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9: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98
  
  
  
  
  
  
  
  事与愿违的希腊战场
  
   希特勒明白,既然“意希战争”已经爆发,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他后来曾对东线总司令博克元帅提及此事,希特勒抱怨道:“意大利不仅对我们保密,而当我们提出指责时,还矢口否认。我本打算去佛罗伦萨,尽力阻止这种恶作剧,至少让墨索里尼把事情暂时搁置起来。可是一切都太迟了——墨索里尼宣布战争已经打响。而且,最终结果也令人担忧,罗马尼亚油田将受到英国空军威胁。这实在太可怕了”……
   还能怎么办呢?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希特勒只能很客气地对墨索里尼说,“德国完全支持意大利在希腊的行动!”
  
   当时,这两位独裁者正在皮蒂宫举行会谈,得到消息的群众在宫殿外面越积越多。他们情绪激动地高呼:“元首万岁!领袖万岁!我要见元首!我要见领袖!”两位独裁者不得不三番五次走到阳台上,让群众安静下来。在外人看来,希特勒似乎心情不错,神采奕奕。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元首此时的真实感受呢?经过7小时索然无味的会谈,下午6时,希特勒就乘火车走了——他甚至连留下来赴宴的心情都没有。
  
   而那位大腹便便的墨索里尼却自我感觉良好。在为希特勒送行时,他激动地拉着希特勒手道:“与历来一样,德、意两国在所有问题上,意见完全是一致的!”
   一致个屁!希特勒前脚刚一踏上火车,积蓄多时的愤怒便如滔滔洪水般宣泄出来。他喊道,“墨索里尼为何不攻打马耳他或克里特岛呢?这样做,也许还有点意义”。他认为,墨索里尼完全是在显摆技艺,是想用希腊战役同德国在挪威的胜利匹敌。最后,希特勒居然还一本正经地赌咒发誓起来,他宣布,“自己绝对不会资助意大利人一枪一弹”。让那些愚蠢的意大利猴子在奥林匹斯山上吹风吧,我可管不着。
  
   意大利猴子果然没令他失望——希特勒刚刚回到柏林不久,意大利军队在希腊遭到挫败的消息就传来了。仅仅几天功夫,希腊军队便夺回了战场主动权。11月3日,希腊军队转入反攻,意大利人也不含糊——他们一下子就缩回了出发阵地。也不知意大利人是吃什么东西长大的,在装备低劣且临时动员起来的希腊陆军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与此同时,皇家空军把四个重型轰炸机中队开到了马耳他岛,英国陆军的两个营也在克里特岛登陆。不过,丘吉尔提出直接派陆军参战的请求,却被希腊首相默塔克塞斯将军拒绝了。因为默塔克塞斯将军担心,英国陆军直接参战会把德国人引到这个战场来。至少,眼前意大利人还能够对付。
   啊!意大利军队就是这样被希腊人所歧视的。后来,美国作者威廉·夏伊勒在书中调侃到:不到一周,意大利军队便“胜利地”在希腊溃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9: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99
  
  
  
  
  
  
  
   莫洛托夫在柏林
  
   好了,写到这里,我们权且先将意大利在希腊的冒险暂时放一放。因为在11月12日,柏林有更大的事情发生,也就是这件事,最终让希特勒放弃了与苏联和平相处的微弱希望。这件事,就是莫洛托夫访德之行。
  
   大家也许还记得,在10月底的时候,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曾写信给斯大林,邀请他来柏林进行国事访问。
   可是,斯大林拒绝出国。他表示,自己不想做长途旅行,不过……德国朋友盛情难却呵,因此,他派出了外交部长莫洛托夫。
  
   一个问题,1941年的苏德战争有可能避免吗?这个问题如果放到1940年11月以前去问希特勒,我敢肯定,他自己也答不上来。
   11月10日,约德尔将军就这样问希特勒。约德尔说,现在距明年5月越来越近了,是不是应该让陆军对进攻苏联的问题有所了解,早做准备?希特勒回答:“别急,对苏作战的问题等到莫洛托夫访问后再下决断”。
  
   准确而言,此时希特勒也很迷茫,他发现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入侵英国所包含的风险,使“海狮计划”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然而,时间拖得越长就越没希望。希特勒估计对了,时间对英国有利,他也明白,英国正在寻找新的盟友。
  
  
   没错,如今希特勒乃是欧洲的主人。可是,又有什么用呢?在西方,丘吉尔说了,弄死也不投降;在东方,所有拦在德国前面的缓冲国都被苏联一一蚕食。唯一的盟友墨索里尼,又是那样不堪一击,连个希腊都收拾不掉。
  
   换句话说,这个所谓的“主人”,实际上是被困在欧洲,哪里也去不了的主人。用最钱钟书那句:这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拼命想冲出去。
  
   因此,希特勒又要开始耍手段了。他决定冲出这座被包围的城池、他决定把苏联也拖入这场战争。莫洛托夫此行,正好给他提供了这个机会。现在,希特勒努力想搞清楚3个问题:
   1.苏德战争有可能避免吗?
   2.斯大林的野心到底是什么?
   3.斯大林愿意加入轴心国与英国作战吗?
  
   他决定试探一下这个将要来柏林的苏联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0: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00
  
  
  
  
  
  
  
  一个阴谋
  
   1940年11月12日,莫洛托夫的火车到达了柏林。见过他们的柏林市民都十分惊讶地看着这帮“东方来客”。毫无疑问,德国人一向都瞧不起俄国人,一位德国礼宾官员更是把他们描绘成是“电影上活的土匪样板”。他觉得,一亿三千万俄国人让这样一伙衣着褴褛的家伙作代表,真令人扫兴。
  
   瞧不起归瞧不起,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在莫洛托夫下车那一刻,德国军乐队吹吹打打地奏起了苏联国歌,车站周围装饰着鲜花,俄国国旗在空中迎风飘扬……
   啊!一切都是最隆重的。看到这,谁会想到仅仅在半年之后,这两个国家就兵戎相见呢?
  
   不过,德国人的“热情”并没有将这位冷酷的苏联外长骗住。在11月12日上午,里宾特洛甫同莫洛托夫发生了第一次交锋。就像所有电影里的情节那样——BOSS总是在最后决战中才会现身。
   因为,希特勒没有出席。
  
   没错,里宾特洛甫确实很会吹牛。这位曾经倒卖香槟酒的商贩一落座,便开始给苏联人洗起脑来。他先夸夸其谈地吹了一通德国在欧洲的胜利,大英帝国已经完蛋了之类的废话。他说,“轴心国已经在军事和政治上彻底完胜英国。就算美国参战,也改变不了这个局面”。
  
   那位无处不在的施密特博士后来回忆道,里宾特洛甫笑容满面,竭力提醒莫洛托夫不必拘礼。而莫洛托夫呢,他基本上是一声不吭,偶而冷淡地笑笑。在我看来,他更像一位勤苦的乡下小学校长……
   里宾特洛甫高声做出保证,三国条约决非针对苏联。莫洛托夫不动声色地听着。里宾特洛甫解释道,现在是俄、德、意、日4国来确定它们的“利益范围”的时候了。他说,元首已经得出结论,认为所有这4国都应该向南扩张。事实上,日本已转身面向南方(中国与东南亚);为了取得生存空间,德国以后也将向南面扩展(非洲)。”说到这,里宾特洛甫顿了顿,似乎是在等莫洛托夫回应。可是,莫洛托夫还是不吭声,只是透过他那副老式的厚重眼镜,机警地朝里宾特洛甫瞟了一眼。
  
   不回答即是默认。于是,里宾特洛甫抛出了他那早就准备好的阴谋。他满有信心地接着道:“既然大家都在南进,我建议苏联也应该向南方发展,寻求通往海洋的天然出口”。
   毫无疑问,里宾特洛甫这话点中了莫洛托夫的死穴——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追寻的最大目标就是能在某个地区寻求一个良好港口,俄国虽大,但濒临北极,有限的几口港口都算不上优良——不是冬天被冰封住,便是终年浮冰不化。
  
   莫洛托夫心动了,他终于开口说话了。他十分猴急地打断了里宾特洛甫的“演讲,”插嘴问道:
   “哪个海?”
   是呀,地球上有这么多海,你这位满嘴跑火车的里宾特洛甫先生到底要把哪个海赐予给我们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0: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01
  
  
  
  
  
  
   博弈
  
   究竟是哪个海呢?关于这个问题,请允许我先卖个关子。因为莫洛托夫这句插言,让里宾特洛甫也答不上来。据施密特博士记载,在听到这句话后,里宾特洛甫的表情是“呆若木鸡”,瞠目结舌地座在那里。
  
   因此,这个问题要交给希特勒来回答他。在当天下午3点,希特勒与这位克里姆林宫第二号人物的交锋算是开始了。当莫洛托夫带着一大帮随从走进总理府时,希特勒故作殷勤地迎上来与每个握手。俄国翻译官瓦列金·别列什科夫后来写到:希特勒的手掌冰冷而且潮湿,握手有气无力,干巴巴的,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就像触摸到了爬行动物。
  
   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希特勒对俄罗斯人、或者说外族人是带有多么强烈地隔阂感——当那位俄国翻译官开始翻译莫洛托夫话时,希特勒突然一下子警觉起来。因为,别列什科夫曾在柏林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带有标准的柏林口音。希特勒仔细打量了一番这位高大帅气的俄国人后,忍不住问道:“你是哪里人,德国人吗?”
   别列什科夫:“不是”。
   然而,希特勒非要刨根问底。一名“德国人”在俄国为共产党工作,一定让他惊讶万分。他接着问道:“你是日耳曼族人吗?”
  
   别列什科夫:“不,我是俄罗斯族人。” “这不可能!”希特勒非常惊讶,他搞不明白,莫洛托夫带一个“德国人”充当翻译,是什么意思。
   希特勒没有再问下去,他转身与莫洛托夫谈起了正事。当莫洛托夫问到“俄国的出海口究竟在哪里时”,希特勒给了明确答复,印度。
  
   这个答案让人绝倒。众所周知,印度是英国殖民地。如果俄国人真在这里寻求出海口,那岂不是要与英国人干仗?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很阴险,他想把苏联人也拖下水。反过来,如果莫洛托夫拒绝了这个提议,希特勒也就能试探出俄国人的“野心”到底是什么了。
  
   据记录表明,当莫洛托夫听到德国人要把到印度洋划分给俄国时,他的表情是兴味索然,且尤不耐烦。他当时就表示了抗议,凭什么你们德国人占据着东欧及巴尔干这片富饶土地,把我们赶印度去? 从这一点而言,莫洛托夫头脑清楚、逻辑性强。但是,也暴露了自己的意图——这正是希特勒所想要的。
  
   随后,莫洛托夫便开始喋喋不休起来,似乎是受了委屈。他把会议变成了冗长的独白,反复陈述苏联对芬兰、罗马利亚和保加利亚的领土夙愿。莫洛托夫宣布,俄国要在波罗的海建立一个海军基地,在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也要建一个。同时,德军必须撤出芬兰,让日本放弃它在萨哈林岛(库页岛)上开发铁矿的权利。同时,苏联还对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国的海出海口感兴趣……
  
   完了吗?还没呢!只见那位莫洛托夫先生妙语连珠,接二连三地向希特勒提出了一打问题。他还说了,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我出发之前,斯大林同志口述给我的。连站在一旁的里宾特洛甫都觉得,这位俄国外长高谈阔论,颇象在面对纳粹党员发表演说。而施密特博士却觉得,这个俄国佬真牛逼。他写到,“在我参加的会谈中,还没有看到过任何外国客人以这种方式向他(希特勒)谈话”。
   莫洛托夫发问了,德国想在芬兰打什么主意?德国为什么在东部边境集结庞大的军队?欧洲和亚洲新秩序的意义是什么?日本大东亚圈的势力范围包括哪里?苏联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对于这些问题,希特勒显然毫无准备。甚至,他已惊讶地答不上话来。此时,他的心情既是愤怒又是高兴——他愤怒苏联人是如此贪得无厌,高兴是苏联人终于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希特勒惊讶了半天,终于回过神来。他宣布,这个时间英国轰炸机可能要来投弹了,为了苏联代表团的人身安全,会议暂时终止,日后再说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3: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02
  
  
  
  
  
  
  
   较量的升级
  
   1940年11月13日上午,这场充满欺诈与阴谋的会议在柏林继续上演。正如当时英国报刊所评价那样,“这两个强盗因分赃不均,而吵起来啦。”
   话说得很露骨,但也很真实。
  
   其实,让我们抛开道义来看这个问题的话,就会发现,苏联人提出的要求并不过分,甚至合情合理。因为无论怎么讲,早在1939年那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德国就已经同意把芬兰,罗马利亚等国纳入苏联势力范围。这也是为什么莫洛托夫在伸手要东西之时,是如此理直气壮,咄咄逼人。他底气足啊,双方白纸黑字签过字的东西,还怕你希特勒耍赖不成?
  
   没错,希特勒此时真的在耍赖……总而言之,希特勒同样是一位言而无信的小人。是属于那种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小人。他完全忘了,是谁保障了德国东部安全,在他闪击法国之时,没了后顾之忧。他还忘了,在英国封锁大西洋后,苏联政府是如何源源不断地把各种物质运往德国——大到各种家畜,小到德国每家每户的食用油,都是靠苏联政府整火车皮整火车皮地运来。若不是苏联政府,德国那种“小国寡民”的经济早崩溃了,还镰刀闪击呢,做梦吧。
  
   而如今,法国完蛋了,英国被逐出了欧洲大陆。希特勒先生腰杆直了,底气也足了。当他再次拿出那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更加仔细地端详时,他的肠子都悔青了。其中,有关巴尔干国家的措辞使他尤为吃惊。该议定书承认了苏联在波罗的海及巴尔干的利益,还说德国在这些地区没有政治利益。
  
   因此,当11月13日莫洛托夫再次提出那一串令人难堪的问题时,希特勒寸步不让,强词夺理。譬如,当莫洛托夫提出抗议,要求德国从芬兰撤军时,希特勒欺骗说:“德国没有在芬兰驻扎过军队,那只是通过芬兰开往挪威的过境部队罢了”。
   在提到保加利亚问题时,希特勒更是满嘴跑火箭。他一会儿矢口否认,一会儿又说自己作不了主,必须与墨索里尼商量为托辞,回避回答。
  
   希特勒这种闪烁其词的态度让莫洛托夫感到尤不耐烦。发展到后来,双方谈论的话题越来越露骨,越来越冷酷。当莫洛托夫表示苏联有鲸吞整个芬兰的意图时,希特勒大声喊了出来,“你们绝不能这样做!”他威胁到,“如果你们硬要这样做,苏德关系将会变得紧张,后果将不堪设想”。
   莫洛托夫毫不示弱,他顽强地回答说:“那末,你们便违背了我们去年的协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3: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03
  
  
  
  
  
  
  
   摊牌
  
   争执变得是如此具有火药味,站在一旁的里宾特洛甫感到十分惊恐。他以妥协的语气插话了——此时,他更像一位和事佬。他说,“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有理由为芬兰问题争吵嘛,这是一个误会,误会”。
  
   希特勒会意,他马上岔开话题,再次以苏联南进为主题,向莫洛托夫进行旁敲侧击。他说,“让我们谈谈更重要的问题吧!在英国被征服后,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的大英帝国便会土崩瓦解,变成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破产庄园。在这个破产庄园内,俄国将得到真正的、终年不冻的出海口。到现在为止,4500万英国人却统治着6亿居民,这不公平……”
   希特勒在那边义愤填膺,莫洛托夫却不为所动。与佛朗哥一样,他压根就不相信“英国已经被击败了”之内的鬼话。150年以来,俄国人一直将大英帝国视为魔鬼。因为,俄国从不曾拥有过一支强大的海军。他们惧怕这种他们所不了解的海上力量。尽管人人都看得出来,大英帝国已是日薄西山,帝国斜阳。但俄罗斯人却对大英帝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这也是为什么斯大林一直坚信,希特勒绝不会在未击败英国之前,贸然对苏联开战的原因——逻辑上,苏联人没有错。错的是,他们不了解那位“疯狂的阿道夫”会不顾一切地在两条战线上作战。
  
   因此,希特勒描述出的那幅“世界美好前景”丝毫未能打动眼前这位苏联外长。他仍在抱怨、抱怨希特勒岔开话题。他说,“对英作战是你们的问题……”现下,我只想讨论“与欧洲更接近的问题”。例如,芬兰,土耳其和罗马利亚。
   莫洛托夫着急啊,这场会议持续了如此之久,可希特勒还在兜圈子,双方也没能达成哪怕一项共识。他回去怎么向斯大林同志交差呢?
  
   可是,希特勒不想再谈了。他承认,这位喋喋不休的苏联外长让他“简直难以忍受”。另一方面,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那些协定,希特勒也知道在东欧问题上是自己理亏,理论不过人家。于是,希特勒故技重施,他说:“鉴于英机可能的空袭,最好现在中止会谈”。
   说完,希特勒径直走了,他说自己太累,要睡觉去。而里宾特洛甫却留了下来,陪莫洛托夫前往苏联大使馆赴晚宴去了。
  
   有趣的是,希特勒说得一点儿都没错,这一次,英国轰炸机还真露面了。据参加宴会的施密特博士说,当莫洛托夫刚刚举起酒杯,提议为“苏德友谊万岁”干杯时,柏林城内凌厉的空袭警报声就响了起来。然后,就可以听到隆隆的高射炮声。
   里宾特洛甫也顾不上什么友谊万岁啦,他侧耳倾听,在听到英机“嗡嗡”的发动机声后,他迅速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领着同样慌乱不堪的苏联外长就往外跑。此时,整个柏林大街上已是乱成一团,人们都在四散逃命,德国人和俄国人纷纷逃进了外交部的地下防空洞里……
  
  
   好了,写到这里,先暂停一下……因为,我们得先看看英国人的说法。丘吉尔后来曾得意洋洋地写道:“事先我们就听说了莫洛托夫要访问柏林,尽管我们没被邀请,但也不能置身事外啊!所以,我就派空军去啦!”
   虽然,丘吉尔没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但他的想法却也不难猜测——那是因为他担心德国与俄国走得太近,共同商量起来对付英国。因此,他派出空军给双方提个醒——千万别瞧不起咱,咱们大英帝国并未被打败!
  
   没错,就事实而言,丘吉尔此举确实取得了效果,不过是相反的效果。
   当时,里宾特洛甫并没有躲进俄国外交部的地下防空洞。而是跑到了威廉大街拐角处,他自己的私人防空洞里。莫洛托夫跟在后面。防空洞里就他们两人……
  
  
   一般说来,两位外交部长呆在同一防空洞里,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但是,一直到很久之后,这两人的谈话记录才正式浮出水面。
  
   那是在1942年8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最高潮之际,丘吉尔在访问莫斯科途中,从斯大林口中获得了关于这次会谈的简短说明。
   丘吉尔后来回忆道:在苏联人为他准备的一场宴会上,喝得醉眼朦胧的斯大林把他单独拉到一旁。斯大林说:“不久以前,大家都埋怨莫洛托夫过分亲德”。顿了顿,斯大林接着说:“现在每个人又说他过分亲英。但是,我们从来就没相信过德国人!”丘吉尔很惊讶,他不知道斯大林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于是也不吭声,默默听他说下去。
  
   斯大林问:“当莫洛托夫于1940年11月前往柏林时,你们有所耳闻,所以派飞机去空袭了?”丘吉尔点了点头。“警报响起的时候,里宾特洛甫带路,走下了许多层阶梯,到了一间装饰豪华的防空室。进去后,他把门关起来对莫洛托夫说,现在,就只剩我们两个人了,我们为何不划分一下英国的遗产呢?里宾特洛甫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份协定草案,这个草案实际上是想把三国条约变为四国条约,以俄国作为第四个成员国。该草案非常隐讳地指出,俄国将主动放弃巴尔干半岛及波罗的海利益,转身向印度洋寻求生存空间……莫洛托夫看完这份草案后问道,英国的意见呢?英国会答应吗?‘英国?’里宾特洛甫说:‘英帝国已经完蛋啦,它再也起不到大国的作用了。’莫洛托夫回答说,‘如果真完了的话,我们为什么躲到这个防空洞里来呢?是谁在这儿扔炸弹呢?’”
  
  
   据说,在听完这个故事后,丘吉尔痴痴地站在原地,答不上话来。因为他明白了斯大林为什么会突然说起这个故事。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会说这个故事呢?
   查阅多种资料之后,鄙人推出来一个结论(首先申明,这只是我一家之言)我认为,斯大林这是在有意讨好丘吉尔。
   据斯大林私人翻译说,1942年8月是斯大林最困难的时候。在南线,德军已经深入了斯大林格勒,高加索油田也面临危险。苏联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因此,斯大林强烈要求西方国家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但是,丘吉尔以还没有这种实力为由,拒绝了斯大林的建议。
  
   因此,斯大林讲出这个故事无疑是告诉丘吉尔,在1940年你们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苏联政府并没有落井下石,去夺取你们的印度。如今,在我们危险存亡之际,你们是否应该报答一下呢?
   但是,盟军确实没有实力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因此,丘吉尔也只能默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8 12: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04
  
  
  
  
  
  
  
   决断
  
   这场生动的“防空洞辩论”并没有结束。说来也好笑,实际上,里宾特洛甫与希特勒的政治目标并不一致。后来在纽伦堡审判中,里宾特洛甫曾对提审他的法官们大倒苦水,他说:“其实,从一开始我就不支持元首进攻俄国……”
  
   这是实话。如果说希特勒要求苏联南进,是想借英国之手除掉苏联。那么,里宾特洛甫就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与俄国结盟了。因为,里宾特洛甫是一位极端仇英份子,他巴不得看到这个帝国土崩瓦解,分崩离析。
  
   据记载,里宾特洛甫曾这样恳请过莫洛托夫,他说,“关键问题是,苏联是否愿意在消灭英国这一伟大事业中,同我们合作”。
   莫洛托夫没有正面回答,这位面无表情的苏联外长只会像复读机一般,反复重申苏联政府“对印度洋没有一点儿兴趣”,“我们只想确定在东欧及巴尔干利益”之内的老话。
  
   由于考虑到如何向斯大林同志交差,莫洛托夫也同样带着恳求的语气说,“如果里宾特洛甫先生能回答这些问题,我将不甚感激”。
   但是,里宾特洛甫什么也答不上来。他总不可能对莫洛托夫说,孩子别天真了,你再想着讨要东欧的话,元首明儿个就来爆你菊花。
  
  
   大家也许看过美国电影《教父》。在影片里,老教父维托·克里昂曾说过一句台词,他说,“永远不要让你的敌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这话,放在这场莫洛托夫柏林之行上尤为恰当。没错,论辩才,莫洛托夫是赢了,他妙语连珠,咄咄逼人。往往能把里宾特洛甫,甚至希特勒辩得哑口无言。但实际上,莫洛托夫却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因为他暴露了自己的意图。
  
   当11月14日,希特勒读到“防空洞辩论”书面汇报时,他被惊得瞠目结舌。希特勒承认,他原本打算让苏联签署“四国条约”,等彻底解决英国问题后,再回头来收拾俄国。但苏联人太顽固,野心太大,双方思想方面的鸿沟太深了……
   好吧,既然你们欲壑难填,那我只好用死亡来终结你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8 12: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05
  
  
  
  
  
  
  
  
  
   此时此刻,希特勒已不再犹豫。他甚至怀疑,苏联人如此不愿意南下印度,难道是与伦敦政府有某种秘密协定?
   此后不久,希特勒私下对纳粹党秘书马丁·鲍曼说的一番话就更露骨了。他说,“莫洛托夫来访使我相信,斯大林迟早会抛弃我们,投靠敌人。在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问题上,我绝不会在苏联的讹诈面前屈服”。另一方面,作为欧洲守卫者和保护者的第三帝国,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日耳曼友邦,白白牺牲在共产主义的祭坛上呢?希特勒最后得出结论,“不管怎么说,与俄国交战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在苏联重工业体系形成之前,将其击败!”
  
   从这一点来说,希特勒头脑清醒,看清了问题本质。的确,俄国实乃英国“潜在的盟友”。道理很简单,假如德国执意不肯在东欧问题上让步,斯大林必会恼羞成怒,用武力讨来。希特勒认清了这一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敌人要逐个逐个消灭”。至少,一定要在美国参战前,解决俄国问题。只要夺得了俄国的资源,就算美国参战也不怕了。
  
   肯定有人要跳起脚来骂了,希特勒进攻俄国是个昏招,希特勒是个傻子,楼主居然说希特勒攻俄是对的,完全是在满嘴跑火车。
   没错,希特勒的确是个傻子,假如希特勒仅仅是为了罗马利亚石油,及芬兰木材资源不肯放手东欧的话,其实他完全可以不这样做。因为,英国控制下的中东石油比罗马利亚石油多上许多许多。
   换句话说,这不仅仅是利益问题。而是原则问题。
  
   说不堪一点,希特勒完全可以放开东欧的利益,与斯大林狼狈为奸,结成真正的“四国联盟”。可是,他极不愿意看到东欧小伙伴被苏联蚕食。用他自己的话说,“决不会让这些友邦白白牺牲在共产主义的祭坛上。这种行径是无耻的;若这样做,我们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在战略上,这都是一着臭棋”。 直到很久之后,希特勒还做着这种白日梦,正如一个英国作家所形容那样,“象一个不愿承认自己害着单相思病的恋人那样,徒劳无益地抱着这种幻想”。当1941年12月7日,日本参战时,这种幻想仍然在脑际徘徊,希特勒忧伤的悲叹道:“多么奇怪啊,在日本帮助下,我们摧毁了白种人的远东阵地(新加坡,香港)——而英国却和那些猪猡布尔什维克联合起来毁灭欧洲!”
  
   无论如何,对希特勒来说,决心已下,就无后退余地。这应该是个最大的讽刺——他原拟消灭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并以此作为奉献给欧洲文明的厚礼。但是,最后反倒把他自己拖入了地狱。
   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他承认,自己从未后悔。
  
   11月下旬,希特勒向陆军总参谋部下令,正式启动攻俄计划。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11: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06
  
  
  
  
  
  
  
  21号元首密令
  
   攻俄计划在暗地里执行,但是表面文章,还要接着演下去。在为莫洛托夫送行时,希特勒拉着这位外交部长的双手,深情道:“我认为,斯大林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所以,我请你,莫洛托夫先生,向斯大林先生转达我的问候。当然,我更希望有机会能与斯大林先生见上一面……”
  
   希特勒表情迷人,演技逼真,整儿一个奥斯卡影帝——本来莫洛托夫还在为双方未达成协议而感到懊恼,可希特勒的举动却把他感动到不行。在返回莫斯科后,莫洛托夫便开始大谈他的柏林见闻,他加油添醋地渲染了一番希特勒对斯大林同志的崇敬之情。斯大林的德语翻译后来写道:“斯大林在听了希特勒夸赞后颇感自豪……”另一方面,在谈到德国侵苏可能性时,莫洛托夫更是拍着胸脯保证道,“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他说:“战争也许将来要爆发,但不是现在,也不是明天……”
   那到底是哪天呢?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莫洛托夫继续侃侃而谈,他认为,英国并未被打败。道理很简单,如果真被打败了,英国轰炸机怎么会飞到柏林上空来扔炸弹呢?希特勒完全是在吹牛。据说,莫洛托夫还当着斯大林的面,把里宾特洛甫嘲弄了一番,并惹得这位苏联最高统帅哈哈大笑——莫洛托夫学起了里宾特洛甫躲防空洞的狼狈模样。
  
   结合莫洛托夫讲出来的各种细节,斯大林做出了判断。他认为,苏德关系似乎“并不十分紧张”。虽然希特勒先生有些小气,有点儿赖皮……但既然英国并未被打败,按照这个逻辑,苏联的谈判地位;或者说谈判筹码,仍比德国强得多。
   因为,德国战略物资的储备量很低,甚至储备的锡和钢在1939年就已经消耗殆尽。同时,德国生产不出炼钢用的钨、铬和镍。一旦苏联中止供应,你们德国人拿什么与英国抗衡呢?斯大林相信,德国最终将被迫向他让步。换句话说,等到那位糊涂且小气的希特勒先生认清形势之后,肯定会倒过头来求他。
  
  
   几乎就在斯大林同志想入非非同时,德国攻俄计划却已经被提上了日程。11月28日至12月3日,德国陆军统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主要是在保卢斯将军指导下的棋盘操演,包括对俄国的模拟进攻。
   12月5日,三个集团军群的参谋总长会见了希特勒、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到这时,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议,采用拿破仑攻俄模式,即:集兵一路,直取莫斯科城。勃劳希契认为,进攻莫斯科将吸引敌主要兵力,迫使其与之决战。同时,这也是陆军统帅部一贯老传统—— “一战定胜负”。
  
   可是,希特勒对此充耳不闻,他甚至嘲笑勃劳希契是一个“脑子石化的腐朽者”。 希特勒说:“莫斯科并不重要,他的兴趣在于布尔什维主义的滋生地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这两个巢穴一旦被捣毁,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死亡了”。
   勃劳希契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站出来反驳道:“这是政治家的目标,我们军事家只考虑如何消灭苏军主力!”同时,他对德国空军是否有力量两线作战,表示怀疑。
  
   不料,希特勒却冷嘲热讽地告诉他,如果对苏作战打得不长,德国空军便能够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换言之,这要取决你们陆军表现如何了。
   希特勒这种尖酸刻薄地态度让陆军将领们感到愤恨。总而言之,希特勒的战略是,兵分数路,包围并消灭边境上的苏军主力之后,才能继续向纵深挺进,但莫斯科不是主要目标。最后,希特勒命令必须重新拟定计划——按他所强调的那样拟定。
  
   这位“前下士”是如此固执,勃劳希契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12月18日,在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主持下,这个修改后的进攻计划呈给了希特勒。大家都知道了,这个计划就是后来的“巴巴罗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11: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07
  
  
  
  
  
  
  
  圣战?
  
   在意大利语中,“巴巴罗萨”意为红胡子。这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大帝的绰号。仔细想想,“巴巴罗萨”这个代号其实很不吉利。因为这位德国皇帝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因不幸意外落马,掉入河中活活淹死了。
   虽然这位哥们死得窝囊,但也阻挡不了希特勒成为他的疯狂粉丝。现在,希特勒准备效法这位皇帝,进行他自己的十字军东征;消灭他眼中的异教徒——布尔什维克苏联。
  
   因此从一开始,这个代号便给这场战争涂上了一层“圣战”色彩。在许多德国人写的回忆录中,那些参加过东线战役的党卫军老兵仍这样称呼它。他们文章开篇一般是这样的:“在与布尔什维克主义圣战中……”.
   嗯,不和谐,很不和谐。
  
   同时,希特勒这位老教唆犯也在鼓吹这种思想。在一次对高级军官的训话中,希特勒这样说道:“我们必须忘掉士兵之间的怜悯之心,一个共产党员在战前战后都不可能成为朋友。这是一场灭绝战争!”(1941年3月30日)
   “这绝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而是一场意识形态间的生死对决……作为人民‘压迫者’的犹太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一定要被彻底消灭掉!”(“巴巴罗萨”行动准则,1941年3月3日)
  
   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希特勒发布那条臭名昭著的《政治委员命名》就不足为奇了。这个命令指示:“一旦抓获苏联军队中的政治委员,便可不经审判,直接枪杀”。甚至,这种做法可以不用军官插手,每一个德国士兵都可以这样做。
  
   政委……这个……好像是我们最不陌生的职业。顺溜中喊得最亲切的台词。当时,苏联营级以上各级军官中,都有一名政委。他们是一批忠诚可靠的共产党员,在军队中,他们的级别和职权与军官相同,对所属官兵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战斗力负责。这样的政治军官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否定指挥官的命令(与中国差不多)。
   一般来说,政委在指挥艺术上比不过真正的军官,如协调不好,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譬如,一位军官因战术部署要求部队稍稍后撤—— 一般都是撤到易守难攻的阵地上去。可政委就会出来干涉,认为这是畏敌,不允许后撤。在战争初期,许多苏军就是这样不明不白的被德军包围了。
  
   不过,政委的积极作用在于,可以鼓励士兵的抵抗决心。因为他们明白,被德国人抓住是死,当逃兵也是死,因此异常顽强。当时,苏联老百姓文盲很多,说不好听一点,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冯·梅林津将军在他回忆录中大惑不解地写道:“俄军部队不怕流血牺牲一次又一次地击退德军的冲击,但是遇到对方一个小小的突击群,却突然逃窜。有时,俄军步兵部队刚听到枪响就慌了神,但第二天同是这个部队又勇猛顽强地投入了战斗”。
  
   冯·梅林津将军把这种现象归纳于苏联人生性反复无常。但他不知道,在这些部队背后,是政委在起作用。只要经过“思想爱国再教育”,同一支部队,在第二天就可以爆发出惊人战斗力。
  
   而在希特勒看来,苏联政委,或者说是苏联共产党,“是在传播与国家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思想”,因此必须消灭掉。换句话说,一个接受了共产党教育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纳粹党的朋友呢?
   东线战场之所以如此残酷,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6: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