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4 13: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章 渑池之会-2
蔺相如有什么本事呢?
令缪贤跟赵惠文王讲了一则故事。
有一次,令缪贤冒犯了赵王,心里十分害怕,打算逃到燕国去,便找了蔺相如来商量此事。蔺相如问他说:“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呢?”令缪贤便回答说:“我曾追随赵王与燕王会晤。燕王曾私底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与我交朋友。所以我想他一定会收留我的。”蔺相如摇摇头说:“赵强燕弱,而当时您又受到赵王的宠幸,所以燕王自然想与你结交。如果您犯了事,从赵国逃往燕国,燕国害怕赵国,燕王是不敢收留您的。到时燕国人一定会把您绑了,送回赵国。”
令缪贤听了满头大汗,焦急地问说:“那我该怎么办呢?”蔺相如想了想说道:“既然跑是跑不了,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到赵王面前请罪了。您光着背,自己套上刑具,请求大王开恩,这或许可以侥幸逃过一劫。”令缪贤便听了蔺相如的意见,向赵王自首,鉴于积极认错,最后赵王格外施恩,赦免其罪。
说完了这个故事后,令缪贤对赵惠文王说:“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有勇有智有谋,如果能让他出使秦国,一定会不负所望的。”
赵惠文王听罢十分高兴,便召见蔺相如,问道:“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来交和氏璧,您看要不要给他呢?”
蔺相如答道:“秦强赵弱,秦国的要求合理,不能不给。”
赵惠文王又说:“要是秦王拿走了和氏璧,却不割让十五座城,那怎么办呢?”
蔺相如答说:“秦国要以城来交换宝璧,如果我们不答应,那么赵国就理亏。反之,如果秦国得到宝璧,却不割让十五城,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权衡利弊,宁可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惠文王点点头,又问:“依先生之见,何人可以出使秦国呢?”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要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愿意亲自前往。如果秦国交出城池,那么和氏璧就留在秦国。倘若秦人毁约,我一定会完璧归赵的。”
看到蔺相如坚定的眼神,赵惠文王松了一口气,就派遣他为赵国使节,捧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到了秦都咸阳后,秦昭王在章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献上和氏璧。秦王一瞧,哎,果然是无价之宝,无论是玉的质量或做工,都堪称天下无双。他边欣赏边赞叹,然后又递给妃嫔与左右侍从观赏,大家都啧啧称赞。
蔺相如站在殿堂下,仔细观察秦昭王的表情,发现他一个字都不提割城的事,看出他并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于是蔺相如便向前走了几步说:“和氏璧上有一点瑕疵,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秦昭王一听,居然宝玉有瑕,倒想见识见识,便把和氏璧交还给蔺相如。
不料蔺相如拿回璧后,不仅没有上前,反倒后退了几步。只见他把宝璧高高举起,背靠着一根大柱子,怒发冲冠,冲着秦昭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美玉,要求用十五城来作交易。赵国君臣都认为,秦国只是依仗自己的强大,想巧取豪夺罢了,根本不想用城池来交换,千万不能把和氏璧交给秦国。可是我却认为,普通老百姓尚且不肯相互欺骗,何况是像秦这样的大国呢?为了一块玉璧与秦结怨,这是不合适的。赵王听了我的话,便斋戒五日,并派我前来秦国献上玉璧,这样做是出于对秦国的尊重。可是今天大王没在朝堂以隆重的仪式来接见我,而是在章台这种普通的宫殿,礼节上十分不到位。更有甚至,大王拿到和氏璧后,还递给妃嫔、左右观赏,没有一点恭敬之心,当我这个赵国使臣不存在,这是对我的侮辱戏弄。我看大王是没有诚意用城池来交换和氏璧,所以我把玉璧收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我的话,我今天就跟和氏璧同归于尽了。”
说完后,蔺相如握着和氏璧,斜对着柱子,就要把宝璧往上砸了。这下子秦昭王可急了,他坐座上跳了起来,赶紧喊“住手——”,然后走下殿堂,又是赔礼又是道歉。然后他装模作样地唤来掌管图籍的官员,取来地图,在地图上圈了十五座城池,要割让给赵国。蔺相如是个很细心的人,他见秦昭王临时划出的十五座城池,并不是预先有准备的,只是为应付他而匆匆挑出来的。这更加证实了蔺相如的判断:秦人根本无意用十五城来换和氏璧,只是想强取豪夺罢了。
于是蔺相如便说道:“这块和氏璧,乃是天下至宝。赵王欲献出此宝贝时,斋戒五日。大王也应该斋戒五日,并在朝堂之上,以隆重大典来接收此宝物。惟有这样,我才能放心献上和氏璧。”
秦昭王看到蔺相如这个架式,心想今天是要不到这块宝璧了,要是来硬的,这个不怕死的家伙还真能把璧给砸了呢。得,看来就先答应下来吧。秦昭王答应了,先斋戒五日,到时在朝堂之上,交接此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