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9: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4
  
  
  
  
  
  
  意大利参战
  
   德军在法国的胜利让墨索里尼坐立不安。他感觉到,此时再不参战,就会丧失分享胜果的机会。当英军残部在敦刻尔克开始登船的时候,墨索里尼一咬牙,一跺脚。
   参战!
  
   因此,他在5月30日写给希特勒的信中说,参战的日期将是6 月5日。希特勒立即回答,“深受感动”。
   感动个屁!希特勒私下对将军们说:“这封信证明,在政治问题上,我将必须对意大利人多加小心。很明显,墨索里尼把此事看作是在罗马大街上散步一般。开始时,他们胆小如鼠,不敢参战;现在呢,他们却迫不及待,想分享战利品来了。”
  
   6月5日恰好是德军第二阶段攻势的日子。如果意大利当天宣战的话,这很可能使世界舆论认为,是意大利的“第二战线”最终打垮了法国,而不是“红色计划。”因此,希特勒期盼墨索里尼把日期推迟3天。他说,“等把残余的法国空军击溃,你们的战斗就会更容易些”。
   墨索里尼毫不客气——他推迟了5天。
  
  
   对于这个蠢蠢欲动的意大利,同盟国方面又是什么反应呢?
   自然,意大利倒向德国,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丘吉尔与墨索里尼私交甚密,他也曾规劝过墨索里尼不要轻举妄动,因为丘吉尔坚信,希特勒只不过是小人得志罢了。一旦美国参战,局势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他也毫不掩盖这种想法。在一封写给墨索里尼的信中,丘吉尔就用威胁加劝告的方式,来试探意大利的态度。这封信也曾在欧洲的报刊上发表过,这也算是同盟国对意大利的最后公开呼吁。
   信的全文如下:
  
   英国首相致墨索里尼先生
  
   现在我已出任首相并兼任国防大臣,回顾我们在罗马的会晤,我甚愿越过这似乎在迅速扩大的鸿沟,对你这位意大利民族领袖申述我的友好之意。制止在英意两国人民之间,造成血流成河的局面,是否为时已晚呢?我们两国之间的不和,无疑将使我们互相残杀、两败俱伤,并使地中海上空密布乌云。如果你硬要这么做,其结果必然如此;但是我声明,我从来不是伟大的意大利的敌人,心眼里从来没有想过要和意大利的立法者作对。目前在欧洲激烈进行的大战,其趋势若何尚难预言,但是我确信,无论大陆上发生什么事情,英国一定要像过去那样坚持到底,即便是单独作战,也要坚持,我有几分把握,相信我们将获得美国、甚至美洲所有各国日益增加的援助。
   请你相信,我所以发出这种庄严的呼吁,并不是因为我们力量软弱或心里恐惧,这一点将来会载诸史册的。请倾听这一点,在可怕的信号发出以前,我以一切荣誉和尊敬恳求你。我们绝不要发出这样的信号。
  
   墨索里尼的回信很冷淡。唯一的优点是,他把话说的很直接。
  
   墨索里尼致英国首相
  
    我之所以回答你的来信,是为了告诉你,你一定知道,使我们两国处于敌对阵营的历史和重大原因。不必追溯得太远,我愿提醒你,贵国政府1935年在日内瓦率先提出要对意大利进行制裁,当时意大利不过是为了要在非洲的阳光下获得一小块空间(埃塞俄比亚),它丝毫未损害贵国或其他国家的利益和领土。我也愿提醒你看看,意大利在它自己的领海里受人奴役的真实情况。如果贵国政府对德宣战,是为了给你的签字增添荣誉,那么,你就应当明白,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我们对意德条约的荣誉感和尊严感,也将指导意大利今天和明天的政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09: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5
  
  
  
  
  
  
  
   接到这封回信之后,丘吉尔明白,意大利的参战已经不可避免。他后来写道:一个新的敌人将像饿狼似的从南方向它扑来。用什么办法来诱使墨索里尼改变主意呢?
   而且,丘吉尔特别担心法国政府的处境。在他看来,由于德军不断胜利,以雷诺总理为首的主战派,已经岌岌可危。在一次谈话中,雷诺总理就曾悲凉的对丘吉尔说道:“法国有退出战争的可能。我本人是想打下去的,但是,我这个位置也许不久之后,就会被另外一个性格不同的人来代替。” 他口中的另外一个性格的人,自然指的是贝当。
  
   所以,意大利参战,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上,对同盟国都是一个严重打击。于是,这两个老家伙私下一合计,便想出了一个注意——割地求和。
  
   对丘吉尔来说,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屈辱的决定。希特勒无论如何狂踩自己,丘吉尔也从没想过割地求和。但在意大利问题上,他让步了。
   丘吉尔开出的条件很宽大,他甚至说:只要意大利的要求不算太过分,我们英国政府都可以接受—— 一副闭目待宰的表情。同时,法国政府也愿意在突尼斯问题上做出让步。
   根据雷诺的建议,丘吉尔还特别找来了罗斯福总统从中调解。
  可是,墨索里尼根本不甩他们。甚至连罗斯福总统的访意之行,也被这位意大利独裁者极端粗暴地拒绝了。
  
   这应该是墨索里尼最风光的日子,3个世界大国越是跪倒在他脚下苦苦哀求,他越是不可一世。很明显,根据同盟国当前的处境来看,任何墨索里尼想要的东西,都可以亲自去拿,或者由希特勒送给他。在快要死亡的人面前,还有谈判的必要吗?换句话说,能轻易抢来的东西,何必再经过谈判呢?
  
   6月9日,法国大使馆门口便迎来了意大利人送来的礼物——最后通牒。当那位趾高气扬的意大利外交官将要跨进法国使馆的时候,法国人却把他捧了出去。一位法国官员悲愤交集的对他说道:“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发现德国人是很难伺候的主子!”
  
   6月10日,墨索里尼在宫的阳台上宣布,意大利正式向法国宣战。
   迎接他的,是雷鸣般的欢呼声。
  
   当天晚上,罗斯福总统发表了一篇演说。丘吉尔后来回忆:约在午夜时分,我和一部分军官在海军部作战室收听这篇演说。他强烈地谴责意大利,说:"1940年6月10日这一天,手持匕首的人将匕首刺进了他的邻人的后背,"这时室内发出了一阵满意的叫声。我不知道在即将来到的总统选举中,美籍意大利人的投票如何,但是我知道,罗斯福是一位很有经验的美国政治家,为了实现他的决心,他是从来不怕风险的。这是一篇很漂亮的演说,它充满了情感,并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讯息。
  
   此时,意大利已经在法国边境集结了一个集团军,共22个师,32.5万人,约3000门火炮和3000门迫击炮。而法国早已把边境上的精锐部队撤走,投入到索姆河防线去了。因此,仅留下6个装备极差的要塞师。
  
   面对如此羸弱的敌人,意大利军队却迟迟不肯发动进攻。德国人急了,他们搞不明白意大利人为何如此消极。约德尔甚至亲自跑去意大利使馆过问此事。这位将军说话一项都是直来直去的。他直接问:“为什么意大利人老不行动,你能向我解释此事吗?”
   驻柏林大使阿尔菲利的回答掷地有声。
   他振振有词的说道:“因为前线下着大雨!”
  
  
   哎,可爱的意大利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09: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6
  
  
  
  
  
  
  
   意大利参战前,德国军中有句流传很广的笑话说:“在战争中,意大利最好能守中立,这样,它也许可以牵制10个盟军师;假使它加入同盟国,则德国只要用5个师就可以将其击败;但假如加入德国方面作战的话,德国反而要用20个师去保护它。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此项预言还真的应验了——意大利军队无论在北非还是本土,均无法自保。1943年意大利战役爆发时,德国果真投入了21个师去保护意大利。
   难怪有人曾调侃说:“意大利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好了,闲话少说。1940年6月11日,意大利军队表演开始。
   首先,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射击,6000门意大利炮开始倾斜炮弹。不过,这些大炮全是上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旧货,射程只有10公里远,威力也小的可怜。隐藏在马奇诺防线内的法军几乎毫发无损。
   随后,意大利军队便开始沿着阿尔卑斯山——意大利沿海一带,开始进攻。等他们的军队刚刚跨过边境上的铁丝网,就立即遭到法军的迎头痛击,法军占据着有利地形,而意大利各师则拥挤在狭窄的山谷小道中,对碉堡内的法军据点束手无策。
   这样的战斗一直持续了好几天,意大利军队丝毫没有迫使力量单薄的6个法军师后退半步。大家想想,阿尔卑斯山区别说打战,就是登山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运动,意军必须仰攻法军阵地,自然捞不着好果子吃。
  
   墨索里尼女婿齐亚诺在他日记中写道:墨索里尼已经十分丢脸,因为我们的部队还没有前进一步。甚至直到今天他们也没有能够向前推进,还停在进行抵抗的法国第一道防御工事的阵地前。
   对于这样的战果,墨索里尼无动于衷,也放弃了军事上的努力。他甚至厚颜无耻地说:“我只需要付出几千条生命的代价,即可成为战争的胜利者,坐在和会的桌旁”。
   无耻啊,无耻。如果无耻能分等级的话,墨索里尼应该是属于最高境界。
  
  
   尽管意军在战场上没有取得任何战果,但德军的战车依旧滚滚而前。6月10日,法国政府仓皇逃出巴黎,迁往图尔。他们一行不断地为巴黎城进行抵抗的问题争论不休。与此同时,希特勒继续大玩他的阴谋诡计——他破天荒地接受了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并与赫斯特报记者卡尔·冯·维冈会见,希特勒向西方发表声明。他宣称,只要巴黎敞开,他无心攻打”美丽的法国首都”。接着,他便强烈地否认说,他无意消灭大英帝国。他对美国的要求不外乎是局部的“门罗主义”(这是美国第5届总统的一项对外政策,即:你们别插手),美洲归美洲人,欧洲归欧洲人。
   接着,他突然话锋一转,说出了一些完全相反的论调,他说:由于英国一再打败仗,“它的当权者带着哭肿了的眼睛哀求美国援助他们。是的,德国的确在威胁大英帝国,并打算消灭它。可以公认,在这次战争中,有一样东西将被消灭——一个为着自己卑鄙目的而任意消灭千百万人民的资本主义集团。”他吁请法国为了英国流更多的血,这在盟国听来,简直就是冷嘲热讽,比被扇了一耳光还难受。
  
  
   6月11日,雷诺总理再次发给丘吉尔一封电报,希望丘吉尔前来商讨战争局势。实际上,雷诺已经面临着倒台的危险。现在的法国政府内部已经分成了3个集团,主战派自然以雷诺为首,主和派是贝当元帅。在他们的背后,还蜷伏着一个叫做赖伐尔的阴险政客,这个家伙已经聚集了一部分参议员和众议员在他的周围。这位赖伐尔先生的政策相当直接,他声称,法国不但应当立即与德国媾和,而且必须倒戈;应当和征服者结成同盟,忠忠实实地渡过海峡去打击英国,这个家伙从来都不是什么善类,属于典型的“墙头草派”,他甚至愿意把法国海军、这个排名世界第4,而且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海军,提供给德国作为入侵工具,并用这个功劳来保全法国利益和各个行省,站在胜利者的一边来结束战争。
  
   对于这样一个恶心的家伙,我无从评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09: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7
  
  
  
  
  
  
  
   法国这些卑鄙的政客,让丘吉尔极其担心。他也明白,如果法国的庞大舰队落入希特勒手中,将会是怎样一个严重的后果。对于雷诺总理的邀请,他欣然接受。当天中午12时,丘吉尔在12架“喷火式”战斗机掩护下,从伦敦起飞,几小时后,他的飞机安稳地降落在图尔附近的一个临时跑道上。
   这次法国之行,是丘吉尔在出任首相的一个月之内,第3次飞赴法国。丘吉尔刚一走下飞机,就发现气氛与以往大不相同,到场的法国人并不多,甚至来接他的汽车也姗姗来迟——仅有一位面容冷淡的上校和一辆汽车,丘吉尔一行就挤进这辆小车,来到了法国政府临时驻地——一栋破落不堪的乡村别墅。
  
   丘吉尔后来回忆道:我们在那里见到了雷诺先生、贝当元帅、魏刚将军,还有其他一些人,其中包括级别较低的戴高乐将军,他刚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紧靠旁边的铁路上,有一列总司令部的车厢,我们一行中有些人准备在这列车上安歇。别墅中只有一个电话,安放在洗手间内。电话很忙,打一个电话要等很久,电话里叫喊的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轮到开会的时候,丘吉尔前脚刚一踏进会议室,便开始大声谴责起来,他问道:“为什么不在巴黎进行顽强的保卫战呢?特别是在大城市内进行逐屋抵抗,对入侵的军队有巨大的消蚀力量。据我所知,德军在接触点上并不想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如果所有的法国军队,每个师,每个旅,在他们的战线上都不遗余力地作战,就可以使敌军的活动陷入停顿。”
   接着,丘吉尔向贝当元帅追述1918年英国第五集团军惨败后,在博韦的列车中他们一起度过的那些夜晚;丘吉尔提醒他,克雷孟梭(一战时期法国总理)如何说过:“我决定在巴黎的前面作战,在巴黎的城里作战,在巴黎的后面作战。”
  
   丘吉尔在那边慷慨激扬地说了一大堆,可贝当元帅依旧无动于衷,他平静且略带讽刺的回答说:“在那个时候我可以调动60个以上的法国师,60个英国师,可是现在一个师也没有。现在的情况就是把巴黎化为灰烬,也不会影响最后的结局。”
   丘吉尔碰了个钉子,但毫不灰心,他转而询问魏刚将军在法国境内进行游击战的可能性。
   但魏刚却回答说:公路上的状况十分可怕,难民拥挤,遭到无法抵御的机枪扫射,大量居民成批逃窜,还有政府机构和军事机关在继续崩溃。说到这里,魏刚顿了顿,低声的提议道:“法国政府将不得不要求停战。”雷诺立刻喝阻他:“将军阁下,这是政治问题!”
   丘吉尔不为所动,他继而提议说:“如果法国政府能继续打下去,就可以牵制或消耗德军一百个师,我希望法国政府能这样做。”魏刚将军反问道:“即便是那样,他们也可拿出另外的一百个师来征服你们。到那时,你们又怎么办呢?”
  
   虽然丘吉尔首相一贯喜欢没事吹吹牛,侃侃大山,但他不是一位军事专家,魏刚的问题让他张口结舌。最终,英国的技术顾问给丘吉尔解了围,他们强调说:“应付德军入侵大不列颠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半路上尽量淹死他们,对余下的人,他们一爬上岸,就敲他们的脑袋。”
   魏刚苦笑着回答道:"无论如何,我必须承认,你们有一道很好的反坦克障碍(指英吉利海峡)。
  
   眼见贝当之流投降的决心已定,丘吉尔的内心悲愤到了极点,他不住反问自己,同盟国的事业真的就这样失败了吗?他对着贝当元帅大声说道:“好吧,如果法国政府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它的陆军投降,那就不必为我们而有所犹豫,因为不管你们怎样做,我们将永远、永远、永远地打下去。”
   此乃丘吉尔原话,他用了3个永远,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悲痛。特别是在会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法国方面又提出了一个要求,他们希望英国空军不要轰炸意大利。因为按原计划,同盟国将在意大利宣战的第一次时间,出动空军袭击意大利北部两个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米兰和都灵。尽管开战9个月以来,同盟国从来都不敢轰炸哪怕一座德国城市,但意大利这样的软柿子,他们还是敢去捏一捏的。
   现在,英国重型轰炸机已经全部集结在马赛附近的法国机场,一切都准备就绪,只等进攻。法国人的建议无疑是给丘吉尔当头泼上了一盆冷水,法国地方当局的理由更为可笑,他们声称,轰炸意大利必然带来对法国南部的报复,而这种报复则非英国空军所能抵抗或阻止的。法国人的思路很明确,你们英国人倒是投了炸弹就拍拍屁股闪人了,遭殃的还不是我们法国人!
  
   并且,在当天夜里,那些打算不顾法国政府反对,强行起飞的英国空军又碰上了新的麻烦——负责此次行动的巴拉特空军中将向丘吉尔报告说:机场附近的法国居民,拖来各式各样的乡村车辆堆放在机场,以致轰炸机无法起飞………
  
   看来,和法国人没有什么可谈的了。鉴于这种情况,丘吉尔退出了会议。他在车厢里草草地休息了一个晚上,便乘飞机离开法国。在起飞前,丘吉尔把刚到此地的法国海军上将达尔朗拉到一旁,单独对他说:“达尔朗,你千万别让德国人拿到法国的舰队啊。”
   达尔朗上将庄严地承诺到:“我绝对不会那样做,法国政府和陆军也许可以投降,但我们的海军绝不屈服。我宁肯愿意把海军全部开到加拿大去,也不会投降德国人!”
  
   (两年之后,达尔朗上将最终完成了他的承诺。不过,法国海军的结局要比他所预料的要沉重许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09: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8
  
  
  
  
  
   巴黎陷落
  
   在得到达尔朗上将的承诺之后,丘吉尔就乘坐飞机离开法国。等他离开不久,贝当元帅就匆忙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
  
   此刻,德军早已抵进巴黎近郊。从某种意义上说,希特勒也不想破坏这座璀璨的世界名都。早年希特勒流落街头的时候,巴黎就是他心目中的艺术圣地。因此,这位穷其一生都梦想成为“伟大画家”的独裁者,下达了一个让所有部下都大惑不解的命令——停止进攻巴黎。
  
   既然不打巴黎,巴黎附近的法国军队便遭了殃——他们瞬间成了德军的出气筒。冯·博克将军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辖2个装甲师浩浩荡荡的围着这座城市进行武装大游行。6月12日,在巴黎西南近郊,德军强渡塞纳河,彻底击溃首都卫戍部队,即所谓的“巴黎兵团”。 在东面,德军沿着马恩河旧战场一路大摇大摆的画圈圈,并轻松占领离巴黎仅60英里的蒙米赖。
  
   因此,法国政府于6月13日,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的时候,巴黎实际已处于德军东西两面的夹击之中。14日,博克将军乘坐一架小型联络机在巴黎上空视察,当他听闻巴黎为不设防城市的消息之后,便毫不犹豫地命令飞行员降落在凯旋门对面的香榭丽舍大道上,刚好赶上首批入城的第87步兵师的敬礼。在现代战争史上,战役总指挥赶在部队前头,先行抵达目的地的情形,恐怕也仅此一例了。
   这位个头矮小、其貌不扬的将军进入巴黎后的行程就更有创意了。阅兵结束之后,博克将军所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跑去拜谒拿破仑墓,然后闲步走进著名的里茨饭店饱餐一顿,他还顺便去附近商店买了点东西——就像来巴黎旅游一般。
  
   这座美丽的法国首都,就这样沦陷了。具体的时间是:1940年6月14日清晨。在埃菲尔铁塔、凯旋门、 市政厅,令人生畏的“卐”字旗取代了法国三色旗。德国人就像贴狐臭粉广告似的,在这些标志性建筑物上贴起了新的标语——“德军无往而不胜。”
  
   一位紧随德军前锋进入巴黎的美国记者,记录下了巴黎沦陷,法国人民国破家亡的凄惨情景。他写道:
   在6月14日,进入法国举世无双的首都时,没有比这种使我心中更难磨灭的经历了。这一名城竟落入德军手里,真是难以想象…….
   协和广场前,再也没有了车水马龙按着喇叭的汽车,没有尖声叫喊的卖报人,没有了一本正经的警察,没有了愉快的行人。这些,原是这个壮丽广场的景色,现在都没有了。只有一片沮丧的沉寂,不时被德国军官座车的声音所打破,他们正驶向克里隆旅馆——德军匆匆设立的总部。这家旅馆的旗杆上,德国国旗在微风中招展。
   对法国人来说,这就是耻辱,对德国人来说,这是自《凡尔赛合约》以来,每一个德国民族主义份子美梦的实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09: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9
  
  
  
  
  
   法国人要溜号了
  
   巴黎沦陷的消息让世界舆论一片哗然。这天,雷诺总理又突然宣布放弃图尔,继续南迁。为了一次性解决问题,他一口气跑了900公里,把政府迁往濒临西班牙边境的波尔多,并立该城为临时首都。在短短4天之内,法国首都就换了3个地儿,也够勤快的。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的雷诺,在当天还给罗斯福总统拍去了一封电报,他说:最后的时刻已经到来,盟国事业的命运掌握在美国之手。他呼吁美国政府应当全力援助法国,至少让美国的舰队和空军参战。他在给罗斯福的电文中直言不讳的说道:“唯有美国政府改变情况,法国才能继续战斗下去”。
  
   现在,同盟国内部来自四方八面、口诛笔伐的声势,比德军的攻势还要吓人。魏刚将军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把责任一股脑都推给文官政府,毕竟他与丘吉尔一样,属于新官上任,大众舆论对“新人”一向比较宽容。而那位白发苍苍的雷诺总理就不同了,那些别有用心的投降派冷嘲热讽,让他寝食难安。好像纯军事上的失败,完全应该由这位连枪都没使过的总理来负责。
  
  
   雷诺此时的心情应该很沮丧。因为,连他一向都很看好的魏刚将军也突然跑出来宣布:“法国军方要求政府立即停战,法国的陆军已经筋疲力尽,应当趁着现在还有足够的军队维护秩序至和平来临。”
   几天以来,魏刚将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他开始倾向于求和。因此,他打算,在法国军队还保持着相当的纪律和实力足以维持战败之后的国内秩序时,强迫法国政府要求停战。长期以来他对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制度恨之入骨。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把他的国家所遭受的彻底破坏,看作是上帝因为人们背弃基督的教义而给予的惩罚。因此,他便远远超过他的职责,去使用他的最高军事地位的权力,和法国总理唱反调,宣称法国军队不能再战斗下去了,应当趁着全国还没有陷于无政府状态以前,停止这场令人恐怖和徒劳无益的大屠杀。
  
   可是,雷诺先生是个老好人。他一直对三个月前签署的《联盟宣言》耿耿于怀,这条同盟国双方共同签字画押的协议上,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任何盟国之一,都不能单独媾和。意思就是说,法国政府如果想要与德国单方面停火,必须要经过英国政府的同意,才能生效。
   当然了,这种协议如果摆放在希特勒或斯大林案前的话,也许就是一张该被扔进垃圾堆里的废纸。但是,雷诺先生心不黑、脸不厚,他自己深深知道这一庄严的誓约,也愿意完成这一庄严的誓约。丘吉尔更是抓住这条协议死不放手,他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当着许多法国官员的面说:“同盟国的共同事业是要彻底击败希特勒主义,而法国政府也必须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赞同解除法国的义务。”
   关键词——义务!
  
   丘吉尔果然不愧为一位精明的政治家,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涵义不言而喻。诚然,我们可以赞美英国政府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伟大决心,丘吉尔首相的不屈不饶精神…….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法国人的立场上,会怎么去想这个问题呢——拥有4800万人口的英国在对德的作战中,仅派出2个师在法国境内作战;空军也不肯出全力。并且让90%的损失都落在法国身上,而且是落在法国一个国家的身上。
  
   就像魏刚将军所说的那样:“法国已经为共同的事业牺牲了一切。它现在已经一无所有;不过,它也成功地大大削弱了我们的共同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英国不承认法国在力量上已无法继续作战,如果还希望它打下去,从而使法国人民,听凭那些玩弄手法的无情专家们的摆布(我觉着他是暗讽丘吉尔),陷入必然的堕落和恶化的境地,那将是使人感到震惊的。”
  
   现在,由于军事上的彻底溃败,同盟国高层再也不愿谈及战斗方面的事儿了,魏刚将军从来不呆在自己的指挥部,整天往雷诺总理那跑,他们一直围绕着法国是否应当单方面退出战争的问题,争论不休。
   6月15日,雷诺总理最后的希望也随之破灭——这天,雷诺接到了罗斯福的回电,在回电中,罗斯福对出兵问题避而不谈,仅承诺美国政府将竭力以物质援助同盟国。
   此时此刻,雷诺总理终于绝望,他悲哀道:“我们再也不能指望美国的援助了,在隧道的尽头没有光明。我不能抛弃我们的人民,让他们永远受德国人的统治。我们必须妥协,别无他法……”
   他决定求和。
  
   但是,考虑到自己与丘吉尔友好的关系,雷诺极不情愿签署这份在英国人看来是“背信弃义”的停战协议,更不愿意承担这个足以背上千古骂名的罪过,他自以为聪明的做出了一个决定——辞职。
   屈辱的停战协议让别人去签吧,我,我先闪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09: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30
  
  
  
  
  
  
   法国最后的崩溃(Ⅱ)
  
   就在德军占领巴黎的当天,德国A集团军群的左翼已进至马奇诺防线的侧后。这条“无用”的防线,还存在着数十万没有投降的法国军队。希特勒是个比较变态的家伙,他做事的原则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绝。尽管法国政府的投降指日可待,但希特勒依旧指示隆德施泰特与C集团军群合作,彻底消灭那里的法国部队。
  
   C集团军群应该是所有德国陆军中,出镜率最少的部队。这只部队从1939年9月1日开始,就枯座在德国边境上,与马奇诺防线隔网相望。根据希特勒下达的15号“元首指令”,这支静座了大半年的部队,立即选择马奇诺防线的薄弱处,即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筑垒地域的接合部发起进攻。
   6月14日,在重炮和俯冲机的掩护下,德军开始正面强攻马奇诺防线,这条被法国人称之为顶呱呱的防线。法军坚固的堡垒最终还是经受住了德军俯冲机的考验——在德军猛烈袭击之下,他们的防御工事每一个据点依然完整无损。
   德国人可不这么想,轰炸机拍出来的轰炸场面令人激动。照片上,法军阵地就像被炮火耕犁过一般,森林里燃起了冲天大火。
   C集团军群的广大官兵得意了、亢奋了,在萨尔布吕肯,C集团军群便开始强渡湖沼地区,他们的橡皮小艇刚刚行驶到湖中央,就遭到看似已经损坏的法军碉堡的猛烈袭击。德军渡河部队几乎全军覆灭——不是被打死,便是掉进湖沼内被活活溺死。
  
   这次失败让德国人意识到了马奇诺防线的厉害。次日,德军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这一次,他们改变了战术,开始狂丢烟幕弹,并用重炮火力压制法军侧袭火力。
   入夜,德军的攻势便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烟雾弥漫的战场,使得法国士兵无法找到准确的目标,而德军却能轻松接近碉堡,然后再塞进致命的炸药包。
  
   不过,马奇诺的纵深防御使得C集团军群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在两天的战斗中,德军仅仅只能小股的渗透到马奇诺防线后方去搞偷袭,C集团军群没有装甲部队,只能和法军打拉锯战,双方常常为一个高地的得失而拼得你死我活。那阵仗,就跟回到了一次世界大战一般。
   因此,C集团军群的攻势在6月15日就陷入了停顿,围歼法军的重任又回到了我们熟悉的古德里安将军身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0: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31
  
  
  
  
  
  突破马奇诺防线
  
   从6月9日,A集团军群发起总攻伊始,“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就迅速的移动至马奇诺防线侧后,这就好比劈竹子,古德里安将军只要顺着这条直线,一路顺劈下来就行了。
   说起容易做起来难,法国人自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防线被如此凌辱。随着古德里安不断挺进,他的侧翼越拉越长,完全暴露了出来。
  
   无奈之下,古德里安只好派出部分装甲部队,掩护自己那狭长而薄弱的侧翼。可以看出,古德里安与隆美尔这两位名将在装甲部队使用方式上的不同之处,隆美尔的侧翼一般会让步兵团携带反坦克炮进行掩护。而古德里安则完全不用步兵,对他而言,步兵师是打杂的伙计,最好的用处就是保护补给车队以及收容战俘。
   以至于后来,跟着古德里安混了1个多月的步兵师长提出了抗议,他们抱怨说:怎么也要让我们的步兵和敌军碰碰面吧(原话) 看来,他们跟着古德里安混了这么久,连场像样的战斗都没打过,每天跟在装甲师屁股后面乱转,的确有些委屈。就算战争结束之后,回家老婆问起,亲爱的,你在法国干了什么。总不可能回答说,我尾随装甲师绕着法国旅游了一圈吧。
  
   可是,古德里安非但不同情他们,反而听取了一位装甲指挥官的意见。这位指挥官说:“步兵们忙于抢功,各师的界限也没有划分清楚,他们的马车队把交通都堵塞了,致使装甲部队的前进速度严重受阻!”于是乎,古德里安严令禁止步兵师再踏上公路一步,还命令他们只能在田野里越野行军。甚至,古德里安的毒手还伸向了步兵团,当时德国步兵团的编制是4辆卡车——古德里安把这些卡车都召集起来运汽油。
  
   偶滴神啊,这是什么领导。步兵师师长们一致认定,跟着这样的领导混太没前途,苏联战役爆发时,除装甲师外,古德里安下辖的步兵师几乎都换了个遍,估计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当然了,自从甩掉步兵这个累赘之后,古德里安的推进速度就越来越快,侧翼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而法军不间断的投入部队进行反击,企图切断德军交通线。这样的反击每天都在进行,法军往往是牛B轰轰而来,狼狈逃窜而去。
   最初,古德里安将军一度对侧翼的安全非常担心。但总是有惊无险,法军始终未能切断其交通线。古德里安事后哀叹道:“法国陆军打的很勇敢,但机械化部队的使用方式总是不得要领,他们的头脑停留在1918年水准,法国指挥官依旧习惯把坦克分开使用,当成支援步兵的工具。”
   而且,法国指挥官丝毫不吸取教训,“分散使用”的理论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的反击从6月10日持续至6月16日才最终消停。这天,“古德里安装甲兵团”挺进至瑞士边境 ,即将与正面的C集团军群会师。法国西南战区的指挥官急了,他亲自率领所有部队,进行了一次排山倒海般的反击,铁了心要与德国人玩命。
  
   结果,这位先生把进攻方向搞错了,不知是看错地图还是怎么着,他居然一头引着部队朝格赖地区猛冲而去,而格赖城恰恰是古德里安的主攻方向,双方主力部队便在该地爆发激战,战斗从中午打到黄昏,最终,这位搞错方向的指挥官中弹身亡,法军反攻彻底全线崩溃。
   6月16日入夜,德军挺进至贝耳福,其左翼一部与C集团军群胜利会师。“古德里安装甲兵团”顺利地自西南、西北面绕至马奇诺防线背后,把40万法军包围在马奇诺防线的铁网之内。紧接着,马奇诺防线中第二个最强大的防区——阿尔萨斯堤坝地带也被包围。
  
   有趣的是,戈林空军再一次很合适宜的跑出来帮倒忙了——就在古德里安发起总攻,准备彻底围歼法军之际,戈林空军把一座正在架设的浮桥当成敌对目标,稀里糊涂的俯冲下来投弹。夜晚里,黑灯瞎火的也分不清敌我,这支德国空军炸了一次还来第二次,直至桥梁完全炸毁为止。这次可笑的误袭致使古德里安延误了大半天时间,多亏他们在索恩河上又发现了一座没有破坏的桥梁——但为时已晚,有大约15万的法军顺着德军包围圈的缺口,并利用这半天的时间蜂拥而出,逃往了法国南部,有部分溃兵居然还跑进了瑞士境内。到战役结束时,古德里安一共抓获了25万名俘虏,推进至孚日山脉,马奇诺防线彻底崩溃。
  
   最后,再顺便再提提那些进入瑞士国境的法国溃兵。瑞士这个滋润的小国果然名不虚传,法国溃兵入境了都不知道,不知瑞士人是喝酒去了还是泡妞去了。直到第二天清晨,瑞士各大报刊的头条爆出了猛料:“大批法国军队入侵我国边境”——这在法国人看来简直哭笑不得。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7-20 10:04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0: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32
  
  
  
  
  
   雷诺总理的倒台以及“丘吉尔计划”
  
   就在德军全线猛攻的同时,那位绝望的雷诺总理正式向勒布伦总统提交勒辞职。6月16日晚,贝当元帅接任为内阁新总理。
  
   雷诺毕竟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他自以为拍拍屁股,撒手不管就能逃避一切责任。实际上,丘吉尔正在策划一个“惊天”的大计划,雷诺的匆忙辞职让丘吉尔猝不及防,并最终导致“丘吉尔计划”全面破产。
  
   该行动计划是这样的。在雷诺总理辞职前几个小时,丘吉尔与雷诺的全权代表戴高乐将军,举行了一次秘密会晤。虽然这次会晤在场的法国高级官员不多,但他们探讨的问题极其庞大,并最终起草了一份堪称神奇的“新《联盟宣言》”
   这份看似有些冒失的宣言里的协约引人注目:
   1. 两国政府宣布,法国和英国今后不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法英联盟。
   2. 法英联盟宪法将双方的国防、外交、财政和经济政策进行联合。
   3. 每一个法国公民将立即享有大不列颠的公民身份;每一个英国臣民也将成为法国的公民。
  
   这是一份不太引起后世注意,同时又被许多人所嘲笑的宣言。他们一致认为丘吉尔太过无聊,在这种情况之下,居然还逼着法国人签署这份看似无用的条约。
  
   不,丘吉尔的计算周密的很,因为他知道,雷诺总理一旦倒台,英国将会失去对法国政局的控制,以贝当为首的投降派就会得势。所以,当务之急就是稳住法国政局,并在主战派首脑——雷诺总理的带领下,把抗战继续下去。
   一条很明显的线索,就能理清丘吉尔的全部想法——在该条约签署后不久,丘吉尔便和雷诺通了电话,他希望雷诺尽量携带剩余的法国军队,以及法国政府迁往北非,并要求法国海军开往当前德国不能控制的港口。
  
   可是,雷诺总理突然辞职,让这份协议从真正意义上变成了废纸。新总理贝当元帅拒绝承认这份条约,他们提出了种种强烈的指责。说它是“到最后一分钟才拿出来的计划”,是“突然袭击”,是一个把法国沦为保护国或者夺取它的殖民地的计划。他们说,这会把法国的地位贬为英国的一个自治领土。还有些人埋怨说,连平等的身份也没给予法国人,因为法国人只能取得英国殖民领地身份,而不是英国本土的公民,但是英国人却可以做地地道道的法国公民。
   那些仍然茫然无知的法国民众如果知道这事儿,应该会很高兴。哈,现在我是双重国籍了。
  
   照贝当看来,同英国联盟无异“同死尸结成一体”。他们大叫大嚷说:“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反正我认为还是作纳粹的一个行省好些,我们至少明了那是怎么一回事儿。”魏刚将军的一个亲密朋友、参议员雷贝尔宣称,这个计划意味着法国的彻底的灭亡,分明是让法国隶属于英国!
   总之他们一致认定,丘吉尔大大的狡猾,良心大大的坏。
  
   丘吉尔确实很狡猾,但良心不一定坏,他仅仅是想让法国继续在北非战斗下去。现在,雷诺总理为了逃避责任,撒手不管了。负责签署这份条约的戴高乐将军又毫无威望可言。并且,海军上将达尔朗也拒绝把法国舰队开往英国港口,一部分率先搭乘“马西里亚”号军舰前往北非的主战派官员,刚刚抵达卡萨布兰卡之后不久,就遭到了当地行政官员的严密监控,其中包括二十四名众议员和一名参议员,以及一些主战派领袖。并且,法国前总理达拉第草拟的一篇建立北非抗战政府的宣言,也被一位摇摆不定的官员扣押了下来,不把它公布于世,反而拍给达尔朗和贝当。
   现在,这两人已经下定决心,决不容许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外,建立另外一个英国控制下的敌对政府。最后,贝当元帅下令把这些官员全部抓回法国,并投入监狱。他们的罪名是——叛国罪。
  
   就这样,丘吉尔既没能争取到法国舰队,也没能在法属北非建立一个抗战的新政府。反而助长了贝当之流的嚣张气焰,使得法国在全世界的殖民领土,居于贝当政府的全面控制之下。
  
   让我们遥想一下,如果这个计划取得了成功,结果又将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法国政局的沦陷,是6月16日偶然发生的事所铸成的,而每一件事的成败,只系于毫厘之差。如果保罗·雷诺挺过了16日的难关,如果雷诺总理不提出辞职,那么,就像丘吉尔事后所坦诚的那样,到了17日中午,他就会和雷诺会面,并让雷诺以法国总理的身份,直截了当的向贝当元帅提出:“除非法国舰队开往英国港口,否则决不容许法国解除《联盟宣言》中所承担的义务。”另一方面,提议成立永久的英法联盟。到非洲去,继续并肩作战。他们还可以获得共和国总统的支持,获得法国两院议长和所有主战派官员们的支持。
   最关键的是,能获得英国政府双手加双脚的支持。
  
   不过,雷诺没有挺过这一天,他选择了逃避,逃避他的责任,逃避他对丘吉尔的承诺。我甚至认为,雷诺总理是不敢承担这份艰巨的责任。因为,到北非去组织新政府的计划太过于冒险,甚至有爆发内战的可能。说不准哪天,英国和德国倒是和和气气地坐下来谈判了,自己内部反而因为政见不同乱打一通,这自然不是善良的雷诺愿意看到的结果。
  
   一直到很久之后,丘吉尔依旧在为这个失败的计划耿耿于怀。他甚至设想,假如当时法国政府能退到北非,强大的法国舰队不仅能迅速控制地中海局面,还能在在1941年的北非战役中,完全肃清沿岸所有的意大利军队,同盟国也会拥有多出百万的法国陆军,更不会出现隆美尔远征北非的局面。
   可惜啊,这一切全部变成了镜中月,水中花。胆小怕事的雷诺突然辞职,导致丘吉尔计划全面破产。这位天真的前总理似乎仍旧希望能够于17日中午和丘吉尔会晤,并且把这个意思告诉了英方代表——斯皮尔斯将军。斯皮尔斯拒绝了雷诺总理的请求,他冷淡道:“明天就是另一个政府,你再也不能代表任何人说话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0: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33
  
  
  
  
  
  贡比臬的第二次停战
  
   法国新总理贝当上台伊始,就迫不及待的展开了他的“和平运动”。6月16日晚,贝当在新内阁第一次会议上宣布:“政府已经组成,它的首要任务是毫不犹豫地请求德国政府停止敌对行动。”
   他强调说:“既然法德兵力对比悬殊,英国政府又不愿意付出牺牲,从这一前提出发,法国已无所作为,只有向它不幸的命运屈服。”
  
   现在,认为大势已去的魏刚将军继续当他的陆军总司令;摇摆不定的达尔朗上将被海军总司令一职收买;一个叫做博杜安的德国通接任外交部部长。
   等到内阁会议结束,博杜安立即就于17日1时紧急召见西班牙驻法大使,请求西班牙政府充当德、法双方的中间人。随后,神通广大的博杜安居然还找到了深居梵蒂冈的罗马教皇,请求罗马教皇出面调停,以便与意大利政府谈判,“探讨两国建立永久和平的基础。”
  
   6月17日清晨,西班牙大使馆传来了贝当政府希望停战的消息。希特勒的一个女秘书后来写道:“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时,乐得跳了起来,并用巴掌重重地拍打自己的臀部,我从未见过他如此开心放纵。” 凯特尔将军接着发表讲话,他还邀请大本营所有的工作人员喝酒——连扫地的大妈都喊上了。酒会上,凯特尔将军不忘逢迎拍马本色,他动情的提议道: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健康干杯……
  
   面对法国政府的苦苦哀求,希特勒并没有立即回复,他决定先会见墨索里尼,立即讨沦停战条件。与此同时,德军奉命对战败敌人继续施加压力。
   到6月18日,希特勒召唤他的小伙伴,到慕尼黑来讨论与法国停战问题的时候,意大利的32个师已进行了一周的战斗,但他们仍在原地踏步。墨索里尼曾大吹大擂自己的军事力量,但从参战一开始就暴露了出来。
   据说,在德国一家电影院,电影中间穿插了广告,屏幕上出现了“意大利军队胜利进军”字样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里的观众哄堂大笑——就连德国普通民众都知道意大利军队是什么德行。
  
  
   因此,当这位泄了气的意大利独裁者和他的女婿齐亚诺在6月17日晚上,乘火车去同希特勒见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郁闷的。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墨索里尼那贪得无厌的野心。他对希特勒说:“我们应该占领整个法国领土、并要求法国舰队投降。”同时,意大利还要割去一大片法国领土,就连拿破仑出生地科西嘉岛也不放过。
   可是,墨索里尼底气不足。战争是希特勒赢得的,而不他。他的意见只能有参考的价值。意大利最大的贡献也许就是牵制了6个不满员的法国师,这说出去是可笑的。因此,有最后决定权的只有希特勒一人,这当然会使墨索里尼感到忧郁不安。希待勒认定,最重要的问题是不让法国舰队落到英国的手里。他还担心法国政府逃到北非或伦敦去继续战斗。由于这个理由,停战条件一定得温和,要能保持“一个法国政府”,并且使“法国舰队中立化”。
   这一次,意大利独裁者明显地屈服了,他想要夺取法国舰队的美梦成了泡影。墨索里尼和齐亚诺两人还发现,希特勒居然宽宏大量寻求和平,他们大吃一惊。希特勒“对消灭大英帝国,作了许多保留。他认为,即使在今天,英国对保持世界均势仍是个重要因素。”
   齐亚诺在日记中写道:从希特勒所说的一切看来,他显然要想早日结束战争。希特勒现在是一个赢得了一大笔钱的赌徒,他想从桌边站起来,不再冒险了。在获得如此大的胜利之后能够这样,这实在是令人惊异的。我个人对他没有好感,但在今天,我确实佩服他!
  
   会议结束时,这两个独裁者还在明信片上签名,作为此次会晤的留念。在一张明信片上,墨索里尼以刚劲的笔触写道:“英雄造时势。”下边,是希特勒秀气的题词:“时势造英雄。”随后,希特勒就送墨索里尼前往车站——墨索里尼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慕尼黑。
  
   墨索里尼前脚刚走,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后脚就到。这位元帅听说法国要求投降的消息之后,就兴高采烈地从柏林赶了过来,他红光满面,笑脸如花。用脚指头都能想到,这位先生是为了法国舰队而来的。拥有100多艘各式舰艇的法国海军,对于只有几艘战舰的德国海军而言,其诱惑力之大,不言而喻。特别在挪威与英国海军的战役中,德国海军损失惨重,雷德尔拟用法国海军进行弥补。希特勒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一建议,雷德尔与希特勒攀谈了仅仅几分钟,就拉起一张黑脸,灰溜溜的走了——因为希特勒说:“法国舰队没有参加战斗,所以德国海军没有这个权力。”
  
   在把需要安慰的人全部安抚完之后,希特勒认为可以答复贝当了。6月19日清晨,德国通知法国:“准备一份谈判代表团员名单,就宣布停止敌对行动。”
   贝当政府立即做出回应。但是,这毕竟不是什么美差事,没人愿意去签署这个停战条约,吼得很热闹的贝当内阁成员都在推卸责任。无奈之下,贝当找到了4个职位很低的官员去办这个苦差事,他们为首的是以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集团军司令——查理·亨茨格将军,其余成员还包括1名海军将领、1名空军将领和1名文职官员,分别代表法国三军以及法国政府。
   签署停战条约的地点,德国人没有通知。因为,希特勒选择的地点太有创意。他要保守这个秘密,然后,把法国人带到这个神秘的地点来羞辱他们一番。
  
   这个地点是——贡比臬森林。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9: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