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0: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08
  
  
  
  
  
  
  
   妙文
  
   上面讲意识形态。现在,我们来看看“巴巴罗萨”计划本身。由于这个计划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故需要详加解剖一下。而且,就其“巴巴罗萨”本身而言,正如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得那样:“这是一篇妙文”。
  
   因为,这个计划妙就妙在,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说些什么。甚至,让人一度产生杂乱无章之感。譬如,指令开头就是牛逼哄哄一句:“德国国防军必须在对英战争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远征将苏俄击败!”
   可是,到了“总目标”一栏中,这个指令又含糊不清,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起来。因为,希特勒写道: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沿伏尔加河——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建立一道屏障,以对付俄国的亚洲部分”。
  
   换言之,希特勒的总目标又变成了“占领俄国的欧洲部分”,而亚洲部分不予以占领。在那年11月份,党卫军首脑海因里希·希姆莱就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奇特的论调,他说:“俄国亚洲部分受蒙古族血统影响,无法将他们分开,住在这里的俄国佬即不能算纯粹的欧洲人,也不能算纯粹的亚洲人,因此,必须按混血民族处理”。
  
   希特勒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等德军占据伏尔加河一线后,这些人就应该被驱逐到西伯利亚去,让他们自生自灭。希特勒说,“将来,我只需在那里驻扎50—60个师,俄国就是我们东方的印度!在这儿,我们将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希特勒在“巴巴罗萨”中写道:“如若苏联还不投降,可由空军来摧毁俄国残存在乌拉尔的工业区……”
  
   可笑的是,在指示海、陆、空三军的各项任务中,希特勒又开始胡言乱语起来。他头衔很多,考虑的问题更多。一位西方史学家曾这样写道:“希特勒时而化身为实业家与经济学家,时而化身为最高军事统帅,时而又变成了下至军一级的陆军指挥官(他讨论了2、3个师的细节问题),时而甚至成了‘飞行员希特勒’,因为他居然跑去指示德国空军如何保障渡口安全”。最后,他又当了一回‘扫雷兵希特勒’,因为他要求:在消灭俄国舰队后,海军应保障波罗的海上交通畅通无阻,通过扫雷来保障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
  
   更可笑的还在后面呢,希特勒指示:陆军必须占领列宁格勒,让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失去出海口。在南方,顿涅次盆地因为军工业集中,地位十分重要,也应当占领。同时,莫斯科也要占领,希特勒写道:“迅速进抵莫斯科。攻占该城,意味着政治和经济上的一个决定性的胜利,此外,还意味着苏俄丧失了最重要的铁路枢纽”。
  
   问题来了,写到这里,我真想请教一下希特勒先生,这么多目标,到底哪个最重要呢?或者说,哪一个目标应当优先占领呢?是率先占领工业区,还是率先摧毁苏军主力?这个问题,古德里安将军很早就产生过疑问,古德里安坦诚道:“应当率先摧毁苏联主力!”可希特勒却嘲笑说:“我的将军们对战争经济方面都一无所知”。后来,古德里安将军在他回忆录中很不服气的写到:“他似乎不懂,只要军事上的彻底胜利,其他方面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可是,希特勒根本听不进去,面对陆军统帅部的质疑,他不屑一顾。只要哪位将军跟他讨论军事方面的问题,他就会用经济,甚至政治上的问题来反驳对方——反正,希特勒的思路归根结底就一句话:我,希特勒是个大战略家,是个全才,你们这将军看问题都太片面啦。
  
   就这样,这项“巴巴罗萨”指令包含了许多互不关连的目标,哪一个也得不到优先。在东线战场头两年中,德国陆军便在这些目标上转来转去—— 一会儿是莫斯科,一会儿是斯大林格勒,一会儿甚至打到了高加索油田。希特勒似乎什么都想抓住,但到头来他会发现,自己什么也抓不住,或者说,眼看就要抓住,他便莫名其妙地突然转到别的目标上去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0: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枯燥乏味而又不知所云的“巴巴罗萨”计划(原文):
  
  
  第21号指令 “巴巴罗萨
  
  
  
  
    领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 领袖大本营
    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国防处一组 1940年12月18日
     1940年第33408号绝密文件
    只传达到军官
  
  
  第21号指令 “巴巴罗萨[注]”方案
    德国国防军必须准备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之前即以一次快速的远征将苏俄击败(“巴巴罗萨”方案)。
    为此,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供使用的部队,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保卫已被占领的地区免遭突然袭击。
    对空军来说,重要的是,应抽出强大兵力支援东方战局中的陆军,以期加快地面作战的进程和尽可能减少敌空袭对德国东部地区造成危害。集中兵力兵器于东线的限制条件是:由我方控制的整个作战地区和军备工业区必须得到充分的保护,不可停止对英国特别是对其补给线的攻击行动。
    在东方战局期间,海军仍以英国为主要作战对象。
    我将根据情况在对苏俄作战开始之前8个星期命令军队开始集结。
    准备工作,将需较长时间;如果尚未开始,那么现在就必须着手进行,并且务必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
    但是,切切不可暴露进攻企图。
    三军总司令部的准备工作必须着眼于以下各点:
     I、总企图:
    装甲部队应果敢作战,楔入敌深远纵深,歼灭部署在俄国西部地区的俄国陆军主力,阻止其有作战能力的部队撤至俄国纵深地区。
    然后。务必快速追击以形成这样一条战线:俄国空军从该线出发将不再能攻击德意志帝国的领土。作战的最终目标是,大致在伏尔加河——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建立一道针对俄国亚洲部分的防线。这样,以后若有必要,可由空军来摧毁俄国残存的乌拉尔工业区。
    在此作战过程中,务必使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迅速丧失其基地。从而也丧失其战斗力。
    作战一开始就必须对俄国空军进行强有力的打击,阻止其有效地参战。
     II、可能的盟国及其任务:
     1、在我作战之两翼,可望罗马尼亚和芬兰积极参加对苏俄的战争。
    当上述两国参战时,以何种形式将其军队置于德国指挥之下,国防军统帅部将在适当的时间进行磋商并作出决定。
     2、罗马尼亚的任务是:至少在进攻开始阶段,以战斗力强的部队支援德军南翼的进攻;牵制非德军作战方向上的敌人;此外,在后方地区遂行支援勤务。
     3、芬兰应掩护由挪威调来的德军北方集团(第21集群 [ 译者注:该集群相当于集团军一级。 ] 一部)实施展开,并与其协同作战。此外,还担负攻克汉科的任务。
     4、至迟自作战开始时起,瑞典的铁路和公路有可能供德军北方集团开进之用。
     III、作战的实施:
    一、陆军(我批准呈报的计划):
    在被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分隔成的南、北两个战区中,应将主力用于北部。在这里计划投入两个集团军群。
    在这两个集团军群中,南部集团军群——在整个战线的中央——的任务是,以特别强大的装甲兵团和摩托化兵团,从华沙周围及其北部地区实施突击,粉碎白俄罗斯境内的敌军。从而创造条件,使快速部队的强大兵力转而向北,协向从东普鲁士向列宁格勒总方向突击的北方集团军群,歼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敌军。只有在完成此项紧急任务并继而占领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之后,才可实施旨在攻占重要交通枢纽和军备工业中心莫斯科的进攻行动。
    只有当俄国的抵抗力异常迅速地出现崩溃时,才有理由同时进攻两个目标。
    在东方作战期间,第21集群的最重要任务依然是保卫挪威。其余兵力,在北部(山地军)首先应保卫佩萨莫地区及其矿井,以及北冰洋通道,以便尔后与芬军一起向摩尔曼斯克铁路实施突击,切断摩尔曼斯克地区的陆路补给线。
    德军能否以较强兵力(2到3个师)从罗瓦尼埃米及其以南地区出发实施这一作战行动,取决于瑞典是否准许使用其铁路实施开进。
    芬兰陆军主力的任务是,配合德军北翼的推进,在拉多加湖西侧或两侧实施进攻,以牵制尽可能多的俄军兵力,并占领汉科。
    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南的集团军群,应力求在向心作战中,以强大的翼侧部队全歼尚在第聂伯河以西乌克兰境内的俄军兵力。为此,应从卢布林地区出发,向基辅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而位于罗马尼亚的兵力则应跨过普鲁特河下游,形成一只远远向前伸出的用于包围敌人的“手臂”。罗马尼亚军队负责牵制在这中间的俄军兵力。
    如果昔里皮亚特沼泽地南部或北部的会战取胜,就应在追击中力争:
    在南方,提前攻占在国防经济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顿涅茨盆地,
    在北方,迅速进抵莫斯科。攻占该城,意味着政治和经济上的一个决定性的胜利,此外,还意味着苏俄丧失了最重要的铁路枢纽。
    二、空军;
    任务是,尽可能削弱和排除俄国空军的作用,支援主要方向上的陆军特别是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和南方集团军群主要翼侧的作战行动。对于俄国的铁路,应视其对作战的重要程度或者予以切断,或者果断使用伞降和机降部队占领其附近的最重要目标(渡口!)。为能集中一切力量对付敌空军和直接支援陆军,在实施主要作战行动期间,对敌军备工业可不予以攻击。只有在机动作战结束之后,才考虑进行这种攻击——首先是针对乌拉尔地区。
    三、海军:
    在对苏俄的战争中,海军担负的任务是,在保障己方海岸安全的前提下,阻止敌海军逃出波罗的海。攻占列宁格勒后,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便失去了最后一个基地,随后就会陷入绝望的境地,因此,在此之前应避免较大的海战。
    在消灭俄国舰队后,重要的是,应保障波罗的海海上交通畅通无阻,其中包括通过海上来保障对陆军北翼的补给(扫雷!)。
     IV、各位总司令先生根据本指令而下达的所有命令必须基调一致,即现在的措施是为防备俄国改变其目前对我态度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参加早期准备工作的军官的人数应尽可能少,其它有关人员则尽可能晚些时间参加,而且每个人的活动应仅限于其工作所需要的范围。否则,就有暴露我们准备活动—一其实施时间还根本没有确定———的危险,从而在政治和军事上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V、我等候诸位总司令先生报告你们根据这一指令制定的具体计划。
    国防军各军种应将各自的准备工作计划(包括时间安排)通过国防军统帅部向我报告。
     (签字)阿道夫·希特勒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09
  
  
  
  
  
  
  
  
  骰子已经抛下
  
   “巴巴罗萨”计划是如此缺乏重心,互相矛盾。总而言之,这是希特勒的过错。这位自命不凡的纳粹统帅野心太大,朝三暮四——他总想在顷刻之间就夺取一切地盘,获得所有胜利。可是,最终总会闹得消化不良。
  
   这一点,陆军统帅部也许早有察觉,但他们实在无法坚持自己的观点。用哈尔德上将的话说,“与他争辩简直毫无意义”。除了自取其辱和杀死脑细胞,谁也无法战胜希特勒先生那强词夺理的雄辩。因此,陆军统帅部只好把委屈憋在心里,他们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希特勒的非分之想无人提及,到时就会自行消失。再说了,陆军统帅部至少还算战争方面的执行者,希特勒总不会连战术问题也插手吧。
  
   为了避免与希特勒产生正面冲突,勃劳希契元帅只能玩弄花招。表面上,他完全支持希特勒。实际上,他又颁发了自己《关于战略展开》的训令,这条训令不乏与“巴巴罗萨”计划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勃劳希契元帅完全是在背着希特勒的意愿自行其是。在他眼中,“巴巴罗萨”真是一堆废纸。
   当然,我并不是想在这里批评勃劳希契元帅阳奉阴违的做法,而是同情他的无奈。面对这样一位精力过剩,且事必躬亲的元首大人,他只好用自己的手段,来维持陆军统帅部在军事领域的地位。二战史,我们几乎可以看成是一部陆军统帅部与希特勒之间的抗争史。在战役实施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太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在当时也许还不大明显,一直到1941年夏季基辅大会战时,双方的分歧才最终得到了一次真正的“总爆发”。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双方是如此看不顺眼对方,但在对苏作战的总战略上,双方并无分歧,甚至是情投意合。后来,哈尔德上将曾在他的书中尽情地嘲弄道:“希特勒在俄国的冒险”。并一再声称陆军领导人是反对这个冒险的。但实际上,他是在胡说八道。甚至,陆军领导人比希特勒还要乐观。因为,据陆军统帅部那可悲的情报部门估计,苏联只有50—75个正规师……
  
   与哈尔德穿连裆裤的勃劳希契元帅就更乐观了。他声称,战争将在4—6个星期内结束。剩下的,只是扫荡苏俄残余势力。勃劳希契元帅说,“德军只要拥有80—100个师,便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这项任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0
  
  
  
  
  
  
  
  
  巴尔干与北非
  
   此时此刻,元首先生心情愉悦。用他自己的话说,“做出‘巴巴罗萨’这个决定之后,真感到如释重负”。
   “巴巴罗萨”计划规定,进攻日期应当选为1941年5月15日。因为,波兰境内的交通网远没德国那样发达。在此之前,波兰布格河-桑河以东,都无法适应大规模装甲部队通行。那时,地面大部分土地将被泥泞所覆盖,当地又是一片沼泽,许多无人管理的河流泛滥成灾。直到5月中旬之后,波兰众河流的洪水才会退却。
  
   换句话说,德国将拥有半年的时间去准备这次远征。同时,希特勒也可以利用这份充裕时间,去收拾一下意大利在巴尔干与北非留下来的烂摊子。在那年年末,意大利人在军事上的灾难,几乎可以用耻辱来形容。如若凯撒大帝泉下有知,看到他的后代是如此窝囊,想必定会气活过来。
  
   首先,我们来看看希腊。自10月28日开战以来,意军就连吃败战。尽管他们的敌人是如此弱小,但希腊军队在山地战中显示了他们高超的战术。在平都斯山脉北部的中心战区,意大利一个山地师全军覆没;在沿海地区,希腊军队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把墨索里尼精锐的阿尔卑斯“朱利亚”师团包围并全歼。造成了意军2万名伤亡,及5000名被俘的巨大损失。在这场战斗中,5名意大利将军被俘,一名战死。墨索里尼在接到这个电报后哀叹道:“看吧,这就是有军事素质与没有军事素质的意大利军人百分比……”
  
   绝望之下,墨索里尼只能寻求自我安慰。他向齐亚诺保证说,“我将来一定要建立一支专业人员组成的军队,这些人员要从意大利中部地区挑选”。他带着鄙视的眼光总结道:“剩下的意大利人只配去替贵族武士擦枪!”
  
   可是,墨索里尼毕竟是个现实人。12月4日,心情郁闷的墨索里尼把齐亚诺召进威尼斯宫,他沮丧道:“别无他法了,看来,我们不得不通过希特勒要求调停”。
    “这不可能!”这位驸马外长气呼呼地说,“希腊人定会要求德国政府亲自担保他们不再受到侵犯”。一想到私槟酒贩子里宾特洛甫那傲慢的神态,齐亚诺就气不打一处来。他在日记中坦诚道:“我宁愿让子弹打穿脑袋,也不会给里宾特洛甫打电话”。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话实在不假。由于齐亚诺如此爱惜自己的“荣誉”,战场上的意大利军队便遭了殃。12月4日,希腊军队展开反攻,意军的处境很快就出现了危机。为了避免遭到合围,意大利人不得不向阿尔巴尼亚西北方向退却。可是,希军进展神速,在阿尔巴尼亚边境,意军17个师被希腊14个师合围(很神奇,14个师合围17个师)。多亏了希腊军队的装备既差又旧,这稍微平衡了交战双方的“实力”。在数月之后,这些狼狈不堪的意大利人最终得以逃脱。
  
   至此,意军在希腊的冒险算是全盘失败了,他们沿整个阿尔巴尼亚边境开始后撤,战火烧进了阿尔巴尼亚境内。墨索里尼不但未能拿下希腊一寸土地,反而赔上了自己的两个港口。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私下里,墨索里尼对他亲信感慨道:“我们意大利民族真是一群绵羊。18年了(指他执政18年),18年也改变不了他们……我让叫他们循规蹈矩,从早到晚穿着军装。打他们,打他们,打他们……要使一个民族强大,就必须把他们送去作战,甚至你非臭骂他们一顿不可。我就是要这样做!”
  
   很久以来,墨索里尼都一直坚信凯撒大帝的名言。他曾说过,“一个不敢正视战争的民族,就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墨索里尼把他的士兵送上战场去磨练他们,有错吗?墨索里尼无解,也很迷茫。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奋斗了18年,竟会换回如此结局。但是,墨索里尼真正的悲剧并不是在这里,我也打算继续在墨索里尼先生的伤口上撒盐。下面,我们来看看北非战役。因为在那里,意大利绵羊几乎把整个殖民帝国都丢光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0: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1
  
  
  
  
  
  
  
  北非之役(第一回合的较量)
  
   很早以来,意大利在非洲便拥有自己的殖民地,那就是利比亚。对墨索里尼而言,这块殖民地实在太小了,自比凯撒大帝的他,怎么会满足于这么一块土地呢?他要整个北非。更准确而言,他要把整个地中海,变成“意大利帝国”的内湖。恢复古罗马帝国的荣誉。
  
   想一想,这是多么提劲的事呀。千年之后,本尼托·墨索里尼的大名,会与凯撒大帝并列,成为意大利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他将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但是,私底下里仔细掂量掂量,墨索里尼又缺乏这种勇气。他深知,大英帝国在非洲已经扎稳了根。直到1940年9月,墨索里尼才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对齐亚诺说,“这是三个世纪以来,意大利一直都求而未得的时刻”。
  
   这话说得一点儿都没错。此刻,戈林的“鹰袭”正进入高潮,英伦三岛朝不保夕。换句话说,英国既要防止德军入侵本土,自然就无法增兵非洲。墨索里尼便可以乘此良机,乘火打劫一把。
   他坚信,自己有这个实力。因为,意大利在北非拥有25万之众。而在它对面,英军只有3.6万人。1940年9月13日,墨索里尼下令,“驻利比亚军队向埃及发起进攻”。目标——占领开罗,切断苏伊士运河!
  
   尽管墨索里尼是如此牛气冲天,但就其结果而言,这次进攻却充满了戏剧性。用英国人的话说,“意大利人这次进攻,与其说是在打仗,不如说是在参加阅兵仪式”。
   我们来看看意大利人的表演吧:9月13日,意大利军队从利比亚边境一路出发,当硝烟和尘土消失之后,就可以看见意军那异常整齐的阵型。在前面,他们左右整齐地排列着坦克部队;随后,是意军最精锐的褐衫冲锋队。在最后面,是拉着大理石碑的卡车——意大利人打算用这些石碑,来沿途标志此次伟大的行军。
   (由此看来,墨索里尼真是准备充分了,他连给后代瞻仰的纪念碑都造好了。人才啊,真是个人才)。
  
  
   在英国方面,由于英军自知实力不够,不足以与敌军抗衡。在韦维尔爵士的指挥下,英军有条不紊地朝埃及腹地撤退——双方甚至连打照面的机会都没有。
   按理说,面对如此弱小的敌人,意军就应该继续推进,不给敌军集结兵力的时间。可是,让英国人大惑不解的是,9月17日,意大利人在进抵到西迪拜拉尼后,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个西迪拜拉尼根本就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它不过是一个尘土飞扬,住满了阿拉伯人的小村庄。它有一个清真寺和一个小得可怜的警察局。而罗马电台却在广播上吹嘘道:“在意大利工程师的帮助下,西迪拜拉尼的电车又开始运行啦!”
  
   为何不继续前进?意军总司令格拉齐亚元帅自有他的一番解释。他向墨索里尼报告说:“由于后勤不足,我需要集中物资补给,并组织水资源的供应”。
   很好,这条理由很充分。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组织后勤补给,原本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可问题是,几星期过去了,格拉齐亚尼还在西迪拜拉尼;两个月过去了,他仍然还在西迪拜拉尼……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0: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2
  
  
  
  
  
  
  
   英军的反击
  
   用一名德国观察员回国后向希特勒的报告说:“意大利人在那里连一点儿进攻意识都没有”。这话说得实在中肯。其实,意军如果再勇敢一点,坚决地向开罗方向推进,以韦维尔区区3.6万名士兵,能否守住苏伊士运河,还真是个未知数。说句不好听的话,意大利用人海战术都能把英国佬踩死了。可是,格拉齐亚尼元帅从没想过这一点,他似乎很乐于维持意军小胜的现状,根本不想和敌人硬拼。
  
   翻翻齐亚诺日记,就更有意思了。在那年秋季,墨索里尼隔三差五的向他女婿保证说,如果格拉齐亚尼再不进攻,下个星期就让他滚蛋。可是,直到1940年12月,也就是三个月之后,意军即没有前进,格拉齐亚尼也没有滚蛋。这些意大利人一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军官们用银梳子和香水打扮自己,士兵们则在据点里悠闲地打着扑克牌……
  
   意军进攻一事虽然毫无着落,但英军的实力却在不断增加。随着“海狮计划”的搁浅,丘吉尔便开始从大英帝国各个地方搜刮兵力。虽然,英国佬的陆军师实在不多,但有一样武器却是致命的——马蒂尔达坦克。这种在阿拉斯反击战中,让德国人吃尽苦头的坦克,在丘吉尔倡议之下,由三艘快船从英国运来。并且,这三艘快船大胆地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比那些绕道好望角的补给船队整整提前了3个月。虽然在地中海被击沉了一艘,但在11月上旬,50辆马蒂尔达坦克就已然编入韦维尔爵士麾下。
   这个时候,韦维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意军既然不肯出击,那我就出兵去攻打他们。
  
   其实,丘吉尔增兵的本意是让韦维尔能守住埃及,可韦维尔居然想到了进攻。许多人对进攻计划是否可行提出了质疑。他们觉得,韦维尔老先生你胆子也忒大了吧,得到50辆坦克屁股就翘上天了?居然敢去进攻?
   韦维尔不为所动。他认为,要变被动为主动,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进攻!据空中侦察显示,意大利人在西迪拜拉尼战线之间,有一条大约24公里宽的缺口,这里无人守备,也没有任何警戒哨。根据这一情报,韦维尔爵士制定了自己的计划。他决定派遣一支部队,偷偷地从这里绕到意军背后,发动一个奇袭式的迂回攻击。
  
   他胆子确实很大。因为,他毅然决定把整个主力部队,也就是印度第4师,及英国第7装甲师全部投掷进这个缺口。与此同时,一支由1750名士兵组成的小分队将会从正面佯攻西迪拜拉尼,借以吸引意军的注意力。
  
   说干就干。1940年12月7日,25000名完全机械化的英军,悄悄地穿过了意军阵地缺口,他们在异常寒冷的沙漠冬夜中行进100公里。至12月8日夜间,这支部队便到达了预定阵地。在行军之前,韦维尔爵士曾告诉士兵们说,“这不过是一次军事演习”。 士兵相信了他。大部分坦克指挥官只是被告知他们要把坦克开到某地过上一夜,然后再开回来。一直到12月9日早晨,也就是进攻进入倒计时阶段,部队才被初次告知,“这不是在沙漠中演习,而是‘真要打仗’”!
  
   在这里,我想我很有必要再次强调一下,韦维尔爵士这个计划是多么的“胆大妄为”。假设这支奇袭部队被意军所发现,那可真叫“主动钻进口袋里找死”。毕竟,英军连给意大利人塞牙缝都不够。我可以肯定的说,韦维尔爵士完全是个赌徒!
  
   英国人实在不走运。就在他们出动当天,意大利空军便发现到了这支部队。而且,还是被意大利空军指挥官,维托里奥中校亲眼看到的。
   当时,这位意大利空军中校正在西迪拜拉尼附近做例行侦查飞行。这只庞大的英军队伍惊得他倒吸了一口冷气。虽然他搞不懂英军要干嘛,但他马上就把这一情报报告了格拉齐亚尼元帅。报告上面写道:“目击敌大量装甲车辆从敌营出发……”但是,格拉齐亚尼元帅竟然没把这份情报当会事儿,他只是麻木地回答说:“写个详细报告交上来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0: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3
  
  
  
  
  
  
  
   奇袭
  
   这位格拉齐亚尼元帅真可谓二战史上一朵奇葩。面对敌军大规模调兵行动,他竟然无动于衷。甚至,他想当然地把英军的调动解释为“那是他们惧怕意军进攻,正在加强防御等等”。
  
   但是,格拉齐亚尼元帅的美梦并没做上太久。12月9日凌晨7时,英军总攻开始。他们以印度第4师为先锋,偷偷地摸进了西迪拜拉尼以南,25公里处的一个意军阵地。他们甚至闻到了空气中飘散出的咖啡香味——那是意大利人正在准备早餐。
  
   不过,他们永远都无法享受这份早餐了。英国坦克和装甲车此时已经撞塌了兵营四周的围墙,许多意大利士兵甚至还没来得及拿起武器,就被英军装甲车上的布朗式机枪所击倒。面对这些好像从地底冒出来的敌人,意军阵地顿时乱成一团。后来,有人回忆当时的场面:“就像是用铁棍子捅了马蜂窝”。意军根本就没有还手的机会,他们的20辆M-13型坦克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兵营外面,被马蒂尔达坦克一炮一个全打成了废铁。
  
   当时,意军指挥官马里提将军刚刚睡醒,他从帐篷里冲了出来,亲自操起机枪,向蜂拥而至的敌军开火射击。甚至,当他身负重伤之后,仍然坚持战斗,直至英勇战死。但是,绝大多数意大利人选择的是投降。在攻打一个碉堡时,英军机枪手刚打了两梭子弹,碉堡里便伸出了白旗。英国人甚至怀疑,这些意大利人反应如此敏捷,莫不是把内裤支出来了?很快,一名意大利准将带着大约500名士兵从碉堡里走了出来,他一本正经地对英军指挥官说道:“长官,我们是打完了最后一发子弹才投降的!”嗯……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在他身后,是一大堆没打开过的弹药箱。
   早上8点30分,仅仅1个小时,这个意军阵地就被彻底摧毁。印度第4师仅仅付出了伤亡63人(7人战死)的代价,就抓获了4000多名俘虏。
  
   更让英国官兵感到惊奇的是,这些意大利战俘各个嬉皮笑脸,相当开心自己的处境—— 一批俘虏主动帮助英国炮兵修筑炮位;还有的俘虏就像主人一般招待了英国人,并教导他们如何用西红柿酱做通心粉。一个被俘的意大利士兵甚至愤恨地对英国人说道:“如果能抓住墨索里尼。老子就把他宰了!”
   (意大利人的反战情绪,由此可见一斑)。
  
   还是那句话,“格拉齐亚尼元帅真是一朵奇葩”。当时,意军在西迪拜拉尼有7座大型营地,英军不过只拔掉了其中的一个罢了。意军在人数上仍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格拉齐亚尼果断指挥,意军肯定不致失败。但是,他完全被突如其来的攻势吓傻了。用齐亚诺的话说:从格拉齐亚尼电报的口气来看,他并未从所受的打击中完全恢复过来……他寄希望于敌人筋疲手软,而不是寄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打击敌人。这真不是个好兆头”。
   他说对了,这的确不是个好兆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1: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4
  
  
  
  
  
  
  
   溃败
  
   英国人显然不会满足于这样的小胜,韦维尔爵士很快就改变了战术。他下令:“第7装甲师转身向西,朝敌人后方猛插,控制敌后方交通线,进而切断敌军退路;印度第4师则转身向北,继续横扫西迪拜拉尼四周的意大利营地”。
   很高明,这实乃关门打狗的精髓所在。
  
   在稍做休整之后,下午1时30分,印度第4师就赶到了意军的第二个驻地,西图马尔兵营。意军这时已经有了戒备——就在他们瞪大眼睛,蹲在战壕里等着英军来撞枪口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突然之间,他们身后射来了一连串炮弹,这些炮弹纷纷砸进了意军阵地,西图马尔兵营淹没在了一片火海之中——这是皇家海军地中海分舰队的火力支援,意军那低矮而简陋的战壕抵御小口径炮也许还够格。但是,在大口径舰炮面前,简直就不堪一击。转瞬之间,意军斗志全无,开始溃逃,印度第4师就跟在这些溃兵后面,轻而易举地攻占了西图马尔兵营。尔后,他们又向东图马尔营地进军,在日落之前,该地也被攻占。对英军而言,攻占这些营地就如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轻松。用一个澳大利亚籍士兵的话说:“就是巴勒斯坦警察也打得比意大利人强”。
  
   至此,在西迪拜拉尼的7个意军营地,在12小时之内,便被拔掉了其中3个。格拉齐亚尼元帅虽然奇葩,但跑路还是会的。为了保存实力,格拉齐亚尼下令,“放弃整个西迪拜拉尼战线,向利比亚边境撤退”。可是,他们还没逃出多远,就撞到了在后方交通线上打酱油的第7装甲师,一场短兵相接之后,意军再次战败,14000名被俘。残余人马丢弃了几乎所有重型武器,慌忙逃往利比亚,躲进了一个叫做巴尔迪亚的沿海要塞。
  
   仅仅一天,也就是12月10日,西迪拜拉尼战线上已再无一名意大利士兵——除了39000名俘虏。甚至,还有许多意大利人源源不断地跑来向英军投降。他们投降理由倒是相当充分,“我们跑迷路了,所以就过来投降啦”。一辆马蒂尔达坦克在翻过一个小土丘时,发现大批意大利士兵坐在地上,一名英国坦克兵惊得半天都合不上嘴。他甚至担心,这群意大利人一旦造起反来,该如何处置。他通过无线电报告说:“本车正处于300……不对,是500名意大利人包围之中 ——手都是举着的,混蛋,快他妈的派步兵上来!”
  
   如此突如其来的胜利,甚至让丘吉尔都兴奋不已。仅仅几天以前,英国连是否能成功守住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都不敢保证。而现在呢,一切都颠倒过来了。丘吉尔后来写到:“每隔一小时,他们就会把战场上的消息发往唐宁街我的寓所”。当丘吉尔询问到底抓了多少个俘虏时,一位指挥官由于无法清点人数,只好报告说他抓了“五英亩军官和两百英亩士兵”。望不到头的俘虏队伍反倒搞得英国指挥官都措手不及。由于战俘实在太多,韦维尔只得下令让军需官发材料给意大利战俘,让他们自己搭个战俘营把自己关起来。
  
   这一天,齐亚诺在他日记中写到:“利比亚局势确实不妙。可以说4个师已被全歼。格拉齐亚尼报告了敌人的士气和决心,却闭口不谈他将如何避开敌人的打击”。
   至12月12日,格拉齐亚尼又拍来一封"大祸临头的电报"。他打算一直撤退到的黎波里(利比亚首都),"以便使国旗至少能在那个要塞上飘扬"。而在此之前,他只干了一件事——写信。在信中,他把墨索里尼谴责了一通,并斥责“是领袖出卖了他,迫使他发动了一场‘跳蚤斗大象’的战争”;并把他推进了这个毫无希望的火坑”。与此同时,格拉齐亚尼又写了封充满悲情的遗书给他妻子,信中写道:“单靠指甲是打不过钢铁的……”
  
   后来,连齐亚诺这种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外行都觉得惊奇。这位格拉齐亚尼元帅既不指挥战斗,也不请求支援,他就好像一个怨妇似的叽叽喳喳,没完没了,并把失败的责任一股脑地全推给了墨索里尼。更可笑的是,这位“奇葩元帅”还提出了一个设问句,他发电报来说,你们知道为什么我在如此忧闷的情况下也没自杀吗?那是因为,我总抱着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把巴多格利奥(意大利国防部长)推上被告席。就是他,怂恿领袖发动了这场“跳蚤斗大象”的战争!
  
   12月17日,另一个惊天噩耗又传来了——在希腊战场上,意军再吃败战。
   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两条战线上同时溃败……为了挽回颜面,墨索里尼下了死命令:“不许撤退,部队与阵地共存亡!”
   与阵地共存亡?这话对意大利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很快,希腊军队便突破了意军阵地,阿尔巴尼亚两座边境城市陷落……
  
   此时此刻,墨索里尼彻底绝望了。齐亚诺后来回忆说,“我从未看见过他如此落魄的样子”。当时,恰好回罗马的驻柏林大使阿尔菲耶里也确认了这一事实,并补充说:“我未曾看到过他那种颓废的模样。他的面孔呈青白色,不断地痉挛,表现得很悲哀,但却又故意装出一副沉着的样子。他几乎是神经质地用右手抚摩他的下巴,同时好像求人支持他的想法,老是把脸朝向我和齐亚诺……”
  
   就在那年的平安夜,墨索里尼站在威尼斯宫中,望着窗外满天飘落的雪花,满心高兴道:“这场雪和寒冷的天气很好”!当时,齐亚诺就站在他身后,齐亚诺感到很惊讶,这种时候岳父还能高兴起来?难道是被气得失心疯了?墨索里尼没有回答他,甚至没回头看他一眼。他继续说道:“下雪和天冷都很好啊,也许,这场大雪能让我们这群不中用的意大利人,这个劣等民族,有所改进”。
   没办法啦,墨索里尼最后得出结论,还是给希特勒挂电话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10: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5
  
  
  
  
  
  
  求救
  
  
   墨索里尼先生的“求救之路”其实并不顺利。因为,德国人压根就不想去插手什么非洲战局。勃劳希契元帅对希特勒说:“意大利在北非的损失,从军事上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他们丢掉整个殖民帝国,对德国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可以说,勃劳希契元帅这话,代表了几乎所有德国高层的一致观点。他们思路无怪乎很简单:巴巴罗萨”已经被提上日程,德国没必要为这个不中用的盟友浪费武力。
  
   更有趣的是,墨索里尼本人也在扭捏作态,不断地拖延与希特勒会晤时间。原因很简单——他要面子啊。作为法西斯党老前辈的他,怎能一遇挫折,就向“希特勒晚辈”求救呢?他对齐亚诺说:“不急,不急,再等等吧,至少要部分地挽回败局再与希特勒见面”。
  
   墨索里尼这种奇怪的举动,反倒把希特勒都搞糊涂了。原计划1月上旬的会谈被墨索里尼无故延期。希特勒大惑不解地对下属们说:“意大利人真是一群不可理喻的蠢蛋。他们一方面在尖声呼喊援助,甚至用最激烈的词汇来描述他们可怜的枪炮和装备。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是那样怀有妒忌之心,那样幼稚,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如果我们的部队能穿着意大利军服在那里战斗,我们的飞机在机翼上涂着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标志在那里飞行,那么墨索里尼才可能最高兴呢!”
  
   希特勒说得一点都没错,墨索里尼就是这样想的。他只是不好意思开口罢了。此时,墨索里尼已经把全部赌注,整个儿压在了巴尔迪亚要塞指挥官(古佐尼)中将身上。他打算在这里狠狠地教训一下英国佬。然后,再向希特勒求救。
  
  
   在墨索里尼眼中,这位古佐尼中将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位在西班牙内战中打出来的“名将”。鄙视奢华和虚荣,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墨索里尼给古佐尼发电报,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巴尔迪亚要塞”。中将的回答也很令人振奋:“人在阵地在!”
   当然了,古佐尼中将完全有理由相信他能守住巴尔迪亚。因为,从西迪拜拉尼撤回来的意军主力已全部聚集在这个沿海要塞内,总兵力——5万人。同时,他们还有500门大炮和150辆坦克。而进攻方英国,却只有不足3万名士卒。而且,由于兵力不足,一直到1月3日,也就是西迪拜拉尼战役结束三个星期之后,澳大利亚第6步兵师才风尘仆仆地从巴勒斯坦赶来,参加了这次进攻。换言之,意军此时已是严阵以待,而英军却丧失了奇袭的机会。因此,他们必须进行一场真正的攻坚战。
  
   3日凌晨,澳大利亚人开始行动。英国工兵首先炸开了反坦克壕,并用工兵钳割开雷场边上的铁丝网,并用集束手榴弹引爆地雷。随后,澳大利亚第6师迅速跟进,他们在仅仅23辆马蒂尔达坦克掩护下,开始从正面强攻巴尔迪亚要塞。在地中海上,皇家海军还出动了三艘战列舰和七艘驱逐舰对巴尔迪亚要塞进行不间断炮击。战斗,完全变成了一场火力的较量。意大利守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完全被英军猛烈地炮火压制得抬不起头来:英国海军和空军猛烈地轰击着他们,而意军还击的火炮简直毫无准星可言,由于澳大利亚人冲得实在太快,双方战线绞在了一起,意军重炮居然总是打在自己的阵地上,连同英军的炮火一起,把成群的意军步兵炸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10: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6
  
   不可否认,意大利人打得很勇敢。在如此情况之下,他们仍然坚守着阵地。穿着深蓝色骑兵披风的意大利军官竭力想要收拢部队。甚至,有的军官站在裸露的战壕外面,大声疾呼,指挥炮手们把全部火炮都推上前线,不断地向蜂拥而至的英军开火还击。可是,他们碰上了与德国盟友在半年前一样的遭遇——不管怎么射击,他们都无法击穿马蒂尔达坦克正面装甲。意军那些完全可以进博物馆的炮弹,击在马蒂尔达坦克身上,就如同瘙痒一般。至中午时分,澳大利亚人已经打出了12000码宽3000码纵深的豁口。阵地上,碉堡里,布满着烧焦的,不成人形的意军尸体。指挥了整场战役的澳大利亚司令官麦凯少将后来感概道:“不得不承认,每一辆马蒂尔达坦克都抵得上一整个步兵营……”
  
  
   这样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至1月4日,英澳第6师的官兵已经成功地打到了海岸边上——他们甚至可以看见地中海沿岸的沙滩。意军阵地就这样被硬生生地劈成了两段。
  
   终于,在海陆空三军联合打击之下,意军阵地开始出现了骚乱。他们盛传,英军已经把巴尔迪亚水资源给切断了,食品库也被英国军舰给炸毁啦。古佐尼中将果然不愧为“名将”,他眼见情况不妙,便瞒着属下,偷偷地换上士兵服装,带领着几个心腹军官,越过了英军重重封锁,一路昼伏夜出,安然逃到了托布鲁克。(看来,意大利“名将”就是这样练成的。他的逃跑技术高超到让人膜拜。事后证明,古佐尼先生是唯一从巴尔迪亚逃出生天的意大利人)
  
   至1月4日黄昏,英国人已经全面接管了巴尔迪亚城,4.5万名意大利人加入了战俘大军。此外,英澳第6师还缴获129辆坦克、462门火炮和数百辆机动车辆。英澳第6师的死伤较为惨重,伤亡454人——当然,这是针对西迪拜拉尼战役伤亡63人而言的。
  
   原本寄予厚望的墨索里尼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又是一阵狂怒。他双手一摊,对着同样迷惑不解的齐亚诺道:你看,我们并不是缺少武器吧。光是大炮我们就有500多门……格拉齐亚尼元帅还敢说这是一场跳蚤斗大象的战斗吗……真是一个“奇特的跳蚤”。他跳动在西迪拜拉尼,巴尔迪亚甚至托布鲁克之间。
  
    此时此刻,那位宣称宁愿被子弹打烂脑袋,也不会给德国人打电话的齐亚诺,也不得不低下他那高昂的头颅。1941年1月10日,他与墨索里尼“亲切地”接见了德国驻罗马大使,终于把那个一拖再拖、与希特勒会晤的日期给定了下来——1月19日。但是,墨索里尼还附带一些必要条件:
  1. 此事切勿大肆宣传。
  2. 切勿带摄影师来,记者也不行。
  3. 双方火车应该在某个空旷的小乡村相遇。当然,越偏僻越好。
  
   看吧,都快被打成傻B了,但面子还是要的。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9-28 08: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