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蒙古之威征八方》:蒙古帝国最远都征服到那里?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守阳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1: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晚金悲歌二
  速不台再次进围,可在这之前,哀宗可没有天真的以为真就和谈了,而是急招武仙,邓州行省完颜思烈,巩昌总帅完颜斜虎合兵支援京师.三位地方实力人物也真是有忠心,有操守,没有趁国家大乱,自己打自己的小算盘,都听召赶了过来.先赶过来的是武仙和完颜思烈,武仙给思烈传信,意思你先扎营等我,咱俩汇合以后一起进军.思烈着急,没听,自己先走一步,哀宗还派枢密使赤盏合喜前去接应,在京水,思烈部被蒙军阻截,结果不战而溃.其实速不台也不是真和谈,他是要等变化.

  此时不得不让人感叹三峰山之役以后金国兵无精兵,将无良将了.武仙和思烈两军总计得有20万军队,但一点指望不上,武仙听说思烈被击溃了,他连打都没打,又消停会留山呆着去了,赤盏合喜听说完颜思烈兵败,率兵扔下辎重逃进了汴京.武仙可以说对金朝还是忠诚有嘉的,不过和斜虎,思烈他们不同,他们本身是女真贵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忠的比较纯粹,武仙是自己先保障好,再谈忠于谁的问题.

  接下来汴京可就陷入了绝境,外援被击退,速不台开始围城.城内陷入粮绝援尽的局面,首先的保障军队粮食供给,不然不是能不能打仗,战斗的问题,人饿极了什么事可都能干得出来的.外面肯定运不进来了,唯一的办法只能在城内百姓中征粮.八月初开始设立扩粟局,中国的文字真是伟大,明明是个征粮机构,改一改叫扩粟,显着温柔多了.

  名字温柔并不等于行动也温柔,征粮肯定会引起百姓的反弹,但征粮的官吏说的很直接,粗放;如果粮没了,就抓你们的老婆,子女做军粮,看到时候你们还吝啬不.具体手段上,开始还不算残酷,有点自愿捐献的意思,慢慢发现这法子不行,御史大夫完颜合周献策说,必须得采取强硬措施,每户定量,成人只允许存一石三斗的粮食,儿童减半,多余的粮食全部上缴.如果这么征,粗算先来可得百万石的粮食.如有人藏匿,严刑峻法侍候.

  其中有一家就剩一寡妇和老母二人,献了六斗豆,其中发现参了三升的篷子,就被征粮的官吏抓起来游街示众,这寡妇说;我丈夫战死了,剩下我和姑婆.不能够奉养姑婆.参这些篷子是自己吃的,而且我交侍候这三升篷子是六斗豆以外的.官吏根本不听她申辩,当众杖死,这可把大伙吓坏了,有的人家干脆把多余的粮食扔了,相比饿死还要一段时间,存着粮是马上死.

  有人跟完颜合周反应这些事,他说;京师危急,是保存国家呢?还是保存百姓呢?从此以后无人再敢替百姓说话.百姓家里无粮,没多久就开始发生饥荒.很多都饿死了.哀宗也看不下去,拿出一些粮食做粥救济,但是狼多肉少,僧多粥少,根本解决不了太大问题.发展到最后开始人吃人.这种情况下看来不用蒙古攻城,也难坚持多久.

  情况危急到哀宗不得不重新考虑出京的事,这个事在前一段就提上日程,可是被杀蒙使事件打断了.在速不台答应和谈不久,哀宗又重新启用完颜白撒,完颜白华,在刚停战的时候为了平息民愤罢了白撒的官,其实按舆论的意见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因为都是他消极抵抗才导致这么被动,其实大形势就在那,白撒就算在努力结果也不一定好到那里去,这哥们前半生太顺了,后半生成了职业背黑锅的了.

  是哀宗力保但是又不得不处分,就给他罢官了,现在哀宗急切的感到身边缺人才,就有启用了,把 白华召来讨论下一步咋走,白华献计说;现在京边 耕种都废了,粮食眼看就要用尽.四外的援军也指望不上,皇上不如出外就兵,和蒙古人打好招呼,我们出去可不是收整兵马.汴京留下荆王守纯做监国,一切事物由他代理.

  这么安排让我们想起宣宗当年迁都.但是细想起来情况略有不同,那时候迁都,眼看着是自我放弃.今天皇上出京到不失一个好办法.汴京眼看着无所作为了,如果皇帝出去了,一方面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聚集外面散落四处的金军,反而能使上力.京城就剩下遗老遗少,你们蒙古看着办.

  这个想法让哀宗心活了,决定走,但是往哪里走大伙就纠结了,主要是三派意见,一;往东去归德(今河南商丘),二;往西邓州,三;别走,还有一派是直接出城和速不台决战,这个想法可以忽略不计.其实主流意见都是去邓州,邓州是个好地方,南连荆襄,西靠蜀地非常安全,.北,东有河洛为屏障.这地方可不止他们惦记了.

  邓州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就是侯国邓国的所在地,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高欢进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躲避高欢的锋芒要迁都邓州,后在大臣的进谏下去了西安,从此西安在西汉以后慢慢又重拾政治中心的地位.

  唐朝初年由于长安总是受到北方突厥的威胁,打算迁都邓州,后来被李世民否决了.唐朝末年唐昭宗时期国家军阀割据,又一次提出迁都邓州,由于朱温的原因没能成行.

  北宋末年,宋钦宗眼看这金军南下,汴京不保,很多大臣就提出先迁到邓州,目的是以后能去长安定都.邓州作为一个过度.但是议而不决,最后没成行北宋就亡了.南宋高宗时候,面对金国的逼人气势,就面对着往哪里逃的问题,大臣提出,长安是首选,其次是邓州,最其次是健康.最后的结果是被金军逼得跑到了海上了,连健康都没站住,落脚杭州,并且在杭州湾随时备着几条船,时刻准备着逃跑.

  哀宗这次惦记邓州是历史上第六次.虽然想去邓州,但是速不台大军主要布防在西面,根本过不去.到了最后还是决定不下来,但是城中已有传闻哀宗要弃城出走,只能先出城再说了.和城里军民不能说是走,而是出城召集天下兵马与蒙军决战.老妈和媳妇是带不走了,一方面这一出去前途未卜,在一个这样做太明显,恐城里军民不稳.

  临走留下完颜奴中为参政兼枢密副使,完颜斜捻阿不为枢密使,撒合城东元帅,术甲咬住为南城元帅,崔立西城元帅,孛术鲁买奴北城元帅,完颜合周全权负责内宫事物.和老妈,媳妇告别以后,出城打算直接奔汝州,后奔邓州,这个可相当冒险,因为速不台主力都在汝州,此时还没有对汴京实施全面合围.但是一出城,各地来勤王的部队就汇集过来,其中最主要的是完颜斜虎.

  完颜斜虎咱们前面提过,本来上次哀宗召集的三支主力军之一,他因为在巩昌(今甘肃区域内)到的比较晚,正好赶上这个节点.完颜斜虎说西边去不得,三百里之内无井灶,没办法补给,于是临时决定向东.到了黄陵岗哀宗和群臣开始坐下来商议具体去哪.白撒是意见是去归德,然后收复山东东平,在河北打开局面,蒲察官奴提出卫州有粮,不如先拿下卫州.白撒说京城都保不住了攻下卫州有什么用?

  哀宗决定先攻卫州,不知道哀宗怎么考虑的,这卫州在黄河之北,陕西和河北都已经是蒙古的势力范围,根本没啥作为.有位大臣苦劝哀宗;成败在此一举啊,卫州绝不可攻,但是哀宗主意已定,此时各地兵马来汇,总计有十多万,可以看出此次哀宗出京的做法还是正确的,就看下一步怎么操作的问题.

  但是卫州城此时是史天泽驻守.绝对是个硬钉子.连攻三日没有进展,史天泽鼓励大家,坚持住,蒙军马上就会来支援.果然蒙古军有三千骑兵来援,但是被蒲察官奴的忠孝军给击退.此时蒲察官奴已经是忠孝军的首领.接着蒙古大军后续部队相继开过来.白撒是主帅,一看蒙古大军就慌了,决定撤军,史天泽趁机和蒙军追击,在白宫庙附近接了一战,大败,白撒干脆弃军逃走了.哀宗此时驻扎在蒲城附近,白撒见着哀宗就说赶紧去归德吧,咱们败了,蒙军已经不远.哀宗慌乱中只带了六七个人,乘船逃往归德,连不少身边的侍卫都不知道.

  其实金军只是溃败,并没有太大损失,缺少的是有效组织,可主帅先弃军逃走,接着皇上也没影了,剩下的金军还能怎样,大家散伙了呗.还好白撒沿途还聚拢了二万多散众.到了归德哀宗把所有罪责都推到白撒头上,被关进监狱,活活饿死了,这哥们背黑锅的职业历程终于告一段落,其实攻打卫州不是他的主意,但是指挥战斗绝对是他的责任.没办法,这哥们的能力撑不起他的野心,不是我不想做,是我真的做不到啊.

  这个消息不但震动了速不台,同时也震动了汴京城内.速不台一时不小心让哀宗出了城,而且闹出这么大动静,赶紧聚集兵马把汴京又一次围了个水泄不通.城内因为这个消息可就出现骚乱了,崔立杀了其他几位留守重臣,并逼迫皇后 立梁王为监国.他杀其他几位留守重臣的理由很简单,他们眼看着汴京人民水深火热,不作为.
  他自己宣布自己做平章政事,弟弟做殿前都点检,军政大权哥俩操控了,其他自己哥们亲信,也都安排在各部门.并开始着手和速不台和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1: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晚金悲歌三
  崔立向速不台伸出橄榄枝,速不台当然乐见其成.崔立秘密出城和速不台见面,速不台接待的也很隆重,崔立也就势认了速不台为干爹.回城后,那些跟随哀宗去了归德的大臣等的家属可就来罪受了.当然也包括城里的富人,他使出各种手段,唯一的目的就势搜刮钱财.

  1233年4月,太后,皇后,,梁王,荆王,诸妃嫔,宗室男女总计500人,衍圣公孔元措,名儒梁陟,宗教人士,医疗界人士,各种手工艺者,全都被送到速不台处.速不台杀了那些宗室,其他人等都送往蒙古新首都哈剌和林 ,速不台入城后奏请窝阔台屠城,因按蒙古习惯,凡攻城不降,矢石一发,则屠城.意思就是我打你,你立马服了,这个就是表现很好的,最好我没发威呢,你就服了是最好,比如畏兀儿.如果我打你,你敢还手,那么你的结局就是被打死,无论中途发生什么.哪怕你认罪服软的态度再好在恳切都是枉然,晚了.

  速不台不是奏请皇上如何处置汴京,而是请批准屠城.因为攻打汴京耗时太长,损失太大.窝阔台刚接到奏报,还没等批准,耶律楚材就匆匆赶来.说;咱们辛辛苦苦这么多年,虽然打下来的是土地,实际上是是征服土地上的人,,得着土地,上面要是没人,这土地得来何用?这个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中国人以前不但对没人的地方不感兴趣,基本对于不适合农耕的地方都不感兴趣.儒家就是以农为根本的.

  这些儒家大道理,窝阔台总是听耶律楚材唠叨,这个时间久了,就跟现在每天都说学雷锋,五讲四美,好好学习似的,成了口号,对人思想,意识,已经一点作用不起,很可能还起反作用.窝阔台没答应,他没感觉出汴京城里的人都杀光了 对他有什么影响.

  耶律楚材看这招不管用,马上转变策略.;您看咱们平时用的弓箭啊,铠甲啊,金银玉器之类的,能打造这些的匠人都在这个城市.咱们需要钱,可有钱的和当官的都聚集在汴京,您说您把他们全杀了,咱还能捞着啥了?这么一说窝阔台就明白了,原来屠城损失这么大,得了把皇室宗亲的都杀了其他人免了.所以说表述方法很重要,别老埋怨别人不理解你的意图,很可能是你的表述方法有问题.

  汴京当时还活着的人数在一百四十万,因为耶律楚材的一番努力都得以保全,这一张嘴,可抵十万兵.但是遗憾的是耶律楚材的哥哥耶律善才死活不投蒙古,投河自杀了.哥俩的选择截然不同,对与错后人评说吧,个人选择不同,本山人倒是觉得耶律楚材用自己 能做到的为天下苍生造福,比臣死社稷要来的有意义是多.

  哀宗到达归德后,白撒死了,只能重用归德总管,石盏.女鲁欢,虽然女鲁欢是金国老臣,但毕竟常年在外任职,哀宗并不是很了解,其实此人是很有能力,又很忠诚的人.但时间短哀宗并不敢信任,但是白撒已死,身边得有一个信得过的人,蒲察官奴越来越引起哀宗的注意.因为此人确实非常精明强干.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有胆有识.

  这里我们不得不介绍介绍这个人,前面我们简短说了一下,三峰山之战后他跑南宋去了么,怎么这会和哀宗在一起,等于进了中央领导班子了.原来他在襄阳混的还不错,但是当听到汴京被解围的时候,他就开始动心思回金国了.他又开始忽悠襄阳的制置使,说我有办法拿下邓州并交给大宋.这位制置使当然乐观其成.就答应他去邓州.但邓州金国元帅并不信任他,埋伏好人打算收拾他.

  这让蒲察官奴很上火,本来留在宋是暂缓之计,这次是回到祖国怀抱,但金国对自己已经不信任了,他干脆回到襄阳借了五百骑兵,这位制置使还真借给他了.他回来在邓州周边小城抢掠了一些牲畜,回到宋,彻底得到信任,但是得到宋的彻底信任后,他突然带领手下对宋军袭击,并抢得三百匹马,回到了邓州城下,给邓州元帅 送去一封信,说明前后缘由,并留下了这三百匹马,就踏上了北上去汴京之路,哥要的不是马,不是你的收留,是让你看看哥不是投降叛国的孬种.

  蒲察官奴这一路北上,经过之地可都是敌占区啊,他身边有十来位兄弟跟随,不然他也完不成前面那些任务,就十几个人就敢偷袭宋军,竟然还抢了三百多匹马,这个不但要勇敢,还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极好的身手.那么咱在看看他们如何闯敌占区呢.

  这人不但勇敢,而且有急智,按咱普通话讲,贼奸.他把同事加战友忠孝军的提控姬旺绑起来,沿路就说是抓住忠孝军的提控了,要押送到总部.结果一路绿灯,这个不稀奇,很多影视剧里不都是什么乔装打扮混入敌占区之类的,他不但要顺利通过,还要在经过的敌区兵营里要吃要喝.你想想,如果你是个犯罪分子的话,你会去警察局吆五喝六的么,还不躲着点走.

  就这么一路进了汴京城,一时成为传奇,所有人不得不承认此人有智略,提拔他做了权副都尉,相当于现在首都公安局常务副局长.这哥们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并没有只关注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久,他率几百人偷袭蒙古大营,活捉回来一个回纥人,虽然战果不那么辉煌,但是这行为本身就很振奋人心.不久又出城袭掠了黄陵,八谷等地,抢回了不少,牲畜,粮食,财物.因此功,副局长转为正局长.

  接着他再接再厉,又一次带兵袭击了黄陵,差点俘获了镇州的蒙古大将.这个可让他声明达到了鼎盛.金国上下都感觉此人可用,国家危难之际,这样的人才不用,简直就是罪过.提拔做忠孝军的元帅,统领忠孝军骑兵.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在黄陵岗会议上哀宗非得要攻打卫州的原因了,因为蒲察官奴主张打卫州,按官奴前面的战绩来说他的判断足可以左右哀宗的决策.

  不过从这哥们的一系列经历来看,他确实是个人才,不过呢,人才是分类的,世界上没有全才.只能说在某一方面这人表现突出,官奴这人,有胆子,有急智.前面几次成功经历视乎也很熟悉,那就是特种作战.但并不代表他有政治家的眼观,可战略家的对局势的判断.哀宗在关键时刻问错人了,官奴这种人,就是你有啥具体任务直接让他完成就是了.

  但是卫州一战,并没有让哀宗有清醒的认识,只是把白撒杀了,官奴反而得到了重用.到了归德,石盏女鲁欢提议归德城小粮少,供养不了这么多军队,应该把军队分配到周边几个人城,以减缓压力.这让哀宗很不爽.你把兵都转移出去,谁保护我啊?但是这意见也确实是实际情况,再说猛的来到人家地盘,毕竟得尊重一下地主的意见.但是哀宗警告官奴,小心女鲁欢这人.

  但熟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久了哀宗就会品出谁才是自己可以依靠的人.这就得从官奴的出身和性格说起了.咱倒不是有出身歧视,和地位歧视,但是一个从来没有拥有过权利的人,突然几个月之内,就从一个底层军人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突然转变一般人很难适应.如同一个一直粗茶淡饭,之恩能够维持温饱,并且每天都在为第二天的吃饭问题发愁的人,突然让他吃上鱼翅鲍鱼的大餐,这人就很可能吃出毛病.老百姓常说的土包子开化估计就是这情形.

  官奴就是这个刚得着大餐的人,具体表现为,做事比较张扬,藐视一切,说话武武喧喧,没大没小.想象一下,一个领导要是摊上这么个下属,会是怎样个心情?心情不爽也不是大问题,问题是,这人掌握着你公司命脉,公司的未来也要指望着他,不能开除,不能降职减薪,你说你这当领导的闹心不?

  哀宗就是碰到这状况了,但此时官奴只是有点嚣张而已,并没有什么太恶劣的行为,但已经让哀宗赶到不舒服,但是另一位自己原来不太了解的女鲁欢可就慢慢让他了解了,人家那是真为国家社稷考虑,都是在替哀宗操心,哀宗不是昏君,他不会没感觉.慢慢的在开领导班子会议,哀宗就只找女鲁欢和女鲁欢的手下马用.

  女鲁欢是文官,主管行政,具体军事事物由马用负责,前面提到大部分部队都被分散到周边城市,归德城里,就只有官奴的四百五十名忠孝军,和马用的七百人.本来呢,这忠孝军就跟其他部队有矛盾,因为忠孝军的待遇高么,就像一个班的优秀生总是被老师照顾,当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嫉妒,这还不仅仅是名誉上的,还有实实在在的工资待遇的差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1: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晚金悲歌四
  本身就存在矛盾,哀宗的冷落,让蒲察官奴也感受了待遇不同的心理落差,这感觉也很不好,但是他不会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考虑问题的.他不能怪皇上变心了,怪只能怪石盏女鲁欢和马用,如果没有你俩皇上不会对我这样的.他就不想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导致皇上这个态度.

  哀宗很敏感,发现势头有点不对,归德城里就这么两支部队,如果他们闹内讧,恐怕受伤最重的是自己.他命尚书省摆宴,为二人和解.没想到这个本不是鸿门宴的宴却真的成了鸿门宴,马用很傻很天真,认为皇上下旨安排的和解宴还会有什么问题呢?有问题也不会发生在今晚,但是官奴这种地痞流氓出身的人,没有受过科班出身人的洗脑过程,也就没有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思维没有限制,从来不按规则出牌.

  在马用完全失去警觉的时候,官奴下手了.官奴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哀宗的行宫也被看守起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马用被杀,归德城内可就无人能制衡这位大爷了.他开始大开杀戒.石盏女鲁欢首当其冲.被杀后,家被操.在归德的官员上上下下被杀了三百多人,军民被杀的三千多人.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叛乱,金国本就已经病入膏肓,这次事变无疑让金国再次大失血.卫绍王和胡沙虎的那一幕再一次上演.

  事变当晚,官奴带兵入行宫见哀宗;女鲁欢等人叛乱,已经被臣杀了.哀宗有什么办法,这个乱世什么都是假的,实力才是真的.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在乎实力.哀宗很明智,这时候你不能刺激他,否则连你一块做了,他当皇上,别以为他不敢.咱说过,这人思维没有框架限制的.

  哀宗封他枢密副使,权参政知事.这次真的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他并没有冲昏头脑,在料理的政敌以后,真的开始着手国家事务,和哀宗俩人合计,哀宗说;你母亲现在在蒙古人手里,能不能靠这个关系,研究一下和谈呢?官奴的母亲是在攻打卫州的时候落入蒙军手里的.哀宗提这个计划,不知道他是真想和谈还是设计算计蒙军.哀宗的具体想法不得而知,不过官奴有自己的算计,他是要设计拿下蒙军,因为此时蒙古大将忒木得已经率军来进攻归德.

  派人去和忒木得洽谈,说我可以劫持哀宗出降,忒木得还真信了,不但放回了他母亲,还派来了二十人的使团,在接待过程中,官奴不断刺探蒙军的情况.之后他做了一个详细的进攻计划.但他忽略了一点,他手下的那些忠孝军可不知道他的实际打算,以为他是真要投降.一个张姓忠孝军都统,率一百五十名忠孝军战士,把官奴的官邸给围了,质问他;你想把皇上绑了投降蒙古人?我们可都是蒙古人不能宽恕的人呢,你让我们以后去哪里?

  官奴第一次感到了恐惧,他手下这些弟兄他再熟悉不过,惹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赶紧出来解释;误会了,误会了啊,我怎么会投降蒙古呢?我这是设的计谋,我都计划好了,这么这么这么办..............如果你们还不相信我,我把老娘压在你们这,要是我真的投降了,你们把我老娘杀了,我绝无怨言.

  五月五日晚,官奴和所有忠孝军战士做好了准备,竟然都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枪,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详细记载了带有火枪,估计在前几次忠孝军与蒙军正面对决中也是标准装备,难怪战斗力如此之强.看来武器的先进程度对战斗力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全军整装完毕,目标归德城北的蒙古撒吉思卜华部.这部蒙军就在河边扎营,官奴做好了部署,两面夹击.也真难为了这四百多人.哀宗就在归德城楼上观战,和官奴商量好了如果战败,哀宗马上乘船向徐州逃.

  四更,大战拉开帷幕,本身蒙军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忠孝军 头一轮攻击用的是火枪,蒙军顿时大乱.接下来蒙军根本就组织不起来,完全被忠孝军砍杀的份.杀死多少不知道,但是光被赶到河里淹死的就有三千五百人之多.主将撒吉思卜华战死.这部蒙军几乎全军覆没.藁城元帅董俊也战死,蒙古这次损失可大了.官奴却又再创辉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归德之战.

  官奴再次被提升,哀宗把自己的御马赐给官奴.看似一片大好,但官奴的老毛病又犯了,随着胜利和 功业的增长,小野心也跟着膨胀了.以前膨胀还有其他大臣的制衡,现在没人能对他产生威胁,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哀宗,他俩之间没有缓冲地带了,正面冲突在所难免.

  此时的官奴自持功高,飞扬跋扈,朝廷上下大发淫威.严重到,官奴去亳州了,但是哀宗上朝,百官们谁也不敢上奏言事.明摆着是要架空哀宗,这到不一定是官奴故意的,就是他的权力到那了,加上他的性格也就必然导致这个结果,归德坊间可就有传言官奴要取哀宗而代之了.说他要把哀宗直接送给宋朝,取得前面背叛宋的谅解.

  哀宗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但又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自己痛哭哀叹;自古以来啊没有什么不亡的国家,没有什么不死的君主,但我就恨自己这么不知用人呢,竟然让这家伙给囚禁了.但这天下大乱,局势变换很快,归德这地方本就不是久留之地,只是暂时没办法,其实整个河南地界适合做首都的地方就少之又少,属于四战之地,外敌一来,别地方没咋样呢,首都先没了,各地方想抵抗也晚了.

  蔡州,息州地的元帅乌古伦镐请哀宗去蔡州,虽然也不是什么理想地方,毕竟距离前线,和蒙古人远一点.河南这地方就这么大,你还能上哪去.哀宗就势召官奴回归德,商议搬迁的事,其实这事官奴有他的计划,他打算去国安用的山东地界,然后进一步恢复河北之地.但哀宗一直觉得不切实际,没同意,这在自己地方都呆不住呢,还跑蒙控区去?不是自寻死路么.

  哀宗这次提出要去蔡州,官奴坚决不同意,他认为蔡州地方不可守,南面有南宋,北面蒙古在南下,两面受敌.他还是坚持去山东,俩人谁也不让步,不欢而散,官奴放出狠话,谁再敢提南下,杀.俩人的矛盾白热化了.官奴很愤怒,哀宗反而冷静下来了,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也没什么好顾虑的了,有你没我,有我没你.

  试问一下哀宗能成功么?历史上看,被架空的皇上想算计权臣的后果都挺悲惨.不是被弄死,就是被废了另立.但哀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因为第一;官奴没根基,而哀宗还是相当有号召力,第二;没根基也导致他没法培植自己的党羽,然后把自己党羽安排到关键部门,这才能掌控全局,或者说官奴没有这个政治谋略.


  哀宗是想干就干,找了四个人都是身边的近侍亲信,命人召蒲察官奴觐见.官奴很傻很天真,并没有当回事,就那么大大咧咧的来了,可能以为哀宗这是想通了?料定哀宗是拧不过自己的,一见到哀宗,哀宗就叫了一声参政,官奴本能的回了一声,他万万没想到,这是死神的召唤,这是哀宗定下的暗号,边上站着的侍卫,听见号令用刀从官奴的后面 刺进了他的肋下,哀宗也同时抽出剑砍向官奴.官奴不愧一员忠孝军猛将,连中两刀,竟然还是逃了,别担心,哀宗外面已经安排好人手,追上去结果了这位位子还没坐热乎的权臣.

  哀宗处理完蒲察官奴后,迁往蔡州已经刻不容缓,因为随着汴京陷落,中京洛阳也陷落了,本来洛阳一直在强伸的领导下坚守着,可完颜思烈失败后率十多万军民逃入洛阳,这不但没给洛阳带来生机,反而使洛阳陷入困境,洛阳本来已经在苦苦支撑,突然来了十多万人,这些人可都是要吃饭的.这还不算,完颜思烈听说崔立叛敌投降,汴京陷落,后又有蒙古人抓了他儿子要挟他投降,这哥们忧愤之中死了.他的副手接任他的行省职务,强伸行元帅事,这个副手可没有完颜思烈和强伸的思想和觉悟,这哥们开城投降了.

  强伸在慌乱中,率部出城,转战各地,但最终还是被擒,不屈而死.汴京和中京都陷落,归德还会远么?赶紧跑吧.来到蔡州后,哀宗并没有因为金国这么颓势,而自己颓了,他开始重新着集部众.重新组建领导班子.这种中央皇权的集权统治有一个好处,就是只要皇上这条命脉没断,那就是这个国家的根没断,才有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金国的主力和精英一次次被清洗,但是余下的人又被哀宗重新组织起来.

  徐州的完颜仲德被调往蔡州主持军政大局,完颜赛不被调往徐州,完颜仲德很能干,整顿军马,组织修固城墙,修理装备,兵威稍震,周边的很多部队也都慢慢聚集到蔡州,将领们都团结在完颜仲德周围.仲德军纪严明,赏罚有道.蔡州暂时又远离了蒙古的兵锋.暂时看似乎一切恢复了平静,这哀宗就有了点想法,毕竟家人都没了,皇后妃子们都去了蒙古,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男人么,总有点小需求,这个大家懂得.

  前一段,不是逃命,就是权利争斗,也没空考虑这些,现在终于有了段平静时光,内心的小欲望开始膨胀,和仲德研究,是不是给自己弄个大点的房子,选几个嫔妃啊.仲德及时给他泼了一盆冷水;陛下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惦记这个?蔡州也非久留之地,我以前就建议往西去,拿下汉中,进入蜀地,才能让我们得以喘息..

  仲德提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纵观当时的形势,只有拿下宋的蜀地(四川),是唯一金国能接续维持下去的办法,蜀地不但富庶,(宋朝的四分之一财政收入,三分之一的军粮,都来自这里)而且易守难攻,退可保全,进可争天下.并且四川的门户,三关,五州,都已经在蒙古借道时候破坏殆尽,这个绝对是不错的主意.哀宗赶紧派白华去邓州,并且联系武仙,因为武仙一直驻屯在西南方向.一切条件视乎都为哀宗准备好了,那么这个战略安排可行么?具体分析金国的条件应该是可行的,也是唯一的出路,但整个大局势已经不允许了,因为此时宋蒙已经达成了协议,共同灭金,蒙古答应成功后河南之地给宋朝,这个诱惑力太大,宋朝终于一改以前的模糊政策,旗帜鲜明的联蒙抗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1: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晚金悲歌五
  这要打开去西蜀的通道,武仙可就派上大用场了,他屯兵十万在西南,是当时金国最大的一支有生力量,哀宗也一直惦记能把他召到跟前,但自从上次支援汴京失败以后,他就在没有打算过真的去勤王,主要目的无非是打自己的小算盘,想保存自己的力量,和北洋时期的军阀想法应该是一样一样的。

  他一直挺忌讳到权力中心去,观察他的一路经历,基本和中央保持一定距离。但是这次朝廷有心要往西发展,这个和他不谋而合,他也没啥理由拒绝。往西打,没嘴自己独占四川称王,实在不行把哀宗迎过去 自己也是首功,到时候还不是出将入相啊,武仙是感觉挺有把握,有信心。

  那去四川就那么容易?首先遇到的对手就是孟珙,他俩并不陌生,因为前面已经交过手了,不过孟珙并没有占到便宜,以前咱们说过孟珙,他接手了他爹的那一摊子,主要驻守在枣阳,襄阳一带,之前因为武仙不但要向金地的邓州等地要粮饷,还惦记让宋朝也出点血,开始荆湖制置使史嵩之(丞相史弥远的儿子)以为是正常的贸易,后来发现,武仙的意思是要进贡,大怒,命孟珙出击收拾武仙,结果被武仙打了个大败,夺去了不少马匹和物资。

  这是孟珙接手枣阳防务后的第一次对外军事行动,但很不理想,以前大伙只知道他爹很厉害,对他也抱有很大希望,没想到初战失利。这也是武仙比较有信心的原因之一,另外武仙有十万部队,他号称二十万,估计是把家属都算上了。但是别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孟珙的实力是谁也不应该小视的。在之前本来孟珙有一次和世界顶级高手对决的机会。

  那就是拖累和速不台借道打三峰山的时候。宋朝守军连连失利四川和汉中等地的防务被破坏殆尽,朝廷急命孟珙率部去支援,但是没等孟珙到地方。拖累和速不台已经率军渡河到了金境,错过了这次对决,不过按当时的分量,孟珙还是初级选手,拖累和速不台已经是百战名将了,暂时还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经过上次的失败,孟珙痛定思痛,决定给武仙灭顶似的打击,他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信心,这信心和实力来自于他这些年没琢磨别的,就琢磨怎么行军打仗,天下的地形山川河流布局,哪里适合埋伏,哪里适合防御,就如同爱因斯坦每天脑子里都在寻思他那些理论和命题似的,加上他的天分,这想不成事都难啊。

  武仙的真正目的孟珙不一定知道,不过他肯定是密切关注着武仙的动向。武仙开始向西进军,派先头部队进入了光华境内(今老河口市原地已经成水库了),孟珙迎头痛击,这场仗没啥特殊的,就是硬碰硬的对战,没多少技术含量,武仙的先锋武天锡被斩,金军被杀五千多,被俘四百多,孟珙完胜。

  但这个并没有伤了武仙的元气,武仙的大部队已经进入光华境内,史嵩之问孟珙;如之奈何?孟珙很有把握的说;您放心,他们肯定走吕堰(今襄阳东北),到时候您给我八千人马,我保证杀退武仙。听他这口气可有点大啊,有点让大伙想到诸葛亮和刘伯温了,掐指一算,你在这等着,你在那呆着,到时候那谁谁谁的肯定来,然后你怎么怎么办。那是小说,咱这是史实,不带玩那么玄的。

  孟珙的自信来自于他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在根据地形布兵,吕堰这地儿,如果没有特意外的情况,是武仙必走的,知己知彼,孟珙做到了,武仙就跟一个买东西的碰到了一个孟珙卖东西的,在精也枉然。果然武仙走另一条路的时候遇到了孟珙安排的重兵,打不过去,这条道不让走,那俺就走另一条呗,条条大路通四川么。就这么走进了孟珙预设的吕堰之地。

  孟珙听说后大喜,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你武仙来了。四面出击,这时候武仙才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死地,前有大河,后有山险,如果没有敌军埋伏还行,就是路过呗,可这下不是前后夹击,两面受敌的问题,是四面包抄。武仙急命撤退,孟珙几路伏兵一路掩杀,但由于兵力有限,想全部歼灭是不可能的,不管武仙吹也好吓唬人也罢,反正他人很多,孟珙只是荆襄部分兵马,想歼灭无异于蛇吞象。

  这次武仙部被杀五千多人,俘获民夫三万多,这武仙真是要搬家到四川的节奏啊。武仙退守到马蹬山。孟珙则直接北上,挺近邓州,邓州守将早已经被武仙榨干,又远离归德,蔡州,无力也无心抵抗,就势投降了,白华这时也在邓州,本是来商讨如何入川的,结果也跟着投降了,顺阳,申州,唐州,也都跟着降。

  现在就剩武仙退守的马蹬山。这马蹬山周边还有石穴山,岵山,王子山,方圆百里,山多林密,如何追缴可就成了难题,但正愁没有招,天上又掉下一个粘豆包。武仙的部将刘仪率部来降,这让马蹬山的难题迎刃而解,马蹬山的地形孟珙应该研究过,但是武仙的十来万部队具体怎么布置的,这谁知道啊。冒然进去,无异于送死,今天知道的人来了,武仙何愁不破啊。

  很多人会疑惑,怎么突然间这么多降宋的?第一呢;金,特别是金的南部和宋的文化差异不大,或者基本没有。有认同感。第二;就是这些人彻底失去希望了呗,人一旦失去希望是最可怕的,没激情,没动力。原来几个集团势均力敌的时候,你可以各为其主,但是当你沦落到极少数的时候,你就会怀疑自己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就如同民国时候的四川土匪,后来发展的很正规,不在烧杀抢掠,而是开始收保护费,一旦你交了保护费,不但保你一路畅通无阻,就是你家里平时的安全人家都负责。其实这么看政府干的不就是这么回事么。但是你土匪就是土匪,当兵的来剿灭你,你还是得跑。都拿枪,都干着收点保护费的事,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合法性问题呗。

  刘仪的归降是局势立刻明朗化了,胜负基本已成定局,因为武仙的底,孟珙已经完全掌握,而孟珙的底牌武仙可一点不知道,等于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你的人数越多,目标反而越大.孟珙听取刘仪的建议,步步为营,个个击破的战术.武仙在马蹬山周边分九寨屯驻,孟珙把首先两个目标定在了离金寨和王子山寨.

  第二天先命一部分部队装扮成金军,混入了离金寨,接着在寨内制造混乱,后里外夹击,大破离金寨.王子山寨,是偷袭,月黑风高夜,宋军潜入王子山寨,主帅是个年轻人,觉大,正熟睡中,被杀.整个寨群龙无首,孟珙顺利接手.这两仗打的巧,打的漂亮.孟珙的军事艺术开始迸发出来了.

  接下来直击马蹬山.但从侧面留下一条生路,并设下伏兵,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有点熟悉,和三峰山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场仗打的很惨烈,双方都损失惨重,山上可谓尸横遍地,但金军被逼到设有伏兵的地方时,战况立刻扭转.最后,这几寨剩下的一万多人都投降了.孟珙没有就势向前,而是回头拿下了孤立的沙窝等寨,一日三捷,武仙的九寨此时只剩下两寨.孟珙命刘仪去劝降了剩下的两寨,武仙可就剩下自己一部了.

  看前面孟珙的手法大有围棋高手精妙.武仙眼看大势已去,眼看四周,只有岵山地势险要,可以居高临下防守,率队上岵山,可你武仙感觉这地方不错,孟珙就会感觉不到么?孟珙早已把几步棋都看出去了,早就在岵山做好了埋伏.武仙率部爬到半山腰,伏兵四起,武仙包括金军都没有思想准备,顿时大乱.死伤无数,大将兀沙惹战死,所有辎重都丢在了岵山.

  此时的武仙大有当年曹孟德赤壁之后逃亡的感觉,怎么孟珙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总是先我一步?但武仙并没打算投降,率领残部,打算退守商州,但临时退守到石穴寨,我们前面说过,马蹬山周边有岵山,王子山,还有就是石穴山,孟珙可不想给他留下喘息之机,要痛打落水狗.

  但此时刚下过雨,天也没有放晴,这个山里可以想见,是相当难行军的,部将们就劝孟珙是不是可以等一等,孟珙没同意,就是要出其不意,敌人越是认为不可能的事,就是咱们应该做的事.比如当年为啥红军能突出国军的重重包围,除了国军的内斗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你国军越是认为不可能的,我就去做.

  孟珙亲自上马指挥进攻,这最后一击彻底把武仙部击垮了,武仙慌乱中,换上士兵的衣服,带着几个人逃了出来,剩下所有人不是被击毙的,就投降了.孟珙并没有能亲手抓住武仙这不死的小强,但武仙已经穷途末路,竟然在逃跑中遇到蒙古兵,被杀.这位枭雄终于结束了他混乱的一生.而金国最后一支可以依仗的力量也就这样灰飞烟灭了.这场战役发生在1233年的8月.

  此时的南宋已经和蒙古彻底达成了协议,一改以前模糊摇摆不定的政策.为什么呢?理由也很简单,宋朝的当政者是理宗和丞相史弥远,此时的理宗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上位完全靠史弥远,否则没这个16岁以前还是个屌丝的理宗什么事.因为宁宗留下的太子一直看不惯史弥远的擅权,发过狠,要是上台就收拾他,史弥远怎么会给你留下这个机会呢,就把现在的理宗扶上位了,这在宋朝历史上很罕见的.有宋以来可没出现过类似汉唐的权臣,想立谁就立谁,想废谁就废谁.史弥远并没有专横到那个地步,宋朝的文臣还是有底线和操守的.他只不过是和皇后串通,改了宁宗遗诏而已,就这样也给他留下极坏的名声.

  理宗本来的地位就低,再加上全是史弥远的功劳,势力也盘根错节,理宗干脆来了个甩手掌柜的.啥也不管,你史弥远爱干么干么.所以中央的政策基本就是史弥远拍板.宋朝的文臣们也不像宋朝的政策一样模糊不清,他们很明白如果金国完蛋了,很可能下一个就是宋.重蹈当年宋辽金的覆辙,但是碰上金宣宗这个二百五,你有什么办法呢?当然当初宋断了岁币责任在先.

  所以宋的模糊与摇摆是有原因的,想联金,最后闹的不可开交,蒙古可一直在主动联系宋,但宋一直有这个忌讳,就怕养虎为患,但是又不敢得罪深了,这样看上去就是不连,不盟,不抗.但现在时机不同了,金国眼看着就要倒闭,这时候不捞上一把可就没机会了,宋金可是世仇.

  还有宋本身就怕露怯给蒙古.让蒙古感觉宋很软弱,好欺负,那么原本不想打,也要试吧试吧.前面蒙古借道的时候宋军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堪一击么.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孟珙的态度.虽然孟珙已经初露锋芒,但是还没有打到左右中央决策的地步,事情是这样的,孟珙的上司不就是史嵩之么,而史嵩之是史弥远的儿子.史弥远重视史嵩之的意见,史嵩之重视孟珙的意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1: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言的结局
  此时的孟珙已经成为史嵩之的主要依赖对象,因为孟珙真的是可以依赖的人,此人不但有本事,而且守本分,在不久的将来他不但是史嵩之依赖的对象,也成为整个南宋依赖的对象,从京胡到大海的整个北方防御将都交给孟珙负责.之所以后来国际军事史界把他定性为机动防御大师,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奠定的.

  说他守本分是和大名鼎鼎的岳飞比较的.岳飞也曾经这么荣耀过,不过呢相比之下,岳飞是有理想有报复的,有理想有报复,又有价值观的人是很难操弄和左右的,因为他有他自己的行事做人的准则,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你很难用金钱和权利收买.而且个性极强,比如他的理想是收复中原,迎回二圣,这个口号太激动人心了,很高大上,收复河山当然是好事,宋高宗也当然愿意,不过这迎回二圣可就是宋高宗内心的痛了,你迎回二圣,到时候我上哪去?我回家种地去?但是岳飞的这个理想你还说不出个不字.这让高宗很憋屈.可岳飞就是不理解,没事就唠叨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估计每次高宗听了都心里堵一下,又不得不挤出微笑鼓励一下岳飞,你说的太好了.

  另外最让高宗头疼的就是岳飞爱闹情绪.几次和高宗叫板,比如当时和岳飞齐名的刘世光不打算干了,他手下很大一支部队,岳飞就跟高宗说,给我吧,给了我以后,我就可以夺回失地,迎回二圣.开始高宗答应了,后来一琢磨,这给了岳飞,岳飞的实力也太大了,恐怕要尾大不掉啊.就犹豫着一直没给,这让岳飞很不爽,几次三番的要,最后干脆撂挑子不干了,自己度假去了,等于罢工呗.

  想象一下,你是个老板,你手下一特能干的部门经理,你交给他一任务,但是他说你得给我多少多少资源否则我干不了,但是你手头资源都给他了,自己就不剩啥了,你就没给,结果这哥们撂挑子不干了,但是这任务别人还真没那能力代替,你说你这当老板的上火不?高宗当时就处在这情况下,最后拧不过岳飞还得派人三番五次的请.这就表示高宗服软了,但是同时心里的恨也就达到极限了. 岳飞几次三番的还干了几次这种事.有一次竟然还跟高宗提了立太子的事,你想想,宋朝对武将的戒心有多大,你一个在外手握兵权的大将,和皇上聊什么接班人问题,这有多大的忌讳.只能说岳飞很傻很天真,这人纯真到可爱的地步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岳飞这是不守本分.相反人家孟珙就接地气的多了,没看他说什么要吃匈奴肉,喝胡虏血之类的话,就是干好本职工作. 后来他的地位也不比岳飞差多少,朝廷也征求过他的意见,说你看看咱们对北方的战略,你有什么想法.孟珙说;我就一军人,其他那些我不太懂,朝廷要是决定打,那我就玩命上.虽然朝廷没得着啥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一般比较喜欢这样的武将.你说孟珙圆滑也好,真的没有战略头脑也好,最起码作为国家主要军事将领,你的生存环境会宽松很多,做事也容易一些,皇上也不会猜忌你.但,史料说孟珙对佛学研究很有心得,一位叱咤风云的武将研究佛学这玩应挺另类.

  这次史嵩之征求孟珙的意见,他不能打太极拳,因为这是具体问题,不是模糊的国家政治问题.孟珙的意思是,咱要是不管,不问,不插手,很可能给人留下口实,但是出动多少军力也没啥必要,不如送点粮食赞助一下意思意思.既不伤力,又不得罪人.

  其实这些都是其中次要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南宋已经没得选择了,以前总是纠结怎么选择呢?有A,B,C等选项的,今天就剩一项了,爱选不选,在不选,没得选了.在孟珙收拾武仙的同时,宋朝已经开始对金采取军事行动了,打了唐州.虽然有损失,但总算拿下了,打息州竟然被忠孝军击败,忠孝军打的时候冒充蒙古人,南宋部队以为遭遇了蒙军,结果大败.

  虽然取得小胜,但是哀宗已经感觉到强大的战略压力.本打算退到蔡州离蒙古人远一点,可紧临的南宋又出手了,这真是让人感觉没有有活路了,哀宗赶紧派使臣去和宋朝和谈.说;蒙古已经灭了四十国,灭了西夏下一个灭的是我,把我灭了恐怕就要灭你们宋了啊 ,唇亡齿寒啊,如果咱们联合,保住了我,同时也保住了你们.

  宋朝当然是拒绝了,联合?你们拿什么联合?就剩蔡州,徐州等弹丸之地了.这会和你联合不等于向蒙古宣战么,你这是绑架我们,傻子都看得出来.哀宗彻底绝望了,九月,蒙古大将塔察儿率兵进围蔡州. 十月孟珙,江海率两万人,带着三万石粮食赶往蔡州,在路上击退了金军派来的两万阻击部队,十一月在蔡州城下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气氛是融洽的,情感是热烈的.虽然前面有借道时候的冲突,但并没有撕破脸.这时候两国又为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特别是对于两军的统帅,国家之间暂时没有矛盾,个人的 感情就可以自由疏放,塔察儿早就听说了孟珙战武仙的事迹,打心眼里佩服,可以说在蒙古和宋朝撕破脸之前,蒙古对宋朝一直礼遇有嘉.当初木华黎就热情的接待过宋朝使团,那时候两国关系也打的火热.

  蒙古人情感很单纯,遇到英雄就是个敬佩,不管是敌人还是盟友,塔察儿的身份也不一般,他是成吉思汗的小弟弟,贴木格的孙子.蒙古东部最大的宗王,他非得拉着孟珙结拜异性兄弟.孟珙此时也没有理由拒绝,两国共同对付一个敌人,孟珙是个武将,性格豪放,同样和这个豪放的蒙古亲王投脾气.俩人拜完把子,把酒言欢,并同时划分了势力范围,北部归蒙军,南部贵宋军,划分的挺明确,以避免友军互有误伤.

  大战在即,蔡州城内如何呢?首先十月份徐州陷落,守将郭恩,郭野驴叛降,完颜赛不拒不投降自杀.整个大金国就剩蔡州,和遥远的甘肃,郭虾蟆驻守的巩州.一个惨字得了啊.但哀宗并没有完全放弃,依然要坚守孤城,并对全城军民做了一次励志讲演,大体内容无怪乎,什么国家危亡之际,尔等世受皇恩,报国的时候到了,当然哀宗的讲演,没我说的这么赤裸裸了,和平淡,这是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激动人心的的大会,很有效果,不然很难解释,在这种绝境中这些人是靠什么坚持到底,没有绝望.

  哀宗做了布防,完颜承麟,孛术鲁娄室守东,乌古伦镐,元志,守南,乌林答胡士守西,蔡八儿,王山儿,乞石烈柏寿,守北.完颜仲德守子城,做机动支援.挺奇怪的,城里气氛竟然很高涨.这里我们还得交代一下蔡州的情况,蔡州是今天河南汝南县,可能大家听着很陌生,不过驻马店应该不陌生,汝南就是在今天驻马店境内,当时,蔡州才是重镇,驻马店估计当时真的就是个驻马店.这地方已经紧靠淮河,也就是紧邻宋境,金宋的分界线就是以淮河为界.

  蔡州就坐落在淮河的支流,汝水上.在蔡州城外有一潭叫柴潭,位于城南,城西有一条练江,这一潭,一江,成为蔡州的天然屏障,那城东肯定是汝水,那是天然大河,没法突破,想突破只能打柴潭和练江的主意.我们在看看蒙宋联军的阵容,蒙古方面塔察儿主帅,其他主要将领,肖乃台,史天泽,张柔.各个都是硬手,南宋方面,孟珙,江海.

  大战即将开始的时候,金军竟然还主动出击,忠孝军在蔡八儿的率领下,渡过汝水向蒙军射击,蒙军干脆筑起长垒,做好了长期围困的准备.还有一次准备突围,被孟珙阻截,伤亡惨重,退回了城里,孟珙从俘虏哪里得之,城内已经严重缺粮,下令这时候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金军突围,做好严防死守就行.从此时开始,蔡州城内彻底陷入被动防守.

  史天泽和肖乃台,进攻的几次,孟珙也进攻了几次,但是蔡州靠着柴潭和练江,城上还架有弩炮等武器,进攻 根本没有效果,12月份,宋军掘开柴潭,把水引入汝水.再用材草填满柴潭,去除了一道屏障.蒙军也掘开练江把水引开.蔡州就完全暴露在联军面前,可以直接进攻,攻守双方陷入胶着状态.一夜金军五百人冲出城玩命 ,这是自杀性袭击,没有目标,没有具体任务.就是出来杀你们,杀一个,值个,杀俩咱就赚了.

  这个还是很震撼的,人不畏死奈何以拒之.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杀伤力极强,他们冲出来的方位是宋军,一时弄得宋军大乱.塔察儿听说友军有难,急命张柔率组织一支敢死队前来支援.在冲杀的过程中,张柔被金军的钩镰枪给勾住了,命悬一线,孟珙及时发现,忙率人冲了过来挥剑砍断了钩镰枪,救了张柔一命,这对未来的对手,在今天却结下了深厚 的战斗友谊.孟珙和塔察儿是结拜弟兄,和张柔有过救命之恩,日后他们各为其主成为对手时,内心的心路历程应该很纠结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1: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言的结局二
  这五百人最终的命运没啥意外的,玩命么,当然是要把命玩完了.宋蒙联军全面进入进攻,曾经两度攻入城内,但在完颜仲德的积极组织的防御下,在城内竟然停滞不前,他用能就近找到的材料,做成篱墙,能挖沟堑的地方挖沟堑,组织三队精兵,轮班防御,蒙古一步也前进不得,到了晚上不得不乖乖的退出城内,你总不能说晚上了咱们休战,都休息,明个再打?谁知道晚上金军会不会偷摸过来,可以肯定的说,会的.只能退出去.

  在第二天攻城的时候,完颜仲德还要扮演 救火队长的角色,哪里有困难就带队冲向哪里,蔡州城虽然不大,也不能这么折腾,最后四处起火,你到底救哪里.他把整个东城的防务完全交给完颜承麟负责.1233年的12月24日,哀宗又组织了一次突围,但是被蒙军无情的堵了回来,哀宗仅有的一点希望小火花就这样破灭了,想想,这个时候正应该是准备过年的时候,而哀宗正在为生存挣扎.

  左右也跑不了了,不如咱们痛快痛快,杀马,犒劳将士.城里早就缺衣少食,这顿马肉大餐让将士们火火的打了一次牙祭.但是城里的平民们可就没有这待遇了.只能靠人骨,菜泥充饥.哀宗也没有绑架城里所有人跟自己一起死守,时常放出一些饥民出城找吃的.元旦的当天,蒙宋联军在城外大吃海喝,喝嗨了还要唱歌跳舞,这是人家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喝酒的同时,K歌是必须的,不知道咱们宋军是怎么过的,那时候估计还没有麻将,只能互相吹牛,侃大山了.

  这些一方面是过元旦了,大伙自然要嗨皮一下,同时也是给城里人看的,打击 守军的信心和意志力.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过完元旦,可就来到1334年了,大初九的联军又开始攻城,哀宗已经把禁卫军都派出去守城,但是西城被蒙军破开七个大洞,蒙军可以成建制的入城,哀宗感觉大势已去和周边人讲;我金紫十年,太子做了十年,在位十年,回想起来也没做过什么大恶,死而无恨,只恨祖宗传国百年,到我这亡国了,自古以来没有不亡的国,但亡国之君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我可不想受那个屈辱,你们看着吧.

  攻入城内的蒙军和金军展开激战,但打到晚上,又不得不退出城外,这暂时的小胜利也扭转不了整个战局,哀宗做了最后的安排,准备把皇位传给完颜承麟,招来承麟,承麟死活不愿意,一方面这皇位哪有随便禅让的,另一方面,这都啥样了,眼看着城破人亡了,让我当皇上,这烂摊子我可收拾不了.我又不是神仙.哀宗恳切的跟他说;你知道我为啥传位给你不?你身材还苗条一点,不像我这么胖(没想到哀宗是个胖子)不便鞍马了,你身手比我矫健,估计逃得出去,而且在咱剩下的宗亲里,也就数你还有谋略,等城破了,你逃出去,咱们大金国也算留下一命脉.也算留下一个希望,有机会重振咱大金国.

  这完颜承麟可推辞不了了,这可不是关系到个人问题,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事,就在第二天举行仪式的时候,宋军首先发起总攻,部将马义蹬云梯首先登上南城,接着万于部队登上了南城,城头竖起了宋的大旗,接着宋军杀向西门,从里面打开,蒙军也杀了进来.三国军队在蔡州城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这是,宋,蒙,金唯一的一次三国同时大交锋.

  哀宗的死让仅剩的这些金国将士彻底失去了哪一点精神支柱.完颜仲德正组织 一千多人和蒙宋联军巷战,苦苦支撑中,听说哀宗已死,顿时失去了斗志.古时候和现代的观念不同,家国一体,皇上就是国家的代表,皇上他们家就代表国家,四海之滨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么.不像现在,国家指的是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至于谁当总统,谁当总理的无所谓.

  皇上不在了,我们还打个毛啊.完颜仲德对众将说;皇上 已经走了,我们还为谁作战啊,我可不想死在乱军之中,我要投河去追随皇上,你们自己考虑一下自己吧.说完就跳河了,众将被这场景刺激了,主帅都跳河了,现在看来左右是个死,还不如跟着主帅,皇上走呢,都说;丞相 都能殉国,我们就不能么?连续五百多人跟着跳河,其中主要战将,孛术鲁娄室,元志,王山儿,乞石烈柏寿.剩下没跳河的,很少投降的,特别是忠孝军无一投降,全部战死.

  完颜承麟退守到子城,听说皇上自尽,率众人哭着找到哀宗尸体,打算祭奠,但是进行中,子城也被破.众人急忙烧了哀宗的尸体,有一说是他们把哀宗剩下的骨头扔进了汝水,还有一说,江海等人先杀入行宫,完颜承麟等人被杀,孟珙到了以后追问被俘的参政张天纲,哀宗的下落.张天纲说在城破的时候就自尽了,尸体烧了.孟珙等人找到了未烧完的尸体,和塔察儿俩人把尸体分了,西方史料记载塔察儿只拿走了一条胳膊,其余部分都被孟珙带走了,这哥俩倒是没啥意见纷争,把金国的器杖和玉玺等物也都分了.

  整个大金国除了巩昌府意外全部陷落,就在孟珙和塔察儿分了法器和哀宗尸体那一刻,代表着延续了118年的金国正式灭亡了.一共传了九位皇帝,金国灭亡距离金兀术纵横天下不过几十年,恍如昨日,难道真应了那句话,胡虏无百年之运?难道华夏的文明和制度就可以延绵不绝?应该没有结论吧,后世还在不断争论.

  史料记载,孟珙得胜还朝,理宗特意组织了一次大型祭祀活动,礼告列祖列宗于太庙,雪了百年靖康之耻.并把哀宗遗骨藏入大理寺狱库.宋朝上下欢欣鼓舞,给了孟珙很高的荣誉,认为他立了不世之功.完成了当年岳飞没有完成的事业,孟珙被提为武功郎,权侍卫马军行司职事,建康府都统制.

  读到这里,我作为汉人中的一员并没有感觉到什么自豪和荣耀,倒是感觉这次联蒙灭金,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意味,完成岳飞未成事业更是扯谈,就是帮助蒙古拿下了蔡州么,你宋军不去早晚人家也能拿下,分了一个死社稷的皇上的尸体,就全国上下打了鸡血了?不知道各位看官啥感觉.

  巩昌府的郭虾蟆,坚守了几个月,最后城破,郭虾蟆把自己围在一堆柴禾中,点燃后,在里面还继续向外射箭,最后以身殉国.这场战役打的很惨烈,但是对整个战局没啥影响,这里不在累述.

  大金灭亡了,南宋和蒙古之间不再有缓冲地带,直接面对面,刚刚进入蜜月期的两国关系,暗中开始起了异样的感觉,蒙古在河南之地这时候有两支主要部队,速不台和塔察儿,其余的是契丹和汉军部队,刘福河南道主管,都元帅张柔驻守在徐州.按汉人的习惯打下一个地方必须马上建构行政机构,行使主权,但蒙古人一直对刚征服地区管理很松散,第一是没那习惯,第二确实有点不太在行.

  宋朝这面情况也挺特殊,因为1233年史弥远刚死,宋理宗刚刚亲政,这位刚接手 的皇上特别有热情,这个可以理解,刚上任么,就跟咱们刚找到一工作,或者刚开始创业一样,都有新鲜感,和激情冲动.他开始幻想这自己是不是也像汉武帝和唐太宗似的建立不世之功,流芳百世.和手下新提拔起来的几位,研究是不是干脆 收回整个河南,以潼关和黄河为线和蒙古对峙.因为金国就靠这条防线坚守了二十多年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1: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目成仇
  理宗一上台这种工作热情与冲动,开始大伙觉得是好事,因为他并没有明目张胆的,要向北扩张,而是先弄了个端平更化的新政,其实也没啥新的,主要是纠正一些史弥远时期的弊端,顺便扶植一下自己的力量,不管咋说算是好事么,新人新气象,但是私下里可就试探着向北扩张的意图,首先几次派人去北方祭祖扫墓,孟珙就曾经去过一次。

  一是确实多年祖庙陵寝都在北方,这下终于金国灭了,应该祭扫一下,另一方面试探一下国内,国外的态度。理宗的这种不十分明朗的态度,立刻引起知识分子们的注意,其实理宗跟前几个新人已经在和理宗策划北伐了。但是大多数朝臣开始站出来反对。包括乔行简,真德秀,史嵩之,理由很简单。

  第一;缺兵少将,将虽有,能征善战的有几人?兵虽多,没有精兵和骑兵。如果想守住黄河到潼关这么长的防线,没有骑兵是不行的,实在没有骑兵,最起码要有最精锐的步兵十五万。第二;河南之地经过多年战祸,已经荒芜,在当地根本没法补给,只能靠南宋大本营不断输送,想把防线推到黄河,收回三京,不是不可能,但是想守住可就难了。第三,如果北伐,属于我们先挑起争端,给蒙古南侵留下口实。

  在我们今天看这些反对言论,是保守主义,甚至是卖国汉奸言论,你们是怕死啊。其实你不用细分析当时的形势,这些反对意见虽然不好听,但是是实话。你宋朝当时如果能守住已有领土,就算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了,你还想在蒙古手里抢一些领土,好比一只老虎已经把肉叼在嘴里,你要去分这块肉,你说结果会如何?

  这话说回来,当初蒙宋联盟的时候到底咋定的条件啊,按合约来呗。问题就出在这了,蒙古史说过把河南之地划给宋朝,不过是不是整个河南都给宋朝,可没说清。宋朝也没问清,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出兵了,不过这么不清楚,可就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了,这不理宗就想出毛病来了,如果按常理呢,灭金之后,蒙古是把蔡州了,邓州,唐州等地给了宋了,也不算蒙古给的,是南宋自己打下来的。或者自动投降的。

  这战争刚结束的势力划分就等于谁占了归谁。这个可以说合情合理吧,人家蒙古自己费那么大劲,死那么多人打下来的地方,没道理平白无故的送给你宋朝不是,但是你宋朝自己占的就归你,蔡州虽然是两家一起打的也归了宋。

  但是中原之地的诱惑力太大了,那是宋朝祖宗发祥之地。是宋朝的根本之地,如果我理宗能收回来,那简直就是旷世奇功,名流千史。这收复河山也会得到广大普通民众的支持,自古以来民族主义就是最能煽动人的。而且蒙古 的做法也给理宗的梦想增分加码,因为此时的河南大多地方处于无政府的真空状态,理宗有种错觉,这要是不去占了,简直自己都不能够原谅自己。

  我们前面说过,为毛蒙古人不赶快在当地建立行政机构,组织战后重建呢?第一没那习惯,第二不太会。你看成吉思汗当年在征服过的地方建立自己的行政机构了么,还是组织过战后重建?基本就是留下一个总督,具体事务交给当地人,蒙古人只管要钱,要人,你要是敢不给,我就在打到你给。至于你们当地人怎么生活,怎么管理,不好意思,那玩应太麻烦 ,太费脑子,累啊。

  比如汴京,崔立投降了,那就交给崔立呗,等我想要啥了就向崔立要,至于你咋管理,治理汴京,就不管那么多了。蒙古的这种做法就给理宗留下很多想象空间了,没见过这么治理国家的。理宗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派淮西制置使全子才,率兵六万,北伐,这个决定别说是反战派,就是主战派也接受不了,主战派也是要做好详细战略规划,兵力准备物质准备要充足,这么草率出兵,都不得不给这位皇帝老哥一愤青的头衔。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端平入洛,在没有做好策划和准备,在一片反对声中,北伐军向汴京开进。这开始真的是异常顺利,因为镇守汴京的崔立被杀,很简单,他的做法本就不得人心,在镇守汴京这阶段还嚣张跋扈,被汴京的公安局长李伯渊等三人密谋杀死,后绑在马尾上游街示众,并对百姓说;此贼大逆不道,古今未有,当诛杀否?民众万口齐声;寸斩之未称也。李伯渊砍下他的头向承天门方向祭金哀宗。后,开城向全子才投降。

  理宗并没有糊涂到只派全子才一路孤军,而是让赵葵率五万军做后援,赵范殿后做接应.大伙可能会疑问,为什么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全子才北伐,而不用势头正猛的孟珙呢.因为史嵩之是反战派,孟珙是在史嵩之 管辖内,属于京胡防区的.而赵葵和赵范是两淮防区了,全子才是淮西的主将.作为老板你要完成一项任务,当然不会选一个对这个任务没有信心,没有计划,没有积极性的人,就如同当年毛想任命林彪去朝鲜,但是林彪对入朝持反对态度,毛只好从西北把老彭调回来.当然这个说法有待探讨.

  赵葵和赵范是主战派,当然要启用他们,理宗命史嵩之只要负责物资供应就行了,看看我给你怎么把河南拿下的.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说,支持理宗这种错误决策的一定是奸臣,那还真不是,赵葵和赵范是两兄弟是名将赵方的儿子,他们都是宗室.按现在的说法是官N代,但是人家可不是靠关系上去的.完全是靠自己奋斗.这哥俩从小就跟着老爸抗金,最近被提拔是因为摆平了李全,前面我们谈李全的时候,宋朝庭方面的前方主持人就是这哥俩.

  特别是赵葵是历史上有名的儒将,这个是真儒.赵葵的诗词都有流传,画上的成就更大.只是一生忙于政务和军事,只能业余时间或者某一时间段被贬才有空创作.很多文化界的都感叹他投入创作的时间太少了.这哥俩支持理宗北伐也并非全无道理,从理论上讲,把战线推到黄河对宋确实是有利的,因为金国的缓冲没有了,但是实际情况就是宋的实力不足,而且河南之地被破坏的太严重,这么大一片地区,完全靠后方补给,难度是相当大的,而且以当时宋军的战斗力真的很难抵御蒙古铁骑,因为你没有像样的骑兵.

  全子才是六月份,从庐州(今天合肥)出发度过淮河,这一路真是如入无人之境,不但是没有蒙古军队的问题,是连人都很少见.首先来到有小东京之称的城父.现在还有这地方,但是已经没有往日的繁华,叫城父镇,但是还有很多文化遗迹.这地方出过两个名人,伍子胥和张良就出生在这里.具体位置在亳州附近,在当时是繁华的大都市.要不也不会有小东京的称号.但是全子才经过的时候,城里就剩十来户.到了亳州,只有七个士兵守卫,不知道他们守卫个什么.看宋军来了直接投降了,接着拿下了归德,这里对宋朝可是很重要的地方,是太祖发祥之地,宋朝人叫归德为南京应天府.

  这一路凯歌,可让理宗兴奋不已,看看我的英明决策.但是啥事你别高兴的过了头,过了头就是悲哀了,全子才于七月份接收了汴京.这可就真的推进到黄河沿岸了.三京除了洛阳,已经收回来两.很多人好奇,这蒙古人真是打完了就不管啊,人都哪去了?他们是不太喜欢管理和建设,但是你几万人的军队在河南这么长驱直入,蒙古人不可能不管不顾.为什么这么久没动静呢?因为他们是故意的.

  这话说回来史料上一直埋怨因为理宗的这次军事行动,导致蒙古和宋开战的.其实算是个导火索.这个确实是给蒙古人南侵留下借口了,但是你没有这次北伐,蒙古人就不打你了么?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窝阔台在北方和王公将领们已经做下了下一步征讨南宋的计划.但是啥时候实施没定.按后来历史的发展来看,应该在1236年左右对宋开战,理宗的这次行动只是把战争提前了.

  这么看来宋朝更应该不是出击而是准备好防御,在这一两年时间里是可以做好防御的准备工作的.蒙古其实早就发现宋军的动向.塔察儿不是主动阻击,而是撤退了.撤退到黄河以北,这是什么情况?其实挺明显的,给一般人的感觉是怕了,撤退,但是明眼人一看就是诱敌之计,意思是,你们咋才来,走的太慢,太近了,在深入一点,在深入一点.在宋朝上下欢呼胜利的同时,蒙古人也正暗暗窃喜.你们可算来了.

  蒙古人没有简单的撤退,而是掘开了黄河大堤.黄河之水流向淮河,并入淮河入海,整个河南成了黄泛区.可怜那些剩下的河南老百姓,躲过战火没躲过这黄河水灾.全子才大军这一路就很艰难,那时候可没有柏油马路,什么高速公路的,都是泥土路,这让洪水一淹,可想而知多么难行军,全是泥浆道.但并没有阻挡住,大军一路进了汴京.可后勤补给可就没那么幸运了,粮草需要马牛车运输的,车这东西最怕这种路况,蒙古人太狡猾,他们的目的达到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1: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目成仇二
  全子才进入汴京之后,由于粮草接济不上,只能按兵不动.没多久,赵葵就赶到汴京了,对全子才按兵不动很是不满,什么情况?为什么不分兵拿下洛阳,这样三京尽在我手,等于完成这次任务的一半了.全子才说;没有粮草啊,我怎么动?赵葵;就这么点事就难住了?说实话真就难住了,这就是定居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差别,这定居民族的军队,还没动,粮草就得先预备出来,还有将士的工资啊,等等,这一打仗,打的就是钱啊.蒙古军队哪里有这么费劲.自己背点,在赶着牛群,羊群啥地.那就是后勤补给,实在不行就抢当地的.根本就没有后勤保障一说.

  这和饮食习惯也有关,他们就吃肉和奶就行了.咱们汉族一般以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如果吃肉,也要做点花样,比如炒着吃,炖着吃.很是麻烦.这些米面之类的运输就成了大问题. 赵葵立功心切,顾忌不了那么多,先派兵占了再说,到了的第二天,就命一万三千人的先头部队挺进洛阳,每人只分配了五天的粮食.将士纷纷嚷着粮食不够啊.

  赵葵说;大家别急,我正催促后方运粮,你们先走着,粮食到了马上送过去,你们是第一梯队,粮食一到,第二梯队马上跟上,但是当务之急是马上占领洛阳.粮食不够,大家先克服着.由于全子才执行任务不得力,赵葵干脆让他留守汴京,派徐敏子统领第一梯队.徐敏子也没有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五天的粮食他给分成七天用.

  就这样来到了洛阳.洛阳百姓听说宋军来了 ,纷纷到城头欢迎.祖国隔了几十年 终于来人了.但是这路上就走了五天,在城里坚持了三天粮食彻底没了.洛阳城里本就剩下的人不多,别说他们没粮,就是有粮,你也不能够抢不是,你来是干么的?是收复大宋原有土地和臣民的,你不是侵略者,如果你和蒙古人一样 烧杀抢掠,那你还想不想混了,你的合法性在哪里?徐敏子一部陷到了守退两难的境地.

  宋军犯难呢,蒙军可没闲着,虽然大部队已经撤回黄河以北,但是少量部队还留在河南,密切关注这宋军动向,这第一梯队蒙古人并没有管,他们把目标定在在了第二梯队上,目的就是要把宋军尽可能的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如果第一梯队你就打了,只是一点小便宜,宋军整个大部队,会回撤.

  蒙古人预测是对的,赵葵也估量着第一队的补给已经到极限了,所以杨义率领的第二队一万五千人,随后就赶到了. 但是这支部队早就被蒙军盯上了,塔察儿已经命一部蒙军渡河,埋伏在宋军必经的龙门镇附近.这个龙门镇就在洛阳附近,现在应该是洛阳的一个区了.

  将近两个月以来,宋军一直没有遭遇到蒙军,早已放松了警惕.杨义命大军在龙门扎营,先起火做饭.就在宋军想吃饱喝足,好好休息一下的时候.龙门四周的山丘忽然立起红黄两把大伞,这个宋军不太认识,其实是蒙古的军旗.宋军根本一点准备没有,也就没时间准备列阵,弓弩手也来不及防御,你想想蒙古骑兵的速度,根本让你来不及反应.结果那叫一个惨,一万五千人,除了杨义带着少部分人突围出来,大部被斩杀,或者涌入洛水淹死.

  这是蒙军典型的伏击战.杨义逃入洛阳.蒙军紧跟着进围洛阳,城里可就慌了,洛阳城大人少,缺粮,没法守,1234年8月初一徐敏子决定,突围回撤,宋军强渡洛水,在对岸和蒙军形成对峙.蒙军骑兵开始对宋军冲锋,这场战役打的很经典,一个是全部骑兵,一个是全部步兵,两个不同兵种决战,宋军并没有退缩,而是列成方阵,这种战法其实在我们的文学,影视作品里基本没看见过,倒是外国的影视作品里见过,那就是罗马的步兵方阵.这种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其实相当有战斗力和杀伤力.功放一体,别说和步兵兵团对阵,就是骑兵 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打破.有看官熟悉罗马兵团的应该知道,他们就是以步兵为主,骑兵都是招募周边少数民族.但是作战都是以步兵兵团为主,对抗高卢人和日耳曼人的时候一点不吃亏.

  就这样蒙古骑兵几次冲锋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双方互有死伤.第二天蒙军改变战术,也组织了步兵方阵,和宋军对战,把宋军分割成三部分,然后在用骑兵冲击.但这支宋军部队真是训练有素.虽然成了三部分,但是不乱,各方阵个自为战,又相互呼应.蒙军竟然没占到一点便宜.还被宋军杀了400多人,抢了三百多盾牌.再次击退了蒙军.

  虽然宋军没有落下风,但问题出现了.我们可以算一下日期,7月20多号赶往洛阳,七月末到的,他们可是只带了五天的粮食,节省着也就七八天,现在已经8月二号,换句话来说这两天宋军是饿着肚子在打仗.虽然圣人教导说饿死是小,失节事大,但那都是口号和理想,现实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你想努力,想和别人死磕到底,你的肚子不答应,你的手脚发软不听使唤,这时候你就是在强大的洗脑宗教来给洗脑,靠精神支撑也是不管用的.

  更焦急的是徐敏子.手下这些人可都是饿着肚子呢,何去何从,大伙眼巴巴的看着他.徐敏子审度了一下形势,感觉蒙古东面的实力强,南面的薄弱,只能从南面突围,这是个艰难的决定.从南面突围可以,但是步兵的方阵就组织不起来,你不能一万多人都倒着走吧,势必要把后背留给蒙古人.步兵方阵的优势就是攻防一体,协调一致,让你没有可乘之机.但是你一撤退,后背对着蒙古骑兵,就是把你最大弱处亮给敌人.这步兵方阵相当于象棋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大军向南突围,蒙军知道后,就是派骑兵,在后面追着射箭,宋军可就惨了,这步兵,跑又跑不过骑兵,你两条腿的能跑过四条腿的?另外还有远程武器,弓箭,蒙古人的个人素质可就发挥的淋漓尽致了.边骑马,边射箭,这是蒙古人每人都非常娴熟的技能.而且技艺十分精湛.兔子他们都一射一个准,人这么大个目标,你说他们还用费事么.这个边追边射杀的效率太高了,你不像欧洲骑兵,基本靠长矛和长剑,你追上一个砍杀一个,这效率和蒙古人的没法比.蒙古骑兵的优势全部发挥出来了.

  宋军可就是全部劣势都暴露出来了,跑你跑不过四条腿,防又失去了方阵的依托,就等于待宰羔羊.别说士兵,就是战将也都全部战死,最后只有徐敏子带着300多人,吃了九天的树皮树叶子,逃回了光州.前期的入洛部队,将近三万人几乎全部被剿杀.刚刚还以为的大好形势完全逆转.

  赵葵和全子才在汴京听说后,大惊.这时候才突然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场战争虽然主战的是理宗,但是对于前线总指挥的赵葵难辞其咎,一点也看不出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完全可以用庸才来评价.一路过来,进了汴京,把形势估计的过于乐观,以为占住了三京,整个河南就占住了.

  现在洛阳连着两败,他又突然走向另一个极端,悲观到了极点.和全子才商量,如果洛阳和河北的蒙军合围汴京,那不麻烦了?为今之计,最好赶快南撤.这时候我们不得不问一句,您早干嘛去了?作为主帅,你必须得有几套预案的啊,进攻几套计划,A计划不成,咱赶紧实施B计划,是在不行还有一个最后的预案防备着,如果失败,怎么应对.

  这哥们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和全子才商量好了南撤,就开始通知全军出发.但是并没有跟部队交代清楚,士兵们以为是向洛阳行进,结果发现是向南.顿时军心大乱.你想想回家么,谁还带着那些可用可不用的东西,回撤的一路是一片混乱,毫无纪律可言.全部辎重几乎全部扔在了中原,你说蒙军还没来呢,您们急个什么劲.

  赵葵的哥哥赵范倒是醒悟的早点,在北伐不久他就后悔了.这次北伐就这样以彻底失败告终.死了三万来人,还有大批物资.这是理宗亲政以来第一次大型军事行动,无疑是给他来了一闷棍.在全国人民面前挨了耳光.是他不听劝,一意孤行的么.这哥们还挺有魄力,下了一个罪己诏,向全国人民检讨.

  其实罪己诏这事,古代皇帝们经常干,有时候地震了,哪里闹灾了,皇帝都下罪己诏,古人相信有神明么,有上天的,所以有敬畏心,包括皇帝.这点好像比今天强,今天不管是天灾人祸的,没见哪个领导出来道歉的哈.但是呢大多也算政治作秀成分多一点,给老百姓看看么.就算你真有错,也没人想把皇上换一换,或者治个罪什么地.可理宗这哥们,是全国人民没当真呢,他自己当真了,反省的极其深刻,检讨的异常诚恳,直至灵魂深处.

  责备自己是好事,证明你敢担当么,但是在理宗身上具体表现为,从此以后这哥们颓了.从一个立志中兴的皇帝,变成了一个极端保守,又不愿作为的皇帝.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就是很多年轻人很容易遇到的问题,很容易有激情,容易冲动,但是一旦失败,很容易颓了.很多看官会问,他是年轻人么? 算是,此时他也就三十一冒头.

  16岁以前还是在社会底层挣扎,之后突然当了王爷,没几年就当了皇上.虽然已经做了十来年皇上,那以前根本就是傀儡,1233才正式亲政.这些来的都太突然.小心灵很难适应.摊上这么一位颓了的皇上问题也不大,关键他在位时间太长,四十年.作为一个领导.具体事你可以不做,但是大方向必须把握.对内,对外,我们向哪里去.现在是蒙古虎视眈眈,你是坚守,还是想绝地反击,这个必须有个明确态度,下面的人也好放开手脚干,你这摇摇摆摆,模糊不清.直接导致后来南宋对蒙的劣势.如果没有孟珙和余阶的力挽狂澜,恐怕南宋的国运不会延长那么久.

  理宗闹心,宋朝上下一片低迷,但更闹心的事来了,蒙古派使臣来责问宋朝,你么什么意思,见过没诚信的,没见过你们这么没诚信的.这是赤裸裸的败盟行为.唧唧歪歪的一顿埋汰.宋朝确实理亏,挨了消,还闹个理亏,这人丢大了.蒙古有了名正言顺的借口开始对宋讨伐,蒙宋正式撕破脸.

  这就来到了又一个关键年,1235年,这一年,蒙古重新发起了三大征,对宋,对欧,对高丽.但是高丽的东北亚地区很久没提了,他们过的怎么样了?怎么又要讨伐他们呢?咱们下次分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1: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征高丽
  我们以前聊辽东的时候提到过高丽,这个国家甚至这个民族很有意思,这些年韩国人提出来的很多观点和说法更是引起不少非议,大多数人给的评价是,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能意淫的民族了,其中我想很多是误传和谣传,也有一些确实是他们自己说的,但是我们先要搞清楚,韩国是个民主,言论自由的国家 ,只要你不是反人类的言论都是可以说的,但是我们一旦听到一些 自己不爱听的,就把整个韩国人都包括进去,你看他们韩国人怎么怎么样了,其实很可能是个人言论。另外如果不了解他们的一些历史,你就不明白他们哪里来的那些怪想法。

  首先提两个比较有争议的观点,引起我们的话题,不然看官会以为咱们聊偏了。比如,孔子是他们的,西施是他们的。孙中山是他们的。一提这些人,好像感觉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了,别急,挺简短的,说西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国大陆上东夷族的后裔,我们古代叫东边的民族为夷,包括今天山东一部分,江浙等等。西施是越国人。他们的说法应该是从这来的。

  孔子是韩国人,应该是,孔子是宋国人,而且是贵族。贵族就证明孔子是商朝王族正统后裔,因为周灭商以后,商纣王有两个叔叔最著名,比干,箕子,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微子启。比干死了,封神榜里说他是被纣王逼死的,自己把自己心脏挖出来了。这个和本文无关,咱不表,但箕子是带着不少人逃到了朝鲜半岛,在那建立了一个政权,也就是朝鲜半岛有史可查的第一代王朝。箕子朝鲜。

  而微子启则被周武王封在商丘,是为宋国。这么说就有点捋顺了吧,箕子是朝鲜的开国祖先,微子是孔子的祖先,而箕子和微子的关系是亲叔侄,所以韩国人说孔子是韩国人,在我们说韩国人无耻的时候,不如说既然你们承认孔子是你们韩国人,也就是说和我们是同根同源了,只是中原分出去的分支,别争了,都是一家人。

  孙中山 的事就不用多说了,他是客家人,而客家人按血统来说是最纯正的汉人,而纯正的汉人很可能和韩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说法太牵强,不知道是不是韩国人真说过。很多大汉民族主义者,经常标榜自己大汉族如何如何的时候,要是 从血统上来看,真正纯汉族的应该不多了。

  这就引起了朝鲜半岛的最开篇,之后这半岛上又有燕国人灭了箕子朝鲜建立了卫满朝鲜,汉武帝时期灭了卫满朝鲜,在那建了四个郡。当然这四个郡并没有覆盖整个半岛,而是一大半,剩下南面一点点,是三韩,算是朝鲜半岛的土族。

  但是没多久,在东北出现了一个新政权,高句丽,高句丽的开国之君是从东北的扶余国逃出来这么个人,具体什么原因,咱不考证,否则成了写朝鲜史了。可能是得罪了扶余国的皇上了,或者是在扶余国过得憋屈不爽。顺便说一下,扶余国就在本山人现在居住的地方,整个疆域基本在吉林省境内。

  朝鲜半岛这地方不知道什么原因,除了箕子朝鲜立国将近千年,没大受到周边侵略之外,从卫满朝鲜开始就一直处于被各种周边崛起民族痛扁的时代,卫满朝鲜被扁成汉朝的四个郡,高句丽崛起后本来是在辽宁的五女山,但是汉和扶余联盟经常痛扁他,没办法迁徙到今天吉林省鸭绿江中上游的集安定都。

  好容易把汉朝熬没落了,曹操又崛起了,曹操开始征辽东的时候到不是针对高句丽,而是汉留下的那四郡要自己做大做强,高句丽和曹操联合收拾了这四郡,但是啥叫卸磨杀驴,啥叫过河拆桥,曹操反过头来就开始进攻高句丽,把集安城给破了,高句丽王逃到了今天延边境内,曹操以为,这就算灭国了,消停走了。不久他们又回来重建。

  刚消停没多久,中原进入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崛起了鲜卑族,受到鲜卑人的不断侵入,高句丽只好向朝鲜半岛发展,把首都迁到了平壤。在南北朝后期,中原乱成一锅粥,高句丽却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不断向外扩张,今天的辽宁大部,吉林大部,朝鲜半岛大部都是高句丽的疆域。但是还没等高兴多久,迎来了中原最强大王朝的崛起,隋唐时代到来。

  隋炀帝统一了中国,一时风头无俩,北方有个突厥暂时惹不起,但是东北方还有一个高句丽也很强大,但不至于强大到突厥那个地步,是不是可以研究研究,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柿子挑软的捏,是不变的真理.另外隋炀帝感觉自己创立隋帝国,是多么伟光正,必须四方来朝才有面子么,这高句丽就在原汉朝四郡的位置,以前又是箕子在此建国,曾经被周天子封为侯国,按现在的说法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就算你们不划入隋帝国版图,也得向我臣服啊,开始高句丽是很不服的,隋炀帝发威要出兵讨伐,高句丽赶紧服软,表了个态,意思就是俺服.可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隋炀帝下决心铲除这个东北方的后患.跟这种没信义的国家没有道理可讲,暴力是他们唯一听得懂的语言.

  可这一征就停不下来了,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就是第一次征高丽,据说百万大军号称二百万,不说全军覆没也差不多.虽然后来高句丽臣服了,但是随为了把南方的粮食顺畅的运往北方,其中供应征高句丽的军粮就是主要目的之一,开凿大运河.一方面出动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而且不止一次,就是动国本的事,在搞大运河这么大工程,这些都是导致隋朝短时间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被打的虽然鼻青脸肿,但是都是皮外伤,没咋地,打人的却是受了内伤,一命呜呼了.

  隋朝亡了,你别高兴,因为更猛的风暴来了,唐朝,天可汗李世民,他也看高句丽不顺眼.高句丽也是感觉挺良好,自达朝鲜半岛有王朝政权开始一直到今天,高句丽王朝是唯一一次和世界叫板的一次,但命不好碰上中原的盛唐.唐朝也是很多次征伐,最后才灭了高句丽.也多亏了高句丽南面的新罗,当时朝鲜半岛虽然大部分在高句丽手里,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半岛,唐朝方面的征东大将,一听都是赫赫有名,李绩(评书里的徐茂公),薛仁贵,苏定方.灭了高句丽以后扶植了新罗这个亲唐政权.

  现在<薛礼征东>的评书都不好找了,视乎很敏感,何必呢,别老说咱被欺负的事,也说说当年欺负人的事.新罗政权是亲唐的,这种政权有个特点,就是随着宗祖国的兴衰而兴衰,唐朝没落了进入五代十国.朝鲜半岛也陷入一片混乱.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朝鲜半岛率先于宋朝统一了,这个王朝为了追寻高句丽的辉煌,国名定为高丽.是由王建创立的.这就进入我们要聊的和蒙古发生各种关系的的这个王朝.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为什么说是第一个统一王朝呢,因为箕子朝鲜和高句丽虽然强大,但是南方的一小部分一直没被统一,虽然很小,但是就像我们的台湾那么小,没有回归大陆,就不算统一.先前的王朝为什么不向南扩张?原因不明,可能他们也感觉那地方太遥远偏僻,荒蛮没开化,不惜的去征服.

  高丽崛起的同时,中国北方也崛起了一个新民族,契丹.契丹可比后起的金国征服面积要广阔,同样契丹崛起于东北和内蒙古交界的地方,不会放过距离自己最近的这个小兄弟,对其不断入侵和打压,以至于高丽建国时候就把都城进一步南迁到开城.今天北朝鲜的开城特区,和韩国的经济合作都在这里进行.相当于咱们的深圳特区,可惜他们金家王朝没有那个胆量进一步开放,其实他们比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更希望国家富强,以证明自己的伟光正,但又怕打开国门后民智开启不好统治,这就是独裁统治的最纠结的地方.

  在和契丹不断斗争过程中朝鲜人的民族性格开始慢慢固定下来,本山人把这种性格形容为橡胶性格.这种性格的特点和橡胶特性很相近,打不烂,扯不断,咬不动,极具韧性.除非你把这橡胶高温销毁,就是烧了.但就算后来蒙古人来了,也没有做到种族灭绝.这种特性可能也决定了虽然外力对他们不能致命伤害,同时对外界的伤害也大不到哪里去.有人会说他们威胁小,是因为国小民弱.这个也不能够完全解释,他们组织个几十万的部队不成问题.蒙古人十多万部队就征服世界了.

  日本人曾经评价过朝鲜人和汉人的民族性,因为日本要做侵华战争的准备么,派了不少人深入中国内地考察,一个日本人在韩国和中国考察多年,得出的结论是韩国人性格刚烈,中国人狡猾懦弱.看官们别拍我啊,我这是转述日本人的话.接触过朝鲜族人的人应该有些感受,他们的性格确实是很独特.按现在的话说是拧巴,如果你跟他发生矛盾,除非你能让他彻底服了,否则会跟你没完没了.

  这种性格如果组成军队应该是很能征善战的,可除了在对抗隋唐时候发过威以外,在没看过这个民族有什么太大的杀伤力.按理说,性格刚烈,他们也很团结,还尚武.这样的部队为什么不善战呢.是个迷.和契丹的关系当然是要称臣纳贡为结局,这就是朝鲜半岛的悲哀,虽然相比其他民族保证了自己的生存,但是总是沦为这个,那个的臣属,活的很憋屈.这也是今天韩国人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

  过的比较顺的时期是金国女真人的崛起,女真人自达崛起到没落基本没跟高丽动过武,太祖阿骨打时期更是对高丽尊敬有嘉.为什么呢?这个不得不说,完颜家族的祖先就是高丽人函普.我说的不是女真人啊,是完颜家族.另外,女真崛起前,人家高丽早就是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了.和高丽比,女真人和原始人差不多.这个你不想自卑都不行,函普之所以在女真部落里德高望重,延续出完颜家族,就是因为函普是高丽人受过高丽的文明洗礼和文化熏陶,到了这部落里当然被尊崇.

  有这这么一层关系.金国对高丽自然很礼让,就是后来灭了辽和北宋,膨胀了,也是跟高丽外交交涉,施加外交压力,让高丽称臣纳贡就算了.直到蒙古崛起,高丽的苦日子又来了.但是先交代一下,来到1216年蒙古帮助朝鲜平定契丹人袭扰时候,高丽已经进入武人执政时期,换句话说高丽王已经是个类似日本天皇的摆设.但是还好,混乱的武人执政被一个人平息并固定下来,此人就是崔忠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1: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征高丽二武人时代
  高丽于1170年正式进入武人时代,此时的崔忠献还是个年轻人,蒙古的成吉思汗还在为统一草原拼杀,北宋已经灭亡.高丽进入武人政权,和咱们中原不同.咱们是武将做大,想要取皇帝而代之,他们是因为高丽毅宗是个文艺青年,对文臣特别是有才华的文臣特别宠信,经常在一起聊点风花雪月,心得体会,极尽风雅之能事.

  要不说文艺青年不适合做领导,不是不务正业,就是容易激情冲动.比如后主李煜,你要是看他的词,一定会被他迷住的,简直惊天地泣鬼神,太有才华了,可你再看看他治理国家.宋徽宗书画的造诣登峰造极,艺术品位极高,而且极喜欢体育活动,踢足球绝对是国手水平,但北宋就亡在他的手里,明朝那个木匠皇帝,这些都属于艺术家,入错了行干政治,后果很严重的.还有本朝太祖,那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一上来,全国弄得天翻地覆.所以人的天赋,都是不全面的,在某一领域特优秀,在另一个领域可能不如普通人.

  毅宗这哥们爱好点文学也不算大毛病,毛病在于,太过外露,让同等级别的武臣们感觉很失落.而且有文学才华的人都有一毛病,就是轻狂,你在同类中狂一下也就算了,你跑武人跟前狂去不是找死么.这毅宗 作为领导也没及时发现矛盾,不但不知道收敛,还变本加厉,一次和一群文臣外出采风,你们几个文学伙伴办个小沙龙也就算了,还把人家武将也带着,带着就带着吧,听不懂你们聊什么至少还有酒喝,问题是他们在里面开啪体,让武将们给看门守护,这让武将们的忍受到了极点.

  李义方,李高为首的几个武将就打算杀几个文臣泄愤,毅宗听说后,感觉出问题的严重性.原来武将们感觉失落了啊,这个好办,我在办一次啪体,让武将们也露露脸,展示一下,不就摆平了么. 一次在一书院举办活动,让武将们表演表演什么武术,体操,对抗散打.毅宗本是好意,可坏就坏在这些文臣身上,高丽么,文化上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我们知道儒家越往后发展越是僵化死板.根本没有了孔子时代的鲜活.学儒学出身的这些文人也就顽固古板,哪里看得了如耍猴一般的体育表演,当然各种讥讽就上来了.

  这次可就让文武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武人们兵变,尽杀文臣,甚至连毅宗也想一块杀了,后来大伙一商量弑君的名声怎么也是不好交代,先软禁了,但是事情已经做到这个地步,你再让这毅宗接着做皇上,以后咱们还有好果子吃么,干脆废了他,另立新君.从此高丽王朝进入武人时代.高丽王沦为傀儡.

  武人执政有个特点,要么混乱要么独裁.没有秩序了么,武人信奉的是暴力,不讲规则.谁实力强拳头大,谁说了算,要么就出现一位铁腕强人,搞独裁统治 .整个高丽陷入混乱,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频换大王旗.直到崔忠献闪亮登场.这崔忠献出身贫贱,老爸是个盐筛商,儒家文化里商人的地位你想想,这还不算,母亲还是个婢女.在那个年代,这种出身简直不能再低了,但是他命好,摊上了一个混乱的年代,乱世出英雄么,之所以成就英雄,是因为有那个大环境允许你发挥,如果和平年代你发挥个试试?监狱是你唯一的归宿.

  在各种平乱,和权利争斗中崔忠献崭露头角.并一步步把自己送向权力的巅峰,最后他手刃权臣.自己成了第一强人,接着开始全方位出击,打压各种对抗势力,就连皇上都让他换了两任.最后终于让他稳定了局势,高丽境内重现和平.此时的他就类似中国的曹操,司马昭,更像日本的源赖朝,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他崛起的时代也正是蒙古崛起的时代.1216年平定北方契丹人的骚乱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不过很不得力,是联合蒙古和蒲鲜万奴的东夏才平定的.而且留下了后患,那就是对蒙古和东夏同时进贡.其实这也不算什么大事,朝鲜半岛的政权一直一来不是向这个进贡就是向那个进贡,没有进贡对象没嘴还不习惯呢.

  1219年平了骚乱,也就是在这一年,崔忠献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儿子崔瑀接位,崔瑀相比他老爸更具政治头脑,崔忠献表现的更铁腕,而崔瑀更怀柔.把老爸收刮的钱财和土地,是皇上的还给皇上,是百姓的还给百姓,而且杜绝了崔忠献当政时候的买官卖官现象,重振司法权威.一系列新政是相当得民心,而同时开始集中权力.把朝廷搬到自己府上,所有奏折必须自己审批后在交给皇上看.高丽王彻底沦为傀儡.

  而在1225年,发生了一件严重的外交事故.蒙古的使者在回去的路上被杀,我们前面没少介绍蒙古使者被杀的后果.这次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凶手不得而知,但是实质原因很清楚,在蒙古和高丽之间出现严重外交事故的同时,东夏国和蒙古也开始出现裂痕,因为木华黎在1223年病逝,东夏国以此为时间点,和蒙古闹崩,这两个原本都已臣服的国家,为什么同时间出现问题?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闹矛盾这种事肯定是双方都有责任,一个巴掌拍不响么.东夏的蒲鲜万奴是考虑成吉思汗西征去了,死活不知道,木华黎还死了,当今天下还有谁能够欺负得了我呢?这个别以为本山人瞎揣测啊,他给高丽的书信中明确写了的.意思咱俩互市,开放边境做贸易.这是蒲鲜万奴的错误的估计了形势.蒙古方面的原因是留守的贴木格太贪婪,欲壑难平.他是留守王爷么.自己的封地又临近东北,当然东夏和高丽的事务他要插手,他不断的压榨,收刮这两个兄弟国家,以致让人家忍无可忍.

  贴木格这人,人懒,又贪婪,还有野心,放眼成吉思汗的兄弟姐妹们,就数他有野心.本来他的封地在大兴安岭以西和以北的地方,但是他不断的向东北地方发展势力.直到忽必烈时代才得以控制.当然在后来权利争斗中,他也尝试过冒险,但是及时收敛了,没酿成大祸.就是这么个人,倒是极得成吉思汗和老母亲的疼爱.在个兄弟中,贴木格不是功劳最大的,但是绝对是地位最高的,记得窝阔台登基的时候是贴木格和察合台俩人持窝阔台手扶上大位的.

  高丽的反抗情绪主要来自贴木格的贪婪,实在是很难满足,从毛皮金钱到纸墨笔砚没有他不想要的东西,而且一个上国来到你个臣属国,肯定是趾高气昂的么.朝鲜人又自尊心极强,忍受到了极限.但是杀使者,这种行为确实是朝鲜半岛人很喜欢干的,组织大规模反抗的例子到不多,也就是说这个民族也比较喜欢独行侠似的单独行动.贴木格很愤怒,说你们这是故意的,高丽说不是故意的,不是我们干的,是蒲鲜万奴干的.

  这时候成吉思汗在征西还没赶回来,就是回来之后也是先要处理最让他不爽的西夏,蒙古暂时没空处理这事,也就暂时放下了.但是窝阔台刚登基时候,金国大将哥不蔼联合东夏,高丽反击蒙古.这让窝阔台很不爽.我刚上任你们就给上眼药,派撒里塔率领,北京元帅吾也儿,辽王耶律留哥的儿子薛阄等一起讨叛. 哥不蔼被杀,叛乱平定.撒里塔开始崭露头角.

  撒里塔家族并不显赫,他出身蒙古的黄埔军校,怯薛军.在1216-1219年的平叛高丽境内契丹时候他作为哈真的副帅,这次他是主帅.从此得到了窝阔台的赏识.来到1231年.窝阔台各种事情已经安排就绪,开始组织他任内的首次对外扩张战争,本山人叫窝阔台的首次三大征.

  一路绰儿马罕的西征扎兰丁.一路自己和托雷亲自南下征金国,一路由撒里塔率领数万人征讨高丽.窝阔台这是要老账新帐一起算. 出兵的借口很简单,你以为你杀蒙古使的事就这么过去了?撒里塔率数万部队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连破数州,但在铁州遇到顽强抵抗,最后弹尽粮绝,城破,守将李希绩将妇女儿童全部关进仓库烧死后,自己率众人自刎而死。这是朝鲜民间流传很广的故事。

  顽强抵抗的城市,蒙古人一贯的做法就是屠城,这种做法震撼了高丽,临近的几个州府大多弃城而逃,有一员将领率1500户直接投降了蒙古,此人就是洪福源,为什么提起此人呢?因为在后来蒙古与高丽的摩擦征战中离不开此人,特别是后来他的儿子更是成为东征日本的主将。

  此人其实不算是纯高丽人,是唐朝时候迁过来的唐人,所以给他们居住的地方起名唐城,唐朝不是把高句丽灭国后,为了稳定,把大多高丽人迁往内地,但是本地可就没多少人了,就在内地迁了不少人去,和历代的边疆屯垦意思差不多,你光说某一个地方是你的不行,得有你的人。铁州被屠城后,洪福源就劝崔瑀赶紧和谈,崔瑀虽然对内很怀柔,但那都是政治手腕,其实他和他父亲一样是个强硬派,坚决不同意和谈,洪福源感觉不能跟着他们混了,面对强大的蒙古,投降才是硬道理。

  在洪福源这个高奸带路党的引导下,顺利的拿下了朔州,泰州,静州,渭州等地,但几州的守将和部队都逃到了龟州,撒里塔在此遇到了生命力最难拿下的城。攻城无外乎几种办法么,用人强攻,用抛石机,挖地道,火攻,水淹,几乎所有的办法撒里塔全用上了,但由于几个州府的兵力全部集中在龟州,最主要的是龟州守将朴犀极其善战。你用兵强攻爬城墙,人家有足够的兵力防守,而且都是逃过来的兵,再接着逃别说被国人骂,就是自己也感觉过意不去。战斗意志很坚决。

  你用抛石机扔石头砸,他们不知道在哪里学的技术也有类似的器械,反击,你用抛石机抛火弹,他们准备好了水和土,及时给你湮灭。高丽史里记载蒙古人有一种很残忍的武器,就是炮弹上裹着人油,然后抛进来。这个在别的战场上没听过蒙古人使用过。后来在欧洲战场上抛过瘟死人的尸体倒是有过,史学界说这是最早的化学武器。可能是高丽人为了渲染蒙古人的残忍杜撰出来的。人油别说有没有那么多,就算有,也未必是最佳燃烧材料,不信你点猪油试试,看看爱着不。燃烧弹肯定有,这个应该在中西亚学的,材料是石油么,那时候叫火油。

  或者中原和西夏都用过的瓷蒺藜 ,威力都很大。其实在蒙古刚崛起的时候对攻城战真的是没有太好的办法,乏善可陈,头次征西夏,后来成吉思汗围攻中都,都是因为攻城有难度才放弃的。在征花剌子模的时候不断学习了当地的攻城器械,一改蒙古对攻城战的束手无策。

  但是这些办法在龟州还是不好使,最惨的经历是,挖地道攻城,朴犀用的办法更绝,你挖通了,上面已经准备好融化的铁水,直接灌进地道,不知道是高温的原因还是里面人接触到铁水反应太激烈,地道还塌了,里面的人全部被压死要么也被烧死。两军就这么来来去去的僵持了几个月毫无进展,一个蒙古老将都感叹,我活这么大岁数,看尽了天下的攻城战,没见过这么难打的,守城的这些将领都是将相之才啊。

  这是高丽史讲的,难免有夸大的地方,当时高丽有没有抛石机还真的考证一下,还总提蒙古人实用人油蛋,但是不管怎么说龟州却一直这么坚守下来,正在两军都打的很辛苦的时候,有人扛不住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