群就出现在法国腹地的领空,在云层掩护之下,这支庞大的空军力量,直到飞临巴黎近郊才被盟军发现——已经太迟了,随着一阵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巴黎周围的空军基地便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400架作战飞机还未起飞就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更让盟军将士丧气不已的是,他们的飞机跑道被严重炸毁之后,剩下的作战飞机根本无法起飞迎敌。就这样,在战役爆发的第一时间,盟军便再一次憋闷的丧失了制空权。
   下午4时,博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率先发起进攻,他的坦克军深深地突入了敌军阵地。也是在这一天,隆美尔佩戴着一枚希特勒颁发给他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满怀着喜悦的心情返回了战场。隆美尔甚至连第7装甲师的作战计划都懒得去参详,便登上一辆坦克,他高高举起右手,用力一挥,“加足马力,前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3: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0
  
  
  
  
  
  
   实际上,德军进攻方案(即“红色计划”)依旧脱胎于“曼施坦因计划”。但要比曼施坦因将军原先所构想的,要低劣许多。曼施坦因最早的构想是:在法国北部的战役尚未结束之际,A集团军群一部分兵力就要同时为第二阶段建立一个进攻的起点。一劳永逸的撕开敌人在索姆河和埃纳河口构建新防线的企图。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现,法兰西战役将会缩短2个星期以上。但谨慎的希特勒并未采纳这个意见,逐使得盟军有时间建立起了那条“魏刚防线”。
   有一位德国将军曾说:“曼施坦因将军不拘言笑,喜欢带一副单框眼镜,表情木讷。但恰恰这位看似痴呆的将军,却绝对算得上德国总参谋部里脑筋最灵的人了 。”
   我想,这也许要算对曼施坦因将军最中肯的评价。虽然随着法国的迅速崩溃,在这里讲出这个小插曲,似乎有一丝多余。但让我醉心不已的是,德国陆军中那人才辈出的将领,他们足以作为后世各国陆军的典范。就像那句广告词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因为希特勒拥有这一批优秀的将领,才能在战争中屡战屡胜。
  
   不过,德军在6月5日的攻势,也着实出乎同盟国预料。按原来的作战模式,一场大的战役打下来,双方怎么也要停下来喘口气吧。远得例子就不说了,就谈谈不久之后的苏联战役,那时,苏军反攻阶段采取的进攻模式是这样的:全线进攻200-300公里,停下来休息几个月,等待后勤到位之后,接着再前进个几百公里,然后停下来继续休息,以此反复。用魔兽争霸里的术语就是炮台战术,一路推进你老家,属于典型的流氓打法。
   而德军的进攻就不同了,6月4日,敦刻尔克战役刚刚结束,6月5日,第二阶段的攻势就马不停蹄的开始了。不得不承认,德国人太狠了,不给盟军一丝喘息的时间。如果非得要去归类的话,这种战术应该属于典型的乱拳打死老师傅型。也就是后世书籍经常提到的那三个字——“闪击战。”
  
  
   由于集团军群的改编,隆美尔第7装甲师现在属于B集团军群管辖。下午4时,他便开始了法兰西战役上最富戏剧性的进攻。此时,“魏刚防线”上的盟军部队也是刚刚进入阵地不久,有些部队甚至连散兵坑都未来得及挖好,隆美尔便一口气冲过了索姆河边。按理说,这条河流属于盟军防线最为天然的屏障,应该派遣重兵防守才对。但当德军先头部队抵达的时候,他们惊讶的发现,盟军居然连河上的两座铁路大桥都未破坏…….
   后来,法国人曾对如此尴尬的疏忽,做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他们狡辩到:“这两条桥梁是我们故意留下来的,作为反攻时的桥头堡!”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理由,因为德国士兵在桥边瞪大眼睛研究了老半天,也没有发现一个法国兵的踪影。他们甚至认为盟军在桥墩下方安装了炸弹,只要他们的坦克一开上大桥,就会引爆。所以,德军装甲部队也是迟迟不敢开过河去。
  
   下午5时,在确定桥下未有炸弹之后,第7装甲师便驶上了这两条法国人留下来的“礼物”。德国步兵团的士兵们则全身赤裸地跳入河中,他们把衣服枪支全部顶在头上——6月份的索姆河水几乎已经干枯,对岸只有零星的炮火打来,他们没费什么劲儿便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
  
   接着,隆美尔又想出了一个新的鬼点子,就像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一般突发奇想——他把整个坦克团编成一个巨大的像盒子似的队形,并以一个坦克营担任先锋,一个侦察营殿后,盒子的中心由步兵团构成,轻型运输车紧跟着坦克在齐腰深的玉米地里前进。然后再采用蛙跳的推进方式,凡被占领的领土都由步兵加以占领,而炮兵、战防炮和高射炮等单位,则在整个地区中作纵深配置,这样就可以获得最大的炮兵支援,无论盟军是从西面、南面或东面所发动的逆袭,都在他们的炮火射程之内。隆美尔在他日记中轻松的写到:“各兵种配合得非常完美,像是平时的演习一般。”
   看来,隆美尔敢情把打仗当成演练部队了。
  
   这只巨大的钢铁洪流就这样喷射着火焰,一路挺进。法国南部的平原地形让隆美尔的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活动空间。他们绕过村庄,穿过灌木丛,浩浩荡荡,在身后留下一道道烟柱,不管是对方的防御工事还是逆袭部队,在他们迎面冲过后,都变成了一片狼藉。
   晚上7时25分,隆美尔便突破了盟军的第一道防线,开始向蒙特格尼(法国南部城市)挺进。隆美尔激动的记载到:当战车团再向前进攻的时候,他们用火力打垮了在莱考特附近的大量敌军集中兵力。在我们的左方,有一个巨型的烟柱向天空升起,那是敌人的一个油库正起火燃烧;在平原上,可以看见许多上好鞍的战马,没人骑着,到处乱跑。从西南面打来的敌人重炮弹,虽然落在本师的上方,却并不能阻止我们前进。在一个宽广正面和一个纵深的地区中,战车、战防炮、野战炮上面都载满了步兵,从道路的东面作越野式的赛跑。在这个平坦的平原上面,烟尘四起,落日照耀下的景色真令人惊心动魄。
   这样的场景甚至让一位德国将军大发感慨,他想起了当年法国骑兵追过耶拿,横扫德国北部平原的情景。他写到:我们的坦克部队前进的模式,正象1806年11月莫莱特给拿破仑的信中描绘的那样:“陛下,战斗已成过去,这里已是片甲无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9: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1
  
  
  
  
  
  法兰西的崩溃
  
   在法国和英国人眼中,还不曾有过任何一个德国装甲师运动得如此神速。特别是隆美尔那彪悍的战术,使得“魏刚防线”在很短时间之内就被劈成了两半。
   在隆美尔的左侧,法国第九军,包括苏格兰高地师、两个法国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已经与其余部队失去了联系,乱成一团。当时,由30辆英国坦克支援的“波曼部队”企图反攻,堵住缺口。但当他们抵达前线的时候,就立刻放弃了这个企图。因为,他们发现公路上到处挤满了德军的装甲部队,总数是他们的十倍以上。6月8日,这只英国部队很自觉的退回了塞纳河一线——他们应该很自卑。
  
  
   6月9日,法国南部重镇——鲁昂陷落,德军离巴黎仅剩140公里路程。
   为了扩大战果,德军20个总预备队师也在该天投入了战斗。在海峡——鲁昂之间展开全线攻势。同时,德军在香槟(法国的一个省)境内,降落大批伞兵,骚扰法军后方。
  
   在完成突破之后,德军便采用两个矛头的进攻方式。首先,隆美尔将法军被切断的左翼部队紧逼到海边,霍特的两个装甲师则直指巴黎方向,迫使法军右翼向塞纳河一带撤退。这两只装甲部队就像一双大手,把法军那完整的战线撕开了一道大口子。
   对于这一手,英法盟军毫无准备。在休尔洛,隆美尔甚至追上一支英国卡车护送队,把它抢劫一空。车上装着香烟,巧克力,沙丁鱼罐头和利比亚的水果罐头,还有网球拍和高尔夫球棍——隆美尔哈哈大笑说,英国人显然没有料到我们会进展的如此之快。
   第7装甲师的逼近,还引起了法军防御战线的骚乱,频繁的军队调动,已使法国人分不清哪一支坦克部队是那里的。当隆美尔的战车开到埃尔伯夫的时候,一位法国农妇冲上来抓住他的手臂问道:“你是英国人吗?”隆美尔故作神秘地摇摇头说:“呵,我们可是异族人!”那妇女顿时尖叫着消失在她的房屋后面。
   更为幸运的是,隆美尔甚至冲过了埃尔伯夫的塞拉桥。在隆美尔到达之前,有一批法国居民曾坚决主张把这座桥梁炸掉,不过却又遭到另一批民众的激烈反对。还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德军就大摇大摆的跨上了这座大桥,那些激烈争执的法国民众瞬间跑的一干二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决断千万不能犹豫,机会稍纵即逝,呵呵。
  
  
   此时,被隆美尔追的到处乱窜的盟军部队已经退到了一个叫做圣瓦勒雷港的外围,他们的想法很明确——做一次像敦刻尔克那样的伟大撤退。这个小港内聚集着法国第9军,以及英国第51师和苏格兰高地师的残部。不过这一次,上帝照顾了德国人。11日至12日夜间,大雾弥漫,盟军大型舰队只能极度缓慢地进入圣瓦勒雷港水道,救援工作开始缓慢下来。
  
   12日晨,进展神速的第7装甲师进抵该城南面的海崖,海滩直接处于德军炮火之下。隆美尔也亲自率领第25坦克团,展开对圣瓦勒雷港的进攻。可是,盟军的炮火却益发转烈,并且海防重炮也参加了,这些大口径重炮使得德军战车损失尤为惨重,步兵团的攻势也被其强大的火力给压制住了。
   不过,隆美尔很快就发现了盟军的漏洞,因为海防重炮威力虽然巨大,但射速很慢,第25战车团就趁着盟军火力空隙,一码码地向前挪动,从一个树丛冲入另一个树丛、从一堆废墟,钻入另一堆废墟。第25战车团冒着猛烈的炮火,逐渐迫近敌人。
   在托特附近,英军也建了一道坚固防线,抵抗颇为激烈,甚至在许多地点发生了肉搏战。这时,第25战车团冲上了圣瓦勒雷港西北面的邻近高地,用他们所有的炮火,阻止盟军上船撤退。隆美尔的指挥车一直跟着战车团前进,以便对这里周围情况作一个鸟瞰式的观察。他甚至可以看见英国部队在港口设备之间忙个不停,无数大炮和车辆也穿插其中。
   现在,德军居于高处,离某些盟军部队仅有几百码的距离,隆美尔除了让士兵不停向他们喊话招降之外,还命令士兵往悬崖下方疯狂的投掷手榴弹,这种战术让盟军士兵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映入眼帘的,仅有像雨点般密集而下的手榴弹。
   很快,隆美尔的大棍加胡萝卜战术,让至少1000名盟军将士放下了武器。隆美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在投降的人中,有许多是军官。多数都是法国人,英国人比较少。在英国人当中,有一个海军军官在不断地大声疾呼,呼吁那些英国兵赶快回来,不要去投降,真的把许多人劝了回去。最后我们只好用机枪向这个军官扫射,他倒在一堆乱石头后面。最初,我们都以为他死了,没想到他只是躺在那儿装死,过了半个钟头,他见无法逃走,只好蹭起身来投降。他的德语说得很流利,希拉普内少校指责他不应如此坚持抗拒,害得那么多人死伤,他却回答说:“假使你今天处于我的地位,你的行动难道会与我不同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9: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2
  
  
  
  
  
  
   那一天黄昏的时候,隆美尔甚至把一大批会说德语的战俘放回了圣瓦勒雷港,并指示他们去做点比较煽情的劝降工作。可不过多久,盟军居然把这些士兵都放回来了。他们还捎上了一句话:“决不投降”!
   既然宁死不降,那就接着打吧。
    
  
   12日晚上21时,隆美尔下令集中全师火力,包括战车团和侦察营在内,开始向城内轰击。居于高地的德军占有地形优势,炮兵观察员手持观察仪不断修正弹道,他们那密集的炮弹,纷纷精准地砸进了这个小海港,到处都是一片火光。一刻钟之后,隆美尔又命令把炮火集中向该城北部轰击,结果非常惨烈。可是,顽强的英军还是不肯投降,尽管损失惨重,但他们的撤退行动却一直都未曾间断。
  
   隆美尔应该属于那类比较彪悍的将领,他眼见坦克的火炮无法阻止盟军撤退之后,便调来了88MM高射炮营,同敌舰作激烈的互相射击。这是他制胜法宝,看来,88MM高射炮除了打飞机、打坦克之外,还能打军舰。与此同时,隆美尔用无线电招来俯冲轰炸机,配合作战。
  
   眼见圣瓦勒雷港变成一片废墟之后,隆美尔便带着他的指挥车辆,经过圣瓦勒雷港西北面的森林,偷偷地驶进了城边的第一栋房子里。第25战车团也沿着谷地的道路,逐渐逼近市区。这座城市已经燃起了冲天大火,整个街道都在燃烧,到处都是碎瓦颓垣,在夜晚的衬托下,这种气氛显得格外诡异。
   出人意料的是,城里面只有稀稀落落的枪炮声,当战车正在绕过港口的南面,向该城的东部驶去的时候,一位士兵跑来向隆美尔报告说:有一位法军高级将官在该城的东部被俘,他要求同你谈一谈。
  
   隆美尔事后写道:几分钟之后,法国的伊纳尔将军,穿着一件普通的军用大衣,走来见我。当他走来的时候,他的随从却落后了很远。我问这位将军,他是哪一个师的师长,他却用蹩脚的德国话回答我说:“不是师长,我是第九军的军长。”接下来,我要求他的部下立即投降,这位将军马上就宣布他愿意接受我的要求。不过,他又补充一句说:“假使我们手里还有剩余的弹药,我们是绝不肯投降的……”
   对于如此勇敢的法国将军,隆美尔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他还答应了这位将军的一些要求——准许他保留他自己的车辆和一切生活用品;停止向城区轰击,改为射击海上的船只。
  
   伊纳尔将军对德军继续攻击英国舰队的做法,并未提出抗议:反正老子已经投降了,英国人的死活管我鸟事。
  
   此时,英国部队和法国部队,在是否投降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因为,英国海军拼死也要救出自己的士兵。他们要求法军必须要坚持到他们撤完之后,才能投降。
   可惜的是,他们不再会有这个机会了——次日清晨,圣瓦勒雷港再次出现了罕见的大雾天气,一艘不辨方向的英国巡洋舰甚至为了躲避德军的炮火,而搁浅在海滩上。
   为了避免海军遭受更严重的损失,英国舰队被迫放弃救援,载着2280名官兵(1350名英国兵、930名法国兵)悻悻而归。
   上午10时30分,突围无望的英军只好步了法军的后尘,同意向德军投降。
  
   第二天清晨,志满意得的隆美尔驱车入城。他看到,狭窄的街道两旁挤满了盟军准备带回英国的卡车、坦克和各种装备;城中心周围的地方,军用品堆积如山。法国第9军指挥官在广场上向隆美尔正式投降,他身后跟着11名英国和法国将军(全是师长级别) 德国新闻摄影机拍下了这组使“国人亢奋”的镜头,照片上,隆美尔身着笔直的军装,站在镜头前痴痴的傻笑。
  
   这时,一位足以做隆美尔父亲的白发将军,走近隆美尔身旁,就像长辈教导小孩似的拍着隆美尔肩膀说:“你的行动太快,年轻人”。另一名法国人则满怀好奇地问隆美尔指挥的是哪一个师。隆美尔告诉了他:“第7装甲师”。“天呀!” 这位激动的法国人像发现外星人似的惊呼到:“魔鬼之师!最先是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然后是索姆河,现在又到了这里”。
   正是这位法国人口中的“魔鬼师”,在5天的追击战中,前进了200公里,并最终俘虏了4.6万名盟军士兵,其中有8000是英国人。
  
  
   “法兰西,被打败了”
  
   就在隆美尔肆意扩展战果的同时,隆德斯泰特的A集团军群也于6月9日,在战线东端的苏瓦松——阿登山区之间150公里的正面发起总攻。古德里安此时已被提升为坦克集团军总司令,德国人一般习惯用指挥官的名字给其部队命名,所以,这个坦克集团军被命名为——古德里安装甲兵团,下辖4个装甲师。他们沿着“马奇诺防线”的侧后软腹之处,一路南下,直指瑞士边境。这种几近流氓的路线让法军苦不堪言。因为,马奇诺防线上的碉堡、战壕都是面朝德国国境方向。所以,对出现在后方的敌人简直毫无作用。德军一路长趋直入似入无人之境。成群结队的法军俘虏丧魂落魄地把枪支扔给德军,放在坦克下面压毁。魏刚后来心情沉重地写道:“使我最感触目惊心的,就是德军的坦克和飞机,已使法军士兵产生了恐惧的心理现象。这要算是德军的一个最大的成功。”
   现在,这位态度坚决的“主站派”,也彻底绝望了。他对着来访的丘吉尔悲愤的说到:“法兰西,被打败了。”
   这确实是一句很实诚、没有任何修饰的悲“句”。
  
   别着急,魏刚先生,法兰西的悲痛并未从此结束。因为,一位坐在墙头两边观望的胖子,已经开始坐立不安了。这位修炼了“墙头草神功”的大胖子打算起身一跃,跳下墙头,就像鹰犬一般,迫不及待的加入德国这方,然后轻轻地在法国背上,扎进一把小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9: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3
  
  
  
  
  
  
  意大利的独裁者
  
   第二次大战中的意大利,应该属于那种比较搞笑的国家。他们的大独裁者——墨索里尼先生,更是一位标准的无赖。由于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虽然屁本事没有,却总喜欢以老大自居。墨索里尼也的确把希特勒当作徒弟看待,时常用老师的口气教训他。有一次墨索里尼在写给希特勒的信中说:“任何人都不会比我懂得更多,因为我已有40多年的政治经验。”言下之意就是,你希特勒懂个屁,老子在玩政治的时候,你还提着瓷盆在维也纳要饭呢!
  
   虽然墨索里尼先生牛皮吹的震天响,但遇上具体的事情,就开始耍滑头——在英法两国向德宣战的时候,希特勒是急切希望意大利帮忙的。因为按照德、意两国签署的《钢铁条约》规定:“一方一旦卷入战争时,另一方就自动参战。”这是一个非常牛B的协议,也证明着柏林——罗马轴心正式捆绑。
  
   可是,墨索里尼死不认账。他的理由是:“意大利要在1942年才能准备完毕,但现在不行。因为我们国家缺粮食,缺木材,缺钢铁……(反正什么都缺)。如果真的打起来,英国海军一旦封锁了地中海,我们就完蛋了。”所以呢,军事上的援助是不可能滴,但我们会在精神上支持你们滴,墨索里尼承诺:“意大利的报纸和广播,会支持德国。”
  
   此时的墨索里尼,应该是很狼狈(如果他有廉耻心的话)。他一方面想废弃“钢铁条约”,和希特勒翻脸,以免被拖下水。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民主国家可能重演“慕尼黑条约”,德国又可以再度获得一次廉价胜利。而他又不希望丧失分赃的机会。在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之下,墨索里尼左右为难。
  
   但是,希特勒是个叫真的人。他厚着脸皮,写封回信,反问意大利军队到底需要一些什么东西,才能完成准备。并希望墨索里尼能开出一份清单,看看德国能否提供帮助。
   这个问题自然难不倒墨索里尼。他妙笔生花,把所开列的项目数字稍做改动,就发给了希特勒。
   由于这份清单实在太过拉风 ,所以,我不得不把它打出来,让大家瞻仰瞻仰。就拿参加拟制清单的齐亚诺的话来说,这份清单“足能气死一头牛,如果牛认得字的话”。
  
   这份漫天叫价的清单包括:石油700万吨(我怀疑德国战略石油储配也就刚刚是这个数)、煤600万吨、钢200万吨、木材100万吨、辉钼矿600吨、钛400 吨、锆20 吨,这还是仅仅只是军事上的资源,食物和医疗上的物资太过繁琐,就不列举了。除此之外,墨索里尼还需要150门高射炮,来保护意大利北部。
   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这封信,开列的不仅仅是一长串所需要的物资。而是一位临阵退缩的法西斯领袖已经下定决心要摆脱他对第三帝国所承担的义务。在信的最后,墨索里尼还无耻的写到:“除非我能得到这些物资供应,否则我要求意大利人民作出牺牲……就可能成为徒劳,并可能损害您我之间的事业。”
  
   这封得了便宜还绷面子的信,简直把希特勒气的够呛。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提起意大利参战之事。
  
  
  
   但是,事情总归会发生变化的。1940年6月,声称1942年才能准备充分的意大利,吵着要参战了。
   而且,还有一些迫不及待。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5: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