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23 10: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9. 受益的旁观者
卡尔文到了广东后,当地的战事已经基本结束了。一看自己国家的军舰来了,在广东的美国人纷纷跑到澳门,上星座号上控诉,要求卡尔文给他们做主,迫使清朝赔偿损失。卡尔文先执行命令,下令禁止本国人进行鸦片贸易,然后接受各种控诉。拿到控诉后,他并没有直接向官府索赔,而是自己先研究一番,认为有一部分合理,另外一部分是趁火打劫。
两广总督耆英听说在这种洋人漫天要价的时候,美国海军准将还这么认真的秉公办事,很是感动,按卡文尔的要价,赔了美国商人几十万美元。
办完这件事后,卡尔文离开澳门,来到香港,得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为英商开放五大口岸。虽然在鸦片战争中美国海军是旁观者,但卡尔文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和自己在耆英那里的好感为美国争取同等待遇,他找到耆英,希望清朝也给予美国同样的待遇。耆英本来就对卡文尔有好感,反正口岸也开了,让美国人来经商没有什么所谓的,就同意了:好吧,签约吧。
卡尔文当场傻眼了,他来的时候没有得到授权和清朝签约,可是耆英现在是犯迷糊,如果说自己没有授权,耆英来一句以后再说吧,煮熟的鸭子就飞了。卡尔文脑瓜子一转,信口就说:那就这么办了,等鄙国的官方代表到了,咱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正式谈判签约。
回来后,卡尔文马上叫人回美国报信:赶紧派代表来,晚了就来不及了。泰勒总统那里正好有合适的人选,国会议员迦勒 顾盛于1843年落选,泰勒提名他为财政部长,在参议院没有通过,正好任命顾盛为驻华特使。
顾盛于1844年到了广州,发现卡尔文已经带着舰队走了,要和两广总督耆英谈判,首先得找个中国通,在广州的美国人不少,可国家大事总得找个可靠的,而且最好是能和对方有点关系的。旗昌洋行那帮商人不好用,顾盛一打听,伯大夫回来了。
伯驾回到美国,疗养了一阵,想想将来还得回中国去,开始讲演募捐,他口才不错,到处很受欢迎,讨来大把的美金,中间还去了次英国,然后成家,娶了名门韦家的小姐,新婚燕尔的时候中英停战,伯驾当即带着老婆回到广州重新开业,他老婆就成为头一个在大陆居住的外国女人。
顾盛请伯驾担任秘书,就这样伯驾成了联邦政府临时雇员。中美进行望厦谈判,耆英也找了个翻译,是13行的潘仕成,因为和美国商人做生意,关系很好。双方本来是按南京条约上给英国的优惠条件谈判的,美国只希望享受和英国同样的待遇,没有其他要求,没想到谈着谈着,中方突然提出增加三条优惠条件:容许美国人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
顾盛和伯驾大眼瞪小眼,心说中国人这是怎么了?这么慷慨,既然这样那就写上吧,双方签署了望厦条约,内容是这样的: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
这是中国和外国谈判中第一次出现了容许洋人设教堂的条款,头一次从法律上容许自由传教了,从此基督教合法地进入中国。因为这件事,伯驾则被誉为用手术刀打开了西方坚船利炮不能打开的中国的国门,因为皇家海军的炮舰只是让中国多开了几个口岸,而望厦条约才是从精神上打开国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