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云雾飞舞

[转帖] 《大宗师》(宜昌鬼事终结篇)-困惑的来源是三本书-作者:蛇从革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7 15: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起事的时候,朱文正的父亲已经去世,于是他的母亲带着朱文正投靠朱元璋。
  朱文正也不负朱元璋的厚望,在和汉王陈友谅的战争里,坚守江都八十余天。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是朱文正的性格很骄傲,本以为朱元璋会给他封官加爵。没想到朱元璋并没有论功行赏,嘉奖与他,朱文正就有了外心,想投靠另一个武装势力张士诚。结果被朱元璋识破,被抓到了南京,万幸马皇后仁慈,朱元璋暂且放过了朱文正。可是马皇后死后,心胸狭隘的朱元璋想起了朱文正的背叛,秘密处死了朱文正。但是为了嘉奖朱文正生前的功劳,封了朱文正嫡子朱守谦做了靖江王。
  可是朱文正不止只有一个儿子,他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朱守嵛。朱元璋的手段厉害,封了朱守谦为王之前,就要杀掉朱文正所有的庶子。
  庶子朱守嵛得到消息,在家人的安排下逃了出来,在民间躲避。因为要躲避朝廷的追杀,于是换了姓名,改姓为“黄”,“黄”和“皇”两字读音相通,并且黄为五行正中,自古代表帝王颜色。这也是暗指自己的血统高贵。并且把守嵛的名字也给改了,改为铁俞。
  黄铁俞天资聪慧,自幼读书,为了避难,逃到江西,做了龙虎山的道士。没想到龙虎山里有当年张道陵的遗迹真传,黄铁俞偶然得到了张道陵的天师符,法术高强。
  黄铁俞游历到了北平,和当时的燕王幕僚道衍和尚相遇,两人惺惺相惜,于是黄铁俞投靠了道衍,成为道衍青冥卫旗下的白虎番统领。
  黄铁俞和钟秉钧就是在青冥卫的时候结识,两人关系密切,歃血结拜,成了异性兄弟。是青冥卫里两个十分出众的统领。

  这就是为什么钟义方要对黄松柏说了这么一句话的缘由。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7 15: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序商宫羽

  燕王反了。
  他终于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他为了筹备这场战争,装疯卖傻,填堵海眼,拉拢蒙古朵颜三卫,为的就是争取时间,等到这一天。
  道衍替他用尽了各种掩人耳目的办法,终于凑齐了军马,打造了兵器。而且道衍把北平的风水转了一个方向。
  北平是元大都,徐达常遇春北上,赶走元顺帝之后,徐达拿出了刘基交给他的八臂哪吒的修城图,奠定了北平的风。刘基的八臂哪吒布置,脚踩风火轮向北,长枪刺向北方,红绫在南。这是为了保护明朝基业,针对蒙古进攻的守势风水。
  但是道衍拿到了八臂哪吒的修城图,在填堵海眼之后,组建了青冥卫。而青冥卫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底下挖掘隧道,引导河水。并且重新修建道路。
  硬生生的把八臂哪吒的方位转换,变成了红绫在北,风火轮朝南,长枪向南。于是八臂哪吒的守城风水,变成了向南的攻杀风水。压制住了南京的龙盘虎踞风水。

  这个过程,钟秉钧和黄铁俞功不可没。

  现在燕王军马齐整,风水也占尽了上风。不造反,就再也没有机会。

  燕军从北而南,向南方进攻,遇到了南军的将军耿炳文,有李景隆,有盛庸,平安等。双方打了无数场硬仗。
  每次燕军即将被打败的时候,青冥卫就呼风唤雨,或者是黄沙卷席战场,让朱棣转败为胜。
  终于让燕王朱棣打到了南京。之所以走到这一步,道衍率领的青冥卫功不可没,他们赢得了南北两军之间的冥战,并且一直占据上风。
  这是因为,刘基死后,全国所有本领高强的术士,都被道衍收拢,而且南京已经没有能够和道衍相提并论的大宗师。所以表面上靖难之役艰难无比,但是阴暗中的冥战,一直是燕军牢牢掌控着局势。
  道衍的目的完成了,他终于不负师父席应真的所托,颠覆了刘基所有的布置。诡道终于报了大仇。
  但是事情还没有完,青冥卫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燕王带军进入京城,看见皇宫已经升起了熊熊大火。探子来报,这是建文皇帝自知大势已去,烧了皇宫自焚。
  朱家子孙从小在兵戈戎马中出生成长,都有血性,朱允炆不肯投降,也是在清理之中。
  朱棣见建文帝朱允炆自焚,于是放心的登堂入殿,传承大宝。是为明朝第三个皇帝,年号“永乐”,谥“明成祖”。开启了明朝最强盛的时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7 15: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诡道门人道衍赢了,他的师父败在刘基手下,但是刘基也败在了他的手中。让道衍一直内心缺憾的是,他没有和刘基亲自交手。燕王军队的冥战从一开始就牢牢掌控了局势。建文帝的黄子澄,在战争的前期,组织收罗过一些民间的术士,也拜访了南方的几个道观。可是黄子澄行动完了,杰出的术士,都已经被道衍提前召到了北方。黄子澄只收罗几个零星术士,召集了南京孝陵卫,勉强组成了一个术士军队。
  可是在道衍的青冥卫有金忠,有袁珙,有胡濙,有马三宝,有黄铁俞,有钟秉钧,有张三丰等等杰出的术士,并且北方的茅山,全真,王屋等道教门派,都被道衍提前拜访,置身于世外。
  而黄子澄本属于儒家,不是术士宗师,孝陵卫并不甘心受他指挥调动。冥战一开端,马三宝率领金忠袁珙,黄铁俞,钟秉钧等人同心同德,势如破竹,让黄子澄部下的孝陵卫和零星道士无法应接。

  但是道衍回想靖难之役的细节,还是后怕不已,汗流浃背。如果真的刘基在世,天下知名的术士,都会被刘基召于麾下。道衍和刘基交手,胜负之算,只是渺茫。

  现在道衍要做的是另外一件事情,他为了让燕王会师南下,改变了八臂哪吒的风水方位,来压制南京的龙盘虎踞。现在燕王已经得国,当年刘基布置的八臂哪吒的风水布局,他要给扭转回去。
  当年刘基为了镇守明朝北疆,画了一个建城图,让徐达着手修建。
  方位是:哪吒头顶安定门,乾坤圈举在德胜门,脚踏风火轮分别是宣武门和崇文门,混天红绫从朝阳门到阜成门,金砖提在正阳门,阴阳宝剑分列西直门和东直门。这个方位,攻势在北方,守住南方,为的就是抵抗北元的蒙古人。
  而道衍在北新桥海眼赶水,压制孽龙之后,把八臂哪吒的方位倒转,让哪吒的头顶正阳门,乾坤圈举在宣武门,脚踏风火轮在安定门和德胜门,浑天红绫挪动到东直门到西直门,阴阳宝剑分属朝阳门和阜成门。金砖放到崇文门。
  这个布置就是把北平的风水倒转,攻势朝向了南京。
  现在道衍知道,明朝的心腹大患仍然是北方,于是着手把八臂哪吒倒转过来。恢复到刘基的初衷。
  道衍向燕王禀告了自己的意图,于是着手准备开启北新桥海眼,放出孽龙,再着急工匠,把八臂哪吒的风水调转。
  可是燕王的回答是,八臂哪吒风水的事情,暂且放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置,并且要道衍立即动身到南京。

  道衍扭转北平八臂哪吒的机会,就此错过,终其一生,再也没有时机和能力,将八臂哪吒的风水对准北方。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明末大乱,建州女真兴起,铁骑从北而南,一举入侵中原,也就是应了这个风水的缺憾。(这是题外话,本文不表。)

  道衍受了燕王的御旨,火速赶往南京,当他见到了登极的永乐大帝,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朱棣,马上把青冥卫和孝陵卫的术士收编统一,然后去北平扭转风水。否则海眼无法再打开,就无法跟着海眼的轴心,转动八臂哪吒的布局。
  但是朱棣立即否定了道衍的提议,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
  其时皇宫本已被建文帝焚烧,化为灰烬,朱棣在数月内重新修葺一新,但是宫内的残垣断壁,断墙废墟仍然随处可见。朱棣支开旁人,只带着马三宝和道衍,悄悄在宫中行走。道衍是术士宗师,马三宝武艺高强,两个人,巫术武功分别都是当世无双,朱棣有这两人贴身保护,比千军万马之中都来得安全妥当。
  道衍和马三宝跟随朱棣,来到了太平门内的一个偏僻小屋前。太平门距离皇宫大殿尚远,没有被大火卷入。这个小屋平日里也引不起外人的关注。
  但是道衍看到了这个小屋后,不仅脱口而出:“我以为我胜了刘基,可是没想到他还是留了这一个后手。看来我真的不如他。”
  马三宝被道衍的一席话说的不明所以,但是朱棣却知道道衍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
  道衍推开这个小屋的房门,道衍看了看之后,对着朱棣说:“这是鬼门,就是刘基当年布置的后手,当年我师父席应真对他说了谶语,诡道传人一定要破了他的风水布置,所以他就故意修建了这个供后世皇帝逃生的途径,因为这个门不在奇门‘休、生、伤、杜、景、惊、 死、开’八门之列,故叫做鬼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8 14: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完之后,道衍不停叹息,果然朱棣在这个鬼门小屋的地面下,摸索出了一个嵌在青砖内的铜环,如果不是事先得知,这个铜环和青砖的颜色一致,根本无法找到。
  马三宝用手拉起铜环,果然青砖之下一个洞口显露出来。马三宝点着了随身的火折,摸索着爬到洞内,道衍和朱棣也随即跃下。这里是一个地下的石屋,石屋的北面,一个黑洞洞的通道,伸入地下。三人不再交谈,马三宝手持火折,在前方探路,三人顺着石阶一步步走向地底深处,走过一段之后,通道又不再斜斜向下,而是渐渐上升,这个通道甚长,马三宝的火折都熄灭了七个,终于走到尽头,可是通道被一股小水潭给隔绝。马三宝放下火折,跳入水潭,片刻后,又从水潭里钻出来。
  马三宝告诉朱棣和道衍:“水潭是一个水道,长十丈,之外是一个石室。”
  朱棣听了,就要下水。马三宝犹豫,“殿下龙体,怕在水下有什么不测。”
  朱棣笑了,“我带领军队靖难,那一场仗不是身先士卒,千军万马都过来了,还怕这一股水潭。”
  道衍倒是没有阻拦,因为他知道马三宝的水性厉害,在水下一定能保得朱棣的安全。于是三人下水,从水道游过,果然到了一个石室。但是这个石室四周封闭,没有一窗一门。不过这难不倒道衍,看了一会,让马三宝推动左侧的墙壁,果然墙壁缓缓打开,又一个石室出现在三人面前。这个石室却有亮光,三人向上望去,原来这是一个石井的底部。石井的边缘有供攀登的锁链。
  朱棣焦急,手脚并用,迅速攀爬,马三宝背着道衍,也爬了上去。爬到井上,见了天日,这才看到已经到了南京城外的江边。
  江边一个渔村,住着几户人家。
  可是靠近水井最近的人户门户紧闭,道衍敲了很久的门,都无人应答。看来已经无人居住。
  朱棣并不死心,走到另一家渔户的家中,道衍替朱棣敲门询问。果然这家渔民有人。
  道衍询问石井的事情,渔民说这个石井,古已有之,村民一直在这里取水饮用。可是在洪武二年,这个石井突然干涸。村民本就住在江边,只好到江中取水生活。石井就此废弃。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8 14: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翌年,一个道士搬到这里,在石井旁搭建房屋,每日里就是修行功课,不打渔也不误农。村民问起,他就说自己是紫金山神乐观的主持王昇,看到这里江水浩荡,是个修行绝佳之处。王昇在江边一直泊着一条小舟,却从不驾船入江。王昇隔上几月,就让掏钱让村中的水木匠修缮小舟。到了几个月前,燕王打倒了京城,皇宫大火。第二日,王昇就此消失,停泊在江边的小舟也不见踪迹。看来是王昇已经驾船去了。那个石井旁的人户,就是王昇的房屋,现在已经人去楼空。

  道衍掏了细碎银两,赏了这个村民,嘱咐村民不要向外人提起王昇离开的事情。村民离开后,马三宝撞开王昇的房门,朱棣带着道衍进去,看见房屋里,只有一桌一床,还有一个打坐的蒲团。
  三人黯然。君臣无话,默默从城外走回皇宫。
  第二日,道衍再次到渔村打探线索的时候,整个渔村已经化为灰烬。一个渔民都看不见。道衍知道是朱棣下令所为,也只能感叹一番。
  随即道衍被朱棣再次召见,才对道衍道出了实情,朱棣做了皇帝之后,一个消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逃了,从宫中的太平门里的那个鬼门离开,现在逃到某个地方,准备收拢南京残部,一呼百应,卷土从来。
  至于烧毁宫殿,自焚殉国之类,都是朱允炆掩人耳目的伎俩而已。



  现在道衍知道,朱棣要交给他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了。
  但是道衍仍然没有放弃进柬,在朱棣交给那个任务之前,提出了要把北平的八臂哪吒的风水调转。
  可是朱棣给了他一个完全没有想到的回答:
  “迁都。”

  原来朱棣早就有了打算。君臣二人,开始商量,该如何寻找建文帝。根据朱棣掌握的线索——他已经接管了前朝的锦衣卫,建文帝现在有两个可能的去处。一个是云南,云南的西平侯沐晟在建文帝登基之前,与朱允炆私交甚好,往来频繁。朱允炆最有可能投靠。
  还有一个可能,听说朱允炆驾船东去入海,已经到了南洋,欲效仿当年南宋皇室,吞并海上,一旦时机成熟就从岭南登陆,举兵反攻。

  道衍向朱棣建言,朱允炆已经大势已去,已经不可能死灰复燃。大可不必担忧。但是朱棣当上皇帝,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如果朱允炆不知下落,很有可能某日卷土从来。
  道衍看着朱棣,心里明白,朱棣是铁了心要找到朱允炆,否则他这辈子都不会安心。

  朱棣和以往一样,不动神色,他在等着道衍。
  道衍沉默很久,终于说:“臣已老了,不能舟车劳顿。而且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已经说过了,朕要迁都北平,”朱棣打断道衍,“八臂哪吒一事,不必再提。我大明的帝王镇守,还有什么风水不能安定。”
  “臣不是说这件事情,”道衍说,“殿下忘记了明太祖的出身了吗?”
  朱棣顿时呆住,脸色阴郁,慢慢的说:“弥勒教,白莲教,红巾军。。。。。。”
  “天下大乱,都是民间教派信众被教宗头领鼓动,”道衍说,“如今白莲教,道教,景教,拜火教,回教都势力庞大,需要一个国教将这些教派全部压制下去。”
  “你有什么打算?”
  道衍入定,不再回答。就如同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一样。朱棣知道道衍在心中暗自谋划。
  终于道衍睁开眼睛,“青冥卫分兵四路。马三宝带领一路,从海上寻找朱允炆,此为其一;胡濙奔赴云南寻找朱允炆,此为其二;张三丰脱离全真,光大武当,统一道教,压制天下各宗教派,此为其三;金忠袁珙统领孝陵卫,镇守太祖陵墓风水,此为其四。青冥卫四个头领,全部由臣来调度指挥,安定殿下基业。殿下安心做一个创业明君即可。”

  朱棣点头,认可了道衍的谋划。但是这一切并非道衍所望。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打算回到庆寿寺,安心做一个僧人,没想到自己已经无法再功成身退,还要继续给朱棣寻找朱允炆,并且剪除宗教势力。


  胡濙于永乐元年去往云南,在云南西平侯沐晟王府暗中刺探半年,每天都在侯府四周暗中盘查, 并且每晚偷偷潜入侯府,半年时间里,并没有在王府中朱允炆踪迹,于是在一个早上,穿着青冥卫的飞鱼牡丹官服,拿出朱棣亲自书写的公文,现身向西平侯沐晟告知来意,沐晟大惊,在侯府中跪拜,表达归顺当今圣上,绝不敢私自收容朱允炆。胡濙只能嘱咐西平侯沐晟如果打探到朱允炆消息,一定要拿到朱允炆,并且不可声张,暗中送到南京。西平侯沐晟当然毫不犹豫的答应。
  胡濙打道回南京,向朱棣覆命。朱棣不满,责罚胡濙,让胡濙再次前往西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8 14: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乐二年,胡濙再赴云南,在西平侯沐晟处仍旧没有得到朱允炆的消息,于是从贵州一路暗访,终于在贵州思州府一个叫缠溪的地方,听人说过有一个叫让銮的僧人隐居在这里。胡濙遍访西南,找的就是和尚,现在听到这个和尚叫做让銮,正好对应朱允炆被朱棣颠覆,让出了金銮殿的意思。于是立即偷偷潜入缠溪,没想到缠溪是一个黑苗部族范围。胡濙进入到黑苗山寨,还没有打听到一丝让銮的消息,就被黑苗的一个巫师给下了蛊。
  当时胡濙只是向一个黑苗的中年汉子讨一碗水喝,喝的时候,顺便打听让銮的下落。没想到刚刚问起,黑苗的中年汉子,就拂袖而去。
  胡濙看到自己手中的水碗里,无数红色的细丝般的虫子在水中游动。胡濙已经在西南游历很久,知道西南苗家放蛊的厉害,立即知道不好,马上呕吐刚才喝下的水,可是呕吐出来的水中,已经有了无数丝虫。胡濙明白不可能求这个汉子解蛊,于是立即赶回京城。在路上前七日,毫无症状,就在胡濙以为平安无事的时候,第七日里,胡濙的浑身每个毛孔,都剧痒无比,皮肤溃烂。
  这时候胡濙已经走到了江西境内,于是转走水路,希望尽快回京。在船上,胡濙的蛊毒发作,无数丝虫,从胡濙的毛孔里冒出来,胡濙用手去拉,能拉出一尺来长的红色丝虫。到了九江,胡濙的鼻孔眼睛耳朵,都冒出了丝虫。这些丝虫还顺着胡濙的血管在身体里到处游走,厉害的时候,胡濙看见丝虫在自己胳膊上的血管里慢慢移动,顿时毛骨悚然。
  胡濙拼尽全力坚持,到了京城,立即拜见国师道衍。
  道衍看了胡濙的病症,立即惊呼:“这是黑苗的赤线蛊,你行事缜密,怎么会中了这个厉害的手段?”
  胡濙于是把缠溪打听让銮的事情说了,道衍立即询问,他当时喝水,喝了几口。胡濙回答喝了两口。第三口的时候,黑苗汉子就拂袖走了。
  道衍立即问胡濙喝水的水碗是什么样子。
  胡濙告诉道衍,是一个黄色的粗糙陶碗。
  道衍又问陶碗上画着什么花纹。
  胡濙是一个心思细腻,记心超常的人,不然道衍也不会推荐他在西南寻访朱允炆。胡濙闭目想了一会,回答道衍说,那个陶碗上画着一个飞鸟的花纹。
  道衍追问,是什么鸟。
  胡濙再次回想,终于想起来是一个斑鸠。
  道衍这才松了一口气,立即告诉胡濙,幸好他只喝了两口水,如果喝了第三口,大罗金仙也救不得他的性命。
  于是道衍立即,叫人捉来两只斑鸠,将斑鸠的头拧下来,让胡濙生吞下去。胡濙吞了斑鸠头片刻,腹中疼痛。疼到了一时一刻的时候,道衍给胡濙吞服黄酒。胡濙张口就吐。吐出两个斑鸠头,斑鸠的头上缠满了红色的丝虫。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4 收起 理由
云雾飞舞 + 2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09: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9 12: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胡濙的身体表面仍然又无数丝虫冒出,皮肤大片大片的溃烂剥落。特别是关节处,已经露出肌肉和骨骼,而且骨骼上已经缠绕无数丝虫。

  胡濙连续吞了三天斑鸠头,吐了三天,每次吐出来的斑鸠头都缠满了丝虫,如同线团一般。到了第四日,道衍告诉胡濙,他腹中的丝虫已经都被斑鸠头给带出来,现在要用另外法子,把胡濙身体四肢和皮肤下的丝虫祛除出来。

  这个法子相对较简单,就是让胡濙先和一大碗羊血,羊血有解毒功效。然后让胡濙吞服两厘砒霜。砒霜的毒性,在胡濙的血管里发散,将血管里的丝虫纷纷毒死,胡濙第二日吞服砒霜的剂量加大到四厘,皮肤下的丝虫也被毒死。如此第三日,吞服到七厘,胡濙血管和身体里的丝虫全部被毒死。然后道衍找来三个中医,将死在胡濙皮肤穴道和毛孔里的丝虫尸体,慢慢用银针挑出来。

  胡濙的一条性命,这才被捡回。但是道衍告诉胡濙,他的赤线蛊,并未驱尽,因为他中蛊后多日才回到南京救治,丝虫已经入脑。入脑的丝虫一时不得发作。必当蛰伏五年,五年后,丝虫醒转,就会吞噬脑髓,倒是就无法可医。胡濙这才询问,自己是是否只有五年的性命。
  道衍说,这也不尽然。黑苗放蛊,虽然手段恶毒,但是黑苗也有对头,他们的蛊毒,白苗也有人能解。
  五年之内,在去想办法找到白苗解蛊。
  胡濙中了蛊毒,在南京休养七个月,才动身赶往西南,一方面继续寻访让銮的下落,一方面去找白苗,解除自己的赤线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9 13: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乐三年,马三宝被赐姓郑,名和。大明皇族朱家属火,家族拜祝融。祝融姓郑。所以大明国姓有两个,朱姓和郑姓。
  所以郑和被赐姓,是当时无上的荣耀。这也因为郑和本就是朱棣贴身的近侍多年有关。另一方面他也是代表了明朝的皇室。
  于是朱棣在准备三年,大造船只后,郑和终于得到了道衍的承诺,带领宝船,驰骋海洋,虽然的他任务是寻找朱允炆,但是通过海洋,去往家族的回教的圣地麦加,也是他平生所愿。

  郑和的本性是马,马姓的来源是回民的“穆罕穆德”转姓。郑和的祖先是阿拉伯人,也就是色目人,跟随元朝蒙古大军征战西域,获得军功,在元初跟着蒙古大军进攻南诏国,于是留在了云南。色目人在元朝民族地位排二等,高出北方的汉族和南宋子民。
  到了明初,郑和被明军阉割送往南京为奴,做了燕王贴身的近侍。
  当时之时,海上贸易已经发达,海洋由阿拉伯人统治。而郑和的祖先就是阿拉伯人,所以家族一直保留南洋海图,郑和也一直奉若珍宝。道衍推荐郑和下西洋,实在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靖难之役,道衍并未随着大军征战,而是坐守北平。于南军的冥战,都是道衍在幕后,指导青冥卫,而每一个计划步骤,都是道衍把消息传递给郑和。也就是说,郑和就是青冥卫的实际领导者,青冥卫一干术士,全部听从于郑和。
  每当战事紧张,而道衍的应策来不及到达燕军,都是郑和当机立断,做出决策,多次拯救朱棣于兵败之中。而且郑和的决断,往往和道衍随后传递到的命令,并无区别。
  朱棣夺了朱允炆的皇位,天下平定,道衍就有了收留马三宝为徒的打算。诡道的在席应真之上,已经几十代都是单传,从前的两房传承的规矩,已经名存实亡。这个情况,从隋末唐初就已经开始,当时诡道参与了道教两大流派——铲教和截教,的争端,刚好长房跟随了铲教,而幺房跟随了截教。
  当时诡道的司掌是幺房李密,不过最终也不能力挽狂澜,截教败给了铲教,截教的高深术士,在红水阵一战,全军覆没。这个道教之间的内部杀伐历史,后来在明朝被许仲琳写成了小说,把时间放到了西周伐殷的年代,并且极尽夸张以能事,叙述了很多道教从来没有使用过的大阵法。这个小说就是《封神演义》。
  李密虽然在铲教截教的冥战中,支持截教,剿杀了诡道长房。但是最终支持李唐的铲教布下了红水大阵,获得了冥战的胜利。
  从此,中国道教以铲教为宗,截教就再也不能死灰复燃。终大唐一朝,举国推崇道教,实际就是李唐对铲教的赏赐,只是在武则天时期,大兴佛教。道教才稍稍式微。武周之后,又重新崛起。
  而诡道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李密之后,诡道因为支持过截教,也被打压。所以,从唐,至五代十国,到北宋,诡道渐渐没有了动静,悄无声息,只是在民间暗自流传,因为李密当年和长房的相互残杀,让诡道传人记忆深刻,诡道每代只传一个弟子,避免两房相互残杀的诅咒。又加上诡道的门人本领低微,所以诡道已经沦落到民间普通占卜巫师的境地。到了北宋,诡道的流传更加艰难。于是诡道恢复古老的规矩,收了长幼两房弟子。可是诡道的诅咒仍旧不能解除,长幼两房相互交恶,自相残杀。只留下一个年幼的传人,眼见诡道就要断代。
  当时斩鬼宗师黄裳,不知道因为什么缘由,破除诡道成见,做了诡道的挂名。并且把自己百鬼修炼的螟蛉交给了诡道,作为镇教之宝。诡道才又勉强流传。可是黄裳挂名之后,诡道的传人仍旧资质平平,由南宋到元朝,默默无闻。
  直到元朝后期,诡道终于出了一个高手,那就是席应真。席应真的本领强过诡道之前数代祖师,已经和当时最有名望的道教宗师刘基不相上下。于是有了振兴诡道的心思。
  后来的情况也知道,席应真投靠陈友谅,刘基投靠朱元璋。席应真一败涂地,不过他收了几百年不世出的人杰姚广孝为传人,也就是道衍,道衍归附燕王朱棣,才报了师门仇恨,诡道的兴盛,莫过于此。
  现在道衍位极人臣,看到郑和也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就要把郑和收纳为徒弟,传承诡道。
  可是这个提议,被郑和给拒绝了。
  道衍不解,郑和才告诉道衍,自己是伊斯兰开宗大圣默罕默德的三十七世孙,终生不能背弃伊斯兰教。
  道衍也就不能强求,只能另行寻找传人,可惜再也找不到如郑和一般的人物,道衍之后,诡道再次重回民间小门派的地位。这也是道衍无法可想的事情。(直到几百年后,古赤萧横空出世,让诡道威震天下,那是后话,在冥战部细细讲述。)

  郑和拒绝了国师道衍光大诡道的提议,道衍也并没有为难郑和,仍旧履行当年的承诺,碰巧有朱允炆出逃海外的流言,于是道衍在朱棣的授意下,建造宝船,让郑和下西洋,探海路,回祖先的发源地麦加朝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9 13: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乐三年,一切准备充足,郑和率领宝船船队,从海边港口出发,经福建到占城(今越南)、爪哇(今印尼)、锡兰(今斯里兰卡),到了古里(今印度东海岸)。由于航海图并不详尽,郑和无法再向西行。只好班师回朝,回到南京。
  与陆路寻找的胡濙一样,郑和也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大为不悦,郑和请缨,永乐五年再下西洋。和胡濙的第二次奔赴云南同样道理,郑和的二下西洋,仍然是无功而返。
  郑和回报朱棣和道衍,他在爪哇等地寻找汉人移民,遍访朱允炆的下落,也只是听到一些传闻。并且传闻说朱允炆知道朱棣派遣郑和到南洋,已经躲避到了更西的番外之地。那个番外之地,住的全部是肤如黑炭的夜叉修罗后代,不是中土的子民。那番外之地,距离中土几万里遥远。海图上并未标明。
  朱棣为了寻访朱允炆下落,调拨国库,再次兴建大船,让郑和三下西洋探出去往番外夜叉修罗的海路。
  于是郑和三下西洋。
  郑和出发的当日。胡濙也修养好了身体,第三次出发,动身到西南,一方面是为了完成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他的赤线蛊在脑内发作的日期临近,需要找到解救的办法。

  而由于胡濙几年来一直养病,身体孱弱,于是道衍安排其时已经是青冥卫大统领的黄铁俞跟随胡濙,一路照应。

  郑和与胡濙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暂且不提。
  道衍身为明朝国师,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布置。那就是扶持张三丰,一统道教,镇压民间教派。
  张三丰本是全真道人,本名张君实,当时的炼丹士,在湖北武当山结庐修炼。在靖难之役前夕,胡濙举荐张三丰,被道衍邀请到北平。
  张三丰本来已经是全真教派最有名望的道士,而道衍是当朝国师,诡道司掌。两人本来门派各异,但是一见之下,道衍和张三丰十分谈得来。
  张三丰当时就答应,着手帮助道衍组建青冥卫,并且运用自己在道教中全真、王屋、崂山的影响,让道教宗派置身事外。
  道衍得到了张三丰的支持,所以靖难之役里,道教正宗都没有投奔南京的正统朝廷。道衍的冥战胜利,张三丰实在是功不可没。
  但是张三丰之所以鼎力帮助道衍和朱棣。是因为,张三丰得到了道衍和朱棣的承诺,让他建立一个道教宗派,超出全真和王屋、茅山各个宗派。
  这个门派,就是武当。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9 0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