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9 21: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争霸年代(47)
拓跋嗣一看后秦的使者,脑袋就大。怎么呢?他也不想惹刘裕。
刘裕是个瘟神,谁愿意沾边?特别是北魏,刚闹完饥荒,老百姓有好大一部分还饿着肚子呢,才不想跟刘裕死磕。而且,姚泓死想不到,刘裕这次打后秦,与拓跋嗣早就打了招呼的。
怎么回事呢?
刘裕的水军要沿着黄河西去,图中有一段,要经过北魏境内,刘裕事先就派人打招呼了,说我呀,只是路过,你们别紧张。可还是出了事儿,晋朝水军路过河南滑台的时候,驻守滑台的魏军竟给吓跑了。拓跋嗣就问罪了,说你刘裕咋回事?说了不打我,只是借过,咋把我滑台的军队吓跑了呐?
刘裕赶紧赔小心,说不是我打他们,而是他们见我就跑,这有啥办法?你把他们叫回来,仍旧驻守滑台也就是了。然后拜年的话又说了不老少,好不容易,把拓跋嗣以及北魏的大臣们都给哄高兴了,晋朝水军才得以顺利通过北魏境内。
那么刘裕的拜年嗑儿还在拓跋嗣的耳朵边嗡嗡呢,姚泓的使者到了,你说拓跋嗣能不为难么?我救你吧,感觉对刘裕交代不过去,人家刚对我说过好话,我也答应人家了。我不救你吧,两国有过联姻的,又觉着不忍心,这怎么搞,叫大臣们来商议一下。
大臣们来了,呼呼噜噜交谈一阵,有人就说了,说黄河西去,便是潼关。刘裕的军队里,水军占了好大一部分,用水军攻打潼关,那是扯淡。但是如果他的水军一上岸,西攻潼关不成,转而北攻我们魏国,那可是很简单啊!刘裕这个人的心机,深不可测。他说借道本为攻秦,但谁知真假?万一以攻秦为名,打我大魏呢?所以我们认为,该举兵向西,攻打刘裕,以防祸生肘腋!
哦,拓跋嗣点点头,你们认为要打。他回过头来看看一个人:你的意见呢?
此人是谁?
国家重臣、大士族崔宏之子崔浩。
崔浩赶紧出班,说陛下,后秦姚兴在时,不断收纳晋朝降臣,资助晋朝反叛,刘裕恨之入骨,欲灭秦久矣。今姚兴已死,姚泓把握不住大局,国内叛乱不止,刘裕此刻伐秦,可谓志在必取。如果我们出兵干涉,刘裕必怒。他这个人,是个亡命徒,伐秦不成,必然北侵我国!而我国刚经历过旱灾,饿殍遍野,柔然又在北方不断侵扰,那时南北皆危急,救南则北寇来,救北则南寇来,因此不可发兵击刘裕!
拓跋嗣一听,嗯,不可发兵,那就眼看着后秦被灭么?
崔浩说非也。我们让刘裕西去,等他得胜东归之时,再发兵阻断其归路。刘裕要回南方,必然会再次借道,那时我们借道与他,他感念我们的恩德,则不会北侵。
拓跋嗣说如果刘裕伐秦不利,向东败退,那又怎么办呢?
崔浩说那我们就不给他借道,趁机灭之!也正好应了“救秦”的说法。
拓跋嗣思考了半晌,照崔浩这么说,说是救秦,实则不救,不妥不妥,后秦,我之姻亲,如何坐视其亡国?他令振威将军娥清、冀州刺史阿薄干率人马十万,屯驻于黄河北岸,密切观察晋军动向,若抓到机会,定要出兵干涉,救护姚泓。
北魏军在拓跋嗣的犹豫中,发动了。
再说关中,听闻北魏发兵,姚泓等人乐得不行,那姚绍自此加紧潼关防务,更加尽心。
王镇恶与檀道济、沈林子会师,猛攻潼关,毕竟关隘险要,连日不下,很快,粮草不足,王镇恶无法,只好下令退兵,沈林子大怒,他手按宝剑,直视王镇恶道:“许昌、洛阳已平,眼看要取关中,为何要功败垂成?且我等三人先到,主公大军尚远,你现在要走,就不怕贼众追出来吗?即便跑得了,又有何脸面去见主公?”
王镇恶见沈林子凶神恶煞一般,不由得有些怕了,他思考了一下,改了主意,派人去通知后面的刘裕,让他先派些粮草过来,同时,他自己亲自赶往周边地区,发动百姓徼粮,费了好大劲,终于从百姓口中得了粮草,大军得以维持。
但总是靠老百姓养活也不行,王镇恶心里焦急,怎么还不见刘裕到呢?
刘裕大军在后面干嘛呢?
这刘裕,和北魏军打起来了!
要么这么久都不到潼关,敢情路上干起来了。
那位说刘裕不傻,和北魏刚刚说过拜年的话,借道而行,又要打后秦,眼下哄着人家都来不及,怎么还要树敌呢?
这可不是刘裕想惹事,而是北魏军队太多事。
拓跋嗣派北魏军十万驻扎黄河北岸,告诉他们密切注视晋军动静,该动手的时候,再动手。可北魏军人素来蛮横,当螃蟹当惯了,他们瞧着水中的晋军穿梭如织,手心发痒,时间一久,就想主动挑起战争,阻止刘裕伐秦。
晋军的船只在黄河中走,有时波涛汹涌,船只就给大风吹到北岸去了,被北魏军人截获,北魏军对刘裕本有敌意,竟将晋军杀死,船也给掠走。
刘裕本不愿惹事,但眼看对方寻衅,肝火大动,立刻派人马上岸攻击,这就打起来了。
魏军虽野蛮,但刘裕麾下的晋军可不是吃素的,一上岸,两军交锋,魏军就吃了亏,这伙鲜卑人也机灵,一瞧打不过,上马就跑。鲜卑人是马背上长大的,来得急走得快,晋军追之不及,只好回到船上。可一回去,鲜卑人又重新在岸边出现,捉到搁浅的晋军,仍旧杀之。把刘裕气得肝疼。
这怎么办?
刘裕可不是吃哑巴亏的人,这家伙,谁惹他,他跟谁玩儿,别说拓跋嗣,天王老子他也敢踹一脚。苦思之下,刘裕有了破敌之策。
不久,一伙儿晋军登上了北岸。北魏军一瞧,以为晋军又要组织攻击,便在马上远远地望着,准备打得过则打,打不过则跑。
但他们发现,这伙儿晋军不大一样。
他们拥有百余辆战车,并将战车摆成了一轮弯月的形状,好似一个半圆,放在黄河岸边,半圆的拱形,对着鲜卑军,半圆的底部,便是黄河。
这是什么玩意?北魏军没见过,便远远的观察,不敢轻易过来。
就见百辆战车布置已毕,每辆车上,有七名士卒,各就各位之后,竖起一长杆,杆上有白色牛尾做的标志,长杆竖起后,似乎发送了一个信号,立刻又有两千名晋军上岸,他们每二十人一组,分成一百个小组,分别上了百辆战车。
此时战车上,原有士卒七人,又加上后到的二十人,就有了二十七人。
前面七人与后面二十人装备不同,前面七人,主要工作是摆好车辆,之后竖起长杆,以作信号,后面二十人,却装备着大量强弓硬弩,另有几人,手持盾牌,护住车辕。
这是做什么?
北魏军望了望,哦,就这个?凭着两千七百人加上一百辆车子,就能拦得住我们?冲啊!呼啸一声,北魏骑兵排山倒海般压了过来,半月形车阵立刻发动,只见弩箭频飞,鲜卑人被射倒一片,但余下的鲜卑人反倒更加骁勇,益发猛攻不止,且人数越来越多,竟达三万。
关键时刻到了。
只见晋军的车阵中射出的武器,突然发生了变化,不是弩箭了。
是什么?
长矛!
敢情这后上车的两千晋军,手里的弩都是特大号的,不但能射箭,还能射长矛,只见每辆车上的晋军分工有序,最前面几人,手持巨型盾牌,护住车辕及人员,后面几人,手挥大锤,几锤子下去,一根一丈长的长矛便被砸成了三段,每段三尺多长,放到弩机上就射,可了不得,这玩意比弩箭要猛,一段长矛出去,至少洞穿三四个北魏骑兵,一百段射出去,那就射倒三四百,一百辆战车,同时发作,“矛”如雨发,射穿者何止千万?
北魏军如何见过这等新式武器?马仰人翻死尸堆累,全军大溃。
水中数万晋军一见车阵发挥作用,大破北魏骑兵,立马上岸追击,斩获无数,北魏军吓得失魂落魄,人撞马马踩人死伤更多,那位刚被派去监视晋军的大将冀州刺史阿薄干,竟被晋军阵斩,所谓十万北魏军,至此为画饼。
消息传到平城,拓跋嗣大惊失色,不想损失如此巨大,我让你们屯扎北岸,看情况而定,你们怎能轻易挑衅?可恨我不用崔浩之言,否则怎有今日?罢了,沿岸魏军收回,刘裕伐秦,我暂且不管。
自拓跋珪以来,北魏军向来纵横无敌,后燕、后秦、柔然均为其手下败将,此次败于刘裕,当属首例。刘裕破北魏骑兵的阵法,是历史上很有名的车战之术,唤作“却月阵”。
魏军来了又回,消息传到潼关,姚绍慌得不行,老头子年纪也不小了,仗着一点儿老经验,立刻派姚洽、安鸾、姚墨蠡、唐小方四将率军三千,再袭檀道济、王镇恶等军的粮道。上次袭击粮道已然失败,怎么这次又袭击呢?
姚绍心里明白,北魏军不来了,过不多久,刘裕大军必到,届时与王镇恶等兵合一处,潼关必失,因此眼下必须要击退王镇恶等人,压下晋军的士气,方可保潼关无碍。
派出了四将,姚绍就在这儿忐忑不安的等待消息,等啊等啊,突然探报进来,大叫一声大事不好!
嗯?姚绍一激灵,何事惊慌?
姚洽、安鸾、姚墨蠡、唐小方去断敌军粮道,又中埋伏,为沈林子所败,军兵死伤殆尽!
啊?那,四将如何?
全部战死!
……
姚绍就觉着眼前一黑,心口难受,一张嘴,鲜血喷出,当天晚上,便被活活气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