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30 13: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二章 红军不怕远征难
尽管红军打的非常英勇,尽管彭德怀、林彪在强敌面前最终完成了任务,但不可否认,这是一场失败,甚至是一场大溃败。好在进入湘西山区后,军事压力减轻了。两广的地方军队确信共产党军队不会进入他们的地盘,便掉头回去了。湘军似乎只是在红军的后卫虚张声势地骚扰一番而已。只有薛岳率领的国民党嫡系军队继续与红军齐头并进,但他们也避免与红军交战。代替敌人枪炮威胁的是湘黔高原的天然障碍,险峻的山峦,危险的河流,还有部队的极度疲劳,食物的匮乏和少数民族的敌对情绪。
敌人已经在通往红二、六军团的路上集结了20万重兵,于是红军被迫放弃原来的行军计划,改道进入贵州,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这算是一个前敌扩大会议,与会者包括了与红一方面军在一起的中央政治局领导、中革军委领导和所有高级将领。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率先向博古发难,指出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是错误的,从第五次反围剿到湘江之败都是以博古为首的军事最高当局错误所致,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中共三大常委之一的张闻天力荐毛泽东重新出山,而以彭德怀、林彪为首的一线将领也要求毛泽东来主持军事工作,最后大会决定,张闻天接替博古的职务总负责,博古、李德下台。毛泽东协助周恩来主持军委工作。
原来的“三人团”只剩下周恩来一个,且遵义会议明确了毛泽东协助周恩来工作,因此看起来周恩来成为了军事最高领导人,但周恩来很清楚中央红军的沿格,知道毛泽东在这支部队沿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知道毛泽东在这支部队中的威望,因此聪明的周恩来很快就主动的和毛泽东调换了角色,成为了毛泽东的助手。而掌握了军权的毛泽东很快又将党、政大权集于一身,从此再未真正交出过权力,直到1976年逝世。
从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到被迫长征这部分的历史主要来自当事人的口述,因为文字史料本来就少,而且不多的史料也在漫长且凶险的长征途中散失了。而绝大多数口述历史的人都是党内斗争中胜利的一派,1973年出版的李德回忆录《中国纪事》,可算是失败一派唯一的声音,有趣的是很多事情,事实部分大家没有分歧,但评述却大相径庭。
关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问题,李德认为,毛泽东没有出过国,也不懂外语,因此毛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长征之前)仅限于为数甚少的中译本,而这些中译本本身也有很多错误,这就导致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极其片面、肤浅甚至错误。比如马克思主义说的无产阶级指的是产业工人,所谓无产阶级是领导阶级,意思是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而毛泽东将其曲解了,把大量落后的农民也算做了领导阶级,而红军更是农民武装,这就注定了毛泽东所领导的部队,缺乏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而胜利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也并非完美的,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展和完善,而毛泽东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上面这个问题,依我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是认可后者的,毕竟毛最后获胜了嘛,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确实有不完善的地方。后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似乎让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恐怕不单纯是完善的问题了。
但还有些事则在事实部分都截然相反,让人感觉历史真的很会开玩笑。
关于土地革命过火的问题,胜利者认为是以博古为首的党中央“左”倾错误所致,而毛泽东在极力的纠偏。李德却认为“毛由于过去的,特别是对富农和中农的左倾宗派主义的错误,由于土地政策和恐怖统治而受到严厉批评”。
关于第五次反围剿,胜利者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路线所致,如果坚持前四次的打法,诱敌深入,则不会出现如此惨痛的局面。李德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反对过毛泽东的“诱敌深入,然后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办法,“但是面对敌人的‘堡垒政策’,该如何实现运动战,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并没有回答……”,敌人只要不放弃“堡垒政策”我们就无法诱敌深入,而事实上“最近三个月的经验证明,敌人连做梦都没有想过要这样做”,“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点我相信李德说的,原因咱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面对国军坚定的“堡垒政策”,诱敌深入无异于痴人说梦。
关于战略转移(长征),李德说是他多次提出不能再打了,要转移,而毛泽东阻拦,认为还是有机会在苏区打败敌人的,以至于失去了最好的转移时机。关于这一点,胜利者语焉不详。但我认为李德在推卸责任,因为连他自己也说,这个时候的毛泽东是没有权力的,那么他即使发表了意见,采纳与否的权力并不在他,责任就更合他无关。
关于“叫花子搬家”的问题,胜利者说是博古他们的错误所致,李德说是周恩来安排的。这点上我看应该算是一致的,因为所谓“博古他们”,就是指“三人团”,只不过后来周恩来成为了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和终身的助手,这个责任就交给博古扛吧。
关于毛泽东和王稼祥、张闻天的联合,也就是所谓的“担架上的阴谋”(或阳谋),胜利者说是在长征甚至是在湘江之战后,几个人才达成的一致,而李德认为,他们三个在长征之前,就开始相互串通了,目的就是分裂党。
关于毛的人品,胜利者用最美好的词汇进行了褒扬,而李德则咬牙切齿的说道“凭空捏造、污蔑诽谤是毛主义阴谋政治的一个典型例子,其荒谬程度真是无以复加”。
当然,双方在说法上,还是有共同认可的内容的,而且我认为这个共识对我们今后要讲的故事很重要——毛泽东在军内威望很高,那些将领们愿意听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