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1: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七章 长平之战(下)-5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是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
  向白起投降的赵军士兵被全体屠杀,如此大规模的屠杀战俘,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春秋战国四百多年历史里,屠杀俘虏是很少见的,更不用说集体屠杀了。那么白起为什么要屠杀赵国战俘呢?
  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上党本来是要割让给秦国的,但上党民众不愿意被秦国统治,因而归附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杀掉,恐怕以后会出乱子。”
  长平之战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俘虏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
  这对秦国来说是一个大问题,要是养着这批俘虏,多了几十万人吃饭,秦国也吃不消;把俘虏释放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杀一部分,留一部分?这种做法只会让活着的人铤而走险。这是白起面临的棘手问题,倘若俘虏只有几万人,我相信白起不会痛下杀手,让他采取灭绝人性大屠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无法安置如此多的俘虏。
  这些手无寸铁的俘虏们,最终被分批杀死后埋尸。长平一带成了尸骨累累的大坟场,在之后的两千年里,人们还不断地在这个古战场上挖掘出当年被坑杀的赵军士兵遗骸,还有散落在其间的兵戈钱币等等。
  据《史记》所记,赵国数十万俘虏中,只有二百四十人得以生还,主要都是未成年人,白起把他们给放了,回邯郸报信。
  杀降一事给白起留下千古骂名,“秦以为功,天下以为贼”,在秦国他是大功臣,可在天下人眼中,他就是个奸贼。尽管战国时代较春秋时代更为野蛮、残酷,但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仍然是交战各方默认遵守的,这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体现。比如在此之前的乐毅伐齐一役中,乐毅横扫齐国七十余城,对待占领区的百姓却能行仁义之道。而白起虽然有绝世的军事才华,最终却沦为一部杀人机器。
  这场旷世大战就这样尘埃落定,可是长平之战也留下很多疑问与未解之谜。
  笔者学识浅薄,在这里提出自己一家之言,以资参考。

  首先,秦国在长平之战投入多少军队呢?
  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没,总共有四十五万人,这个数字是见于史料的。可是秦国兵力多少,史料中找不到答案。有人认为秦军作为围攻的一方,兵力至少要有对方的两倍,依此观点,秦军的兵力几乎近百万之多;有人认为秦军没那么多,顶多十几万人,否则分割赵军的骑兵部队,怎么仅有五千人呢?
  说秦军有上百万人,往往认为秦昭王把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征调到前线。我们来看看《史记》原文:“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这个原文意思很清楚,秦王仅仅是征调河内郡的男子参战。可是到了后世,这段话被理解歪了,比如三国何晏说:“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这样后世便造成一种印象,秦国是全国出动了。说实话,当时秦国与周边的魏韩楚都有血海深仇,敢把全国兵力都集中到长平吗,不太可能。
  认为秦军只有十几万人,这同样不太可能。倘若秦国只出动十几万人,廉颇驻守长平两年多,对手又不是白起,以四十多万的兵力还被王龁打得丢了西壁垒,这怎么可能呢?白起是一位能以少胜多的名将,在伊阙之战中曾以十余万人打败魏韩二十四万的军队。可是不要忘了,赵国军队比魏韩军队要强得多,而且也不存在魏韩两军不能协调作战的弱点。而且十几万人围歼四十万人,这近乎天方夜谭。
  我的看法,秦军在数量上应该比赵军要多,最多时可能在五十万到六十万左右。秦国的常备军约一百万,留下一半左右驻守国内各城及边界要塞是必要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1: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七章 长平之战(下)-6




  其次,赵军真的被坑杀四十万吗?
  在《史记》中,白纸黑字写着赵军被坑杀四十万,“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以这种说法,赵括有四十五万军队,被俘四十万,其余五万人战死。
  但是这里便引发一个问题,赵括军队被围四十六天,只有五万人战死,所占比例仅十分之一左右,这里还包括饿死及被同伴杀死煮了吃的,平均下来,每天死一千人多一点。
  这个伤亡纪录着实与战争的激烈程度不成正比,倘若被围困的赵军只战死五万人,那秦军一方伤亡应该更少了。
  可事实上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伤亡过半,这又怎么可能呢?
  在长平之战的最后阶段,赵军兵分四路突围,反复冲击四五次,连赵括都战死了,可以料想这时战役打得多么白热化。所以我想赵军战死人数,应该不止十分之一,同样,最后投降的人数,也应该没有四十万这么多。
  中国人有这么一种思维方式,对某人的行为十分痛恨时,就会夸大其作恶,白起坑杀战俘,罪行累累,因此百姓对他恨之入骨,自然尽可能多地把这笔账算在他头上。

  像这种夸大其辞的纪录,在历史上是非常多的。
  我这里举个例子,比如说三国时曹操征陶谦,《三国志》是这样写的:“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曹瞒传》是这样写:“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死者由兵变成平民,万数人变成数万人。我们且不说这两种史料谁是谁非,在后来的《后汉书》中,变成这样了:“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不仅是平民百姓,把鸡犬也加进来了,人数不是数万,而是变成数十万了。
  我举这个例子什么意思呢?历史的真相会随时代的推移而变样。
  司马迁说白起坑杀四十万人,实际上未必有这么多,我的看法是,赵括军战死的人数应该不少于十万人,甚至可能有二十万人。
  这个结论直接牵涉到下一个问题:秦军死了多少人?

  第三,秦军死了多少人?
  我们在看战国史料时,发现秦国史料有一个特点,总是吹嘘自己的战绩,可是对自身的损失讳莫如深。这给人看了后,觉得秦国人都是天兵天将似的,打起仗来,杀人就是砍瓜切菜那么简单。
  可是长平之战,秦国损失多少人呢?
  白起的一句话泄漏天机:“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如果以秦军五十万人来计,那么损失过半则至少是二十五万。
  这并不光是围困赵括时的损失,而是三年长平之战的整体损失。
  正是因为《史记》含糊不清的记录,让后世对秦军伤亡人数也颇感困惑。
  如果赵括在被包围后,只损失五万人,那么作为包围方的秦军死亡人数不应当超过此数。那么白起说的“死者过半”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说赵括突围过程中,绝不仅仅战死五万人,正所谓困兽犹斗,秦军也付出惨重的代价。
  秦军另一个重大伤亡,应该是攻克西壁垒时造成的。
  当时秦军主将王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突破廉颇精心构筑的西壁垒防线,没有付出巨大的代价,是不可以做到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3: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七章 长平之战(下)-7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赵国经此重创后,从一流强国沦落为二流国家,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向前迈了一大步。
  这也是白起生平最大的一次胜战,奠定其战国第一名将不可撼动的地位。
  长平失守后,上党不复是赵国土地,秦国吞并上党,白起兵分两路,一路以王龁为将,攻略武安、皮牢;另一路以司马梗为将,攻略太原郡。
  白起的意图是趁赵国大败之机,一鼓作气攻下邯郸,把赵国从地图上抹去。

  此时的赵国举国陷入恐慌之中,而韩国忧心忡忡,倘若赵国一亡,接下来便是韩国了。
  长平之战,令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人,约是整个国家兵力的四分之三,换言之,此时赵国的兵力仅剩下十万多,根本不可能顶住白起的进攻。
  显然,羸弱的赵国已经不可能在禁受住秦国致命的一击了。
  怎么办呢?只能通过非军事手段。
  赵王与韩王都想到了一个人,著名的纵横大师苏代。
  此时苏代恐怕已经八十岁了,但是为了赵、韩两国,他不辞辛苦前往秦国,游说范睢。
  苏代见了范睢后,献上奇珍异宝,然后说:“武安君白起杀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吗?”
  范睢回答说:“是的。”
  苏代又问说:“那么武安君接下来就要攻打邯郸吗?”
  范睢答道:“那当然了。”
  苏代捋捋胡子说:“赵国一灭亡,秦国就雄霸天下了,到时武安君肯定位列三公。武安君战功赫赫,前后为秦国攻取的城池七十多座,南定鄢、郢、汉中,北破赵括之军,即便是历史上的周公、召公、姜太公等人的功业也不能超过他呢。只要他灭了赵国,必定成为三公,您甘心地位在他之下吗?再说了,当初韩国割上党给秦国,可是上党军民却归附赵国,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人都不愿被秦国统治。就算灭了赵国,赵国北方地区恐怕要归附燕国,东部恐怕要归附齐国,南部则归附魏韩两国,秦国恐怕也捞不到好处。您不如趁赵国战败之机,让赵王割让土地,这岂不成了您的功劳吗?可不能让武安君捞到便宜啊。”
  这一番话,范睢听得进去。
  为什么呢?
  长平之战的胜利,有一半要归功于范睢,他用外交手段破坏魏、楚等国与赵国的合纵,又使用反间计让赵国撤换廉颇改用赵括为将,这些可是长平之战胜利的前提。
  可是仗一打完,谁还想得起幕后策划的范睢呢?
  风头不都让白起给占了吗?

  苏代挑拔范睢与白起,还有另一个原因。
  白起能在秦国军界崛起,与魏冉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从派系上说,白起可以算得上是魏冉的亲信。而魏冉与范睢是政治上的死对头,因此范睢对白起是有很强的提防心,这一点被聪明的苏代看穿了。
  范睢便对秦昭王说:“长平一战,秦军损失颇大,需要休整,不如同意赵、韩两国割地休兵。”
  秦昭王同意了,于是下令白起停止进军。
  赵国无力再战,当然同意了,割六座城池给秦国,韩国也割垣雍给秦国。
  秦昭王心满意足,可是白起却不甘心,特别是后来得知范睢有意拆他的台,他与范睢的关系恶化了。
  不过,秦军退兵只是暂时的,很快他们就会卷土重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11: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八章 邯郸之围-1



  长平之战结束一周年后,秦军在休整后,又补充新的士兵,秦昭王又打起赵国的主意。他认为赵国的主力已经被歼灭,肯定无法阻挡秦军的进攻。
  这个时候,武安君白起病了,还病得不轻,秦昭王亲自前往探病,并询问攻赵方略。
  白起回答说:“不可以进攻赵国。”
  秦昭王听了觉得特别奇怪,便问道:“为什么呢?去年与赵国决战时,国库空虚,百姓饥饿,可是将军却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以消灭赵国。如今寡人实行休生养息的政策,积蓄粮食,提高军队的待遇,三军将士的薪俸比以前超过一倍,可是您却说不能伐赵,这却是为何呢?”
  武安君白起从病榻上勉强坐起,回答道:“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民众欢喜,赵国民众畏惧。秦国士兵凡有死伤的,都得到国家的补偿,其他将士则好酒好肉,消费国家不少钱财。赵国士兵战死沙场得不到收殓,伤者得不到治疗,但是却可以同心戮力,为国分忧,农民加紧耕地以生财。如今大王可用于攻打邯郸的军队,比以前多了一倍,但是赵国守备力量至少提高了十倍。为什么这样说呢?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君臣同忧共惧,白天早早上朝,晚上很迟才退朝,勤于政事。同时,他们的外交很积极,大批使臣携厚礼出使各国,与燕国结亲,与齐、楚连好,处心积虑,把防患秦国进攻作为国家头等大事。如今,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这个时候,不可以伐赵。”
  这些话,秦昭王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已经决定了,军队已整装待发。”
  从白起府第出来后,秦昭王任命五大夫王陵为主将,指挥伐赵之战。

  倘若是别的国家,损失了四十五万的军队后,早就灰心丧气了。
  但赵国不愧是个伟大的国家,在大灾难之后,赵国军民不仅没有意志消沉,反而是痛定思痛,知耻后勇,奋发图强,举国上下,同心戮力,抗击秦军。
  王陵遇到麻烦了,不出白起所料,赵国众志成城,顽强抵抗,秦军的进攻被遏制住了。
  秦昭王只得增兵支援,但是王陵仍然未能走出困局,损失了五名校尉。
  出师不利,秦昭王一看,这样下去可不行,看来还得让白起领兵出战。
  这时白起的病已经痊癒,可是他不想去,便假装生病,不肯受命。
  秦王便派范雎前去探望,并转告他说:“将军以前仅用数万人马,就打败了拥有五千里土地、拥兵百万的楚国,攻克鄢、郢,摧毁楚国宗庙,一直打到竟陵,楚国人震恐,向东迁都,不敢西向。您在伊阙之战中,兵力不及魏韩联军一半,却大败魏韩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魏韩两国到现在也只能自称藩臣了。这是将军的功劳,天下人都知道。长平之战,赵军死亡十之七八,国家虚弱到了极点,寡人大举发兵,兵力数倍于赵国军队,希望您能出战,一定可以完成灭掉赵国的伟业。您以前以寡击众,如有神助,更何况现在是以强击弱,以众击寡。”
  从秦昭王的话来分析,秦军出动的兵力数倍于赵军,数倍是几倍,没有详细说,我们假设是三倍吧。
  赵军在长平之战损失四十五万,约全国四分之三的兵力,战后应略有补充,假定赵军兵力是十五万人,那么秦军动用的兵力则是四十五万。
  这种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白起为什么还不肯去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3: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八章 邯郸之围-2




  白起向范雎分析了伐楚之战与伊阙之战取得辉煌胜利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有如神助,而是敌人内部有问题。
  比如楚国内部“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而伊阙之战中,“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魏韩两国都不想消耗实力,让秦军有可乘之机。
  紧接着,白起批评范雎在长平之战后匆匆撤军的决定,认为秦军没有趁赵国举国恐慌时,一鼓作气将其灭国,这是犯了极大的错误,让赵国有了喘息之机。
  如今赵国君臣齐心协力,励精图治,“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

  最后,白起说道:“像平原君赵胜那样的人,都令自己的妻妾到军队中,为士兵缝补衣服,臣民一心,上下同力,就跟当年勾践被困于会稽山时的情形一样。现在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必然死守城池;向他们挑战,他们肯定不会出战;围困其首都,也无法攻克,攻打其他城池,也无法攻下。赵国会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对付秦军,就算掠其郊野,也一无所获。倘若秦军出征无功,各诸侯国一定会背叛,到时一定会派兵增援赵国。因此,我只看到攻打赵国的坏处,根本没看到有什么好处。再说了,我现在身体有病,也没办法出征。”
  当然,白起不想出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范雎不满,两人水火难容。
  白起就是想要告诫范雎,没有我,你干不了大事,你去筹划攻赵,我就等着看你的笑话。
  但是我们从白起的分析中,确定看出他是一个相当伟大的统帅,他不光是能打仗,更能洞悉战争背后的经济、政治、外交甚至心理等等因素。
  他对战局的分析,没有人相信,赵国的精锐都被摧毁了,怎么可以顶得住秦军的猛烈一击呢?
  既然白起不想去,范雎便告辞了,把他的话跟秦昭王说了,可能还添油加醋一下。
  秦昭王很不高兴,他嘴角挤出一句话:“没有白起,难道我就灭不了赵国么?”
  他又一次增兵,同时让王龁取代王陵,出任远征军总司令。

  长平之战的惨败,让赵孝成王意识到自己犯下大错了,他只得又捡起廉颇那套“坚壁清野”的防御战术。
  那么廉颇是否因此而官复原职,重新率领军队抗击秦军入侵呢?
  并没有。
  看来赵孝成王是怕丢面子,心里知道错了,但不太愿意公开认错,直到若干年后,廉颇才重新被任命为将军。
  那么,这时赵国军队由谁指挥呢?
  史书上没写,但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廉颇的好友蔺相如。
  有人可能会说,蔺相如不是文臣吗?怎么还能率兵打仗呢?不是的,蔺相如文武双全,在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1年)时,他就曾经率军攻打齐国,一直打到平邑。
  倘若蔺相如来主持战局,那么赵孝成王实际上也是变相让廉颇参与指挥,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如果廉颇没有参与其事,邯郸能坚守两年多,那只能称为奇迹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3: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三章 邯郸之围-3




  秦军总司令王龁也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在长平决战中,他是白起的副手。
  由于赵军只防御不进攻,坚壁清野,王龁的部队长驱直入,包围邯郸。
  为了灭赵,秦军动员的兵力恐怕不下四十万人,而邯郸守军,顶多就十万左右。战则不足,守也有些勉强。但正如白起所说的,赵国的力量并不全在其军事,更在于上下同心,众志成城。
  邯郸一直是一座坚固的城池,在历史上曾经一度被魏国攻陷,那还是在魏惠王的时代,不过魏国攻陷邯郸整整花了两年时间。
  如今邯郸城比当年更加坚不可摧。
  王龁围城九个月,仍然被阻挡在城墙之外,秦军死伤惨重,邯郸城仍岿然屹立。
  赵国军队并非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赵孝成王多次派遣精锐的轻骑兵出击骚扰秦军后方,威胁其补给线,这让王龁吃尽苦头。

  在秦军焦头烂额时,白起以略带嘲讽的语气说:“当初不听我的建议,现在结果如何呢?”
  这个风凉话说得不是时候,秦昭王正因战事僵持不下而闷闷不乐,听说白起还冷潮热讽,他勃然大怒,亲自跑到白起家中。
  白起假装生病卧床,秦昭王逼他起床,并怒气冲冲地说:“你虽然有病,也得强行为寡人出征,哪怕是躺在单架上指挥。你要是立了战功,寡人会重重地赏赐你;你要是不去,寡人心里就怨恨你。”
  话说到这个份上,可以说后果相当严重了。
  可是白起也很倔强,你越逼我,我就越不听命,他顿首说道:“臣知道去了就算没有战功,也可以免于责罚;要是不去的话,就算无罪,恐怕也不免被杀。然而我只希望大王能认真考虑我的建议,放弃攻打赵国,让秦国百姓得以休生养息,以应对天下的变局。对付畏惧秦国的诸侯,以安抚为主;对付傲慢自大的诸侯,则出兵讨伐;对付没有道义的诸侯,则坚决诛灭;只要能做到这些,可以号令诸侯,安定天下,何必非得先把赵国灭了呢?臣听说贤明的君王爱惜自己的国家,忠正的大臣爱惜自己的声誉。臣宁可伏诛受死,也不愿成为打败仗、蒙受耻辱的将军,希望大王明鉴。”

  战国时代的“士”,是非常重视声誉的.
  白起不愿意伐赵,就是认为这场战争,秦国没有胜算,要是打了败仗,自己“常胜将军”的名誉就毁了,所以他宁可冒着杀头的风险抗旨不从,也不愿意成为败军之将,这也是一种战国时代特有的血性。
  听到这里,秦昭王的脸阴沉沉的,眼光露出一道杀气,但他没吭声,一转身头也不回,拂袖而去。
  过了几天后,秦昭王又派范雎给白起下了最后通牒,但白起仍然固执己见,不肯出山。秦昭王再也没有耐心了,把白起连降十八级,从大将军降为普通小兵,并下令把他发配到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
  只是这次白起真的病倒了,因此发配令暂时取消,仍然闲居在咸阳城。
  其实范雎心里也未必想让白起出山。
  倘若白起灭赵,那么自己的地位就受到严重威胁了。
  自从当上秦国宰相后,范雎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势力,他趁这个机会,推荐自己的亲信王稽出任河南郡守,郑安平为秦国将军,率兵参加伐赵战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11: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八章 邯郸之围-4





  尽管邯郸军民英勇地抗击秦军,可是都城被围困一年多,不仅伤亡很大,粮食也开始短缺。
  战争可不是光靠意志力能打赢的,没有物质基础,仗就没法打了。
  倘若这场战争无限制地拖延下去,作为弱者的一方,赵国最后还是要惨淡收场。
  要保住赵国,必须要得到诸侯们的援助。
  赵孝成王把希望寄托在楚、魏两国身上。

  在东方六国中,论兵力的多寡,楚国要排第一。
  为了争取楚国的援助,赵孝成王决定派名满天下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
  赵胜曾经豢养数千食客,养士千日,用在一时,现在是时候用上派场了。
  他打算从中挑选二十人随行,可是别看食客人数很多,赵胜挑来挑去,只挑出十九个人,还有一个名额不能落实。
  为什么连二十人都凑不齐呢?
  因为赵胜对随从人员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是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人。

  这时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游说楚国只是动嘴皮子的事,干嘛要挑孔武有力的人呢?
  平原君赵胜是有所担心的,怕楚王不肯出兵相助。
  楚王要是不答应怎么办呢?
  赵胜到时就要霸王硬上弓,劫持也好,胁迫也罢,就是要采取武力手段,逼迫他就范,歃血为盟。
  这里我们不禁要生出疑问了,赵胜是搞外交呢,还是搞恐怖主义呢?
  反正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也顾不上这么多了,能达到目的就行。

  第二十个人选一直没有着落,这时有一个门客亲自找到平原君,自我推荐道:“我听说您准备去楚国,打算带二十人前往,现在还缺一个人选,您可以带上我一起走。”
  平原君一看这个人,自己没什么很深的印象,只知道他名叫毛遂,于是便问说:“先生在我这里已经呆了几年了?”
  毛遂答说:“到现在已经三年了。”
  “三年了。”平原君一听,摇了摇头,“先生在我门下三年,可是我从来没听任何人称赞过您。有本事的人,就像一把锥子一样,就算放在布袋里,很快锥尖就露出来了。您在我这里呆了三年,都没有过什么优异表现,可见您没有真才实学。您不能去,您请留下来吧。”

  要是换作别人,被平原君这么一挖苦,恐怕满脸羞愧,无地自容了。
  可是这个毛遂却满脸不在乎的样子,从从容容地答道:“要是我能早早被装在布袋里,早就脱颖而出了,岂止是露出小小的锥尖呢?”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表现出此人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
  平原君喜欢这样的人物,这种人敢作敢当,说不定带上路能用得着哩。
  想到这里,平原君赵胜笑了笑,答应带他一起走。与毛遂同行的其他十九名门客,都认为他只会吹牛,大言不惭,哪有什么真才实学呢?
  平原君一行人昼夜兼行,一路上,毛遂与其他人谈论天下大事。他言辞锋利,见解深刻,不知不觉大家都改变了原先对他的看法。
  到了楚国时,那十九位门客差不多都成了毛遂的粉丝,对他非常佩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1: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八章 邯郸之围-5





  楚考烈王接见平原君,并对两国结盟一事进行磋商。
  其实楚考烈王心里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害怕秦国灭了赵国后变得更加强大,可另一方面又不太愿意得罪秦国。
  这种摇摆不定的心态令他对结盟一事并不太热衷,只是扯东扯西,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说核心问题。平原君反复向楚王说明两国战略结盟的利害关系,从清晨谈到正午,楚王仍然不表态。
  怎么办呢?
  平原君手下这些门客在底下窃窃私语了,认为不能这样拖下去,得给楚王施加压力才行。那么这事谁去办呢?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目光都落在毛遂身上了。这家伙不是说只要有机会就脱颖而出吗?这不,机会来了,我们大家把机会让给你吧,于是纷纷说道:“先生您去吧。”
  毛遂晓得这帮人不过只是庸才,没事时个个像个勇士,有事时人人像乌龟。你们不敢去,当然就我去了,也好让你们见识见识爷的本领。毛遂挺身而出了,沿着台阶上殿,看来楚王的王宫没有像后世皇宫那么警备森严。他走到平原君跟前,行礼后问道:“两国合纵结盟的利害关系,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了,为什么从清晨谈到正午还决定不下来呢?”

  这时楚王看到毛遂冒冒失失地闯进来,便转头问平原君说:“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
  平原君赶紧回话说:“这位是我的家臣。”
  楚王听了后,脸色一变,平原君的家臣,地位这么低,也胆敢上殿来添乱子,他厉声对毛遂喝道:“你怎么还不退下,我正在跟你家主人谈话,你来这里做什么?”
  不料毛遂非但不退下,反而怒目一睁,右手按在剑柄上,朝楚王方向走了几步,大声道:“大王之所以大声喝叱我,不过是仗着人多势众罢了。不过现在我与大王不过十步的距离,就算人多势众,恐怕也用不上派场,大王的生死操之我手。当着我家主人的面,您大声喝叱什么呢?”
  此时宫殿之内,空气几乎凝固了,这一突然变化,谁也未料到。
  楚王的侍卫们也不敢贸然上前,不然的话,万一这人是个疯子,不要命地拔剑冲向楚王,这后果谁负得起呢?连楚考烈王一时间都不知要说什么了。

  这时毛遂又继续说道:“大王对结盟一事犹豫不决,无非是害怕秦国罢了。可是我听说以前商汤称王天下,只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周文王领袖诸侯,不过凭借百里的土地。看看现在的楚国,土地纵横五千里,有百万雄兵,这乃是霸王的资本,以楚国之强,天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抵挡。可是白起不过就是个坏小子,带着数万人马与楚国交锋,一战就攻下鄢、郢;再战就烧毁了夷陵;三战就捣烂了楚国宗庙,侮辱大王的祖先。这对楚国来说,简直是百世之仇,连赵国人对此都觉得耻辱,大王却似乎不会对秦国深恶痛绝。合纵结盟,是为楚国好,而不是为了赵国。我家主人就在面前,您喝叱什么呢?”
  楚王听得是脸上一阵白一阵红,当年郢都被破,这是楚国永远的痛,而毛遂一下子就刺到他心里的痛处,让他觉得脸上挂不住。这时他不再像开始时那么盛气凌人了,而是客客气气地对毛遂说:“嗯……嗯……,先生说的有理,寡人愿听从先生的意见。”
  毛遂又问说:“那合纵的事决定了吗?”
  楚考烈王答道:“决定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1: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八章 邯郸之围-6




  此时毛遂俨然成了主角,他吩咐楚王的手下:“取鸡狗马的血来。”
  楚王手下那帮人不敢怠慢,很快把东西备齐了,把血倒在铜盘上。毛遂捧着铜盘,跪下进献给楚王,并说道:“大王请先歃血为盟,其次是我家主人,再次是我毛遂。”就这样,合纵条约达成了。
  毛遂捧着铜盘下了殿堂,那十九个门客还在堂下等着呢,他便招呼他们前来,分别歃血后,不客气地说:“你们都是些碌碌无为之辈,只是依靠别人才坐享其成。”
  那十九个人听了后,满脸羞愧。

  与楚国结盟对赵国的生死存亡有着莫大的意义,没有毛遂,平原君不能保证外交成功。回到赵国后,平原君赵胜十分感慨地说:“我赵胜自认为懂得相人,曾经相过的人,多则千余,少则数百,以为不会看走眼。可是我对毛先生却看走眼了,毛先生一到楚国,令赵国之尊严重于九鼎、大吕钟,仅凭三寸之舌,便胜过百万雄师。以后我再也不敢自诩懂得相人术了。”于是便推毛遂为上宾。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成语的典故,都是出自此,毛遂也成为后世士人心目中的英雄。

  在成功与楚国结盟后,赵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进展,可是楚国毕竟离赵国隔着韩、魏两国,若要彻底打败秦军的入侵,非得求助于魏国不可。
  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姐姐,她多次写信给魏安釐王与信陵君,请求魏国出兵相援。魏安釐王同意了,派大将晋鄙率十万人马,准备开往邯郸前线。
  就在这个时候,秦昭王派使者到魏国,威胁魏王说:“我攻打赵国,迟早要拿下来的。倘若有哪个诸侯国胆敢前往救援,我在灭了赵国后,一定要先进攻它。”
  自从魏惠王后,魏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乎就没打过什么漂亮仗,对秦国有一种深深的恐惧。魏安釐王被秦昭王充满威胁恫吓的话给吓住了,赶紧下令晋鄙停止进军,驻留于邺县。魏王倒是有点滑头,他并没有撤回军队,表面上仍然说是救援赵国,实际上却只袖手旁观,根本就不打算参战。
  这时赵国可真急了。
  平原君不断地派人到魏国,责备信陵君说:“我赵胜之所以愿意跟您结交并结为姻亲,看重的就是公子您有义气,能解人之困,救人之危。如今邯郸城朝夕不保,而魏国的援军却迟迟未到,您的义气哪去了呢?就算公子看不起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可是您难道就不为自己的姐姐着想吗?”
  平原君的指责,令信陵君深感惭愧,他一而再去前去求魏王,并且不断派自己的宾客门人游说魏王。可是没有效果,魏王害怕遭到秦国的报复,不肯听从信陵君。
  正所谓“义字头上一把刀”,信陵君豁出去了,他得想出一个办法,帮助赵国打败秦国的入侵,于是便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典传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2: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四十九章 信陵君窃符救赵-1



  我们先来了解信陵君这个人。
  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名叫魏无忌,是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魏安釐王四年(公元前273年),魏国在华阳之战中惨败给秦国,损失十五万人,被迫割南阳请降。这件事对魏安釐王及信陵君都是一次莫大的耻辱。
  但知耻而后勇,华阳战役后,魏安釐王倒是励精图治,魏国逐渐有了起色。自从魏惠王之后,魏国的国力一衰再衰,到了魏安釐王时,颇有中兴气象。
  我个人认为,在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的个人修养是最高的。他为人宽厚仁义,礼贤下士,特别对待士人极为谦虚恭敬,从不以势压人。很快,远近的士人都前往大梁城,投奔信陵君门下,他的门客也达到三千人之多。
  战国后期养士之风极盛,但也出现若干问题,比如说许多门客完全就是混饭吃的,没有什么本事。与孟尝君、平原君等公子相比,信陵君似乎有高出一筹之处,他让这些门客四处搜罗各个国家的情报,他的府第几乎成为魏国的情报中心。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

  有一回信陵君与魏安釐王在下棋,突然从北方边境传来军事急报说:“赵国军队大举出动,马上要到达边界了。”
  魏王听了大吃一惊,马上停止下棋,要赶回宫中召集群臣开会。
  信陵君不慌不忙地说:“不要担心,赵王只是打猎罢了,并非要入侵魏国。”
  魏王听了将信将疑,两人继续下棋,但此时魏王的心思全然不在棋盘上了。又过了一会儿,北疆又一道急报送来,称“赵王只是打猎,并无侵掠”。
  这次魏王十分惊谔地问信陵君:“公子怎么事先就知道赵王在狩猎呢?”
  信陵君笑道:“我有门客能打探赵王的行动,赵王的一言一行,都有人向我汇报,所以我事先便知晓了。”
  这件事情后,魏安釐王对信陵君有一种恐惧心理,这个人连远在天边的赵王做什么都一清二楚,何况是近在眼前的魏王呢?
  从此魏安釐王便提防着信陵君,不肯把国家大事交给他去处理。

  尽管如此,信陵君对魏国仍然做出巨大的贡献,自从他声名鹊起之后,各诸侯国都不敢贸然得罪魏国。从华阳之战后的公元前272年,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公元前257年,前后十六年的时间里,魏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没有爆过大规模的战争,与秦国也仅有小规模的边界战争。
  对此,《史记》的评论是:“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者十余年。”
  正是因为有这十六年的休生养息,才使得魏国走出华阳之战的阴影,并使得国力蒸蒸日上,这里有魏安釐王的功劳,也有信陵君的功劳。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