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7 12: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三十七章 燕国复仇记(上)-1
从燕昭王即位的那一天起,他就矢志复仇。
“多难兴邦”,对燕国来说,确是如此。在战国七雄中,燕国一直是最弱小的国家,尽管号称是“万乘之国”,但长期以来在军事上乏善可陈。公元前316年,燕王哙在权臣子之的步步紧逼之下,被迫将王位让出来。然而子之在位不到三年,燕国便爆发内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以名将匡章伐燕,短短数月的时间,便吞并燕国,燕王哙也在这场战争中身亡。在诸侯的干涉下,齐国独占燕国的计划破产,被迫撤军。公元前311年,赵武灵王把入质赵国的燕国公子职护送回国,成为新的国王,他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燕昭王。
要重振破碎河山,这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可是燕昭王并没有知难而退。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广招人才。战国时代,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人才是密切相关的,燕昭王深知此理,他效仿秦国明君秦孝公,开出优厚的条件,招揽天下英才。
当时燕国有一位贤人,名唤郭隗,燕昭王召见他并说道:“我们国家不幸发生动乱,齐国乘机袭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弱小,兵力不强,不能够报仇雪恨。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共同治理国家,以洗刷先王蒙受的耻辱,这是我的心愿。先生如果发现可用的人才,我一定要亲自事奉他。”
郭隗答道:“大王如果一定要招揽贤人,就请从我郭隗开始吧。这样比我贤能的人,就会不远千里而来的。”燕昭王便为郭隗修建了一座房子,并且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其实郭隗并不是一个十分出众的人,他之所以毛遂自荐的原因,就是给燕昭王树立起一个礼贤下士的标榜。如此一来,比郭隗高明的人,岂能不从四面八方涌入燕国呢?
事实也是如此。当天下士人得知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求贤才时,许多人便不远千里前来,为燕国的复兴献计献策。在燕昭王所招揽的英才中,最重要的有以下数人:苏代、乐毅、剧辛、邹衍。苏代的故事,前文已叙述,这里说说其他这三个人。
乐毅是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原是赵国人,是魏文侯时代名将乐羊的后代。由于出身将门之家,他自小便刻苦研究兵法,富有谋略。不仅如此,他也是一位道德素养很高的人,年轻时就以“贤能”闻名于赵国。后来,有人把乐毅推荐给赵武灵王,成为其麾下的一名参谋人员。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在沙丘之乱中被赵成、李兑害死,当时国内无人敢为其喊冤。乐毅不想与弑君者共事,便离开赵国,前往魏国。魏昭王虽然收留了乐毅,可是并没有重用他。正当乐毅心灰意冷时,一次出使燕国的任务改变了他的人生。当他作为魏国使臣抵达燕国时,燕昭王以贵宾的礼节待他。
燕昭王为什么如此厚待乐毅呢?这是有原因的。
当初齐国吞并燕国时,引起赵国等邻国的担忧。乐毅向赵武灵王献上妙计,以赵国“河东之地”交换齐国“河北之地”,造成齐国欲向中原扩张的假象,以促成诸侯联合起来反对齐国。乐毅这样做,是为了赵国的利益,可间接帮了燕国一个大忙,正因为诸侯们联合反齐,才有燕国的复国。从这点说,燕昭王对乐毅有感激之心。另外还有一点,燕昭王早年曾以国家人质的身份呆在赵国,对乐毅“贤能且好兵”的名声应该略有耳闻。燕国最缺的人才,便是一个能统兵打仗的大将了,如今乐毅自送上门,燕昭王能不挽留吗?
燕昭王的诚恳终于打动了乐毅,他选择了留在燕国,帮助燕昭王打点军事上的事务,而这正是燕国军力得以崛起的主要原因。
剧辛是燕昭王收罗的另一名军事人才,关于他的生平,史料很简略。他与乐毅一样,同样来自赵国。当时燕昭王贴出招贤榜,广揽天下英雄,剧辛遂前往投奔。此时剧辛的年龄应该不大,因为他在公元前242伐赵时战败身亡,距燕昭王去世已经过了三十七年。剧辛是燕国重要的将领之一,曾作为乐毅的副手参予指挥伐齐之战。
邹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一代哲人,是战国时代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原是齐人,在齐宣王时代,就学于稷下学宫,并以“五德终始说”与“大九州说”名闻天下。邹衍入燕时,燕昭王亲自拿着扫帚,为他扫地开路。一个国君能以如此谦卑之心来礼待贤人,在古代君王中,恐怕只有燕昭王一人了。对比一下燕昭王的谦卑与齐湣王的傲慢,我们就不难知道为什么燕国能反弱为强,而齐国却转强为弱。燕昭王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以供邹衍讲学之用,并尊他为师,亲自到碣石宫听他讲学论道。
与乐毅、剧辛不同,邹衍对燕国的贡献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经济上。燕国虽然号称“万乘之国”,可是国力并不强,此中的原因,是燕国的经济基础差。在战国七雄中,燕国地处北方,纬度最高,气侯严寒,有很大一片土地尽管土壤肥沃,可是易形成冻土,不能种植庄稼。邹衍对农学颇有造诣,我们也搞不清他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可能是引进良种,或是是改进耕作法,使许多荒地也可以种植黍,这样就大大缓解燕国的粮食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