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4-10-12 08:00 |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4-6-16 20: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淡定自若的刘伯温,朱元璋抖擞精神,开始侃侃而谈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以相见,是我朱某莫大的荣幸。汉高祖刘邦能得天下,首功当属张良、萧何、韩信三杰。今我有常遇春、徐达,善于用兵,可比韩信,李善长精于谋算,善于保障后勤,可比萧何,有他在,大后方无忧。素闻先生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堪比留侯张良!如今三杰尽归我所得,何愁不得天下!”
刘伯温听出朱元璋以刘邦自比,志在天下,果然雄心不小!这就是他的王者之气,自己果然没看错人!但自己却不敢以张良自居,赶紧拱手自谦道:“吴国公过奖,伯温才疏学浅,不敢当留侯之名!”
“先生高才,世人皆知,不必谦逊。我将先生请来这里,就是看重先生的满腹才学韬略,想让先生辅佐我成就大业,先生不嫌朱某浅薄粗鄙,肯出山相助,令朱某十分感动!今天朱某有几个问题特地想要向先生请教,望先生不吝赐教才是。”
刘伯温看出朱元璋是个直性子的人,说话也不拐弯抹角,倒也爽快。于是说道:“伯温何德何能受吴国公如此器重,受邀来此相助,敢不竭心尽力!”
朱元璋大笑道:“先生肯屈就朱某帐下,朱某定会让先生一展雄才,不负平生所学!大丈夫活在世上,就该好好干一番大事业,要不然跟那些天天做饭洗衣的婆娘有何两样!”
“吴国公说得在理。”刘伯温应道。
“先生啊,我问你一个问题,我曾命常遇春、胡大海各率十余万兵马攻打杭州、绍兴,却不想历时三月仍攻城不下,此事已被先生料中,朱某万分佩服先生的先见之明。但不知先生做出预测的依据是什么,特意向先生讨教。”
刘伯温只用了一句话就告诉了朱元璋答案:“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己而不知彼,想不败都难。”
朱元璋听了却大为困惑,阐明自己跟张士诚已经打过不少交道,虽然没熟到可以同穿一条裤子的地步,但对他也还算有几分了解,怎么会是不了解对手?
朱元璋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但刘伯温却告诉他,他们只了解张士诚,这并不是全面的了解。没有全面的了解,就不存在知己知彼,就不可能取胜。
刘伯温的话让朱元璋更加不解:已经了解了张士诚,还不算全面了解,要怎样才算了解?
别急,我来慢慢告诉你答案。
刘伯温对他说,张士诚驻守的杭州、绍兴,常、胡二位将军之所以攻不破,一是因为城池固若金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朝廷官兵也在。
朱元璋很不服气,气哼哼道:“朝廷官兵在又如何?没用!他们要是有用,天下就不会乱成现在这个样子!”
然而,刘伯温却告诉他,是的,吴国公,你说的没错,朝廷官兵是没用,但自古只有无能的将帅,没有无用的兵。孙武能把吴王的一群妃嫔训练成女特种兵,韩信能把一群散兵游勇带成出战必胜的王牌军队,可见将帅有多重要。而张士诚虽然攻城略地不是很在行,但守起城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如果只有他自己的兵马是不够的,但加上朝廷兵力在他手上,统一归他指挥领导,情况就不一样了。
没有好的将,就没有好的兵,但有好的兵而没有好的将,打起仗来肯定是不行的。
只有将兵合一,才能产生强大的战斗力,摧毁敌人于无形。
是的,张士诚就是将自己与所有的兵绑定在一起,将自己的守城理念传达给了每一个守城的人,所有人一起打造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集结号”,所以你们才无法战胜。
朱元璋至此幡然醒悟:原来他所说的“知己知彼”有双重含义:不仅要了解敌人,还要了解整个的敌人,绝不仅仅是了解敌人个人本身。
一个张士诚可以变成无数个张士诚,无数个张士诚又合起来变成一个更大的张士诚。
这样的敌人,是难以战胜的。
朱元璋此时才明白过来,原来常遇春和胡大海之所以攻城失利,就吃亏在轻敌上,没有去全面了解对方的全部。
服了,真正地服了。能从细微处看出一半人看不到的玄妙之处,这样的人,不愧是名不虚传的牛人。
朱元璋既已懂得知己知彼的道理,一时意气风发,打算再发二十万兵马再次攻打张士诚,问刘伯温能否预知胜败。
出乎意料的是,刘伯温给了他一个让他相当吃惊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