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7 13: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可很有意思的是,仅仅存在了20天的“八路军”竟然成为了这支队伍永远的名字,而18集团军则很少被人提及。
八路军的派驻地是山西,山西与察哈尔一起被划归第二战区,受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节制。日军“七七事变”占领平津后,马不停蹄继续向晋察冀进攻,并迅速攻占了察哈尔省会张家口,直扑山西。充当先锋的是板垣征四郎,大家还记得他吧,“九一八”就是他和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一手策划的,当时他不过是一个大佐(相当于上校),而现在他已晋升中将,统帅第五师团,这第五师团是日本精锐中的精锐,在中国的八年间,先后和中国70多个师交过手,鲜逢败绩,人称“钢军”,中国人因为对板垣征四郎印象太深,所以习惯的将第五师团成为板垣师团。
阎锡山率众抵抗,在平型关附近拉开架势,与日军死扛,史称平型关战役。9月25日林彪率领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到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上设伏,伏击了板垣师团的辎重部队。这种打法完全是林彪在红军时期就打熟了的“短促突击”的抗日版,先是利用优势地形隐蔽,待到敌人靠近,果断出击,然后在敌人援兵到来前迅速脱离战场。115师是红军主力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整编而来,指战员都经历过艰苦卓绝的长征考验,心理、身体和军事技能拿到当时整个中国军队中去比较,那也是出类拔萃的,这次占据有利地形进行伏击,人数十倍于敌人,且攻击的是敌人的一支辎重部队,大车小辆的带着那么多东西,这打起来还有什么悬念呢?
其实不然,战斗的激烈与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林彪头一天观察地形不假,决定在关沟~蔡家峪设伏也不假,但并非是因为这个地方适合伏击,其东南一侧地地势平缓,居高临下的优势并不明显。只不过当时代县-繁峙-灵丘一线,中日部队十几万人扭打在一起,乱成了一锅粥,115师必须尽快投入战斗,给予友军支援,而林彪是最不喜欢和人硬拼的了。所以有个坡总比没有好,能藏在暗处打黑枪总比光明正大来的有技术含量,关键是这里是交通要道,敌人来回穿梭必经此处。所以林彪才急令手下全部四个团星夜赶往设伏地点,可陈锦绣、韩先楚的688团被山洪阻隔,远远落后于其他三个团,张绍东、田守尧的687团也有一部被甩在了后头。
战斗打响时,115师只在东南边一侧设伏,而西北一侧和西边制高点老爷庙一兵一卒也没有,如果按传统说法,林彪做了仔细和缜密的安排,那简直就是在骂人了,因为这显然不符合军事常识。估计当时的情形应该是115师仓促进入阵地,在立脚未稳之际,敌人已经开过来了,此时115师只完成了东南设伏。当敌人从东西两个谷口同时进入的时候,战机稍纵即逝,林彪不得已在手下不足三个团且无法充分布防的情况下,下达了攻击命令。
当时林彪只知道此处是交通要道,敌人在此来往频繁,却并不知道此时会有这大队的辎重部队通过,从未和日军交过手的林彪也不会想到日本的辎重部队竟也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
这支部队是板垣师团21旅团一部,分别从东西两头同时进入伏击圈,总数有千余人,光汽车就有百余辆,再加上各种骡马车,洋洋洒洒拉出去10里地之遥,敌人这种松散的行军阵型极其不利于我军聚歼,而战斗开始时,我军有六千多人,在一侧设伏,每个人间隔一米,也得拉出去十多里地,这就使我军原本就不强的火力配置更显劣势。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枪手是靠子弹味出来的,而不论是红军还是现在的八路军都处于军备极端匮乏的状态,即使是身经百战的115师,其射击精度相比于板垣师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再就是我们的子弹,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有相当比例的弹头流线不对称,打在空中自己转弯,瞄准了都打不准,这样的装备配置,加上较低的火力密度,使115师出其不意的第一波攻击效力下降。
这虽然是场伏击战,但因为时间仓促,又很像是场遭遇战,25日拂晓时分,这场战斗打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