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6-15 10: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征得咸丰同意,曾国藩从包括湘乡在内的各地团练中雇募勇丁,在长沙城进行集中训练和管理。至1853年7月下旬,人数已达四千多人,这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湘军(“湘勇”)。
从小到大,曾国藩没有当过一天兵,他之所以能练出一支不同凡响的军队,是因为拜了一个好老师——前朝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当然不可能活过来重新授徒,但读书人就这点好,见不到人,可以看书,连授课费都能省下来。
戚继光生前留下两本兵书,一为《纪效新书》,一为《练兵实纪》,其中详细纪录了他的“戚氏练兵法”。
戚老师很实在,他说我不会讲空洞而玄乎的大道理,能做的,就是真金白银,把方法原原本本地教给你们,所以叫“实纪”。
至于以前那些兵法,戚老师认为都显得有些老套,他教的是新的,让你看了以后绝对物超所值,所以称为“新书”。
戚继光戎马一生,不是那种光说不练的砖家或股评家,用不着多宣传,曾国藩就自动归于门下。
让曾国藩激动不已的是,当年的戚继光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麻烦,说是要统兵打仗,可手下全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他只好自己重新选兵,而有了前面的那些烂兵做榜样,他也有了一个独特的选兵标准。
概括起来,就是一切反着来。比如,烂兵们很多是城市里的游手好闲之辈,那你就得用农村那些老实巴交的,烂兵们平时有型,打仗时却没形,得出的教训是战场之上,胆量比脸蛋更重要,只要够胆,敢往刀枪剑戟中冲,你管他长什么模样呢。
这种标准太对曾国藩的胃口了,他照单全收。
戚老师跟别的老师不同,他不喜欢太聪明的学生,当然也不能太笨了,简单来说,就是你得服从命令听指挥,他说前,你就前,他说后,你就后,只准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
曾国藩还从书上看到,当年戚继光练就的“戚家军”开赴边关,曾在入城前遇到一次突如其来的大暴雨。在没有接到入城命令之前,所有官兵全都站在城外,而且就那样笔挺地站了一天!
好,兵就得练成这种样子。
戚继光的实在一以贯之,他最烦表演花架子。
“打仗,是杀人的勾当,不是供别人欣赏的。你那刀剑舞得天花乱坠,陈形摆得光怪陆离,有什么用呢,不过是戏剧套路罢了。”
照这种说法,诸葛亮的八卦阵都得挨批,戚继光也的确不练这个。他讲究的是兵种配合:动作敏捷的拿藤牌,性格稳重的拿大毛竹制成的狼筅,以上两种都是胆子不算大的,属于防守兵,紧随其后的就是胆子大的,有持长枪,有挥短刀,属于进攻兵。谁干什么活,就专练那个,哪怕你只会一招两式,也把它发挥到极至。
这点让曾国藩深受启发,他从此非常注重军队中冷热兵器的搭配比例,尽量使火炮、鸟枪和大刀长矛都能发挥各自的长处。
除了作战兵外,曾国藩还专门设立了一种被称作“长夫”的辎重兵,一方面提高了部队的供应效率,另一方面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拉伕等扰民现象。
(1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