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lack白夜

《隋唐真英雄》幽默诙谐说正史--作者:北溟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薄,齐郡邹平人。隋炀帝大业七年十月,王薄因兵役繁重,与同郡孟让首先起兵反隋,在邹平与章丘之间的长白山聚集逃亡农民,举起了反隋的义旗。他不仅多次率军抗击前来镇压的官军,而且还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就地反抗争活路,不到辽东去送死。这支义军曾一度攻打章丘,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后因遭到官府的重兵围剿,从长白山转战到鲁中山区。 转掠鲁郡时被隋将张须陀接连击败。之后,王薄先后投靠宇文化及和窦建德,窦建德败亡后,王薄又改投奔李唐,被任为齐州总管,曾出兵参加镇压徐圆朗,直到武德五年被仇家所杀。


      6. 定要消灭高句丽
      虽然“自是所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但隋炀帝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这些民变充其量就是些群体性事件而已,且只是限于局部地区,无需过度重视。此时,在他心中,只有一件事儿是大事儿,那就是:消灭高句丽,消灭高句丽,消灭高句丽……
      所有的准备工作在大业七年底都完成了。隋炀帝在寒冷的涿郡度过一个充满激动与期待的春节。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二,他便迫不及待地布东讨敕书,正式起兵攻打高句丽。
      第一次高句丽战争就此打响。
      起了多少兵呢?说出来吓傻你们。全军共分二十五路,合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两百万。没错,这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注意这四个字儿)出征人数的最高纪录。
      别急,这一百多万人还仅仅是作战的军队。此外,还有负责后勤保障的农民工队伍,人数更多,约有近三百万人。也就是说,隋炀帝为了征讨高句丽,一共动用了四百多万人。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整个地球历史上再无这么大的手笔。
      正月初三,第一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居然经过四十天才出发完毕。这四十军“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亘九百六十里”。时过数百年,司马光在提到这段历史时,依然由不住地惊呼:“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有人问了,高句丽蕞尔小国,犯得着动用这么多人马吗?说实话,真用不着。但弹丸小国敢和泱泱大隋叫板,这让隋炀帝很震惊,很生气。打败是必须的,但光打败是不够的,他要的是征服和震慑,对高句丽人从肉体到精神的全面征服,对其他部族如突厥从里到外的震慑。
      隋炀帝以为他这是巨石砸小蛋——一砸一个稀碎。可事实证明,这是高射炮打蚊子——白费力。
      六月,海军在平壤先赢后输,大败而归。一个月后,宇文述率领的陆军主力在萨水(即今鸭绿江)边遭到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的伏击,三十多万人马只剩下二千七百残军,“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乙支文德一战成名,成了与李舜臣齐名的朝鲜民族英雄。今天,美韩每年例行的乙支自由卫士演习就是以此人命名的。
      眼看着讨平高句丽的梦想碎了一地,隋炀帝只得班师回朝。
      就这样算了嘛?
      当然不行!也就是休息了小半年的工夫,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正月初二,也就是第一次高战一周年纪念日这天,隋炀帝再次宣布全国总动员,征讨高句丽。
      敕书一出,天下人都抓狂了,靠,还来,有没有搞错?平原人李德逸、灵武人白瑜娑、齐郡人孟让、北海人郭方预、平原人郝孝德、河间人格谦、勃海人孙宣雅、济北人韩进洛、济阴人孟海公等先后聚众造反。再加上前年就已经造反的王薄、翟让、窦建德、刘霸道、高士达、张金称,甭提有多热闹了。这些“反贼”,“多者十馀万,少者数万人”。
      但隋炀帝根本就不在乎,一帮泥腿子,你们可劲儿地闹呗,还能闹出多大动静啊?
      第一次高战,他只是坐镇涿郡遥控;这一次,他决定御驾亲征,亲临一线指挥,定要消灭高句丽。如此,在出发之前,就必须得把他走后的国家大事安排好。
      所以,隋炀帝又发了两道敕书,一个是命刑部尚书卫文升等辅佐代王杨侑留守西京大兴,一个是命民部尚书樊子盖等辅佐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
      消息传到突厥和高句丽,始毕和高元笑得死去活来。为啥呢?因为,越王杨侗这一年只有十岁,代王杨侑更小,只有九岁。
      让两个小孩子挑大梁,隋炀帝撞猪身上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鸭绿江古称浿水、马訾水,唐朝始称鸭绿江,是位于中国和朝鲜之间的一条界江,发源于长白山主峰南麓海拔2300米处的长白山天池,然后流向西南,流经中国吉林、辽宁两省,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附近入黄海北部的西朝鲜湾。全长795公里,其中流经吉林省境界长575千米,辽宁省220千米,流域面积6.19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流域面积约为3.25万平方公里,鸭绿江入海口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端。鸭绿江原为中国内河,明朝初年才成为中朝界河。据唐朝著名史学家杜佑撰写的《通典》记载:由于鸭绿海淀区发源处水的颜色像公鸭头上羽毛绿色,所以叫鸭绿江。


      7. 皇丁寥落
      其实,隋炀帝是有苦衷的。
      在历朝皇室当中,大隋皇室人丁之不旺是出了名的。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妻管严皇帝。他仅有的五个儿子,废太子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和汉王杨谅,无一例外都是和皇后独孤氏生的。
      到了杨广这一代更差,只有三个儿子,两个是和皇后萧氏所生,一个是庶出。
      长子杨昭不仅“美容仪,有武力,能引强弩”,而且“性谦冲,言色恂恂,未尝忿怒,自奉俭朴”,各方面都没得说。可这厮偏偏是个吃货,“体素肥,因致劳疾”,大业二年就挂掉了。隋炀帝这个不靠谱的父亲虽然“哭之”,但“数声而止,寻奏声伎,无异平日”。
      次子齐王杨暕也不错,“美容仪,疎眉目”,“颇涉经史,尤工骑射”。但老哥死后,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搞得隋炀帝很不爽。太子之位空了这些年,他始终在齐王的位置上耗着,非常不受待见。
      老三赵王杨杲这年才七岁,虽然是庶出,却得到了隋炀帝和萧皇后的共同喜爱。隋炀帝写的诗歌,他张嘴倒背如流。太医要采用艾灸法(用燃烧的艾绒熏烤一定的穴位)给萧皇后治病,他哭着闹着请太医先拿自己做实验。
      此外,隋炀帝还有两个女儿,长女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述家的老三宇文士及;小女儿后来嫁给了一个叫李世民的年轻人,生了一个让长孙无忌极为头疼的男娃儿(当然了,这是后话)。
      隋炀帝是个自私到极点的人,自以为国泰民安,海晏河清,便想给自己减负,从劳神劳形的案牍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享乐放纵的事业当中。
      该找谁来分忧呢?
      毫无疑问,唯一合适的人选就是齐王杨暕了,因为只有他是血统纯正、正当盛年(现年二十九岁)的皇室男丁。
      但谁叫隋炀帝是属乌鸦的,只看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太子哥哥死了,杨暕高兴固然不对,但帝王之家向来亲情淡薄,杨暕如此表现其实也是真情流露。况且,除此之外,他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比起父亲隋炀帝来,他算是人格健全的了,他没有不择手段地陷害兄长,没有猥亵凌辱后妈,更没有设计残杀父亲。
      但隋炀帝就是容不下他,不但不培养、不重用,而且不信任,去哪里都要带上,死死地盯着。所以,当杨暕怯生生地凑过来,弱弱地问“爹,你看我行不”时,却得到了一句:“滚,边儿玩儿去!”
      废太子杨勇一脉和汉王杨谅一脉早已被隋炀帝干掉了。扒拉扒拉其余的皇室男丁,只剩下十六个人了。
      十六人中,蜀王杨秀父子八人和秦王杨俊(已死)的两个儿子都是旁系,不能用。杨暕的两个儿子还没断奶呢,没法用。所以,勉强能用的就是四个人:三子赵王杨杲和前太子杨昭的三个儿子燕王杨倓、越王杨侗和代王杨侑。
      这四个人按年龄大小排名如下:
      燕王杨倓,十一岁;
      越王杨侗,十岁;
      代王杨侑,九岁;
      赵王杨杲,七岁;
      无一例外,都是正太,小鸡鸡还没长成型呢。但杨广就是这么极品,放着成熟的雄鸡杨暕不用,非要把童子鸡当老鹰使。
      燕王杨倓是长孙,赵王杨杲是幼子,隋炀帝最疼他们两个,就带在了身边。可怜越王杨侗和代王杨侑哥俩儿,小学还没毕业就“被成长”,一个成了帝都大兴的一把手,一个成了东都洛阳的一把手,正恩同学跟人家比简直弱爆了。
      这一切都安排好后,四月二十七日,隋炀帝亲率大军渡过辽河,向高句丽进军。他头也不回地去了,有一个人却得意地笑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7: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8.        杨玄感黎阳起兵
      杨玄感,礼部尚书,前司徒杨素的长子。
      在先后帮助杨广登上皇帝宝座以及剿灭汉王杨谅的叛乱后,杨素着实风光了一段时间。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便由尚书左仆射升任尚书令,随后又由尚书令进位司徒。父子八人同殿为臣,当时无两,说不尽的煊赫与荣耀。
      泰极否来,大业二年七月,杨素就病死了,时年六十二岁,不算高寿。
      关于杨素的死,坊间的传言很多。
      有人说,太史(天文官)曾对皇帝说过隋星分野会有大丧。结果,皇帝立即下敕,将杨素由越国公改封为楚国公。因为,楚与隋在同一个分野内。
      也有人说,杨素得病后,隋炀帝虽然明里指示要派最好的大夫、用最好的药。可实际上,他每天都要问主治大夫杨素啥时候死。
      还有人说了,别以为杨素傻,他心中明白着呢,据说他曾经对弟弟说:“这情形,我能活嘛!”
      杨素很伤心,怒了努力,死了。
      古往今来,“狡兔死、走狗烹”之事数见不鲜,为何?无他,凡因利益而聚者,必因利益而散。卧榻之侧,连个呵欠都不允许你打,更别奢望酣睡了。
      这是杨素这类人最大的悲剧。饶你“有大志,不拘小节”、“有英杰之表”……如何如何的有才华,饶你破齐、灭陈、剿匪乱、败突厥、平杨谅……如何如何的有功劳,呕心沥血大半生,指望着从别人的胜利果实中分得一杯羹,到了却发现一生耕耘不过是替他人做了嫁衣。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初初初初……
      这下,隋炀帝果然满意了,美滋滋地对侍臣说:“假使杨素不死,最终也得被诛灭九族。”
      杨玄感听到隋炀帝的真情告白后,害怕了。他既为父亲鸣不平,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恐惧:陛下,这是真的吗?陛下,这是真的真的吗?陛下,这是真的真的真的吗?和六个弟弟几经商量后,他决定择机而动,先发制人。
      机会还真就来了。第二次高战开战在即,隋炀帝宣布御驾亲征。杨玄感心中激动不已,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于是,他忽悠隋炀帝说:“陛下,我家世世代代蒙受国恩,无以为报。现在,我愿意主动请缨,追随您前去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听了,意外之余也十分高兴,连声夸赞道:“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固不虚也!”
      言甘者,心必苦。隋炀帝太了解杨家人了。杨家七个葫芦娃当中,就数大娃杨玄感最为成器,他“骁勇,便骑射,好读书,喜宾客,海内知名之士多与之游”,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群众基础十分扎实。老杨家已经是“累世贵显”了,还能让杨大娃再去前线建功立业、扩大影响吗?
      隋炀帝当然不会干这样的蠢事儿。所以,出发前夕,他就让杨玄感留在黎阳(河南省浚县)搞后勤工作了,负责督运军资。岗位虽然重要,但永远都是幕后英雄,上不了台面。
      这个安排正中杨玄感的下怀:NMLGB,饶你奸似鬼,吃我洗脚水。隋炀帝前脚刚走,他立即与亲信部将王仲伯、赵怀义、元务本、胡师耽等及诸弟谋划部署。
      杨玄感先给隋炀帝来了一道“关胃菜”:故意迟滞漕运,不按时发运军资。
      此时,隋炀帝已经率大军深入高句丽国境了。军资不能按时到位,搞得前线隋军吃不饱、穿不暖。隋炀帝急坏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使者回来催促。
      每到这个时候,杨玄感都会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什么“水路多盗,不可前后而发”。
      隋炀帝气得吹胡子瞪眼,但也只好继续等待。
      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杨玄感瞬间由婉约派升级成豪放派。六月初三,他赚开黎阳城门,誓师起兵:“皇帝无道,丝毫不体恤百姓。天下纷扰不休,死在辽东战场的人数以万计。现在,我要带领你们去拯救天下的苍生。你们愿意吗?”
      “众皆踊跃称万岁”。
      有时候,造反就是这么简单。
      仪式刚刚结束不久,有人来报:主公,李先生来了。
      杨玄感拊掌大笑,大事可成矣!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7: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9.        有个组合叫杨密
      来人姓李,单名一个密字,和写《陈情表》的那位重名。
      隋末唐初第一号风云人物——李密——就此亮相。
      李密的出身很好很强大,他家四世三公,其父李宽官拜大隋上柱国,封蒲山郡公。按理说,有这样的背景,李密后天的发展应该差不了。可老天爷似乎有意与他为敌,早早地就约他父亲上天堂喝茶了。李密年纪轻轻就成了破落户,除了父亲留下的蒲山郡公的爵位和一份宫廷近卫军(左亲侍)的工作外,他几乎一无所有。
      人穷难免志短。那时的李密完全没有后来那种气吞万里山河如虎的豪情壮志,只想着干好近卫军的工作,保住公务员的饭碗。
      可老天爷已经和他作对惯了,又给他来了一个大招。
      话说大业年间,大兴市里坊间突然流传起一首神曲——《桃李歌》。论形式,这首歌的歌词只比龚老师的《忐忑》多六个字,但思想内涵却是《忐忑》的N次方:“桃李子,有天下”。一个姓李的人将拥有天下,任谁听了都忘不掉。
      果然,隋炀帝听了,忐忑了。他身边姓李的大臣们更忐忑。可是,这和李密这个小兵有什么关系呢?不好意思,还真有。
      这天,隋炀帝闲来无事,在宫中溜达,无意中看到了正在站岗执勤的李密。李密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工作状态很不好。娘的,领着老子的工资,上班时间逛淘宝也就罢了,站个岗都不用心,哼。隋炀帝皱起了眉头,突然间,他意识到一个问题:李密,李密,李密啊!
      隋炀帝看李密那个熊样儿,就知道他不可能是预言之子。但是,最近几天他听到“李”这个字就浑身不舒服,不仅不吃李子了,甚至连活儿很好的李妃那里都狠了狠心不去了。于是,他假装漫不经心地问身旁的宇文述:“左边仗下站着的那个黑不溜秋的小子是谁?”
      宇文述看了看,回答说:“哦,那个后生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
      隋炀帝又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你看这个小子东张西望,哪有个卫士的样子?让他滚蛋!”
      宇文述和李宽交情比较好,不好意思直接让李密卷铺盖卷儿回家,便忽悠李密说:“老弟你这么聪明,应当靠着自己的才学求取功名,在这里站岗放哨,能有什么前途呢?”
      那时的李密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听了宇文述的话高兴屁了,欢天喜地地回家读书去了。而且,他还找了一个借口,说要回家养病。真是傻到了蛋的程度!
      回家后,李密萤窗雪案,刮垢磨光,还真是学就了满腹经纶。
      子曾经曰过: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到屎壳郎的那一天。还真是这么个理儿,李密这坨营养丰富、内涵庞杂的便便还真就遇到了好他这口的屎壳郎。
      话说这天,李密闲来无事,便骑牛去拜访老师。李密爱学习啊,惜时如金,手不释卷,连路上的时间都不肯浪费。他把整套《汉书》往牛角一挂,捧起其中一本,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这情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好学典故——牛角挂书。
      玉哥哥犹记得当年逃学被抓,一边挨抽,一边听老娘叨叨:“人家唐朝的李密骑牛都不忘看书,你看看你……”好吧好吧,李密的确是惜时如金的好学生。可是,他一路上能看了一整套《汉书》吗?既然看不了,带一本就好了,干嘛要把整套都挂在牛角上,不怕被牛啃?那时候的我是不是很有才?老娘愣了片刻,又给了我两巴掌。
      其实,就本质而言,李密牛角挂书与姜太公无钩垂钓完全就是一码事儿。姜太公摆谱耍酷,钓的当然不是鱼,而是名;李密装大瓣蒜,牛角挂的虽然是书,求的却还是个“名”字。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任你如何天然呆、自然萌、先天美,只要读了我们的书,很快就变成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牛角挂书一次,就能千古名扬吗?当然不可能。姜太公以别人觉得傻的方式逆向炒作了N次,才引起了周文王的@和粉儿。我想,李密也是一样,肯定将牛角挂书的行为日复一日地重复了N遍。
      闭上眼想想那幅情景吧:一个外表淡定、内心焦灼的穷秀才坐在牛背上,从街的这头逛到那头,然后再从那头逛到这头,一遍一遍又一遍。牛角上的《汉书》晃来晃去,晃来晃去……人没疯,牛疯了。
      李密就这么一天天地牛角挂书着,终于……
      杨素下班了。
      恰好是杨素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恰好是在那条街的那个巷口,恰好李密没有走过而杨素又及时出现,恰好杨素那天的心情非常好……无数个偶然艰难地成就了一个必然。
      杨素问:“你是哪里的书生,居然如此爱学习?”
      李密也不装深沉了,赶紧下牛参拜,道出自己的姓名。
      杨素又问他读什么。
      李密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大感兴趣,喜欢历史的年轻人不可小觑啊,就和李密攀谈起来。这一谈不要紧啊,李密这小子是真有才啊,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两人聊得非常投机。
      杨素回到家中,依然对李密赞不绝口,他颇为伤感地对儿子们说了一句中国式父母的口头禅:“你看人家老李家的小密,多有才,多有气度,你们都比不了。”结果,杨家七个葫芦娃都伤感了。
      从此以后,李密就成了杨素府上的常客。杨玄感趁机与李密“倾心结托”。两人感情升温很快,外界给他们这对组合起了一个名字:杨密(点我!点我!点我!)。
      杨玄感也是个颇为自负的人,他曾经偷偷地问李密:“当今圣上猜疑多忌,大隋的国祚不会很长。如果有朝一日机会来临,你和我谁先谁后啊?”
      从这句话来看,杨玄感还是有些见识的,知道有隋炀帝在,大隋朝走不远。不过,他话里话外颇有些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意思,这就有些不害臊了。李密和刘备应该处于同一level,而他骑着火箭都撵不上人家曹孟德。
      李密回答得挺实在:“要是在两军阵前交战,大怒喝喊,使敌人震惊慑服,我不如你;要是指挥天下贤士俊杰,各自施展才能,使远近归附,你就不如我了。”
      “玄感笑而服之。”
      上位成功的李密满以为人生的春天到了,很快就能当官发财,光宗耀祖了。岂料,老天爷又和他开了一次大大的玩笑,杨素还没来得及为他说话就死了。气得李密整天长吁短叹:娘的,书挂晚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7: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平隋三策
      当然,事情还不算太坏,杨素虽死,但杨玄感还在,杨密组合的情谊也还在,爱的供养并没有断。
      杨玄感是很把李密当回事儿的。在定下造反决心的时候,他就派人带着亲笔信到大兴,邀请李密来黎阳,共同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李密是哆嗦着双手读完信的,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激动。他是个典型的儒门弟子,以出世为宗旨,以修齐治平为人生奋斗目标。杨玄感所说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对他的诱惑远比把整个惠比寿麝香葡萄都送给他要大得多得多。
      李密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走起。举义当日,他恰好赶到。
      老朋友见面是不需要那么多客套话的,杨玄感直奔主题:“子常以济物为己任,今其时矣!计将安出?”
      李密在来时的路上早就把这个问题研究透了,他微微一笑:“楚公(杨玄感袭了杨素楚国公的封号),我这里有上中下三计,先听哪个?”
      杨玄感笑道:“上策。”
      李密侃侃而谈:“向东北进军,扼守要隘,切断隋炀帝的归路。不出一月,隋军主力必败于高句丽之手。隋炀帝一死,天下只能推重你了。这是上策。”
      隋炀帝要是知道李密出了这么一计,肯定会唱:“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毒毒,你越说越离谱,我要啃掉你的骨……”
      杨玄感暗自掂量了一番,问还有木有别的计策。
      李密接着说道:“向西进军,沿途一城不攻,直捣大兴,占据关中以为根据,而后在逐步蚕食天下。这是中策。”
      杨玄感想了想,又问下策是啥。
      李密有些无奈,只得说:“下策是挑选精兵强将,昼夜兼程,就近攻取东都,号令四方。但是,如果在三个月内拿不下东都,隋朝援军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到。届时,胜负难测啊。”
      听到此处,杨玄感重重地点了点头:“你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如今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如果拿下东都,就会扰乱他们的心。而且,如果路上一城不取,怎么能显示我军的威风呢?”
      李密当然是最推重上策的,可是上策的确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何况杨玄感已经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所以他就没有再坚持了。
      情形远比杨玄感设想的要顺利得多,不到十天的功夫,义军便兵临洛阳城下,一路所向披靡。
      东都名义上的一把手是隋炀帝的二孙子——越王杨侗,实际负责人则是民部尚书樊子盖。樊子盖抓GDP是行家,打仗就是门外汉了。东都隋军连吃败仗,窝在城中不敢出来。
      在洛阳上春门外,杨玄感再次举行了盛大的誓师仪式:“我官居上柱国,家资巨万,对于富贵,已无所求。我之所以要冒着灭族的风险起兵,正是为了拯救天下的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啊!”
      不管杨玄感自己信不信,反正老百姓是信了。父老乡亲们争着抢着给杨大娃的军队送肉送酒,有的干脆把自家的耕牛都牵来了。最后,甚至发展到了送人的地步,父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
      军事上一路飘红,政治上呼声高涨,面对此情此景,这杨玄感可就有些坐不住了。革命形势大好,这更加让他坚信自己当初的抉择是正确的。与此同时,在内心深处属于李密的那个角落里,有一种叫轻视的情绪生了根,发了芽......
      更何况,此时的他身边已经有了新的智囊型人物——隋内史舍人韦福嗣。韦福嗣筒子其实是被智囊的。他率军抵抗杨玄感,吃了败仗,做了俘虏。杨玄感知道他鬼点子多,就收他做了智囊。自打有了韦福嗣,杨玄感就更加疏远李密了。
      李密心中郁闷万分,原以为借此天赐良机,能够恣意挥洒,一展平生所学。岂料,却在他人篱下做了冷板凳,从此只好“一杯闷酒尊前过,低首无言自摧挫”了。
      杨玄感对韦福嗣是高度信任的。只可惜,他本有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韦福嗣内心并不认同他这个老大,还在想着择机重归隋炀帝的怀抱呢。所以,每次杨玄感让他出谋划策,他都出那种两可两不可、似是又实非的点子。
      起初,李密也没看出来。直到有一次,杨玄感让韦福嗣写一篇声讨隋炀帝的檄文,布告天下。韦福嗣说得天花乱坠,中心意思却只有一个:我不写!
      杨玄感粗心啊,没当回事儿,行,不写就不写吧。可李密看出门道来了,韦福嗣这家伙摆明了是怕自绝于隋炀帝嘛!
      不行,东风小妹大,老李有话说,他力劝杨玄感杀掉韦福嗣:“福嗣元非同盟,实怀观望;明公初起大事而坚人在侧,听其是非,必为所误,请斩之!”。岂料,杨玄感根本不听,一句“何至于此”就把李密给噎了回去。
      对革命前途,李密忽然产生了悲观的念头,他满怀忧虑地对亲信说:“楚公(对杨玄感的尊称)造反,却不知道取胜之道,咱们怕是要当俘虏喽!”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7: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撤!
      暂且按下杨玄感不表,且说隋炀帝这一边。将士们见大老板亲临一线,都格外地卖力。所以,二次东征隋军进展非常顺利,一路势如破竹,直到碰上了难啃的辽东城(今辽阳市区辽阳老城东北隅)。
      隋朝这边使出了吃奶的劲儿,“飞楼、橦、云梯、地道四面俱进,昼夜不息”;高句丽那边则使出了憋尿的劲儿,“应变拒之”。围绕着辽东城,隋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从四月一直打到六月,“主客死者甚众”。
      关键时候,领导的水平就凸显出来了。隋炀帝急中生智,竟然一连搞了两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
      第一项,鱼梁道。用一百多万个装满土的布袋堆砌成一条宽三十步、与城墙同样高的坡道,因其形似鱼的脊梁,故名鱼梁道。
      第二项,八轮楼车,楼车高于城墙,上有顶棚,棚内可以搭载弓箭手数名。
      有了鱼梁道,士兵们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攻上城头;有了八轮楼车,隋军弓箭手则可以自由自在地射杀高句丽士兵。显然,只要这两项发明创造进入流水线生产,那么辽东城的沦陷便只在旦夕之间了……
      辽东必破,连高句丽人都这么认为。然而,偏偏就在此时,一道紧急奏疏拯救了城中的高句丽人。不用说大家也该猜到了,没错,上报杨玄感造反的奏疏到了。
      杨玄感居然造反了,how dare is he?收到奏疏后,隋炀帝的第一反应是深深的惊讶,深深的惊讶过后则是深深的恐惧。隋炀帝虽然残暴,但并不愚蠢,他心里清楚得很,高句丽虽强,但毕竟不可能对他的江山构成致命威胁;而杨玄感就不同了,他们老杨家世代经营,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登高一呼应者无数,这才是心腹大患。
      二更时分,隋炀帝决定:开会。
      开会之前得先点卯,一点,坏了,少了一个人,兵部侍郎斛斯政。再一调查,这人是杨玄感的好友,听说杨玄感反了,当天就跑到辽东城内,投了高句丽人。
      此时的隋炀帝脸黑得跟包大人有一拼。
      诸将个个睡眼惺忪,陛下,有何指示?
      隋炀帝良久才从牙缝中挤出一个字:撤。
      什么?撤兵?现在?眼瞅着就要拿下高句丽了,就这么放弃简直太可惜了。囤积了这么多的兵器和粮草,怎么处理啊?……诸将议论纷纷。
      隋炀帝又做了两点指示:第一,全军立即收拾行囊,拔营回国;第二,全体人员要轻装简从,除路上所需的粮草和兵器外,其余的一概不带。
      是夜,隋军大营沸反盈天,人喊马嘶,兵找不到将,将寻不着兵,乱成了一锅粥。城中的高句丽守军摸不准隋军葫芦里面到底卖的什么药,愣是没敢出来。于是,隋军趁着夜色,一窝蜂地撤围而去。
      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时分,高句丽军才敢出城查探。这一探不要紧,有意外收获,中大奖了。隋军大营中,粮草堆积如山,兵器俯拾皆是,一顶顶的帐篷连绵不断,望不到个头。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人。捡到了真么多的无主物,兴奋的高句丽人狂呼思密达。据说,后来高句丽人在抵抗唐太宗征讨的时候,用的就是这次隋炀帝留给他们的武器。
      有人肯定会说了,隋炀帝为什么临走前不放火烧掉粮草和军械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隋炀帝想以这些东西牵制住高句丽的人脚步,使其无法及时追击。果然,等到高句丽人反应过来的时候,隋军早就走远了。
      隋军马不停蹄、人不休息,昼夜兼程赶回了涿郡。隋炀帝根本顾不上求拥抱、求爱爱的后妃们,立即颁布敕书,调屈突通、宇文述、来护儿等率军讨伐杨玄感。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7: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12.        倒霉孩纸李子雄
      再说杨玄感这边,果如李密所料,兵锋虽盛,但就是攻不破洛阳。
      很快,隋军的第一支增援部队四万人就赶到了。这支隋军是由西京留守代王杨侑派出的,统兵的是刑部尚书卫文升。
      来洛阳之前,卫文升顺道去了趟华阴。因为那里有老杨家的祖坟,从杨玄感的太爷爷爷爷爷爷到他爸杨素,都埋在那里。卫文升给老杨家来了个一窝端,手法是隋炀帝最喜欢的挫骨扬灰。而后,他才挥军直抵东都北门外。
      祖坟被刨,杨玄感愤怒的跟小鸟似的,誓言一定要杀了卫文升。
      卫文升的忠诚没得说,但军事指挥能力实在是摆不上台面。这娃挺有意思,有点儿受虐狂的倾向,虽然每隔一两天就要被杨玄感扁一次,但就是不肯后撤一步。你打吧,你打吧,有种你就打死我,我就不走。
      人家杨玄感的部队天天都在扩编,而他的部队却天天都在减员。一来二去,他带来的那四万人马已经伤亡了一大半了。不带这么欺负人的,卫文升终于发了火,索性率军进驻邙山南麓,要和杨玄感决一雌雄。
      一天之内,双方你来我往,交锋十余次。眼看着这点儿可怜的隋军就要被杨玄感吃掉了,就在这时,一支华丽丽的小箭正中杨家三娃杨玄挺,杨三娃当场阵亡。义军士气顿时受挫。杨大娃无奈,只得收军回营。
      杨玄感刚刚处理完弟弟的后事,就有一个老朋友登门拜访了。来者名叫李子雄,官居右武候大将军,括弧,以前。现在,他的身份是逃犯。
      杨玄感就问了,老哥你苦心经营这么多年,怎么就一朝回到解放前了呢?
      李子雄泪奔,都是被儿歌给害的呀,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原来,继李密之后,好几个李姓大臣都上了隋炀帝的黑名单,李子雄正是其中之一。隋炀帝先是给他安排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削职为民,继而又命人将其押送至行营。
      削职为民,李子雄认了,起码吃饭的家伙还在;押送行营,他可就不干了,这要是去了估计就得向先帝报到了。所以,李子雄当了激情犯罪人,在半路上把押解人员给干掉了。听说老友杨玄感已经举兵反隋,他便赶来投靠。
      听完了李子雄的故事,杨玄感不胜唏嘘,原来,并不是每一首儿歌都能像《儿歌三百首》那样传递正能量。
      正在慨叹之际,李子雄突然问了一句:“你咋还不称帝呢?”
      杨玄感听了,小心脏砰砰跳个不停。其实,这个问题他早就想过了。皇帝谁不想当啊,关键是杨玄感觉得时机还不太成熟。
      李子雄察言观色,又劝他:“还等啥,赶紧吧!”
      这次,杨玄感终于动摇了。和李子雄聊完后,他就跑去咨询李密。
      岂料,李密听了,忙不迭地反对:“不行,绝对不行!急于称帝,只会让天下人说你目光短浅。”
      杨玄感听得脸皮红一阵儿绿一阵儿,只好笑着掩饰了过去。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7: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风云板荡》之13.        兵败董杜原
      李密的担忧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很快,隋军屈突通部、宇文述部、来护儿部先后渡过黄河,望洛阳而来。城中的樊子盖八成是收到了消息,一反常态,频频出击。卫文升上蹿下跳,闹得也很欢。
      杨玄感军的处境越来越被动了。
      李子雄提议,舍弃洛阳,西入关中。说实话,这个建议无非就是当初李密所提中策的翻版。
      杨玄感听了,居然如获至宝,怎么不早说?为什么不早说?嗯,怎么不早说?优势丧失的他也变得听话了,于七月二十日解除了对洛阳的包围,掉头西逃。
      屈突通、卫文升、宇文述听说杨大娃要西入关中,都着了慌,赶紧在后面追赶。
      杨玄感军行至弘农(今河南陕县)地界,被当地的一帮老百姓拦住了去路。这帮热心的老百姓先给杨玄感扣了一堆“尧舜禹汤”之类的帽子,然后又给他出起了主意:“将军,来打我们弘农吧。我们城里的粮食特别多,而且兵力十分有限。你快来吧,一打一个准儿。”
      杨玄感早就被“尧舜禹汤”捧得晕晕乎乎了,听了百姓们的话,更是怦然心动,当即拍板儿:转向,打弘农咯。
      他并不知道,这些老百姓其实都是弘农太守杨智积的托儿。
      杨智积,受封蔡王,隋文帝的亲侄子。这是个明眼人,听说杨玄感要入关的消息后,他对部下说:“杨玄感这个小子很狡猾。他久攻洛阳不下,见朝廷援军将至,便想西入关中。这个计划要是得逞了,咱们以后就不好对付他了。依我看啊,咱们应该想法拖住杨玄感,不出十天,他一定会失败。”所以,他就特意安排了一帮群众演员来忽悠杨玄感。
      杨玄感果然中计。不久之后,他的大军便出现在弘农城下。不过,杨玄感此时的热度有些减退,他想了又想,还是决定不打弘农了。刚要拨转马头,隐隐约约听见有人似乎在问候他的母亲,杨玄感定睛一瞧,可不是嘛,城头上确实有人在问候他母亲。骂人者正是杨智积。
      杨大娃暴怒,传令大军停止前进,全力攻城。
      李密急了:“咱们还是赶紧走吧,屈突通他们说不定啥时候就追上来了!”
      杨大娃不听:“不行,你没听见他问候我妈呢嘛!”
      杨智积见杨大娃果然中计,乐屁了。他早有准备,怎么会怕杨玄感呢?一天,两天,三天,整整三天过去了,杨大娃始终没有攻破弘农。
      此时,杨玄感的理智终于回归了。他害怕了,不敢再做停留,赶紧收拾人马,向西而去。
      但一切为时已晚。
      七月底,当杨玄感大军走到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北文乡)时,被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屈突通等四路隋军追上了。一日之内,杨玄感三战三败。
      八月初一,董杜原,艳阳高照。杨玄感集结主力与隋军展开决战。隋军卫文升部居中,来护儿部与宇文述部猛攻杨玄感前军,屈突通则趁杨玄感不注意,猛攻其后军。一支没有任何根据地的部队,心里该有多么的慌张啊。终于,杨玄感军全盘崩溃,十万大军顿时作鸟兽散。李密等人与杨玄感被打散。
      杨玄感仅带十余骑逃往上洛(今陕西洛南东南)。但一路上,隋军精骑穷追不舍。走到葭芦戍时,杨玄感停了下来。他知道自己走不掉了,便对七弟杨积善惨然笑道:“我不能忍受别人的侮辱,你杀了我吧!”说罢,他闭上双眼,泪水已悄然从眼角滑落:“悔不听李密之言啊!”
      杨积善也是泪眼婆娑,咬着牙,狠了狠心,抽刀劈死了自己的大哥。随后,他也挥刀自戕,但并未刺中要害,被随后赶来的隋兵抓住了。
      杨素共有七个儿子,阵亡的阵亡,被捕杀的被捕杀,至此只剩下一个杨积善。
      屈突通等人一面调兵遣将,继续追剿杨玄感余党;一面寸磔杨玄感尸身于东都,并将其首级和杨积善解送隋炀帝行营。
      不久之后,李密、李子雄、韦福嗣等造反骨干相继被捕,东都方面将他们打包压缩,解送高阳的隋炀帝行营。
      李密等人很清楚,这是一次死亡之旅。他悄悄地对其他人说:“咱们要是到了高阳,肯定死无葬身之地。趁着在路上,咱们赶紧想法子逃啊!”众人当然赞成。
      李密鬼点子忒多,他让大家凑份子,送钱给押送官:“我们都是快死的人了,钱对我们已经没什么用了,就全都留给您吧。您把我们安葬了,剩下的就都是您的了。”
      押送官几曾见过这么有觉悟的犯人啊,高兴坏了,忙不迭将钱揣到了兜兜里。
      常言说得好,拿人家的手短,押送官也不好意思把几个濒死之人看得太紧了。李密趁机请人买来酒菜,哥几个每天晚上都要吃喝一顿。如是几次,押送官也习惯了。他们还和押送官押送官划拳,一定终呀两相好,三元郎呀四发财,五经魁呀六六顺,七巧图呀八匹马,久九长呀全福寿啊,来,喝喝喝。
      走到魏郡(今河南安阳)石梁驿的时候,出事儿了:李密等人把押送官灌了个烂醉,凿穿墙壁,逃了。
      只有一个人没逃,这个人就是韦福嗣。本来李密叫他一起走,但韦福嗣不干,头仰得老高,我和你们不一样,你们是乱臣贼子,我是朝廷忠臣,陛下顶多就是骂我一顿,要逃你们逃吧。
      李密见他这么执拗,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带着其他人跑了。
      等到了高阳,韦福嗣傻眼了。宇文述参了他一本,说不杀韦福嗣,不足以警醒后人。隋炀帝就回了四个字儿,任你处置。
      十二月十五日,在高阳野外,隋炀帝举行了隆重的杨玄感谋反集团分子处决大会。除杨积善和韦福嗣之外的其他人员,都被绑在了木桩上,用车轮卡住脖子。隋炀帝规定,凡在高阳的九品以上官员都要亲手射击反革命分子。结果,受刑人身上的箭多得像刺猬的毛一般,惨不忍睹。
      最惨的是杨积善和韦福嗣,均处以车裂之刑,尸体被挫骨扬灰。至此,杨素全家灭门。
      这还不算啥,隋炀帝说了:“杨玄感振臂一呼,天下就有十万人响应他,这还了得?我早就说过,人一多就会作奸犯科。如果不把这些人杀光,根本就不能警戒后人。”
      结果,三万多人被杀,六千多人被流放边疆,家产全部被没收。凡是接受过杨玄感粮米的百姓全都被坑杀在洛阳城南。
      这次第,怎一个“惨”字了得?!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7: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风云板荡》之14.        三奶大表哥
      弘化留守元弘嗣也上了隋炀帝的黑名单。不过,他的情况比较特别,因为人家并没有参与杨玄感的叛乱。但木办法,谁让他的亲家公斛斯政投敌叛国了呢?
      隋炀帝的眼中是容不得沙子的,不过,拿下了元弘嗣,他的位置该由谁接替呢?在这个问题上,隋炀帝有些犯难。
      你别看朝廷热闹得跟个海天盛筵似的,其实绝大部分朝臣都是走外围路线的,打打酱油而已。当然,有能力的人也不是没有,可有能力又让你放心的那就不多了。不多并不代表没有,左筛筛,右筛筛,隋炀帝就筛到了他表哥的头上。
      这位大表哥姓李,单名一个渊字。没错,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唐高祖。
      这李渊怎么会和隋炀帝扯上亲戚关系的呢?这就要从老李家的家族史说起了……
      中国历史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历朝历代的皇家都说他们的家族史很神奇。比如,商朝人说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我们是鸟人的后代。汉朝人说了,高祖刘邦是赤帝子,刘邦斩白蛇起义,白蛇是白帝子,赤帝即便不是蛇,也是龟、鹰之类的动物;言外之意,他们是畜生的后代。以上都是在跟畜生打交道,宋朝人有进步,硬是给道教里面塞了一个叫真武大帝的神,说他们是神人的后代。
      然后,唐朝人就笑了,说你们宋朝的祖先不过是道教里面的一个神而已,而且还是你们自己造的,我们的祖先就是道教的第一代火影——老子李耳,是你们的祖宗;还不服,没关系,上古时代“四圣”这个组合听说过没有,与尧舜禹齐名的皋陶也是我们家老祖宗。
      然后,我就笑了,TMD,一个比一个能忽悠。
      其实啊,已知最早的、确定是李渊直系祖先的是这一位,东晋十六国中西凉王国的缔造者李暠。老李家世代行伍,常居陇右,威名远传天下。李暠五传至李虎,李虎生子李昞。李渊正是李昞的儿子。
      李渊后来能执掌中华江山,其实最应该感谢的人正是他爷爷李虎。北魏末年,李虎参与了好友宇文泰的政治投机。结果,宇文泰的事业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李虎也水涨船高,不断升迁。公元550年,西魏皇帝颁布敕书,将“柱国大将军”这一光荣称号授予八名高级军事将领,时人称为“八柱国家”。李虎正是其中的一根大柱子。北周建立的时候,老爷子已经去世六年了,但他仍然被宇文氏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赐姓大野氏,追封唐国公。
      李虎的儿子李昞袭封唐国公,官至北周骠骑大将军。长大后,他和一个名叫普六茹那罗延的年轻人都娶了八根大柱子之一的独孤信的女儿做老婆。后来,他协助连襟普六茹那罗延发动政变,夺取了北周的国家政权。再后来,普六茹那罗延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隋,并且恢复了自己的汉族姓名——杨坚。杨坚投桃报李,依旧册封连襟李昞为大隋的唐国公。
      李昞育有四子一女,李渊是四子中最小的一个。按说,唐国公的封号怎么轮也不会轮到他的身上。但这小子命实在太硬,三个哥哥竟然全都早逝。紧接着,在他七岁那年,连老爹李昞都被他克死了。于是,唐国公的封号顺理成章地落到了他的头上。
      欧阳锋若是早生三百年,恐怕得将西邪的封号拱手送上喽。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明白了,李渊是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亲外甥,他和隋炀帝是亲亲的姨表兄弟。
      有这么牛逼的裙带关系,李渊的仕途之顺可想而知。
      开皇元年,年仅26岁的他即被授予千牛备身的要职。所谓千牛备身,就是将一千个像牛一般的汉子备在皇帝的身边,皇帝卫队的卫队长是也。在中央镀金之后,他又被下放外地锻炼,先后干过谯、陇、岐三州的刺史。
      隋炀帝即位后,也没少照顾这位姨表哥。李渊在荥阳、楼烦两郡干了一段时间的太守后,便重归中央,担任殿内少监。八年后,他已然是正三品的卫尉少卿了。
      当此处置元弘嗣之际,隋炀帝信不过别人,就把大表哥给搬了出来。他命李渊带着圣旨到弘化,将元弘嗣就地关押,并接任代留守一职,节制关西十三郡的军队。
      李渊性格很open,“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善于走群众路线,到任以后,颇受当地官民乡绅的欢迎,“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很快,李渊在弘化的表现就传到了隋炀帝的耳中。隋炀帝就见不得别人比他强,听了之后醋意翻滚。猛然间,他意识到一个问题:大表哥也姓李啊,莫非他就是预言之子?联想到表哥长了三个乳头的怪事(史载李渊“体有三乳”),隋炀帝的疑心越来越重。
      他有些后悔,便派人召李渊来朝。说来也巧,近来李渊偶感风寒,正卧床休息呢,他也没多想,还以为表弟要请他去喝酒呢,便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了。隋炀帝虽然没有强求,但心中却从此生出了一根刺。
      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嫔妃。这天,隋炀帝在行宫中溜达,无意中碰到了王氏,便问道:“你舅舅怎么不来啊?”
      王氏如实回答说:“我舅舅生病了。”
      隋炀帝听了,气就不打一处来,吹胡子瞪眼睛地问:“他能死吗?”说罢,拂袖而去。
      王氏吓坏了,赶紧将情况通报给了舅舅李渊。李渊听了,浑身直冒汗,他这个皇帝表弟是个什么玩意儿,他是再清楚也不过了。
      矛盾天天有,难的是怎么处理。怎么处理矛盾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能力。李渊的不同凡响之处在此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据史书记载,“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啥意思呢?就是说李渊并没有上赶子地去解释辩白,而是终日沉溺于酒色,还收起了黑金。关键是这个“混”字,太内涵了。李渊之所以如此种种,并非本性使然,而是为了作秀给隋炀帝看:表弟你可瞧好了,表哥我是一个生活奢侈、贪污腐化、没有什么进取心的人,我这样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对陛下您能有什么威胁呢?
      果然,隋炀帝听说李渊的种种“事迹”后,愣了半晌,笑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7: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15.        三打高句丽
      腊尽春回,转眼已是大业十年(公元614年)。
      正月初二,大隋朝全体官民足足紧张了一整天。要知道,前两次征讨高句丽的敕书可都是在这天发布的。经过隋炀帝连续两年的折腾,人们都患上了严重的“正月初二恐惧症”,岂止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大家从日出扶桑一分一秒地捱到了晓星初上。夜幕降临,举国欢腾:好耶,今年不打高句丽了!
      一月无事。
      二月初三一大早,隋炀帝召集群臣开会,爱卿们呐,你们大家伙儿都说说,咱们这次该怎么征讨高句丽?
      据路边社报道,好几个大臣听了这话,当时就晕过去了。群臣个个满腹怨言,马勒戈壁,你以为你是皮克斯啊,左一个总动员,右一个总动员。当然,怨恨归怨恨,谁也不会傻到说出来。
      于是,这一次,百官超有默契地行使了集体沉默权。上朝时,有闭目养神的,有暂时性失聪的,有盯着宫女乱看的……就是不肯回皇上的话。
      这种无声的抗议一直持续了十七天。
      最后,隋炀帝急了,哎我这暴脾气,不同意是吧?朕告诉你们,反对无效。二十日,他不顾群臣反对,悍然下敕:全国总动员,分百路并进,三打高句丽。
      然而,等到真正上路以后,隋炀帝才发现,反战情绪已经由民间扩散到军队当中。一路走来,士兵逃离部队的事儿天天都在发生,搞得军心大动,士气不振。
      三月二十五日,大军到达临渝宫后,隋炀帝临时拍板儿:开展整风运动。
      他先是举行了隆重的祭祀黄帝仪式,给全军将士讲了一通“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大隋人民勤劳、善良、勇敢”、“团结就是力量”之类的大道理;随后,又命人当场斩杀了数名被抓回的逃兵。
      有理论说教,还有反面警示,政治工作搞得很好很强大,但效果却很一般。杀鸡给猴看。岂料猴说了,你杀鸵鸟都不好使。逃亡现象依然不止。
      逃亡的负面效应终于在七月份抵达怀远镇的时候显现出来。根据先前拟定的作战计划,截至此时,全军应该都已经集结完毕了。可现实是,绝大部分的隋军部队都未赶到。主要的原因有这么几个:有的部队半路上人就逃得差不多了;有的部队因为忙着抓逃兵而耽误了行程;还有的部队要么半路上被义军挡住了去路,要么就是被消灭了。
      这下,隋炀帝头大了,咦,这可咋整啊?当初百万大军都打不败高句丽,现在只有几十万人马,能赢吗?没办法,来都来了,一仗不打就退回去,实在说不过去,硬着头皮上吧!
      嗨,谁曾想隋军这次偏偏非常争气。毕奢城(在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一战,来护儿大败高句丽军主力。隋军上下精神为之一振,满怀信心地打算直捣平壤,踏平高句丽。三次高战,即将得偿所愿,隋炀帝甭提有多high了。
      七月二十八日,高句丽那边来人了:皇帝欧巴,投降思密达。
      幸福来得太快,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啊,高句丽实在撑不下去了。马子他老人家曾经曰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打仗这事儿,最终还得落到综合国力上去。像隋朝这样的大国、富国、强国都受不了连年的战争,更何况是高句丽这样的小国、穷国、弱国呢?再这么下去,高句丽就算不被打败,迟早也得被拖死。高元是个灵活的人,当然不会一条路走到黑,所以决定投降;不仅主动请降,还把斛斯政给送回来了。
      高元的卑词软语充分满足了隋炀帝的虚荣心。打了这么多年,图个啥,图的就是让你服软。好,既然你已经软了,朕就把你当个屁放了。传令,撤军!
      八月四日,隋炀帝从怀远镇班师。
      这一路上,他老人家喜不自禁,哼着江都小调,美到不行。走到邯郸的时候,有人给他加了一段插曲,差点儿没把隋炀帝给气疯了。
      你们相信吗,居然有人敢打皇帝的劫,居然有人敢在白天打皇帝的劫,居然有人敢在白天于几十万正规军中打皇帝的劫。这个人叫杨公卿,是邯郸当地的义军领袖。杨公卿不仅打了隋炀帝的劫,而且打成了,“得飞黄上厩马四十二匹而去”。
      翻遍五千年中华史,只有这么一次。
      十月二十五日,隋炀帝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西京大兴,“以高丽使者及斛斯政告太庙”。随后,为了在国民面前显摆一回,隋炀帝下敕,召高句丽国王高元入朝觐见。
      结果,高元种种理由,要么长鸡眼了,要么生痔疮了,总而言之就是一个意思:来不了!
      隋炀帝傻了眼,这才琢磨过来,着了高元这厮的道了。第三次高战白赢了。不行,再打!暴怒不已的他下令将帅们准备行装,择日四打高句丽。
      但此时,已然是天下大乱、遍地烽火了。起义由山东、河北扩展到全国各地。孟海公保据周桥,唐弼占据扶风,张大虎占据彭城,刘迦论占据延安,刘苗王占据离石,王德仁占据汲郡,彭孝才占据东海,左孝友占据齐郡,卢明月占据涿郡,各拥众十数万,横行一方。
      形势逼人,隋炀帝只得暂时将四打高句丽的计划搁置起来,调动兵马,四处灭火。
      这其中,有两伙儿反贼引起了隋炀帝的注意。
      大业九年正月,灵武出了个白瑜娑。此人系奴隶出身,公然领导灵州、原州地区各族农牧民起义。这支部队从灵州打到原州,一举攻战平凉(今甘肃平凉),还夺了陇右监中的大批军马。
      大业十一年,上谷(今河北易县)人王须拔、魏刀儿哥俩儿联袂起兵,部众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称雄河北。这两人还都取了非常尿性的绰号,王须拔自称漫天王,魏刀儿自称历山飞,一个想飞,一个想上天,合起来就是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玉哥哥称其为“小薇”组合。
      其实,隋炀帝注意的也不是白瑜娑、王须拔、魏刀儿等人,他关注的是那个躲在他们背后的人。据情报显示,在这两伙儿人的背后,站着同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公主控”始毕可汗。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8: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