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听我说南明(持续更新,讲述最后的汉人王朝无奈的末路,崇祯十七年开始)----孙敬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10)没有妻子的巡抚
  
  志得意满的李闯王,拿下大同之后,下一个目标是宣府(今河北宣化)。查一下地图就能看出来,大同到宣府,对北京成半包围的形状。只要能顺利地将宣府收入囊中,那么闯王闯京城的战略意图将实现大半!
  牛金星向闯王介绍了一下宣府城内将帅的全部阵容:巡抚朱之冯,总兵王承允,监军太监杜勋。
  牛丞相还告诉闯王:“朱之冯是卫景瑗的同学,两人都是天启五年的进士!”
  闯王眉头一轴,卫景瑗那难缠的形象顿时浮上心头。他问道:“这个人也那么死心眼儿吗?“
  
  
  崇祯十一年,多尔衮率领满清抢劫队来到济南城下,强盗头子自然非同凡响,只用一天就攻破了济南城。随即开始例行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多尔衮忙着数金子,他哪里知道,济南城里有一个女子,望眼欲穿等着自己丈夫从京城归来,等来的却是侵略的铁蹄。
  女子没有办法,只得将孩子藏在她自认为安全的地方,然而那地方终究太小,藏了孩子,就藏不下她。做娘的,总会把生的希望让给孩子。她又是刚烈的女子,不能忍受被侵略者欺辱,身旁的那口水井,就成了她最后的归宿。
  等到强盗撤走,丈夫归来,看到的是一具枯骨。女子的姓名已不可考,好在我们知道她丈夫的名字,她的丈夫叫朱之冯!
  
  
  前面我们说到书生巡抚卫景瑗时,只提到他是天启五年的进士,却没有提到和他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同学朱之冯。卫景瑗巡抚大同时,朱同学巡抚宣府。大同和宣府离得很近,如果在太平盛世,两个人大可以轮流拜访对方,喝喝茶,吟吟诗,度个周末啥的,往返路费还可以公家报销。无奈命不好,生在乱世,又在乱世为官,就更惨了。
  朱之冯的第一份工作是税务干部,这可是肥缺啊,不过朱之冯很老实、很廉政,收上来的东西全部上缴国库,分文不贪!和景瑗兄的经历类似,之冯兄的仕途也很坎坷,一度被降为行人司副。
  天哪,真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卫同学被贬之后还是行人司正呢,朱同学是司副,哎,不提了!之冯兄倒不气馁,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无数的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自己,上天是不会放弃你的。
  
  不气馁的朱同学终于熬出头,吏部派他去青州做参议,主要管管粮储啊,屯田啊,一句话就是管后勤的。不过相同的工作分给不一样的人来干,效果是不一样滴!朱参议在作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搞起了副业,搞的还很成功!
  
  适逢下辖的沂水县闹盗贼,附近居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天天给皇帝交粮不说,剩下点口粮和值钱物件再被偷了去,这日子可怎么过?
  当地官府片面追求破案率,错误逮捕了不少人,更弄得人人自危。不仅要防盗,还要提防被官府看不顺眼,当盗贼抓了去,刑讯逼供!
  管后勤的之冯兄看不下去了,亲自出马,兼职当起警察,居然逮住了真大盗,冤狱尽解。不仅大快民心,当地的治安好了不少。
  从这件事中,大致可以了解朱之冯是什么样的性格。如果说卫景瑗是个个性温和的人,那么朱之冯可比他刚烈多了。拿抓盗贼这事来说,别管我是不是狗拿耗子,祸害百姓的事,我就得管!
  
  爱管闲事的朱之冯升官了!
  
  吏部招他进京述职,他便将妻子和孩子留在济南,只身进京。谁知这一去,即成永诀!
  根据史书中的记载,朱之冯离开山东后不久,济南城就被攻破了。至于具体为什么被攻破,被什么人攻破,是明廷内部叛乱,还是清军过境,史书上没有提及。不过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肯定是清军打来了,清朝入主中原后,销毁证据,史书讳莫如深。
  我查了一下,崇祯年间,清军几次侵入中原腹地,掠城无数,但攻破济南城的记录只有一次,就是在崇祯十一年。那次是多尔衮亲率大军,前来抢劫!
  于是,本文前面所讲的事迹得以出现。
  
  得知大同失陷,同学自杀,悲愤的朱之冯让将吏们在城楼上集合,设太祖高皇帝排位,歃血誓死守,并重金悬赏,寻找勇夫,想组建一支敢死队。但时局坏透了,众人的心思已经涣散。就像小品里说的:“这时候,给我吃云南白药也没用了。”事到如今,给大爷多少钱,大爷也不想卖命了。闯王那给的更多,大爷为啥跟你干呢!
  总兵王承允和监军太监杜勋都想投降,朱之冯知道了大骂杜勋:“皇上如此信任你,你这么做,对得起皇上吗?”杜勋知道他悲愤至极,不跟他争执,只是苦笑而去。
  总兵王承允站着不动,低垂着头,朱之冯抓住他的肩膀,质问道:“你也准备辜负圣恩吗?“
  王承允抬起头,平静地反问朱之冯:“己巳之变时,袁督师辜负圣恩了吗?”
  听到这句话,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朱之冯在内,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王承允参加广渠门作战之后,当时还很年轻的他,亲眼看见,一个叫做袁崇焕的人,从统帅变成囚犯,又从囚犯变成骷髅!
  王承允冷笑起来,横亘心中十五年的纠结,终于一吐为快,顿时感到如释重负。
  如果说王承允也曾有过舍身报国的信念,却因十几年前的那场变故而改变,我们仍旧要苛责他吗?
  
  万念俱灰的朱之冯对他说:“你走吧,不要让我再看见你!”
  
  被朱之冯骂走的监军太监杜勋穿着正装(蟒袍),敲锣打鼓,出城外三十里迎接闯王大军。
  朱之冯登上城楼,看见大炮已落满灰尘,对左右说:“给我放炮!”
  随从没有一个人动手。
  朱之冯倔强地亲自动手放炮,左右一拥而上,拽住他的胳膊,使他动弹不得。抚台您可别闹了,您不怕死要放炮,我们可就没投降资本了!
  朱之冯惊讶的看着自己的亲信们,顿时泪流满面,叹道:“不意人心至此!”
  
  总兵王承允打开城门,放李自成军进城。闯王来了不纳粮,张灯结彩,兴高采烈!
  随从们到底跟随朱之冯多年,他们可以挽住主公的手,不让他开炮,却不能看着他自寻死路。于是左右准备拥着朱之冯快走,谁知他大叫一声:“我不走!要走你们走!”
  说罢,面南而拜,哭泣着说:“昔日成为天子门生(进士参加殿试,被誉为天子门生),我已心满意足。唯今之计,只有一死,以报国恩!”
  随后,引绳自尽。
  为了惩罚朱之冯的倔强,李自成下令将他的尸体抛到护城河里。
  李自成不知道的是,即便他拖朱之冯去喂狗,也跟朱之冯本人没有关系。他连命都可以不要,要躯壳做什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朱之冯的爱情
  
  丈夫返回城内寻找妻子,人已不在,最终只找到一副枯骨。
  
  灵魂消逝,生前恩爱,或许风吹即散。
  
  然而,悲伤的丈夫放弃大好前程,拒绝为官,守在她墓旁,日日夜夜,整整三年!
  
  三年之后,丈夫走出悲伤,出仕为官,勤俭为民,终至封疆!
  
  丈夫没有续弦,甚至连侍妾都没有。
  
  孑然一身,满室萧然。
  
  赤诚报国,虽横死濠沟,依然无怨无悔!
  
  当一切渐行渐远,唯有她桃花般的笑脸深埋心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2) 我将为你复仇
  
  将朱之冯的尸体抛入冰冷的护城河水之后,李自成和他的部下们便忙着庆祝新近取得的胜利。他们丝毫不知道,此刻有一个人正久久地站立在护城河旁边。他没有去打捞朱之冯的尸体,也没有流泪,只是默默的、对着自己的心说:
  “现在我不能帮助你离开冰冷的河水,但迟早有一天,我将让这些人死的比你更惨!到那时,我会让你入土为安!”
  在这个黑夜,许下这个誓言的人,叫做李监(旁边有金字)。具体说来,他并不算朱之冯的好友,甚至都没有史料证明,他们两个是朋友!因为朱之冯是崇祯十六年正月,调到宣府任巡抚的,在此之前,宣府的巡抚是李监!
  说明白点就是,李监被罢官之后,朝廷调朱之冯来接替他,有这么层关系在里面,李监实在有理由对朱之冯看不顺眼。
  李监被罢官之后,没有回老家成都,而是一直滞留宣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服气才留下,我偏要看看你姓朱的怎么管好这烂摊子!
  本来是要看热闹的,但朱之冯上任之后的勤勉和能干,感动了这个被朝廷遗弃的进士,尤其在朱之冯自尽之后,李监更是深深理解了他的追求。
  
  生前你代替我成为巡抚,我曾经很想看你的笑话,我狭隘的误解了你,请你原谅我!现在让我来代替你——去报仇!
  
  上天并没有让李监等太久,很快他将实现自己的誓言!
  
  下面的文字很没意思,但我仍旧执着的写出来,希望你能看完:
  
  同日死者,督粮通判朱敏泰、诸生姚时中、副将宁龙及系狱总兵官董用文、副将刘九卿及里居知县申以孝,其他妇女死义者又十余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3)李自成也有烦恼
  如果你问,谁是崇祯十七年第一季度最得意的人,不是福临那个天生皇帝命的小娃娃,更不是福临娃娃的叔叔、总揽满清大权的睿亲王多尔衮,而是农民李自成!原因比较好理解,他们都没有自成兄进步快!
  
  从崇祯十七年正月到三月,李自成率军,一路向北,进展之顺利,令人咋舌,除个别死催的,和他硬扛,结果统统被料理。大部分将吏,还是十分识时务的,望风而降,唯恐落后!
  
  这些人,就算不是进士,怎么也是武举出身,最次是个文举人!朝廷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照样得对着他这个白丁儿磕头,这些是识相的,闯王给个表忠心的机会,不识相、不听话的都被宰了。真正做到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比老冤家崇祯还牛!
  
  他李自成再也不用回陕北修理地球了,他要去跟皇帝抢饭碗、抢房子(紫禁城)。只要把破碗从朱皇帝嘴里夺来,再把他一脚从紫禁城里踢出去,中国的皇帝从此姓李!而且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抢碗抢房子成功的可能性极高!
  李自成晕了!
  换你,你也晕!晕还是轻的,兴许直接就昏迷不醒了。醒了还得拿热水袋敷着心口!可你要知道,做皇帝的兴奋,绝对是现在中五百万没法比的!
  
  如果你成了皇帝,黄色的衣服将成为你的专属,当然前提是,你不能龙袍做成西红柿炒鸡蛋的效果。另外,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逻辑,这个国家,大到一座山,小到一条河沟,都是你一个人的。这还不算,你不需要再去追求女人,因为普天下的美女,你可以随便挑,她们还会很高兴地被你挑,而且这些女人绝对不敢给你戴绿帽子(这一点,相信很吸引李自成),好处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现在,前驿卒李自成,一个曾经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农家子弟,很快就将成为这样一个人,你说他能不迷糊吗?我觉得他心理素质已经足够优秀,还能在地上稳稳当当地站着!要是我,早插着多啦A梦的竹蜻蜓飞天上去了!
  
  迷糊的李自成是得意的,不过他到底是个凡人,照样有自己解不开的心结。

  从小到大,李自成都是个命苦的孩子。小时候给地主放羊,当然,小李羊倌是不敢Hao羊毛给自己织毛衣的。
  
  长大了之后,经过送礼磕头的艰苦过程,总算是在银川当了名驿卒。相信谋到这份差事的时候,李自成一定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并对紫禁城里年轻的皇帝满心感激。
  
  加上自己又讨了同村的漂亮姑娘韩金儿做媳妇,好好过日子,生个大胖小子,等自己退休,让儿子接着在驿站谋生,应该是青年李自成心中的终极梦想。
  
  刚当上皇帝没两年的朱由检,尚不明白公务员不能随便开除的道理。他虽然自小命运多舛,妈妈死的早,对他好的继母(东李,后面再讲)也被魏忠贤害死,但终归是皇帝(光宗)的儿子,还是另一位皇帝(熹宗)的弟弟,混得再惨,也不至于吃不上饭,穿不上衣,他怎么会理解李自成们的心情呢!
  
  所以,抱着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心态,为了解决愁人的军费问题,只得裁撤驿站!
  李自成下岗了,让儿子(还未投胎)继续当驿卒的梦想无情破灭,自己吃饭也成了问题。
  
  失业之后没有收入,即使不用还房贷,总得吃饭吧,陕北的土地贫瘠,一年也收不了几颗粮食!穷困潦倒的李自成,只得问同乡举人艾诏借钱度日,工作一直没找到,自然还不起债,结果被艾举人一纸诉状,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被亲友救出,总算逃过一死。
  
  死里逃生的李自成出狱回家,心中庆幸,想赶紧把债还上,日子就消停了。无奈上天没有就此放弃对李自成的折磨——他很快发现,自己的老婆似乎有问题——她总和同村一个叫盖虎的男人眉来眼去!
  不知道是韩金儿嫌李自成没能耐,还是丈夫入狱期间,她一个人孤苦难支,反正她和盖虎有了非正当关系。
  作为男人,李自成被彻底激怒!
  
  在牢房里受折磨,最多是身体上的痛楚,忍一忍就挺过去了;妻子的背叛,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心灵重创,关系到男人的自尊。更何况漂亮的韩金儿,曾占据过少年李自成全部的梦想空间!
  人在丧失理智时,很容易做出格的事。
  
  李自成做的出格之事,就是杀妻!英雄所见略同,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评书听多了,反正他和及时雨宋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奸妇被杀了,奸夫却跑了,以比兔子还快的速度!韩金儿够没眼光的,搞破鞋找这么个窝囊废,还不如《三枪拍案惊奇》里的李老四有种呢!
  事实告诉我们,即使发展不正当关系,也要看准人,争取找个讲究人,不然后果很严重!
  李自成后来的妻子邢氏,对此颇有心得。
  她跟帅小伙高杰通奸,被老公发现,高杰便带着她一起投了官军,成功避免邢氏成为韩金儿第二的下场。说来说去,邢氏比韩金儿有眼光,所以结局不一样!性格决定命运,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李自成把老婆杀了,事情闹大了!韩金儿偷情固然可耻,但终究罪不至死。她是大明公民,怎么处置她,须依照大明律,岂是你李自成擅自决定的?
  但李自成是个不认命的男人,人我杀了,怎么着?
  本着债多不怕杀头的精神,李自成提着菜刀,找到老冤家艾举人,二话不说,把他剁了。
  随后,李自成认真思考了自己今后的出路,答案是没有出路!
  怎么办?牢房是不想再去了,于是李自成决定,同侄儿李过一起去甘肃投军。不久,因为部队欠饷,李自成带头把部队的头头杀了,正式开始造反!
  李自成的哥哥,要是知道弟弟带自己的儿子,去老少边穷地区投军,后来还造反,肯定恨死他弟弟了!
  
  李自成当时肯定没有料到,在自己漫长的造反生涯中,无数人背叛他,来了又走,唯独自己的侄子李过,一直陪伴着他,从开始到最后!
  个人觉得,李自成这个人是明白道理的,从他对待卫景瑗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他分得清好坏。他明白,只有争取到像卫景瑗这样的人,自己的造反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那些踊跃投降的墙头草,只能利用!他们今天能投降自己,明天就能投降别人!
  道理虽然晓得,能不能身体力行,就是另外一码事了。因为在李自成性格中有一个弱点,很致命,那就是冲动!
  因为冲动,他杀了妻子和债主;周遇吉骂他两句,他一冲动,吊起来,乱箭射死;朱之冯死不合作,他一生气,抛尸!
  他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只是被命运逼到绝境,只能操起粪叉子干了!
  但他这种好冲动的性格,很容易被人利用。攻占北京之后,他的部下打着他的旗号,到处为非作歹就是例子!
  
  造反十几年,李自成经过无数次血拼,身上留下无数道伤痕,终于走到今天,离京城就差一步!
  不管结果如何,不管别人怎样评说,这个叫李自成的男人,都将被载入史册!不知韩金儿九泉之下,知道丈夫如今已纵横南北,会做何感想?
  韩金儿更加想不到是,自己的名字得以流传下来。于是大家都知道了,三百多年前,一个漂亮女人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被愤怒的丈夫杀死,丈夫最终成为褒贬不一的一代豪杰!后来被写成小说,还被拍成了电视剧!
  
  说到这,你也许知道我要说什么了!
  从李自成早期的经历来看,结合他之后的一些决定,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个内心缺乏安全感,比较多疑的人。
  
  多疑是所有高处不胜寒的男人女人们,通常会犯的心理疾病,说穿了,倒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儿。
  朱元璋不多疑吗?他不多疑,单胡惟庸、李善长两桩案子,就制造冤魂三万五!
  但和朱元璋不同的是,李自成所经受的两次最不堪的背叛,都来自自己的妻子,来自理应是自己枕边最亲密的女人。这种怪异经历造就出来的疑心,更加可怕,破坏力也更强!
  好女人就是一所学校!纵然她不能让丈夫立地成佛,至少能使他少举几次屠刀,朱元璋和马皇后就是这样的例子!
  不幸的是,李自成命不好,没能拥有这样一个好女人。他真心相爱的两个女人,都给他戴了绿帽子,作为一个男人,委实惨了点。
  不过李自成不必气恼,很快在北京城里,他将遇见生命中最喜欢的女人!这个女人比韩金儿和邢氏更漂亮,更有教养,她没有背叛李自成,一直陪他走到了终点!
  李自成的家庭生活不尽如人意,造反之后的帮手倒是不缺!
  当时他身边的得力助手,主要阵容是这样的: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将军李岩和刘宗敏,还有就是侄儿李过了。可以说,这几个人,李自成是比较信任的,长期革命斗争结下的情谊,自然非同一般。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说,凡事都有两面性!
  李自成的信任中同样蕴含着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具体说来,是对李岩的不信任。
  李岩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是个官宦子弟,天启七年还中了举人。这在闯王初期的造反队伍里,简直算是博士生了。
  不仅文化水平高,有胆略,而且还很仗义,长的也不错,很受李自成的敬重。
  他提出的“勿滥杀、济贫苦、招人才、收人心、据河洛以争天下”的建议,除了建立根据地这一条,李自成没有采纳之外,其他的建议,在李自成不激动的时候,都能照办。
  
  在造反队伍里,李自成最器重的就是李岩和后面我要提到的高杰,如果说李岩是个谋略天才,那高杰就是个军事天才。但高杰背叛了李自成,还公然作为官军将领,来围剿前任老板,这让李自成那颗敏感的心,更加关注起和高杰一样出色的,李岩的动向来!
  
  也许是李岩这人太聪明了,威望太高了,功高盖主,有时候李自成会感觉锋芒在背,扎的慌!
  
  李自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却丝毫不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至少此刻不能!
  
  上天似乎打定主意,要他创造一个传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14)二不尚书
  
  处于巅峰状态的李自成,在占领大同的第二天,连懒觉也没睡,捎带脚儿将大同西面的阳和堡收入囊中,地方小是小点,但是不要白不要,白要谁不要!
  
  阳和地方不大,起的名字,却十分考究。元朝人萨都剌作过一首叫《雪中妃子》诗,中间有一句是这样的:“疑是阳和三月暮,杨花飞处牡丹开。”想象一下,多美的画面!阳和,代表着祥和、温暖、佳音和春天。
  然而,崇祯十七年三月的阳和,没有花开。
  
  听说闯王对阳和感兴趣,守臣于重华十分激动。激动的结果是,他穿戴整齐,出城十里迎接闯王。
  我呸!
  人家太监杜勋走出城外三十里迎接闯王呢,你是朝廷命官,身上零件也不缺,为啥才走出十里呢!如果不是有哮喘病,就是心不诚!建议闯王应该把他拉回去重走!
  
  李闯王围着北京闹腾,身在紫禁城的朱由检,经过短暂的慌乱之后,反而异常平静地做着准备。到底是朱元璋的子孙,见惯大场面,果然不是吃素的!
  朱由检明白,要化解眼前的危机,慌乱是没有用的,于是把大臣们召集来商量对策。自从十七岁登基以来,从少年到青年,他一直担任朱家王朝救火队长的角色,可谓责无旁贷,驾轻就熟!
  
  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景文首先发言,他的主张十分简单,只有一句话,力主南迁避祸!以前他就提过很多次!
  各位不要忙着责备他,更不要以为口出此言的是懦夫!事实上,他非但不是懦夫,还相当有个性!我总结了一下,从这个五十七岁老头儿的一贯表现来看,他属于一个软硬不吃的家伙,且有个响亮的外号——“二不尚书”!
  这是怎么回事呢?
  
  范景文,字梦章,生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后来成就了一本驰名中外的历史著作——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乍一看,很难体会出其中的精髓,多读几遍,便愈加佩服黄老的独到眼光。鄙人拜读过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建议感兴趣的同学,也去翻翻!
  下面言归正传。
  小时候的范景文,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每天坐在书斋里用功读书即可!因为他的父亲范永年,官至南宁知府。
  所以,范景文不用担心交不起补课费,更不必担心下一顿吃什么,他只需要把书读好,将来考举人,考进士,再做官,赶上甚至超越自己的父亲。事实上,他确实不负众望的超越了父亲!
  
  万历四十一年,二十六岁的举人范景文中了进士。
  二十六岁中进士,神童自然算不上,但这个年纪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古人比现代人结婚早,二十六岁的男人,估计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不像现在,三十五六的人了,还敢自称大男孩!既已成家,就能安心发展仕途,正是干活的好年纪!其次,二十六岁的人,心智比较成熟,遇见挫折能正确看待。良好的心态,是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素质。
  比较凑巧的是,范景文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推官,和前面讲到的卫景瑗一样。由此看来,古往今来,司法工作都是一份充满前景的好差事!
  关于他的个性,史书记载“以名节自励”,这是好一点的说法,往不好了说,这人有点自命清高。
  性格是怪了些,对工作却一丝不苟。有一年,他管辖的地方,遭遇饥荒,他尽心解救,百姓都很感激。
  明光宗朱常洛登基后,很多人下岗的官员都回来再就业,举朝上下,气氛十分热烈,情绪异常高涨。眼看大家兴高采烈,范先生不爱凑热闹的老毛病又犯了,众人皆来,我独去!人家辞官走了!
  
  天启时,范先生被请回来当官,赶上魏忠贤时代,他不去拍魏公公马屁,跟没事人一样。更不依附东林党,整个一独行侠。
  
  最要命的是,对于这种不团结同僚的行为,人家非但不觉得惭愧,还振振有词:“天地人才,当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下万世共之。”
  大体的意思是,天地自会重视我的才干,我不屑于和你们为伍,没劲!此话放出来,范先生顿时声名鹊起,名噪一时。然而出名的代价是很大的——“视事未弥月,谢病去。”
  
  就这么一个人,仕途自然坎坷,几起几落,当事人则完全不以为意,仍然以名节自勉,甚至颇为沾沾自喜,令人大跌眼镜!
  
  崇祯二年,皇太极带领抢劫队包围京师,范景文连声招呼也没打,带领八千人就跑来了,真是一如既往的有个性!这还不算,本着费用自理,不给组织添麻烦的高尚情操,他自掏腰包 ,把这八千人的工资付了。八千人呐,就算全部按社会最低工资来支付,那也是很大一笔钱呢!
  
  不过在范先生看来,自己掏钱和朝廷拨款,实在没什么区别!这就是一个官宦人家出身的孩子,不拿银子当回事,没有金钱概念,因为打小儿,他就没缺过钱!
  
  看到了吧,这个人虽然自命清高,有时干出的事很气人,也很雷人。但是为国为民的决心,却如此清晰,如此坚定!
  之后每次京师有难,不管他在哪里,都要自告奋勇地跑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但有一次,因为点小事,他又惹皇帝不高兴了。当然,范先生以前没少干这事,屡试不爽,不必太过担心!但这次后果比较严重,崇祯直接把他削职为民,遣返原籍!
  
  范先生不争辩,以他老人家的脾气,皇帝陛下想听到他的道歉,无异于痴人说梦!收到免职令之后,范先生迅速收拾被子,坐着动车组,就回了河北老家!比兔子走的还快!
  
  崇祯十五年金秋,帝国已风雨飘摇。
  一道圣旨造访在河北农村种地的范景文!
  这次,崇祯想起总跟自己急赤白脸的倔老头,想用他做工部尚书。按照范先生的处事惯例,肯定是不买账的。但这次,范先生接受了,毫不犹豫!
  并且即刻启程,进京赴任!
  这次他为什么没耍性子呢?难道自命清高的范先生忽然变成了官迷?不是这样的!范先生依旧没变,变的只是时局而已!
  
  因为国家已走到万分危急的时刻,读书人若不能救国救民于水火,读书何用?
  
  此时不出仕,负我平生志!
  
  首任闯王高迎祥的终结者——孙传庭离开家乡、进京赴任时,扬言:“待天下平定之时,即返乡归隐!”
  换成范景文,我想他应该这样说:“待天下平定之时,我再耍性子不迟!”
  变身二品大员的范景文,很快获得了一个绰号,即我们前面提到的“二不尚书”。
  事情是这样的:亲戚朋友找他办事,求他帮忙升官,他把人全骂走了,最后闹得门可罗雀,他还不善罢甘休,在大门上张贴“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以明心迹,雅号由此而来。
  
  李自成逼近京师时,范景文刚刚就任东阁大学士一个月!他数次主张南迁,不是想去江南水乡躲清静,要知道,范先生从来不是怕事的人!他之所以坚持南迁的主张,是因为此时此刻,除了南迁,帝国已别无其他出路!
  还是前面提到的陈演,以阁臣的身份,再一次否定了这个可以挽救明帝国于万一的意见!
  陈演的强烈反对,范景文并不意外,陈演一贯如此——平庸且刻薄!对时局的发展全然没有把握,只知道一味谴责提议南迁的人!
  
  范景文只得用目光询问首辅魏藻德的意见,他希望身为首辅的魏藻德,能够面对现实,同意他的意见,然而魏首辅避开了他的目光。
  
  廷议的结果,是没有结果,大家不欢而散。
  范景文快步走出朝堂,户部尚书倪元璐赶上来,问他这么着急,要去哪里?
  范景文回答说:“我要赶快去找一口井!”
  皇帝,既然你坚持留下来,我就陪你走到底吧!
  倪元璐望着范景文倔强的背影,在心中对范景文说:“梦章,在这条路上,你不会寂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15) 抠门的老丈人
  
  廷议之后,崇祯下发一道圣旨,令各位勋戚助饷。
  
  勋戚,狭义上指的是,立下功勋的皇亲国戚,广义上,还包括世袭公爵等等。
  助饷,就是拿钱贴补军队,鼓舞士气喽!
  这一点,崇祯倒是和他的老冤家李自成“追赃助饷”的理论相同,不过相比之下,崇祯催饷的方式文明多了。
  但无数事实证明,文明的方式,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你得看对什么人!
  
  制定这条政策,崇祯的出发点,很傻很天真:平时你们多吃多拿的,沾那么多皇帝的光,现在国难当头,不让你们去守城,让你们拿点钱还不成吗?
  当然,这只是崇祯自己的想法。
  圣旨发出去之后,崇祯冲站在一边的司礼太监徐高招招手,示意他到身边来。
  崇祯咬着耳朵对徐高说:“你去周皇亲(指周奎,崇祯皇后的父亲)家走一趟。”
  徐高打小进宫,吃的就是察言观色、心领神会的饭,他顿时明白皇帝的心思,点头会意而去。
  皇帝想让周奎率先助饷,做个榜样,起个模范带头作用!
  
  他对自己岳父的实力,可谓知根知底——这老头子有钱,平时养的歌姬穿得都是绫罗绸缎呢,让他出十万两黄金绝对不是问题!
  
  徐高满怀信心地敲开周奎的家门,按照他的想法,您的亲生女儿是皇后,皇上是您女婿,您出再多的钱,救的还不是自己人?您能忍心眼见女儿女婿被李闯灭了吗?
  
  答案是:能——!
  
  皇帝女婿一番好意,想让老丈人留张脸作先进,谁知老丈人却不想要脸,坚决表示:“这先进,我不作也罢!这脸,我不要也罢!”
  
  知道徐公公的来意后,周皇亲立刻摆出一副苦瓜脸,哀叹时运不济,经济危机,自己勉强糊口云云。末了,还一脸虔诚的对徐高说:“我家没钱,我家穷着呢,就有点旧瓷器,我卖了助饷吧!”
  
  徐高差点没有背过去,您拉倒吧,您家没钱,糊弄鬼呐!
  到底是皇后亲爹,徐高也不能说什么,只得离开周奎家,回去向皇帝复命。
  
  周奎趴门缝瞧见徐高走远,赶紧让老婆卜氏进宫向女儿求援。
  崇祯周皇后,据记载,她叫周玉凤。
  
  卜氏没想到,女儿已经知道这件事。
  
  崇祯是知道他这老丈人的底细的,得知老丈人不愿出钱,他怒火中烧,不免责备周皇后几句。
  无端受了责备的周皇后自然委屈,正好母亲来了,就跟母亲抱怨父亲吝啬,母女俩坐在一起长吁短叹,也没找出解决的办法。
  
  卜氏对女儿安慰一番后,就出宫去了。这对母女,谁也没有料到,这竟然是她们最后一次见面!
  
  周奎看到妻子忧心忡忡地从宫里回来,也不免心疼起女儿来。他虽吝啬,到底还是个父亲!关键时刻,还是舍不得女儿吃苦。
  于是,他献出了一万两黄金。
  
  本以为这样做,既能对皇帝女婿交代过去,也算对得起女儿。但是周奎还是不了解他这个女婿,即使身处困境,崇祯较真的个性,并没有丁点儿改变!现在江山都要改姓了,他秉性还是难移!
  
  对于岳父的捐款行为,崇祯是赞赏的,但对捐款数额,则以两个字回应:“太少!”言简意赅,说明问题!
  
  周奎差点吓晕,他是再也不愿意往外掏钱了。
  
  周皇后知道这事,也急得不轻。跟随崇祯十八年,她太了解丈夫的性格了。
  她一方面担心,急红眼的丈夫拿守财奴老爸开刀;另一方面,她更想替丈夫分忧,崇祯操劳成这个样子,自己什么忙都帮不上,她心里很不好受!想当年,嫁给他时,他是个多么英气勃勃的少年啊,你看现在,满脸皱纹,像个老头儿!
  
  想到这,她拿出自己全部的私房钱——五千两黄金,让人带出宫交给父亲。意思让父亲再补充一万五千两,交给皇帝!
  
  皇后私自援助父亲这事,崇祯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老岳父这次肯老本了,十分高兴,于是又派徐高去了岳父家。
  徐公公兴冲冲地来到他家,本以为老皇亲想通了,慷慨解囊,少说也会拿出几万两!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这句话是永远不会错的。徐公公又一次受到严重刺激:这次周老爷子拿出了三千两黄金,还不停说这钱是压箱底儿的,就差没说是买棺材的钱!
  
  徐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他不再顾及礼节,愤愤地对周奎说:“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
  周奎捐金助饷,到头来,还赚了女儿两千两黄金,境界堪比葛朗台,让人叹为观止!
  
  崇祯到底看在与周皇后十几年的夫妻情分上,没有再为难周奎。
  
  但是周老皇亲,你要知道,世上的人,可不都像你女婿这么讲究,你现在不拿,很快就有人让你拿得更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16)痴情驸马
  
  就在崇祯皇帝逼着各位亲戚拿钱的时候,却有一位亲戚始终无动于衷,这倒不是他太过抠门,或是斗胆藐视皇命,他实在是没有这个心思。
  他的妻子于一年前死去,他是个重情义的男人,陷入丧妻的痛苦之中,久久无法自拔!
  
  这个男人叫巩永固,他的妻子叫朱徽媞。
  
  朱徽媞的父亲叫朱常洛,还被称为明光宗!她的母亲,就是那个虐待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李选侍。
  
  朱常洛打小儿命苦,得以长大成人的女儿只有三位:宁德公主朱徽妍,生母傅懿妃;遂平公主朱徽婧,宁德公主同母妹;年龄最小的就是朱徽媞。
  
  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朱徽媞的出生年份,只说她是朱由校和朱由检的异母妹妹。
  虽然母亲的个性很不安分,甚至有些恶毒,但被崇祯称为皇八妹的朱徽媞,个性十分柔和、安静。
  长大后的朱徽媞,被封为乐安公主,嫁给了巩永固。
  
  史籍上查不到乐安公主与巩永固的成婚时间,但乐安的六姐遂平公主于天启七年结婚,按照常理,乐安公主不会早于姐姐成婚!
  
  那么她成婚的时间,应该在天启末年到崇祯初年之间,而崇祯初年的可能性比较大。公主下嫁是件大事儿,需要专门筹办,时间挨得太紧,忙不过来啊!
  
  这样算来,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公主的丈夫,很可能是由她的另一位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帮着挑的!身为父兄,责无旁贷!
  泰昌皇帝朱常洛,即位一个月便驾崩,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时朱徽媞尚年幼,父亲来不及也没必要为她考虑婚事!再结合她成婚的时间,得出上面的结论。
  
  我不禁感叹,天启皇帝这木匠就是太懒,他若真想把事情办得漂亮,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八级木匠等于中级知识分子这句话,确有一定道理!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朱由校为人比较厚道!
  要知道,乐安公主她妈李选侍,当年可是既虐待朱由校本人,还掌捆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啊,是个名副其实的母夜叉!朱由校没有借机报复一小下,给乐安随便挑个滥人,可谓十分厚道!
  
  一个有再多缺欠的人,也是会有闪光点的!
  
  
  
  后来一系列事实证明,巩永固不但对公主有情有义,对大明王朝更是忠心可嘉。
  天启皇帝这妹夫找的,划算!
  
  崇祯登基之后,巩永固从众多妹夫中脱颖而出,引起了皇帝的注意,说来是因为一件小事儿。
  
  有一次,崇祯把各位皇亲国戚找来,对他们说:“按照祖制,勋臣家的孩子,还有驸马都必须到国子监(明朝最高学府)进修,既学习诗词文章,也要读兵书,练骑射,以便将来报效国家。各位家里有适龄的子弟吗?”
  各位爵爷们低下头,一言不发。心想,这种时局送孩子去军训,做预备役,不是送死吗?这事儿不能办!
  
  皇帝性子急,问了几遍都没人搭理,只好挨个点名:“成国公,定国公,你家的孩子是不是该送来进修呢?”
  
  一看皇帝真不给面子,两位公爵立刻摆出苦菜花似的表情,对皇上说:“我家孩子连打酱油都洒呢!太笨,太小,不堪任用!”
  
  言下的意思是,皇帝您趁早死了这条心吧!您的祖先们,让我们的祖先卖命送死,当我们不知道啊,我们的爵位从哪来的?还不都是祖先们提着斧子、别着脑袋干出来的,这傻事,我们绝对不能再干了!
  驸马们也不甘示弱,纷纷表示自己身体不好,比如前列腺有毛病啊,爱偏头疼啊,或者八岁那年崴过脚啥的。没冲皇上要医保就不错了,去军训是不可能的!
  
  看到了吧,婚前体检绝对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
  
  崇祯面露恼怒,但也不便发作,大家亲戚里道,七大姑八大姨,三叔叔二大爷的,不看僧面看佛面,撕破脸不好!
  
  这时,二十多岁的驸马都尉巩永固蔑视地扫视过人群,对崇祯说:“皇上,臣愿往!”
  声音不大,但只要长耳朵的都能听见了,于是所有人都不说话了。
  
  通过这件事,崇祯对这个妹夫青眼相看。他认识到,绝大多数的亲戚是不能信赖的,而这个人,应该可以信任。
  
  崇祯十六年,乐安公主去世了。巩永固很悲伤,整日在家守着妻子的灵柩,不眠不休。
  直到礼部的官员找上门,他才意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办!
  
  礼部官员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来拿回公主生前用过的东西。大到公主的车马,小到公主的洗脸盆,都得带回去。
  太过分了吧,人家才死了老婆,你们这帮人就堵门口回收东西!有点人性没啊?
  
  其实,还真不是礼部的官员们不懂事,他们奉命行事,因为这是写进明朝法律的规矩!没办法,收吧!
  礼部干这事,熟啊,不用开清单,烂熟于心。首先是金册(下嫁时的册封敕令,相当于皇家颁发的结婚证书)、凤冠霞帔,接下来是生活用品,镜子、梳子、被子、洗脚盆!
  
  这边收拾得欢畅,那边驸马不干了,谁让他痴情呢!
  一向很有绅士的巩永固,很不绅士地撵走了讨人嫌的礼部官员。此后专门上疏皇帝,想破例留下公主生前穿过的衣服、用过的器物等等。
  为此,崇祯专门召见了他。
  
  他流着泪对皇帝说:“我曾经随公主拜谒福清公主(朱元璋第八女)的祠堂,那里都供奉有公主生前的金册衣冠,这样活着的人就有了寄托哀思的地方。现今公主远行,微臣之后的漫长岁月,都要在思念中度过。恳请陛下准许微臣留下公主的衣服器物!”
  
  对于巩永固来说,如果公主的去世,使他和公主的婚姻生活彻底终结,那么上交遗物就意味着,带走他和公主爱情的全部证明。
  
  每每想到这里,他的心就像被利刃剜过般疼痛。锥心之痛才能引发反常举动,一向谨守规矩、从不提过分要求的他,破天荒的向崇祯提出这个不情之请。
  
  崇祯知道他难过,同时感念他对妹妹的一片深情,就恩准了这个请求。
  
  悲伤的巩永固,在公主去世后的一年中,一直寂静的呆在自己家里看书写字,以此来逃避记忆!
  谁知京城失陷后,他终于打破沉默,做出为后世传诵的惊人之举!
  
  到那时,我们将知道,乐安公主这辈子,虽然短暂,却很幸运!
  
  她最幸运的事,不是有一个做皇帝的父亲和两个做皇帝的哥哥,更不是拥有一个备受宠爱、险些做了皇贵妃的母亲,而是能够嫁给有情有义的巩永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17)觊觎
  
  盛京,崇政殿。
  
  “臣多尔衮恭请圣母皇太后万福金安!”
  “摄政王平身吧!”
  “谢圣母皇太后恩典。”
  “近日北京可有动静?”
  “回皇太后的话,李自成率领的叛军到达北京近郊,相信很快就会攻击昌平和居庸关。这两个地方一旦为叛军所得,京城将无险可守!”
  “看来叛军取得京城,只是时间问题了。那我们需要作何打算呢?”
  “我们不需要做任何打算,除了两件事!”
  “我能猜到其中一件。”
  “哦?请太后说来听听!”
  “我们需要命令骁勇的八旗子弟们做好准备,一旦关内态势明朗,即可入关作战!”
  “太后圣明!”
  “另外一件,我就不知道了。”
  “这件事,才是最关键的!如果能做到,关内就会变成坦途,我们的勇士们将所向披靡!”
  “摄政王快讲!”
  “不惜一切代价,招降吴三桂!”
  
  
  位于京城西北角的昌平尚在明军手中,由总兵李守荣镇守。昌平的战略位置很重要,被誉为“京师之枕”,京师若想睡好觉,就不能少了它!
  
  这还不算,最要命的是,在当时,崇祯之前的明朝十五位先帝,除明太祖(在南京埋着呢)、建文帝(被叔叔打失踪)还有景泰帝(被哥哥废了)之外,十二位皇帝的陵寝,全部在昌平!
  
  崇祯知道,按照李自成的进军路线,攻击昌平是迟早的事情!如果他们进入昌平,看见地面上没什么油水可捞,跑地底下抢死人的东西,这就坏菜了!
  
  侵扰列祖列宗的长眠之地,破坏龙脉暂且不论,就算他崇祯以死谢罪,到了地底下,总得见十二位先帝,那时真就没脸了!
  
  李自成他们有没有这么混账,尚不确定。但崇祯的担心绝对是有理论依据的。因为同样被称为流寇的张献忠,在进入凤阳之后,一把火烧了朱元璋的祖坟,十分缺德!害得崇祯因为祖坟被刨这事,专门颁了“罪己诏”,即皇帝写的检讨书!
  
  当然,个人认为,这件事情纯属巧合,因为像张先生这样缺了大德的人,天下比较难找!
  
  不过在崇祯眼里,李自成和张献忠并没有什么区别。为防止刨坟事件再次出现,同时形势也太过危急,崇祯抢在李闯进昌平之前,再下“罪己诏”。这种检讨,崇祯之前做过四次,这已经是第五次,谁也没有料到,这居然不是最后一次!
  
  记得我上小学时,被老师罚写检讨,还十二分的不情愿!一个成年人、万乘之尊的皇帝写检讨,岂不够郁闷的?而且这份检讨,不能揣兜里,不能压枕头底下,要公开传檄,昭告天下!
  
  我被老师罚写检讨,还能趁老师不注意跑掉,要杀要剐,明天上学再说!崇祯先生就不同了,他没跑!可怜!
  
  在特殊环境下催生出来的长篇大论,按说不会有什么实质内容,但当我看到其中的一句话时,还是被深深地的震撼:民罹难锋镝,蹈水火,堇量以壑,骸积成丘,皆朕之过也!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官话、是表面文章,是糊弄鬼的,但我仍然愿意相信,这出自崇祯皇帝的本心,是他身为万民的君父,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也许他根本做不了什么,但只要能老老实实的认错就已足够!毕竟这年头,找到一个肯自认有错的人,不是那么容易!
  
  忙着与李自成死磕的崇祯,绝对想不到,在山海关之外,有无数双哇绿哇绿的眼睛,在盯着自己和老冤家李自成!
  
  那些彪悍的骑兵,等候大胡子多尔衮(画像为证)一声令下,便可冲入关内。当然,他们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抢劫!他们改行了!
  
  崇祯没有时间去想,总来捣乱的女真人(现在叫满清),此时为何如此安静!因为崇祯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饿狼在向猎物发起冲击之前,都如此安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18)梦魇
  
  面对数倍于己敌人的围攻,身穿铠甲的青年男子毫不退却,抡起大刀砍向离自己最近的敌人,被击中的人发出惨叫,鲜血喷涌而出,便应声倒地。
  
  敌人发现制服他很困难,纷纷来围攻他,希望尽快迫使他放下武器,以减少自己人的伤亡。
  
  他们觉得眼前这个男人真是不可理喻,我们几百人围攻你们几个人,输赢已经注定,为啥还要顽抗呢?有意思吗?娘的!
  
  男子虽然武功高强,终究势单,体力渐渐不支。他的眼前忽然变得一片昏黄,看不清敌人的脸。
  
  他晃晃自己的头,想使视线清楚一点,却没有效果。
  
  他模糊的辨认出,身边的亲兵已经一个不剩,是死了?还是跑了?周围怎么全是敌人如云雾般飘渺的脸?
  
  他稍微愣了一下。
  
  随即收回刀锋,对着自己的胸膛,奋力一刺!
  
  一点不疼,似乎一丝清泉划过胸膛!
  
  他终于再也看不到任何光亮,哪怕是模糊的,世界已一片漆黑!
  
  但他却笑了。
  
  
  乾清宫,子夜,晦云密布。
  
  崇祯软软地倚靠着龙椅,闭上干涩的眼睛,意识逐渐变沉。
  
  
  “娘,娘,你要去哪啊?”小男孩奋力追着他的母亲,可他太小了,怎么都赶不上母亲匆忙的脚步。
  
  母亲回过头,小男孩看到一双哭肿的幽怨的眼,母亲脑后那个漂亮的发髻不见了,黑发瀑布般披散开来——这是宫中责罚妃嫔的象征。
  
  “检,娘要出宫办点事情,很快就回来。娘不在的时候,你要听东李娘娘的话,知道吗?”母亲的眼圈逐渐红润。
  
  “娘,我知道,我知道的,我会听娘娘的话。可娘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小男孩很着急,他想让母亲快点给自己承诺。
  
  母亲却不再回答,眼泪夺眶而出,接着转身离去,身旁带了两个随身侍女。
  
  她原本挺拔的身材,此时竟然有些驼!
  
  小男孩嚎啕大哭,追不上母亲,就只能喊着:“娘!娘!你别走!检儿想你该怎么办啊?”
  
  这时,一个很秀气的女子快步跑过来,轻轻抱起小男孩,慈爱的抚着他的小脑瓜儿说:“好孩子,别哭!我会守护你的,一直到你娘回来!”
  
  “娘!娘——”崇祯在睡梦中大叫起来,王承恩连忙将皇帝推醒,关切地问道:“陛下,您没事儿吧?怎么了?”
  
  “没事儿,做了个梦!”崇祯连忙擦拭额头上的汗水。
  
  “陛下,回内殿休息吧!再不睡,天要亮了!”
  
  “好!”崇祯起身欲回内殿,忽然回头扫一眼王承恩,不放心地问道:“前线有什么最新消息吗?”
  
  王承恩连忙回答:“没有,陛下,一切正常!”
  
  “不对,你有事瞒着朕!”
  
  崇祯越盯着看王承恩的眼睛,王承恩越是心虚。
  
  “皇上圣明,老奴哪敢瞒您什么事啊!”
  
  崇祯顽皮地笑了一下,对他说:“你慌了,呵呵!你伺候朕这么多年,很了解朕,难道你不知道,朕也很了解你。”
  
  听崇祯这么说,王承恩再也欺骗不了自己的情绪,惨叫一声:“陛下,昌平失守了,总兵李守荣自尽!”
  
  崇祯一个踉跄,差点摔倒!
  
  什么?昌平丢了?这么快?
  
  
  昌平郊外,民军宿营地。
  
  夜深了,李自成的营帐中依旧点着灯,他丝毫没有睡意。
  
  妻子高氏去另一房营帐睡下了,他们已经很久不在一起。说到底,李自成娶她,是因为她有个哥哥叫高迎祥。
  
  李自成想着白天李守荣的表现,他拿刀刺向自己胸膛的画面,在李自成的脑海中反反复复的出现。
  
  李自成想不通,为什么蔡懋德、周遇吉、卫景瑗、朱之冯,再到李守荣,这一票人都一个德性?难道自己真的那么龌龊,以至于他们宁愿死都不愿意依附自己?
  
  如果朱元璋那个和尚可以做皇帝,成为万民敬仰的洪武大帝,那么自己这个前驿卒,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想到这里,李自成下意识地摸摸自己失明的左眼——围开封时,被总兵陈永福所伤!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19) 兵临城下
  
  昌平沦陷后的第三天,居庸关也失守了,至于总兵唐通有没有抵抗,抵抗了多久,为什么决定投降,史书上记载的不是很清楚。
  
  如果进行横向比较的话,周遇吉率领四千疲兵,尚且与李自成死磕半个月,同样是据险关而防守,同样官至总兵,唐通的作战效果远不如周遇吉,恐怕不单是能力问题。若论能力,蔡懋德、卫景瑗、朱之冯,哪个不是门外汉?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最后关头,唐通的思想产生了动摇!他或许抵抗了,但不像样子,不坚决的抵抗最终只能投降!
  
  唐通在京师万分危急的时刻,敢于前来护卫皇帝,你要说他怕死,还真有些冤枉他!
  
  但他为什么最终动摇,是李自成抓住了他的某种软肋,还是诚心实意地许诺会善待他,最终让唐通认定,李自成将是自己的恩公?从李自成后来对唐通的态度来看,确实一反对归降将领的迟疑,是比较信任和欣赏唐通的!
  
  李自成不傻,唐通毕竟赶来陪崇祯走了一程。这样的人,应该秉性不错,若能为己所用,是一件很划算的事。
  
  这一切,我们只是猜测,至于唐通和李自成之间,就居庸关的问题,到底发生过什么,达成过什么样的交易,恐怕只有他们两个才能说清楚。诸多不明的细节,正如唐通最后的结局一样扑朔迷离!
  
  居庸关失守的噩耗,几乎与昌平沦陷的消息同步传来,崇祯的情绪几近崩溃。
  
  虽然十七年来,他无数次奋起,无数次失败,硬是用他那坚强到顽固的意志撑持到现在。饶是他再刚强,总免不了灰心绝望,因他终究是个凡人,不是变形金刚,更不是小叮当!
  
  崇祯没有心情去谴责唐通了,虽然这个人在不久之前,还在向他发誓效忠。绝望的他下了一道命令:“发三大营屯朝阳门!”
  
  崇祯口中的“三大营”,又称京师京营,由五军营﹑神枢营和神机营组成,屯兵的地点朝阳门,则位于北京内城墙的东侧!
  
  关于三大营的情况,我们有必要专门介绍一下。
  
  神机营,我们应该比较熟悉,名字很好理解,这是一支善于使用火器的部队。另外的两营,五军营最擅长的是结营布阵,神枢营的看家本领则是巡逻查防。
  
  也就是说,打仗的时候,神枢营在外围通过巡逻查防,维持部队秩序,排除奸细,稳定后方;五军营则负责摆阵型,哪个死催的敢上来,就围晕他!外围很稳定,敌人头很晕,神机营就拿着手中的火器打击敌人!
  
  三大营的光荣历史几乎贯穿大明王朝始终,虽然名称、编制和管理方式随着皇帝的不同,偶有变更,但建成二百多年来,战斗力一直很强,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极强作战能力的皇家王牌部队!
  
  崇祯决定将这支昔日的光荣之旅,交给襄城伯李国桢节制。史书记载:李国桢个子很小,口才很好!
  
  此时,李国桢已经成为京城护卫部队的最高统帅!
  
  从他的爵位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位世袭勋戚。从明末很多勋戚的表现来看,他们大多数是不知兵的,李国桢也是如此。
  
  尽管勉强,接到新任务的李国桢,还是立即前往城楼上端坐,除此之外,却什么也不说。他能说什么呢?他什么都不懂,奚又何言?
  
  我没有过分同情李国桢,却不想责备他。
  
  他没有周遇吉英勇善战,也没有卫景瑗、朱之冯百折不回,他只是前半生命太好,得了个世袭伯爵,现在被推上命运的风口浪尖,去做自己根本不擅长的事,仅此而已。
  
  试想,如果让我这个数学不好的家伙,去给航天飞机做数据测算,草菅人命不说,或许我已经抑郁了!我干不成这事,你非让我去,这不是成心挤兑我嘛!
  
  崇祯没有成心挤兑李国桢,但没别人了,就剩你还凑合了!
  
  李国桢退无可退,只能按照皇帝的命令,糊里糊涂的干下去。当然,他这个艰难的职位和艰巨的任务,不会持续太久了!
  
  李自成的权将军刘宗敏发来檄文,内容比较简洁:“定于十八日入城!”言简意赅,相信刘宗敏的文化水平只能写出这几个字!
  
  收到这封挑战书的李国桢,仰头苦笑,你们来吧,都来吧,来杀了我,我亦解脱!
  
  其实从三月十六日夜间开始,就有零星的大顺军先头部队抵达阜成门,伺机侵扰。
  
  当时的北京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在南,内城在北,内城城门九个,分别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外城城门七个,分别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宁门、东便门和西便门!
  
  我很佩服明朝皇帝的勇气,敢把自己的卧室盖在离蒙古最近的地方!天子来戍边,古今稀有,英武绝伦!
  
  明朝如此强硬,终其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无一名公主或者宗室女和亲外藩,值得表扬!毕竟靠送女人来换取和平,如何粉饰都不是件光彩的事情!
  
  但虎落平川被犬欺,现在的大明,被流寇欺负毁了!
  
  大顺军率先攻击的阜成门位于内城墙的西侧,结合大顺军的进军方向,选择阜成门作为侵扰地点,是比较方便的。
  
  当时守卫十六个城门的明军总共是六万人左右,另有宦官数千人,平均每个城门大约四千人上下。虽然北京比铁岭大很多,但就绝对数量来看,守城门的明军并不算太少。
  
  问题是,素质不高!他们大部分战斗力不强,还有不少宦官混迹其中。
  
  我倒不是对太监行业有偏见,在当时那也是谋生的手段、鲜活的事业,他们中间肯定有好人,可好人不一定会打仗!
  
  大顺军在城外叫骂、纵火,守军不出战也不回应,怯战尚在其次,关键是他们没劲儿——没有炊具,没法做饭,只能去菜市场买盒饭充饥。闯王要来攻城了,首都百姓人心惶惶,哪有心思做买卖,所以守城的将士多数饿着肚子!
  
  大顺军有备而来,知道京城空虚,把带来的食物、银子、被子扔出来,等着守城的将士们出来捡,你捡了,咱俩就一家人了,你不捡,你就得饿死冻死!其战略思想很像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策略,与其扔炸弹,不如扔汉堡!又便宜又得人心!
  
  外部有糖衣炮弹,内部有谣言汹汹。从十六日晚间开始,皇帝已经去南方打猎(南逃的体面说法)的消息,迅速散播开来。随着大顺军侵扰的加剧,火光冲天,人声嘈杂,街头巷尾的谣言也逐渐丰满鲜活起来:说几十个内官簇拥着皇帝从德胜门跑了!有鼻子有眼儿,就跟他们看见了似的!你知道皇上长什么样吗?你见过吗你?
  
  估计崇祯听见能气死,老子这么有种,没跑,你们居然造谣诽谤!
  
  不过崇祯现在顾不得这些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23: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