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4 21: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分治(9)
夏军的主要打法,是游击战。夏国的军队,少而精,躲猫猫似的打法,是其制胜法宝,大规模的野战,不在行。
北魏可是野战的祖宗。
两军一交手,高下立判,夏军在如风的北魏铁骑面前狼狼大败,赫连昌窝里斗可以,外战内行,慌得往城里就跑,北魏铁骑在后如影如形,紧追不舍,赫连昌前脚刚跑进统万城,城门还没关呢,后脚北魏军就追进去了。
北魏军入城,当先一将,唤作内三郎豆代田。
日本人?
非也。
北魏把负责宫廷宿卫的官儿,称为“内三郎”。这个豆代田,就是内三郎。他挺猛,第一个冲入统万,本以为首功一件,哪知道进去一看,傻了。
这统万城非但外城十分坚固,里面还有个宫城,宫城这城墙,也好似铁板一块,且十分高大,赫连昌一见北魏军入城,知道外城不保,直接跑入宫城。豆代田一看不好,领着手下一批人就跟进去了,他刚跟进去,后面的大部队还没来得及赶上,坏了,人家把宫门关了。
北魏军兵围宫城,夏军据城而守,居高临下。拓跋焘手下全是骑兵,攻城用具不多,瞧这阵势,一时还拿不下来。那位豆代田先生就更麻烦了,立功心切,抢得太快,却成了瓮中之鳖,让人家来个关门打狗。
别说,这豆代田可真不含糊,不愧是内三郎,他领着人在内城中东挡西杀,越打人越少,他也明白,自己让人家包饺子了,于是他玩着命的往城头上杀。为什么呢?杀上城头好跑哇。豆代田舍死忘生冲破包围,上了城头,部下死伤殆尽,他老哥一个功夫真高,由打宫城城头一个倒毛“咣”,就栽下去了,可真拼命啊。好在宫城城墙,其实也就是宫墙,没有真正的城墙那么高大,他蹦下去不至于摔死,连滚带爬一瘸一点的跑回本队。
拓跋焘一瞅豆代田回来了,哎哟可把他乐坏了。他就喜欢这种不怕死的主儿,马上封其为勇武将军。
紧接着北魏军在外城就闹开喽。
连杀百姓数万,劫掠牛马十几万,随后拓跋焘说声“撤”,两万北魏军刮风一样出了统万城,返回本国,还顺手掳走了一万多户夏国百姓。
统万这仗,就算打完了。
怎么虎头蛇尾呢?
你别看拓跋焘责打长孙嵩,可他心里明白,长孙嵩的意见,是对的。一旦夏国久攻不下,柔然必然南犯,届时国中无主,精兵在外,北线如何防御?因此他一看宫墙难破,立刻撤兵。
那他为什么打长孙嵩呢?
情绪问题。
拓跋焘这人,脾气很臭,好大喜功,喜欢人家说好听的,长孙嵩说的虽然对,可态度不好,所以打他。
因此崔浩也不用高兴太早,迟早这位太武帝的脾气会发在他身上,有他倒霉那天。
统万城虽然保住了,但山西蒲州、河南西部一带可没那么好运。赫连璝走后,关中防守状况极差,潼关竟无重兵,魏将周几率万余人直入潼关,兵进长安,占领长安周边。魏将奚斤攻占山西蒲州,由打蒲州西向而行,不久,也到达长安。
取关中有两条路,一条是河南潼关,一条是山西蒲州。
奚斤到了一瞧,出事儿了。怎么了?周几死了。
夏国守军那么厉害,把周几干死了?
不是。周大将军运气差,自己病死了。
主帅一死,全军观望,所以奚斤到了这儿的时候,周几那一万多人还窝着没动。奚斤一看这哪行,合兵一处,攻打长安!
守把长安的,是赫连昌的弟弟,叫赫连助兴。
他是人如其名,确实挺助兴的,北魏军一攻,他打开城门就跑了。奚斤兵不血刃进了长安,自此关中为北魏所得。
消息传到统万城,赫连昌大怒。当年我爹我哥哥从刘裕手里夺得关中多辛苦,说丢就给丢了?不行!弟弟赫连定,马上领兵两万,收复关中!
赫连定奉命出发。
拓跋焘在平城一听什么?赫连定统兵两万去夺长安?嘿嘿,赫连昌啊,你有几个两万?这路人马一经派出,你手里还有兵么?给我准备二次伐夏!
公元427年4月,拓跋焘二次伐统万城。
这次他做了大量的准备。
攻城用具,造了一大批。大将长孙翰为前锋,领三万骑兵;令步兵三万为其后,由宗室拓跋素率领;再有三万后勤兵,专门负责运送攻城用具。
光攻城用具就用三万人护送,可见此次战役规模之盛。
全军向西,总司令:拓跋焘。
柔然来了怎么办?
令龙骧将军陆俟屯重兵于北,以备柔然。
大军走到拔邻山(在内蒙古境河套内鄂尔多斯界内)一带,拓跋焘吩咐全军停下,不走了。干嘛呢?故技重施。他选了三万轻骑,留下辎重,只带口粮,倍道而行。
将领们可不让了。上次轻骑两万突袭统万,结果人家进了宫城,咱只好回来,这次又这么干呐?那准备这么多攻城用具何用?拓跋焘一摆手,诸位稍安勿躁。用兵之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若我们大兵夹带攻城用具徐徐前进,赫连昌必然大肆修补城池,而后死命防守,进而坚壁清野,那时我军攻城不下,粮草不济,进退无法,最后还是铩羽而归。不如我以轻骑先至,赫连昌见我又如上次一样,知道轻骑无法破城,必然轻敌,届时我以诱敌之计引其出战,则必擒之。若擒不到,诸位再率大军攻城不晚。
一个多月后,拓跋焘率三万骑兵到达统万。
这次他学乖了,先看地形。四周一逛,他发现统万城不远处有条深谷,于是将大部分人马藏于谷中,只率极少量人马前往统万城下挑战。
刚一到城下,只见远远跑来一个人,诶哟这个人很狼狈,边跑边说别开火,自己人……
嗯?拓跋焘说带上来看看。
来了一看,不认识。此人说我是夏国将领狄子玉,得知魏主伐夏,特来投诚。
哦,投降的。拓跋焘就问,那你说说赫连昌见我来是怎么想的?
狄子玉说赫连昌早就知道你们来了,派人去叫赫连定回来。
啊?拓跋焘一听,麻烦了,赫连定一回来,里外夹击,我这仗还是打不赢。就听狄子玉继续说,赫连定却是不回!他说,等他拿下奚斤,收复长安,再班师回京。他还说统万城十分牢固,只要赫连昌拒不出战,定能等到他大军返回之时,届时里外夹击,可破魏军。
哦。拓跋焘松了一口气。还好,既然赫连定不听话,那我有时间调理赫连昌了。
打发了狄子玉,拓跋焘吩咐就地扎营,准备连番累日的挑战赫连昌。
可这一挑战,情况不妙。敢情这赫连昌学乖了,上次被拓跋焘打怕了,知道北魏军不好惹,死不出来。无论拓跋焘怎么骂他祖宗,他也不出,老老实实在统万城里待着,一门心思等赫连定回来。
拓跋焘这个急,越急人家越不出,而三万轻骑带的口粮也快没了,他这脾气就耐不住了。这位的脾气,有些像三国张飞,恼了就拿士卒出气,不是打这个就是打那个,有的士卒被他虐待得苦,一咬牙,投了统万城。
赫连昌一听什么?还有北魏军投降我的呐?快快快,赶紧进来,我有话问。
降卒一到,他便问:魏军如今怎样?
哎呀陛下,魏主无道,无故责罚我等,且军粮已尽,每日只吃些青菜度日。
哦?我见拓跋焘兵少,却每日挑战不止,是否有诈?
陛下呀,他没诈。他这次来,就带了三万骑兵,还好几天都吃不饱呢。他那大部队和辎重,全在后面,还没到统万,陛下此时出击,定可生擒魏主。
哦!!
赫连昌听得是眉开眼笑,好,好!准备三万人马,出城接战!
不一时,统万城城门大开,三万夏军就出来了,拓跋焘一瞅,哎哟!!!来了!哈哈!迎战!大将长孙翰一瞧,陛下,可不敢随意出战啊。我们好几天都没吃好一顿饭了,万一战败……拓跋焘把眼睛一瞪:一派胡言!我来的目的就是引他出来,今儿他出来了,我却不战?是何道理!马上令全军准备,我等与其接战后,诈败,往深谷方向走,赫连昌必然追我,届时谷中伏兵齐出,定能擒贼!
言罢,拓跋焘飞身上马,领着兵马,迎着夏军就过去了,长孙翰等人紧紧跟随,顺便交代一句,这里面,还有崔浩呢。别看他是文官,这次也跟着来了。
少部分北魏军与夏军乍一交战,往后就败,夏军分左右两队,狂追不舍,拓跋焘令人往深谷方向疾走,眼瞅着就要把敌人引入埋伏圈,就在这时,突然间风雨大作,风沙狂吹,目不见人,负责诱敌深入的这部分北魏军登时慌了手脚,害怕视线模糊,走错了路。
拓跋焘身边有个宦官,叫赵倪,此人平日里喜欢掐指算命,今日看这架势,几乎吓退了毛,他大声对拓跋焘说,有风雨来,乃天不助我!我等挑战多日,将士饥渴,战斗力大减,若走错了路,敌军未被我等引入埋伏,则必紧追不舍,那时我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陛下不如赶紧找个地方藏起来,等风雨过后,再做打算!
崔浩就在拓跋焘旁边,一听这话,脑门子都冒火,他边跑边大骂赵倪,说你胡说些什么!我等千里制胜,只在此时,岂能一日之内几次变更计划!夏军紧追不舍,根本没有后援,只要我们的伏兵分两路杀出,出其不意,必败夏军,岂能因刮风而害怕!
拓跋焘乐得只拍大腿:崔哥们儿你说得太好了!
立刻派快马传令,一会儿到了地方,伏兵分为左右两队,互为犄角,务必要视死如归,杀败夏军。
不一时,到地方了。
只见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北魏军分为两队,互为犄角,迎着夏军就冲了过来。拓跋焘热血澎湃,他也不跑了,拨转马头,猛扑夏军。此子悍勇无比,奋不顾死,挺矛直冲,浑不似一国之君,就见他左冲右突,挡者无不应手,却突然马腿折断,翻身栽倒,将拓跋焘贯在地上。
夏军一见对方国君倒地,大喜,纷纷冲上,要生擒此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