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剑气豪情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3: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紧接着,不待日本人做出有效反应,张治中、张发奎又率兵分左右两路掩杀过来,摆出了一副一举将敌歼灭的架势。
  应该说,此次淞沪会战开始阶段,从战斗准备到战术指挥是做到了极致的,完全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日本军人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单兵技术。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自动步枪已经开始普及的二战时期,日本人却依然故我的使用着拉一下枪栓放一枪的三八大盖,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点,一是三八式射程远,有利于精确射击,军事素养极强、作战心理稳定的日本军人非常喜欢这种射击方式,不管你多么山呼海啸的冲杀过来,他都会稳定的瞄准、射击,极少乱放枪。二是三八式比较长,有利于拼刺刀,从小接受武士道教育的日本军人们,向来不发怵野蛮的白刃格斗。中国军队冲入上海后,虽然连续攻克了许多的地方,但日本人逐桥逐楼的和你展开争夺,极大的限制了中国军队进攻的速度,为其援兵的到来争取了时间。
  原本力主不扩大的日本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在8月14日晚上的内阁会议上宣称称:“事态不扩大主义已经消灭了,打到南京去,海军将做应该做的一切”。接着任命已经退役的攻坚战专家松井石根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先给他拨了两个师团开赴上海。松井石根在辞行的时候,向米内海相和杉山元陆相表示:给我5个师团,我一定能打到南京去。
  淞沪一带被划归第三战区,由久已赋闲的冯玉祥担任总司令,蒋介石心腹爱将顾祝同担任副总。可战斗一直打到8月下旬,在负隅顽抗的日军面前,国军一筹莫展。空军冒险出动,不光轰炸日军目标,还多次与强势的日军进行空中格斗,以掩护地面部队。海军轻巡洋舰及驱逐舰10艘、炮艇、鱼雷艇20余艘,就这点家底,全用上了。可我们的陆海空协作配合能力比日军差多了,大家从没有进行过合练,那就只有各打各的,缺乏统一指挥和调动,战力自然要打折扣。而日军依靠停泊在黄埔江上的舰载大炮,有力的支援了其陆战队的防御作战,空军更是在最后完全控制了制空权,中国军队被迫在日军的空中优势火力下与敌对抗,伤亡惨重。
  8月23日拂晓,增援日军松井石根率领2个师团先头部队在海空火力掩护下,在狮子林、川沙口、张华浜等方面登陆。应该说这是在战前就预料到的,而且这正是中国统帅部所希望的。可我们却没能按计划将敌人消灭在滩头,日军还是强行登陆成功了。战斗进入到了惨烈和焦灼的状态,日本人固然顽强,但这次他们看到了一支他们根本不认识的中国军队,他们前仆后继,不畏牺牲,表现出了令日本军人动容的勇气与决心,这种勇气和决心使得自恃甚高的日军在开战一个月后,依然不得不继续采取防御作战,这在近代中日对抗史上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蒋介石见无法攻破日军防线,遂撤换了冯玉祥,亲任第三战区司令,继续从全国调兵遣将,支援淞沪战场。可这又将中国另一软肋暴露出来,就是我们的兵力运输能力,铁路和公路运力都太小,兵根本调不上来,很多部队不得已将部队拆分,有的坐车有的步行,因此别看最后后号称有75个师投入了淞沪会战,但真正参战的中国军队却远没有达到70万人(有说60万的,有说40万的),而这并非满员的75个师是梯次投入战斗,编制混乱、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战。反观日本,则展示了其超强的战斗动员能力,他从8月14日才开始进行兵力调动,却很快在上海完成20万人的部队集结和陆海空军的协调指挥,要知道这些部队是分别从中国东北、朝鲜、台湾和日本本土向上海增兵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3: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淞沪大战正酣之际,一直久拖不决的中共地位问题终于得以解决。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虽然履行了他在西安的口头承诺,停止了对红军的围剿,但在给予中共合法地位的谈判中,双方却是始终难以达成最终一致。其时,西路军已经全军覆没,西北红军兵微将寡,继续支撑下去确实存在巨大的困难,因此在归顺中央政府这一大的原则问题上,中共并无异议。
  37年2月10日,中共就致电即将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相应的四点保证:
  当此日寇猖狂,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本党深 望贵党三中全会,本此方针,将下列各项定为国策:
  (一) 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
  (二)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
  (三)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
  (四)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
  (五)改善人民的生活。
  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
   (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
   (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
  (三) 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
  (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就我看来,那五项要求基本是放之四海皆准,不是国民政府已经实施的就是国民政府宣要做到的,因此国民政府自然没有理由反对,中共之所以提出这五项要求,不过是为后面的四点保证遮羞,否则光剩下低头认错岂不太过难堪,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弱者的尊严。
  既然中共已经表达了如此诚意,为什么谈判竟然还进行了那么长的时间呢?
  问题出在细节上,中共希望在归顺中央政府后,依然保持着对这支部队的绝对领导,这点乍一看有些框外,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也并非全无道理,既然李宗仁、白崇禧可以对桂军有绝对的领导权,阎锡山可以对晋绥军有绝对的领导权,我共产党为什么就不能对红军保留绝对领导呢?我放弃推翻国民政府的政策,不再实施激进的土地改革计划之后,我与桂军、晋绥军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蒋介石当局并不这么看,你放弃推翻国民政府的政策,是因为军事行动的失败,使你已经无力继续这一政策,你的放弃是被迫的,根本不是真心的,和我在西安答应不再剿共是一回事,咱们谁也别揣着明白装糊涂。要想归顺中央政府,就必须将军队置于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3: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共派出的谈判代表是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国民党方面的代表是顾祝同、张冲。
  中共首先提出你给我四个军的番号,军长分别为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下辖十二个师、三十六个旅、一百多个团。别小瞧了这番号,给你多少个番号,就是说允许你拥有多少兵马。国民党说,你总共才三两万人,你要这么多番号干什么,想造反啊?就给你两个师八个团,上面不设军,更不设总指挥部,师长由你们派,师长以下从副师长一直到副排长,统统由中央委派。
  双方差距如此之巨大,几乎无谈下去的必要,但双方谈判代表还是都客气的表示回去商量一下,咱回头再谈。要我看,中共提的四个军实在不着边际,这不过是谈判惯用的策略,在试探对手的同时,留出缓慢让步的空间。国民政府提出的两个师加军官都由他们派,显然也不靠谱,只不过他处于谈判的强势地位,希望以势压人而已。
  第二天,周恩来表示让步,军官还是由我们自己派,你给我四个师12个旅24个团,共7万人的编制,上面再设个总指挥部,总可以了吧。顾祝同说,不行,只能给你两个师,而且不能设总指挥部。你不设总指挥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往哪摆,对,国民党就是不希望你朱、毛、周继续领导中共部队。谈判陷入了僵局,毛泽东此时致电周恩来:……在谈判中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只要蒋介石同意改编红军,就是我们的一大胜利。
  要说还是毛泽东想的开,只要你同意改编我,我就获得了合法生存的空间,现在跟你费什么话,我有实力,有没有番号,我都能扩军,没实力,你给我10个军我还是光杆司令。于是,中共再让一步,给我三个师就行。
  于是1937年3月8日,双方谈判代表达成初步协议:红军改编为三个国防师,编制为4万5千人,上设总指挥部,各级军官由中共自己推选,报中央政府批准。可这个协议,蒋介石还是没有批准,他还是坚持两个师编制、不设指挥部和各级军官均由中央政府安排。蒋介石显然知道自己在实力上的优势,也看出了中共迫切希望获得合法地位,因此他才会一步不让。于是周恩来提出面见蒋委员长,3月20日,周恩来在杭州和蒋介石会谈。
  之后又谈谈停停的一波三折了三个月,蒋介石做了些让步,同意给红军三个师的番号,允许你编制4万5千人,也同意你上面设总部,各级军官你们自己定,但总司令得我派。要说谈到这一步,应该差不多了吧,可是蒋介石又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这么多我都答应了,你们也得答应我一点,毛泽东、朱德必须离开红军。这可是一个原则问题,中共退无可退,谈判在6月底彻底谈崩了。
  可是这时候,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了,7月8日毛泽东和朱德、彭德怀、贺龙、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等红军将领联名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肖克、左权、徐海东等红军高级将领率全体指战员致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表示“以抗日救国为职志,枕戈待旦,请缨杀敌”,“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紧接着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人的枪炮,迫使蒋介石不能再有所犹豫,与共产党的矛盾是无论如何不能凌驾于中日矛盾之上的。双方的谈判重启并迅速达成了一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师长分别是林彪、贺龙、刘伯承。三个师的番号原本是东北军的,张学良被抓起来后,蒋介石就对东北军进行了整编,这三个师就被整没了,现在闲着也是闲着就给你红军用吧。这三个师为最低档的丙种师,只能下辖两旅四团,而中央军的师基本都是甲种师,下辖三旅九团。这时候也顾不得许多了,八路军奉命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3: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可很有意思的是,仅仅存在了20天的“八路军”竟然成为了这支队伍永远的名字,而18集团军则很少被人提及。
  八路军的派驻地是山西,山西与察哈尔一起被划归第二战区,受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节制。日军“七七事变”占领平津后,马不停蹄继续向晋察冀进攻,并迅速攻占了察哈尔省会张家口,直扑山西。充当先锋的是板垣征四郎,大家还记得他吧,“九一八”就是他和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一手策划的,当时他不过是一个大佐(相当于上校),而现在他已晋升中将,统帅第五师团,这第五师团是日本精锐中的精锐,在中国的八年间,先后和中国70多个师交过手,鲜逢败绩,人称“钢军”,中国人因为对板垣征四郎印象太深,所以习惯的将第五师团成为板垣师团。
  阎锡山率众抵抗,在平型关附近拉开架势,与日军死扛,史称平型关战役。9月25日林彪率领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到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上设伏,伏击了板垣师团的辎重部队。这种打法完全是林彪在红军时期就打熟了的“短促突击”的抗日版,先是利用优势地形隐蔽,待到敌人靠近,果断出击,然后在敌人援兵到来前迅速脱离战场。115师是红军主力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整编而来,指战员都经历过艰苦卓绝的长征考验,心理、身体和军事技能拿到当时整个中国军队中去比较,那也是出类拔萃的,这次占据有利地形进行伏击,人数十倍于敌人,且攻击的是敌人的一支辎重部队,大车小辆的带着那么多东西,这打起来还有什么悬念呢?
  其实不然,战斗的激烈与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林彪头一天观察地形不假,决定在关沟~蔡家峪设伏也不假,但并非是因为这个地方适合伏击,其东南一侧地地势平缓,居高临下的优势并不明显。只不过当时代县-繁峙-灵丘一线,中日部队十几万人扭打在一起,乱成了一锅粥,115师必须尽快投入战斗,给予友军支援,而林彪是最不喜欢和人硬拼的了。所以有个坡总比没有好,能藏在暗处打黑枪总比光明正大来的有技术含量,关键是这里是交通要道,敌人来回穿梭必经此处。所以林彪才急令手下全部四个团星夜赶往设伏地点,可陈锦绣、韩先楚的688团被山洪阻隔,远远落后于其他三个团,张绍东、田守尧的687团也有一部被甩在了后头。
  战斗打响时,115师只在东南边一侧设伏,而西北一侧和西边制高点老爷庙一兵一卒也没有,如果按传统说法,林彪做了仔细和缜密的安排,那简直就是在骂人了,因为这显然不符合军事常识。估计当时的情形应该是115师仓促进入阵地,在立脚未稳之际,敌人已经开过来了,此时115师只完成了东南设伏。当敌人从东西两个谷口同时进入的时候,战机稍纵即逝,林彪不得已在手下不足三个团且无法充分布防的情况下,下达了攻击命令。
  当时林彪只知道此处是交通要道,敌人在此来往频繁,却并不知道此时会有这大队的辎重部队通过,从未和日军交过手的林彪也不会想到日本的辎重部队竟也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
  这支部队是板垣师团21旅团一部,分别从东西两头同时进入伏击圈,总数有千余人,光汽车就有百余辆,再加上各种骡马车,洋洋洒洒拉出去10里地之遥,敌人这种松散的行军阵型极其不利于我军聚歼,而战斗开始时,我军有六千多人,在一侧设伏,每个人间隔一米,也得拉出去十多里地,这就使我军原本就不强的火力配置更显劣势。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枪手是靠子弹味出来的,而不论是红军还是现在的八路军都处于军备极端匮乏的状态,即使是身经百战的115师,其射击精度相比于板垣师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再就是我们的子弹,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有相当比例的弹头流线不对称,打在空中自己转弯,瞄准了都打不准,这样的装备配置,加上较低的火力密度,使115师出其不意的第一波攻击效力下降。
  这虽然是场伏击战,但因为时间仓促,又很像是场遭遇战,25日拂晓时分,这场战斗打响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3: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考证,日军这两路车队,一路为大车队,一路为汽车队,加上三四百多朝鲜民夫,有近千人,在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后,那些没有武器的朝鲜民夫乱作一团,可其他日本兵却以最快速度恢复了镇定,并且有组织的分出一部去冲击无人驻守的老爷庙高地,剩下的人三五成群的以汽车为掩体,相互进行火力交叉掩护,坚守待援。因为西北山势略陡,日军无法在我火力覆盖下上山,但因为该侧无人设伏,也使日军避免了腹背受敌的窘境。老爷庙的争夺十分激烈,最终占有先手的115师还是占据了这一军事要冲。战斗的进程完全出乎林彪的意料,红军一等一的主力部队,在优势地形下,竟被一支辎重部队死死的拖住不能抽身。
  战斗进行到上午11点,敌人从新庄派出了三个中队五百多人前来增援,115师被迫分兵打援,好在此时687、688团相继赶到了战场,此时中日战斗部队人数之比高达10:1。
  日军有种说法是,八路军打平均每人打三枪就开始冲锋,刚开始阶段,这种不合规矩、不要命的打法,搞的日军很不适应,后来他们才知道,八路军弹药严重不足,所以才被迫选择近战、夜战、白刃战的。当然,只打三枪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打不了几枪是真的,于是久攻不下的林彪下令全线出击与敌肉搏。人家29军肉搏起码还有统一的大刀呢,八路军的武器可就复杂多了,有用刺刀的,有抡大刀的,有用红缨枪的,还有端着没刺刀的步枪上去,直接抡枪托的,五花八门。
  别看日本人又瘦又小,传说二战时的日本兵平均身高不足一米六,但这帮小子还是真厉害。日本人全民尚武,二战早期的日本军人又都受过严格正规的拼刺训练,见你喊着号子铺天盖地的冲下来了,不慌不忙把弹夹中的子弹一卸,大枪一端,也就冲了上来,面无惧色。要说一对一的和人家打,咱们这些农民武装还真就拼不过人家,不过咱没日本人那么二啊,咱都是子弹上膛去和人家拼的,瞅冷子就搂你一枪,再有啊,咱们从来不在乎几个人打一个,人手要是够的话,我们几十个打一个的事都干的出来。日本人说,中国人不江湖啊,武士的不是,中国人说了,去你妈的,没你们来,老子还在家种地呢,你爱当武士是你的事,老子就想当农民。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115师可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啊,那可是杀过人、见过血,万里长征、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虽然没有受过格斗训练,但胆量有啊,我们拳谚有云:一胆、二力、三功夫,就是说两个人玩命的时候,胆量第一,功夫第三,而八路军在胆力上绝对不输给日军。
  遮天蔽日的一场厮杀,一直打到下午,再也见不到一个站着的日军了。这应该算是中国抗日以来的首胜,但对于歼敌数目争论很大,当时出于战争的需要,中共和国民政府对外都大大的夸大了战果,后来的内地教科书沿用了当时的战报,直到80年代后,才逐渐改变,歼敌书一降再降,目前内地教科书把歼敌数量定格在1000人。但仍有很多学者在对此事进行探究,他们认为这场打了一天的战斗其实的只歼敌五六百人,其中还包括三百多朝鲜民夫,而我方为了这点战果伤亡千余人之多。
  我觉得探究歼敌多少不是我这部书的重点,我只想告诉大家,第一,我们赢了对手。第二,这是中共第一次也是八年抗战中唯一的一次参与正面战场的抗战,尽管是在正面战场打策应。第三,日军无一被俘,我军也无一逃跑,在战斗精神和意志上我们不输给以顽强著称的日军。
  这次虽然是惨胜,但抢了不少东西,有吃有喝有武器弹药,最重要的是是一万多件军大衣,够115师一人一件,这对于只有单衣的八路军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马上就要入冬了。
  后来林彪骑着缴获来的东洋马,穿着日本军大衣出去兜风,被晋绥军一个尽职尽责的哨兵发现,以为是日本军官呢,一枪就把林彪给撂下马来,好端端一个林大将军,只打了一仗就退出了抗日战场,等再次出山时,已是国共争天下的时候了,这林彪好像就是为内战而生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4: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阎锡山指挥的太原会战在历时一个多月,经历了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后,以失败告终,除了平型关战役中115师这场小胜仗外,几无胜绩,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战死沙场,在他留给妻子的绝笔信中这样写道:
  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成功便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我既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在山西所有大城市均告陷落后,中国军队退守子洪镇、韩侯镇、兑九峪等地,但始终没有离开山西,与日军继续进行了八年不间断的敌后抗战,直到将日寇赶出山西赶出中国。
  再回过头来说淞沪战场,国军苦战到10月,战场已经从上海一直扩展到整个淞沪地区,战斗也进入到了最为惨烈的时期,此时日军完成了军事调动和武力配置,海军的舰炮和空军的轰炸机毫无顾忌的向中国守军阵地成吨成吨的倾泻着钢铁,而敌人的地面攻击也越来越凶狠。
  蒋介石参加军阀混战至今已20载,年年打仗,却从未遇到日军这样强悍和野蛮的对手。日军补充来的都是陆战精锐,而中国军队在头两个月的狂攻之后,已是精英尽出,后面再调动上来的大都是各地的杂牌部队,战斗力锐减,这一进一出,形势逆转,国军再也无力对日军继续保持进攻态势,开始转攻为守。
  不过令蒋介石振奋的是,他独揽军政大权已是十年光阴,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出如山。调令所到之处,习惯于各自打着小算盘的军阀们,不讲条件、不提困难、不远千万里杀向了淞沪。
  在敌人越来越密集的火力覆盖下,中国军队死伤惨重,川军20军徒步、划船、坐火车整整走了一个月,终于在10月初赶到上海,没有时间休整直接投入到战斗中。就这么一支穿着草鞋、连飞机见都没见过又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羸弱之师,竟然以伤亡7000人的代价在大场一带与日军激战了七昼夜。
  在争夺最为激烈时,一个连上去10分钟就全部阵亡,一个师扔进去几个小时就没了,淞沪战场已成一个巨大的焚尸炉。我们几乎被敌人的重型武器压的抬不起头来,由攻转守的中国军队终于到了几无还手之力的时候,无数的英雄儿女血洒疆场甚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其作用似乎只是消耗对手的弹药。可即便如此,军令仍然能够得到执行,即使明知生存无望,只要号令冲锋,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们依然会不折不扣的执行上峰的命令。这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内战中是根本看不到的场景,稍遇强敌,不战自溃的事,大家都见的多了。
  为什么还不撤退,蒋介石怎么了?你难道想将全国五分之三的兵力全部消耗在淞沪战场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4: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说法,是蒋介石将希望寄托在11月初召开的国联上,希望列强的介入,解决中日纠纷,为达此目的,他要求部队坚持再坚持,至少要再坚持10天到半个月。我想这确实是一个主要原因,但也许还有个原因,要想长期抗战,就需要从上海将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工厂转移出去,而这需要时间。
  可坚持到10月底,中国军队实在无法抵挡日军的攻势,10月26日,日军攻陷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中国守军腹背受敌,战局危急。为避免全军覆没,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为掩护大军撤退,第88师奉命留下1个团,死守闸北,牵制日军。这个任务最后交到了524团手里,原团长已经阵亡,接受命令的是刚刚由团副晋升为团长的谢晋元。
  谢晋元,黄埔四期生,他没有任何犹豫的接受了这一有去无回的任务,率领该团一营400多官兵在闸北四行仓库布防,整个上海就剩下了这支孤军,接受采访时,为了虚张声势,谢晋元随口说了句“我们有八百人”,从此“八百壮士”威名远播。谢晋元和他的部下们抱定必死的决心,“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这一守就是四天四夜,30日,接到蒋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的手令,才于31日撤到租界,后谢晋元被叛徒刺杀于孤军营。
  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后,马上铸成第二道防线,并未撤出战斗。可就这么一犹豫,11月5日拂晓,日本新组建第10军在柳川平助指挥下,由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之漕泾镇、全公亭、金丝娘桥等处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11月8日,蒋介石被迫下令全线撤退。三个月的苦战,特别是最后的抱头挨打,使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受到极大摧残,面对潮水般涌上来的日军,已经错过了有序撤出战场时机的中国军队顿时阵脚大乱,撤退变成了溃败,溃败竟然转眼间就变成了溃逃。将军们已经无法收拢部队。因为无法有效组织第二道防线,首都南京门户大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1: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九章 烽火连天日 朗朗读书声
  从上海逆长江而上300公里的地方,就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这是中华民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上海沦陷后,南京无险可守,已成孤城。日军兵锋所向,不日即可兵临城下。
  南京守军大都是刚刚参加完淞沪会战的残破疲惫之师,部队新败,军心已经动摇,短期内极难再次振奋起他们英勇抗战的决心。战还是不战,这是个问题。
  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等大部份将领都主张放弃南京。因为从战术上讲,我们一无可用之险,二无可用之兵,根本守不住。从战略上讲,我们要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个别城池的得失无损我抗战大局。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也主张放弃南京,不作“无谓的牺牲”。可蒋介石还是决定要守一下,因为此处是国家首都,是总理陵寝所在,一枪不放就撤出,怕被民众的口水淹死啊。这个守城的理由实在不够充分,可蒋介石提出,你们撤退我留下镇守南京,如果我死了,你们要继续抗日,争取胜利。国家元首此时说出这样的话来,其他反对的声音自然就不太好意思说了,湘军将领唐生智站了出来,说委员长国家还需要你,你撤退统领全局,此处就交给末将吧。
  于是唐生智临危受命,宣称要与南京共存亡。有人说唐生智此举是沽名钓誉,有人说他早已边缘化,想趁此机会重获兵权,这不是屁话吗?率一众残兵败将,迎战来势汹汹的虎狼之师,如果我们现在干部的名和誉都用这种方式得来,我想我们老百姓会乐得将名誉送给他们。
  南京背靠长江,可谓是背水一战,可唐司令觉的还不过瘾,人家马谡前辈比这弄的绝,所以他又命36师为督战队,统一掌管江上船只,谁也不许从挹江门撤退,又命令陈兵江北岸的胡宗南,谁敢乘船北逃,你给我格杀勿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人家唐生智一下用了两个典故。
  接着他给自己的长官部暗中留了一艘小火轮,各个师旅长也不含糊,上行下效都给自己备好了逃命船,这招厉害,即可逼士兵努力杀敌,又可在实在抵敌不住的时候自己逃命,想当年项羽、韩信、马谡加一块都没想出这办法来,算是唐生智的军事创新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1: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军并未在攻陷上海后马上向南京进兵,日本近百年的对外战争从来没有受到过淞沪会战这样的损失,三个月下来,中国是被打残了,他虽然未伤筋动骨,却也遍体鳞伤,所以11月7日,日本参谋本部给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的命令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追击的战线为苏州、嘉兴以东”。不光不准备马上攻取南京,甚至准备让这些日本军人“凯旋归国”。可日本这群狂热的军官们认为敌国首都就在眼前,已是唾手可得,岂能在此时罢手收兵。尤其是第十军,他是在淞沪大战的最后阶段才杀上来的,与其他部队的人困马乏、损兵折将不同,这支部队尚在兴奋期,11月15日,第十军召开了柳川司令临席的军团扩大会议,会上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官们提出了第十军单独进攻和占领南京的计划。最后通过决议:“全军独断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击。”,“粮草不足就现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
  11月20日,日本参谋本部才得到第十军擅自向南京开进的情报,参谋次长多田骏中将急令其停止进攻,结果第十军根本不听号令。11月22日,上海派遣军松井司令打来的电报:“为了尽快解决事变,要求军部批准向南京进军和占领南京。”拍完电报的松井石根也不等回复,当即挥军西进,和第十军展开了一场攻占南京争抢头功的竞赛。咱们老说日本人有纪律性,可在侵华战场上我们看到的却是日本军人屡次的抗上用兵,而这些人并未因此受到处罚。不仅如此,参谋本部的军官们还对日本军人这种行为采取了普遍赞赏的态度,多田骏无奈之下,于11月28日下达了攻取南京的命令。
  守卫南京的主力是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的精锐36师、87师和88师,以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1万2千余人,另外还有一些非主力部队,共计10万余人。12月5日,南京外围部队和日军交火,南京保卫战开始。12月8日,南京城三面被围,只留了渡江北逃一条路。这在军事上叫做“围三缺一”,如果四面全围,则会使守军的崩溃值大幅度提高,日军此时人手不够,无法实现全歼中国守军的目的,因此采用了“围三缺一”,就是希望中国军队快点崩溃。
  12月10日,日军对南京发动了总攻。日军首先向地形上比较容易进攻的光华门发动攻击,守卫光华门的是目前最有战斗力的教导总队。战斗十分惨烈,日军曾一度占领光华门,又被教导总队发动反攻夺回。坚守中华门和雨花台的八十八师抵抗也十分顽强,到12月12日为止的3天激战中,日军伤亡人数多达7200余人(死2600人,负伤4600人),但仍没有能够突入南京城内。
  可12月12日,蒋介石命令南京守军撤退,可能他认为南京保卫战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了。唐生智当即在晚上7点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撤退。此时尚未到城破之际,如果组织好掩护,维护好秩序,那么大部分人马当可平安脱险,毕竟城北的长江上没有敌人布防。可唐生智在下达了撤退命令后,8点钟就乘自己暗中留下的小艇逃之夭夭了。有些个师旅长们一看唐司令跑了,连部队都没回,坐上自己准备好的小艇也跑了。下面部队知道军官逃跑的消息,战斗意志当时就垮掉了,还守什么阵地啊,跑吧。往哪跑?只有一条路,挹江门。这边36师并未得到解除“任何人不许出城”的命令,傻乎乎在这督战呢,谁也不许退,违令者格杀勿论。败兵们这下可气坏了,当官的都跑了,你们拦着我们干什么,大家冲啊。放着三面的敌人不守,自己和自己在北门打起来了。36师很快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瞬间也加入到逃跑的大军中。可奉命统管船只的36师本来是做的与南京共存亡的准备,起了咔嚓将船都沉了,这会儿想跑,浩瀚的长江往哪跑啊。无奈之下,大家又返回城内,枪一扔,军装一扒,混在了难民之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1: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不是所有的军官都率先逃命了,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孙元良就始终和自己的部队在一起,只不过他算是见识了什么叫兵败如山倒,无奈之下,堂堂中央军干将只得接受了德国人拉贝的帮助,化妆成平民躲在了金陵女子学院的顶楼密室当中。很多人讽刺孙元良是“飞将军”,说他打仗光知道跑,我认为这是胡扯淡,他率部参加了“一二八”第一次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他又是第一个冲入战场,而且从头打到尾,打到最后还留下个“八百壮士”断后,再接着率领不足三分之一的兵员打南京保卫战(战前补充了很多没打过仗的新兵),在别的师长都先逃跑的时候,他一直没有脱离部队,就冲这三战,骂他的人都应该住嘴。
  13日,日本人继续攻城,咦?昨天还和自己玩命的中国守军突然没了,日本人还奇怪呢,开始的时候进城非常小心,一步一挪一观察,不知道中国人玩的什么计策啊。直到下午两点,日军才攻到挹江门,一看那里一片混乱景象,才确定中国守军崩溃了,因为城内到处是中国军队扔下的武器和军装,使日本人确信有大量的军人混迹在难民之中,同时,不断有不愿意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在向日本人打黑枪。这就成为了之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导火索。
  我们之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东西太多了,孙元良的儿子秦汉还主演过一个曾经很轰动的电影《南京大屠杀》,所以对于细节我不准备多说了,省的占用大家的时间,只说几点感想。
  鬼子是强大的,开战五个月就拿下了我们的首都。
  鬼子是团结的,他们军令统一,没有军阀掣肘。
  鬼子是凶悍的,他们敢打能打,不怵肉搏,战不能胜时,宁死不当俘虏。
  鬼子是野蛮的,他们导演和主演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下作的南京大屠杀。
  相比之下,我们太过弱小,弱小到很多很多人,已经失去了抵抗到底的信心,包括南京城几万放下武器任人宰割的士兵,也包括一些大人物如汪精卫之流(后面会讲到),可是,我们战胜了这个强大的、团结的、凶悍的、野蛮的敌人,我们最终,还都南京。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血性,因为我们的顽强。
   我们从小受到“温、良、恭、俭、让”的教育,所以我们温和温顺、我们与人为善、我们没有攻击性。
   但我们的前辈同样告诉我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屈不挠,宁折不弯”。
  在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蹂躏与侮辱时,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还拥有那么多誓死抗争、矢志不渝的英雄,我为自己能成为这个英雄民族中的一员而自豪,我为我们民族有这样的抗争史而骄傲。我们的先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凯歌,不仅为我们的民族赢得了生的权力,更为我们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可以淡漠仇恨,但绝不能忘记耻辱;
  我们可以享受生活,但绝不能忽略英雄;
  不用去纠缠倒底死了30万还是20万,死的多了也不证明我们脸上有光,杀的少,鬼子一样罪责难逃。
  我们不需要日本人虚情假意的道歉,我们需要的是日本人实实在在的尊重。尊重靠什么,不是靠我们每年几千亿的公车私用,大吃大喝,不是靠三个代表写入宪法,也不是靠屈指可数的几个保钓勇士的爱国行动,更不是靠凑了半天才凑出的百万签名和喊了百年也不顶屁用的“抵制日货”的口号。“抵制日货”不过是弱者心态下的挣扎,有骨气的中国人应该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日本人喊出“抵制中货”。
  我们依然可以教育孩子们温和温顺、与人为善,但同样要告诉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屈不挠、宁折不弯”。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