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洪荒妖孽——五胡十六国战记----电脑前的红椅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20: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分治(5)
  
  毛德祖为何要先杀公孙表呢?
  
  这公孙表可有来历,乃是往日西燕主小凤凰慕容冲的尚书郎,很有些谋略,慕容垂灭西燕后,公孙表投降后燕,拓跋珪占河北,此人又投降了北魏,算起来,可真是三姓家奴。毛德祖以前在北方待过一段,和公孙表认识,杀他更方便。
  
  于是毛德祖就给公孙表写信,写些什么呢?无非你身体还好吧?咱们都老啦之类的废话,但他这信写得可有水平,该写清楚的地方,他是涂了抹,抹了涂,看起来就是一鬼画符。写完了,把信封好,派人送给公孙表。
  
  公孙表你别看是三姓家奴,论起耍小九九来,比毛德祖差得远。他接信一瞧,嗯?这是什么啊?先问吃饱饭,再说房价高,又言天气好,啥意思?
  
  他正看着糊涂,奚斤来了。
  
  奚斤怎么来得这么巧呢?
  
  不能不巧,毛德祖派来那个送书的,才给公孙表送完了信,就开始满世界嚷嚷,毛大帅来信喽!嚷完他走了,奚斤可就来了。
  
  奚斤进到公孙表帐篷里一看,果然有信,行了,给我看看吧?
  
  公孙表正看不明白呢,也不多想,就给了奚斤。奚斤一瞧,嘛玩意儿?涂得糊糊涂涂,很多地方看不清楚。他看看信,又看看公孙表,看看公孙表,再看看信,心里可就明白了,甭问啊,关键地方都给你涂黑了,你莫非吃力扒外?
  
  疑窦大生之下,奚斤没说什么,他倒也不傻,把信还给公孙表,没事儿似的走了。一回到自己的大帐,奚斤立马给拓跋嗣就去了一封信,把这个事儿原原本本就说了。
  
  拓跋嗣接信一看,我的天,公孙表三姓家奴,屡次背主求荣,这次又要干嘛?眼下仗打得正凶,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想到这儿,他抬眼看了看,见太史令王亮正在身边,便将信给他看,随后问王亮怎么看这事儿。
  
  这王亮,年岁也不小了,与公孙表同殿称臣好多年,俩人正好不睦,公孙表老骂他,因此王亮逮着机会,焉能不参他一本?立刻说不用问啊,若不是公孙表通敌,虎牢关早打下来啦!
  
  完了。
  
  一句兴邦一句丧邦,王亮话音刚落,拓跋嗣已经把人派出去了。
  
  一天深夜,一鲜卑杀手出现在虎牢关外的北魏大营中,只见他蹑足潜踪进入公孙表大帐,趁其不备,将公孙表生生勒死在床。
  
  宰了公孙表,拓跋嗣不再闲着,先派亲信顶替公孙表,而后亲自率军到了虎牢关附近,将虎牢关的水源大部分掐断。
  
  毛德祖本以为杀了公孙表,敌军的压力会减轻,谁知反倒更重,此时他渐渐明白,这早已不是局域性战争,他正在以一己之力对抗半个北魏的兵力。下一步该如何?走还是留?战还是降?思索再三之下,他毅然下定决心:血战到底。
  
  虎牢关水少了,战士大窘,拓跋嗣令人猛攻了三天,结果除了又死一大批之外,虎牢关巍然不动。
  
  拓跋嗣大怒,令在山东一带徘徊的叔孙建移军河南,与奚斤共攻虎牢。
  
  叔孙建此时已经不在山东,而是到了河南滑台。他怎么离开山东了呢?此公估计自己这两下子,干不过檀道济,所以檀道济一入山东,他就往河南跑,把山东的烂摊子,交给了二鬼子刁雍主持。
  
  檀道济虽然不好惹,毛德祖可是个软柿子,虎牢关打到现在,估计也消耗的差不离儿了,因此叔孙建雄赳赳来到虎牢,与奚斤会师,共攻此城。
  
  城中的毛德祖,日子越来越难过。水,越来越少,兵员,没有补充,伤员,只能看着死去,敌人,越来越多,事到如今,毛德祖只能凭一个信念支撑下去:多杀几个。
  
  他令人在虎牢关内,又筑了三层围墙,以作内城,魏军攻破外城,德祖领兵入内城,三层内城被攻破两层,德祖督守最后一层,宁死不降。他手下将士人数渐少,为防魏军偷袭,日夜瞪着双眼,时间久了,好多人都生了眼病,却依旧士气高昂。
  
  南人壮士,前有沈劲,后有毛德祖。
  
  且慢,关于虎牢关的水,我一直在说“少了”,却从来没说“没了”,拓跋嗣掐断关中水源,我也只是说“大部分掐断”,却从来未说“全部掐断”,这是为何?
  
  这就是虎牢关能一再支持的原动力。
  
  敢情关内,有口井。
  
  虎牢关地势十分险要,此处南面便是嵩山,北面便是黄河,关隘建在崇山峻岭之上,乃为雄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于地势高,很容易被人掐断水源,所以历代守关者都非常注重饮水的问题,关内早就有一口井,深达四十丈,直通山底下的地下水源,故此,拓跋嗣虽然断了关内的大部分水源,却一时无法断绝此井。
  
  毛德祖等人,全仗着这口井活着。
  
  悲壮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井水断了。
  
  拓跋嗣可不傻,他看关内的人总是活蹦乱跳,心中大疑,找来四周的土人一问,果然,关内有井!问准了方位,拓跋嗣也够狠,命令北魏军,隔着大山,给我开凿。
  
  井在山上,深达四十丈,井体贯穿山体,拓跋嗣令人凿开山体,掘地道直通井体。凿了好几天,还真就给他凿通了,拓跋嗣大喜,令人将井道阻断,自此关内的人再也打不上来水,虎牢关内,彻底没了水。
  
  毛德祖眼睛都红了,可又有什么办法?渴倒了一大片,本来就没几个人有战斗力了,这下子更要命。偏此刻北魏军又来攻打,毛德祖强忍饥渴,领兵恶战,战斗过后,南朝军口渴如烧,无一滴水入喉,干到什么程度?受伤的士卒,居然不流血!
  
  北魏军明白,虎牢关差不多了。
  
  几日后,又是一轮猛攻,关隘终于陷落,毛德祖被俘。别说,就这种情况下,成功突围者竟还有两百人,可见这部分南朝军的战斗力。
  
  北魏军也没好到哪里去,除去战死的,水土不服得病身亡的,占了十之二三。
  
  有人说北魏军围了虎牢这么久,既然叔孙建都能从山东赶往河南,那檀道济怎么不趁这段时间赶去救毛德祖呢?
  
  檀道济兵力有限,他不敢。非但他不敢,当时可以去救毛德祖的,足有三路南朝军,他们都不敢。
  
  毛德祖被俘后,宁死不屈,被杀。此公之节烈,不下于历代任何一个忠贞之士。可叹史书中竟未给其专门列传。我曾遍查史料,才在宋书中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现了对他的一系列简要介绍。实在不知何故对此公如此轻视。毛德祖死时年已六十五,戎马一生,也算对得起自己的职业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20: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分治(6)
  
  423年5月,拓跋嗣回到平城,标志着这次对南方动兵的结束。此次征南,占领河南大部,山东大部,从地盘上看颇有收获,从实质上看,问题很多,北魏军人很是死了几万,损失并不比南朝少,国力损耗也颇为巨大。攻南的这段时间里,北方柔然果然大举侵犯,北魏被迫修筑长城,人力物力花费许多,崔浩所说的略地为主的主意,至此方显出英明。
  
  许昌失守后,南朝颍川太守李元德却没有离开此地,而是继续在城中抵抗。
  
  许昌大部分已为北魏军所占,李元德的抵抗显然杯水车薪,不久他逃走了,423年11月,北魏完全占领许昌,继而恨城中军民帮助南朝,也怕此城再为南朝所得,竟毁城而去。诺大许昌城,至此烟消云散,被北魏夷平。
  
  南朝吃了个大亏,大臣们十分不平,但刘义符却只当没事儿一般,这孩子成日间玩儿,无忧无虑,皇帝这个职位对他来说,好像与之无关。
  
  大臣们不干了。
  
  打了败仗,又死了先主,可谓祸不单行,你个小孩子竟好似于己无关?废掉他!
  
  反正刚废了晋朝皇帝不久,多废几个也不是难事。
  
  打头要废帝的大臣,叫徐羡之,乃刘裕顾命大臣之一。
  
  从职位上来说,此人官职最高,相当于宰相,官拜司空,位列一品。他生在官宦世家,祖上是东晋的官员,他少年时代,曾入北府兵,为刘牢之的部下。当时刘裕也在刘牢之手下做事,二人由此结识,后来成了朋友。
  
  当时徐羡之不知道刘裕日后有大作为,只拿他当做一哥们,后来刘裕举兵反桓玄,徐羡之这才反应过来,知道此子非同小可,便死心塌地为刘裕效命,无功劳有苦劳,资历可谓甚深,因此南朝宋建立后,刘裕一看,当年的老哥们没剩下几个了,就让他这个文化人儿,当了当朝一品的大员。
  
  徐羡之与檀道济等人不同。檀道济当年是刘裕的手下,而徐羡之是刘裕的同僚,所以他看刘裕的这些孩子,是拿长辈的眼光看的。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这群人,那是他看着长大的,谁要是表现不好,他就生气,就要惩罚。眼下刘义符光知道玩儿,徐羡之便要拉他下马。
  
  他把这个想法,就和谢晦说了。
  
  谢晦也是顾命大臣,深感责任重大,说不得,只好效仿霍光。但谢晦总觉着废掉皇帝有些不人道,怕招来祸事,徐羡之说你要是害怕,那好办,咱四个顾命大臣里边,最能打仗的要数檀道济,你把他找来不就结了么?
  
  于是檀道济也知道了这个事儿。
  
  檀道济也一肚子火儿。他这次北上,虽说保住了山东的一些个地面,但河南他没救成,虎牢关成了人家的,洛阳也丢了,许昌硬是给地图上抹去了,这多烦。他不是不想救毛德祖,真的是救不来,这个憋气就甭提了,一看皇帝好似没事儿人,废了他!
  
  424年5月,檀道济到达建康,一切准备就绪。
  
  废帝之前的那个晚上,谢晦兴奋得睡不着。能成事不能啊?万一不能,我全家老小哪里去活命?为了确保动作迅速,檀道济这天晚上就睡在谢晦家,谢晦睡不着,他便瞅瞅檀道济,一瞅,嗬,檀道济睡得直咽吐沫。谢晦长叹一声,心说到底是刀尖上添血的人,我不如他。
  第二天一早,檀道济起床,吃了饭收拾停当,吩咐整军出发。
  
  他领着兵马来到皇宫,也不搭话,就往里走。当兵的谁不认识檀道济?哪个敢问?檀道济就这么一路畅通无阻的到了御花园,一问,嘿,刘义符在池子里的船上呢。原来这个少年昨日玩了一天,累了,睡在龙舟上,还没醒。
  
  檀道济一挥手,军兵就上去了,两个宦官一瞧,你们干嘛?惊了圣驾谁担待得起?
  
  话音未落,扑哧扑哧,便被宰了。
  
  刘义符惊醒,一瞧啊?这是怎么回事?慌乱之间也不怎么,手指还让兵刃伤了,檀道济令将刘义符挟持,逼其交出玉玺,之后徐羡之召集群臣,集体说“我们恭送陛下回太子东宫!”就把这个刘义符给废了。
  
  废了刘义符,那么立谁呢?
  
  有人说刘义真。
  
  徐羡之摇摇头。他说刘义真这个人轻佻而贪财,不可为主。
  
  那立谁呢?
  
  刘义隆。
  
  算来算去,就他还有点出息,反正就这几个儿子,拿到框里就是菜,就他吧。
  
  于是废刘义符为营阳王,赶去吴城,立刘义隆为天子,是为宋文帝。
  
  一个月后,徐羡之派人去吴城杀废帝刘义符,以绝后患。刘义符你别看他治国不行,身体可好,小伙子吃得下睡得着,精力旺盛,一瞧有人来杀他,蹦起来就跑,刺客们抓都抓不住,跑得那叫快,可惜跑到大门这儿,被守在这儿的其他刺客拿门杠子给打趴下了,接着你一杠子,我一杠子,刘义符就这么被打死,年仅十八岁。
  
  杀完了刘义符,徐羡之心里仍旧不安,怎么?他觉着,朝廷大权皆为他所掌握,刘义符入京,必为傀儡。眼下还有点儿权势人气儿的,就属刘义真了。且刘义真有一群党羽,为首的乃是北府兵大帅谢玄之孙叫谢灵运,颇有才气,善写诗文,要让他这帮人得势,自己的脑袋就得搬家。因此徐羡之一不做二不休,又派人暗中刺杀刘义真。
  
  一会儿工夫,刘裕俩儿子都没了。
  
  连杀二王,徐羡之这心就更没底了,杀人就是这样,你杀一个,觉着不安全,再杀一个,非但不会有安全感,反倒更慌。徐羡之寻思半天,有了,檀道济已经在北,我让谢晦在西,西北两面若都是我的人,岂非狡兔三窟,高枕无忧?于是他下令,让谢晦赶往荆州,总掌军政大权。
  
  全搞定后,老徐心里才舒坦点儿。政治谋杀一旦启动,后果十分难讲,本来是废掉昏庸的皇帝,这是到如今,却演变成了徐羡之个人的篡权行为。他哪知道,时也运也命也,数年之后,刘义隆自当晓得如何对付他。
  
  天道循环,南边立了一个皇帝,北边便死了一个皇帝。
  
  拓跋嗣死了。
  
  这么巧?非也。其实拓跋嗣早死了,打征讨南方归来,他就病倒了。本来身子骨就不是很强,加上寒食散的毒害,又打了好一阵子仗,一回来就不行了。423年11月,拓跋嗣病故。他的长子继位,是为北魏世祖,又称太武皇帝,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拓跋焘。
  
  拓跋焘这个人可了不得,此人自幼戎马中长大,雄略过人,一生可谓武功赫赫,犹胜过其祖上拓跋珪,他的上场,使五胡时代平添多少传奇色彩。
  
  拓跋焘刚一继位,就有人来找他晦气了,谁呢?
  
  柔然。
  
  柔然这个民族,我也提过无数回了,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怎么就那么滚刀肉,和拓跋鲜卑闹个没完呢?
  
  柔然这个民族,十分勇悍。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此族来自于古老的东胡,有的说是匈奴别种,有的说鲜卑别种,还有的干脆搞不清这个是啥情况,就说它是“塞外杂胡”,反正这个民族就是塞北人,曾和鲜卑、匈奴、丁零敕勒一同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中。
  
  柔然的文明程度,那是相当的低,连匈奴都赶不上。所以匈奴人和鲜卑人在的时候,他占不了什么便宜。后来匈奴南迁了,鲜卑人也跑进了汉地,柔然就猖狂了,逮着机会,它就骚扰鲜卑一通,把拓跋氏烦得不行,历代拓跋鲜卑的统治者都曾经北征柔然,可惜,就是打不死它。
  
  电影花木兰里有一句台词,胡军说的,“我们柔然人是狼,他们北魏人是羊”,其实这句台词基本属于扯淡,柔然人固然不是羊,北魏人更不是羊,这就是两头狼。柔然和北魏的较量,和后世的北宋对辽国、明朝对蒙古完全不同,乃是游牧民族对游牧民族的较量,双方的侵略性、扩张性都特别的强,打起来也特别的凶,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几乎很难显现。
  
  拓跋嗣一死,柔然大喜,觉这次可有大便宜。姚兴死了,刘裕欺负人家孩子不懂事,把后秦灭了;然后刘裕死了,你拓跋嗣又欺负人家孩子不懂事,把人家河南山东占了;现在你拓跋嗣又死了,真是报应不爽,轮到我柔然发威了,也该教训一下你的儿子了!
  
  424年8月,柔然可汗叫纥升盖,发兵六万,直入北魏云中,一口气攻下北魏旧宫盛乐宫,消息传到平城,北魏朝廷大震,拓跋焘时年才十六,闻讯大怒,亲自率军北击柔然。
  
  此子果真不凡,率骑兵连续奔腾三天两夜,到达云中。
  
  他的兵马,估计,一万人都没有,否则能跑那么快么?柔然可汗一见,大喜,吩咐一声包围!柔然军立刻层层围上,竟有数十重之多。最前面骑兵,马头与北魏军的马头都快碰到了。
  
  可把北魏军吓坏了,实力如此悬殊,皇上,今番咱都得丧命于此。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20: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分治(7)
  
  拓跋焘虽然年仅十六,但却是一员老将了,他瞧着对面的柔然队伍,眼中飘出一丝不屑,下令:弓箭手准备!
  
  北魏弓箭手立刻排好队形,箭簇直指敌方。拓跋焘仔细看着,终于,他发现了,有一员柔然大将来回奔突,在指挥军队进退,就射他!看准了一指,万箭齐发,那柔然将军未料北魏军这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身份,登时身中数箭,命丧当场。
  
  此人一死,柔然军大乱,北魏军趁机发动反攻,以一当十,柔然可汗纥升盖一见不好,立刻吩咐退兵。结果柔然军在数倍于北魏军的情况下,竟然败了,逃回北方草原。
  
  被射死的那个是谁?
  
  便是纥升盖可汗的侄子,这次袭击云中的指挥官於陟斤。
  
  拓跋焘人小智略高,只一仗,杀了对方的司令。打了胜仗,拓跋焘意气风发,我不是后秦姚泓,更不是南朝刘义符,你们想趁我爹刚死欺负我?瞎了狗眼!准备大军,分两路北进,还以颜色!
  
  来劲了。
  
  424年12月,拓跋焘令大将长孙翰、尉眷北征,柔然不敌,全伙逃遁,牛马羊驼不知给夺去多少。
  
  北击柔然以后,拓跋焘极其凶霸,将目光盯紧了赫连勃勃的统万城。
  赫连勃勃干嘛呢?
  
  诶哟他可不得了,闹内讧呢。
  
  他的太子,是赫连璝,执掌长安,十分牛叉,手下大兵七万,继承皇位,舍我其谁?
  
  本来也是,就该他即位才对,但问题是,他的父亲是赫连勃勃,这是个很聪明、很残忍、很狡诈、很没信用,也很不正常的人。
  
  赫连勃勃这几年,身体不大好。姚兴,死了。刘裕,死了。拓跋嗣,死了。和自己一辈儿的人物,基本上都死了,他们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将要结束,新的时代将要到来。那么自己这个属于旧时代的人物,是不是也要归天?难说。
  
  所以赫连勃勃这段日子,就考虑着谁来继位的问题。
  
  其实不必考虑,谁是太子谁继位么。但赫连勃勃不这么看,他觉着他喜欢谁,谁才该继位。他最喜欢的,是小儿子赫连伦。赫连璝年岁大,有主见,不怎么听话。所以勃勃兄想了一阵,打算让赫连伦继位。
  
  这不是没事儿瞎折腾么?
  
  赫连璝一得到消息就火儿了,那能不火么!闹半天我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绝不干!他领兵七万,由打关中就杀回来了。赫连伦也不甘示弱,爹让我继承王位,你凭啥不同意!他领着三万人马,扑上去就和赫连璝打了起来。
  
  两军大战一场,三万人就是打不过七万人,赫连伦败了,死于阵上。
  赫连璝高高兴兴领兵继续往统万城走,心说爹,我来啦!
  
  哪知道,走半路,突然遇到袭击,赫连璝全军大乱——三皇子赫连昌到了。
  
  赫连昌的部下不多,才一万人,但长兄和弟弟刚刚火拼一场,彼此实力大耗,他一个突袭,便占了便宜,赫连璝人困马乏猝不及防,登时被杀,赫连昌成了最后的胜利者,这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赫连勃勃一瞧,你打赢了?那就你吧。
  
  于是赫连昌继承皇位。敢情这赫连家族和狒狒没区别,谁打赢了谁当头头。
  
  拓跋焘对夏国的存在异常恼火,要不是柔然的问题,他早就发兵攻夏了。特别是赫连勃勃这个人,令他十分厌恶。赫连勃勃非但狡诈,而且自大,他的统万城有四个门,东面的门,冲着北魏,唤作“招魏门”,西边的门,冲着凉州,唤作“服凉门”,南边的门,冲着南朝,唤作“朝宋门”,北边的门,冲着塞外,唤作“平朔门”,好嘛,招魏服凉朝宋平朔,天下都给他一统了,每每想到这些,拓跋焘是咬碎钢牙。
  
  但眼下不能发兵打它,因为柔然还在,虽说上次给打跑了,但没打疼,它还会回来,还得再打。于是425年10月,拓跋焘再次兵伐柔然,这次规模更大,分兵五路,大将长孙翰、长孙道生、娥清、奚斤,包括拓跋焘自己,全上去了,由漠南一直打到漠北,北魏铁骑如云,日走千里,杀得柔然是魂飞天外,那位纥升盖可汗是尥蹶子狂跑,往北往北再往北,牲畜人口损失无数,拓跋焘是大获而还。自此对柔然小视无比,后来给柔然取了个名字——蠕蠕。
  
  怎么叫蠕蠕呢?
  
  一打就败,一追就跑,乌合之众,智力低下,如蠕虫一般。
  
  破柔然后,拓跋焘回到平城,开始冲着统万城运气,也巧了,刚好两月以前,赫连勃勃病故,赫连昌继位。嗨嗨,你爹死了,我还怕谁?小样的赫连昌,看我怎么收拾你!
  
  北边这些位打得热闹,南边那几位也闹得挺凶。
  
  南朝宋内部打起来了。
  
  怎么呢?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之后,深感徐羡之等把持朝政,十分不爽,故此硬将自己的亲信放在建康,掌握部分兵权,以自保。
  
  徐羡之、傅亮等人也看出来了,皇上这是不信任我等。徐羡之说我连杀二王,这都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刘宋江山?既然不信任我,那好,傅亮,你我共同上表,让陛下亲政,将政权还给刘氏,如何?
  
  傅亮觉着也是,老是代皇上主持政务,久了,大臣们肯定有意见,祸福难说。因此他和徐羡之二人立刻上表,要求还政。
  
  刘义隆一瞧二人上表,心说你们这是以退为进,朝中的人,还是你们的人,我要是立马同意,显得我对你们不信任,还是演演戏吧。
  
  于是他把表章给打回来了,说你们二人国家肱骨,不要谦逊。
  
  皇上不准还政。
  
  徐羡之等人一看,这是必然程序,咱接着上吧。便又上了一回,还是不准。再上一回,准了。
  
  425年1月,刘义符亲自执政。
  
  徐羡之明白,要演戏,就得演足。于是他再次上表,要求告老还乡。刘义隆哪能不明白这个调调儿,立刻不准,好说歹说,算是劝得这位徐大人留下了。
  
  当然得留下,皇上刚上班,还没明白局面呢,想跑?你跑了,皇上搞不定,再把你请回来,你岂不是权势更大?好算盘,可惜没门。
  
  刘义符一边悄悄地安插自己人,一边押着徐羡之等人给他干活,一边熟悉局面,就这么过了一年,到了426年,妥了,啥都清楚了,要干事儿。
  
  干什么事儿呢?
  
  很多。
  
  徐羡之你们杀了我两个哥哥,白杀了?你们把持朝政,名为还政实则威福日重,以为我看不出来?北有檀道济,西有谢晦,统兵虎视建康,以为我看不出来?我把你们全收拾喽!
  
  刘义符杀机大动。
  
  先收拾谁呢?
  
  檀道济善于作战,不能动他。徐羡之就在身边,要抓他杀他并不难。谢晦在荆州,兵力不算最强,但地方远,若先动朝内人士,则谢晦必然拥兵自保,左右衡量,先收拾谢晦。
  
  425年11月,刘义符下令集结建康部队,准备北伐魏国,夺回河南。
  名眼之人一下看出,这哪里是什么北伐,西征还差不多。
  
  没有不透风的墙,谢晦就知道了。他一想,不对啊,夺河南是往西,来荆州也是往西,莫非,这是一诈?皇帝要秋后算账?
  
  想到这儿,他就是一激灵,马上下令,荆州戒严!
  
  他手下掌管军队的司马庾登之一听,咧嘴了,我说明公,如果朝廷真要派兵来,你还真打啊?
  
  谢晦说当然打,当初我们废帝乃是为了国家,朝廷怎能事后害我?且荆州有兵有粮,足以一战,给你三千人马如何?
  
  庾登之真不客气,马上扑通跪下:我辞职!
  
  谢晦这个气,软柿子,不理你。他看看诸将,说谁能以三千人马保护城池?
  
  有个南蛮司马叫周超,说我能!
  
  庾登之一看正好!明公,让他当我这官儿吧!
  
  谢晦嘴一撇,胆小鬼,好,从此以后,周超是司马了,你庾登之,做长史吧。
  
  谢晦这头做好了迎敌准备,刘义符的消息很灵通,他也知道了。这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刘义符心想,谢晦,当初是我爹刘裕马前的主簿,经历的场面多了。要说能打过他的,我手底下还真没有。独有一人,可敌谢晦。谁呢?便是那檀道济。
  
  想到这儿立刻吩咐:召檀道济入京!
  
  手下人一听,皇上你晕头了吧?那檀道济当初就是废帝的从犯,还和谢晦一起睡了一觉呢,您找他打谢晦?你,你糊涂哇你?
  
  刘义符一笑,你们知道什么。檀道济虽是胁从,但并未参与废帝之谋。谋略,是徐羡之、谢晦等人定的,檀道济听了他们的话,才干下大不敬之事。此人是个实在人,只要我对他好言相劝,厚加赏赐,他定然也会听我的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21: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分治(8)
  
  刘裕临终前,对檀道济的评价是:此人有才干,但无远略,不足为患。
  
  别看刘裕把自己的儿子们管教得一塌糊涂,但观测下属的眼光却奇准。
  
  檀道济,是个职业军人。
  
  什么叫职业军人?
  
  巴顿就是职业军人。一个头脑里没有政治概念,没有人际概念,只知道听从命令的、善战的斗士。甲是他的上司,他便听甲的,乙是他的上司,他便听乙的。让他打谁他打谁,让砍几刀砍几刀。这,就是檀道济。
  
  刘义隆显然也看透了檀道济的为人,因此他很有把握。
  
  果真如此,檀道济接到刘义隆的命令后,立刻赶回建康听命。其时为426年1月,一年半多以前,他也是这么赶回建康的,那次是为了废刘义符,这次却是为了替刘义符报仇。
  
  政治嗅觉异常迟钝的檀道济,既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最能打的将军成了自己人,刘义隆当然不再担忧。他马上下令捉拿徐羡之、傅亮。傅亮潜逃不成,被擒杀,徐羡之知道走投无路,自尽。刘义隆又杀徐羡之两个儿子,放逐傅亮的老婆孩子于远恶之地,谢晦的大儿子尚在建康,也一并杀了,算是给刘义符、刘义真报了大半的仇。之后,令檀道济发兵征讨谢晦。
  
  大军准备停当,刘义隆还有点不放心,到底谢晦是老臣了,见得世面也多,檀道济能马到成功么?于是他就问檀大将军:你有何法破谢晦?
  
  檀道济别看政治头脑不灵光,一说打仗,比谁都精,他说谢晦这个人,头脑灵活,善于出谋划策,想当年臣与他一同陪伴先主入关,十条主意,有九条可能都是他出的。这人的长处就是参谋军机。但其长处也是其短。怎么呢,此人长于谋略,但短于掌兵。他从来没有单独指挥过军队,也从没有独自经历过一场战斗。一句话,是个好参谋长,但不是个好司令。所以我有十成的把握拿下他!
  
  好,有这句话,妥了,去吧。
  
  谢晦闻听朝廷大军来讨,又得知徐羡之等被杀,勃然大怒,他举兵三万,打出大旗,乃清君侧是也,同时还给刘义隆上了一道表,将这皇帝大骂一顿,豁出去了。他说徐羡之、傅亮忠贞无比,何故遭此毒手?我等三人若为了篡权,废掉刘义符的时候,便早篡了,还把你给拉上来干嘛?你怪我们杀了刘义真?若不杀他,你那皇位稳固么?今日你成事了,却来杀我,定是左右奸人构陷,等我发兵建康除恶!
  
  老爷子火了。
  
  再说檀道济,领大军西行,他自领中军,令诸将先行。先头部队到了荆州水域,遭到谢晦部队的拦截。谢晦不愧是老臣,用兵有度,一战破宋军先头部队,宋军惊怕,不敢向前,谢晦大喜,上书刘义隆:识趣的,自己将那些个害我等的奸党除掉,我方退兵。
  
  几日后,探马来报:不好了,檀道济来了!
  
  嗯?谢晦和檀道济多少年的交情,彼此非常了解,他一听这个消息,就是一激灵,手下人更是慌乱,刚刚小胜一场激励起来的士气,一瞬间,飞没了。
  
  手下人就说,当初废帝,以檀道济镇北方,谢晦镇西方,顾高枕无忧,而今檀道济反为皇帝所用,全部兵力都向西,断无战胜之理,还是早早跑了的好。
  
  谢晦一听,满心不快,说你们与我一同去看看敌阵。
  
  说着,领文武乘船入江,远远一望,只见江面上一张帆都没有,稀稀拉拉的一些小船在远处影影绰绰,呵呵,谢晦笑了,檀道济未免托大,这点兵力,也来与我争高下?不急于破敌,只需尽心防守则可。
  
  他把心放肚子里,回去了。
  
  等到了晚上,突然就听城头大乱,怎么了!谢晦忙向城头跑去,一看,我的天哪,只见檀道济大军张起风帆,前后相连,不知有多少船只,浩浩荡荡鼓噪而进,那阵势,与白天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唉!谢晦叹口气,檀道济用兵比我厉害。他白天故意示弱,隐藏起实力,目的就是要令我之兵将不战自乱。
  
  谢晦手下兵将本不愿意与朝廷作对,又见檀道济大军无数,横渡过江,登时军心大乱,呼喊一声,全军逃散,谢晦制止不住,只要也跟着逃,不战自败。
  
  不久,檀道济等兵至江陵,谢晦左右散尽,只好与弟弟谢遯(dùn)北逃。本来他是逃得出去的,但他弟弟谢遯太胖了,不能骑马,谢晦兄弟感情还挺深,路上总是照顾弟弟,结果双双被俘,送到建康,杀之。他手下那位南蛮将军周超也一同被杀。倒是原司马庾登之因不敢抵抗而留了一条命。
  
  南方刚打完,北方战火又起,北魏主拓跋焘,发兵攻夏。
  
  到底先打柔然还是夏国,拓跋焘一直在犹豫,柔然虽说被打了几次,可每次都跑,牲畜被缴获了不少,但其兵力犹在,长孙嵩等将领不同意先打夏国,因为统万城十分坚固,一旦对方死守,则短期内攻不下来,届时柔然又来,如何是好?
  
  但崔浩不同意。
  
  崔浩说柔然不好打,你追它,它就跑,人马多了,追不上它,人马少了,追上又没用。反观夏国,土地不过千里,城池不过统万,倒不如先灭它,省得两头受堵。
  
  崔浩乃北方汉人士族,受的教育很好,见识也高,他出了几次主意,都很有见地,拓跋嗣在时也几次因为没听他的话而吃亏后悔,因此拓跋焘对崔浩的话非常赞同。可长孙嵩等人不干了。这群人是鲜卑人,见识不高,但能打仗,脾气不好,见崔浩总和他们唱反调,相当反感,按照这帮人的脾性,早上去几个电炮把崔浩干晕了,碍着皇帝的面儿,不好出手,又咽不下这口气,便固执的力劝皇帝听自己的意见。
  
  拓跋焘这个人,别看年纪不大,性情火爆无比,头脑也非常清醒。清醒而又火爆,长孙嵩可就倒了霉,拓跋焘说你见识又不高,又在这儿胡搅蛮缠,成何体统!况且前几日你贪污钱财,我还没罚你呢!拉出去打!
  
  长孙嵩被暴扁一顿,崔浩这就算得罪他了。
  
  揍完了长孙嵩,拓跋焘下令,克日伐夏!以大将奚斤为一路,领军四万五千人,攻山西蒲州;以大将周几为一路,领兵一万,攻河南陕城,以入潼关,取关中。拓跋焘自率大军,直逼统万。
  
  北魏伐夏国的时间,是426年10月,不说奚斤和周几,单说拓跋焘,他走到陕北的时候,已是11月、12月的气候,天寒地冻,此处有个黄河古渡口,唤作君子津,河水被冻得梆梆紧,拓跋焘认为兵贵神速,便选出两万骑兵,踏过冰河,先至统万城。
  
  北魏军都过来了,夏主赫连昌竟不知。
  
  天太冷,把夏国的探马都给冻没了。等赫连昌发现拓跋焘的军队时,北魏军离统万城只有三十里。
  
  赫连昌闻报大惊,不过他到底年轻,浑然不惧,率军出城,找拓跋焘厮杀。
  
  拓跋焘没想到赫连昌如此大胆,大喜,立刻下令:出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21: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分治(9)
  
  夏军的主要打法,是游击战。夏国的军队,少而精,躲猫猫似的打法,是其制胜法宝,大规模的野战,不在行。
  
  北魏可是野战的祖宗。
  
  两军一交手,高下立判,夏军在如风的北魏铁骑面前狼狼大败,赫连昌窝里斗可以,外战内行,慌得往城里就跑,北魏铁骑在后如影如形,紧追不舍,赫连昌前脚刚跑进统万城,城门还没关呢,后脚北魏军就追进去了。
  
  北魏军入城,当先一将,唤作内三郎豆代田。
  
  日本人?
  
  非也。
  
  北魏把负责宫廷宿卫的官儿,称为“内三郎”。这个豆代田,就是内三郎。他挺猛,第一个冲入统万,本以为首功一件,哪知道进去一看,傻了。
  
  这统万城非但外城十分坚固,里面还有个宫城,宫城这城墙,也好似铁板一块,且十分高大,赫连昌一见北魏军入城,知道外城不保,直接跑入宫城。豆代田一看不好,领着手下一批人就跟进去了,他刚跟进去,后面的大部队还没来得及赶上,坏了,人家把宫门关了。
  
  北魏军兵围宫城,夏军据城而守,居高临下。拓跋焘手下全是骑兵,攻城用具不多,瞧这阵势,一时还拿不下来。那位豆代田先生就更麻烦了,立功心切,抢得太快,却成了瓮中之鳖,让人家来个关门打狗。
  
  别说,这豆代田可真不含糊,不愧是内三郎,他领着人在内城中东挡西杀,越打人越少,他也明白,自己让人家包饺子了,于是他玩着命的往城头上杀。为什么呢?杀上城头好跑哇。豆代田舍死忘生冲破包围,上了城头,部下死伤殆尽,他老哥一个功夫真高,由打宫城城头一个倒毛“咣”,就栽下去了,可真拼命啊。好在宫城城墙,其实也就是宫墙,没有真正的城墙那么高大,他蹦下去不至于摔死,连滚带爬一瘸一点的跑回本队。
  
  拓跋焘一瞅豆代田回来了,哎哟可把他乐坏了。他就喜欢这种不怕死的主儿,马上封其为勇武将军。
  
  紧接着北魏军在外城就闹开喽。
  
  连杀百姓数万,劫掠牛马十几万,随后拓跋焘说声“撤”,两万北魏军刮风一样出了统万城,返回本国,还顺手掳走了一万多户夏国百姓。
  
  统万这仗,就算打完了。
  
  怎么虎头蛇尾呢?
  
  你别看拓跋焘责打长孙嵩,可他心里明白,长孙嵩的意见,是对的。一旦夏国久攻不下,柔然必然南犯,届时国中无主,精兵在外,北线如何防御?因此他一看宫墙难破,立刻撤兵。
  
  那他为什么打长孙嵩呢?
  
  情绪问题。
  
  拓跋焘这人,脾气很臭,好大喜功,喜欢人家说好听的,长孙嵩说的虽然对,可态度不好,所以打他。
  
  因此崔浩也不用高兴太早,迟早这位太武帝的脾气会发在他身上,有他倒霉那天。
  
  统万城虽然保住了,但山西蒲州、河南西部一带可没那么好运。赫连璝走后,关中防守状况极差,潼关竟无重兵,魏将周几率万余人直入潼关,兵进长安,占领长安周边。魏将奚斤攻占山西蒲州,由打蒲州西向而行,不久,也到达长安。
  
  取关中有两条路,一条是河南潼关,一条是山西蒲州。
  
  奚斤到了一瞧,出事儿了。怎么了?周几死了。
  
  夏国守军那么厉害,把周几干死了?
  
  不是。周大将军运气差,自己病死了。
  
  主帅一死,全军观望,所以奚斤到了这儿的时候,周几那一万多人还窝着没动。奚斤一看这哪行,合兵一处,攻打长安!
  
  守把长安的,是赫连昌的弟弟,叫赫连助兴。
  
  他是人如其名,确实挺助兴的,北魏军一攻,他打开城门就跑了。奚斤兵不血刃进了长安,自此关中为北魏所得。
  
  消息传到统万城,赫连昌大怒。当年我爹我哥哥从刘裕手里夺得关中多辛苦,说丢就给丢了?不行!弟弟赫连定,马上领兵两万,收复关中!
  
  赫连定奉命出发。
  
  拓跋焘在平城一听什么?赫连定统兵两万去夺长安?嘿嘿,赫连昌啊,你有几个两万?这路人马一经派出,你手里还有兵么?给我准备二次伐夏!
  
  公元427年4月,拓跋焘二次伐统万城。
  
  这次他做了大量的准备。
  
  攻城用具,造了一大批。大将长孙翰为前锋,领三万骑兵;令步兵三万为其后,由宗室拓跋素率领;再有三万后勤兵,专门负责运送攻城用具。
  
  光攻城用具就用三万人护送,可见此次战役规模之盛。
  
  全军向西,总司令:拓跋焘。
  
  柔然来了怎么办?
  
  令龙骧将军陆俟屯重兵于北,以备柔然。
  
  大军走到拔邻山(在内蒙古境河套内鄂尔多斯界内)一带,拓跋焘吩咐全军停下,不走了。干嘛呢?故技重施。他选了三万轻骑,留下辎重,只带口粮,倍道而行。
  
  将领们可不让了。上次轻骑两万突袭统万,结果人家进了宫城,咱只好回来,这次又这么干呐?那准备这么多攻城用具何用?拓跋焘一摆手,诸位稍安勿躁。用兵之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若我们大兵夹带攻城用具徐徐前进,赫连昌必然大肆修补城池,而后死命防守,进而坚壁清野,那时我军攻城不下,粮草不济,进退无法,最后还是铩羽而归。不如我以轻骑先至,赫连昌见我又如上次一样,知道轻骑无法破城,必然轻敌,届时我以诱敌之计引其出战,则必擒之。若擒不到,诸位再率大军攻城不晚。
  
  一个多月后,拓跋焘率三万骑兵到达统万。
  
  这次他学乖了,先看地形。四周一逛,他发现统万城不远处有条深谷,于是将大部分人马藏于谷中,只率极少量人马前往统万城下挑战。
  
  刚一到城下,只见远远跑来一个人,诶哟这个人很狼狈,边跑边说别开火,自己人……
  
  嗯?拓跋焘说带上来看看。
  
  来了一看,不认识。此人说我是夏国将领狄子玉,得知魏主伐夏,特来投诚。
  
  哦,投降的。拓跋焘就问,那你说说赫连昌见我来是怎么想的?
  
  狄子玉说赫连昌早就知道你们来了,派人去叫赫连定回来。
  
  啊?拓跋焘一听,麻烦了,赫连定一回来,里外夹击,我这仗还是打不赢。就听狄子玉继续说,赫连定却是不回!他说,等他拿下奚斤,收复长安,再班师回京。他还说统万城十分牢固,只要赫连昌拒不出战,定能等到他大军返回之时,届时里外夹击,可破魏军。
  
  哦。拓跋焘松了一口气。还好,既然赫连定不听话,那我有时间调理赫连昌了。
  
  打发了狄子玉,拓跋焘吩咐就地扎营,准备连番累日的挑战赫连昌。
  
  可这一挑战,情况不妙。敢情这赫连昌学乖了,上次被拓跋焘打怕了,知道北魏军不好惹,死不出来。无论拓跋焘怎么骂他祖宗,他也不出,老老实实在统万城里待着,一门心思等赫连定回来。
  
  拓跋焘这个急,越急人家越不出,而三万轻骑带的口粮也快没了,他这脾气就耐不住了。这位的脾气,有些像三国张飞,恼了就拿士卒出气,不是打这个就是打那个,有的士卒被他虐待得苦,一咬牙,投了统万城。
  
  赫连昌一听什么?还有北魏军投降我的呐?快快快,赶紧进来,我有话问。
  
  降卒一到,他便问:魏军如今怎样?
  
  哎呀陛下,魏主无道,无故责罚我等,且军粮已尽,每日只吃些青菜度日。
  
  哦?我见拓跋焘兵少,却每日挑战不止,是否有诈?
  
  陛下呀,他没诈。他这次来,就带了三万骑兵,还好几天都吃不饱呢。他那大部队和辎重,全在后面,还没到统万,陛下此时出击,定可生擒魏主。
  
  哦!!
  
  赫连昌听得是眉开眼笑,好,好!准备三万人马,出城接战!
  
  不一时,统万城城门大开,三万夏军就出来了,拓跋焘一瞅,哎哟!!!来了!哈哈!迎战!大将长孙翰一瞧,陛下,可不敢随意出战啊。我们好几天都没吃好一顿饭了,万一战败……拓跋焘把眼睛一瞪:一派胡言!我来的目的就是引他出来,今儿他出来了,我却不战?是何道理!马上令全军准备,我等与其接战后,诈败,往深谷方向走,赫连昌必然追我,届时谷中伏兵齐出,定能擒贼!
  
  言罢,拓跋焘飞身上马,领着兵马,迎着夏军就过去了,长孙翰等人紧紧跟随,顺便交代一句,这里面,还有崔浩呢。别看他是文官,这次也跟着来了。
  
  少部分北魏军与夏军乍一交战,往后就败,夏军分左右两队,狂追不舍,拓跋焘令人往深谷方向疾走,眼瞅着就要把敌人引入埋伏圈,就在这时,突然间风雨大作,风沙狂吹,目不见人,负责诱敌深入的这部分北魏军登时慌了手脚,害怕视线模糊,走错了路。
  
  拓跋焘身边有个宦官,叫赵倪,此人平日里喜欢掐指算命,今日看这架势,几乎吓退了毛,他大声对拓跋焘说,有风雨来,乃天不助我!我等挑战多日,将士饥渴,战斗力大减,若走错了路,敌军未被我等引入埋伏,则必紧追不舍,那时我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陛下不如赶紧找个地方藏起来,等风雨过后,再做打算!
  
  崔浩就在拓跋焘旁边,一听这话,脑门子都冒火,他边跑边大骂赵倪,说你胡说些什么!我等千里制胜,只在此时,岂能一日之内几次变更计划!夏军紧追不舍,根本没有后援,只要我们的伏兵分两路杀出,出其不意,必败夏军,岂能因刮风而害怕!
  
  拓跋焘乐得只拍大腿:崔哥们儿你说得太好了!
  
  立刻派快马传令,一会儿到了地方,伏兵分为左右两队,互为犄角,务必要视死如归,杀败夏军。
  
  不一时,到地方了。
  
  只见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北魏军分为两队,互为犄角,迎着夏军就冲了过来。拓跋焘热血澎湃,他也不跑了,拨转马头,猛扑夏军。此子悍勇无比,奋不顾死,挺矛直冲,浑不似一国之君,就见他左冲右突,挡者无不应手,却突然马腿折断,翻身栽倒,将拓跋焘贯在地上。
  
  夏军一见对方国君倒地,大喜,纷纷冲上,要生擒此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22: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分治(10)
  
  千钧一发,宗室拓跋齐忽然出现,他领军舍死忘生拼命杀退夏军,拓跋焘才算得了一命。但见他自地上一跃而起,早有人牵过新马,拓跋焘腾身上马,怒吼连连,掌长矛再撞夏军,迎面正是夏国大将,尚书斛黎文,猛见到拓跋焘冲向自己,不知如何是好,慌乱间兵器未举,便被对方一矛刺透,死于马下,左右亲兵不知主将死活,慌忙来救,被拓跋焘一杆长矛,横打竖挑,连杀十余人,忽有一箭飞来,正中拓跋焘,好在不是紧要部位,拓跋焘好似不觉,继续抡长矛杀入敌群,北魏军见皇帝生猛至此,个个如出笼猛虎,攻势如浪,一波高过一波,夏军大败,死者万余人,夏国宗室赫连满、赫连蒙逊阵亡。
  
  赫连昌率残兵往统万城跑,北魏军追了个马头马尾,这次比上次追得还近,前后紧随,赫连昌明白,照这个样子,如果打开城门,自己跑进去,则北魏军也就跟着进去了,再打开宫门,自己跑进去,北魏军肯定也会跟着进去,所以,入城乃求死之道,改道吧。
  
  他逃往甘肃天水,即上邽。
  
  可叹一座固若金汤的统万城,城防未用上半点,已被北魏所得。
  
  那位赫连定贤弟还在长安与奚斤对峙呢,一听说啊?统万丢了?皇上去了上邽?他挺痛快,立刻撤兵,奔上邽。
  
  关中地区全为北魏所得。
  
  奚斤上表,说赫连昌兵屯上邽,若不灭之,则为后患。拓跋焘便拨给其大兵一万,战马三千,令将军娥清、邱堆二人为辅,共攻上邽。
  
  428年1月,北魏又派大将尉眷助奚斤等攻打上邽,数路人马并进,赫连昌知道难敌,自上邽退兵到平凉。
  
  甘肃地处荒远,平凉在上邽以北,千里无人,奚斤等并力追击,路上马匹得病,几乎死尽,士卒随身带的口粮也越来越少,几员大将见形势不妙,又不甘心半途而废,便令将军邱堆领部分人马,去牧民处求粮。
  
  邱堆此人,性情乖戾,不知体恤民情,竟纵兵劫掠,牧民见北魏军凶暴,纷纷逃走,哪有余粮供给?邱堆见状大怒,领士卒追击抢粮,全无纪律,如盗匪相仿,突然间赫连昌出现,一通大杀,将邱堆部袭杀殆尽,仅余数百人逃回。
  
  邱堆大败,众将心下惶然,眼下食物渐少,马匹染瘟疫,敌军又狡诈,莫不如先退兵吧。包括奚斤在内,都是这个想法。这类百战之将都有所担心,可见形势严峻。但有一个人不同意,谁呢?监军侍御史安颉。
  
  安颉身为监军,打仗本不是他的事儿,但他不愿功败垂成。他说列位,现在敌人已到眼前,我们一退兵,敌军必然会追击,届时人困马乏,没有粮草,则为敌军所杀。即便不被敌军所杀,回去后也难逃战败之罪,皇帝也会杀我等。进也是死,退也是死,我们何不奋进呢?
  奚斤想了想,觉着安颉的话有道理,但还是有担心,便说那这么着吧,咱写信给京师,让皇上派骑兵来助战,因为马都病死了,咱以步兵击骑兵,也打不过啊。
  
  安颉一听,火了,说敌军就在附近,你还要等救兵?救兵来时,我等早已被敌军尽杀!士卒无马有何难哉!集中各营大小将领之马,尤可得两三百匹,足以组成一支敢死队,赫连昌轻狂无谋,只要我等以步兵诱敌,将敢死队埋伏起来,定可生擒此贼!
  
  奚斤乃大将,当初讨伐河南多有功勋,何时被人如此数落?登时不喜,一扭头,不再搭理安颉。安颉大怒,他是监军,纪检委的,怕过谁?马上让尉眷配合自己的想法,尉眷不愿得罪政府的人,便照办了,结果安颉组织了一队数百人的马军,亲自出击,要以诱敌之计生擒赫连昌。
  
  这倒好,军队司令都藏着,纪检委委员出马了。
  
  安颉按照计划,领了一部分人出战,将大部分马军藏了起来。说起来这个打法,与拓跋焘破统万城那一仗很类似。
  
  赫连昌属猪的,记吃不记打,拓跋焘用这招整了他一次,他还没明白,今儿见安颉来了,他又来劲了,领兵直扑安颉。由于此人太大头,每次打仗都争先恐后的往前冲,所以北魏兵全认得他,一看你又来了?抓他!本是诱敌,却成了擒敌,官兵们不怕死,猛往前冲,就和赫连昌的人马干了起来。安颉一瞧这架势,算了,搞什么伏兵啊,一起上吧!藏着的那部分人马也倾巢而出,就打成了一锅粥。
  
  按理说,安颉的人马并不多。马都死得差不多了,又能有多少骑兵呢?问题是北魏军都不怕死,拼命冲撞,所以竟与骑兵占优势的夏军打了个扳平,偏僻巧了,此时天气忽变,大风骤起,灰尘漫天,目不见人,双方谁也搞不清对手在何方,赫连昌见情况不利,便拨马要走,实际上他并不是败走,而是想暂时息兵,等天好了再看情况。可这家伙就是这么衰,一拨马的功夫,也不怎么的,马腿瘸了。
  
  到底中了暗器,还是踩了坑,无据可考,反正瘸了,这马咣叽就摔了,于是赫连昌很无辜的被安颉捉获,夏军大败而去。
  
  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428年3月,赫连昌被押送到平城,拓跋焘大喜,封安颉为建节将军、西平公,同时又封赫连昌为常忠将军、会稽公。这赫连昌脸都臊红了,阶下囚被封常忠将军,多大讽刺。拓跋焘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赫连昌,要赫连昌陪王伴驾,时不时的一同去打猎。
  
  收买人心的事儿总要做的,毕竟夏国残余并未全服。
  
  再说奚斤,他做梦也想不到安颉这个侍御史立此大功,又羞又怒,心说我奚斤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岂能让你小子夺了风头?他吩咐一声整军备马,兵进平凉城!邱堆一军留下,把守大营,以备不测。
  
  除邱堆的部下外,全军集合,由于马匹死尽,所以大部分为步兵。奚斤吩咐,每人只带三日口粮,到了平凉城下,务必要拼命拿下此城!
  
  有的兵一听,咧嘴了。
  
  粮食,只有三天,马也没有,这得多少天才能到平凉?就算到了,夏军固守,我等仅有三日口粮,怎能破城?将军啊,你和安颉置气,也用不着拿我们不当人吧?有几个一咬牙,可就开小差了,暗地里投奔了平凉。
  
  平凉城里,现在谁是老大?
  
  赫连定。
  
  哥哥被捉了,弟弟接班。几个投降的北魏军到了近前,说皇上,别怕,奚斤的部队粮食仅有三日,且无马匹,不难破之。
  
  赫连定一听什么?哦,我当多少千军万马捉了我哥哥,原来就这么一支叫花子军啊?嗨哟哥哥唉,你够倒霉!
  
  立刻下令:全军准备,我要破魏军于路上。
  
  且说奚斤,一路走来吃尽苦头,粮食不多不说,水也没有。此处乃甘肃以东靠北,水源极少,累日无雨雪,北魏军走得是口干舌燥,干粮都吃不下去,就这模样,还打仗呢?突然间一声暴喝,夏军骤然出现,前后夹击,奚斤军大败,士卒伤亡六七千人,奚斤等将领全部被俘。
  
  赫连定拿了奚斤,意气风发,挥师直取把守大营的邱堆。邱堆听探报一说,啊!奚斤全军覆没!我地个娘啊快跑!他大营也不要了,辎重也不要了,领着人马狂奔到长安,闭门哆嗦,哆嗦一阵,心说不行,赫连定必要追来,我,我跑吧!
  
  他打长安出来,逃回山西蒲州。
  
  他一走,关中空虚,赫连定率军紧赶,就这么收复长安,关中又为夏国所得。
  
  消息传到平城,拓跋焘怒不可遏,他知道,眼下赫连定转败为胜,士气颇高,又得关中之险,此时想破他,难了。而且夏军很可能会北上奔山西蒲州,蒲州一破,便可直入北魏,攻守之势逆反,因此眼下不但不能继续派兵讨伐赫连定,反倒要做好防守才是。
  
  安颉的表现,拓跋焘很满意,他立刻令安颉去蒲州,以防夏军北扰。
  
  安颉到了蒲州,一眼看到邱堆,大怒,说你不战自败,有何面目活在世上,给我推出斩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22: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分治(11)
  
  杀了邱堆,安颉兵屯蒲州,没有拓跋焘的命令,进不能进,退不能退。
  
  拓跋焘又是怎么想的呢?
  
  他恨不能立刻发兵攻打赫连定,只是大战刚刚结束,士卒疲敝,不可无度,因此,在428年的后大半年,拓跋焘基本没怎么动兵,他与赫连定,处于你不犯我,我不侵你的状态下。
  
  一直歇到429年3月,足足歇息了近一年,拓跋焘又开始攒劲,瞅这意思,不灭楼兰誓不还。
  
  大臣们议论纷纷,还打啊?自打这小皇帝继位,连年征战,好不容易歇息了一段,又要举兵?有人就问,说皇上,您还要打赫连定啊?拓跋焘说赫连定肯定要打,但我有个担心,你看,西有赫连,北有柔然,我若西征赫连,柔然必来犯我,我若北征柔然,赫连氏刚丢了统万城,倒不敢轻易犯我,因此权衡利弊,我决定先打柔然。
  
  又打柔然?
  
  大臣们全不干了。
  
  皇上您糊涂了吧?自您即位以来,打了多少次柔然了?每次都是你一去,他就跑,牛羊马匹虽然得了不少,对比起国家的花费来,又算得了什么?您这次又要北征,届时又落得个空手而归,闹得国力空虚,西有赫连定,南有刘义隆,若他们趁机来犯,你又该如何?
  
  心里虽是这么想的,嘴上可无人敢讲,都知道拓跋焘脾气臭,闹不好掉脑袋。这群大臣们在一起商议再三,最后推出两位高手——太史令张渊、徐辩,这二位,嘴皮子出奇利索,特别是那位张渊,此人已是垂垂暮年,自幼便有才名,少年时遇苻坚征南,曾劝其退兵,后果有淝水之败,此后便名满天下,据说所言如神,判断无不中,因此大臣们把他给亮出去了。
  
  张渊德高望重,他一出面劝阻,拓跋焘也不得不考虑三分。大臣们一见拓跋焘犹豫了,便纷纷上书,说老臣之意不可违,力劝罢战。
  
  这么个节骨眼上,突然一人站出,说皇上不必听他们的,此次征讨柔然,势在必行,攻则必胜,请陛下立刻出马!
  
  啊?谁啊?
  
  所有人都把眼光望向此人,一瞧,嘿嘿,果然是你——崔浩。
  
  拓跋焘一见崔浩出班,乐了,能理解我的,也就是你了。便说崔浩,张老大人不同意出兵,你若有道理,便和他辩上一辩吧。
  
  好嘞!
  
  崔浩把舌头活动活动,抡开腮帮子就上去了,迎着张渊往那儿一站,来吧。
  
  张渊说柔然,荒外无用之物也!得其地不可耕作,得其民不可奴役,其民性反复无常,国家劳师动众,到底有什么油水可捞?!
  
  崔浩说柔然本我国之臣,如杀其元恶,收其良民,因何不可用?如你所说,统万城的夏国黎民,是否可用?若不可用,你当初为何不告知陛下?若可用,则今日你之言论便是谬论!
  
  张渊一听,脸涨得通红,愣是一个字儿憋不出来。
  
  拓跋焘越看崔浩越觉着他好看。小崔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时间紧迫,甭辩了,马上兵伐柔然!
  
  且慢!
  
  大臣们可不干了,好你崔浩,总跟我们唱反调,张老头年岁大被你欺负,我等可不能坐视不管。
  
  一个大臣抢步而出,急了,一指崔浩:“崔浩!今日南方刘义隆窥伺我国,若北伐柔然,一无所获,南朝兵来,何以待之!”
  
  崔浩不慌不忙:“若不先破柔然,届时南北夹击,又如何能破南朝兵!南朝步兵为主,我军骑兵为多,南兵步行而来,我军却骑马而去,那时南兵疲乏,我军却不曾劳苦,怕他何来?况以刘裕之能,尚不能守住关中与河南,他儿子刘义隆又多个什么?若刘义隆真敢发兵犯我,则以陛下之勇,犹如马驹斗虎豹,何惧之有!”
  
  顿了一顿,崔浩二目放光,继续道:“我军几次征伐柔然,其众皆北逃,时间久了,我们打它,他就跑,我们走了,它又来,自以为我们拿它没办法,最近一年多来,柔然警惕性大大降低,夏天则部落离散,到处放牧,一直到秋天才聚拢,继而抽出兵力,南来骚扰我国。而今马上就要进入夏季,正是柔然部落离散,各自放牧之时,我们就在此时打它,必能大破其众。”
  
  话说完了,全场鸦雀无声。
  
  这次舌辩,使崔浩的地位更加稳固,隐患也更加明显。鹤立鸡群者,必被戗。
  
  拓跋焘满心快意,准备北伐,忽有一日,说有南朝使臣求见。哦?北魏主心生疑窦,刘义隆此时派人见我,是何道理?
  
  不一时,使臣到了,一见拓跋焘,横眉立目,道:“你速速归还我河南之地,不然,我大宋将士定将尽力夺回!”
  
  ……
  
  找我就为了说这个?拓跋焘看了看使者,再也忍不住,仰面大笑,笑罢多时道:“你家刘义隆,龟鳖竖子,有何能为?滚!”
  
  赶走使者,拓跋焘自语道:“若不先灭柔然,宋军一来,必两面受敌,我意决矣。”
  
  429年5月,拓跋焘再伐柔然。此次出兵,兵分两路,拓跋焘率军东出蒙古草原,大将长孙翰率军西出西北塞外大娥谷,两路人马一东一西,共进蒙古草原,自漠南向漠北行进。
  
  果然如崔浩所说,此时夏季即将来临,柔然各部分散,追逐水草,毫不设备,北魏军入漠南后,抛弃辎重,轻装急袭,柔然各部疾走,拓跋焘领兵直入柔然王庭,柔然纥升盖可汗急切之间,无法聚拢各部,但见牲畜满野,人员四散,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烧了帐篷,领少数兵马向西疾奔。
  
  离柔然王庭不远,有一支部落,为首者乃纥升盖可汗的弟弟,叫匹黎先,惊闻北魏军来袭,忙领军来救,却正遇长孙翰,魏军如猛虎下山,柔然猝不及防,大败,匹黎先惊逃,部众被斩杀殆尽,光是部落大人就被杀几百之多。
  
  柔然各部还在不同的地方放牧呢,老大都被打跑了,好多部落还不知道,北魏军便将他们各个击破,随着被北魏军杀戮的部落越来越多,剩余的部落便逐渐知道了敌人来犯的消息,但他们彼此之间隔得太远,根本无法组织起来,于是柔然牧民们惊恐无比,纷纷逃入山中,为了防止暴露行踪,他们甚至放弃了所有的牲畜,以至于茫茫蒙古草原之上,牛羊遍野,无人放牧,禽畜们自得其乐,啃食着草根,漫无目的的逛游,最后,全被北魏军收去。
  
  拓跋焘收了无数牛羊,心头大喜,令北魏军四外出击,但遇柔然部落不投降者,就地斩杀。北魏军得令,欢呼雀跃,分兵数路,东西南北大肆搜杀,竟纵横三五千里,杀获甚众,柔然人的人头之血染红了草原与沙漠。丁玲敕勒各部见北魏军大杀柔然,怕殃及池鱼,一来为表忠心,二来对柔然也有宿怨,竟也加入到这场屠杀中来,一时间整个草原充满了柔然人的哀号。
  
  这场屠杀中,共死掉了数百万柔然人。
  
  剩余的柔然人,大部分投降了北魏,大小部落共计三十多万个。
  
  柔然的人口大减,青壮年死了一大批,牲畜被掠走上百万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很难对北魏构成大规模威胁。纥升盖可汗眼望部众零落,尸横遍野,放声大哭,愤懑而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22: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分治(12)
  
  
  429年8月,杀红了眼的拓跋焘突然挥军直冲正在讨好他的丁零敕勒,即高车部落,北魏军狂奔一千余里,突然出现在敕勒部眼前,敕勒部以为帮着北魏杀柔然,定会得赏,谁知北魏军六亲不认,见面并不答话,举刀就砍,大杀一通,血流成河,敕勒部各酋长大惊失色,才知北魏如狼,无论是否讨好,均会遭噬,各部落一商议,全部投降。
  
  上百万丁零人表示臣服,牛羊马匹损失百余万。
  
  10月,拓跋焘满载而归,此一战北方草原各部实力大损,各部落青壮年男女死伤殆尽,作战团队青黄不接,北魏终于可以专心去对付西北各国及南朝刘宋了。
  
  此战崔浩居功至伟,被封宰相。拓跋焘对其极其青睐,曾对投降的丁零部诸人道:“尔等看崔浩纤弱,不能弯弓持矛,然胸中所怀,尤胜百万雄兵。我虽有征伐之志,却经常不知对错,多亏此人教我。”
  
  自此崔浩位高权显,但在鲜卑人环绕的朝廷中,受忌日深。
  
  430年3月,也就是北魏刚消停了还不到5个月的功夫,坏了,南朝刘义隆发作了。
  
  刘义隆心里觉着有愧啊,愧对自己的爹。想当初刘裕何等英雄,走南闯北何时有过对手?却是爹刚死,河南便丢了,百年后有何面目见老爹于地下?因此他思前想后,一咬牙一瞪眼,举兵九万八千,大举北伐,要夺回河南之地。
  
  九万八千,可不是小数,五万人马入黄河西行,一万八千人马围攻虎牢关,三万人马为后备,总督各路,浩浩荡荡往北而来,沿途北魏驻军惊慌失措,告急战报雪片一般飞往平城。
  
  拓跋焘眼睛一眯,到处都是事儿,想歇会儿都不成,好,你来了,我就接着。
  
  不一时有人来报:南朝以殿中将军田奇为使,有书信一封。拓跋焘命人递上,展开一瞧,上写:河南乃我大宋旧土,被你魏国侵犯,若你肯让出河南,我军便不讨伐河北!
  
  拓跋焘这火儿呼一家伙窜出脑门子,破口大骂:“老子在娘胎里,就已听说河南是老子的地盘,岂是你说要就要的!”
  
  但骂归骂,面对近十万的敌军,拓跋焘还是不敢等闲视之,便召集众臣开会,讨论了一阵,作出决策,开春时节,草木繁盛,不利于骑兵作战,且敌军势大,粮草丰足,不如暂且回避,等秋冬寒冷时再以铁骑突然过黄河急袭,夺回失地。
  
  在这个精神指引下,北魏驻守洛阳、虎牢关、滑台等地的军队,均弃城而去,南朝军兵不血刃,占领诸城,直达黄河南岸,西对潼关。
  想不到胜利来得如此轻易,宋军个个面有喜色,以为自己轻易间便立下不世之功。
  
  独有一人,忧心忡忡,谁呢?
  
  乃是当初随刘裕反桓玄的好汉之一,老将王仲德。
  
  王仲德说诸位,你们多数人没经历过从前的阵仗,不知北虏性情。他们仁义不足,凶狡有余,我看,他们这是收缩兵力,聚集力量,一旦到了秋冬天寒之际,黄河冰封,此辈必将踏冰南来,只怕真正的大战在后面。
  
  诸将听了,将信将疑,忽闻有关中赫连定使臣到,哦?夏国何事?诸将令使臣入,有一封书信,大概意思:夏与宋的仇敌,都是魏国,你们想夺回河南,我们想夺回统万,不如我等联手灭魏,之后平分天下。
  
  哟,合作的来了。怎么处理呢?诸将一寻思,这事儿我们说了不算呐,这么着,夏国使臣,赶紧入建康咨询我家皇上!
  
  不提南朝如何应对夏国,再说拓跋焘,赫连定主动联系南朝要灭他这事儿,他一早儿就知道了,谍报工作就是牛,啥也瞒不过他。于是拓跋焘马上又开会,向大臣们讨主意,这怎么办哪?大臣们呜呜噜噜的议论成一团,拓跋焘耐不住了,说行了,我意已决,南朝兵只想得河南,我铁骑收缩至河北,他们已有河南,则断不会过黄河挑衅,所以,为防夏宋联手,我打算以河南为诱饵,稳住南军,腾出手来先灭夏国。
  
  大臣们一听,说不可呀不可。
  
  咋不可呢?
  
  刘义隆兵在河南,其水军尚在黄河中游弋,陛下一旦西征,万一南军上岸,则河北山东不保啊。
  
  哦,闹半天,还是怕宋军趁机北上。那,小崔,你的意见呢?
  
  崔浩笑道:“刘义隆与赫连定表面遥相呼应,实则无法合作,无须害怕。”
  
  哟?为何?
  
  崔浩说很简单,宋夏之前交过兵,且有夺关中之仇,必不会相互信任,如不出我所料,他们合作的结果,定是刘义隆希望赫连定前进,赫连定希望刘义隆先打,你我相望,莫敢先入,好似两只腿被拴在一起的鸟,谁也飞不起来,有何可怕?
  
  歇了一会儿,崔浩继续道:“南军十万人马,兵力雄厚,此次北伐,若将辎重屯于黄河之中,分道北上,东向冀州,西向邺城,则陛下两头难顾,赫连定若此时发难,我等情况危急。可是如今,南朝军不过是在河南固守而已,根本无意北上,赫连定派使联络,东西万里,若等此事定下来,我军早就入了长安了,因此请陛下立刻出兵灭夏!灭夏之后,潼关为我所有,我军突然兵出潼关,则可自西往东,席卷河南,那时江南惊慌,哪里还顾得上北伐?”
  
  拓跋焘喜得抓耳挠腮,小崔你说到我心里去了!就这么定了,出兵灭夏!马上就,立刻!
  
  哦……且慢,且慢,拓跋焘又想了想,那个,迅速调回驻守蒲州的安颉,此人能捉赫连昌,十分忠勇,令他总督黄河北岸诸军,我西向灭夏这阵子,安颉能退则退南军,不能退,则守住黄河北岸即可。
  
  吩咐完毕,拓跋焘率军奔统万城,欲以此为基地,灭赫连定。
  
  先不说他去统万,单说大将安颉,受命防护黄河以北。安颉这个人,性情火爆,不喜欢坐办公室。他一到黄河北岸,便不断勘察地形,时常眼望南岸的宋军,在那儿运气。他认为,皇上让我守把北岸,我却不能以守成为主,一定要努力做出额外的成绩,方可回报陛下恩情。
  
  啥额外成绩呢?
  
  当然是凭着不多的人马,打败宋军,夺回河南喽。
  
  不是说等冬天黄河冰冻了再夺么?
  
  安颉性子急,不想等。
  
  很快,安颉就发现了驻守河南的宋军的弱点。是什么呢?
  
  兵力分散。
  
  别看有十万人马,超级分散。十万人马,竟然以东西横列的方式驻扎在河南,宽度达两千余里地,我的个天,兵力最多的地方,南北不过数千人。整个儿摆了个十万人的超级长蛇阵。如果以精兵突然冲击其某处,则立刻土崩瓦解,其他各处兵力收之不及,也救援不及。
  
  这就好办了,安颉心说这帮饭桶,打仗这么布防,焉有不败之理?!聚集兵马,先取洛阳。
  
  洛阳城里,一刻粮食也无,百姓也没几个,不奇怪,北魏军走的时候全带去了。南朝军驻扎在此处的,也就五六千人,没吃没喝也没人可用,安颉优势兵力一到,顿时大败,宋军当官的先跑,兵无斗志,几乎全部被杀于此。接着,安颉攻拔虎牢关,再破宋军。
  
  南朝诸将惊闻洛阳虎牢失守,不知如何是好,领兵大帅,叫到彦之,此人乃刘义隆的心腹,当年刘义隆镇守荆州的时候,他伺候得尽心竭力,深受信任。后来刘义隆登基,怕徐羡之等害自己,特令到彦之为中军护军,以领兵保护自己,他可谓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儿。那么眼下洛阳丢了,敌军来了,这位红人儿如何对付呢?
  
  到红人儿一向靠拍马屁升官,与军功无缘,否则又怎会排出如此饭桶的长蛇阵来?此刻一听什么?敌军来了?哎呀不好,咱们撤军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2: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分治(13)
  
  到彦之要撤军,将领们当然不干。虽说洛阳、虎牢丢了,可咱的主力无损,放手一搏,不见得就输给安颉,干嘛一枪不放就跑呢?
  
  到彦之根本不听。他本有眼病,一紧张就发作,一发作就疼痛不止,此刻正是眼疼的时候,抓狂一般,只顾要走,结果将熊熊一窝,全体河南宋军就跟着这位老大向安徽方向逃去,一路上辎重丢弃无数,不战自乱,败回两淮,河南,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让给了北魏。
  
  河南宋军败退,西北夏国也不好受。
  
  北魏主拓跋焘留下安颉守护黄河沿岸,自己领着主力军往西去破赫连定,先到统万城,离此不远,便是平凉城,夏军将此城作为重点防守地区,拓跋焘欲灭夏,必先破平凉,方能免除后顾之忧。
  
  离平凉不远,就是安定,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泾川县附近,当时赫连定在平凉、安定二处均有驻军,要的就是相互支援,互为犄角。所以拓跋焘一面准备攻打平凉,一面分兵去取安定,想来他个围点打援。
  
  夏主赫连定得知北魏攻平凉,忙自领精兵两万,自安定出发,去救平凉,岂料走在半路,正遇去取安定的这一路北魏军,赫连定一笑,拓跋焘确实有两下子,知道我要救平凉,特地派军来阻止,可惜,你主力在平凉,这支偏师焉能挡住我救平凉的大军?由于才胜了奚斤等不久,赫连定十分得意,便放开手脚,挥军大杀,这路北魏军乃是由魏安西将军古弼率领。古弼,河北人,自由好读书,善骑射,干练机敏,很会用兵,他见赫连定大军毫无顾忌的冲来,知道自己兵少难敌,忙指挥士卒退走,赫连定见古弼退军,喜上加喜,更追得欢,只见古弼往平凉方向猛跑,赫连定心说正要你如此!就着你这败退之势,我一举击败拓跋焘!
  
  古弼前面跑,赫连定后面追,追着追着,突然就听侧翼喊杀震天,嗯?赫连定猛然醒悟,有埋伏!
  
  晚了。
  
  但见夏军侧面,出现无数骑兵,刀光剑影,铁骑如飞,谁来了?
  
  丁零敕勒!
  
  丁零人投降了拓跋焘,这次战斗,便把他们安排做伏兵。
  
  古弼跑着跑着,一听喊杀声,就知道丁零人到了,忙引军返回,与丁零人一道,向赫连定展开攻击。赫连定只顾猛追,哪料到还有丁零人在这儿搅和?不及防范,立时阵型大乱,被敌军杀却数千,余者往南逃往陕西省长武县,那时还不叫长武,叫“鹑觚原”。
  
  丁零人与北魏军紧追不放,兵围鹑觚原,赫连定忙令残军组成方阵,各类强弓硬弩长矛军械等对外,使敌军不敢轻易攻上,方苟延残喘一阵。
  
  但也就一阵。
  
  因为鹑觚原上,无水、草,时间久了,是个生物就都受不了。
  
  没办法,战死总比渴死强,突围吧。赫连定下了命令。
  
  于是残余的夏军拼命突围,死伤惨重,赫连定为了起表率作用,身先士卒,结果负了重伤,亏得左右死保得脱,而王公贵族被俘百余人。
  
  突出去的夏军往上邽即甘肃天水逃去,北魏军乘胜一鼓作气,拿下安定城。
  
  拓跋焘见安定已平,便将指挥部由统万城移至安定,这儿离平凉更近,他吩咐,若平凉不降,则做好长期围困的打算,掘壕沟围城。反正柔然服了,不担心北面被打,就跟你玩到底。
  
  平凉城内驻守的夏军见北魏主取平凉之心十分坚决,且赫连定已逃上邽,知道救兵无望,便在围城不多日后,集体出降。
  
  拓跋焘兵入平凉,当先一员大将,便是那第一次攻统万城时的功臣——内三郎豆代田。眼下这位豆代田可不是内三郎了,升官了,关中侯。他领人入城,第一件事,便是去牢狱,救出奚斤等人。
  
  拓跋焘一看奚斤等还活着,便问道:何人救你?
  
  豆代田。
  
  哦,此人心系同僚,有大功。来啊,将赫连定的女人,赏给他!
  
  夏主赫连定的老婆尚在平凉城中,一眨眼,成了豆代田的老婆了。
  
  拓跋焘又瞅瞅奚斤,鼻子一哼,指着一碗酒道:端着。
  
  又一指豆代田:给他献酒。
  
  奚斤败军之将,岂敢大言?忙奉酒,以膝代足,跪行至豆代田眼前敬酒,倒弄得豆代田不好意思。拓跋焘道:“若非代田,你岂能活命?自此后,你将军不必做了,负责背酒食的体力活儿吧。”
  
  忽有探报入,说赫连定败走上邽,夏军大乱,风传北魏军将入陕西,而今陕西各地夏军皆不战而逃,关中空虚。
  
  哈哈!得来全不费工夫!拓跋焘把手一拍:镇西将军王斤,迅速率军兵入关中,自此以后,关中就是我大魏国的喽。
  
  王斤领命,率军入陕。拓跋焘见此行收获甚丰,有意暂时罢战,以养士卒,便挥师东归。
  
  不久,突然有御史来报:王斤镇守关中,横行不法,大兴土木,奴役民众,众苦不堪言,投南朝者数千家之多。
  
  拓跋焘勃然大怒,想当初刘裕灭后秦何等不易?却是刘义真暴戾无比,贪婪无算,致使上下离心,夏军来时,民众主动起来赶走晋军,致使关中失守。难道你王斤要做第二个刘义真么?马上派遣钦差入陕,斩王斤之头以平民愤!
  
  说杀就杀,毫不手软。
  
  公元431年,拓跋焘大赏将士,自上到下,无论官兵,尽皆厚赏,北魏朝廷笼罩在一片欢腾之中,就在这一片笑语莺歌中,又有两则战报传来:一则是,赫连定兵聚上邽,日渐坐大,近日竟发兵灭了西秦!
  啊?北魏君臣就是一惊,赫连氏果然厉害,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又怎能凭手上不多的残兵灭了乞伏鲜卑呢?
  
  那么,第二则战报又是什么?
  
  南朝到彦之等败回,兵器辎重损失殆尽,刘义隆大怒,令大将檀道济再率大军,要兵进河南,夺回军事据点——滑县!
  
  这则消息比第一则还具有爆炸性,不少人忙问:现在如何了?
  
  檀道济一路进军,已败我国宗室安平公拓跋乙谢眷,济州刺史悉烦库结率军阻拦,被南军阵斩!檀道济目前已进军二十余日,前后与我军交手三十多次,胜多败少,已接近滑台(滑县)!
  
  拓跋焘面色如铁,檀道济,刘裕时代的大将,果然名不虚传。如此下去,只怕滑台不保。这么着吧,令叔孙建、长孙道生等,率轻骑,偷袭其粮道,届时其粮尽,看他如何进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2: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分治(14)
  
  叔孙建、长孙道生都是北魏有名的将领,二人领轻骑就奔了檀道济的后方。
  
  檀道济虽然打仗很厉害,但也不是神仙,一时间没有面面俱到,后方还真就让叔孙建他们给劫了,再往前走,就是滑台,可惜,没吃的,走不动了,只得退兵。
  
  顺嘴说一句,滑台这儿,可还有一拨南朝军没走呐。原来当日到彦之等仓皇撤退,一路丢弃辎重,唯独滑台守军未动,为首者乃南朝大将朱修之。
  
  朱修之是谁啊?
  
  还记得淝水之战中立下大功的朱序么?
  
  此人便是朱序之孙。
  
  文革中有句话,叫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放在朱修之身上,就不完全是瞎掰了,自打到彦之大军撤走,一直到檀道济领兵来夺滑台,这位朱大人一直在死守此处,颇有乃祖之风。只是人数太少,滑台这儿基本上都让北魏军占了,就差那么一点儿地方,他还在死磕。
  
  那么檀道济一时大意没了粮草,可就害了朱修之。他死等檀道济不来,最后饿得连老鼠都吃完了,堡垒被北魏军攻破,他被捉了。此人被俘后,被拓跋焘封为宰相,却不忘故国,后逃回南朝。
  
  所以说檀道济也不光是光荣事迹,这种糟烂事儿他也干过。打仗难道不知道护粮么?那么大一个将军,竟然差在这儿了。
  
  拯救滑台失败,粮食也没了,所有战绩化为泡影,檀道济只好撤兵,结果撤兵的路上也不安生,没粮食啊,偏偏追他的人,除了叔孙建等,还包括刚刚打败了到彦之等人的安颉,这群北魏将领个个不省油,拼死了追,檀道济就毛了,心说这哪行啊?跑路也得吃饭啊,咱没饭吃,他们还死追,那没等到老家,我就交代了,得想个办法!
  
  啥子办法咧?
  
  他吩咐,把那米袋子打开,往里灌沙子,灌满了沙子,上面覆盖一层白米,然后拿到显眼处,嘴里还吆喝:开饭喽,吃饭了啊!士兵们就呼呼噜噜的排队打饭,其实全是沙子。这就是军事典故“唱筹量沙”的由来。
  
  北魏军哪里知道这个套套,探子往南朝军营里一看,哟吽,有粮食啊,那么老多!就禀报了将军们。将军们一听,啊?不对啊,咱劫了他的粮啊,怎么还有呢?难道说,咱劫的粮食是假的?他另有计策?嗯,定是有诈!搞清楚之前,放慢追击速度,不可过于托大!
  
  檀道济一瞅北魏军怕了,心说快跑。指挥人马往南狂奔,北魏军在后面虽说放慢了速度,却未停止追击,檀道济一寻思,这么跑下去,只怕时间久了没粮的事儿迟早暴露,算了,我豁出去,吓唬你一下。
  
  他令全军快走,自己领着少数人马,身着白衣,乘着一辆车子,为全军断后。
  
  北魏军追上来一瞧,耶?此人穿白衣断后?俗话说大将不标异,他就不怕我们认出他来,一箭射死他?此人打仗多年,不可能如此大意,定有伏兵!停止追击!
  
  不追了。
  
  檀道济趁这个机会赶紧敦促人马返回南朝。
  
  这次北伐又草草了事。
  
  南朝动静刚一消停,西北来事儿了,夏主赫连定灭西秦后,大举西进,讨伐北凉,不料中途出事,全军覆没。
  
  究竟怎么回事儿?
  
  说到西北局势,最是头疼,乱七八糟你来我往,每个了断。
  
  上次说到421年,北凉灭西凉,西北地区尚有西秦存在,那么西秦怎么又被赫连定给灭了呢?
  
  我以前说过,西秦原被后秦灭过一次,后西秦主乞伏乾归复国,复国后,乞伏乾归遇刺,其子乞伏炽磐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州临夏县)。乞伏炽磐这个人很有韬略,灭南凉秃发鲜卑这件事儿,就是他干的。
  
  乞伏炽磐一生戎马,与北凉沮渠蒙逊干了一辈子,沮渠蒙逊在他这儿,得不到什么便宜,于是特郁闷,因为在西北凉州一带,北凉最强,南凉西凉都灭火了,就差西秦了,却怎么也灭不了。
  
  但好景不长,428年乞伏炽磐死了,他儿子乞伏暮末继位,西秦也就快完蛋了。
  
  乞伏暮末这人,所作所为,正合乎了他的名字:暮末。你说这爹妈怎么这么会取名呢?
  
  他一继位,就开始滥施酷刑,又好杀人。有个大臣去打猎,一弹弓,不好意思,把乞伏暮末他娘的脸给打了,不是故意的,就是准头儿差点儿,结果这小子把人家一家老小一个不剩,全宰了。有孝道啊。
  随着他杀人越来越多,刑罚日酷,人心离散,国是日非。沮渠蒙逊一瞧,好机会啊,不断发兵打他,乞伏暮末打不过,这地盘越来越小,最后一琢磨,算了,我依附北魏吧。
  
  刚把北魏这棵大树找到,想不到赫连定来了。赫连定,统万城也丢了平凉城也丢了安定城也丢了长安城也丢了,没地盘了,眼睛急都蓝了,一瞧唉哟,乞伏暮末这小子不修政务,挺好欺负,就找他抢地盘来了。乞伏暮末日暮途穷,能打过他么?就被灭了,乞伏鲜卑宗室五百多人全部被杀,由此西秦灭亡。
  
  赫连定灭了西秦,喜得不行,心说北魏在后面打我,我只有继续往西走,再往西,就是北凉了,嘿嘿,沮渠蒙逊,老家伙,打不过拓跋焘我还打不过你?挥军西进!
  
  他奔着北凉来了。
  
  沮渠蒙逊一听什么?哦,你赫连定疯狗一条,打到我头上来了?整军备战,收拾他!
  
  他就做好了一切准备。
  
  再说赫连定,挥师往西,一门心思要破北凉,可就忘了西北还有一个国家——吐谷浑。
  
  很久很久以前,我说过,吐谷浑是由慕容鲜卑的老祖宗慕容廆他哥哥慕容吐谷浑所建,至此已历一百余年,与刘宋、北魏均有很好的关系,其部落主体,游牧于青海一带,与西北这几个割据势力时打时和,论起来,也算一号西北强梁。
  
  多说一句,十六国,可不包括吐谷浑哦。
  
  那么赫连定与北魏交恶,北魏早就与西北各国打了招呼,既然你们都怕我,那赫连定来了,一定得给我打,否则咱就不是好朋友了。所以吐谷浑也一直在盯着赫连定呢。
  
  赫连定哪知道他背后还有个吐谷浑呐?他一门心思去打北凉,走到半路,突然遭到吐谷浑的袭击,且这次吐谷浑还下了本钱,愣是来了三万骑兵,哦哟,赫连定这个惨哝,不但全军覆没,自己老哥儿也被抓获,后被杀。
  
  结果赫连氏的大夏国,就这么很突然地,很意外地,消失了。
  
  自此再无赫连氏匈奴这一号。
  
  北凉沮渠匈奴尤盛,不可伐之,于是拓跋焘将目光转向了辽东。
  
  慕容鲜卑的故地,辽东,现在如何了?
  
  同样在很久很久以前,我说到慕容氏被拓跋氏打败,后燕分裂为南北二燕,南燕后被刘裕所灭,北边的燕国呢?
  
  很久没说到慕容氏这一族了。
  
  我记得我最后说到的一个辽东燕国的王者,是慕容盛,然后,就再也没提过他们这群人了。干嘛不提了呢?提了也没什么意思,因为他们和中原局势几乎无缘,偏安一隅而已。
  
  慕容宝死后,辽东燕国由他儿子慕容盛掌权,慕容盛这个人总的来说还算不错的,虽然打不过当时的拓跋珪,但打高句丽等等还是有一套的,但是他没什么人情,刑罚严酷,最后被臣下所杀。
  
  慕容盛死后,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熙继位。
  
  慕容熙比慕容盛的本事可差得远,他倒是同一个历史人物有得一比,便是那冯小怜的爱人,后世的北齐后主高纬。
  
  他特爱俩闺女,一个叫苻娀娥,一个叫苻训英,姐俩。为了这俩女的,刀山火海在所不辞。有一次他打高句丽城池,眼看要打下来了,突然说暂缓!!怎么呢?我要和我老婆一起入城,车还没准备好,暂缓攻城!
  
  结果等车准备好了,城自然也拿不下了。
  
  还有一次,他去打宇文鲜卑的后裔契丹,中途突然要打高句丽,原因是:老婆喜欢看打仗。结果天寒地冻,士卒冻死者无算。
  
  身为帝王,往往是得了爱情,便失了天下,慕容熙也不例外,在他的胡折腾下,众叛亲离,后为将军冯跋所杀。
  
  冯跋是个鲜卑化的汉人,其祖本为西燕慕容永之将,西燕被灭,他全族投了后燕慕容垂,此人素有功勋,军中颇有威名,无慕容熙无道,被他所杀后,他立了慕容云为王。慕容云也不是鲜卑人,而是高句丽人,是慕容宝的干儿子,又称高云。
  
  没多久,高云遇刺,冯跋平息叛乱,自称燕王,自此,北燕建立。
  
  到这个时候,慕容鲜卑的天下,就姓冯了,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主子却不是那个主子了。
  
  那一刻,是公元409年。
  
  那么到了公元430年,冯跋病故,他弟弟冯弘上台。怎么不是他儿子呢?嗯,他一死儿子弟弟们就争位,你杀我我砍你,最后弟弟胜出了,耶!
  
  短短几句话,已过数十年。
  
  等到拓跋焘要攻辽东的时候,正是冯弘在位时。
  
  432年7月,闲不住的拓跋焘出兵了,南边北边西边都打过了,多你一个东边不成?打!打头阵的,便是那位曾被赫连定俘虏的奚斤将军。
  
  他不是被罚做苦力了么?
  
  谁没打过败仗?总得给人机会嘛。
  
  奚斤率军自河北走,至辽宁东部,向和龙进发(今辽宁朝阳),中途发动大批幽州军民及丁零人,为部队运输攻城器具及粮草辎重。拓跋焘自率一军,走辽西地区,要与奚斤会师于和龙,共攻北燕。
  
  两路人马东西相对而行,拓跋焘这路没太久就到了辽西,正走着呢,突然探报来奏:前方发现北燕军!
  
  哦,做好迎敌准备。
  
  不多时,那路北燕军到了,为首一人,却不似武将,只听他自报家门说,自己是燕王驾前侍御史,名崔聘,得知北魏大军远来,特来献酒犒军。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9: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