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皇帝不称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1: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明宫闹鬼

  一 凄风惨雨明皇宫

  78

  朱元璋一生妻妾众多,在他死后,妃嫔40余人全部殉葬,埋在孝陵龙穴的两侧。

  以人殉葬,在先秦时代就有了。首先得澄清两个概念:陪葬与殉葬,词意并不相同。陪葬是两人或多人死后葬在近处,以卑附尊,故为陪;如唐代,名大臣得以陪葬于皇帝陵区,是极大的哀荣。殉葬则是某人死后,迫令他人以死从殉(偶也有自愿的),多属生命的突然中断,是非正常死亡。陪葬可以是物,如秦兵马俑称陪葬坑,或以衣冠、锡器、珠宝入殓,皆称陪葬。而殉必非人不可,用物不应称殉,譬如一位末代皇帝,把国家败亡了,可称“国与之偕亡”,或“以国陪葬”;他的死,抛个光,可称作“以死殉国”,而国不可殉他。然而陪葬与殉葬亦常混用,如某遗老冥顽不灵,花岗岩脑壳,拼死抗拒时代变革,过去我们写史时,常呼一声口号:让他为旧时代陪葬吧!——这如同言“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是一样俗不可耐的套话。

  以人殉葬,只要稍存人性,就该视作极不仁之事,予以痛革。中国人都是读圣贤书的,不应忘了,孔子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夫子为人温文尔雅,咒人断子绝孙的恶语,平生就说过这一句。圣人之意,不单把人拿来殉葬不可,就是用木俑来作替代物,心中有这样不道德的念头,也是不可以的!

  人殉是野蛮的,也是极其自私的。《汉武故事》讲汉武帝年老后,还想“复幸女子”,乃加意服食辟谷之药。可药吃多了,身体反而愈加瘠羸虚乏。忽一日,大白天睡觉就没气了。辅政大将军霍光操办完武帝的葬事,体其心事,遂将他生前“常所幸御”者,自婕妤以下200余人,都迁到茂陵(武帝之陵)去住。已经嗝屁的武帝竟然夜夜来临幸这些女子,就如活着时一般无二。霍光听说了,颠颠儿地又送来大批宫人,使死魂灵慰问团的总人数增加到500余人,她们都是供“死活人”汉武帝纵淫的!

  《汉武故事》是一部志怪小说,其中的内容当然不是信史,今人以科学眼光来看这件怪谈,亦不会相信它。但古帝王奢望死后继续享受活时的大福份,凡他染指之物皆视为禁脔,却是万古一心,难怪要唱“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可惜老天爷吝啬,不肯随便借人五百年,他们只好尽力向阳间搜罗,尽可能地把好东西都搬到坟墓去。

  只是按佛家观念,如此贪淫、好杀之人,直该罚下十八层地狱,永受那拔舌、凿顶、油炸之刑,并不许他托生的。佛教自东汉浸染东来,但佛徒之中,似乎淫僧、贼秃、花和尚最多了;而许多人更是一边拜泥塑、念佛号,一边纵淫虐杀,两不耽搁,不知何解?

  朱元璋就是个典型。他一头礼佛斋僧,大办法会,一头高举屠刀,滥施淫杀,一点不觉其矛盾与过恶。在朱元璋的虐威之下,他的后宫,仿佛一个大屠场,人人自危。如明初时人俞本《纪事录》载:京师内府有个浣衣局,犯了重罪而遭籍没的官员眷属,多发到这里服劳役,替官府浣濯垢衣。有一天,在局里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初生婴儿。局中女子皆为“犯妇”,并无男子,怎么会珠胎暗结呢?守门宦官不敢隐瞒,赶紧上报。朱元璋“疑其通外,将妇女五千余人俱剥皮贮草以示众”,就连守门宦官也没放过,把皮留下给朱元璋做了标本。这是多么骇人的记录啊!令人难以置信。难怪有人深疑《纪事录》出于清人伪造,是故意给朱元璋抹黑的黑材料。而我怀疑,“五千余人”可能是五十余人的笔误,或为传闻之误(如朱棣活剐宫女数千人,亦属此类)。不过纵然无误,如果将朱元璋种种的惨杀记录合而观之,此事又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1: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以元朝宫廷秽乱为戒,非常害怕有外人入乱宫闱。我们来看《祖训》对宫廷“关防”的记载:凡宫人有病,须请医生入宫来诊治,朱老汉定的规矩是:“须要监官、门官、局官各一员,当直内使三名、老妇二名,同医人进宫看视。”一个医生进宫来瞧病,需要内官监太监、守宫太监及御药局太监各一人,连同当值太监3名,以及宫中老妇(老年宫女,又称老婆子)2名,也就是内廷“各有关单位负责人”8个人相陪。

  为何要这许多人来趁热闹?当然不是为了人多力量大、主意多,而是让他们互相监督,省得闹出甚狐臊事。

  如果不守此规矩,则当如何?朱元璋早把丑话说前头啦:假如陪同之人不及8人的定数,监官、门官、局官各杖一百,当值宦官、老妇各杖八十;假如当值太监并各官偷懒不动,止让老妇把医生带进来,那就更要命了:监官、门官、局官皆斩,当值太监并医生、老妇皆凌迟处死。

  若是后宫妃嫔、女孩儿(应指皇女)等生病,病情较轻的,就在乾清宫诊脉;只有病情较重,方许医士在白天到病人房中看视,而在夜间唤医士进宫,是绝对不允许的,如违,连同唤医者一并斩首。

  若是宫中下人生病,轻的就到宫门去看,重的则出赴养容堂等死或诊治,由监官、门官、局官、内使人等同医士就彼发药医治。

  凡宫中妇女乘轿外出,须至西华门下轿,出了门才许重新上轿。这是防止轿中有夹带。外官命妇入宫朝贺,乘车轿者,亦如此例,在西华门外门下轿,步行至里门上轿;必令守御太监及军士看见,不许朦胧抬坐出入。违者,守御本门军官杖一百,罢职,太监处死。

  无论是妇女,还是太监,凡出入宫城、皇城,都有严格的搜检制度。朱元璋以严刑峻法来做制度的后盾,动辄凌迟、斩首,甚乃剥皮,令人想着都头颈生疼,浑身发麻。
  故而《明史》对朱元璋整饬宫闱的举动非常推崇,说“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清人是站在明代没有女主干政这一立场来称赏的。他们当然不会关心,朱元璋到底有多少婆姨?他的婆娘们日子过得可舒坦,心情可愉悦?是否能得善养善终?《明史?后妃传》里,明太祖的后妃,只有4人有传,其他嫔御、美人之属,只有生了儿子的,才在《诸王传》里留下一个姓,还是沾了她们儿子的光。

  朱元璋死后,这些妃子,不管有子无子,一概殉葬孝陵。而如我们所知,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勒令其父后宫所有未曾生子的妃嫔,全部殉死,陪葬始皇陵。这是又蠢又暴的二世所为,但他令后宫女子从殉,至少还有区别,即生有子女,可当免死金牌用。而朱元璋浑不理这些,全部都要带走!他在这件事上,连起码的人情都没有,真是连秦二世都不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1: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明宫闹鬼

  一 凄风惨雨明皇宫

  79

  前文说到朱元璋升天时,将他所有老婆,不管生过孩子没生孩子,都一起带走了。所幸继位的建文帝是一位“仁君”,不然,要学起霍光来,强征3000宫女到孝陵那“活死人之地”,伺候贪心不死、色心不灭的先帝爷爷,那整个南京城都要阴气郁结,百年不开了。许多暴君都要冲朱哥赠一个服字!难怪传说中,朱元璋的许多妃子,都是被他用“非刑”(非常之刑、法外之刑)处死的。常为人所引的有两例:

  其一,说鲁王之母郭宁妃、唐王母李贤妃、伊王母葛丽妃,不知因何事触怒老公,被朱元璋一齐处死,用一个大筐装了,埋在南京太平门外。待朱元璋气消了,复念起昔日同衾之情,想赐给她们一个像样的葬地,结果在重新装殓时,三人的遗体高度腐烂,已无法分辨“谁是谁非”,只好囫囵修一座“三妃墓”。后来唐王朱桱怀念母亲,至情竟不敢流露,只能偷偷来到墓前,忍泣浇奠一番。

  其二,楚王之母胡充妃,因为在宫里发现丢弃的死胎(请注意,此事与前引浣衣局弃婴事相类),怀疑是她所为。经审问,供称胡充妃发现自己怀孕,担心孕期失爱于皇上,干脆把孩子打掉。朱元璋大为震怒,立刻将胡充妃杀死,遗尸城外——大约就是喂狗吧。充妃之子楚王朱桢来朝时,看不到母亲,尸体也找不到,只寻得一条练带,带回封国下葬。

  第一章曾介绍,朱元璋有几位胡姓妃子。这个故事里的胡充妃,会不会是胡顺妃之误呢?顺妃之父据《罪惟录?湘献王传》说,是临川侯胡美之女(《明史》说胡美之女为贵妃)。

  胡美原名胡廷瑞,是朱元璋最厉害的对头陈友谅“大汉国”的江西行省丞相。陈友谅在安庆、江州连败后,胡廷瑞见势头不好,连忙转舵,暗地里与朱元璋通款,在讲定不解散他部队的条件下,将南昌(那时叫龙兴)献给了朱元璋,时间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正月。胡丞相一变节,整个江西望风而降,朱家的版图沿长江往上游铺开一大片,战略形势发生根本的变化。

  胡廷瑞原是个投机家,可朱元璋把他的功劳看得很高,甚至拿他的归降同东汉窦融归汉相提并论;建国后大封功臣,封侯者中专门划出一类,叫“持兵两雄间,可观望而不观望来归者”,一共7个人,这位胡爷就是其中之一,封为临川侯。其实胡廷瑞原是陈友谅的部属,怎么能算是“持兵两雄”的观望者呢?他就是如假包换的“叛徒蒲志高”。

  胡廷瑞归顺朱元璋后,因为新主子字“国瑞”,两“瑞”发生冲突,他只好避让,改名为美,成了胡美。胡美的长女不知何时归于朱元璋,想胡美降附较早,胡氏应该是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胡美“起义”后不久进宫,很可能就是胡美为献媚新主进献的礼品之一。朱元璋后妃中,功臣家的女孩不多,这位胡妃有后台,很快做到贵妃。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洪武十七年的一天,临川侯兼国丈的胡美突然犯事了,本人被赐自尽,儿子、女婿(当然不包括朱元璋这位皇帝女婿啦,但那位女婿也算是他的连襟兄弟)都被处死。

  在洪武中后期腥风血雨的政治环境下,胡美只是众多受难者中的一个,谁也不晓得他犯了什么罪。直到过了6年,太师李善长也被赐死,朱元璋下手诏,条列“奸党”的罪恶,才把谜底揭开。朱元璋按照他素来不遮羞、不隐恶的作风,大爆内幕,说胡美仗着自己的女儿在宫里作贵妃,多次带儿子、女婿潜入宫中。老泰山入宫所为何事,诏书没有细表,只道是“入乱宫禁”。

  苏州“四大才子”之一,与唐伯虎齐名的祝枝山,不知从哪里听来一些秘闻,忙不迭地记在他的《九朝野记》里,道:“豫章侯胡美,长女入宫,贵居妃位。本人二次入乱宫禁,初被阉人赚入,明知不可,次又复入。且本人未入之先,阉人已将其小婿并二子宫中暗行二年余。洪武十七年事觉,子、婿刑死,本人赐以自尽,杀身亡家,姓氏俱没。”连胡美入乱几次,前后延续的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想必胡美是罪有应得了。

  胡美父子因乱宫被杀,胡贵妃的结局想必不会好。那么“胡妃”被杀的传说,可能是有一些依据的。只是胡充妃不是胡美之女,此胡妃非彼胡妃也,传说有可能张冠李戴。

  胡充妃归朱元璋较早,是洪武初年所封六妃之一,生皇六子楚王朱桢(生于1364年,即平汉之年,楚王之号亦由此而来)。传说既称胡充妃之死在楚王之国(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后,则胡充妃被杀死时,起码40岁了,这个年纪的妇人,还有多少俏可卖?她能为了让老公在床上多辗转一会儿,乃忍心堕腹中之胎?

  在那个时代可没有什么“平价人流”,把肚子里的胎儿钩下来,非常不易,还要冒着生命的威胁,即便成功,大概也要卧床休养一个月,不能行房事,且形容憔悴,身体浮肿,亦难得讨老公欢喜。再说了,堂堂一位妃子,在宫里堕胎,能瞒得谁去?如果她能偷偷把孩子打下来,难道就想不出法子将死胎偷运出去,非要扔在宫里,让人发现,报告给那位可怕的皇帝老公,惹出大祸——五千妇女所剥之皮,还挂在那里呢!怎么想,胡充妃也干不出那事来。所以我说,这个故事漏洞甚多,极不可信。

  好些史籍,特别是现代某些“文史专家”写的通俗读物,不加辨别的采用这些传说,人云亦云,既不辨其真伪,也不明其来处,拿来就用,讨读者欢心。例如,碽妃仅见于明末天启年间成书的《南京太常寺志》,他处绝无只字记载,只是在民间,有碽妃受“铁裙之刑”而死的传说。究竟有无碽妃此人,都还没弄清楚,铁裙之刑更是闻所未闻,一些著作已堂而皇之将碽妃列入“被朱元璋杀死的妃子”之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1: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接79

  (前文讲了胡充妃之死,不大可能出自朱元璋的毒害,下面讲李、葛、郭三妃)一些读物讲,因为李贤妃和葛丽妃不服郭宁妃,常因琐事吵架,把她们共侍的一夫吵烦了,干脆姐仨儿一块儿拖出去砍了。这是毫无根据的向壁虚构。这三位妃子之死是“咋整”的,没有载记,我在此只能述其生平,加一点分析,是非由诸位自己判断。

  先来看郭宁妃,郭氏很早就追随朱元璋,甚至可追溯到郭部渡江之先,她之归于朱元璋,是其父郭山甫神算的结果,那时朱元璋地位尚微,可谓糟糠之妻。郭氏的两个兄弟郭兴与郭英,都封了侯爵(追封公爵),尤其是郭英,极得朱元璋宠信,两家亲上加亲,郭英9个女儿,有2个嫁给朱元璋之子,儿子郭镇,尚永嘉公主,16个孙女中,最长的一个还许给了燕王世子朱高炽(仁宗)。郭妃在马皇后死后,还一度摄六宫之政,在妃号上破天荒地加一“皇”字,称皇宁妃(另一加皇字的,是洪武后期最得宠的皇淑妃李氏)。纵是有疑似精神病的朱元璋,也很难想象,他会毫无顾忌地杀死与他共过患难,且地位尊贵的郭妃。况且黄瑜《双槐岁钞》还说:“郭氏亦进号皇宁妃,没而服衰,以母视之”,这是说郭宁妃去世后,诸皇子们还为她服过丧。

  再说李贤妃,该妃事迹无存。她的儿子唐王朱桱是皇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十八日,与朱元璋正好同月同日生,老父与幼子一起过生日,此子或许应得到朱元璋特别的钟爱。

  又说葛丽妃,她所生皇第二十五子伊王,是朱元璋倒数第二小的儿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六月。葛丽妃也无事迹留存。但既然说郭、李、葛三妃是一起死的,那么时间应不早于洪武二十一年六月。这故事中还有一个唐王偷偷到娘坟上祭哭的情节。一个孩子要有这一行为能力,至少也得七八岁吧,则时间下限更得往后推,或许要到洪武二十六、七年。此时朱元璋已入晚境,他还那么暴虐,乱发狂躁之症时,连自己老婆都无法幸免吗?假如此时郭宁妃还活着,已是50出头的老妇,而李贤妃、葛丽妃还是拖着小小孩儿的年轻母亲,她们究竟犯下什么样的致命错误,竟使伟大的丈夫对她们加以如此残害?

  我虽然无法考证以上杀妃传说之非,但也保持强烈的怀疑。这是在下读史的一贯毛病,病入膏肓,无可救之药。下面不妨继续发病,简单考察一下胡充妃何以“死”得那样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1: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接79

  还接前文说,在给朱元璋生过儿子的妃子中,有两位姓胡。一位是胡充妃,生皇六子楚王朱桢;一位是胡顺妃,生皇十二子湘王朱柏。正好一楚一湘,皆是湖广之地。有些书籍说胡充妃是豫章侯胡美之女,是把两位胡妃搞混了。据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胡妃是临淮人,父显,以功封定辽都指挥同知,进都督,后改武昌护卫。两位胡妃都是洪武三年所封六位妃子。

  胡充妃卒年不详,她头胎产子在甲辰年(1364),她应该出生在14世纪的40年代,比马皇后小约10岁。她的儿子楚王在洪武三年封王,洪武十四年17岁时,就藩湖广武昌。楚王外公胡显改武昌护卫,应在此时。

  楚王在在诸皇子中属年长者,在洪武中后期多统帅大军征讨西南夷族,在朝廷设立宗人府后,任右宗人。无论在朝廷所奠立的以亲藩为核心的军事架构中,还是朱姓宗藩体系中,楚王朱桢都具有重要地位。对这样一个正所倚毗的儿子,朱元璋能够以那样残酷的方式虐待其母吗?胡充妃即便有罪,令其自尽,以礼安葬,这才是朱元璋经常向儿子们教导的行事循礼。只要读一读《太祖皇帝钦录》,不难发现朱元璋对儿子的要求不外亲睦、守分、循礼,经常告诫他们,若率性任为,是取祸之道,是失富贵之由。比如次子秦王初到封国,不住宫殿里,却住在城楼上,在他眼里就是了不得的大事,反复劝谕警告。在皇子们来朝时,他还以身说法,请皇子们参观他的寝宫,以此告诉儿子们,老父是如何循规蹈矩的。在皇族内部关系上,朱元璋最讲“睦族”,他制定的宗藩政策,非常愚蠢,一心维护老朱家的利益,但凡姓朱,皆是宗室,不管近枝远派,亲疏远近,生下来都有爵有封,有铁杆的皇粮吃。他料不到数世之后,朱家人口大爆炸,国家的财政根本无法满足那样巨大的消耗。可见,朱元璋不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但他绝对是一个异常会打小算盘的精明家伙。

  在以上的故事中,朱元璋共同的形象特点是极端的暴虐,连魔鬼都自叹不如。民间再恶毒粗暴的老公,也没有杀死自己的妻子,再将其遗体随便抛置街上,供人围观,或供野狗品鉴的啊!这太超出常理常情了。而超出常理之事,要搁在一般人身上,读者一定会批一个大大的问号,摇头说:写书的,你莫骗我,我却不信!可此事放在堂堂的洪武皇帝身上,读者想象力的边界却突然丰富了,好比那5000妇女一起剥皮之事,人们都放开胆子信仰起来,不单信,还加以热烈的讨论。

  似乎只有死得那样出奇而惨目,才够得上是朱元璋的妻子!其中的受众心理,颇值得玩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0: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接79

  上文说到,野史所载明太祖朱元璋自屠己妃,未尽为实。朱元璋是个毫不矫饰扭捏的暴君,他主要依靠峻刑来推动其政令,好比他看不惯武官子弟狎优、唱曲、踢球,就下令,凡嫖娼者割鼻尖,唱曲者削其唇,踢球者断足等等。他身边的女人,哪能处处周到,时时得其欢心?倘若这魔头一不高兴,将会怎样……?这都为后人想象他如何在后宫施虐,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朱元璋的女人们,末了都没落到好下场,这是没有争议的。自两汉以来,以人殉葬的例子已经绝少。不想到了明代,由朱元璋起头,这种野蛮落后的陋俗,又大面积复活了;且传承数代,成为宫廷惯例,许多身份尊贵的女性为此香消玉殒。

  朱元璋与马皇后夫妇合葬于南京孝陵,《太祖实录》仅记载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以成穆孙贵妃、永贵妃、汪贵妃三人配享。配享与祔葬不同,是指将已经故去的三位宠妃的灵位摆在孝陵享殿内,开饭时,大家一同吃冷猪肉。祔葬则要将枯骨迁来。因是生前相好,将藏骨之穴移到一起,阴间还可守望。明孝陵宝顶明楼前左右,有许多竖井,其中埋了许多妃子,她们是一起死亡,一起下葬的;她们的死,美其名曰“从主升天”,或“从龙于地下”,其实是被谋杀的。

  《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说:“初,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这大约是为了隐讳而故意玩的文字游戏,从字面看,似乎46妃只是祔葬,殉葬者唯有宫人。为朱元璋殉死的,可能有一般“宫人”,但主体上还是妃嫔——清代都称“主子”。清人査继佐《罪惟录》也说:“陪葬诸妃四十六位。”

  成书于永乐初年的《天潢贵胄》一书,仅记李淑妃一人殉葬。而明朝官史对此全无记载,大约那些专门替主子挠痒痒肉的史官们也不认为这是好事(在本书中,我骂修史的同行太多,幸亏他们与被他们乱写的古人一样,不能从坟墓里爬出来诉我侵权,打起名誉权官司)。

  《大明会典》是一部记载明朝典制的官书,其中《礼部?陵寝》条载:“孝陵四十妃嫔,惟二妃葬孝陵之东西,余俱从葬。”孝陵是朱元璋之陵,在这里以陵寝指代其人,下文称长陵(朱棣)、献陵(仁宗朱高炽),皆如此例。会典记载说,朱元璋40位妃嫔,除了2人,其余的都殉葬了。

  万历时人沈德符认为,葬在孝陵东西的那两位,都是洪武中先殁的。则她们是祔葬,或陪葬,不是殉葬。孝陵殉葬之妃,清初史籍多记为46位,《明会典》则记为38位,或应以《会典》为准。人数虽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老朱“挂”时——此处不书“崩”,也不用逝世、去世、死去等词,只写一个字“挂”,以表明吾人之态度——将他大小老婆,不管有无生育,一起都带走了,真是丧心病狂啊!

  那时,他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才3岁,公主的母亲亦不能免。《太宗实录》在记宝庆公主出嫁时说:“主,太祖皇帝第十六女也,生而太祖崩,母张氏亦卒。”实录说“生而太祖”崩,其实有误。宝庆公主的墓志已经出土,志里写公主生于洪武二十八年二月初一日,太祖崩时,已经3岁了。实录说“太祖崩,母张氏亦卒”,此为曲笔,掩去的是张氏从殉的一把辛酸泪。

  可怜这位年轻的母亲,抛下不懂事的孩儿,就那样死了。实录称之为“母张氏”,公主墓志也只说“生母张氏”,显然宝庆公主的母亲生前没有位号,即便殉葬之后,也没有得到追赠。否则实录和墓志不会只写张氏二字。

  这些女人以青春的热血,去浇灌那一具枯骨,她们得到什么?建文帝嗣位后,将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12人,由锦衣卫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分别进为本所千、百户等官,全都带俸世袭。这些人的官,本是靠他们的女儿或姊妹入宫侍奉皇帝挣来的(在明朝,妃嫔的至亲家属可以在锦衣卫挂个衔,领干俸而不管事,也就是“带俸”),如今女儿和姊妹们被人谋害,各家倒落得一个世代为官,人称“朝天女户”。《明宫词》说:“掖庭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这样的官儿可是做得的?说的好听些,他们是愚忠,话若刻薄些,他们是以自家女孩、姐妹的血荐他们的官帽子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0: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明宫闹鬼

  一 凄风惨雨明皇宫

  80

  建文帝办完祖父的丧事,即给孝陵殉难者(此处我用殉难两字代替殉葬)的父兄都加了官,但他没有追封这些可怜的女人,赠其妃号名位,以荣其哀。莫非他是为了掩盖这件与圣德有亏的丑事?若其如此,则建文帝倒还知道以人殉葬不是一件美事。

  殉葬从此成为明宫的一件成例,从此入宫为妃,成为一出悲剧的开演,那些粉白黛绿的女人们,以生命销一时之荣华,终将走向悲惨的结局——不是活个半截子自己死了,就是末了被死鬼皇上逼带了去。

  《大明会典》载:“长陵十六妃,俱从葬”。明成祖朱棣埋骨于十三陵之首陵长陵,长陵是其代称,下文的献陵(仁宗)也同此例。《明会典》说,朱棣的16位妃子,都从他去了。从他干啥去了?可不是买菜逛超市上游乐园玩去了,这趟过去,再也回不来了也!

  这些命苦的妃子中,有一位是我们确知的,她是永乐十五年入朝的朝鲜“处女”韩氏,很蒙朱棣宠爱,封为丽妃。可她伴君不过7年,就被迫死去了,死后追谥“康惠庄淑”。朝廷诏书给她的评语是:“丽妃恭事先帝,允称贤淑,及六御升遐,陨身以从。既加封谥,以旌贤行”。韩妃殒命时,她的乳母金黑就在现场,目击了整个过程。她亲眼看到:“及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此皆为宫闱秘史,从未为外人知晓,直到金黑在宣德十年回国后,这一内幕才得以公开,并记录在朝鲜《世宗大王实录》里,从而保存了一段苦史的真相。

  其实,朝鲜人早就听说“”仍行人殉之事,洪熙元年十月,朝鲜君臣在论礼时还提到:“太宗皇帝(朱棣)之葬,殉以宫女十五人”,并对这种做法私下表示了不齿,说:“中朝之礼,不合于古者多矣。至于葬礼,虽童稚犹知‘作俑无后’之语,而今太宗皇帝之葬,殉以宫女十五人,返虞之日,动乐娱尸。如此者,虽中朝不足法也。”认为上国这种“娱尸”的做法是不合古礼的(不过中土的习俗,死了人是该请来乐队,大吹大擂一番的),连童子都知道孔子“始作俑者”的语录,朝廷却还在行野蛮的人殉;由此得出结论:中朝之法,许多是“不足法”(模仿、学习)的。

  《明会典》还记载了仁宗的从殉情况:“献陵七妃,三葬金山,余俱从葬。”金山在十三陵侧,是专门埋葬夭折皇子与妃嫔的地方。仁宗一共7个妃子,有3人葬在金山,据万历时任京县宛平知县的沈榜,在《宛署杂记》所记,她们是李贤妃、赵惠妃、张敬妃,皆非从殉者。如果“余俱从葬”,则应为4人。洪熙元年七月,宣宗上大行皇帝仁宗尊谥,同日给郭贵妃、王淑妃、王丽妃、谭顺妃、黄充妃5人赠谥。

  这些女子在身份上是宣宗的“皇庶母”,她们皆非仁宗的新欢,早在仁宗还是皇太子时就已选入东宫,是仁宗在“潜邸”的旧人。如顺妃谭氏,湖广湘潭人,《长沙府志》存有她的简传:其父曾任浙江道御史,永乐二十一年选入东宫,仁宗崩后,自缢而亡。府志明确记载,谭顺妃是殉葬死的。显然,与之同列的郭贵妃等,都是因为丢了性命,才每人得到2个字的追谥的奖励(如恭肃、贞惠等)。

  王淑妃以下4妃,可能都没有生育。但地位尊贵的贵妃郭氏,却生了3个皇子:滕怀王、梁庄王和卫恭王。

  仁宗去世时,他的皇后张氏还在,张皇后是宣宗的母亲,当然不会殉葬。仁宗的妃子亦不止这5人,是什么原因挑中了她们,去顶这苦差?明人沈德符就此提出疑问,他说,宣宗登极时,所封有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其中惟郭贵妃、王淑妃二人殉葬,李贤妃、赵惠妃、王昭容三人为何不殉?那么由此产生的疑问是:择定殉葬者的条件与依据是什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0: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接80

  仁宗未崩前2个月,封张氏为敬妃。张敬妃是太师、英国公张辅的女儿,封册中对她赞美甚备,如此好女,仁宗何以舍得,不把她带走?

  沈德符的解释是:“盖以乃祖、父勋旧特恩也。”说白了,就是张辅说了情,他女儿才免一死。

  可见,在选择谁殉葬上,有着较大的通融余地。既然有人能通融活命,也就有人能挟势威逼,使不想死、不当死之人也殉死了。沈德符怀疑郭贵妃就是一个受害者。因为郭贵妃生有3个皇子,妃之有子者,竟无格外开恩,难道真是贵妃本人“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乎?这当然是骗人的鬼话。好比明明是从死鬼于“地下”,偏偏说成从先帝于“天上”,这不是明摆着糊弄人么?谁信谁就是骗子一党!

  沈德符说:国初时,六宫之中,以贵妃为极贵,只下中宫皇后一等。直到宣宗时,才给孙贵妃加了“皇贵妃”的封号,孙妃不久正位中宫,做了皇后,从此诸妃中才以皇贵妃为最重。沈德符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他没有把郭贵妃是被逼迫而死的怀疑说出来。但他说出了事实:地位仅次于皇后,极为尊贵,兼且生了3位皇子的郭贵妃,不当死而死,其中必有不可外传的隐情!

  我很赞同沈老先生的意见,更联想到两件事:其一,仁宗之后张太后,是个顶厉害的女人,她在其子宣宗暴卒,其孙英宗以幼冲即位的条件下,曾主持大政多年,有点垂帘听政的意思。后人一说起所谓“仁宣之治”和英宗初政,总会把她推出来赞一赞。其实不过是些文人的马屁,实在有些过誉。举例来说,正统年间有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张太后用得惯熟的私人。历史证明,往往只要一位太后主政,就会产生一个专权的大宦官,张太后也不例外。可后来大伙集中火力,一齐来骂王振,却忘了王振正是张太后一手抬起来的;更有无聊之人,编出一个故事,说张太后听说王振专擅跋扈后,将他召来,两旁女官齐刷刷拔剑,架在王振脖子上,要立取他性命,若不是英宗下跪力请,王振这个大祸害已经是死人了。这故事骗了不少人,常见古今之人论史,一边深赞张太后为女中巾帼,一边摇头叹息,谓英宗不该来救,使王振活命,乱了正统之政。可他们怎不想想,如果张太后真要除掉王振,何必一定要杀他,将他贬斥出外不就可以了吗?玩那些女官耍剑的把戏干什么!这一幕,我大胆发人所未发,将之定为一出折子戏,名为《张太后伪斩王振》——而史上并无此事。

  张太后在朱高炽做太子、做皇帝时,在后宫就没有竞争对手吗?所争者未见得是她正妃、皇后之位,对后宫女人来说,固宠、床第之欢,其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郭贵妃生了3个儿子,显然是仁宗非常宠幸之人;她位至贵妃,地位直逼张后,一定令张后感到极大的威胁,非常讨厌郭妃这个人,心中嫉妒之火旺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0: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知道,仁宗朱高炽不是一个强势的人,甚至可以说性格相当软弱。他作为兄长,两个弟弟,一个都不服他;他作为男人,也不能使妻妾间睦宁和戢。

  仁宗时,后宫关系非常紧张,宫人们勾心斗角,甚至传出某妃欲暗害张后,误中仁宗,导致他暴毙的传说。后宫斗争演变到这个程度,仁宗真可谓无能矣!

  在那样的环境下,张、郭很可能是最大的两个对头,而宫人们纷纷站队,两宫势同水火。谁也没有料到,仁宗即位仅一年即亡,张后之子即位,张皇后升作张太后,倚仗她皇帝儿子,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后宫之争这层戏可以落幕啦!于是她假借仁宗遗言,逼迫郭贵妃以及平日与她亲近的妃子,全部殉葬,昔日仇怼,顿时报销,何其快哉!然而,那几个女子可就苦啦!

  我想到的第二件事,与第一个怀疑有关。郭贵妃的第2个儿子梁庄王,在宣宗诸弟中非常受长兄宣宗宠爱。梁庄王葬在今湖北安陆,他的墓地已经发掘,出土金银珠宝等品物达5000多件,非常精美,其中有着大量出自宫廷的赏赐。宣宗为什么对梁王这么好?会不会是宣宗怜惜其母,而对其子的一种补偿?

  从仁宗妃子殉葬情况来看,谁殉谁不殉,可能有皇帝临终本人的意愿(这一方面尚无证据,但我想朱元璋身后事应属此类),但最终决定权,还是在活人手里。好比仁宗特地交代,要张妃随他去,但张家在朝势力大,人面儿熟,再使些银子,他家的女儿就不仅不必死,而且必不死了。而那些无依无靠的、政治上失势落败的,只好接受殉葬的悲苦命运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0: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德十年三月,又一批“烈女”出炉了,实录里记着,追赠皇庶母何惠妃为贵妃,谥端靖;又赵氏为贤妃,吴氏为惠妃,焦氏为淑妃,曹氏为敬妃,徐氏为顺妃,袁氏为丽妃,诸氏为恭妃,李氏为充妃,何氏为成妃,并各赐以两字之谥。一共10个人,她们的哀册之辞,虽然照例是大话连篇,但毕竟说出了真相:

  “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这10个女人都随宣宗这条死龙直上九天做客去了,她们是“蹈义”者,所以以徽号美谥相赠,用以表彰她们的“节行”。

  看官,我读了这些“蹈义”的话,简直要跳起来大骂一句混账!中国历史上,这类混账文章太多,要骂是骂不过来的,唯请诸位平下心来,且听我明日往下说。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