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13: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00)
  
  四、遏制楚国:对郑国的争夺
  
  当然,晋国要真正“复霸”,还必须要面临南方楚国的挑战。
  正当不满十五岁的晋悼公励精图治的同时,南中原地区战火纷飞,新一轮战争又开始了。晋国在两年前的鄢陵之战中,虽然击退了楚国人,但并未实现夺取郑国的战略企图。郑国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视,晋国多次组建多国联军进犯郑国,但在郑国与楚国的联手下,屡屡无功而返,郑国的军事力量,仅次于晋、楚,成为中原地区的一大势力。
  就在晋悼公上台的这一年(公元前573年),郑国大举出兵进攻宋国,楚共王也派出主力部队,进入宋国,与郑军协同作战。郑、楚联军兵分两路,一路在楚共王、郑成公的率领下,攻占宋国的朝郏城;另一路在楚国将领子辛与郑国将领皇辰的指挥下,攻克城郜。两路兵团会师后,再下宋国的彭成。
  楚、郑联军攻占宋国的三座城邑后,楚共王采取扶植傀儡政权的策略,将三年前逃亡到楚国的宋国大夫鱼石送到彭成,充当反政府武装的首领,并留下三百辆战车的兵力,协助鱼石反政府武装守卫彭成等三座城邑,然后楚、郑主力军队撤出宋国。
  宋国政府马上进行反扑。七月,宋军在司马老佐与司徒华喜的指挥下,开始围攻彭成,准备以武力夺回这座重镇,但是宋军师出不利,在彭成反政府军的反击下,司马老佐战死。同时,楚国令尹子重也率楚军再次进入宋国,以救援彭成。
  狼狈不堪的宋国政府不得不向晋国请求军事援助。
  
  年轻的晋悼公上台伊始,就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此时晋国刚从内乱中走出,君主又年轻,在国内缺乏根基,国内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要不要出兵援救宋国呢?
  晋悼公紧急召见新任中军元帅韩厥,韩厥坚定地说:“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强,自宋始矣。”要当诸侯的霸主,就必须要承担责任与义务,必须要援救宋国,以遏制住楚国咄咄逼人的攻势。
  “好!”晋悼公不愧是年轻有为之天才君主,虽然还不到十五岁,但其老成持重、果断英迈的性格却已经显露无遗。
  晋悼公亲自率领晋国军队,大举出动,在宋国的彭成的靡角之谷遭遇子重的楚军。子重见晋军倾巢而出,心中惦量一下,恐怕不是对手,便引兵撤去。
  还有七个诸侯国响应晋国的号召,出兵援宋,这七个国家是鲁国、宋国、卫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加上晋国与宋国,总共是九国联军。公元前572年正月,新年伊始,九国联军围攻彭成。
  由于楚国的援军已经撤离,驻守彭成的宋国反政府武装力量单薄,怎么与九国联军对抗呢?反政府武装的首领鱼石一看大事不妙,决定放下武哭,向晋军投降。晋国人将鱼石等傀儡政府的首领们逮捕,押回晋国。
  楚、郑两国侵略宋国的成果,顿时化为灰烬。
  虽然晋悼公即位后的第一战,晋军便取得了胜利,但是援宋之战中,齐国拒绝出兵,这无疑使晋国人感到某种担忧。作为曾经的强国,齐国当然不肯屈于晋国之下,但是鞍之战后,齐国的惨败,使其不得不接受现实,承认了晋国的领袖地位,此举严重挫伤了齐国人的自尊。晋国内乱后,年轻的晋悼公继位,这无疑使齐国认为到了摆脱晋国控制的时候,拒绝出兵援宋。晋国人马上还以颜色,在援宋之役结束后,晋国军队马上发起讨伐齐国的战争,齐国政府被迫与晋国政府谈判,将太子姜光作为人质,送往晋国,不得不再次以屈辱的方式承认晋国在中原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572年(晋悼公二年),围绕郑国的争夺战又开始了。
  在成功救援宋国后,晋国的下一个目标便是郑国。晋国纠集了齐国、鲁国、曹国、邾国、杞国、卫国等诸侯国,兵临郑国都城,齐国这次也不得不出兵加入到战争中。
  在晋、楚争霸的前期,郑国基本上是两边倒的政策,晋国来就投降晋,楚国来就投降楚,不过这种两边倒的政策,其结果是两边不讨好,成为战祸最深的一个国家。郑国人在总结以往的外交经验后,有了一个新的外交策略,倒向晋国或是楚国,关键要看国家利益,同时也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军作为坚强的后盾。
  晋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挺进到郑国都城的外城,郑国军队在洧水畔与多国部队交战,但寡不敌众,被迫撤入内城。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楚国必须要出兵,所以晋国统帅部决定先下手为强,率多国部队突入楚国境内,进攻楚国的焦、夷二地,同时也对楚的喽啰国陈国发动进攻。
  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晋国人打过来,我楚国人就打过去。楚军在子辛的指挥下,出兵攻打宋国,同时,刚在洧水河畔吃了败仗的郑国军队也向宋国发起进攻,并攻占了宋国的犬丘。这证明郑国的军队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小打小闹,打得不亦乐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0: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01)
  
  自从鄢陵战役后,楚国在与晋国的争霸中渐落下风,特别是晋悼公继位后,巩固了晋国在中原地区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晋强楚弱,郑国依然不屈不挠地站在楚国一边,可谓不识时务。可是郑成公有其他的选择吗?
  没有。
  因为郑成公有一块心病。
  那是他一生的耻辱。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公元前582年),当时他在投靠晋国的情况下,又想与楚国搞好关系,出访楚国,同时向两大霸国示好,希望借此能使郑国超然于晋楚争霸的漩涡之外,可是这有可能吗?很快郑成公就认识到自己的想法过于天真了,晋国人对他私下与楚国联络怒不可遏,认为这是背叛,毫不犹豫地将他逮捕,郑成公一下子从国君沦为阶下囚。
  每当回想起往事,郑成公心头便有几分苦涩,当他脑海中浮现晋国君臣冷冰冰的面孔时,他有一种不寒而栗的冷意。在他恐惧难安时,是楚成王伸出温暖之手,楚国以割让汝阴的代价,换取了郑国的加盟,郑成公义无反顾地背叛晋国,投入楚国的怀抱。在随后的鄢陵之战中,楚国又慷慨地出兵救援郑国,在那场战斗中,楚共王还挨了一箭,被射伤了眼睛……
  只是鄢陵之战,楚国败了,而如今的晋国则如日中天。
  显然,追随楚国,郑国就必须要付出代价。
  忧心忡忡的郑成公终于病倒了。
  室宗子驷前来探病。子驷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探病,也是要试探郑成公的口风,他小心谨慎地说了一句:“如今郑国负担太重了,大臣们都认为应该要脱离楚国,归附晋国。”他眼巴巴地望着郑成公干涸的嘴唇,希望国君说吐出一个“好”字。可是子驷失望了,郑成公的眼睛凝望着远方,他摇了摇头,象是若有所思,又象是自言自语:“楚王当年为了救郑国,在鄢陵之战中被射伤了眼睛,这都是为了我。我如果叛楚,既对不起楚王,又违背自己的誓言,那怎么行呢?”
  郑成公可能忘了,楚共王固然是救援郑国时挨了一箭,可是与其说为了郑成公,还不如说是为了楚国的利益。要是失去了郑国这座桥头堡,楚国凭什么北进中原,凭什么与晋国一决雌雄呢?
  子驷带着失望离开了,迈出大门时,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郑成公没能抗拒死神的召唤,不久后病死,他的儿子髡顽被立为君,史称郑僖公。郑成公没有想到,他这么一死,君权旁落了。
  君权旁落,这在春秋时代实在算不上新闻,而是一种主流。郑国的“七穆”时代徐徐开启,所谓“七穆”,意指郑穆公的七个儿子,分别是子罕、子驷、子良、子国、子游、子丰、子印等七人,后来演化为七大氏族:罕氏、驷氏、良氏、国氏、游氏、丰氏、印氏,这七大氏族逐渐成为郑国的实际统治者。
  按照礼法精神,郑国的国君死了,邻国理由中止军事行动。可是一向不守道义的晋国人却视为天赐良机,很快又卷土重来了。
  如果不改变亲楚的立场,郑国的战争将永无休止的时候。除了刚死去的郑成公外,还有谁愿意抱着楚共王的大腿不放呢?执政的子驷心里十分矛盾,他自己也相弃楚归晋,可是郑成公尸骨未寒,如果这么快就调整外交政策,未免对不住刚刚死去的国君。还是等等罢,面对众人的强烈请求,子驷只是淡淡地回答说:“国君遗令不好改变。”
  其实子驷言不由衷。
  正在子驷犹豫不决之时,晋军将领荀罃会见鲁国仲孙蔑、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等政要,商讨如何征服郑国。显然,晋国是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可是根据以往的战例,只要晋国入侵郑国,楚国势必来援,晋国又捞不到什么好处。看来晋国的将军们有点犯难,所以打算集思广益,看看众人有什么高招。
  还别说,三个臭皮匠也顶得上一个诸葛亮。鲁国的仲孙蔑想了一计,令荀罃拍手叫好,仲孙蔑说:“不如我们在虎牢关筑城,逼迫郑国投降。”虎牢关就是制地,是郑国的军事要塞,以前郑庄公时,母亲武姜想让他将制地封给弟弟叔段,庄公断然拒绝,便是因为这是军事险地。
  为什么仲孙蔑提出这一战略,让荀罃眉开眼笑呢?春秋时代是中国军事艺术大发展的时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原则虽然是兵圣孙武提出来的,可是在孙武之前,这个战略思想早就被广泛应用了。在虎牢关修筑城堡,就是在郑国境内建立一个军事支撑点,同时警戒郑国,我们是要长期呆下去了,不走了。说白了,这就是军事威慑。
  筑城的决定通过了,谁来筑城呢?
  对荀罃来说,虎牢筑城,一举两得,既可以威慑郑国,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吓唬齐国一下。晋国虽然是中原霸主,可是有人阳奉阴违,最不听话的,当然是齐国,此外还有滕、薛、小邾等国,惟齐国马首是瞻,这让晋国人很是恼火。荀罃放出狠话:“如果齐国不派人前来参加筑城,那战火一定会烧到齐国境内。”
  齐国敢不来吗?虽然有一万个不愿意,也只好硬着头皮参加这次筑城行动了,小喽啰滕、薛、小邾等国当然也不在话下,屁颠屁颠地跟着来了。
  这样,十几个诸侯国都派人到了虎牢,大干苦干,卖力筑城,很快一座崭新的堡垒耸立在群山之间,各国均派出军队入驻。
  诸侯在虎牢筑城的消息传到郑国都城后,国人为之震惊。看样子晋国人这次来了就不想走了,有了新城堡作为基地,晋国军队随时都可以兵临城下,直接打击郑国都城,坐等楚国来援,恐怕要成为幻想了。
  郑国的一帮大臣们,凑在一起商议对策。其实难有对策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最好的对策就是投降。大家齐瞪眼看着子驷,子驷能避开众人的眼光吗?此时的他又想起郑成公临死前说的那一番话,得了,管他什么遗言,打不赢就得投降,不然还要亡国吗?
  几天后,投降信交到了虎牢新城的司令长官荀罃手中,荀罃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没想到筑了一座城,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迫降了郑国,看来是是一笔太划算的投资了。
  就这样,郑国挥别了楚国,投向晋国的怀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0: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02)
  
  望着郑国远去的背影,楚共王此刻才发现,与晋国人相比,自己是多么迟钝与消极,在不经意之间,郑国已飘然而去。楚共王捶胸顿足,追悔莫及矣。
  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以武力夺回郑国,岂不痛快?可是楚共王还没有气晕脑袋,郑国原本实力就不弱,现在又在十几个诸侯国的军队驻扎在那里,楚国就算以倾国之兵出击,有胜算吗?楚共王也觉得没有把握,他在地图上看来看去,最后眼睛一亮,将目光凝聚在一个国家上:吴国。
  中原诸侯有晋国人撑腰,只要楚国稍有动作,晋国人就会以老大的身份出兵相助,这也是霸主的义务吧。可是吴国并不是中原国家,只是东南蛮夷小国,晋国人虽然怂恿吴人对抗楚国,可绝不会为这个蛮夷小国而大动干戈的。
  好,就拿吴国消消气吧,一解心头之恨。
  在郑国降晋的第二年(公元前570年),一支三千三百人的楚军在邓廖的指挥下,向东挺进,进攻吴国。楚共王在郢城坐等好消息,可是没有好消息,只有一个坏消息:军队在吴国境内遭到吴军的截击,死了将近三千人,大将邓廖被俘虏,活着回来的只有三百八十人!
  楚共王突然觉得天晕地暗了。、
  这支远征军全是楚军精锐,而大将邓廖更被认为是楚军中的后起之秀。楚共王困惑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战无不胜的那支楚军哪去了?
  更糟糕的是,这次战役的策划人,楚国令尹(宰相)子重遭到了各方一致指责,他羞愧夹加,竟然一病呜呼了。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楚共王开始隐隐有种预感,这个不起眼的吴国,将比晋国更加可怕。
  
  事情总是环环相扣。攻吴失利后,子重忧愤而死,楚共王不得不另选令尹人选,子辛理所当然地成为新的令尹。
  子辛是楚国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在鄢陵之战中,他就已经是右军司令,地位仅仅在子重与子反之后,如今子重与子反都死了,他没有悬念地成为宰相。
  失去郑国、兵败吴国后,楚共王有些沮丧,也有些烦燥,他迫切希望子辛帮助他走出困境,但他很快就失望了。子辛上台后,不仅没有致力于国家的内政外交,反而积极地中饱私囊,收刮民脂民膏,甚至把手够到了陈国。
  自从楚庄王降服陈国后,陈国倒是老老实实地充当小喽啰的角色,在楚国这把大伞下,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可是这回陈成公忍无可忍了。
  子辛一而再地向陈国勒索,陈国庙小僧穷,哪里那么多财富来供奉子辛这尊大神了。再折腾下去,陈成公要成光杆国君了。
  要钱没有,大不了走人。
  陈成公心里想着。
  正好此时,晋国为了庆祝郑国的归降,在鸡泽举行盛大的国际诸侯会议,参加的有晋、鲁、宋、卫、郑、莒、邾、齐等国。陈成公偷偷地派袁侨为特使,前往鸡泽拜会晋悼公,请求加入中原联盟。
  对年轻的晋悼公来说,真是双喜临门,在郑国归降后,陈国也主动来归降,他岂有不答应之理呢?陈成公对子辛的无度勒索说“不”,对楚国关起了大门。
  
  楚共王再也无法抑制住怒火了。
  他没有不沮丧的理由。自楚武王僭称王号以来,历代楚王开疆拓土,特别到了他父亲楚庄王时,楚国的何等的强大,以晋国之强,不敢与之争锋。哪曾想到到了自己手上,在鄢陵一战中被射瞎了一只眼睛,郑国叛离而去,伐吴时全军覆没,如今连陈国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
  想到这里,楚共王心里窝着一团火,非得教训一下陈国不可。
  很快,楚军兵临城下,陈国岌岌可危。陈成公铁了心了,拒不投降,他一心指望晋国能前来救援。晋国人有自己的打算,固然楚国最近有些失落,可是那并不代表楚国衰弱了,南天一霸的实力还是未可小觑哩。晋国人并不打算救援陈国,而是象征性地攻打楚国的喽啰国许国,用这种方式来声援陈成公。
  陈成公哭笑不得,晋国所谓的“声援”,实在是隔靴搔痒。面对张牙舞爪的楚军,陈成公忧心忡忡,担惊受怕,竟然病倒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了。
  正当楚共王打算给陈国致命一击时,却从前方传来消息,陈成公死了。
  怎么办,打还是不打?
  不伐有丧之国,这是国际公约。不过这个国际公约并没有实际的约束力,当郑成公死时,晋国不就满心欢喜地乘虚而入吗?晋国人不遵守国际公约,楚国人有必要遵守吗?
  楚共王觉得有必要。
  谁叫大家都说楚国是“蛮夷”呢?楚国历代伟大君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入主中原。要入主中原,得改变形象,不仅仅是改变“披发左衽”这种外在的装束,更重要的是,要接受中原的礼义文明。晋国人向来以不遵守道义而著称,可是在中原诸侯眼中,它仍然是个“文明国家”,因为它是姬姓诸侯国,跟天子同姓,你能说是蛮夷吗?这就是晋国的先天优势,可是楚国没有这种优势,得耐心地去让诸侯们承认自己也是“文明国”。
  前线的楚国士兵集体向后转,撤回楚国了。
  楚共王要“以德服人”,可是陈国并不吃这一套,并没有因此回心转意。可是楚共王并非一无所获,来自敌方阵营、鲁国的大夫臧武仲高度评价楚国“不伐有丧之国”的国际道义,并对陈国拒绝归顺楚国提出批评。要知道鲁国是礼义文明的象征,这一番出处鲁国大夫的评论,足以满足一下楚共王小小的虚荣心,并且也可以认为,楚国作为“文明国”的形象,已经渐渐被中原诸侯们所接受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0: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03)
  
  五、楚共王扳回一城
  
  楚共王的退却只是暂时的。
  更猛烈的攻击波很快会到来。
  不过楚共王首先要追究陈国背叛的幕后黑手。令尹子辛强行勒索小国的罪行渐渐浮出水面,楚共王气坏了,他脸色阴沉,阴沉得象暴风雨前的乌云,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有大事要发生了。
  寡人日夜为国事操劳,可你子辛倒好,不思为国家尽力,反倒挖墙脚,中饱私囊,不杀你不足平寡人之怒!
  子辛的脑袋被砍下来,悬挂城门之上,以告诫百官,这就是贪污腐化者的下场。中饱私囊又如何,把命都搭上了,只能九泉之下去享用罢。
  由于有前车之鉴,楚共王在挑选新的令尹时,格外的慎重。品行兼优的子囊走马上任,楚共王借此向陈国人传达一个信息:陈国遭到楚国官员勒索的历史不会重演了。
  子囊的上台,令晋国人感到新的威胁正在形成,很显然,楚国重新夺回陈国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联盟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支由中原诸侯各国拼凑起来的多国部队,开进陈国,协助陈国人积极备战。果然不出所料,在公元前568年冬季,楚国的攻势开始了。子囊担任令尹后的第一次没有取得战果,因为晋悼公联合了十一国的军队,驰援陈国,挫败了楚军的攻势。
  两年后(公元前566年),子囊又来了,这次带了更多的兵力,进攻更猛烈了。
  小小的陈国把希望都寄托在晋国的身上了。可是晋国人却突然打起太极,陈哀公左顾右盼,没有迎来晋国的军队,只迎来一名特使,还有一封晋悼公的书信,通知他前往郑国开会。究竟晋悼公葫芦里卖什么药呢?
  原来晋国人想打退堂鼓了。
  晋国将领士匄的看法是:“陈国距楚国这么近,时刻面临楚军的威胁,不归附楚国行吗?晋国距陈国遥远,保护陈国,不是我们所能做得到的,必须要放弃它。”
  对于有着雄心壮志的晋悼公来说,放弃陈国,是他所不愿意的。可是他又不能不承认,士匄的分析是对的,晋、楚两国实力相当,谁对谁都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只要楚国对陈国略加施压,晋国就必须要不远千里前往援救,这么一来,迟早非让晋国人累趴下不可。可是要是不对陈国施予援手,那么晋国个这霸主如何向各诸侯交待呢?索性就用个“拖”字诀,怎么拖?召会诸侯会,一下子来了十几个国家的元首,在郑国开会讨论如何救援陈国。
  
  陈哀公丢下臣民,去开会了。
  留守国内主持大局的庆虎、庆寅两兄弟沉不住气了。这里战打得如火如荼,陈国朝不保夕,那边的各国政客们却在磨嘴皮子,徒耗时间,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晋国人无非就是做做秀罢了,哪里真想前来援救呢?
  兄弟两人一商量,晋国人靠不住,反倒是楚国人略为可亲,那个作恶多端的子辛不是被楚共王杀了吗?再说当年陈成公去世时,楚共王恪守国际公约,不伐有丧之国,断然撤军,也不失有情有义了。
  得了,与其依赖晋国,不如投降楚国,反正有奶就是娘了。
  庆虎与庆寅两人自作主张,秘密向楚国令尹子囊请降。不过国君陈哀公正在郑国参加诸侯会议,投降一事,必须要秘密进行,否则一旦晋悼公得知陈国投降的消息,很可能将陈哀公扣为人质。
  为了让陈哀公安全返回,庆虎、庆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派陈哀公的弟弟公子黄前去楚军营地谈判,并暗中嘱咐楚军统帅子囊将公子黄扣留,然后快马送书到郑国,通报陈哀公,告知其弟弟被楚军扣押了。陈哀公不知详情,得知弟弟被楚军扣押,心中焦急,会也不开了,索性启程回国。
  回到陈国后,陈哀公才得知庆虎与庆寅已经打算投降楚国了。生米煮成熟饭了,陈哀公还能怎么办呢?再说了,晋国人装模作样地开会,其实根本没打算出兵相援,还是死心吧。这样,陈国又投入楚国的怀抱中。
  楚共王长长吁了一口气。
  陈国叛而复降,楚共王总算捡回一些颜面。可是要与晋国一争长短,楚国还必须重新夺回郑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0: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04)
  
  以援救陈国为主旨的郑国诸侯会议,因为陈哀公逃走、陈国降楚而不了了之。在这次诸侯会议中,还发生了另一件大事:郑国首相子驷刺杀郑僖公。
  郑僖公是郑成公的儿子,名叫伯髡,这个人颇为狂妄自负,老臣们他都看不上眼,先后得罪了实力派人物子罕、子丰等人。在诸侯会议期间,郑僖公又气势凌人,得罪了首相子驷。当时郑僖公有一名侍从,规劝他不要胡作非为,郑僖公不但不听,反而将这名侍从处死。
  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国君呢?
  子驷愤怒了,他秘密与子罕、子丰等实力派人物联系,在取得他们的默许的情况下,派出刺客,在深夜里潜入到郑僖公的卧室里……
  不久,从卧室里传出一声惨叫声。
  房门打开时,郑僖公已经倒在血泊之中,气绝身亡。刺客逃得无影无踪了。
  子驷很快就控制了局面,他不动声色,向各诸侯君主发出一条丧讯:郑僖公暴病而死。郑僖公年仅五岁的儿子被扶为国君,史称郑简公。
  虽然这次政变相当成功,也很顺利,但纸包不住火。郑僖公的兄弟们很快就得知真相,他们将斗争的矛盾指向首相子驷,甚至准备以牙还牙,发动政变,杀死子驷。
  可是子驷的反应更加迅速,还没等他的政敌们准备好,他就先下手为强,一举将其一网打尽,参予谋反的公子狐、公子熙、公子侯、公子丁等人全部被子驷处死。公子狐的儿子公孙击、公孙恶逃得快,一溜烟逃到了卫国。
  几次的政变令郑国政局动荡。为了转移国人的注意力,子驷决意对蔡国发动侵略战争,试图以一场胜利来平息国人的议论。
  蔡国是楚国的喽啰国,入侵蔡国,既可转移国人的注意力,又可借机向晋国表示效忠。公元前565年,郑国司马子国挥师攻入蔡国,蔡军仓促上阵,大败而回,蔡军总司令、司马公子燮也成为郑军的阶下之囚。
  
  攻蔡战役的胜利,确实起了效果,郑国人都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仿佛回到了战无不胜的郑庄公时代,而子驷的声望自然水涨船高,郑国政坛的阴云也一扫而空。
  郑军总司令、司马子国自然也是得意洋洋,当他脸上挂着胜利的骄傲回到家中时,却发现儿子子产的脸上却写满了忧虑。子产对父亲的这次胜利却忧心忡忡,他认为进攻蔡国是一大失策,蔡国是楚国的喽啰国,楚国能置之不管吗?楚国人来了,郑国能抵挡得住吗?只得投降楚国了,一投降楚国,晋国人又要来问罪了,子产以不安的语气对父亲说:“从今以后,郑国大约在四、五年的时间里不得安宁了。”
  子国的脸色很快由晴转阴了,所有人都对他的胜利表示祝贺,偏偏只有自己的儿子说这种丧气话,他怒气冲冲地骂子产道:“你懂个屁!国家有执政的正卿发布出兵作战的命令,小孩子胡乱说话,要被砍头的。”
  子产被父亲教训一通后,不敢吭声了,慑慑而退。
  可是事实证明了子产确实是高瞻远瞩。
  
  郑国欺负蔡国,作为南方霸主的楚国,自然要为蔡国撑腰。
  半年后,楚国首相子囊统领大军,攻打郑国。这下子郑国政府慌了,郑国的六位上卿紧急召开碰头会,六个人两种意见,子驷、子国、子耳三人认为楚强郑弱,得投降才行,而子孔、子蟜、子展三人则认为应当要坚守,等待晋国来援。
  投降还是抵抗?三票对三票,两方都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子驷试图说服反对者,他说道:“我们这几个人在这里讨论来讨论去的,意见不统一,这会使国民不知所从,这样事情更难办了。现在楚军攻势很猛,民众心急如焚,依我的看法,不如先投降楚国,以免百姓受苦受难。等到晋国的军队来了,我们也向晋国投降。小国嘛,最好的外交策略,就是准备好钱财,恭迎大国来取。谁让我们夹在晋、楚两大强国之间呢,只有用这个办法,才能避免战争,保护百姓。”
  对子驷的说法,反对派可不太买账,子展反驳道:“小国之所以能与大国周旋,保全自己,凭借的就是信用二字。一旦没有信用,战乱将绵延不绝,随时可能亡国。郑国已经参加五次中原诸侯大会,曾经发过誓的,现在却要自食其言,晋国一定不会放过我们的。我们曾经归顺过楚国,楚国不过将我们视为它的一个县,与其投降楚国,不如等待晋国前来救援。如今晋国君主励精图治,军力强大,将领之间合作无间,一定会支援郑国的。而楚国人远道而来,只要粮草用尽,势必要退兵,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首相子驷听后很不以为然,既然六位上卿在投降与抵抗上见解分歧,且三票对三票,他作为执政,有权来作出最后的决定。
  子驷站起身来,以坚定的语气说:“参与谋划的人太多,准办不成事;发言的人太多,谁来承担责任呢?我看还是归服楚国,这个责任由我来承担吧。”
  此言一出,其他人也不吭声了。
  不是归附楚,就是归附晋,这就是郑国的命运吧。现在首相子驷把话说到这份上,得,那就降楚吧。
  
  郑国这支风向标又转了个方向。
  楚国首相子囊顿时成为英雄人物,自从收拾陈国后,他又一次逼降了郑国,为楚国立下赫赫功勋。更高兴的还有楚共王,在晋国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下,他又扳回一城,挽回些脸面了。
  可是子驷却低估了晋悼公的雄心壮志,他擅自投降楚国的冒失之举,彻底激怒了晋国人,晋国的铁拳将砸向郑国,子驷能躲开这记重击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0: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05)
  
  六、在夹缝中挣扎
  
  面对着王子伯骈滔滔不绝的辩解,荀罃开始显得不耐烦了。
  作为郑国的特使,王子伯骈的使命,是向晋国政府解释郑国重新归附楚国的原因,他没有在意荀罃的脸色越来越阴沉,继续侃侃而谈:“楚国责备我们对蔡国用兵,便出动大军进攻,我国民众陷入深深的恐慌之中,国家危在旦夕,形势万分紧急,只得与楚国谈和。国君与大臣们只得顺应民心,暂时屈服于楚国,故特遣在下前来向贵国解释。”
  此时荀罃已经取代韩厥成为晋国首席执政官兼中军元帅,他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邲之战中,他曾被楚军俘虏,并且在被关押了九年。他的这一段战俘生涯不仅没有令他灰心丧气,反而使他返回晋国后平步青云,当然这也得益于荀氏家族在晋国巨大的影响力。在荀罃听来,郑国人无非是在为投降的行径狡辩,他目无表情,冷冷地问说:“郑国在遭到楚国进犯时,可有派人向晋国求援?”
  王子伯骈一听,怔了一下,尴尬地答道:“没有。”
  荀罃带着冷嘲的口吻说道:“你们不用向我国求援,就自作主张投降楚国,看来贵国政府早有这个打算了。既然如此,也不必多说了,我国君自会率领各国军队前往郑国,与贵国君相会于城下。”
  看来荀罃是属于强硬的鹰派人物,对郑国人的背信弃义,他的回应就是:武力解决。
  
  战争机器开始动员起来。
  晋国中军副帅士匄马不停蹄地赶往鲁国,向鲁国政要季武子通报晋国出兵的决定,实际上是要求鲁国出兵配合。鲁国是晋国最忠实的盟国之一,季武子爽快地答应士匄的要求。鲁国的表态很重要,其他中小诸侯也纷纷表示效忠晋国,拥护其出兵郑国的决定。
  可是霸主也有倒霉的时候。
  就在荀罃磨刀霍霍的时候,天灾降临了。
  晋国遭遇到了一场大饥荒,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晋国军方不得不推迟了进攻郑国的时间表。更糟的是,西面的秦国要趁火打劫。
  自从秦穆公死后,秦国东进的道路被晋国阻断了,有晋国这头拦路虎的存,决定了秦国在春秋时代的后半段,几乎在中原地区没有任何政治影响力。正如晋国借吴国之手牵制楚国一样,楚国也与秦国结盟,以抗衡晋国,如今晋国天灾降临,秦景公想要捞点好处了,他派人照会楚共王,请求楚国出兵,配合秦军进攻晋国。
  楚共王以南方人的爽快,答应了秦景公的请求。
  可是楚国首相子囊却不无担忧,在他看来,晋国虽然在天时上处于劣势,但却拥有人和的优势。子囊提醒楚共王:“现在不可与晋国争锋。为什么呢?晋国君主英明,在选拔人才上择优录用,晋国大臣多是贤良之辈,民众也致力于生产,而且晋国的八大将领和睦相处,这样的国家是难以战胜的。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与晋国争锋是不明智的。”
  子囊的话固然有理,但楚共王有自己的打算。首先,秦国作为楚国的战略盟友,秦景公的请求,不可贸然拒绝;其次,楚国虽然出兵,但主要是摇旗呐喊,以壮秦军声势,如果秦军打了胜战,固然能挫挫晋国的锐气,万一秦军战败了,楚军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公元前564年秋季,秦军大举进犯晋国。晋国人饿着肚子,没有气力,怎么打仗呢?只得坚城固守,秦军在城外一阵掳掠后,便心满意足地撤走了。楚国军队并没有进入到晋国,只是到了离晋国较近的武城,为秦军助威。
  虽然晋国并没有遭受重大损失,但在总司令荀罃看来,也算是奇耻大辱了。攻打郑国的战役计划,必须要尽快实施,否则晋国的威望将大大受损。
  在中原各国的支援下,晋国终于渡过了饥荒的难关。秋去冬来,战争准备就绪,晋悼公御驾亲征,伐郑战役拉开序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0: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06)
  
  晋悼公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君主,在他的时代,晋国在中原的领导地位无可撼动,他非常明智地利用晋国的影响力,将战争成本转嫁到了其他国家。我们在二十世纪后期经常看到的“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其实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大地上,类似的“多国部队”已经频频地在军事舞台上亮相了。
  以晋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又一次大举入侵郑国。
  晋国精锐的四军全部出动,很快包围了郑国的都城。中军在鲁军、齐军、宋军的配合下攻打鄟门;上军在卫军、曹军、邾军的配合下攻打西门;下军在滕军、薛军的配合下攻打北门;新军在杞军、小邾军的配合下,砍伐郑国都城外的树林,以安营扎寨。
  可怜的郑国又一次陷入到恐慌之中。
  子驷又祭起投降的法宝,这是他既定的政策。不论是楚军还是晋军,谁来就投降谁,这就是生存之道。
  晋上军司令荀偃跳出来,反对与郑国媾和,他说道:“郑国首鼠两端,难以信任。我们应该继续包围郑都,坐等楚军来援,到时以逸待劳,一举重创楚军。否则的话,即便与郑国签订和约也没有用。”
  众将觉得荀偃说得有道理,便把目光转向总司令、中军元帅荀罃。
  荀罃曾在楚国当了九年的战俘,对楚国的实力深有体会,晋国与楚国实力相当,谁对谁都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这是很不现实的想法,晋楚之间的争霸,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
  沉吟片刻后,荀罃开口了:“与楚国的战争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眼下积蓄力量是很重要的,如果硬拼,势必要付出重大伤亡,上策应该以智取胜。”作为总司令,荀罃还必须要考虑一件事,晋国刚从大饥荒中走出,国家经济尚待恢复,经济是争霸的基础,如果为了逞一时之快,而导致后方经济崩溃,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那么如何以智取胜呢?
  荀罃同意荀偃的分析,郑国虽然请降,但这只是迫于晋国的军事压力,靠不住的,以郑国人的本性,一旦楚国施压,又会很快倒向楚国了。可是长于战略的荀罃却发现郑国的反复不见得是坏事,他分析说:“郑国投降后,楚国一定会兴师问罪。我们可以将四大兵团分为三部分,轮番袭扰楚军,这样每一部分都可以轮流休整,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而楚军无法得到充分休整,一定会被我们拖垮的。”
  总司令毕竟是总司令,说出来的话,令大家都心服口服。
  就这样,郑国这个两面派的角色,又一次投降晋国了。
  
  郑国是春秋时代受战祸最深的国家,两边倒的战略,实在不得已的下策,首相子驷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
  依照惯例,郑国投降后,便与晋国会盟。双方在戏邑举行会盟仪式,双方各写定盟书内容,向神明起誓。
  晋方代表士弱先走上台,作为胜利的一方,他脸上挂着征服者的笑容与傲慢,他开始宣读到:“今日盟誓后,郑国倘若对晋国三心二意,不听从晋国的命令,将受到神灵的诅咒。”
  这种霸道的口吻,令台下郑国君臣们的自尊心深深受到伤害了。
  子驷决定要反击,维护郑国的尊严。
  轮到子驷上台宣读盟誓书了。他匆匆上场,手中揣着一份盟书,很快他就让晋国政客们感到震惊了,只得到子驷对着神灵祷誓道:“上天降祸,使郑国夹处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大国没有伸出友情之手,却以战争逼迫郑国接受会盟。郑国先祖的英灵得不到祭祀、人民享受不到土地的收获,男女老幼都辛苦劳顿,无处可以倾诉苦衷。今日盟誓后,郑国必须对有道义且强大的国家惟命是从,如果三心二意的话,愿受神灵的降责。”
  这叫什么盟文呢?更象是一通发牢骚的话,更巧妙的是,子驷并不说对晋国忠诚不二,只是说服从“有道义且强大的国家”,弦外之音,晋国与楚国,谁有道义,我郑国就听谁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0: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07)
  
  晋国上军司令荀偃是个火爆脾气的人,听完后“噌”的一声跳起来,对子驷厉声喝道:“不行,必须要修改这份盟书的内容。”
  但郑国人却不肯让步,郑国六卿之一的子展也站起身来,对荀偃说:“盟书的内容已经昭告神灵了,岂可随便修改?”
  一时间盟会上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
  晋国元帅荀罃不想破坏刚刚达成的和局,他转头对荀偃说:“算了,我们也有过分之处,以武力要挟他们会盟,这恐怕也没有道义。姑且先结盟退兵吧,只要我们勤修德政,终究会得到郑国的,何必非要在今天呢?如果没有道义,连晋国百姓都会抛弃我们,何止是郑国人呢?倘若能平息战争,令民众休生养息,远方国度的人也会前来归附的,何必非要强迫郑国呢?”
  荀偃这才咽下这口恶气,退回座中。
  就这样,晋国与郑国在很不和谐的氛围下,勉强达成结盟的协议。
  
  强扭的瓜不甜。武力威胁下的结盟当然也很脆弱。
  晋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刚刚撤离,郑国又开始秘密与楚国接触。这下子可把晋军将领们气坏了,很快诸侯联军又兵临郑国都城之下,此时距离双方会盟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郑国果然很不听话,居然以强硬的立场来对抗诸侯联军。
  诸侯联军分别从东门、西北、北门三个方向发动进攻,可是士兵们大多厌战,加上往返奔波,劳顿异常,打了五天,竟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荀罃打算出动奇兵,渡过洧水突袭郑都的南门。可是渡过洧水后,荀罃很泄气地发现,各诸侯国的军队都不打算前进了,士气非常低落。虽然有十一个国家追随晋国出征,但这些国家的将士们心里明白,攻打郑国,对自己毫无利益可图,不过迫于晋国的压力罢了,再进一步想想,如果易地而处,自己的国家处于郑国的四战之地,那下场能比郑国好多少呢?
  晋国元帅荀罃察觉到诸侯联军已经士气涣散了,如果一味强令进攻,恐怕还要激起这些国家的反感哩,不如顺水推舟,就此罢兵吧。
  晋军撤退后,意外获得胜利的郑国人颇有几分惊讶。郑国六卿之一的子孔赶紧建议说:“晋军出征已久,士兵们已经相当劳累了,都想要早点回家,如果我们乘机追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
  同样身为六卿的子展当即回复道:“不行。”打败晋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可是郑国要是与晋国结仇了,那亡国的日子怕是不远了。
  
  郑国政府竭力与晋国保持一段距离,主要是害怕楚国前来兴师问罪。可是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的。
  虽然子驷派人向楚共王解释,郑国与晋国的会盟,实是不得已之举。可是楚共王哪里理会这么多呢,在他看来,背叛就背叛,就必须要以武力讨伐。
  楚去晋来,晋去楚来,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多少回了?子驷自己都记不清了。面对前来问罪的楚军,子驷一如往常地闪过两个字:投降。
  子驷的国策是如此务实,投降对他来说,只是家常便饭,今天归晋,明天附楚,不要说国人一愣一愣的,就算是高层官员也觉得乱了套了。
  连建议追击晋军的子孔都站出来反对了:“我们刚与晋国歃血为盟,盟书的血迹未干,现在就要背信弃义,这样做行吗?”
  首相子驷胸有成竹地答道:“我们在盟书中已经明确地写了,只服从强大的国家,如今楚军兵临城下,晋军跑哪去了?现在当然是楚国强大了,服从楚国,并没有违背我们的誓言啊。再说了,我们参加会盟是迫于晋国的武力,这本来就是不平等的,毫无诚信可言,这种盟约,神灵也不会承认的。”
  其实子驷也算是一个聪明的政治家,所以在盟书中早已埋下背叛晋国的伏笔,这种两边倒的政策,固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国家所遭受的伤害,但也在晋楚争霸中显得狼狈不堪。
  郑国又一次倒向楚国了。
  这么一来,晋国的努力又前功尽弃了。
  
  看来晋国有必要做一番检讨了。
  伐郑之役为什么颗粒无收呢?这是错误的时间发动的一场错误战争。因为这一年对晋国来说,并不一个好年头。首先是晋国遭遇了一次大饥荒,百姓食不裹腹;其次,又遭到秦国的一次打击,无还击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动了伐郑之战,即便逼迫郑国签订城下之盟,却不能长期占据,导致很快便得而复失了。
  对晋悼公来说,首要任务,应该是放在内政上,克服大饥荒后遗症,发展生产,富实国力。所幸的是,这位英明的君主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点,回国后,他召集众臣,商讨让民众休生养息的政策。
  要知道晋国乃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上卿都是军方的高级将领,面对经济问题,大多数人面面相觑,提不出个建议。此时新军副司令魏绛挺身而出,提出了两个两个切实可行的振兴经济的方法。第一,饱受饥荒之灾的晋国,饥民缺少食物与生产的物品,应免除饥民的劳役,将国库的储备财物,转贷给百姓,以解决百姓的生活与生产的问题。晋悼公以下的大臣,凡是家中的积财的,也悉数贷款给百姓,或者是投入生产与流通,要做到“国无滞积,亦无困人”。这个思想,很是先进。第二,政府力求减少开支和各种费用,以缓解财政上的压力,具体措施是:在祭祀祷告中,用布币代替牛、羊等牺牲;宴会用品只采用一种肉(有猪肉就不供应牛肉);不制作新的器具;在马车、服饰等奢侈品上,务求够用就行。
  魏绛是晋悼公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的贡献主要并不是在军事上,而是在内政外交上。在此之前,,魏绛曾力主和戎政策,消除来自北方戎人的军事威胁,并通过购买山戎人的土地,壮大晋国的实力,同时削弱山戎人的地盘。这一次,魏绛又提出振兴国家经济的具体措施,并得到晋悼公的采纳。
  魏绛的经济政策,使得晋国很快摆脱经济衰退的厄运,对此,《左传》给予极高的评价:“行之期年,国乃有节。三驾而楚不能与争。”将其看作是楚国无法与晋国争霸的最根本原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0: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08)
  
  七、鲁国勇士们大放光芒
  
  晋悼公时代,晋国的军事思想也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强调内部的团结,二是以军事威慑为主,真正大规模的作战还是比较少,三是充分调动诸侯国的军队,以降低晋国的战争成本。
  自从晋文公始,晋军高层将领内部有一种谦让的优良传统,但这种传统后来因为各卿家之前的争权夺势而渐消失,到了晋悼公时,这种传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晋悼公八年(公元前566年),中军元帅韩厥告老退休,荀罃接任元帅一职,晋国八大将领出现了谦让的情况。荀偃将中军副帅一职让给了士匄,自己担任上军司令;栾黡与士鲂将上军副司令一职让给了韩起,栾黡出任下军司令,士鲂为下军副司令;对晋国立下大功的魏绛将新军司令一职让给赵武,自己出任新军副司令。
  虽然谦让的背后,有着晋国几大家族势力的平衡因素,但至少从表面上看,晋军高层还是相对稳定的。
  晋国在对外用兵是,更多倚仗诸侯国的军队,以虚张声势,不战屈人,一旦有战事,与晋国结盟的十一个诸侯国都会闻风而动,既增强晋军的实力,又降低了战争的成本。
  但是晋国的战略,也留下一些隐患,这个中原联盟内部,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齐国对屈服晋国始终是心有不甘,在诸侯峰会上,齐灵公长期以种种借口不参加会议,而由齐国太子姜光出席会议,实际上是向晋国人表示不满;其二是频繁的战争,令各诸侯国心生厌战情绪。晋国频繁使用诸侯国的军队,这些小国却无法从战争中获得利益,虽然迫于晋国的实力,不得不派出军队参战,但表现不积极。
  
  公元前564年的伐郑之战,中原诸侯国虽然表面上出兵助阵,但实际上却消极怠战。为了调动诸侯国的积极性,看来必须得为诸侯国谋取些好处。
  在中原诸侯政要中,最为亲近晋国的,有宋国的向戌、鲁国的季武子、卫国的孙林父。晋国中军副帅的士匄与上军司令荀偃两人商量一下,打算进攻偪阳,把偪阳作为宋国执政大臣向戌的采邑。
  两个人商量完后,就跑去见中军元帅荀罃,提出攻打偪阳的计划。但是荀罃不同意,他说道:“偪阳城虽小,但很坚固,胜之不武,不胜则让人耻笑。”
  偪阳是中原的一个小国家,也就是个城邦小国,这个国家奉行不结盟政策,虽然国家不大,但政府对国防相当重视,城池很坚固,而且战士们也很骁勇,成为战火中原中的一片小乐土。
  士匄与荀偃两个人一个鼻孔出气,坚持要发动对偪阳的战争。
  这是对荀罃的逼宫。两个人,一个是中军副帅,一个是上军司令,在晋国将军中排名是第二、第三,说话份量还是比较重的,虽然荀罃是总司令,但也不好太坚持己见,总要维护晋军内部的团结吧。没办法,便答应了。
  不出荀偃、士匄所料,中原诸侯军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因为晋国发动这场战争,得益者是宋国执政大臣向戌,各国政要心里都暗藏着不可告人的想法:今天晋国能为向戌攻打一城,明天大约也送我一座城池吧,利益均沾,不是吗?
  
  晋军与各诸侯国的联军,兵临偪阳城下。
  对于偪阳这个弹丸之地,兴师动众,不免有杀鸡用牛刀之嫌。确实,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在士匄、荀偃等人看来,灭掉偪阳,就象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的轻而易举,然而偪阳城抵抗之顽强,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笔者向来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用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黄金时代,虽然陷入诸侯混战的局面,但是竞争乃是历史发展之动力,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使得这个时代不独在开放程度上超过任何一个王朝,勇武精神亦冠绝中国历史。以偪阳之役为例,小小的偪阳城,居然表现出难以置信的坚强与悍勇,而进攻的一方诸侯联军,也有上乘的表现。
  在此役中,鲁国勇士们出尽风头,大放异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0: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09)
  
  晋军与各诸侯国的联军,兵临偪阳城下。
  对于偪阳这个弹丸之地,兴师动众,不免有杀鸡用牛刀之嫌。确实,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在士匄、荀偃等人看来,灭掉偪阳,就象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的轻而易举,然而偪阳城抵抗之顽强,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笔者向来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用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黄金时代,虽然陷入诸侯混战的局面,但是竞争乃是历史发展之动力,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使得这个时代不独在开放程度上超过任何一个王朝,勇武精神亦冠绝中国历史。以偪阳之役为例,小小的偪阳城,居然表现出难以置信的坚强与悍勇,而进攻的一方诸侯联军,也有上乘的表现。
  在此役中,鲁国勇士们出尽风头,大放异彩。
  
  实力强大的诸侯联军过于轻敌了。
  谁也没有把小小的偪阳城放在眼里,而偪阳守军也抓住诸侯联军轻敌的心理,大胆实施诱敌深入的战术。偪阳守军故意将城门洞开,联军不知是计,便一拥而入,可是突然间,偪阳守军将城门上的大闸门放了下来,只要闸门落下,那么闯进偪阳城内的联军士兵将被与城外的士部切断联络,很可能全军覆没。
  在这种紧急关头,只见一位大力士挺身而出,他大步流星,走到闸门下,大喝一声,硬是以自己的神力,将闸门托起。有赖这位大力士的惊人表现,被困在城内的联军士兵得以脱险而出。
  这位大力士是谁呢?正是鲁国勇士叔梁纥。
  如果你对叔梁纥这个名字还感到陌生的话,那我们不妨说出他的另一个身份,他就是千古圣人孔子的老爸。根据史料的纪载,孔子也是个大力士,力能举城门,看来这是遗传基因的作用吧。
  看了叔梁纥的神勇表现,联军士兵不禁齐声喝彩,钦佩不已。当他回到军中时,偃然成为一位英雄。
  
  联军第一次的出击,便险些吃了大亏。士匄、荀偃再也不敢轻视偪阳守军的力量了,便稳扎稳打,战况陷入僵局。
  鲁国勇士的表现还没有结束,又一名战斗英雄冒出来了,这个人叫秦堇父。
  当偪阳战争如火如荼进行时,联军的辎重不断地运抵前线,但是运输的马匹不够,秦堇父索性赤膊上阵,将辎重车上的绳索往身上一套,当了一回牛马,硬是将沉重无比的补给车拉到战场上。
  此时联军对偪阳城发起猛攻,坚强的偪阳守军全无惧色,英勇抵抗,联军接连攻打多日,没有任何进展。偪阳守军又耍起诡计,故意用布接起一条长索,从城头上扔下来,引诱联军士兵攀索而上。
  秦堇父一看长索扔了下来,他马上自告奋勇,攀索而上,结果快到城头时,偪阳守军就把绳索割掉了,秦堇父就表演了一次高空坠地,重重摔在地上,晕死过去。这里要做个说明,在春秋时代,城墙主要是用土夯成,所以城墙并不是垂直的,而是有一个向外的倾斜度,所以秦堇父坠落时,其实是从土城墙滑落下去,并没有形成致命伤。
  他醒过来后,觉得很丢人,这时偪阳守军又扔下一条布索下来,秦堇父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又一次攀索而上,偪阳守军又割断绳索,他又一次重重摔下来。他还不服气,第三次发起冲击,但没有任何悬念,又做了一次高空落地的表演。虽然这只是做无用功,但秦堇父的勇气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甚至是他的敌人,也对他的英勇表现表现由衷的钦佩,不再放下布索了。
  秦堇父把被割断的布索捡起来,披在身上,作为自己勇敢的证明,回到联军大本营后,在各诸侯国军队中巡展三天。
  光荣属于鲁国人!
  这就是勇武的时代,这就是春秋战国。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9: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