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19 10: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如果说整套的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还不足以说明元朝与蒙古帝国不可一体而论,那么统治中心的迁移则直接关系到版图边界的变化,足以证明两者虽有传承却大为不同。
蒙古帝国时期,帝国的中心是蒙古高原,都城在哈喇和林,简称和林。这是一座典型的草原都市,由窝阔台汗于1235 年在鄂尔浑河岸边建成。该城南北约四里,东西约二里,蒙古大汗的万安宫在城之西南角,有宫墙环绕,周约二里,“⋯⋯城里有两个地区:一是萨拉森人区,市场就在这个区里。许多商人聚集在这里,这是由于宫廷总是在他附近,也是由于从各地来的使者很多。另一个是契丹人区,这些契丹人都是工匠。除这些地区外,还有宫廷书记们的若干座巨大宫殿,十二座属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异教徒的庙宇,两座伊斯兰教寺院,一座基督教徒的教堂。城的周围环绕着土墙,并有四个城门。”
到蒙哥汗时代,蒙古帝国的疆域西到东欧,西南抵达伊朗高原,北部囊括部分西伯利亚,东部直到库页岛,南部则与南宋以淮河为界。和林城正好处于较为中央的位置,利用四通八达的驿道可以有效掌控各地。而到了忽必烈时代,窝阔台、察合台汗国已经成为敌国,和林城就几乎成为边塞,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海都等征战时,和林城经常成为战场和双争夺的军事要地,首都再设于此,明显不合适了。因此,1260 年,忽必烈在开平称汗,后将之改称为上都。上都是北接哈喇和林,南通中原地区的要塞,符合当时的忽必烈统治区域的管理。
而随着灭亡南宋提上议事日程,也就不得不考虑日后如何治理江南地区。于是,1272 年,忽必烈汗又把都城从上都迁到大都(今北京) ,其城在金朝时称为中都,其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对于以中国为主要统治区域的元朝来说,再合适不过。这座城市日后继续成为明、清两代的帝都,也充分证明这里是当然的中国政治中心。
在引言中,笔者曾拿罗马与拜占庭的关系来类比蒙古与元朝。当然,前者的历史要远远长于后者,罗马向着拜占庭的转变经过也要比蒙古到元朝的转变漫长曲折得多。但这确实是可以比较直观的理解蒙古帝国与元王朝关系的例证。
拜占庭帝国又称为东罗马,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保留其东部领地而存在的国家,没有人能够否认,君士坦丁堡中的皇帝无论从文化还是从法统上来说,都是继承了罗马帝国。但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发展、统治区域等等方面来看,拜占庭对于罗马,只有名以上的传承关系,在实际上,已经是相当不同的国家。
有人指出,忽必烈是蒙哥的亲弟弟,其汗位直接连源于蒙哥汗,把他说成是另一个王朝的开创者很不合适。可忽必烈继承汗位时,并没有受到所有蒙古贵族的支持,而且很快就和另一位大汗阿里不哥兵戎相见,征战了四年才胜利,获得了蒙古高原的统治权。而元朝近一半的领土更是忽必烈自己打下来的(比如说南宋)。可以说,忽必烈的江山,在名义上继承了父祖,却基本上是自己打拼的结果。
蒙古帝国与元朝的关系究竟如何,恐怕还要争论下去。但只要作为历史问题而不是政治或情感问题,这应该是不那么值得争论的吧。
【下一章:空前为实,绝后则非——元朝的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