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5-21 13: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潜龙在间三
昨天白话到杨惟中了,似乎大家兴趣不大,收视率不高,不过为了故事的完整性,还得接着白话.这位哥们果然不令人失望,别说成吉思汗家族收养这些个孩子,个顶个的优秀.从小他就勤奋好学,又一直跟在窝阔台身边,既学了蒙古人的豪爽,行事雷厉风行,又有汉人的细腻,周全.非常得窝阔台的赏识,20岁的时候就出使西域,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从此更受青睐.
宋九嘉推荐姚枢的时候,杨惟中正在北京负责一些行政事物,见了姚枢以后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此时姚枢32岁,杨惟中27岁,可谓都是青年才俊,惺惺相惜,杨惟中立马带着姚枢回到漠北推荐给了窝阔台,窝阔台正是用人之际,上台没多久,中央政府刚刚组建,需要有文化的人,姚枢就在中央政府干了几年文字工作,接下来蒙古开始组织三大征,杨惟中和姚枢就都随阔出南征了,阔出这些军人是去开疆扩土,杀伐抢掠去了,这哥俩去了反而是各有别的活.
杨惟中的理想是组建类似岳麓书院一样的书院,并且对宋朝的印刷术很感兴趣,他和姚枢研究着挽救文化的行动,不过硬件要搞,更重要的是人,这个软件,这个具体任务就由姚枢来完成,在宋蒙两国大打特打的时候,姚枢在战区忙着寻找各类人才,因为他和杨惟中都很清楚,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脉,而这些各类人才就是文化的载体,保留了他们就保住了文化.
他寻访保护的人很庞杂,有学者,有技工,也有玩艺术的.有人说那有才能的是人,没才能的就不是人了,他为什么不全保护起来?那你以为他是谁?他又不是窝阔台,战争机器一旦开动,不是你想停,想停就能停的.姚枢只能尽力保护这些,说句不好听的有价值的人吧.,但是在枣阳的时候他收拢的这些人还是让蒙军主将不耐烦了,这些普通蒙古将士,本来就觉得定居民族很没用,留着就是拖累么,杀了干净,最好把这些地方人全杀光了直接变成牧场.姚枢在劝说也不行,没办法只能偷偷放跑了这些人.
打到湖北安陆的时候,几十万民众被蒙军屠杀,姚枢这个急啊,但是没有办法,不是他能阻止得了的,只能拿着窝阔台的诏书奔走呼号,看见穿儒服的人赶紧拿着诏书找当兵的说,这是大汗要保护的人,不能杀.在这期间他挽救了一个很重要的人.那就是赵复,怎么又出来一个重要的人,因为在姚枢找到赵复之前,程朱理学根本没有传播到北方,程朱理学对中国文化影响可大了去了,北方还是一直以汉代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准,而程朱理学已经做到在过去的基础上更完善,更系统的体系,对社会政治经济有了新的阐述,属于新兴学术.
姚枢找到赵复后敏感的发现此人很重要,不是普通人才,干脆和赵复同吃同住.可赵复的感觉很不好,别忘了受过儒家教育的人很重视夷夏之分的,这被北方胡人俘虏了是很耻辱的事,而且看姚枢一脸胡人像,扎里扎撒的满脸胡子,估计他们家族移民辽宁那么多年,娶个契丹媳妇很正常,也就有了胡人血统吧.赵复感觉此人也不是什么好人.我不能为敌国服务啊,那不是背叛民族和国家么,在民族和国家大义面前,这马虎不得,我得逃.
结果半夜趁姚枢不注意,逃了.姚枢一睁眼发现宝贝没了,这个急啊,急忙追,这一路啊,都是战场,遍地都是尸体,姚枢是深一脚浅一脚的,终于追到一条河边,发现月光下有一人,批发赤脚,仰天长号.相当悲怆,不是赵复又是谁,姚枢赶紧跑到河边把他拽了回来.说你就这么白白的死了,对得起你的一身学问么,你学道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传道么,你把程朱理学传播到北方那是多大的功业,青史留名,也是我们儒家的宗旨么,这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把赵复劝了回来.
接着姚枢亲自护送赵复来到北京开坛讲道,一时在北方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赵复带来的程朱理学相当于在北方来了一次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一时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应者云集.这个事件在历史上有定论的,北方知程朱之学自赵复始.姚枢发现,保护,推荐了赵复,不能不说可谓首功.
在1241年的时候姚枢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他被派到北京任职,而合作的人呢是牙老瓦赤,牙老瓦赤我们多次提到,是很有能力的人,一直受到蒙古朝廷的重用,这种实干型人才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那么有原则,做事很灵活,最主要的是达到目的,而姚枢是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做事都是讲原则的,相当于明代的清流.而在牙老瓦赤大玩潜规则的时候,比如受贿了,寻个私情了,这可触碰了姚枢的底线,牙老瓦赤是想带着姚枢一起玩的,可姚枢不能干,在这潜规则流行的年代,你不跟着玩,就只能被排挤,姚枢既不想参与,又惹不起,只能选择退出,哥不跟你们玩了,哥隐居去.
他在今辉县苏门山下买了几百亩地,盖了几间茅屋,就这么隐居下来,别说小日子过的很滋润,耕读生活么,而且此时因为忽必烈召见赵复问;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赵复一下受刺激了,宋父母之国,哪有引他人伐父母者?赵复从此也隐居了,在没人找到过他,这传播程朱理学的重任就落到了姚枢肩上.他也确实做的很好,不但印书,发小册子,办班.还有当时的几位大儒常来和姚枢探讨学习,比如许衡,窦默,其实两位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望,但是在程朱理学方面姚枢算他们的老师,这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姚枢本想后半生就这么过了.
1250年由于刘秉忠的推荐,忽必烈发来邀请函,邀请他去漠北王府,姚枢的命运再次改变,从此走上了新的征程,同时也改变了忽必烈的命运.
那很多人会怀疑这忽必烈一个帖子就把姚枢召过去了?他自己愿不愿意去啊.只要他是信奉儒家思想的你放心,肯定是自愿去的.没有人能做到像庄子一样做真正的隐士寻求那种真正的自我.而且他是道家,儒家就是要济世救人,有所作为的,是入世的.论语的开头不就交代清楚了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教科书那种白痴解释就不用提了,其实孔子的真正意思是,你学到的东西能够实践了,能够学以致用那是最令人高兴的了,如果不能实现,有几个知心朋友知道你了解你,所谓谈笑有鸿儒么,难道这个不是令人高兴的么?如果连知心朋友都没有,没人了解你,没人知道你,你还不气馁,不窝火,那么你开始跟我学我这门学问吧.也就是说学儒学最高目的是要在实际中运用的,要用来实践的,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最起码要让人知道你么,如果前两个目标达不到,才算是被动的隐居,就像赵复一样,是被隐居,哪怕有一点希望,儒家是不会隐居的.
姚枢来到王府的时候,蒙古内部正处于权利较力最激烈的时候,不久就发生了转机,蒙哥正式上台,很快蒙哥就把忽必烈派到了漠南,让自己的兄弟控制住漠南才能让自己放心.蒙哥的上台,让忽必烈的前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己运筹帷幄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实现梦想了,因为他是要干事的,在漠北那个小池子里,有那么多条大鱼,根本没有他腾身的地方,今天虽然老哥上台了,但是他的体量现在更大,空间不见得多出来多少.漠南人口众多,天地广阔,才是一个可以施展的舞台.
忽必烈什么都没带,只带着他收拢的这些人才,选定了一个地方作为漠南王府,那就是金莲川,这个地点应该是刘秉忠帮他选的,金莲川因遍地开满金莲花而得名,距离东南方向的北京200公里,属于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缓冲地带,具体位置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塞外沽源县老掌沟境内.这里有森林,有草原,白河的支流黑河源头在这里,可谓有山有水,风光秀美.背靠蒙古高原,可以和中央靠的很近,又有迈向南方汉地的姿态.
刚来到金莲川,条件很艰苦么,其实和漠北王府差不多,就是扎了些帐篷算是安家落户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莲川幕府,虽然硬件挺简陋,软件却很硬,这些年的人脉积攒,口碑早就出去了,再加上刘秉忠等人的忽悠和煽动,忽必烈的爱民之誉好贤之名迅速传遍天下,一时四方人才如潮水般涌向金莲川幕府.
这些人呢,大体可以分为这么几拨,或者几群,比如原来的幕府旧臣,董文用,董文炳,燕真,孟速思等.邢台集团,以刘秉忠为核心,因为他就是邢台人么,他召集来的很多就是邢台人,程朱理学派,姚枢,窦默,许衡为核心.在忽必烈接手漠南的时候漠南的汉地世侯,因为投向忽必烈也是合理合法的么,你是直接上级了,不听你的听谁的,另外忽必烈的帝王气和个人魅力也很快征服了这些人,比如史天泽,张柔,严实,而他们手底下也有一大票的人才,比如郝经,张德辉,杨国,等等很多了.还有西域集团,和蒙古贵族,里面典型代表,孟速思,阿合马,以擅长经济工作著称,阿尔哈雅,叶仙鼐(畏兀儿人)是战将.扎马拉丁(回回人)科学家,廉希宪(畏兀儿人)号称廉孟子,是汉化最深的西域人.在后期和阿合马的斗争中他被推为旗手,因为第一他是西域人,更容易得到忽必烈的信任,而且他精通儒学,和中原儒家思想价值观相同.
这只是简单介绍几个主要代表人物,另外忽必烈和木华黎家族交往很深,是铁盟友,和速不台家族,博尔术家族关系也不错.可以看出忽必烈积攒的人才有多雄厚了吧,马上组织个政府班子绰绰有余啊.而这次组建金莲川幕府对于忽必烈来说真是大喜事,可比他更高兴的是这些幕府内的汉人,他们很清楚,机会来了,对于蒙哥和忽必烈来讲漠南只是帝国的一部分,但是对于这些汉人来说漠南就是天下,他们预想着将来,现在属于公司开张了,不久就会做大做强,上市只是时间问题,未来的目标忽必烈在汉地称帝不是不可能,也是这些幕僚们心里的目标和理想.
就在大家庆贺公司开张,心里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忽必烈敏感的发现有个人很沉默,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此人就是姚枢.一次宴会后忽必烈找到姚枢说,大家都挺高兴,为何先生闷闷不乐?姚枢倒是不保留,直接说;如今天下之广,人民之殷,财富之阜有超过汉地的么?军政大权都归了我们,大汗还管什么呢?忽必烈听到这似乎也感觉到不对劲,接着姚枢给忽必烈讲了很多功高震主,兄弟阋于墙的案例和道理,忽必烈这心啊,拔凉拔凉的,惊出一身冷汗.
赶紧向姚枢求对策.姚枢倒是显着心里很有底的说;这个其实也好办,由于大汗刚上台,急于用自己信得过的人控制局面,但是慢慢会有人进谗言,大汗慢慢会有疑虑,最后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然后夺了你的权,那时候事情就没有回转的余地,不如我们主动一点,只接下兵权,交出行政权给大汗,这样是最明智的做法.
忽必烈立马行动,在姚枢的授意下给蒙哥写了一封信,大体意思是;天下乃大汗的天下,疆土也是大汗的疆土,大汗将漠南汉地封给臣弟我,是大汗对为弟的一片恩德,不过作为臣下,我有一片足够衣食供应的封地就足够了,过多的封地实在不敢领受,也不当领受.因此,臣弟我就能够奉诏统领汉地的军队,就已经感到非常荣幸.所赐封的土地应当归大汗,当然,为弟对大汗的这片恩德还是感激不尽的.
可以说这封信太重要,也太及时了,既表明了忽必烈和蒙哥之间的立场和君臣关系,又掩盖了自己的野心,又让蒙哥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忠心,如果蒙哥疑心加重对他完全失去信任的情况下,你在表决心,恐怕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很可能沦为老爸的下场,当初窝阔台和托雷之间的一幕又要在蒙哥和忽必烈之间上演.伴君如伴虎啊,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