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30 10: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六章 长平之战(上)-3
关于长平之战的经过,史书对后半段记载较详,而对前半段记载十分简略。甚至对长平之战开始的时间,也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始于公元前262年,即赵受上党的这一年;有人认为是公元前261年,也有认为是公元前260年。
出现这么多种说法,主要是因为史料记载含糊不清且有矛盾之处。
有意思的是,《史记》在不同的章节中,对长平之战的发起时间有三种不同的纪录。不过笔者认为公元前262年是长平之战的起始,因为《吕氏春秋》一书中写道:“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明确指出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正是从公元前262年至260年。
吕不韦就是长平之战的时代见证人,这个纪载是最为可靠的。
笔者结合各种史料,尝试还原长平之战各阶段的战事。
第一阶段:相持阶段
无论从军队的战斗力或统帅的指挥水平来看,秦国均占有优势。
在所有国家中,秦军的攻击力是最强大的,武安君白起是整个战国时代最擅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在鲸吞巴蜀、蚕食韩、魏之后,秦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资源,足以支撑国家庞大军事机器的运转。秦国士兵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经验丰富,军事后勤能力相当强。
再来看看赵国的情况。自从赵武灵王死后,赵国的军事改革中断,胡服骑射未能进一步推广,这极大限制了赵国军事力量的提升。在赵惠文王掌权的三十年间,尽管赵国曾多次出兵攻打齐国与魏国,但是所取得的战果,不能与秦国相提并论。
赵国前线总司令廉颇将军到任后,立即下令以长平为中枢,修筑漫长的壁垒防御线。我们从廉颇以往的指挥经验来看,他是一位攻击型的将领,自己也曾吹嘘有“攻城野战之功”,他的强项是打硬仗,打野战、主动进攻敌人。可是在长平前线,他却一反常态,埋头修防御线,根本就不打算与秦军硬碰硬。
以他那牛脾气与火爆的性格,竟然能够如此守得住寂寞吗?
我必须非常佩服地说,廉颇确实是非凡的将领,因为他能用理想的思维克制自己的冲动。我相信他从蔺相如身上学习了许多东西,其中一点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欲望。说实话,廉大将军何尝不想横戈马上,酣畅淋漓地与白起干上一场,可是作为一名统帅,他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岂可率性而为呢?面对天下至强的秦军,不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侥幸之上,而是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秦军纵横天下,野战能力天下无双,赵国兵团若与秦军在野战中较量,胜算不大。廉颇深知要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关键在于顶住秦军的三板斧,坚壁清野的战术,以防御代替进攻,只要能守住长平防线,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最终会令秦军无功而返。
廉颇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拖垮秦军。他的持久战的战略似拙实巧,因为秦军在上党地区作战,补给运输线十分长,利于速战,不利于持久。任凭秦军如何叫骂,廉颇始终坚壁清野,不肯出战,只是据险控扼,凭借坚强的防线阻挡秦军。
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开始攻打长平。
白起想与廉颇一决死战,但他的希望落空了。廉颇对秦军的叫阵根本不理不睬,坚壁清野,只守不攻。自白起出道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是在长平之外,他却第一次束手无策了。尽管锋芒正锐的秦国兵团凭恃着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在局部的攻击战中取得若干次小胜利,但对大局无补,根本无法重创赵军主力。
很快,这场战役变得十分沉闷。秦军像一头猛虎,张牙舞爪,而赵军形同刺猬,我龟缩起来,不跟你斗,你上来我就扎你一下。结果,这头猛虎在刺猬身旁来来回回做出扑袭的样子,可却是徒然。
只要廉颇能坚守三五年,秦军再厉害,恐怕也吃不消。更要命的是,廉颇这种战术,几乎令白起的智谋无用武之地。白起最擅长在运动战中捕捉战机,可是人家廉颇不玩野战,只玩阵地战。看来在长平战场,白起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秦昭王索性把白起撤走,军队交给王龁指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