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云雾飞舞

《如果这是宋史》txt格式小说下载与最新连载--高天流云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31 10: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82)

  某一天,余同学去喝茶,很可能是当天风和日丽让他精神愉悦,一不留神和茶博士吵了起来。双方都是死催的,火越烧越旺,双方决定动手。
  余同学年少力薄,初战失利。余同学狠辣彪悍,决定再来。他操起了一根木棍……对方死了。余玠只有辍学逃亡。
  去当职业匪徒呢还是选个类似的?余玠选择了后者,他投身到淮东制置使赵范门下,当了一名幕僚。时也命也,正赶上宋、蒙交战,余玠立即脱颖而出。
  前面提到的杜杲成名之战,安丰军之战,杜杲固守三个月之后得到外援,里应外合大败蒙古军。那位外援,就是余玠。事后在余玠的功劳薄上静静地躺着一个显赫的名字,蒙古军主帅叶国大王,这人被当场击毙。
  次年,公元1138的寒冬,余玠守招信军,与蒙古军血战三日,身负重伤,保住城池不失。
  再一年,余玠的伤好了,越想越生气,决定报复。
  蒙古人家大业大手笔大,入驻开封之后,把早就淤塞的河道都疏通开了,开始大造战船,预谋水陆并进攻打江南。每一个宋朝人都知道这有多危险,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么干的,强极一时的北宋水军就从这里开始起步。
  余玠突然间率兵启动,出两淮入河南,在敌占区穿插自如,奇袭开封城,一把火把蒙古军的造船厂烧成一片白地。做完了这些他仍然觉得自己委屈,顺势又威逼归德府,等蒙古军终于反应过来,向归德府集结时,他突然转向,猛攻宿州。
  ……宿州被他攻破了。
  这之后,余玠才全军南归,安然回到南宋境内。这番壮举是南宋几十以来所未见的,一时间余玠声价倍起,广为传诵。
  赵昀亲自接见他,据说仔细看了他很长时间,决定把蜀川交给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6 12: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83)

  余玠是个划时代的人物,他对蜀川的理解,超出了当时所有人,包括孟珙。因为他发现了宏观方面的大差异。在整个东亚,甚至欧洲,蜀川都是极特殊的一块区域。
  它是山地。
  蒙古军横扫世界,不外乎战马、弓箭、投石器这三样武器。它们足以毁灭军队与城市,却没法征服高山与大河。
  高山、大河,正是南宋所拥有的。具体到蜀川,就是高山。此前蒙古军攻破蜀口,肆虐两川,记录显示的全是成都被攻破,开州被攻破,重庆被威胁等等等等,这就是问题所在,都是城池受损,那么山呢?
  和平岁月中,没人愿放弃平原,去山上居住,导致蜀川的山地,还处在原始状态,余玠要把它们利用起来。为此,余玠把治蜀的任务分成了两步走。
  第一,聚统人才。
  蜀川多杰士,只要用心,自古不缺。余玠精心搜寻,得到了王坚、张钰、张实、冉琎、冉璞等人。前三者在日后大放光彩,成为南宋战将群落里的璀璨明星,支撑着汉民族与蒙古军死战到底。后面的冉氏兄弟更具有决定性。
  没有他们,就没有蜀川。
  冉氏兄弟帮助余玠完成了蜀川中独特的山城防御体系,其中的代表作是处于重庆合州附近的钓鱼城。钓鱼城石壁陡峭,山势耸立,相对高度达300余米,山下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水环绕,南、北、西三个方位临水,只有东面可以登临。
  山水之利,足以固险;山水之便,可以通达蜀川各地。如此雄关,地处如此要害,正是上天赐予蜀川的天然要塞。
  可是当时却没几个人赞同,传统思维是人类的共性,千古以来只有极少数的人杰才能破除之。余玠想在原有的钓鱼寨上扩建钓鱼城,上下一片哗然,觉得新来的长官真是不着调。眼放着现成的城池不加固,跑山顶上去喝冷风?
  余玠力排众意:“城成则蜀赖以安,如果不成,我一个人独自上钓鱼城就是,不用你们跟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6 12: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84)

  钓鱼城城墙高数丈,用石块垒成,全城开8个城门,分别有外廓、皇城、内城三道防线。南北各构筑一条一字城与嘉陵江相连,以便补给,同时能阻挡敌军城外运动,还可以与外城形成立体攻防。
  钓鱼城的成功带起了周边一系列山城的兴建。成都、篷、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州府共建有云顶(今金堂县)、运山(今篷安县)、大获(今苍溪县)、得汉(今通江县)、白帝(今奉节县)、青居(今南充市)、苦竹(今剑阁县),与钓鱼城八座山城。
  这些山城因山形而筑,“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积粮,为必守计”,同时金州都统司迁至大获城,以守护蜀口;沔州都统司移至青居城,兴戎都统司移至钓鱼城,共同防御蒙古军沿嘉陵江南下;利戎都统司移至云顶城,阻挡蒙古军进扰川西。
  以上八城与嘉陵江、涪江、渠江合称“三江八柱”。
  三江八柱是蜀川的防御核心,以此为基础,南宋先后在岷江、沱江、长江、通江、南江、巴河等流域建数十百座山城。今可考地址的共44处,绝大部分是余玠治蜀时所建。这些山城一般选择不是很高的山崖上,但崖势一定要陡峭,这可以大大减弱蒙古骑兵的冲锋力量。同时依江傍水,既能借水利增山势,更能发挥南宋水军的优势与外界取得联系。
  山顶一般有几十亩,或几百亩的土地,可以种田、伐木、捕猎,还必须要有泉眼。以上足备之后,山城可以自成体系,不必外界给养,就能长期生存。
  余玠还总结了一整套与蒙古军作战的经验。一,以逸待劳,不可轻战;二,聚保山险,不居平地;三,多用夜劫,不可昼战;四,收聚粮食,毋以资敌。这些让蜀川形势空前大好,“军得守而战,民得业而耕,士有处而学。”
  做完了这些,余玠再一次觉得蒙古人面目可憎,他决定继续报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9 13: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85)

  余玠选择的时机非常好,在他而言,肯定不会有消息网遍布整个东亚大陆,从而知道何时该防,何时该攻,可是好人好命,他打算反攻蒙古时,正赶上蒙古的衰弱期。
  余玠在公元1243年左右入蜀,修筑山城需要时间,都准备好之后,大约过去了两三年,这期间蒙古的乱事很多。
  首先,公元1241年时蒙古合罕窝阔台死了,据说是饮酒过量。这人的一生在功绩上看很不错,灭掉了世仇金国,对南宋完成了压制,可在大历史的角度上看,只是个过度角色。他一生最大的业绩,与其说是拓地灭国,不如说是完善了一些制度。
  比如在全境内设置驿站。
  相反,他的死对整个世界意义重大。分布在半个地球上杀人放火的蒙古人立即停战,从四面八方赶回蒙古老家,号称世界中心的和林。这需要时间,而蒙古内部兵力空虚,尤其是窝阔台一系,他的儿子们参加了长子西征,还在赶回来的途中。
  事实上全蒙古贵族们的长子都在赶回来的路上,这就给叛乱造成了极好的机会。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率领精兵突然杀向了窝阔台的大斡耳朵(蒙古大汗的驻地)。他是第一代的守灶幼子,有着巨大的实力,如果得逞,蒙古大汗立即产生。
  关键时刻,窝阔台系的长子贵由及时赶到,斡赤斤悻悻退兵。大会如期举行,盛况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宏大的,汉地、中亚、西亚地区都有蒙古贵族到会,连罗马教廷都派来了著名的教士加宾尼等高层。“广阔的原野变得狭窄,斡耳朵内无容身之地,更没有地方可以下马。”
  如此盛大,折腾了好几个月,除了经窝阔台定下了庙号“太宗”之外,什么事也办不成。因为库里台大会选择窝阔台的长子贵由当大汗,可长子中的长子拔都不同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9 13: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86)

  术赤系一惯被排挤,连带着拔都在同代兄弟间也没地位。贵由在西征中公开叫板,说他是“带弓箭的妇人,胸前教柴打他”。拔都当时忍住了,把情况说给三叔听。三叔大怒,痛责贵由——“这下等的,听谁的言语,敢将哥哥毁詈?舍了你,如弃一鸟卵。如今教去边远处做探马赤,攻取坚城,受辛苦者。”
  有这样的旧怨,拔都当然不希望贵由上位。
  库里台终于落幕,贵由不仅当上了大汗,还让全体蒙古人立誓,从此以后,蒙古大汗只在他的家族里产生。这相当于断了其他所有蒙古人的升天之路,破坏了蒙古人最古老神圣的习俗。贵由不管这些,再接再厉,在他二叔察合台死后,把手伸向了中亚。
  察合台原本把察合台汗国的汗位留给了长孙哈剌旭烈兀,贵由说“儿子还在世上,孙子怎么能当继承人。”把汗位硬生生地夺走,给了与他交厚的察合台的儿子也速蒙哥。这种事,除了他的爷爷成吉思汗之外,他的爸爸,他叔叔,谁都没有做过,它会引起蒙古的内乱。
  贵由很干脆地死了,只当了一年多的大汗。
  这一次库里台大会没有再召开,窝阔台的老婆乃马真和贵由的老婆斡兀立海迷失自己决定做当家人。这两个女人倒行逆行,很多蒙古人被活活气死,其中包括蒙古的开国宰相耶律楚材。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公元1251年。
  这之间,南宋方面发生了很多的事,除了余玠的报复之外,太多的人和事都改变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蒙古人内乱,影响了前线的战局。
  余玠先是防守,公元1246年,蒙古军四路攻蜀,受阻于运山城(今四川蓬安县东地附近山地)下,蒙古四川都元帅汪德臣部惨败,汪德臣的弟弟汪直臣被击毙。两年之后,蒙古军企图从藏区南下,迂回攻宋,余玠派俞兴西征,大败蒙古军于大渡河畔。
  随后余玠主动进攻,收复了蒙古军在四川最重要的据点兴元(今陕西汉中),将战线推进至接近原蜀川外围的防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9 13: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87)

  局面大好,突然就倒。余玠的好运终止于首相郑清之的病逝。郑清之欣赏他,信任他,他可以在蜀川大展拳脚,郑清之死了,一条锁链从临安横越千里套到了他的脖子上。
  新上任的首相谢方叔早就看他不顺眼,天天在赵昀的面前碎碎念,说余玠专制一方,有不臣之心。时间长了,加上之前蜀川吴曦的叛变,哪怕没有证据,赵昀也对余玠起了疑心。
  赵昀召余玠到临安自辩,余玠惊怒交集,在动身之前病倒,最终忧愤而死,也有另一种说法,他是服毒自尽。
  余玠死了,“蜀人莫不悲之”,临安却无动于衷。接任的余晦快马加鞭来上任,大力清除余玠亲信,以达到首都对四川的管制。州西路安抚使王惟忠,被诬以通敌罪杀害。不久,宋廷又追削余玠官秩,使这位忠臣的身后也被算帐。
  然则,余玠手创的山城守蜀之法无可动摇,尤其是钓鱼城,它被扩建了,变得更加完善,尤其是城内的九井达到了92口,绝对不会有水源问题。
  这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为南宋的生存带来巨大的依托。与之相比,孟珙的成绩仍然要更高一筹。蒙古军奉行的先蜀川后江南的战略,以及余玠在蜀川的成功,让京湖地区的压力骤然减弱,孟珙不再防守,而是主动出击。
  孟珙收复了襄阳、郢州、荆门军、光化军等重镇,把原岳家军防区的前沿阵地复原。时机大好,孟珙希望临安能支持他,派重兵驻扎襄阳,巩固赵宋的根本重地。可惜,赵昀在临安城里考虑了一下,还是蜀川、两淮更重要吧,毕竟京湖在胜利,那边在防守。
  于是不派兵。
  孟珙无奈,只能再一次专注于防守。公元1240年左右,河南境内的蒙古军调动频繁,在边境线耕种屯粮,积木造船,目标直指荆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9 13: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88)

  孟珙有吴玠的遗风,防守时更注重突如其来的攻击。他悄悄派兵入河南境,数道并进,有的去毁掉蒙古军的粮库,有的去烧蒙古军的造船厂,几路人马同时发动,每一面都大获成功。
  烧完了敌人的物资,孟珙叹息了一声,觉得前途暗淡。
  赵宋一向以财力雄强示人,与辽战、与金战,都在物资与人数上添补实际战力的差距。可是近三百年过去,一切都变了。蒙古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种族,南宋偏安半壁江山,什么事都得精打细算,才能勉强支撑。限于时局,孟珙决定屯田。
  京湖驻军在长江沿岸耕种大面积的军田,不仅粮食自给,每年还能补还临安。
  时光在这种稳定中流逝,孟珙走到了公元1246年。这一年里他很不开心,他计划了很久,也实施了很久的一件事终于有了回报,一些在宋、蒙之间摇摆不定的汉族武装选择了南宋。这对没钱更没人的南宋来说是及时雨、强心剂。
  可是理宗陛下赵昀不喜欢。他觉得这是自找麻烦,像从前的李全一样,今天归宋,明天附蒙,于国何益?他们从来不去想,本是汉人,为什么会去附蒙。
  孟珙在巨大的失望中病倒,重病中他深深地叹息——“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九月三日,理宗时代最杰出的统帅在江陵府逝世,时年52岁。
  孟珙的离世,使江南近一半的防区出现真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统帅,其稳定性无人可以替代。然而赵昀是个好命的人,他在享受幸福生活之余,还得到了额外的奖励。
  话说赵昀日后的庙号是理宗,顾名思义,乃理学大成之宗。该宗恨不能与朱熹活在一个时代,在他的统治下,理学家的春天到了。
  理宗陛下非常醉心于为儒家清理门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9 13: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89)

  赵昀先是来个大扫除,像杨雄,因为附会王莽篡夺汉室,那么毁掉他在孔庙中的塑像,撤去从祀的位置等等。
  再增加些席位,让儒家神像变壮观。如追封孔门弟子闵子以下九人;如程颢、程颐、张载三先生“得孔孟以来不传之秘”,自然要与孔夫子、孟夫子近一些,站到孔庙,得从祀之位。
  这些还只是理宗陛下早些年的创举。到了宋、蒙交战,国家危殆时,他的脑筋更加灵活,向往更加深远,为理学的建设更加的来劲了。
  大体上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追封已故著名理学家的爵位。除圣人·朱早就封信国公外,周敦颐追封为汝南伯,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张载为郿伯;
  第二,取消王安石从祀孔庙的席位。南宋以官方诏书的形式确认王安石是“万世罪人”,赵宋之所以落到今天的地步,全是王安石的责任;
  第三,“新学”代表王安石,“蜀学”代表苏轼,文学泰斗欧阳修,以及孙复、胡瑗等非理学人士全部迁出孔庙,各派学术被压制,理学正式独尊于华夏。
  面对这样伟大慷慨的陛下,理学界感激涕零,集体思考,只能把世间最光辉的名词回报之,于是百年之后,赵昀被称为“理宗”。
  而理宗陛下也坚持着理学式的生活,对外,他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君臣大义。时值蒙古不停进攻,他调兵遣将四处被锅很忙活。另一面,他的生活中时刻不能缺少美人。其实对一个帝王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毛病,但看得详细具体一点的话,就会发现那实在是……太理学了。
  赵昀登基之初,两位女士走进了他的生活。一个是先朝宰相谢深甫的孙女谢道清,一位姓贾。谢道清端重有福相(估计很胖)相貌平常,贾氏非常漂亮。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9 13: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90)

  作为一个男人,谁都知道怎么选。问题是老妈不同意,宁宗的杨皇后看中了有福相的谢道清,贾氏只好去当贵妃。
  这位贵妃带给他,带给赵宋帝国最后一位大人物,贾似道。
  贾似道,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天台人,进士出身。他的故事很长,这时他还没有上路,只是有了些许的苗头。
  他的姐姐,准确地说是异母姐姐对他非常好。活着时最重要的事,是给他以国家小舅子的头衔;死时,非常遗憾,贾贵妃去世非常早,但时间卡得极其精确,是公元1147年。也就是孟珙去世后的一年,这时贾似道已经真的上路了,得到了京湖制置使的职务,可以主政一方。
  要是死在了孟珙的前面,事情还真就不好说了,因为赵昀一日不可无美人,小舅子会频繁更新换代。
  贾贵妃之后是阎贵妃。阎美人爱的不是弟弟,而是名誉。理宗陛下为她打开了国库,造了一座功德寺,规模居然比赵家列祖列宗的功德寺还要大,比临安当地的千年名寺灵隐寺还要堂皇,一时人称之为“赛灵隐寺”。
  赵昀的后宫.超级庞大,有夫人名号的至少有1000多个,慷慨的陛下对她们的赏赐力度完全达到了力与意合的至高境界,也就是说,心情多么好,力度就有多么大。结果他的意志力实在太浑厚了,1000多个女人仍然没法满足他。
  他走上了社会,在烟花柳巷内寻找快乐。当时临安城内色艺双绝的官妓唐安安在元宵佳节之夜入深宫,与陛下共渡良宵。陛下非常愉悦,意志力爆棚,花费巨资捧紫了这位本来就很红的角儿。这件风流韵事广为流传,有大臣实在看不过去了,上书说——“坏了陛下三十年的自修之课。”
  陛下立即传旨,爱卿闭嘴,不要扩散。
  ……蒙古国都知道了好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10 11: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91)

  向外部辐射影响力是每个人类的本能,无论男女,都会这样办。区别只在于辐射的远近罢了。阎贵妃得宠之后,开始干预朝政,于是一个太监也应运而生,毕竟她本人没法亲自去外界指手画脚。
  该太监名叫董宋臣。
  多好的名字,这人揽权纳贿,无恶不作,人称“董阎罗”。官场对他无可奈何,史称“庙堂不敢言,台谏长其恶,或饵其利,或畏其威,一时声焰,真足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
  很准确,回天之力就是董太监的独门武功。往往赵昀下的命令,他都有能耐改回来。当然,有时他也需要帮手,比如朝臣丁大全。
  丁大全,字子万,镇江(今江苏)人。他长得“蓝脸鬼貌”,所谓相由心生指的就是这种人。在私人方面,他给儿子聘妇,发觉女孩儿很漂亮,就夺媳为妻,收入房中。公事方面,丁大全做到了御史,觉得宰执近在咫尺,可以盼望一下。
  于是他去巴结当时的宰相董槐。董槐自认清流,早就看他不顺眼了,直接赶走。丁大全大怒,当天夜里私用御史台牒,调动100余名禁军,手执利刃闯进董府,抓出董宰相,呼啸出城,到了野外,扔下就走。董宰相只好半夜三更一个人慢慢往城里走。
  天亮了,终于熬回了临安城里,罢相制也颁布了。董槐下课,连职务加名誉,被双重打击。之后丁大全堂而皇之地上位,如愿当上了宰执。
  这就是理学盛行时期的南宋,试问理学家都在干什么,理学的正确性纯洁性监管性都在哪儿?!理学,好一个笑话。
  阎贵妃、马天骥、丁大全、董宋臣,这四个坏人在赵昀的中后期祸乱南宋,朝堂上的公务员对他们无可奈何,民间更伤不了他们半根毫毛,只能用些小手段发泄怒气。有人半夜在朝门上大书了八个字——“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