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2: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1
  
  
  
  
  
  
  
   面对强敌,希尔少校毫无惧色。他把6架“飓风”分为两队,用3架缠住德国战斗机,剩下的3架直扑德国轰炸机而去。
   希尔少校下令:“保持高度,隐蔽接敌。”说完,他便全力拉起操纵杆,伴随着马达加快到极限的凌厉声,“飓风”翻滚进入一片积云里,巧妙地躲过了迎面而来的20架德国战斗机,绕到了轰炸机编队的后方。
  
   此时,德国轰炸机正在大绕圈子,准备第二轮轰炸。希尔为了掩护船队,也顾不上仔细瞄准了——他早早地按下射击按钮,朝着轰炸机尾部一阵猛射。
  
   虽然希尔未能打下敌机,但他果断的“扰乱式射击,”成功地迫使德国轰炸机减慢速度、采用左右摇摆机翼的方式做常规躲避。
   如此同时,其余两架“飓风” 也成功绕到德国轰炸机后方,紧紧地咬住德机尾部,把他们死死地套在瞄准环中。
   在英国战斗机的攻击下,德国轰炸机惊慌失措。眼见常规躲避无法摆脱敌机,德机只好仓皇投弹,以减轻自身重量,提高飞行速度。
   巧合的是,德国人胡乱丢下的炸弹,正好命中一艘英国小商船,一枚1000磅的炸弹把这艘小船炸了个底朝天。
  
   希尔少校此时已经杀红了眼,他死死地咬住一架德国轰炸机不放,浑然不知大批德国战斗机正向他猛冲而来。
  
   一位在不远处观战的德国侦察机驾驶员曾富有诗意地回忆到:“我环顾四周的天空,看见的是“一场壮观的激战……远远望去,飞机就像一串串葡萄。”
   他眼中的“葡萄”,自然是指组成立体方阵的德国战斗机群。这是德国人常用的战术,无论希尔少校飞行在哪个高度,都难逃一劫。
  
   说时迟那时快(借用评书黄金用语) 就在希尔少校陷入绝境之际,4个由“喷火式”战机组成的皇家空军大队突然出现在德机身后。当时,英国人习惯在“喷火式”战机身上装备8挺7.7毫米机枪。那变态的射速,在德机还未来及掉头之前,就瞬间击落了其中两架。
  
   希尔少校苦苦期待的援兵终于到了!
  
   德国空军很沉着,他们可不愿意与敌人的生力军缠斗下去。他们迅速改变队形,结成圆形编队开始返航。这种队形可以互相掩护尾部,只有最后一架飞机才有被敌机咬住的危险。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位于优势位置的英国空军并没有采取追击。也许,他们仅仅接到的任务是 “护航船队”。死心眼的英国人一向是拿多少钱,才干多少活的主儿。他们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德国空军从容而退。
  
   在这场双方的第一次交战中,德国损失了2架轰炸机、2架战斗机;英军损失了3架战斗机和一艘小商船,双方基本打成平手。芬克上校倒是对这场交战的结果相当满意。因为,他手下那群满嘴跑火车的飞行员,把英国人的损失夸张成了这样:
   击沉1艘重型巡洋舰,4艘商船;炸伤1艘商船,击落或击伤11架英国战斗机。
  
   更让芬克上校感到兴奋的是,他终于成功的引诱出这么多英国战机。他认为,被引上天的飞机越多,皇家空军也就被消灭的越快。
   在这场“大捷”的第二天,芬克上校还特地找来了十几位飞行员,他们在芬克上校的那辆破公交车里喝酒作乐,庆祝这次巨大的胜利!
  
   芬克上校高兴的太早了,其实英国人并未上当——他们仅仅出动了很小一部分战机前来应战。尽管不列颠空战从此打响,但规模却越打越小,英国空军常常派遣单机出来迎战。
  
   可是,戈林元帅此刻却得意的要命。因为,他曾在6月份的一次会议上吹嘘说:“英国空军于敦刻尔克被全部歼灭。”他的证据是:“敦刻尔克战役结束后,英国空军几乎就没出现过。”他就此推断,英国空军的血已经流光了!
   他不明白,英国人是在保存实力。敦刻尔克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总有一天,英国人会让他大吃一惊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2: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2
  
  
  
  
  
  
  
   从1940年7月下旬开始,多佛海峡上空的激战越来越频繁,就是这个地方,被欧洲史学家称为“地狱之角”。 在这些空战中,哪一方飞行员在技术上占有优势是明白无疑的——德国飞行员自西班牙内战以来,历经磨炼。当时,戈林大胖子为了磨练空军,曾不断替换在西班牙的作战人员,以使更可能多的飞行员获得实战经验。这支为佛朗哥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空军,被称为“秃鹰军团”。 从技术上讲,这是一支经过真正实战的军队。而英国空军则不同了,他们的飞行员大部分都是训练场上练就出来的,缺少实战经验。
  
   皇家空军的飞行中尉,阿兰·迪尔回忆德国空军战术时说:“他们就像太阳发出的红色闪电一样向你袭来。”迪尔在54中队驾驶一架喷火式飞机,他亲眼看见他的一个战友突然被敌机中,飞机在火焰中坠毁。当时,迪尔中尉为了逃生,只好孤注一掷,强行朝其中一架敌机撞去。德国飞行员自然不肯与他同归于尽,只能急速拉起飞机,让开一条通道。随后,当迪尔中尉的飞机跌跌撞撞地迫降在肯特郡时才发现,他的发动机已经损坏了,螺旋桨也被打断。他说:“我能幸免真是个奇迹。”
  
   技术上的不过关,只能用工业上的优势去弥补。当时,英国空军的主力依旧是“喷火式”战斗机,而德国空军的主力为梅塞施密特——Me(Bf)109战斗机,简称Me109。
   Me109型战斗机的原型曾在1936年出现过,飞行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570公里。比起喷火式602公里的时速,要逊色许多。并且,在急转弯与空中提速的性能上,也相形见绌。 英国空军时常采用绕开Me109的做法去袭击轰炸机编队,而且打完就跑,绝不含糊。
  
   在火力上,英、德双方也有本质的不同。英国人更偏重于射速,他们的思路是:“只要打得中,便是王道。”也不考虑威力如何——上文曾提过,“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的武器为8挺机枪,这些机枪固定在机翼前方,全部是美国生产的7.7毫米白朗宁式。每分钟的射速可以达到1260发,可谓恐怖之极。
   虽然武器多,射速快,但却有个致命的缺点——威力太弱。7.7毫米口径的机枪缺少爆破效果,无法对敌机造成致命的伤害。有些英国战斗机驾驶员就曾大发牢骚说,“即使打中敌机,也无济于事”。
  
   一个发生在多佛海峡上空的著名战例就是—— 一架德国轰炸机被“飓风”给咬住,“飓风”一口气发射了几百发子弹,射得这架德机千疮百孔,所有的窗子都被击碎,机舱里更是血肉横飞,机枪手和一名投弹员头部中弹,当场死亡。
   但是,那架德国轰炸机仍在昂然飞行,并一直飞回了设在阿拉斯的前线机场。事后,生还的机员还若有其事地细数了机身上的弹孔——他们数出了220颗子弹。
   更可笑的是,那架“飓风”射了220发都没能击落德机,而他自己的飞机却挨了一颗子弹,这颗子弹极其神奇的射在了“飓风”的冷却装置上。冷却装置一旦失灵,高效运作的发动机就转不动了,这位憋屈的英国飞行员只好跳伞,不过却跳进了水雷区,在水中泡了N久之后,才被一艘小心翼翼驶进来的拖网船给救走。
  
   德国人对于火力的认识与英国人恰恰相反,譬如Me109型战斗机,它仅装备有两支固定机枪(装在引擎盖上),但它两翼上的武器就拉风多了——两门20毫米机关炮。之所以使用这种武器,是西班牙内战经验的结果。德国人发现,20毫米机关炮的破片效果,只要命中数发,就能打得敌机凌空开花。
  
    德国王牌驾驶员阿道夫·加兰德,在他的回忆录中就坦言道:“Me109战斗机的武器比英国人的更好!”英国人最开始还矢口否认地狡辩说:“白朗宁式机枪的高发射率有快速开火的优点。”但后来又不得不承认:“20毫米炮比白朗宁式机枪在同样距离内,发弹的破坏力量大上许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2: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3
  
  
  
  
  
  
  
  
   某些英国飞行员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他们开始在自己的飞机上,改装两门20毫米西班牙(厄利康)机关炮,英军高层也默认了这种改装。并且,从1940年10月份开始,“飓风式”战机统一装上了4门机关炮。
  
   而且,“喷火式”战机在设计上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发动机时常无故熄火。也不知是急于投产,还是工业上的不严谨,每当“喷火”做提速或者大角度俯冲的时候,发动机就要闹罢工。想像一下,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飞着飞着,发动机突然就不转了,有些英国飞行员甚至对喷火敬而远之,视其为死亡棺材。
  
   尽管在单机作战上,德国飞行员往往打不过性能优良的“喷火”,但德国飞行员还是很快发现了“喷火式”的这个漏洞,一位叫做尤伦贝克的飞行中尉就回忆起他在8月初的一场战斗。当时,他刚刚击落1架“喷火式”战机,还未及庆贺,便猛然就发现另外两架“喷火式”从他的背后杀来,他的ME110左发动机被击中,冒起了滚滚黑烟,他描述说:“我拉起操纵杆躲进云层,两架敌机仍然紧追不放,死死地咬住了我的战机。于是,我又改变角度,朝海面急速俯冲,后面两架“喷火”也跟着俯冲下去。”
   俯冲到800——1000米的时候,尤伦贝克迅速拉起机头,当他回首望去,只见其中一架“喷火”,就因为发动机熄火一头栽进了海里。
  
   与空中大战一样激烈的是海面上的交锋,由于战斗大部分都是在多佛海峡内进行,双方的飞行员一旦跳伞,就只能落在海里活活淹死。
   于是英、德双方展开了一场搜寻落水飞行员的竞赛。对皇家空军而言,飞行员比飞机更珍贵,因为飞行员比飞机还要短缺。飞行员对德国空军来说也很宝贵,而且,眼看着让那些有可能被救活的人溺死,也会影响到士气。
  
   起初,英吉利海峡上空的战斗,似乎正在按着德国人所希望的发展。在德国空军的指挥部里,指挥官们击掌欢庆,欣喜万分,他们下令:“趁英国人还没学会如何在空战中逃生,赶紧加强进攻,引诱更多的英机出来应战。”
  
   为了营救自己的飞行员,皇家空军迅速组建了一支摩托艇打捞小队。并且,除了官方派出的摩托艇之外,英国政府还雇佣了一些小船,大部分都是海峡沿岸的渔船,这些渔船冒着相当大的危险去营救英国飞行员,是属于拿了工资才干活的那种。因此,他们只救自己人,却眼睁睁地看着德国人淹死也不管。
  
   德国空军一看,这也不是个办法啊,于是,他们也开始筹建自己的营救小队。不过,德国空军找来的组织比较有创意了——国际红十字会。
   很快,一支由30架水上飞机组成的营救小队便开始救人了。这些水上飞机头顶白漆、印有醒目的红十字标志,相当地有恃无恐——他们明日张胆地穿过短兵相接的空中战场,停在水上打捞飞行员。只要看见飞行员还在空中缓缓下降,便一溜烟跑过去了,真可谓高效率援救。而且,德国人也要营救英国飞行员。当然了,这并不是德国人更具“古道热肠”,他们知道英国人缺少飞行员,本着抓一个少一个的信念,他们把这些抓来的飞行员全部丢进战俘营里做俯卧撑。还美其名曰:“人道主义行为。”
  
   相应的,伦敦的航空部发出了一个警告:所有“救护飞机,”只要它敢胆闯入战区,不管有没有红十字标记,统统将被击落。英国人声称,他们采取这一步骤是因为敌人利用援救飞机,报告了英国船队的活动,违反了红十字会的协议。实际上,他们是担心这些飞机不仅会救出许多德国飞行员,而且还会把溺水的皇家空军飞行员抓去大作宣传。
   德国人不甘示弱,为了报复,德国航空部也下了一道命令——“消灭跳伞的英国飞行员。”
   最初,双方都心照不宣的放过对方跳伞的飞行员,德国人的做法无疑是打破了这个“最后的默契。” 很快,英国方面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双方的战斗变得更加残酷起来。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7-26 10:09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2: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4
  
  
  
  
  
  第二阶段的“组合拳”
  
  
   7月31日,戈林得意洋洋的来到了总理府,他手上拿着一份自己统计出来的战果清单。他大步窜进希特勒办公室里吹嘘说,第一阶段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们正以1:2的比例,摧毁英国空军。帝国元帅还宣称,“英吉利海峡已被封锁,没有一艘英国船胆敢横渡多佛海峡。”
  
   戈林又在那里吹牛了,因为根据战后双方核实的数据来看,至7月31日,德国空军已经损失了296架飞机,皇家空军则损失了148架。偷梁换柱的戈林,总是习惯把损失率倒过来瞎掰 (这是他惯用的手法)。
  
   而且,多佛海域的控制权仍然牢牢地掌握在英国人手中——来自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船队,每天络绎不绝地穿过海峡,运来了大批岛上急缺的战略物资,其中还包括美国布法罗制造厂生产的战斗机。仅在这一个月,英国工人就生产了496架战斗机——是敦刻尔克撤退以前的四倍。
   与之相对应的,是德国飞机的产量。如今,德国军备部把日产量定为10架。因为德国情报局声称,“英国每个月顶多生产150架战斗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毫无疑问,英国工业的战争潜力已经爆发出来,并远远的超过了德国。虽然这个小岛什么都缺,但他们拥有海洋,只要舍得花钱,世界各地的物资都能买到。
   当然了,丘吉尔先生也是一位舍得花钱的主儿——英国政府近千年来的黄金储备早已被他挥霍的所剩无几。为了图方便,他甚至把英国仅剩的黄金储备全部用船运到加拿大,这笔财富,后来被丘吉尔用来购买美国战舰等装备,很快又被挥霍一空。
  
   从1940年8月开始,世界上最穷的世界帝国就此诞生了,堂堂日不落帝国的黄金储备为史无前例的:0克!
   (而且,他们马上还会欠一屁股烂账——租借法案)
   虽然穷是穷了点,但为了最后的胜利,咬咬牙,忍了吧。
  
  
   此刻,一世精明的希特勒反而成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他相信了戈林的数据,也相信了德国情报局的数据,还真的以为第一阶段已大获全胜。他大大的赞赏了戈林一番,对于戈林,希特勒百分之百地信任,从来不怀疑他的能力。
  
   在戈林的强烈要求下,第二天(8月1日) 希特勒发出了全面袭击英国的17号元首命令,这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第二阶段战役。即:彻底毁灭英国皇家空军。同时,希特勒向陆军和海军发布号召:“海狮行动”在即,做好登陆的一切准备工作。
  
   另外,希特勒还附加了一道特别的命令——“德国空军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对英国平民实行“恐怖空袭”, 即使对皇家空军空袭德国的报复也不允许。他叮嘱戈林,这项命令尤其适用于伦敦,英国首都将在德国空军攻击范围之外”。
   希特勒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没有解释,由于无法请到希特勒先生出来现身说法,大家只好凭空猜测。有人认为,希特勒要在征服英国之后,能骑着战马从丝毫无损的伦敦大街穿过;有人认为,是因为他担心摧毁伦敦古城会不利于德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而我则认为,希特勒对于与英国和谈还抱有幻想。证据是,在两天前,他还提到丘吉尔内阁倒台之后,该由谁出任新首相。
  
   希特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倒也十分清晰。他至死都认定,战争是丘吉尔和那些犹太财团挑起的。这场战争之所以未能在1940年结束,正是因为丘吉尔从中作梗。换句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酒鬼与一个疯狂的民族主义者的战争。因此,希特勒期望通过军事上的胜利迫使丘吉尔内阁倒台。
   所以,他不会轰炸伦敦,白金汉宫一旦被炸毁,或者某个英国皇室成员被炸死,那才是真正断绝了与英国政府的谈判之路。
  
   哼!丘吉尔算个啥,充其量是一个高级打工仔,我才是欧洲真正的主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2: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5
  
  
  
  
  
  伦敦还是?
  
    8月2日,戈林回到了他在东普鲁士的豪华别墅——卡琳庄园。这是戈林为了纪念死去的前妻而建的一所宅第,戈林就像封建领主一样,照管着这处10万英亩的地产。在庄园四周,有一片巨大的森林,戈林把这里圈起来,当他私人的狩猎场。每年秋季,当落叶满地之时,人们总会看到一位身着古代条顿服装的伟岸胖子,手提一杆金光闪闪的猎枪,在这里猎鹿。
  
   在一次访问罗马期间,戈林看见墨索里尼座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批示文件。他惊呼到:“啊!如此伟大的领袖,怎么会在这样狭小的地方办公呢?”
   似乎在戈林眼中,伟大的领袖就要匹配巨大的办公室。对戈林而言,空军总参谋部的那间会议室太小了,完全体现不出自己的“伟大”。于是,他又在卡琳庄园建造了一间960平方米的会议室——比希特勒总理府那间还大上一倍。从此之后,戈林就开始在自个儿家里举行空军会议,倒也十分方便。
  
   这天,戈林心情很好,可谓“红光满面”。他召集了一批空军高级将领至卡琳厅开会,会议的主题是空军第二阶段所要负责的任务。当时,前来参加会议的主要将领有第2航空大队总司令——阿尔伯特·凯塞林元帅,以及第3航空大队的雨果·斯比埃尔元帅。这两位空军元帅共有2422架各式战机,为进攻英国的主力军团。
  
   可是,这两位元帅脾气都很倔强,谁也不服谁,属于一见面就要吵架的那种。
   (这一次,也不例外)。
   起初,是戈林的独白,他照着稿子,絮絮叨叨地交代第二阶段的进攻目标。他宣布,“这次战役主要是攻击英国炼油厂,飞机制造厂,英国空军指挥部,以及英国南部所有的机场……”换句话说,一切与空军沾边的设施,都要归于攻击之列。
  
   由于希特勒事先宣布,如若第二阶段不能获得成功,就取消登陆行动。因此,一向不太管事的戈林突然有一丝紧张起来,开始婆婆妈妈地说了一大堆废话。他每说一句,斯比埃尔元帅就点头支持。而凯塞林元帅却窝了一肚子火。因为,他压根就不赞成所谓的“彻底消灭英国皇家空军。”
   当时,德国空军被定性为“战术空军”,是用来掩护陆军进攻的。而且,第2、第3航空大队的轰炸机数量非常有限(共有949架),远程战斗机更为缺乏(268架ME109升级版——ME110)。因此,凯塞林元帅认定,想仅凭这点飞机去搞所谓的“战略轰炸”来迫使英国屈服,实在是一种天真的神话。
   可是,凯塞林又无法对着戈林发火,他只好捏着平级的斯比埃尔元帅开炮。
  
  
   在这里,我顺便简单的介绍一下凯塞林元帅。我想,对北非战役有些了解的朋友应该对他不陌生。他与隆美尔元帅在北非的军事配合可谓完美;在意大利的防御战也是登峰造极之作。可是,他偏偏就不如隆美尔元帅那般出名。很有可能,这与他长相有关——这位元帅长得很胖,脸上一团赘肉,还是龅牙,看起来很像一位杀猪的屠夫,而不是堂堂德国元帅。而且,他很爱笑,属于先天乐观派。甚至在北非战役后期,隆美尔元帅陷入绝望之际,凯塞林仍旧乐观异常,还不住给隆美尔打气,让他恢复信心。因此,阿尔伯特·凯塞林元帅也被送上一个雅号,叫做“微笑的阿尔伯特”。
  
   不过这一次,“微笑的阿尔贝特”微笑不起来了。他眼见斯比埃尔元帅与戈林串通一气,就气不打一处来地狂怒道:“什么消灭英国空军,要我说,应该把所有的空军力量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即伦敦。等我们炸死几千个伦敦佬时,英国人肯定会跪着喊求饶!”
  
  
   作为观众的我,听了这话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别的将领在纽伦堡被判10年、20年的时候,凯塞林却被单独开了回小灶。
   死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20: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6
  
  
  
  
  
  
   代号“鹰袭”
  
   凯塞林元帅突然发难,让斯比埃尔元帅大为火光。本来,他一直都在听戈林说,自己连屁都未曾放个,可凯塞林却独独冲着他大嚷大叫,其用意,用脚趾头都能猜到。
  
   “轰炸伦敦?”斯比埃尔做出一副听了天方夜谭的表情,“如果全部力量都用于伦敦,那皇家空军怎么办?敌人肯定会把所有战斗机集中在首都周围,以阻击我们的攻势,这是自投罗网的打发!”
   斯比埃尔的参谋长也在一旁帮着自己首长说话,他宣称:“飞入伦敦很危险,轰炸机将会超出M109战斗机的护航范围。”
   凯塞林反唇相讥:“以我们的实力,你认为能消灭英国空军吗?”
  
   就这样,双方吵吵嚷嚷地闹成一团,搬出一大堆技术性的问题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戈林实在听不下去了,他提醒凯塞林:“元首特别叮嘱,伦敦在轰炸范围之外。”
   凯塞林一听是元首的意思,就立即转移话题——他不服气的提出:“空军的进攻应集中在别的大城市,而不应该分散力量。对于皇家空军的基地和制造厂,可以放在以后的时间进行摧毁。”
  
   但是,凯塞林的观点明显与希特勒的想法背道而驰。因此,这个不受欢迎的建议戈林不予采纳。
  
   为了缓和一下会议的紧张气氛,戈林提出一个好的建议——去游泳(戈林这么胖,他浮得起来吗?)
   可是,这三位脱得赤条条的元帅先生还未下水,凯塞林又和斯比埃尔在游泳池边激烈争吵起来。
  
   只见那位仅着游泳裤的凯塞林元帅脚跳老高,火冒三丈道:“我从未主张这样打英国,我一直认为,要想打败英国,就应该让西班牙参战,封锁直布罗陀海峡,把英国佬堵在地中海之外,这样他们才会屈膝求饶!”
  
   凯塞林无疑是受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的影响,包括以后的隆美尔,都很赞成这种战略。后来史学家曾把这种想法称为“中东战略,”甚至有些西方战史学家声称,如果希特勒采用这种战略,德国就会取胜。因为,封锁直布罗陀就会切断英国与北非及中东的通道,德国可以获得伊拉克以及伊朗的大片油田,说远一点,德国可以与日本在印度会师,共同绞杀大英帝国。
   可是,希特勒并未采纳这个意见。消灭苏联的想法已经让他走火入魔。因此,对于英国,希特勒只给1年时间,如果1940年无法解决问题,他宁肯冒着两线作战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所以,凯塞林提出的建议无人理会,戈林依旧维持原判——消灭英国空军一切潜在实力。
  
   凯塞林眼见自己的建议无人采纳,气鼓鼓的走了。这位元帅先生应该很郁闷,他提出的三个建议都被无情地否决掉了。由于他的不配合,一直到8月6日,戈林才最终确定全面袭击英国的日期。时间将定在4天之后,即8月10日。
  
   起初,德国空军参谋部把这次行动的代号定为“大满贯”。 戈林嫌这名字太俗套,逐改名为“鹰袭”。
   为了确保成功,戈林甚至调来了驻挪威的第5航空大队一并投入战斗。这样,德国最终投入的航空大队为3个,共计3021架各式战机。(除驻德国东部的航空大队全压上了)
  
   可是,戈林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在8月6日发出的命令内容,已被英国情报部门一一截获—— 在伦敦郊外一间不起眼的庄园内,200多名来自英伦三岛的各色人才,正围着一台高约3米,重约1吨多的大型机器进行24小时不间断窃听。
   这正是丘吉尔手中的一张超级王牌——“超级密码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2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7
  
  
  
  
  
  
  “超级密码机”
  
   请允许我这样说; 一台机器,一串密码,改变了历史。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也无意夸大其词。英国机械专家发明的这台可以破解一切无线通信的“超级密码机”对于战争的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这台机器,同盟国对轴心国的任何军事行动,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包括希特勒亲自发布的“元首指令”,丘吉尔都能通过“超级密码机”了解的一清二楚。
   而希特勒拍给前线的绝密电文,丘吉尔绝对比德国将士看到的还要早!这情形就好比德国选手在与开着作弊器的英国选手打比赛。
   德国人,你玩得起吗?
  
   战争能打到这份上,我实在也无话可说。
  
   不过话说回来,德国军方的机密泄露事故,并不能责怪他们过于马虎,让英国人钻了空子。因为就当时而言,德国的保密措施,是相当严谨的——为以防万一,德国通信兵每天都会修改密码。
   而且,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恩尼格玛”密码机①,也遥遥领先世界各国。可是,偏偏后院起火,希特勒再一次当了活雷锋,无偿地帮了丘吉尔的大忙。
  
   当然了,希特勒先生曾在战争中犯了无数次错误,帮了同盟国无数次大忙。但是这一次,明显是原则性的问题——战争爆发前夕,一名曾在柏林制造“恩尼格玛”机器的工程师被驱逐出德国。
   原因很简单,他是犹太人。
  
   大家完全可以想象一下,这位被驱逐出国的犹太人是多么愤怒。仅仅因为血统关系,他就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财产,失去了一切……连自己的祖国都无法踏上一步。
  
   好吧,你既然要我滚蛋,那我就要你的命!
  
   于是,这位愤怒的犹太工程师,毫不犹豫的来到英国,径直找到了伦敦秘密情报部门——军情6处。他对英国人说:只要给我1万英镑(不愧为犹太作风), 我便可以凭记忆,为你们制造一部最新式的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
  
   剩下的,我想就无需累述了吧。德国的命运,就因为这个德国犹太工程师的“变节”而彻底改变——在北非,在诺曼底,甚至巴巴罗莎,这台“超级密码机”将会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功效。很明显,除了英国那无与伦比的“世界兵工厂”盟友,再加上这台超级密码机,丘吉尔必须坚持下去,他相信,胜利已在掌握之中——只要挺过这一年。
  
  
   ①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外形看上去很像一台老式办公打字机(见下图),它有26个字母键,与计算机键盘基本一样。而且,它的结构坚固,便于携带,即使是陆军最小单位也能使用它。
   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它保密性能却为世界一流。在它内部,有3个转轮,也就是说,26个字母,就有26x26x26=17576个变法。而且,3个转轮可以拆卸下来并互相交换位置。这样,字母的组合就又多了6种变法,同时,这6种变法可以被无限放大为100391791500种复式替换系统。
   于是,“恩尼格玛”密码机打出来的字母就有17576x6x100391791500=1亿亿种可能性。而它的密码,必须收发双方事先约定好的初始值。因此,德国人完全相信这种机器是绝对可靠的。一直到战争结束,德国人都没怀疑过自己的密码已被英国破译。我想,假如希特勒泉下有知,知道了自己无比信任的密码机被敌人破译并利用了5年之久,恐怕会气活过来。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7-25 20:4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20: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8
  
  
  
  
  
  
  
   全面鹰袭
  
   几乎在戈林下达全面空袭英国命令的同时,“超级密码”就截获到了这一情报,并报告了丘吉尔。
   随即,丘吉尔又将这份情报,转交给了当时就任皇家空军总司令的希尔·道丁上将。丘吉尔把手上的纸片一扬道,“看吧,大举进攻就要开始了。”
   两天后(8月8日),道丁上将对战斗指挥部的成员发布了一项重要命令:
  
   “不列颠战役就要开始了。皇家空军的成员们,大英帝国几代人的命运就掌握在你们手中!”
  
   起初,空军将士听了道丁的讲话都很纳闷,“将军从何得知德国即将入侵?”对此,道丁上将从不解释,他只强调,“这是绝对可靠的消息。”
  
   果不其然,从8月8日开始,德国空军的进攻明显加强了。实际上,这是戈林“鹰袭”的前奏,他要在正式进攻之前,试探一下皇家空军的虚实。就在这天清晨,德国空军出动了上百架轰炸机,在英国南部海岸几乎所有的港口外投放水雷,以达到封锁英国海军的目的。
   这一次,皇家空军毫不示弱,他们立即出动战斗机中队进行阻拦,数百架“喷火”和“飓风”呼啸而至。
   在这里,德国空军玩了个小花招:他们假装单独派遣笨重的轰炸机进行投雷,而护航的ME109战斗机则隐藏在不远处的地方,一旦皇家空军飞入预定位置,他们就会从几千英尺更高的地方俯冲下来,进行突然袭击。
  
   皇家空军却有恃无恐。因为,他们已经发明了一种叫做“雷达”的新型无线电检测装置。当时,英国的雷达已经能够测定近300公里以外的飞行物。也就是说,德国空军刚从法国机场起飞、还未跨过英吉利海峡之时,英国人就已经把他们探测了出来。
  
   所以,英国空军也玩了个小花招:他们假装不知道有埋伏一般,依旧跑去攻击德国轰炸机编队。但是,他们并不飞乱自己的队形,就算德国轰炸机四处逃散也绝不追击。
  
   不明真相的德国空军却以为英国人已经“上钩了”。ME109加大马力,急速俯冲下来与英机决战。
   可是,一旦双方交上火后,德国人才猛然发现,自己处心积虑钻研的战术怎么也占不了便宜。英国空军好似可以洞察一切一般——就连飞行的角度都是背对着太阳光射入的方向。无奈之下,德国飞行员只好面对着太阳的方向战斗。尽管随着战斗的进行,双方可以改变作战位置,但第一回合的交战,德国飞行员就吃了很大的亏——耀眼的阳光几乎射得他们睁不开眼睛。可他们又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一旦接敌过慢,轰炸机编队就会遭殃。
  
   至当天下午,战斗仍在进行。德国空军似乎是铁定了心思,非得投下规定的水雷才肯走人。从肯特海角——多佛海峡25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几乎没有一处不在进行着空战。双方还在不断投入新的编队投入战斗。最后,双方加起来共投入了1000多架次飞机。这也是迄今为止,空战最为激烈的一天,双方的伤亡损失都达到了最高点。(与以往多佛海峡几十架次的小型战斗比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就在那天晚上,战斗结束时,皇家空军欣喜万分地对外界声称,他们击落了德国空军24架轰炸机和36架战斗机;而德国人则同样欢欣鼓舞地声称,他们击落了49架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
   实际上,皇家空军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真实数据是——德国空军损失31架,皇家空军损失19架。
   要说英国方面是统计失误倒可以理解,德国人凭空抛出“击落49架”,比实际数字多出了整整30架,真是吹牛不上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21: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9
  
  
  
  
  
  
  
   戈林的美梦
  
   英国空军在8月8日的胜利,并未使道丁上将感到一丝欣慰。实际上,英国空军现在的处境相当不妙。当时,道丁上将手中一共拥有4个航空大队。不过,与德国比起来,他的航空大队应该属于“迷你版”。譬如,皇家空军第10航空大队仅拥有48架作战飞机。而数量最为庞大的第11航空大队,也仅仅拥有战斗机228架。
  
   并且,这还不算问题的结症所在。关键在于,他们的飞行员比飞机更为缺乏。6~8月份,英国兵工厂就生产了1418架各式战机。可是,由于缺乏飞行员,大部分飞机都无人驾驶,只能成批成批的像沙丁鱼罐头一般堆放在库房里。
  
   一则流传在英国的小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尴尬的问题——在8月份的一场空战中,一位英国飞行员驾驶的“飓风”被敌人击中87个弹孔,机身被打成了筛子(就连他的座舱盖都被漏掉的燃油遮蔽到几乎看不准方向)。可是,这位英国飞行员打死也不跳伞,坚持把飞机开回了机场。
  
   按理说,如此牛人应该通报表扬才是。假如这位飞行员放在我国,乖乖,那就更不得了啦,“特级英雄”的称号铁定是跑不掉的。
  
   但是,英国人的政治觉悟实在太低,当这位飞行员成功迫降之后,一旁气喘吁吁跑过来的工程军官却失声骂道:“混蛋,你到底搞什么鬼不跳伞?本来明天早上就可以领得一架新飞机,现在好了,我得花很大一番功夫去修理它”!
   看吧,罪孽深重了吧,耽搁人家工程师的正常作息时间。
  
  
  
   有趣的是,德国空军遇到的麻烦恰恰与英国空军相反。当时,戈林麾下拥有上万名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但他们缺乏足够多的远程轰炸机,战斗机的性能也不高。数量虽多,但不精锐。
  
   可是,戈林并未发现结症所在。他把希望寄托于数量庞大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法国战役证明,这的确是一款性能优秀的轰炸机。因此,尝到甜头的德国人就发了疯似的造这种飞机。特别是那位纳粹喉舌——戈培尔博士。在他巧言如簧的宣传下,“斯图卡”式被描绘成了无敌的象征。他甚至危言耸听的对着来访的美国军官吹嘘说:“如果哪个愚蠢的国家胆敢招惹德国,那么,铺天盖地的炮火就会从天而降”。
  
  
   吹牛归吹牛,尽管德国空军并不完善,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它的确是当时世界第一的空中力量。而德国空军之所以如此强大,平心而论,这功劳,应该完全归功于戈林。虽然从本文一开始,戈林就是以一个“小丑”的角色登场。但不得不承认,这位胖子只用了6年时间,就把一个禁止拥有空军的战败国,发展成了世界第一。这份成就,着实令人钦佩。
   试问,世界上还有谁人能取得这种成就呢?
  
   并且,就连那些对戈林抱有相当成见的德国高层人物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去翻翻二战回忆录就会发现,许多第三帝国的首脑人物们,在回忆录中谈及戈林之时,通常使用的词汇是“堕落”,而不是“废物”。言语之间,还抱有一丝半点的遗憾。
  
   事情也确实如此,特别是在戈林被确定为希特勒的接班人后,这位“太子殿下”就堕落了。变得越来越骄横,越来越不可一世。 并且,他总想着出风头,又极爱绷面子,除了希特勒,他谁也不服。
  
   因此,这次“鹰袭”行动既然已经提供了一次良好的表演舞台,戈林先生自然不肯放过机会。起初,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曾寄望于戈林首先摧毁英国海军,为登陆创造条件。而戈林呢,嘴上应承倒很快,实际却不这样做。他根本就不认为空军是整个入侵计划的一部分,在他内心深处,是妄想仅凭空军的打击,就彻底征服英国。可以想象,如果他真的取得了如此成就,这是多么值得炫耀的事呵。
   所以,戈林马马虎虎的在英国港口投下水雷,算是给陆军一个交代。他真正的目标,是摧毁皇家空军。道理很简单—— 一直打到皇家空军没有一架战机能够上天了,英国政府肯定就会跪倒在他戈林的铁蹄之下。
  
   戈林先生就这样美美的想着,满怀憧憬地等待着8月10日的到来。但让他愤怒的是,毫无觉悟的老天爷根本就不配合他的“雄心壮志”。
   (因为在8月10那天,北风那个吹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0: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60
  
  
  
  
  
  
  
  
   8月1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戈林的“鹰袭”被迫延迟。想当初,挪威战役之时,希特勒提前一个月就先给气象专家打了招呼。而戈林呢,他居然连天气情况都不考虑,真是失败的很啊。
  
   更让戈林窘迫的是,随后两天时间,英吉利海峡上空乌云密布——不是大风,便是大雨。于是,他被迫宣布:“鹰袭”后延3天,改为8月13日。
  
   8月12日清晨,天气稍见好转,一支由20架战斗机①组成的德国突击小队贴着海面,偷偷接近了英国本土。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英国雷达系统。
  
   实际上,在近几个月以来,德国情报局一直都在秘密窃听英国无线电通讯和雷达使用情况。在窃听中,德国人吃惊的发现,英国利用部署在本土的“海岸低空搜索雷达网”,可以清楚地知道德军飞机出动情况,使德军丧失了至关重要的突然性。为了改变这个不利地位,戈林决定,在“鹰袭”行动前一天,首先就要摧毁英国雷达系统。
  
   有意思的是,所谓的英国“海岸低空搜索雷达网”不知出了什么故障,居然没能搜索到这支低空飞行的德国突击小队。上午11时,12架ME110战斗轰炸机在看见英国海岸的悬崖峭壁之后,指挥官在传话筒里说道:“第三中队,预祝成功。”
   这是突击队的出击信号,只见12架ME110立即分成6组,呼啸着扑向了英国南部的6个雷达站。
  
   当时,英国人设计的雷达站相当仓促——在这条极其重要的防御线上,他们既没有战斗机、也没有防空炮、甚至连防空洞都没有。
   而雷达站的工作人员,又都是临时招来的“空军妇女后援队”的姑娘。她们就在雷达塔附近单薄的木板棚里工作,这些棚子建在浅浅的掩体内,只经过了简单的伪装,很容易被认出来——投得较准的炸弹,或者20毫米机关炮的俯冲扫射,都可以将这些木棚化为碎片。
  
   毫无疑问,德国空军的袭击相当成功。当他们飞临雷达塔上空的时候,茫然无知的“空军妇女后援队”仍在木板棚里工作着。不过,这些姑娘们的表现令人动容,当雷达塔遭到袭击时,“空军妇女后援队”的成员没有一个想到逃跑,她们一如既往地向战斗机指挥部传送着情报。
  
   德国人也不含糊,他们投下的炸弹摧毁了6个雷达站的地面建筑。在“喷火”中队赶到之前,这支突击小队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
   返航后,突击小队向戈林报告说:“任务取得成功,敌人地面建筑被彻底摧毁。”
  
   实际上,他们夸大了战果。因为,真正遭到摧毁的雷达塔只有一个——经过英国工程师紧急抢修,在袭击仅仅3小时后,5个雷达站又相继开始运转。
  
   同时,英国人还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们从明码无线电中发出假信息,到处谣传雷达站已被炸毁,并在通话中装出惊慌失措的样子。
  
   德国窃听人员当即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戈林,空军元帅得意非凡,也不怀疑其真实性。8月13日,他下令:执行“鹰袭”。
  
  
   ①德国突击队为8架ME109护航,12架ME110悬挂最新实验成功的新型炸弹,其实就是潜艇鱼雷改装......
  

Me110是一种常规气动布局、采用悬臂下单翼和双立尾的飞机,细长机身前段有一个长长的纵列三座座舱,分别配置飞行员、通信雷达手和射手。两台水冷DB605型发动机对称地装在左右机翼上。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7-26 10:1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0: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