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7-25 21: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9
戈林的美梦
英国空军在8月8日的胜利,并未使道丁上将感到一丝欣慰。实际上,英国空军现在的处境相当不妙。当时,道丁上将手中一共拥有4个航空大队。不过,与德国比起来,他的航空大队应该属于“迷你版”。譬如,皇家空军第10航空大队仅拥有48架作战飞机。而数量最为庞大的第11航空大队,也仅仅拥有战斗机228架。
并且,这还不算问题的结症所在。关键在于,他们的飞行员比飞机更为缺乏。6~8月份,英国兵工厂就生产了1418架各式战机。可是,由于缺乏飞行员,大部分飞机都无人驾驶,只能成批成批的像沙丁鱼罐头一般堆放在库房里。
一则流传在英国的小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尴尬的问题——在8月份的一场空战中,一位英国飞行员驾驶的“飓风”被敌人击中87个弹孔,机身被打成了筛子(就连他的座舱盖都被漏掉的燃油遮蔽到几乎看不准方向)。可是,这位英国飞行员打死也不跳伞,坚持把飞机开回了机场。
按理说,如此牛人应该通报表扬才是。假如这位飞行员放在我国,乖乖,那就更不得了啦,“特级英雄”的称号铁定是跑不掉的。
但是,英国人的政治觉悟实在太低,当这位飞行员成功迫降之后,一旁气喘吁吁跑过来的工程军官却失声骂道:“混蛋,你到底搞什么鬼不跳伞?本来明天早上就可以领得一架新飞机,现在好了,我得花很大一番功夫去修理它”!
看吧,罪孽深重了吧,耽搁人家工程师的正常作息时间。
有趣的是,德国空军遇到的麻烦恰恰与英国空军相反。当时,戈林麾下拥有上万名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但他们缺乏足够多的远程轰炸机,战斗机的性能也不高。数量虽多,但不精锐。
可是,戈林并未发现结症所在。他把希望寄托于数量庞大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法国战役证明,这的确是一款性能优秀的轰炸机。因此,尝到甜头的德国人就发了疯似的造这种飞机。特别是那位纳粹喉舌——戈培尔博士。在他巧言如簧的宣传下,“斯图卡”式被描绘成了无敌的象征。他甚至危言耸听的对着来访的美国军官吹嘘说:“如果哪个愚蠢的国家胆敢招惹德国,那么,铺天盖地的炮火就会从天而降”。
吹牛归吹牛,尽管德国空军并不完善,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它的确是当时世界第一的空中力量。而德国空军之所以如此强大,平心而论,这功劳,应该完全归功于戈林。虽然从本文一开始,戈林就是以一个“小丑”的角色登场。但不得不承认,这位胖子只用了6年时间,就把一个禁止拥有空军的战败国,发展成了世界第一。这份成就,着实令人钦佩。
试问,世界上还有谁人能取得这种成就呢?
并且,就连那些对戈林抱有相当成见的德国高层人物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去翻翻二战回忆录就会发现,许多第三帝国的首脑人物们,在回忆录中谈及戈林之时,通常使用的词汇是“堕落”,而不是“废物”。言语之间,还抱有一丝半点的遗憾。
事情也确实如此,特别是在戈林被确定为希特勒的接班人后,这位“太子殿下”就堕落了。变得越来越骄横,越来越不可一世。 并且,他总想着出风头,又极爱绷面子,除了希特勒,他谁也不服。
因此,这次“鹰袭”行动既然已经提供了一次良好的表演舞台,戈林先生自然不肯放过机会。起初,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曾寄望于戈林首先摧毁英国海军,为登陆创造条件。而戈林呢,嘴上应承倒很快,实际却不这样做。他根本就不认为空军是整个入侵计划的一部分,在他内心深处,是妄想仅凭空军的打击,就彻底征服英国。可以想象,如果他真的取得了如此成就,这是多么值得炫耀的事呵。
所以,戈林马马虎虎的在英国港口投下水雷,算是给陆军一个交代。他真正的目标,是摧毁皇家空军。道理很简单—— 一直打到皇家空军没有一架战机能够上天了,英国政府肯定就会跪倒在他戈林的铁蹄之下。
戈林先生就这样美美的想着,满怀憧憬地等待着8月10日的到来。但让他愤怒的是,毫无觉悟的老天爷根本就不配合他的“雄心壮志”。
(因为在8月10那天,北风那个吹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