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29 13: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优秀的军事指挥干部在红军中成长起来。
彭德怀,担任红三军团军团长时,年仅32岁,此人性格极其刚烈,其所辖部队也以快、狠著称,我们大多数人更崇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型将军,而一提猛将,总是想起咋咋呼呼的张飞、李逵之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自己匹马单枪如何如何的,那叫匹夫之勇,而真正的统帅级猛将是可以将自己的部队都训练成张飞、李逵,大家想想,一打仗,对方阵中一下冲出千万个张飞、李逵,那够多吓人啊。而彭德怀恰恰是一个统帅级猛将,敌往往为其不顾一切的凶悍说震慑,不战自乱,一战即溃,因此彭德怀被称作“红军之狮”,一头率领千万头狮子的狮王。
林彪,那个在黄埔四期被分到慢班,和人打架让人揍了一顿,木讷的近乎阴郁的文弱青年,在进入部队后,迅速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与彭德怀不同,林彪很少拉开架势和你兵对兵将对将的“君子战”,他打仗更多的是把功夫用在战前,观察地形、探听虚实、调动兵力等等,一旦在局部取得优势后,才率兵突袭对手,在井冈山时期,林彪最拿手的就是突袭,用优势兵力,以众击寡,林彪很少让部下去拼命,只要他命令出击,那么必然取胜。林彪寡言少语,不擅交际,在性格上似乎缺少作为统兵大将的威严,但却在23岁就成了红四军的军长,25岁就成了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手下那些骄兵悍将一个个对他俯首帖耳,原因就在于对林彪的信任,林彪也因为其刁钻的用兵、迅捷的突袭而赢得了“红军之鹰”的称号。
后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并而成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是朱德,总政委是毛泽东,后来换成了周恩来,就冲这样的人员配置,大家也会知道这是红军第一主力了,加上这这支部队拱卫党中央,所以又称中央红军。
黄埔一期的徐向前,南昌起义的时候只是一个上尉参谋,是个连级军官,四年后的31年,他已经是可以和红一方面军比肩的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了,统帅千军的徐将军此时年方而立,蒋介石都奇怪,徐向前是我的学生吗?黄埔一期总共几百人,有这么一个人物我怎么没注意到啊。也难怪,黄埔一期豪杰辈出,为人木讷,不事张扬的徐向前属于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色,这样的人如果搁到现在,最多最多熬到上校团长,然后转业到地方某个机关的保卫部门,喝茶看报了此残生,可时势造英雄,在那战火不断的乱世,徐向前沉稳、果敢的性格,以及在黄埔学到的专业知识,使他很快脱颖而出,毕竟那个时代当将军不需要给上级汇报表演,打的赢就上,打不赢没准连命都没了。
32年5月,国军又开始围剿了,这是第四次围剿,蒋介石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式,首先集中30万人马攻击鄂豫皖根据地,鄂豫皖的领导人是张国焘,此人论学历,是北大毕业,论资历人家参加了中共一大,并且在一大上就被选为了党的领导,此时白手起家建立了鄂豫皖根据地,还拥有了一支强大的红四方面军,也足见能力不错,这里说明一下,鄂豫皖苏区与中央苏区并未打通,相互之间相互策应本来就有诸多不便,加上红军本来就是各自为战的武装力量,东一股西一股拼凑而成,虽然都叫红军,但却山头林立,以至于解放后拜将封侯之时,还要考虑平衡各个山头的利益呢,因此说,党中央对红军的统一领导并未落实,一打起仗来,还是各自为战。此时,敌人几十万大军杀来,张国焘、徐向前一看不好,留下俩师和你打打游击,剩下的一声令下,撤,就跑到川陕边界去了。之后,蒋介石亲督大军攻击中央苏区,这次人马已经凑到了40万,而且还有了空军支援,可说是势在必得。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被剥夺了军职,中央派来的周恩来代替他成了总政委,可周恩来对部队实际情况并不熟悉,加上此人极会做人,自己初来乍到,还是低调些好,所以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工作就交给朱德全权负责。南昌起义的时候,朱德的职务是排在贺龙、叶挺、叶剑英、刘伯承之下的,很多人认为朱德后来之所以一直是中共军队的总司令以及后面成为十大元帅之首,是归功于他阴差阳错的先上了井冈山,其实这只是一个原因而已,而且不是一个主要原因,南昌起义时的连长林彪后来的排位还在他们几个之上呢,说白了,那个时代是不兴滥竽充数的,是骡子是马溜溜看,朱德有机会先上井冈山,只不过先得到了一个溜溜的资格,但最终牢固的占据中共军队一把手的位置,则完全是因为其出色的军事素养和智慧才能。
第四次反围剿中,红一方面军总共只有7万人,而红四方面军在自己逃脱后,也未能再给予红一方面军任何的有效支持,但这样的危难也给了朱德展示自己的空间,朱德不会像彭德怀那样拼掉一万,整死你两万,因为那样红军不够拼的,朱德也没有象徐向前那样,以撤出根据地来换回部队的完整,根据地打下来不容易,岂能轻易放弃。朱德为人极其沉稳,作战组织又体现出和他的性格不同的灵活,彭德怀是目的定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林彪是根据实际情况,定战斗目标,打哪指哪,朱德不能跟这二位一样,他是总指挥,他必须要有战略目标,但他又懂得妥协,一旦发现目标难于达成,他会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定目标。最终,在朱德的指挥下,红军利用对苏区地形熟悉,耳目众多的优势,两次成功的诱敌深入,并以大兵团设伏,最终大破敌军,非但寸土未失,还使红一方面军加地方武装超过了8万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