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24 23: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第二次直奉战争
南方的那场战争,历史上称之为“江浙战争”,原本是平淡无奇,但因为它引发了第二次直奉大战,所以需要在这里做个铺垫。
江浙战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江苏督军齐燮元(当时的督军改名为军务督办,其实是换汤不换药)与浙江督军卢永祥争夺上海地盘而引起,而其中的导火线却是因为福建方面的原因。
读者或许觉得奇怪,这江浙战争明明说的是江苏和浙江,怎么一下又转到福建去了?这事说来有点话长,且容笔者慢慢叙来。也许还有人记得,徐树铮当年编练西北边防军的时候,其基础是与奉军合作的五个补充旅,其中的王永泉的第1旅改后来便被编成第24混成旅,因为当时粤军在进攻福建,所以王永泉的第24混成旅被调往福建,以支援闽浙联军外对抗粤军。
民国风云,世事难料,转眼便换了人间。王永泉的部队调到福建后,因为粤军内部分化,去那里后并没有发挥什么大的作用,而此时段祺瑞的参战军和西北军在直皖战争中遭遇惨败,段祺瑞也由此下台,而徐树铮在躲藏了一段时间后,又偷偷的潜到福建找到王永泉,随即联合粤军许崇智部将背皖附直的福建督军李厚基赶走,并由王永泉做上了福建督办。
这次的“福建事变”是1922年下半年的时候,北京的直系政府在得知后,随即派出长江上游总司令孙传芳率军由江西攻入福建,王永泉的闽军战败后,臧致平和杨化昭的残部进入浙江依附卢永祥,卢永祥则趁机将这批部队扩编为4个师1个混成旅,这一举动令周围省份的直系军阀十分不安,他们随即以卢永祥非法招纳臧致平和杨化昭为借口,孙传芳北上攻浙,齐燮元南下攻沪。
按说,在卢永祥做镇统制的时候,齐、孙都只是北洋系的中下级军官,只不过民国后他们的上级领导李纯和王占元或死或下野,齐、孙这才得以上位。但在军阀年代,比试的是枪杆子而不分什么老字辈和小字辈的,因此卢永祥并未因此占得便宜。相反,由于浙江地处江苏福建之间,顾头便不能顾尾,腹背受敌,反而十分的不利。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正式打响,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敷使用,卢永祥便辞去浙江军务督办一职,并将兵力集中在淞沪一带准备与齐燮元、孙传芳决战。但孙传芳进入浙江后兵力更盛,随即便追击到上海松江并将卢永祥的军队击溃,无可奈何之下,卢永祥也只好在10月12日宣布下野,并随后逃亡日本。
由此,孙传芳便当上了闽浙巡阅使兼任浙江督办,福建留给了周荫人,而齐燮元也如愿以偿的拿到了淞沪护军使的职位。江浙战争的时
间不短,但规模很小,其中得益最多的是孙传芳,这为他后来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江浙战争爆发之前,奉系张作霖、广东孙中山便与卢永祥达成三角协议,相约共同对付曹锟、吴佩孚的直系。在战争打响后,广东因为种种矛盾未能发动进攻,而奉系张作霖则以此为借口,宣布要沿津浦路南下援助卢永祥……从关东到浙江相隔何止万水千山,说白了就是要与吴佩孚再干一仗,出出心中的这口恶气罢了。
《北洋年代》连载1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